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莫圆华[1](2021)在《NH糖业公司成本分析与管控研究》文中提出

杨博[2](2021)在《双创视角下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我国广西等部分省区糖企开展二次创业以来,对从事相关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章认为,高校是培养蔗糖产业综合型人才的根本,基于双创视角开展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协同培养,能够从创新发展甘蔗生产技术、发展多样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升级制糖工艺等入手,为我国蔗糖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技术等方面复合型人才,解决当前我国蔗糖产业种植、生产技术落后,糖业深加工产业链短等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对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进行研究,构建了一种适合未来我国蔗糖产业需求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刘接文[3](2020)在《广前公司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旨在通过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前公司")为例,探讨农垦企业如何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黄大勇[4](2020)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作用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文中认为近年来,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能显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家庭农场规模报酬递增;国家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中观供求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家庭农场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生产经营成本、产量、利润等基本要素的直接影响,从微观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的传导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的宏观支持政策,改革市场供需结构,重视要素传导反馈,引导农机装备产业优化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农机化服务队伍建设,才能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的最大匹配度,实现互促共赢。

刘腊银[5](2020)在《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 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关于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的要求,广西结合本地区实际,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积极培育专业化、综合性的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了全面、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8年底,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万多个,从业人员5.31万人,农机合作社2001个,

刘腊银,周林艳,李小平[6](2020)在《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项目建设、强化协作、典型示范、演示示范、技术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推广服务方向。

刘晓永[7](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王纯洁[8](2017)在《湛江农垦地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甘蔗产业在中国食糖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对于中国食糖的供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国内甘蔗糖供给水平近年来受生产成本高企、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蔗糖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长期表现出产业疲软问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全程机械化生产成为促进该产业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广东省湛江市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产业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湛江农垦集团在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在广垦农机公司主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湛江农垦甘蔗主产区遂溪、廉江、徐闻以及雷州等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现状、机械化生产的流程以及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收集上述地区的甘蔗种植成本、收益等数据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机械化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和收益,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的甘蔗机械化生产效率评价模型,计算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生产方式节约成本约为11.14%,械化生产方式的公顷纯收入较传统生产方式高出约57%。甘蔗综合技术效率呈先下降后回升,说明机械化生产对于提高综合生产率起到积极的作用;纯技术效率呈现较大的波动情况,说明甘蔗产业在新技术引进、科技投入、新设备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规模效率普遍偏低,说明有必要改进非纯技术因素的利用,以促进甘蔗生产效率提升。综合以上的研究工作,本研究提出必须从农业装备技术的提高、农艺与农机配套、甘蔗种植土地规划、糖厂制糖工艺、糖厂收益、企业与蔗农生产关系等多方面提高甘蔗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效率。

朱振恒[9](2012)在《甘蔗机械化田管试验与分析》文中指出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通过运用机械手段与人工对比的方法,开展甘蔗在种植与收获期间的生产阶段——包括芽前封闭除草、农药喷施除虫、喷施叶面肥、中耕松土、培土施肥等进行田间管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的每公顷蔗地的经济效益为:管理成本减少288元,平均增产甘蔗3.76t(按500元/t算),则利润增加2168元;另外,机械作业的工效要比人工少39.7hm2/人.班次:即在一定情况下,机械作业可以减少甘蔗田管作业成本和达到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并起到增收的效果。

廖平伟,张华,罗俊,郭伟,黄志宏[10](2011)在《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蔗收获环节是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现状进行研究,进而优化我国甘蔗产业的结构尤为重要。为此,概述了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技术,并对现阶段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主要以国外引进的8台CASE 7000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为主,其机械收割面积相对全国近180万hm2的植蔗面积来讲约等于0。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双创视角下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蔗糖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1.1 甘蔗种植、生产技术发展缓慢
    1.2 糖业深加工产业链短
    1.3 糖料蔗生产成本高
2 双创型人才对蔗糖产业的价值分析
    2.1 能够极大地推动甘蔗生产技术发展创新
    2.2 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2.3 有利于全面升级制糖工艺
3 双创视角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
    3.1 协同培养模式宏观构建思路
    3.2 内容、方法、教学模式构建
        3.2.1 模式构建
        3.2.2 分解说明
        3.2.2. 1 内容体系
        3.2.2. 2 方法体系
        3.2.2. 3 教学体系
    3.3 合作、保障、实践平台模式构建
        3.3.1 合作平台
        3.3.2 保障平台
        3.3.3 实践平台
4 结语

(3)广前公司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前公司基本概况
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一)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企业+合作社+职工”模式。
        2.“产业集团+基地”模式。
        3.“公司+职工+能人”合股经营模式。
        4.“公司+项目经理人”模式。
    (二)着力推动农业经营新体制机制建设
    (三)适度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 推进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3. 促进职工增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助力。
三、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经营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二)扶持政策缺位或政策力度偏小,落实不够全面。
    (三)受人才技术制约影响。
四、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发挥企业产业优势,引进农产品加工业。
        2. 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做好第三产业。
    (三)创建自主农产品品牌,开拓销售渠道
    (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1. 创建自主销售平台。
        2. 建设仓储和冷链物流中心。
        3. 发展订单农业。
    (五)解决融资难题和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
    (六)抓好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
        1. 强化管理型人才的培训。
        2. 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3. 加强生产技术队伍培训。
        4. 建立农产品研发激励机制。
    (七)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
        1. 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2. 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3. 开展名优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4)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作用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述评
    (一)家庭农场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
    (三)生产要素关联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作用机理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宏观支撑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家庭农场的中观供求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微观传导
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一)系统分析
    (二)结构分析
    (三)要素分析
    (四)整体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从系统角度制定宏观政策。
        第二,从结构角度改革市场供需。
        第三,从要素角度加强传导反馈。
五、余论

(5)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 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协作促合力,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三)以典型示范为途径,着力辐射带动广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发展
    (四)以展示演示为载体,着力拓展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以技术培训为抓手,着力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方向

(6)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平
    1.2 以强化协作促合力,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3 以典型示范为途径,辐射带动广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发展
    1.4 以展示演示为载体,着力拓展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1.5 以技术培训为抓手,着力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2 今后工作方向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8)湛江农垦地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2 湛江农垦地区甘蔗机械化生产过程及现状问题研究
    2.1 湛江农垦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及设备介绍
        2.1.1 甘蔗机械化生产过程
        2.1.2 机械化生产设备的应用情况
    2.2 湛江农垦甘蔗机械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湛江农垦地区甘蔗机械化现状
        2.2.2 制约甘蔗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1 制约甘蔗机械化种植的主要因素
        2.2.2.2 制约甘蔗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
3 湛江农垦甘蔗机械化生产成本分析及效益评价
    3.1 材料与分析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1.3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的Matlab实现
    3.2 成本、效率及效益分析
        3.2.1 甘蔗生产成本计算及其构成分析
        3.2.2 效率分析
        3.2.3 效益分析
    3.3 基于线性回归的成本收益分析
    3.4 甘蔗机械化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小结
4 三阶段DEA的甘蔗机械化生产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4.1 DEA模型
    4.2 数据包络分析的三阶段模型
    4.3 实证分析
        4.3.1 试验方法
        4.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3.3.1 效率分析
        4.3.3.2 Malmquist指数比较分析
5 湛江农垦地区甘蔗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5.1 重视农艺与农机融合配套
    5.2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5.3 改进糖厂工艺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5 加强技术培训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甘蔗机械化生产环节所用设备
附录2:2007-2016年广东湛江农垦地区甘蔗成本收益表及费用和用工表

(9)甘蔗机械化田管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芽前封闭
        1.2.2 农药除虫
        1.2.3 喷施叶面肥
        1.2.4 中耕松土
        1.2.5 培土施肥
        1.2.6 萌芽率
        1.2.7 枯心率
        1.2.8 分蘖率调查
        1.2.9 株高
        1.2.1 0 茎径调查
        1.2.1 1 锤度
        1.2.1 2 公顷有效茎数
        1.2.1 3 公顷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管理
    2.2 生产期田间调查
    2.3 收获期田间调查
3 讨论与结论
    3.1 两种作业方式对成本的影响
    3.2 两种作业方式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0)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
    1.1 分步式甘蔗收获机械
    1.2 联合式甘蔗收获机械
2 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的应用
3 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
    3.1 地形气候及社会治安问题
        1) 地形气候:
        2) 社会治安:
    3.2 蔗农观念及机手素质问题
        1) 蔗农观念:
        2) 机手素质:
    3.3 农机、农艺及其配套问题
        1) 收获机性能。
        2) 甘蔗品种。
        3) 农机农艺配套。
    3.4 制糖企业及国家政策问题
        1) 制糖企业:
        2) 农业生产体制:
        3) 政府调控:
4 结论

四、甘蔗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NH糖业公司成本分析与管控研究[D]. 莫圆华. 广西大学, 2021
  • [2]双创视角下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 杨博. 甘蔗糖业, 2021(01)
  • [3]广前公司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刘接文. 中国农垦, 2020(10)
  • [4]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的作用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黄大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 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J]. 刘腊银.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04)
  • [6]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促进广西农机社会化服务[J]. 刘腊银,周林艳,李小平.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02)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湛江农垦地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D]. 王纯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甘蔗机械化田管试验与分析[J]. 朱振恒. 热带农业工程, 2012(03)
  • [10]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的研究[J]. 廖平伟,张华,罗俊,郭伟,黄志宏. 农机化研究, 2011(03)


甘蔗论文 秸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下一篇:五味消消汤加味治疗脂肪肝38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