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婷[1](2020)在《苜蓿种质饲草产量及品质评价与SSR标记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依托“牧草和大豆类作物育种以提高欧盟和中国蛋白质自给”项目,以来自国内外28份苜蓿(Medicago)种质为试材,对其生产性能、品质特性、适应性及SSR分子标记特征进行分析,旨在综合鉴定评价源自国内外不同苜蓿种质材料,提高豆科作物的育种效率,为优异种质筛选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或参考,结果如下:(1)在饲草产量方面,第一茬产量最高,第二茬次之,第三茬稍差。参试材料年产量均在10000kg/hm2以上,研究发现植株高、生长速度快、分枝数多的品种产量较高,总体来说,生产性能评价最好的品种为草原3号。(2)参试材料CP均在16%以上,最高的品种为龙牧803,达21.21%,最低的为WL323;ADF在23.68%~35.37%之间,其中公农1号最高,草原2号最低;NDF在46.43%~35.42%之间,NDF最高的为敖汉苜蓿,最低的为多叶苜蓿;EE含量在1.05~2.50%之间,察北苜蓿的EE最高,陇东苜蓿和中苜1号的最低;Ash在7.30%~8.68%之间,最高的为龙牧803,最低的是中苜1号;茎叶比在1.03~1.25之间,最高的为伊犁苜蓿,最低的为扶风;干鲜比介于2.81~3.70,最高的为敖汉苜蓿,最低的为公农1号。RFV在160.25~120.36之间,最高的为龙牧803,最低的为公农1号;综合来看,龙牧803的各项指标表明其营养品质特性评价最优。(3)供试苜蓿材料生育期在77~79d,生育期长的品种有草原3号、中苜2号等,生育期短的品种有新疆大叶和皇后;28份材料在呼和浩特市地区均能正常越冬,越冬率均超过75%,其中草原3号、中苜2号等的越冬率高达98%,瑞典苜蓿、多叶苜蓿和三得利苜蓿的越冬率较差,仅为75%;应用隶属函数值分析株高、产量、营养成分等7个指标,排在前5位的为草原3号、肇东苜蓿、中苜2号、龙牧803、伊犁苜蓿,均为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28份材料中生产性能好、营养价值高的品种,适宜在该地区种植;总体来说,适应性评价中最强的品种为草原3号。(4)10对SSR引物从28个苜蓿品种中共检测到10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15~25之间;各引物扩增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为1.4526;基因多样性水平均值为14.8856;所有引物PIC值均大于0.5;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0.3896;28份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0600~0.5239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5922~0.9417之间;用Structure将28份苜蓿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群体的组成与来源地、育成单位不完全相符,结果的复杂性说明了在长久的进化及选育的过程中,紫花苜蓿所包含的遗传多样性信息较高,其遗传背景较复杂。
张玲,李菲菲,孙艳梅,李先强[2](2017)在《国内主要品种苜蓿营养价值分析与育种现状及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地区畜牧业和苜蓿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积极阶段,紫花苜蓿作为主要的栽培牧草更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国内紫花苜蓿产业化、苜蓿种植分布、营养价值分析以及苜蓿品种育种等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我国不同地区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紫花苜蓿时如何筛选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也为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国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陟,张晓君,赵云,谭智敏,王鹏,唐鸿宇,高凤霞,盖鹏,周勇锋,海仁古丽·阿不力孜,阿迪拉·沙德尔,于曦,姜雪,丁雪梅[3](2014)在《NaCl胁迫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NaCl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对比试验设计方法,对8种NaCl浓度(0,20,40,60,80,100,120,140 mmol/L)盐胁迫下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复萌率、总发芽率以及幼苗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芽高峰期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滞后趋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P<0.05);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与NaCl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介于120140 mmol/L之间;复萌率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总发芽率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P<0.05);在060 mmol/L盐胁迫下,中兰1号紫花苜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P<0.05)。
王雪,李志萍,孙建军,冯长松,李绍钰[4](2014)在《中国苜蓿品种的选育与研究》文中认为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之一,享有"牧草之王"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苜蓿育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育了许多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我国苜蓿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已育成的部分优良品种和育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研究概况,分析了当前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育种目标,即利用高新技术育种手段进行苜蓿种质创新,选育农艺性状优良的苜蓿新品种。
田福平,路远,张小甫,时永杰,李锦华,陈子萱,胡宇,李润林[5](2014)在《苜蓿新品种(系)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综合评价苜蓿新品种(系)的抗旱性,对不同苜蓿品种(系)的蓿产量、电导率、叶绿素含量、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苜蓿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抗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杂选1号苜蓿>巨人苜蓿>陇中苜蓿>中兰1号苜蓿>CK×杜苜蓿>CK×图苜蓿>CK×埃苜蓿。
田福平,李锦华,张怀山,时永杰,胡宇,李润林,张茜,王春梅,朱新强[6](2013)在《耐旱丰产苜蓿杂选1号新品系的生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培育适宜于在甘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及黄土高原类似区域栽培的耐旱、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系,试验采用多点同时进行的方法开展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杂选1号新品系的干草产量平均为10 573.00 kg/hm2,高于对照品种中兰1号12.13%,比对照品种陇中苜蓿高17.87%,比甘肃地方品种天水苜蓿高18.60%;种子产量低于对照品种中兰1号10.36%,高于对照品种陇中苜蓿14.67%,高于甘肃地方品种天水苜蓿30.17%。
田福平,李锦华,张怀山,时永杰,张茜,王春梅,胡宇,朱新强,张小甫,李润林[7](2013)在《耐旱丰产紫花苜蓿新品系杂选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紫花苜蓿新品系杂选1号是由1个耐旱材料为父本,3个优选速生材料为母本,分别杂交产生的3个杂交系经开放授粉选育而成。杂选1号紫花苜蓿是适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栽培的丰产品种,在灌溉栽培条件下也具有较高产量,解决了现有推广品种在降雨较少的生长季或年份产草量大幅下降的问题。
田福平,李锦华,刘彦江,何振刚,郑爱华,孙京魁,薛莉萍,张茜[8](2013)在《‘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区域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杂选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培育的适宜于在甘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及黄土高原类似区域栽培的耐旱、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系。‘杂选1号’苜蓿在甘肃旱作栽培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在天水、兰州、定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鲜草平均产量为46117.78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苜蓿高11.42%,比‘巨人’苜蓿高22.3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8.82%。‘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干草平均产量为12257.89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高19.40%,比‘巨人’苜蓿高23.54%,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4.40%。‘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种子平均产量为371.35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低8.95%,比对照‘巨人’苜蓿高11.8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16.11%。
田福平,时永杰,李锦华,张怀山,张茜,王春梅,胡宇,路远,张小甫,李润林[9](2013)在《‘杂选1号’苜蓿新品系抗旱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阐明‘杂选1号’苜蓿新品系的抗旱性,研究测定不同苜蓿品种的叶夹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细胞膜相对透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含量及水分饱和亏(WSD)。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苜蓿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杂选1号’>‘巨人’>‘陇中’>‘中兰1号’>‘杜普梯’>‘图牧’>‘埃及’。
田福平,李锦华,张小甫,余成群,张怀山,黄秀霞[10](2010)在《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引种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的达孜县对7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测定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越冬率及草产量等,通过2008~2009年的品种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可以完成生育期,但成熟种子均很少。供试的紫花苜蓿品种在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均可安全越冬,第一年的越冬率均超过80%,第二年的越冬率都超过了90%。7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在第二年较高,鲜草产量在14000.0~21000.0kg/hm2之间,干草产量在5200.0~9500.0kg/hm2之间。其中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的为中兰1号,分别为21000.0kg/hm2和9500.0kg/hm2。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苜蓿概述 |
| 1.1.1 我国苜蓿起源及种植利用现状 |
| 1.1.2 苜蓿研究的重要性 |
| 1.2 生产性能研究 |
| 1.2.1 株高、生长速度与分枝数 |
| 1.2.2 饲草产量 |
| 1.3 饲用品质研究 |
| 1.3.1 茎叶比 |
| 1.3.2 干鲜比 |
| 1.3.3 营养成分 |
| 1.4 适应性研究 |
| 1.4.1 生育期 |
| 1.4.2 适应性及越冬率 |
| 1.5 分子标记与遗传多样性 |
| 1.5.1 遗传多样性概述 |
| 1.5.2 分子标记技术 |
| 1.5.3 分子标记在苜蓿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供试材料 |
| 2.2.2 田间试验设计 |
| 2.3 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
| 2.3.1 生产性能测定 |
| 2.3.2 品质特性测定 |
| 2.3.3 适应性评价 |
| 2.4 SSR分子标记 |
| 2.4.1 DNA的提取 |
| 2.4.2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
| 2.4.3 PCR产物检测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产性能评价 |
| 3.1.1 株高 |
| 3.1.2 生长速度 |
| 3.1.3 产量 |
| 3.1.4 分枝数 |
| 3.2 品质特性评价 |
| 3.2.1 营养成分 |
| 3.2.2 茎叶比 |
| 3.2.3 干鲜比 |
| 3.2.4 相对饲用价值 |
| 3.3 适应性评价 |
| 3.3.1 饲草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
| 3.3.2 生育期 |
| 3.3.3 越冬率 |
| 3.4 SSR标记分析 |
| 3.4.1 基因组DNA检测 |
| 3.4.2 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
| 3.4.3 SSR遗传标记特征 |
| 3.4.4 群体结构分析 |
| 4 讨论 |
| 4.1 苜蓿的生产性能 |
| 4.2 苜蓿的品质特性 |
| 4.3 苜蓿的适应性 |
| 4.4 苜蓿的SSR遗传标记特征及其群体结构划分 |
| 4.4.1 苜蓿SSR标记特征 |
| 4.4.2 群体结构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苜蓿产业化 |
| 1.1 苜蓿产业化的作用及意义 |
| 1.2 苜蓿产业化现状 |
| 1.3 苜蓿产业化展望 |
| 2 我国苜蓿种植分布 |
| 3 主要苜蓿品种营养价值分析 |
| 3.1 苜蓿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
| 3.2 苜蓿营养价值指标 |
| 3.3 国内主要苜蓿品种营养价值分析 |
| 4 我国苜蓿品种育种现状 |
| 4.1 选择育种 |
| 4.2 杂交育种 |
| 4.3 生物技术育种 |
| 4.4 诱变育种 |
| 5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展望 |
| 5.1 苜蓿产业发展历程 |
| 5.2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 5.3 苜蓿产业发展前景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紫花苜蓿种子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种子处理 |
| 1.2.2 幼苗处理 |
|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Na Cl浓度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发芽数的影响 |
| 2.2 Na Cl浓度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发芽率、发芽指数的影响 |
| 2.3 Na Cl浓度与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的关系 |
| 2.4 Na Cl浓度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种子复萌率、总发芽率的影响 |
| 2.5 Na Cl浓度对中兰1号紫花苜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
| 1 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 1.1 抗寒品种选育 |
| 1.2 抗病害品种选育 |
| 1.3 耐盐碱品种选育 |
| 1.4 抗虫品种选育 |
| 1.5 耐牧型品种选育 |
| 1.6 高产品种选育 |
| 2 苜蓿育种方法研究 |
| 2.1 选择育种 |
| 2.2 杂交育种 |
| 2.3 生物技术育种 |
| 2.4 其他育种技术手段 |
| 3 苜蓿品种选育工作的展望 |
| 3.1 苜蓿育种工作 |
| 3.2 苜蓿育种目标 |
| 3.3 苜蓿育种的技术手段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试验地概况 |
| 1. 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 1.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 1 产量 |
| 2. 2 生理生化指标 |
| 3 讨论 |
| 1 试验地概况 |
| 1.1 天水点 |
| 1.2 定西点 |
| 1.3 甘谷点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供试苜蓿 |
| 2.2 试验种植情况 |
| 2.3 测定项目 |
| 2.3.1 鲜草产量 |
| 2.3.2 干草产量 |
| 2.3.3 种子产量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鲜草产量 (结果见表2) |
| 3.2 干草产量 (见表3) |
| 3.3 种子产量 (见表4)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1 新品系杂选1号的选育目的 |
| 2 新品系杂选1号的选育 |
| 3 新品系杂选1号的特征特性 |
| 3.1 干草产量 |
| 3.2 种子产量 |
| 3.3 茎生长性状和茎叶比 |
| 3.3.1 生长高度 |
| 3.3.2 生长速度 |
| 3.3.3 茎叶比,茎叶比是与饲草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茎叶比越低,意味着叶量丰富,饲草质量越高。 |
| 3.3.4 营养价值 |
| 4 栽培技术要点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括 |
| 1.1.1 天水市区试点 |
| 1.1.2 定西市区试点 |
| 1.1.3 兰州区试点 |
| 1.2 试验材料和田间设计 |
| 1.3 观测内容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产力比较 |
| 2.1.1 鲜草产量 |
| 2.1.2 干草产量 |
| 2.1.3 种子产量 |
| 2.2 物候期与株高 |
| 2.2.1 天水点观测结果 |
| 2.2.2 定西点观测结果 |
| 2.2.3 兰州大洼山点观测结果 |
| 2.3 茎叶比 |
| 2.4 抗逆性 |
| 2.4.1 自然流行下霜霉病的感病率 |
| 2.4.2 越冬率 |
| 2.5 主要植物学性状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0 引言 |
| 1 试验地概况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 2.3.1 叶夹角测定 |
| 2.3.2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
| 2.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叶夹角的大小 |
| 3.2‘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 |
| 3.3‘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的脯氨酸含量 |
| 3.4‘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强弱 |
| 3.5‘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POD和CAT活力测定 |
| 3.6‘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水分饱和亏的大小 |
| 3.7‘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1 试验地概况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观测方法: |
| 2.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育期 (见表2) |
| 3.2 株高与越冬率 (见图1、图2) |
| 3.3 草产量 |
| 3.3.1 鲜草产量 (见图3) : |
| 3.3.2 干草产量 (见图4) : |
| 4 讨论 |
| 5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