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生育期喷施“地匹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同生长期喷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庆雨[1](2021)在《化学调控对干旱后棉花植株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聂嘉谊,杜明伟,朱烨倩,羿国香,李亚兵,田晓莉,李水清,陈舫,张立祯,李召虎[2](2020)在《“棉太金”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密度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着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着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着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着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李鹏兵[3](2020)在《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试验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外源激素、激素抑制剂,研究外源物质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探索增铃增产增效的棉花栽培管理方法。【方法】试验以鲁棉研24为材料,在石河子大学教学科研试验场进行。2018年,在棉花盛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物质,分别为α-氨基异丁酸(AIB)、硝酸银(Ag NO3)、钨酸钠(Na2WO4)、赤霉素(GA3)、6-苄氨基嘌呤(6-BA),开展其对棉花现蕾、成铃及产量影响的效应研究,筛选出40 mg·L-1Na2WO4和100 mg·L-1GA3的处理方案,与不同浓度DPC(0,60 mg·L-1,120mg·L-1,180 mg·L-1,240 mg·L-1)进行复配,于2019年进行复配剂喷施试验。【结果】(1)适宜喷施外源物质及其浓度的筛选对LAI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施用不同外源物质不同程度提高了棉花叶面积指数(LAI)的峰值,延长了LAI高值持续时间,其中,40 mg·L-1Na2WO4处理(W3)和100 mg·L-1GA3处理(GA3)效果最显着(P<0.05),其他处理效果不显着(P>0.05);不同外源物质处理的棉花干物质比CK增加了0.12%-19.28%,其中,W3和GA3最显着,分别增加了17.83%和19.28%。对果枝数、果节数、现蕾、成铃及产量的影响。外源物质增加棉花果枝数、果节数,增加棉花现蕾后15-35d的现蕾强度、开花后0-32d的成铃强度,提高棉花现蕾和成铃数,增加产量。其中,GA3显着增加果枝数,而W3和GA3显着提高果节数,相比CK分别增加了28.18%和36.2%;W3和GA3显着增加现蕾数和成铃数,对总铃数的影响最显着,相比CK增加19.9和21.6万个·hm-2,产量也显着增加。(2)外源物质组合喷施调控棉花生长发育和内源激素含量对LAI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外源物质组合喷施增加棉花LAI,40 mg·L-1Na2WO4&0 DPC(WD1)、100 mg·L-1GA3&0 mg·L-1DPC(GAD1)和100 mg·L-1GA3&60 mg·L-1DPC(GAD2)增加显着。Na2WO4主要促进铃期铃重的增加,与DPC组合喷施抑制干物质积累;GA3处理显着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与DPC组合喷施减少了茎、叶干重,但增加了铃干重。对内源激素的影响。Na2WO4显着降低了盛蕾期、盛花期和盛铃期主茎叶和果枝叶ABA含量,而GA3只降低果枝叶ABA含量;Na2WO4和GA3均不影响IAA含量,但降低盛蕾期叶片GA3和CTK含量,增加盛花期叶片GA3、CTK含量,Na2WO4降低盛铃期果枝叶CTK含量;与DPC混喷,抑制了Na2WO4和GA3对内源激素的调节作用。(3)外源物质组合喷施调控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果枝数、果节数及现蕾的影响。与CK相比,Na2WO4和DPC组合处理对果枝数的影响不显着,除40 mg·L-1Na2WO4&240 mg·L-1DPC(WD5),均显着增加了外围果节数;而GA3和DPC组合处理(GAD)均显着增加了果枝数、果节数及内围下部和外围果节数。外源物质组合喷施主要增加棉花播种后72-103d的现蕾数,WD1提前并增加了棉花现蕾峰值,GAD均显着增加了现蕾峰值。对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DPC浓度小于180 mg·L-1的处理显着提高棉花成铃数;WD1增加伏前桃数和秋桃数,GAD1降低伏前桃,WD2、GAD1、GAD2增加伏桃;WD1和GAD3铃重最高;WD1、GAD2产量相比CK显着增加21.71%和26.2%。【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物质提高棉花LAI、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棉花铃重;增加棉花果枝、果节、现蕾数,进而增加成铃数;总铃数的提高是产量增加的驱动因子,40 mg·L-1Na2WO4和100mg·L-1GA3对总铃数的提高最显着。调节物质组合喷施通过增加了铃期LAI,铃期GA3、CTK水平,降低叶片ABA含量,提高了铃期干物质积累,进而增加了铃干重。适宜外源物质配比增加果节数、增强现蕾,增加成铃强度,调整成铃空间结构,增加成铃数,进而增加产量。40 mg·L-1Na2WO4,100mg·L-1GA3&60 mg·L-1DPC增产效果显着,相比CK籽棉增产21.71%和26.2%。

霍飞超[4](2020)在《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种植密度和缩节胺(DPC)化调是棉花生产上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棉花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的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此种植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阿拉尔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材料为中棉所49,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三个水平,分别为9.4万株·hm-2、14.1万株·hm-2、18.8万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三个水平,90 g·hm-2、180 g·hm-2、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互作对棉花株高、茎粗以及节间长度存在显着影响,对生育期、果枝数及果枝始节位的影响较小。在花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逐渐显着,相同密度下,随缩节胺用量增加,株高降低,茎粗增大,节间长度变短;相同缩节胺用量下,密度与株高正相关,与茎粗负相关,节间长度随密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8.8万株·hm-2密度与90 g·hm-2缩节胺用量下,棉花的株高两年分别达到82.9 cm和76.4 cm,均位居第一;而茎粗在9.4万株·hm-2密度与270 g·hm-2缩节胺药量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 mm和14.8 mm。2.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物量积累分配和光合性状的影响棉株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占全株比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而生殖器官(蕾铃花)占全株的比重随生育进程推进而逐渐升高。在生育后期,各处理间群体生殖器官生物量积累差异显着,其中在密度14.1万株·hm-2,180 g·hm-2时积累量最多,两年分别达到3764.27kg·hm-2和4055.16 kg·hm-2。棉花的LAI是棉株光能利用情况与冠层结构的综合指标。双因素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LAI均有显着影响,且存在互作效应。在棉花盛蕾期,相同种植密度下,LAI随缩节胺用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在相同缩节胺用量下,LAI随密度增大而增加;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低密度处理LAI持续升高,而中、高密度处理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后下降,其中在密度14.1万株·hm-2,180 g·hm-2时,LAI值最高。种植密度对棉花叶片SPAD值没有显着影响,缩节胺对其影响显着,SPAD值随缩节胺用量增加而增大。棉花的净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植密度和缩节胺对棉花籽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棉花产量的形成与种植密度和缩节胺调控息息相关。双因素分析显示,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籽棉产量均有极显着影响,且两者存在互作效应。在相同密度或相同缩节胺用量下,籽棉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14.1万株·hm-2,缩节胺用量180 g·hm-2时,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达到6135 kg·hm-2和5184 kg·hm-2。本试验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着影响。

史亚辉[5](2020)在《氟节胺与缩节胺协同调控棉花生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无限生长、株型可塑等特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使用可起到塑造株型及替代人工打顶的作用,对实现棉花生产上的化学化、全程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氟节胺、缩节胺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混配浓度、施用时间对棉花株型结构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探讨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的调控效应,筛选出适宜的施用时间和混配浓度,为机采棉化学调控技术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株型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节胺与缩节胺在施用后棉花的株高、叶枝增长量均低于对照,株高、果苔增长量随着两次施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棉花的倒一、倒二、倒三主茎节间距显着短于对照(P<0.05);倒一、倒二、倒三、倒四果枝长度较对照缩短61.57-70.57%;各处理棉花不同部位结铃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随着两次施药间隔时间的缩短,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有增加趋势,而7月15日封顶的棉花单铃重呈减少趋势。两次施药间隔时间对马克隆值、纤维长度有一定的影响。说明氟节胺与缩节胺喷施后能较好的调控棉花株型,且有增产潜力,依据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在6月30日和7月10日两次施药可以达到自封顶效果,有助于高光效群体形成。2.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株型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喷施后棉花的株高、叶枝增长量在不同水平上有所减少,果枝苔数增长量、各部位的铃数在不同水平上有所增加。氟节胺与缩节胺对棉花的调控效应有所不同,其中在棉花株高的调控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缩节胺,两次施用的浓度为90 g/hm2、45 g/hm2;在叶枝、果枝苔数中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氟节胺,其中第一次施用的氟节胺主要发挥作用,浓度分别为750 g/hm2、450 g/hm2;在棉花各部位的结铃数上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氟节胺,1200 g/hm2氟节胺对中部铃影响显着(P<0.05),900 g/hm2、1050 g/hm2氟节胺分别对上部铃、下部铃影响显着(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在900 g/hm2氟节胺作用下影响较大,并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同时棉花的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各药剂作用下均有所变化。说明氟节胺与缩节胺在调控棉花时各药剂作用的部位有差别,依据棉花经济效益的考虑,推荐第一次施用600 g/hm2氟节胺+30 g/hm2缩节胺,第二次施用900 g/hm2氟节胺+90 g/hm2缩节胺。3.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后对棉花叶片中POD、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节胺与缩节胺喷施后时间的延长棉花叶片中POD、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化学调控组叶片中的POD活性始终低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在施药后21 d、28 d,与人工打顶棉花叶片中的POD活性相比差异显着(P<0.05),而化学调控组之间无差异。化学调控组的SOD酶活性在施药后不同时间段与人工打顶相比差异显着(P<0.05),且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浓度的高低对叶片中SOD的活性无影响。化学调控组叶片中的MDA含量始终高于人工打顶,其中,浓度为1200 g/hm2氟节胺+135 g/hm2缩节胺的处理最高。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棉花喷施氟节胺与缩节胺后株高、果枝长、节间距均受到抑制作用,能塑造紧凑的株型,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光合面积;果枝苔数呈增加趋势,使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促进生殖器官的形成,各部位的铃有效分布;叶片中相关保护酶活性短时间内升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增加,产量得到提高。

张超,于起庆,马晓丽,卢晓峰,耿计彪,于文勇,赵薇,李晨昊[6](2020)在《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缩节胺是一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可用于调控棉花的无限生长,使干物质更多的由营养器官转至生殖器官。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使用缩节胺,可提高棉花的萌芽率与幼苗活力、改善棉花株型、增强棉花的光合作用和减少棉花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等,从而改善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棉花的管理、采摘由人工向机械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其生长过程中使用缩节胺,可以有效塑造棉花株型,适应农业机械化采棉效果。通过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评述了缩节胺在棉花种植上的应用概况,总结了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今后缩节胺的应用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丽霞[7](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丁一[8](2019)在《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具有天然颜色的棉花,本试验以棕色棉品种棕1-61等为试验材料。旨在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缩节胺、乙烯利、促花剂)处理和不同光照时长(日照8 h、12 h、16 h、20 h)处理促进棉花提前进入花芽分化时期,进而提早开花,实现棉花早花发育调控,为后期建立胚珠快速离体培养体系提供材料。随着棉花纤维与色素相关基因的挖掘不断增多,常规情况下利用农杆菌侵染下胚轴进行转基因的过程时间周期过长,可利用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法对有关于纤维研究的功能基因进行快速转化,缩短培育周期,建立棕色棉纤维发育的胚珠转基因离体培养体系,为彩色棉色素功能基因验证提供平台,最终建立一个从棕色棉调控花期进程到转基因胚珠离体培育的高效快速培养体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棕色棉花期的影响采用化学调控的办法,通过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促花剂(40 mg/L、80 mg/L、120 mg/L)、缩节胺(10 mg/L、30 mg/L、100 mg/L、200 mg/L)、赤霉素(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乙烯利(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处理后,结果显示:促花剂对棉花盛花期有促进作用,浓度40 mg/L和浓度80 mg/L促花剂能够促进盛花期提前两天,浓度80 mg/L促花剂能增加开花数量,与对照相比开花数量呈现显着增加,开花数量的增加为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取样材料。其他激素处理没有显着差异。2.不同光照时长对棕色棉花期的影响棉花是短日照喜温作物,利用人工气候室控制棕色棉处于最适生长温度30℃,设置不同光照时长处理,8 h、12 h、16 h、20 h四个光照时长梯度处理,盆栽种植。处理结果显示控制光照时长16 h黑暗时长8 h,白天温度30℃夜间温度25℃,初花期与对照相比提前12天,促进棉花花蕾的发育,为棕色棉胚珠离体快速培养试验奠定了基础。3.农杆菌介导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探究以β-葡糖醛酸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探究最合适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条件是:1 DPA(days post anthesis)胚珠离体预培养4天后,在胚珠表面用针头进行扎孔处理形成伤口,在OD600≈0.6—0.8农杆菌液体侵染后,转移至含500 mg/L头孢抗性BT培养基中生长,32℃暗培养,转化胚珠在离体条件下正常生长。为研究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和色泽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的验证方法和平台。4.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转化利用已构建的影响纤维色泽的转录因子基因GhMYB6沉默载体,使用农杆菌侵染棕1-61离体胚珠。利用PCR技术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进行RNAi载体的沉默效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侵染553个胚珠转化数为5,转化率为0.90%。

彭小峰[9](2018)在《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缩节胺化学调控是棉花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棉花种植全程化调技术已经成熟,但对于中长绒专属棉鲜有研究,为此本文以渝棉1号、新陆中47号、3D08C9三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第三师农科所试验田进行中长绒陆地棉化学调控试验。试验设计以下四个处理:S1:[3.8 g·hm-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3:[15 g·hm-2+45 g·hm-2+90 g·hm-2];S4:[45 g·hm-2+90 g·hm-2],通过对中长绒陆地棉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研究,旨在为第三师中长绒陆地棉化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影响不显着,对棉株高度抑制作用显着,3D08C9是S1处理株高比S4处理低33.7%;对不同品种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抑制强度存在差异。(2)随着缩节胺施用量和次数的增加,棉花最长果枝着生点从主茎顶部向下移动,每台果枝和每台果枝的第一果节长度都在降低,上部果枝长度和第一果节长度降低最为显着,果枝长度最大能减少到原先的35.61%,第一果节长度也降低37.50%。(3)持续使用缩节胺有助于提高或保持叶片的氮含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但一定程度抑制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在营养生长累积量达到较高值施用缩节胺,可促进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4)喷施缩节胺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影响不显着,对部分品种的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影响较大。新陆中47号S2处理长度整齐度比S1处理高3.5%,渝棉1号的S1处理断裂比强度比S3处理高 3.1 cN·tex-1。(5)缩节胺处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S3处理和S4处理增加了新陆中47号1~3果枝外围铃、7~9果枝内围铃数以及三个试验材料的顶部结铃,使得S3、S4处理单株结铃高于S1、S2处理。渝棉1号的S1处理增加了 1~3果枝外围铃数,使得渝棉1号S1处理单株结铃只比S4处理减少了 0.6个。由此可见,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缩节胺,有助于单株结铃。(6)缩节胺处理后,3D08C9和渝棉1号的S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058.6 kg·hm-2和5258.2 kg·hm-2,新陆中47号S4处理比S2处理少施用了两次缩节胺,其产量为7237.0 kg·hm-2,比S2处理产量降低了 389.0 kg·hm-2。总体来说,中长绒陆地棉在南疆小海子垦区缩节胺喷施应以2次(S4处理)为宜,且在花铃期喷施,采取前轻后重(第一次剂量小,第二次剂量较大)的方式。

马卉[10](2018)在《不同滴灌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调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干旱区棉花产量提高的最重要制约因素。棉花是耐旱性较强的作物,探寻通过农田水分调控,充分挖掘棉花生物节水潜能,是实现棉花高产节水的关键途径之一。为此,于2016-2017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试验站,在滴水周期一致的条件下设5个滴灌定额:W1(600 m3 hm-2,CK)、W2(540 m3 hm-2)、W3(480 m3 hm-2)、W4(420 m3 hm-2)和W5(360 m3 hm-2),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对棉花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冠层结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纤维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滴灌定额对棉花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棉花的蕾花铃数、叶片数和果枝台数均随滴灌定额的减少而减少,均表现为W1处理最大、W5处理最小,其中蕾花铃数影响受影响幅度最大,叶片数和果枝台数的影响较小;随滴灌定额的减少,株高呈逐渐降低趋势(W1处理除外),其中W2和W3处理高于W1处理,这主要与W2-W5处理减少了缩节胺施用量有关。2.滴灌定额显着影响了棉花光合特性。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PSII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及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呼吸速率均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W1处理盛蕾期后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Pn,保证了其具有较高群体光合速率。W2处理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Tr、Fv/Fm、ΦPSII和qP均与W1处理无显着差异。3.滴灌定额对棉花冠层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滴灌定额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显着增加,冠层开度(DIFN)减小,冠层的光吸收率(LIR)增加。与其他处理相比,W1和W2处理保持较高的光合面积和光吸收率,为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打下了基础。4.滴灌定额影响了棉花生物量累积及分配。随滴灌定额的减少,营养器官生物量(VOB)、生殖器官生物量(ROB)和植株总生物量(CPB)均降低,但生殖器官占总生物量的比例(ROB/CPB)增大,其中W2处理保持较高的生物量最大平均速度(VT)和最大生长速率(VM),保证了棉株生物量在W2与W1处理间无显着差异。5.棉花产量随滴灌定额的减少呈逐渐降低趋势,以W1处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达到6549 kg·hm-2和2677 kg·hm-2。与W1处理相比,W2处理籽棉和皮棉产量仅降低6.5%和5.4%,但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3.9%。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整齐度随滴灌定额的减少亦成降低趋势,W1与W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灌溉定额对棉纤维的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无显着影响。因此,W2处理可作为节水高产的滴灌模式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二、不同生长期喷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生长期喷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棉太金”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密度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籽棉产量的影响
    2.2 对单位面积成铃数的影响
    2.3 对铃重的影响
    2.4 对吐絮率和霜前花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棉花蕾铃发育特性
        1.2.2 激素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 缩节胺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不同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外源物质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外源物质对果枝及果节数量的影响
        2.2.3 外源物质对棉花蕾数及现蕾强度的影响
        2.2.4 外源物质对成铃数及成铃强度的影响
        2.2.5 外源物质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外源物质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2 外源物质对蕾铃发育的影响
        2.3.3 外源物质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小结
        2.4.1 外源物质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2 外源物质对棉花果枝数、果节和现蕾的影响
        2.4.3 外源物质对棉花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激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试项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物质组合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内源激素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外源物质组合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3.3.2 外源物质组合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3.4 小结
        3.4.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内源激素的影响
第四章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试项目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果节量及果节空间分布的影响
        4.2.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现蕾数量影响
        4.2.3 外源物质组合对成铃数、成铃强度及吐絮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4.2.4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4.4.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果枝数、果节数和现蕾的影响
        4.4.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成铃数、成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处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外源物质对棉花蕾铃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5.1.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5.1.3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影响棉花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1.3.1 品种因素
        1.3.2 生态环境
        1.3.3 栽培措施
    1.4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1 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4.2 种植密度对光合性状的影响
        1.4.3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5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5.1 缩节胺的作用机理
        1.5.2 缩节胺用量及喷施时期
        1.5.3 缩节胺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5.4 缩节胺对光合性状的影响
        1.5.5 缩节胺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6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内容和方法
        2.2.1 棉花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2.2 棉花干物质及光合性状的测定
        2.2.3 棉花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棉花节间长度的影响
        3.1.5 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数与果枝始节位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干物质与光合性状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及SPAD值的影响
        3.2.3 花铃期棉花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3.3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干物质及光合性状的影响
        4.1.3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氟节胺与缩节胺协同调控棉花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概述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形成及其发展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应用现状
    1.4 氟节胺与缩节胺化学调控的研究进展
    1.5 打顶对棉花叶片生理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株型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量项目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株高增长量的影响
        2.2.2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叶枝增长量的影响
        2.2.3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果苔增长量的影响
        2.2.4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果枝长的影响
        2.2.5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主茎节间距的影响
        2.2.6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2.2.7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2.2.8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时间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株型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量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株高增长量的影响
        3.2.2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果苔增长量的影响
        3.2.3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叶枝增长量的影响
        3.2.4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3.2.5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3.2.6 氟节胺与缩节胺混配浓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后对棉花叶片中POD、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量项目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后对棉花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4.2.2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后对棉花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4.2.3 氟节胺与缩节胺施用后对棉花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缩节胺对棉花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2 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缩节胺对棉花子叶的影响
    2.2 缩节胺对棉花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2.3 缩节胺对棉花化学打顶的影响
    2.4 缩节胺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2.5 缩节胺对棉花病虫害的影响
3 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展望

(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1.5 展望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2.4 展望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3.1 多效唑概述
        3.2 多效唑的应用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3.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2 调查方法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2.3 相关人员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3.5 样品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2.3 皂苷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4 样品测定
        5 讨论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3.4 样品测定
        4 讨论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4 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成花机理和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花期的调控作用
        1.1.2 光周期对棉花花期的调控作用
        1.1.3 温度对棉花花期的调控作用
    1.2 棉花离体胚珠培养体系
        1.2.1 棉花纤维发育研究进展
        1.2.2 棉花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研究进展
        1.2.3 影响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因素
    1.3 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棕色棉色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2 棉花遗传转化的方法
        1.3.3 棉花农杆菌介导法的研究进展
        1.3.4 报告基因的研究进展
        1.3.5 棉花转基因结果的鉴定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棕色棉植株
        2.2.2 不同光周期处理棕色棉植株
        2.2.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方法
        2.2.4 GhMYB6 RNAi载体转化离体胚珠方法与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花期的影响
        3.1.1 促花剂对棕色棉花期和开花数量的影响
        3.1.2 赤霉素、缩节胺、乙烯利对花期的影响
    3.2 不同光照处理棉花对花期和生理形态的影响
    3.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方法的探索
        3.3.1 试验材料取材时间的确定
        3.3.2 胚珠不同预培养天数处理对转化率的影响
        3.3.3 伤口处理对胚珠正常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抗生素培养基的选择
        3.3.5 GUS组织化学染色
        3.3.6 基因枪轰击法对胚珠转基因的影响
    3.4 转化GhMYB6 RNAi载体进入离体胚珠的结果
        3.4.1 转基因阳性胚珠PCR结果
        3.4.2 荧光定量结果
        3.4.3 转GhMYB6 RNAi载体基因胚珠表型观察
4 讨论
    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棕色棉棉花花期的影响
    4.2 不同光照时长对棕色棉花期和生理形态的影响
    4.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探索
    4.4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体系在转化目的基因中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棉花纤维类型划分
        1.1.2 中长绒棉研究现状
        1.1.3 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植株生长的影响
        2.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长度的影响
        2.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第一果节长度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3.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截获率的影响
        3.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殖器官干重占比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分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垂直分布的影响
        4.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水平分布的影响
        4.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5.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5.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滴灌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灌溉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
        1.2.2 灌溉量对棉花光合生理的影响
        1.2.3 灌溉量对棉花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2.4 灌溉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含水量
        2.4.2 农艺性状调查
        2.4.3 叶片气孔交换参数
        2.4.4 叶绿素荧光测定
        2.4.5 叶绿素含量
        2.4.6 群体光合、呼吸速率
        2.4.7 冠层结构指标及光分布
        2.4.8 光合物质累积与分配
        2.4.9 产量及构成因子
        2.4.10 纤维品质
        2.4.11 水分利用效率
        2.4.12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含水量
    3.2 棉株农艺性状
        3.2.1 株高
        3.2.2 果枝台数
        3.2.3 叶片数
        3.2.4 蕾铃数
    3.3 光合生理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3.3.3 叶绿素荧光特性
        3.3.4 群体光合速率(CAP)
        3.3.5 群体呼吸速率(CR)占群体光合的比例(CR/CAP)
    3.4 冠层结构及光分布
        3.4.1 叶面积指数(LAI)
        3.4.2 冠层开度(DIFN)
        3.4.3 群体光吸收率(LIR)
    3.5 生物量积累与分配
        3.5.1 生物量的积累
        3.5.2 生殖器官占总生物量的比例(ROB/CPB)
        3.5.3 棉花生物量积累特征
    3.6 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
        3.6.1 产量及其构成
        3.6.2 纤维品质
        3.6.3 水分利用效率
        3.6.4 棉花产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滴灌定额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滴灌定额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滴灌定额对棉花冠层结构的调节
    4.4 滴灌定额对棉花干物质生产性能的影响
    4.5 滴灌定额对棉花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不同生长期喷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调控对干旱后棉花植株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何庆雨.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棉太金”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密度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J]. 聂嘉谊,杜明伟,朱烨倩,羿国香,李亚兵,田晓莉,李水清,陈舫,张立祯,李召虎. 中国棉花, 2020(10)
  • [3]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D]. 李鹏兵.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4]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霍飞超. 塔里木大学, 2020
  • [5]氟节胺与缩节胺协同调控棉花生长的研究[D]. 史亚辉.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超,于起庆,马晓丽,卢晓峰,耿计彪,于文勇,赵薇,李晨昊.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9)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D]. 丁一.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彭小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不同滴灌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调节的研究[D]. 马卉. 石河子大学, 2018(05)


棉花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多效唑论文

上一篇:士兵退伍后为何“向东南飞”?
下一篇:营养体亲和能力论文_王艳丽,张正光,郑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