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亮[1](2021)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空间哲学——以藏族横/纵空间叙事及事象表达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以"堪天舆地"为核心的藏族横/纵空间观及其事象表达,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宇宙空间观念与现实界域实践的双重分异之表达,其差异性的演变叙事筑模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空间意识的"生产之境""创序逻辑"以及"构序筑模",同时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实空间的特定功能效用关系构式中,被建构成一种社会存在的物性基础,并成为"地望辨向""土木叙事""塑形事象"的实践知识体系。藏族历史上的横/纵空间观及其事象体系展示出了三种凸状特征:其一,整体的藏族横/纵空间观及其事象述行具有一个基本的年代学结构;其二,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藏族横/纵空间朴素记录,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系统的纵伸横扩空间的诠释体系;其三,藏族内、外在空间哲学与空间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理论构素,极具连续性地完成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重合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空间观辩证法。
洛绒涛格[2](2021)在《居·弥旁“利美”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阐释、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融和发展、“在不危害他宗的前提下弘扬自己教派”的“利美”观。这一理念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国内外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19世纪康区德格土司领地内发生的所谓“利美”思想运动的存在,由此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它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是由佛教学者倡导、响应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利美”活动的主要倡导者绛阳钦则旺波和工珠·云丹嘉措等人的“利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而作为倡导“利美”活动的其他人物却缺少研究,尤其是对“利美”活动的第二代关键人物居.弥旁的“利美”观缺乏系统地研究。本论以居.弥旁的“利美”观为题,在前人对“利美”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对比、田野考察、历史考证等方法,以求通过对弥旁“利美”观的个案进行研究,探析“利美”观的发展、影响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居.弥旁家族的相关记载作了探究;梳理、考证绘制了弥旁年谱简表,对弥旁的生平大事作了系统的梳理;探析了19世纪的“利美”活动的缘由,追根溯源“利美”观的源流,尤其对德格土司政体出现的“利美”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弥旁一生的讲、辩、着、观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弥旁的“利美”观既有传承前人的继承,也有与其他佛学学者不一样的特色:弥旁在尊重他宗的“利美”原则下,大力复兴宁玛教派的显密重要论典,尤其阐释藏传佛教前期的瑜伽行中观哲学思想,与持应成中观见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佛学对话,为教派间思想文化对话创造了文明、和谐的范本;弥旁的中观和《慈氏五论》等显宗方面的注疏以及密宗文本的阐释改变了宁玛派“重密轻显、重伏藏轻经藏”的讲经传统;弥旁以济世利民的入世思想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为世俗文化的诸多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着作。时至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平等和谐地交流、对话、沟通,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宗教思想的和谐关系着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传统的“利美”观,应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宗教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王光明[3](2020)在《“八景”文化视域下的厦门地区传统景观理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厦门地区传统八景自南宋末年开始,历经元、明的发展,清朝时达到巅峰,民国开始衰落,影响继续发展至今。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的标题受到宗教理想、自然山水美学以及人文胜迹因素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作为古人寄情山水、探幽揽胜的佳地,以多元化的造景方式展现了对择址布局、建筑山石、理水植物等诸多方面的考量,营造了优美的风景观览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查阅相关地方史志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挖掘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相关内容,并结合现存、遗址尚存或有相关历史资料的45处传统八景,以及部分传统八景的详细测绘,从历史演变、整体布局以及个体营构等方面,梳理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的发展概况,分析其择址布局的影响因素、位置选择、空间形态特征,归纳其景观理法和营造方式特点。花岗岩石蛋地貌的自然景观背景是厦门地区传统八景形成的基础,传统八景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地区传统八景文化分为宋朝(起源)、元朝和明朝(发展)、清朝时期(巅峰)、民国时期(衰落)四个时期。整体布局受到宗教理想、山水美学、人文胜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位置选择与空间形态方面,山体、水体、山水组合以及人文胜迹因素是影响位置选择的主要原因,山体、水体为主要因素。平面形态与透视特征共同促成了空间形态的变化。平面形态类型可分为集中式与散点式,集中式平面形态类型主要存在于寺院景观;散点式平面形态类型则主要存在于人文胜迹景观。透视特征的构图类型有两种:以山为背景和以天空为背景,主要为了突出主体特征。个体营构方面分别对山体景观、水体景观、山水组合景观、人文胜迹景观进行个案总结,主要从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山石、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其景观理法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照片进行分析、对比与总结,并结合实地调研、测绘,以复原不同时期传统八景的概况,力求真实客观的反映其景观特点。并根据厦门地区传统八景景观现状,明晰其在修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传统八景在当代的使用价值和保护措施,以期为厦门地区传统八景修复提供参考,为完善闽南地区传统景观体系乃至复兴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做出贡献。
肖仕煜[4](2020)在《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中的鹿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棺中,第二层黑地彩绘漆棺与第三层朱地彩绘漆棺的棺壁上描绘有多处鹿形象纹饰。鹿形象是楚地丧葬活动中频繁出现的元素装饰,包括彩绘鹿纹样、木雕卧鹿、鹿角镇墓兽等。无论是逼真的立体鹿雕还是颇具动感的平面鹿纹样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不同的功能属性,在楚地丧葬礼仪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王堆一号墓的下葬时间正处于汉初,此时的社会处在从楚巫到汉俗转变的时期。漆棺上不同位置的鹿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国对于鹿形象所具有的“引魂”、“护墓”、“升仙”三个不同功能维度中的看法。本文共分为六章来分析一号墓漆棺中出现的鹿形象。第一章为一号墓四重棺与棺壁装饰中鹿形象的基本概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漆棺中引魂升天之鹿,分析了其引领灵魂飞升的程序;第三章论述了龙、虎、鹿、凤等楚地流行的丧葬神兽形象的组合功能,并进一步分析了第二层黑地漆棺中出现的鹿角怪神和鹿角的辟邪作用。第四章论述了漆棺中出现的天国仙鹿、汉代祥瑞文化中的白鹿,并阐述了汉代的宇宙空间。第五章从线条、色彩、构图以及漆艺制作方面入手分析了马王堆漆棺鹿形象的装饰特征。第六章主要分析马王堆漆棺中鹿形象的风格模式,以及其对北方及中原地区鹿形象的造型样式的影响。
王一名[5](2020)在《《敦煌—沙漠中的大画廊》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实践选取1980年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的配套书籍《敦煌——沙漠中的大画廊》作为翻译对象。该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作者井上靖作为特邀嘉宾在随行摄制组拍摄期间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创作了这部展现中国敦煌艺术与风土民情的宝贵游记作品。本报告分为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五部分。笔者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参考相关先行研究,在功能翻译和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本实践报告围绕中日同形同义汉字词的翻译、引用的翻译处理及标题的翻译三部分撰写。在翻译中日同形同义汉字词时,从语体、意译、显化等角度,通过分析译出语语境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寻找汉语中的对应词语;在对引用的翻译上,分为话语引用、特指引用、典籍引用三部分,据其性质特点,运用直译、意译、回译等翻译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标题翻译中,笔者认为,标题翻译既要忠实文章的精神内容实质,又要顾及审美要求。为实现双重需求,笔者采取直译、直译加增译、意译进而重写等方法,在做到忠实原文的同时,也尽可能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本次实践中,笔者主要着眼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与译出语的语境,使行文流畅,易于理解。为此,笔者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在保证不会扭曲原文意义的基础之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但由于笔者翻译能力与水平有限,仍存在如原文美感未能完全再现等问题。笔者将继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积累翻译经验,努力提高翻译水平。
松芳[6](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达瓦拉措[7](2020)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存放在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座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灵塔之修建历史背景、灵塔选址和修建时间、教义理论依据、参与工匠、材质装饰、手工技艺、装藏及开光仪轨、功能和意义等,以《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和其他藏文和汉文资料作为研究的文献依据,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是由第司桑吉嘉措撰写,记录着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信息的重要文献。到目前为止虽已公开出版,但因其内容庞杂,文辞深奥,不仅一直未被翻译,学术界也很少引用该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笔者首次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这部文献中挖掘相关信息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进行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背景,论证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修建是格鲁派尤其是第司桑杰嘉措在西藏地方树立其统治地位和教派地位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不仅具有宗教自身的传统性,也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意图。其次,作为一种佛塔的种类,五世达赖灵塔从属于藏传佛教灵塔、藏传佛教佛塔、中国佛塔、印度古代塔的范畴,不管是从宗教学的学科理论而言,还是从佛教教义教规而言,均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论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从塔到佛塔、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实物依据,做了论证。另外,五世达赖灵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同时更是一座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物。为了佐证这个观点,论文对修建灵塔时参与的不同民族身份的工匠和不同工种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对当时西藏建筑工艺的组织模式和西藏地方政府的筹资形式等都进行了探析。除此之外对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挖掘文献中为确立五世达赖灵塔使用奢华材质和装饰的合理性而引用的佛教理论,窥探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和物质化的特点。灵塔的装藏和开光是藏传佛教仪轨中非常重要且神秘的内容,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藏传佛教灵塔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首次对这两个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为揭开藏传佛教灵塔神秘面纱,铺垫了学术基础。最后,五世达赖灵塔作为一件宗教圣物,其宗教功能与意义方面,论文中也结合相关的宗教学理论,从其政治意义、象征意义、膜拜意义等方面做了分析。论文以五世达赖灵塔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题大做、小切口切入的方式,借助文献和实物,运用相关理论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对研究整个藏传佛教灵塔,做一次尝试性的铺垫或提供前期积累。
左攀[8](2019)在《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无量祖师、披发祖师、北帝、玄帝、祖师爷、上帝公等)是唐宋以后兴起的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道教神只。他源自上古四象中的北方玄武,玄武最初是神龟,汉代以后逐步演变成龟蛇合体的形象。在世俗社会,玄武是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许多景观名胜都以“玄武”命名。道教也将包括玄武在内的四象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充当天界神仙、人间羽士以及冥界死者的守护者。从先秦到唐代,玄武虽有神性,但神格地位始终不高,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神兽”。出于对北极和北斗的好奇与想象,华夏先民认为北方星空具有神奇的力量,加之北方属水,水生万物,道教逐渐形成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创造出太一、天皇大帝、紫微大帝等代表北极和北斗的北方神灵。这些神灵地位尊贵,神通广大。经过六朝时期的积累和整合,在唐代形成一个以北方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北帝派。这个道派塑造了多个北帝,将北方崇拜推向高潮。大约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北帝派道士以北帝派经典为蓝本创作真武专属道经,让北方玄武从四象中脱颖而出,成为以斩妖伏魔为己任的人格化北方大神将。为了证明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皇权合法性,宋真宗开展了一系列造神运动,面对来自北方契丹的威胁,作为北方守护者的玄武引起了他的注意。恰好天禧二年(1018年)京师军营出现醴泉祥瑞,宋真宗抓住机会,修建祥源观,加封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让真武神格得到跨越式提升。真宗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继续围绕“灵应”基调建构真武神格,收集整理灵验故事,编纂《真武启圣记》等经典,将真武塑造成赵宋王朝的护国之神、降妖伏魔的北方战神、祈雨禳火的水火之神、赐福禳灾的治世福神。徽宗、钦宗、宁宗、理宗不断加封真武,利用国家力量为真武修造宫观,使真武成为家喻户晓且具有灵验特征的道教尊神。大约在宋仁宗时期,道门羽士将同属北方神灵的天蓬、天猷、黑煞、真武组合成北极四圣。四圣是北极紫微大帝麾下神将,以斩妖伏魔为主要神职,同时具有治疗疾病、祈雨祈晴等功能。四圣是天心、神霄、东华、清微等雷法道派经常召请的对象,也是护佑赵宋王朝的神将,对两宋之际的皇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宋高宗之母韦太后为答谢神恩,在西湖孤山建四圣延祥观,使四圣信仰显赫一时。宋朝灭亡以后,其他三圣逐渐默默无闻,天蓬甚至被丑化成猪八戒,但真武信仰反而逆势崛起,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真武是北极四圣中的北方玄天上帝,北中之北的叠加效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因为真武得到皇家的多次册封,在四圣观之外另有专祀;最重要的是真武灵应之名遍天下,在民间拥有长远的影响力。早期武当山佛道并存,它既是佛教法华宗、禅宗的活动基地,也是道教丹鼎派和隐修者梦寐以求的仙山。宋徽宗宣和年间,紫霄宫落成,这可能是武当山第一座供奉真武的道观。从此以后,关于真武在武当山修道、飞升的传说逐渐生成,元代武当清微派形成,武当教团的本山意识觉醒,刘道明等高道考诸古籍,采访耆老,编纂《武当福地总真集》《武当纪胜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道经,将真武传说一一落实到武当山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之中。元代道士、明代皇室根据真武传说大修宫观,神话传说和神圣空间紧密结合,原本虚无缥缈的真武修道传说因为落实到具体地域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武当山也因为真武信仰的附会而声名鹊起。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多处以小武当、赛武当、东、西、南、北、中武当命名的道教名山,见证了真武信仰的兴起和武当文化的传播。真武大帝的出生和修道故事,明显受到释迦摩尼传记的启发。真武被附会成无量寿佛的化身,许多寺庙也供奉真武。真武是道教重要的劝孝之神,历史上曾经出现多部以真武为主神的劝善经典,力图以真武信仰监督儒家纲常伦理的落实和执行。真武信仰反映了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即使在真武专属经典中,玄天上帝的神阶地位也不是太高,他只是玉皇、紫微手下的神将而已。然而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三清四御。真武信仰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神格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阶层、职业的信仰需求;他以“灵应真君”为名,灵应故事广为流传,顺应了人们希望通过宗教解决实际问题的功利心理。他有武当山作为具象化的神圣空间,使传说故事更显真实,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让真武信仰随着信众的足迹广为流传。真武是唐宋以后道教新兴神灵的代表,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于晋海[9](2019)在《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适应与能动作用。牧区老人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缩影,探讨牧区小城镇聚居情境中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在当前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历史沿革、乡镇社区城镇化和老人移居对乡镇社区的塑造来阐述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过程。说明牧区老人是乡镇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且在老龄应对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着能动作用,赋予牧区乡镇以独特的老人社会之社区结构;其次,对老人社会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及本土文化社会支持等三个次结构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进行从微观情境到宏观制度话语的视角转换,通过分析制度变迁及社区养老实践过程中的老人社会适应,构建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模型;最后,在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老人社会特质及发展趋势,联系乡镇社区的现实和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制度要求,来分析乡镇社区的未来。经研究指出:从形成机制而言,赛尔龙牧区老人社会是老人在应对自身角色变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时,通过流动在乡镇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形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牧区老人通过自身意志,与经历、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类似的行动使得个体行动转变为群体行动,使乡镇情境发生了改变。从家庭结构而言,由于老人移居在牧业村和乡镇间形成了城乡二元家庭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涉及三代人之代际互动;从交往模式而言,随着赛尔龙乡镇中老人交往圈的扩大形成了以互助为核心的邻里交往,以互惠为特点的多民族交往,以社会凝聚为功能的交往参与;从本土文化的社会支持而言,老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其社会适应,在文化重构中不断应对困境与不适;从制度变迁与老人社会适应关系而言,构建宏观视角下形成的个体、社区与国家互动关系模型,在三者关系中社区具有着连接效应和中介属性,在老人的参与下进行新型乡镇社区构建;从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出发,老人社会处于从乡土自主养老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期,不仅要在微观社区情景范式中了解社会结构与老人能动,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无论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如何,老人在社区家庭结构形态、文化权威形态及新型社区养老规范建立的便利性、社区城镇化及精神社区构建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发展需要老人的参与,而老人也需要依靠社区规范建立社会关照与养老服务进行老龄应对。社区一方面承载着保障老人生活、促进老人参与的情境责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推行国家制度、确保制度适应性和执行效率的使命。使得社区在老人个体、社区和国家三者关系间成为了中心环节,也使得老龄宜居的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实现新时代乡镇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周卫华[10](2019)在《论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叙事方式与艺术风格》文中认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地区发现了大量魏晋时期墓葬,部分绘制有壁画,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重要遗存,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动态,更具有特殊背景下的东西文化交流意义。嘉峪关魏晋墓壁画受制于墓室建筑的形制,包括穹窿顶的墓顶构造和下部闭合的四壁;墓顶构造为穹窿顶,与帐舍、中原墓葬、窑洞有密切的关联;其壁画因砖砌的凹凸效果和分割画面的特征,既划分了大的画面空间,又影响到了艺术创作中叙事和布局的方式。墓室有模拟地上建筑的形式,似乎在嘉峪关魏晋墓的檐砌构造中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新的认识;这样的形式也影响到了墓室壁画的叙事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一砖一画的零散式分布、多砖共同组成一个画面的连续绘制、整幅而绘的主题性表现这三种方法。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是以线条为主的勾勒手法表现的,首先匹配于墓室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砖砌浮雕和线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以线条造型为主,色彩为辅;壁画的绘制普遍采用的弧线和粗线,线条厚重、多样,对动感的塑造、质感的表现可见出画家对笔性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练。壁画中能够见出各种透视方法的应用,使平面的布置具有了三维的空间效果。在壁画中,色彩的运用或是平涂边框,或是淡色起稿,或是点提关键部位,或是造型分割画面,或是暗示光影;整体看以赭红色为主,手法为平涂与晕染,关键部位特殊强调。各种砖砌、砖雕造型与线条、彩绘组成渐变的、和谐的壁面雕绘效果。是早于魏晋艺术理论和隋唐墓室壁画大繁荣的先行实践。因对中原墓葬艺术的承传和汉代造型风格的继承,更受到本地种族、环境的多重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固地域风格,与中原墓葬艺术相比有“滞后性”;因葬俗的一致性和绘画风格的大致相似以及绘画技法的不尽一致,推测此地已经具有可能共用壁画技师、但又可能有家族自给自养画师的条件。与中原墓室壁画相比,嘉峪关的壁画绘制风格更具有灵活性,题材也更具有现实性。将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与汉代和唐代作纵向的联系,与周边地区作横向的比较,更能见出多种文化的影响和独特的创造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神性述行与创序生产:藏地古代纵向空间生成与事象叙事“块茎” |
| (一)神话时期的纵向空间意识与叙事表达 |
| (二)苯教时期的纵向空间构序与现实表达 |
| (三)佛教时期的纵向空间构式与话语陈述 |
| 二、多元构建与经验达成:藏地古代横向空间生成与事象叙事拓扑 |
| (一)神话叙事中的横向空间构建与述行原则 |
| (二)从主体到他者的横向空间述行与实践话语 |
| (三)现实界域/环境界域的横向空间经验述行 |
| 三、视域融合与演变构序:藏族横/纵空间观及其事象的生成诠释 |
| 四、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内容 |
| 四、主要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利美”观源流 |
| 第一节 “利美”观与佛经中的“利美” |
| 一、“利美”概念及其内涵 |
| 二、佛教典籍中的“利美”观 |
| 第二节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利美”观 |
| 一、赞普时期的“利美”启蒙(7 世纪-10 世纪) |
| 二、后弘多教派格局的形成 |
| 三、元明两朝及清初藏传佛教“利美”思想 |
| 第三节 昌波掘藏师的“利美”观 |
| 一、昌波掘藏师西绕威色 |
| 二、“八大修传”系统 |
| 三、小结 |
| 第二章 19 世纪的“利美”活动 |
| 第一节 、19 世纪德格甲波时期“利美”观兴起的缘由 |
| 一、蒙古固始汗的军事行动 |
| 二、德格甲波及其政教联盟 |
|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上师 |
| 一、绛阳钦则旺波 |
| 二、工珠·云丹嘉措 |
| 三、巴珠·吉美曲杰旺波 |
| 四、拉布·旺青杰绕多吉 |
| 五、19 世纪“利美”活动的特点 |
| 第三章 居·弥旁的家族和弥旁生平 |
| 第一节 居氏家族的历史 |
| 一、关于居.弥旁传记中的“阿加珠氏” |
| 二、有关《居氏族谱》与居氏 |
| 三、居氏与阿加哲的关系 |
| 第二节 弥旁的父母与弥旁生平 |
| 一、弥旁的父母 |
| 二、居.弥旁的生平 |
| 第四章 居·弥旁的“利美”着作 |
| 第一节 《弥旁文集》的形成和内容 |
| 一、 《弥旁文集》的形成 |
| 二、版本与内容 |
| 第二节 “利美”佛学着作 |
| 一、弥旁“利美”着作背景 |
| 三、弥旁降央朗杰嘉措的知识总汇-《智者入门论》 |
| 四、弥旁洛桑尼玛与《宗喀巴赞》 |
| 五、弥旁的量论着作 |
| 六、弥旁的《慈氏五论》注疏 |
| 七、对宁玛派传统的继承 |
| 八、弥旁对新密的诠释 |
| 第三节 弥旁的世俗文化着作 |
| 一、语言学作品 |
| 二、医学着作 |
| 三、历算着作 |
| 四、占卜类文本 |
| 五、工巧明文本 |
| 六、诗学着作《修辞学明镜疏》 |
| 八、小结 |
| 第五章 居.弥旁的“讲辩修”三事及“利美”观 |
| 第一节 “利美”地讲经说法 |
| 一、讲经传统的继承 |
| 二、四无碍智 |
| 三、弥旁的文化讲授 |
|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法辩 |
| 一、弥旁辩论的背景 |
| 二、弥旁的辩论 |
| 三、小结 |
| 第三节 “利美”观修 |
| 一、依止本尊文殊 |
| 二、格萨尔王崇拜 |
| 三、十三年在“噶莫达仓”的修行 |
| 第六章 弥旁“利美”观的继承和意义 |
| 第一节 弥旁“利美”观的传承和影响 |
| 一、弥旁的“利美”观 |
| 二、弥旁“利美”观的传承 |
| 第二节 对弥旁的评价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
| 一、对弥旁的评价 |
| 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现状 |
| 1.4.1 对“八景”文化的研究 |
| 1.4.2 对景观理法的研究 |
| 1.4.3 闽南地区相关研究 |
| 1.4.4 小结 |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 1.5.1 研究目标 |
| 1.5.2 研究方法 |
| 1.6 论文框架 |
| 1.7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 第2章 厦门地区历史文化背景 |
| 2.1 厦门自然景观背景 |
| 2.1.1 地质地貌 |
| 2.1.2 气候气象 |
| 2.1.3 水文地理 |
| 2.1.4 天然植被 |
| 2.2 厦门的地域文化 |
| 2.2.1 文化渊源 |
| 2.2.2 文化特质 |
| 2.3 小结 |
| 第3章 厦门地区传统八景整体的演变 |
| 3.1 宋、元、明时期 |
| 3.1.1 宋朝 |
| 3.1.2 元、明时期 |
| 3.2 清朝时期 |
| 3.2.1 轮山八景 |
| 3.2.2 东皋笠庵十景 |
| 3.2.3 金嶝六景 |
| 3.2.4 《鹭江志》八景 |
| 3.2.5 浯州八景 |
| 3.3 民国时期 |
| 3.3.1 集美八景 |
| 3.3.2 丙洲八景 |
| 3.3.3 厦门小八景与景外景 |
| 3.4 小结 |
| 第4章 厦门地区传统八景整体布局理法分析 |
| 4.1 影响因素 |
| 4.1.1 宗教理想 |
| 4.1.2 山水美学 |
| 4.1.3 人文胜迹 |
| 4.2 位置选择 |
| 4.2.1 山体 |
| 4.2.2 水体 |
| 4.2.3 山水组合 |
| 4.2.4 人文胜迹 |
| 4.3 空间形态 |
| 4.3.1 平面形态 |
| 4.3.2 透视特征 |
| 4.4 小结 |
| 第5章 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的个体营构 |
| 5.1 山体景观--天界晓钟 |
| 5.1.1 造园沿革 |
| 5.1.2 空间布局分析 |
| 5.1.3 山石处理方法分析 |
| 5.1.4 理水与花木配置 |
| 5.1.5 结语 |
| 5.2 水体景观--高读琴洞 |
| 5.2.1 历史沿革及其内容特征 |
| 5.2.2 布局分析 |
| 5.2.3 理水 |
| 5.2.4 山石处理方法与花木配置 |
| 5.2.5 结语 |
| 5.3 山水组合景观--万石锁云 |
| 5.3.1 历史沿革 |
| 5.3.2 布局分析 |
| 5.3.3 山石处理方法分析 |
| 5.3.4 理水与植物配置 |
| 5.3.5 结语 |
| 5.4 人文胜迹--瞻亭石倒 |
| 5.4.1 历史沿革 |
| 5.4.2 构景分析 |
| 5.4.3 审美与文化 |
| 5.4.4 结语 |
| 5.5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余论 |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 6.2 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现状及问题 |
| 6.2.1 现状 |
| 6.2.2 存在问题 |
| 6.3 厦门地区传统八景价值与保护 |
| 6.3.1 历史文化方面 |
| 6.3.2 景观艺术方面 |
| 6.3.3 社会服务方面 |
| 6.4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古籍方志中厦门地区传统八景相关记载 |
| 附录 B 厦门岛传统八景历史照片 |
| 附录 C 测绘图纸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马王堆漆棺鹿形象概述 |
| (一) 马王堆四层漆棺概述 |
| (二) 第三层朱地彩绘漆棺中的鹿形象 |
| (三) 第二层黑地彩绘漆棺中的鹿形象 |
| 第二章 引魂神鹿:升天程序与直上昆仑 |
| (一) 引导攀登昆仑的功能意义 |
| (二) 招魂与引魂:神鹿引魂程序 |
| 第三章 辟邪尚武:楚巫文化与守卫墓主 |
| (一) 楚人信巫鬼与崇鹿祭祀文化 |
| (二) 鹿与龙、虎、凤纹样组合的守护式意义 |
| (三) 鹿角怪神的辟邪作用 |
| 第四章 天界仙鹿:神仙坐骑与汉代宇宙空间 |
| (一) 仙鹿坐骑与求仙不死 |
| (二) 汉代祥瑞灵物与汉代宇宙观 |
| 第五章 鹿形象的绘制工艺 |
| (一) 漆棺鹿形象艺术表现分析 |
| (二) 漆棺鹿形象漆绘技艺 |
| 第六章 马王堆鹿形象的风格分析及其影响 |
| (一) 马王堆汉墓鹿形象的“跃动模式” |
| (二) 对北方及中原地区鹿形象“静立模式”的影响 |
| (三) 鹿形象的神兽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摘要 |
| 要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翻译实践对象的确定和意义 |
| 1.2 翻译实践报告的整体结构 |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 2.1 翻译文本概述 |
| 2.2 翻译过程简介 |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 3.1 文本分析与策略选择 |
| 3.1.1 文本类型 |
| 3.1.2 翻译策略 |
| 3.2 译前准备 |
| 3.2.1 准备各种形式的翻译工具 |
| 3.2.2 了解背景知识,学习相关翻译理论 |
| 第4章 案例分析 |
| 4.1 日汉同形同义汉字词的翻译 |
| 4.1.1 转换语体色彩 |
| 4.1.2 意译 |
| 4.1.3 原文信息显化 |
| 4.2 引用的翻译 |
| 4.2.1 话语引用翻译中话语主体与谓语动词的显化与前置 |
| 4.2.2 特指引用翻译中引号的取舍与直译、意译的选择 |
| 4.2.3 典籍引用翻译中的回译方法 |
| 小结 |
| 4.3 标题的翻译 |
| 4.3.1 直译 |
| 4.3.2 直译加增译 |
| 4.3.3 意译和重写 |
| 小结 |
| 第5章 结语 |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 5.2 经验与收获 |
| 5.3 问题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 附录2 术语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摘要 |
| 绪论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意义 |
| 二 研究综述 |
|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
|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
|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 (一)田野调查 |
| (二)民族志书写 |
| (三)文献研究 |
| (四)创新点 |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
|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
| 一 青稞(???)之名 |
|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
|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
|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
|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
|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
|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
|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
|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
|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
|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
|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
| 一 青作农耕 |
| 二 秋收与储藏 |
| 三 青作农耕工具 |
| 四 青作农耕仪式 |
|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
|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
|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
|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
|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
| 一 “硪塔”(?)——炒与磨 |
| 二 糌粑种类 |
| 三 糌粑的食用 |
|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
| 第二节 糌粑“伴侣” |
| 一 酥油奶渣酸奶 |
| 二 茶与酒 |
| 三 蕨麻与糖 |
|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
| 第三节 共食 |
| 一 时间与空间 |
| 二 “好吃”还是“好想” |
|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
| 一 器具分类 |
| 二 象征特点 |
|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
| 一 饮食与礼仪 |
| 二 饮食禁忌 |
| 第六节 小结 |
|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
|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
|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
|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
| 三 祭品及其象征 |
|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
| 一 “桑什糌”(?) |
| 二 “切”(?) |
| 三 “朵玛”(?) |
| 四 “协玛”(?) |
| 五“夏卓”(?) |
|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
| 一 “苏”(?) |
| 二 “栗”(?) |
| 三 “朵”(?) |
|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
| 一“鲁卓”(?) |
| 二 “鲁朵”(?) |
| 三 “塔鲁”(?) |
| 第五节 加持食物 |
| 一 尼其(?) |
| 二 “撮则”(?) |
| 三 “希喇”(?) |
| 第六节 小结 |
|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
|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
|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
|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
|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
| 一 饮食行为 |
| 二 饮食观念 |
| 三 烹饪方式 |
|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
|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
|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
|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
|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
| 一 主食变辅食 |
|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
|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
|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
|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
|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
|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
|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
|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
|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
|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
|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
|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 第五节 小结 |
| 结论 |
|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
|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
|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 一、相关文献资料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的特点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难点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创新之处 |
| 四、难点 |
| 第一章 修建灵塔的背景概述——信仰与权威树立的必要性 |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历史背景探析 |
| 一、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 |
| 二、格鲁派面临的内忧外患与灵塔的正式修建 |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地的选择 |
| 一、选择布达拉宫为灵塔建造地的原因分析 |
| 二、五世达赖灵塔所处的具体位置 |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相关时间问题 |
| 一、灵塔开工时间再确认 |
| 二、修建灵塔所耗费的时间 |
| 第二章 灵塔的源流及理论依据——从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 |
| 第一节 印度窣堵波到藏传佛教灵塔的演变史 |
| 一、“窣堵波”的产生 |
| 二、灵塔的形成 |
| 三、肉身灵塔的出现 |
| 第二节 灵塔蕴含的佛教教义思想 |
| 一、以灵魂观和转世观为思想基础 |
| 二、以曼荼罗形制为蓝本 |
| 三、宇宙构成原素的体现 |
| 第三章 五世达赖灵塔建造工程——多民族多工种的协调参与 |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传统工种概述 |
| 一、金属类工匠 |
| 二、土木类工匠 |
| 三、布艺类工匠 |
| 第二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及其民族身份 |
| 一、尼泊尔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 二、内地与西藏的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 三、蒙古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 第三节 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组织系统 |
| 一、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等级 |
| 二、几个主要工种的工匠等级 |
| 三、其他工匠的等级及差役组织情况 |
| 第四节 灵塔建造的募捐筹资 |
| 一、捐赠者身份的多样性 |
| 二、捐赠区域的多样性 |
| 三、捐赠物资类型的多样性 |
| 四、物资的投入规划和官方接受捐赠物资的方式 |
| 第五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工匠的待遇 |
| 一、修建灵塔工匠的待遇种类 |
| 二、生活补贴的具体发放模式 |
| 三、工钱的具体发放模式 |
| 四、服饰补贴 |
| 第四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珍宝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
| 第一节 灵塔材质的演变与发展 |
| 一、早期灵塔材质及其演变 |
| 二、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演变及特点 |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概述 |
| 一、五世达赖灵塔材质选择的理论依据 |
| 二、五世达赖灵塔装饰中相关珠饰的传统概述 |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
| 一、灵塔材质和装饰的主要来源 |
| 二、灵塔每个部位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
| 第五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特点——象征与神秘的符号系统 |
| 第一节 灵塔装藏的起源以及延续中的变革 |
| 一、佛教装藏的起源 |
| 二、装藏物的变异 |
| 第二节 藏传佛教灵塔装藏 |
| 一、佛经中有关装藏的论述 |
| 二、藏传佛教灵塔装藏的具体步骤 |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内容 |
| 第四节 五世达赖灵塔装藏的重要因素与特点 |
| 一、时间因素 |
| 二、方位朝向因素 |
| 三、装藏物的特点 |
| 四、装藏目的 |
| 第六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赋予加持力的特殊仪式 |
| 第一节 开光的含义概述 |
| 一、关于开光的文献依据 |
| 二、藏传佛教中的开光叙述 |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仪式 |
| 一、开光的预备阶段 |
| 二、开光的正式仪式 |
| 三、开光仪式的结尾 |
| 第三节 开光仪式的特点分析 |
| 一、开光仪式是多种密宗仪轨的复合体 |
| 二、开光的观想、道具等特点 |
| 第七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意义与功能——神圣与世俗的集合体 |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政治意义 |
| 一、布达拉宫具有的历史文化优势 |
| 二、利用布达拉宫的历史地位去建构格鲁派的政教权威 |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备的几个象征意义 |
| 一、宗教意义的象征 |
| 二、多元民族技艺的象征 |
| 三、民族交流与团结的象征 |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膜拜功能 |
| 一、基于三宝集合而形成的殊胜膜拜 |
| 二、基于起塔转塔功德的膜拜 |
| 三、基于观世音信仰的膜拜 |
| 结语 |
| 附录一 各地重要藏传佛教灵塔 |
| 附录二 藏传佛教善逝八塔 |
| 附录三 论文相关词汇藏汉对照表 |
| 附录四 十七世纪以后蒙古各部汗王世袭表 |
| 附录五 布达拉宫中珍藏的有关修建宫殿的壁画图集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汉唐之际玄武意象及功能考析 |
| 第一节 玄武溯源:四灵和四象的结合 |
| 第二节 玄武形象:从神龟到龟蛇的转变 |
| 第三节 世俗玄武: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 |
| 第四节 道教玄武:守护人体及阳宅祖茔的北方精灵 |
| 第二章 北帝派对龟蛇玄武的人格化改造 |
|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 |
| 第二节 北帝神格的演变和北帝派的兴起 |
| 第三节 五代川蜀北帝派道士与玄武的人格化 |
| 第三章 两宋时期真武神格的提升与完善 |
| 第一节 宋真宗与真武神格的跨越式提升 |
|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真武神格的丰富与发展 |
| 第三节 南宋时期真武信仰的完善与传播 |
| 第四节 真武专属道经出世时间蠡测 |
| 第四章 北极四圣的兴衰与真武信仰的崛起 |
| 第一节 天蓬、天猷、黑杀神格演变考 |
| 第二节 北极四圣组合的形成和演变 |
| 第三节 四圣信仰与两宋皇权嬗代 |
| 第四节 四圣的没落和真武的崛起 |
| 第五章 从佛道共存到真武独尊——真武大帝与武当山 |
| 第一节 六朝隋唐武当山的佛教历史与法脉传承 |
| 第二节 汉宋之际武当山的神仙传说与道教史迹 |
| 第三节 宋末元初真武传说在武当山的落实 |
| 第四节 从新武当山现象看真武信仰的传播 |
| 第六章 真武大帝的神格功能及其演变 |
| 第一节 伏魔之神与护国之神 |
| 第二节 北方之神与水火之神 |
| 第三节 治世福神与万能之神 |
| 第七章 真武信仰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 |
| 第一节 真武信仰与佛教之关系 |
| 第二节 真武信仰的孝道内涵和劝善功能 |
| 第三节 从真武经典看道教放生观 |
| 第四节 从真武信仰看唐宋以降道教神灵信仰的转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 (一) 多学科交叉的老人研究 |
| (二) 民族学视域下的老人研究成果 |
| (三) 有关黄河南蒙古的研究概况 |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范式 |
| (一) 概念界定 |
| (二) 理论出发 |
| 四、研究思路与文本结构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田野工作概况 |
| (三) 文本结构 |
| 第一章 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 |
| 第一节 变迁中的社区形态 |
| 一、赛尔龙行政区划变迁 |
| 二、赛尔龙乡镇社区雏形 |
| 三、现代赛尔龙乡镇社区的区位优势 |
| 第二节 “老”牧民与“新”流动 |
| 一、老人移居与社区城镇化过程 |
| 二、老人的移居动因 |
| 第三节 牧区老人与乡镇新居 |
| 一、老年牧民对社区空间的塑造 |
| 二、居所空间营造中的老人需要 |
| 三、老人社会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
| 第二章 移居老人家庭生活的变迁 |
| 第一节 远离牧场的承包户主 |
| 一、聚合: 承包制度前的牧区家庭组织模式 |
| 二、离散: 承包后的牧区家庭变化 |
| 三、移居: 分家的应对策略 |
| 第二节 流动语境下老人的家庭角色重构 |
| 一、祖孙养育模式的确立 |
| 二、赡养模式的变化 |
| 三、老人的赡养回馈 |
| 第三节 老人移居后的牧区家庭结构 |
| 一、城乡二元家庭结构的建立 |
| 二、三代人代际互动的传承意义 |
| 三、老人社会的代际性延续 |
| 第三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交往模式 |
| 第一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邻里互助性 |
| 一、老人交往圈在乡镇情境中的扩大 |
| 二、以互助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
| 第二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多民族互惠性 |
| 一、多民族居处格局与社区发展 |
| 二、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商业互利 |
| 三、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居处互嵌 |
| 四、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文化互鉴 |
| 第三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社会凝聚性 |
| 一、牧区赛马活动中的老人交往 |
| 二、新年节庆中的老人交往参与 |
| 三、老人在牧区重要人生仪式中的参与 |
| 第四节 转郭拉——老人社会交往的典型情境 |
| 一、转郭拉之路——日常活动的空间安排 |
| 二、转郭拉之人——特定空间的互动交往 |
| 第四章 本土文化对老人社会适应的支持 |
|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碰撞间的老人生活 |
| 一、技术革新在老人生活中的体现 |
| 二、蒙藏医药的健康补偿 |
| 三、文化再造中的老人的困惑与不适 |
| 第二节 牧区老人的民族文化传承 |
| 一、河南蒙旗民族文化传承困惑 |
| 二、老人对本民族意识增强的态度 |
| 三、老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
| 第三节 信仰活动在老人适应中的参与 |
| 一、老人的一般性信仰活动 |
| 二、老人在私人空间的信仰活动 |
| 三、寺院及僧众在老人社会中的作用 |
|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牧区老人的社会适应 |
| 第一节 生产制度变迁与老人适应 |
| 一、变迁语境下牧区老人对承包制度的认同 |
| 二、老人视野中的承包制度完善路径 |
| 三、生产制度变迁后老人的期许与实践 |
| 第二节 养老制度变迁与牧区养老 |
| 一、我国养老政策变迁 |
| 二、新时代养老政策的趋势 |
| 三、牧区的养老实践 |
| 第三节 老人参与下的新型社区环境构建 |
| 一、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互动关系模型 |
| 二、社区的连接效应与中介属性 |
| 三、在老人参与中构建新型乡镇社区 |
| 第六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与发展 |
| 第一节 老人社会的流动性特质 |
| 一、流动与流动人口定义界定 |
| 二、老人移居与城乡流动 |
| 三、乡镇老人与空巢老人 |
| 第二节 老人社会的存续性问题 |
| 一、影响老人社会存续的要素 |
| 二、存续的补偿可能性 |
| 第三节 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与转变路径 |
| 一、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 |
| 二、老人社会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路径 |
| 结语: 老人与海——老人的积极应对与社区发展 |
| 一、老人与家庭居住形态 |
| 二、老人与文化权威形态 |
| 三、老人与新型社区构建 |
| 附录1 报道人及样本汇总表 |
| 附录2 问卷 |
| 附录3 当地政府有关养老规范及概念 |
| 附录4 我国居家养老与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研究现状 |
| 二 课题的选材与出发点 |
| 三 论文的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空间形态中的存在与叙事方式 |
| 一 对穹窿顶与蒙古包构造的模仿 |
| (一)穹窿顶在墓室顶部的广泛应用 |
| (二)特殊地域下墓室空间的变异 |
| 二 檐砌与砖砌的空间分割与室内功能 |
| (一)墓室的檐砌与地上建筑的关联 |
| (二)砖砌的内部空间效果 |
| (三)檐砌与砖砌对画面的空间分割 |
| 三 墓室壁画内容的三种叙事表现方式 |
| (一)一砖一画的零散式分布 |
| (二)多砖共同组成一个画面的连续绘制 |
| (三)整幅而绘的主题性表现 |
| 四 墓室空间艺术构成因素的形态功能和整体效果 |
| (一)后室的空间结构层次及艺术效果 |
| (二)中室、前室的艺术结构层次和效果 |
| (三)墓门门楼的艺术功能 |
| 第二章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艺术风格中的技法 |
| 一 以线条为主的勾勒表现方法 |
| (一)线条造型与壁面空间的关联 |
| (二)从线条的厚重看毛笔的使用 |
| 二 画面骨法的弧线和粗线 |
| (一)粗线的厚重性 |
| (二)弧线呈现出的技巧熟练 |
| (三)弧线造型的动态感 |
| 三 透视关系、彩绘空间、色彩形式的处理 |
| (一)透视手法与整体壁面情节表达的关系处理 |
| (二)彩绘空间处理与壁面场域 |
| (三)关键部位的色彩省提 |
| 第三章 承传与演进中的嘉峪关魏晋墓壁画风格 |
| 一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滞后性” |
| 二 创作主体的不确定性 |
| 三 创作主体相对自由的表达 |
| 结语 |
| 附表一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一览表 |
| 附表二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内容分布一览表 |
| 插图目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