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忠伟[1](2022)在《地方戏曲发展的三个意识——观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后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10月13日,以"汇辽宁小戏,展小戏风采"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在朝阳落下帷幕。在为期5天的展演中,来自辽宁省9个市地,包括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二人转拉场戏、铁岭秧歌剧、凌源影调戏以及木偶剧、皮影戏等在内的辽宁地方戏曲剧种先后亮相,演出了28部小戏作品。
王春鹏[2](2021)在《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东路哈哈腔,又称“东调哈哈腔”,是哈哈腔三大支系中的原初母系。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跨区域流传于衔接冀鲁两省的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是融合清初“东柳”与“西梆”两大声腔特点的北方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流传区域内民众的欢迎与喜爱。东路哈哈腔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与艺术资源,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发生巨变,东路哈哈腔正显现出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政策引导、经济补助、行政干预等手段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起到缓解作用,但却很难做到能长久地维持其生命。在诸多措施不见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对东路哈哈腔开展一种基于学术层面的“抢救”,即进行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应是当前很必要的一个现实选择。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跨区域生长的东路哈哈腔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往往围绕某一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哈哈腔进行研究,或者将其作为哈哈腔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停留于纯艺术的概要论述,致使我们很难触及到它的真实面目,从而不能很好地为剧种保护与研究起到有力支撑。为此,本文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在“文化区域”视域下对东路哈哈腔进行独立而系统的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即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民族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梳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其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本体、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整体呈现这门艺术的发展全景。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与综述、研究思路与创新点。此部分着重阐述了东路哈哈腔现实生存状况,以及对其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的必要性;在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拟定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以及审美文化学统摄下的多学科交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运用历史演绎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互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统一的方法,在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特质、审美内涵解析、审美规律探寻等方面取得新发现、提出新见解。第一章是东路哈哈腔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论文从地理文化生态、源流与生成、支系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与梳理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在地理文化生态方面,当地地势平坦、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悠久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该地区形成多样与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当地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现诸多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表演艺术,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在剧种起源与生成方面,论文提出哈哈腔最早以俗曲形态从十七世纪中叶生发,艺人所说其存在“三百年历史”的提法并不是它成为剧种的起始时间;指出哈哈腔有多重艺术源头,而不是从某一单独源头生发;认为将剧种发源地表述为沧州运东地区更贴近;第一次完整地回溯了哈哈腔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在流派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是三路支系中的原初母系;东路哈哈腔在鲁西北的流传呈现阶梯式和多样化的传播特点。第二章是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论文从语言、唱腔、音乐、剧目和表演五个方面对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进行了全面论述。在语言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语言通俗而诙谐,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声调与音韵、规整且直白的唱词以及大量运用的俏皮俚语。在唱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唱腔质朴自然,其旋律具有浓郁的地域属性,行进时稳中求变;板式结构组织有序。相对于西路,东路哈哈腔保留了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民歌的粗犷舒展、平稳流畅,带有更多来自生活的直爽性格。在音乐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音乐给人以灵动自由之感,其过门音乐以灵活多变的曲调为唱腔起到引导与桥梁的作用;伴奏曲牌和锣鼓经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文武场各有侧重,在吹拉敲打间烘托着唱腔,渲染着舞台氛围,它们在突出人物冲突与情感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剧目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剧目具有典型的平民品格,它的对子戏短小精悍,生活气息浓厚;草台戏主要演民间历史故事、传奇小说,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彰显出强烈的民间气质;台本戏具有超出以往的故事长度、人物数量、行当角色和排场规模,虽然达到至臻成熟的水平,但始终不失平民本色;建国后的新编戏在艺术精神和思想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代戏则较为新颖地反映了新时代的生活特点。在表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表演笃实率真,它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偏好风逗乐的表演手段;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和特殊技巧;擅长夸张性的舞台表演风格。第三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在全面论述东路哈哈腔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论文从艺术题旨、叙事模式、人物形象、人文价值理念四个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对其审美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在艺术题旨上,东路哈哈腔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充满了日常生活化的特点。在叙事模式上,东路哈哈腔的叙事平中见奇,呈现为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以及“悲”而不“伤”的审美基调。在人物形象上,东路哈哈腔贴近百姓生活塑造人物;将角色放置于“二元相对”模式下进行刻画;通过“以事见人”的讲述方式展现人物,从而使其戏中人物充满个性魅力。在人文价值理念上,东路哈哈腔以“广乐成教”为宗旨,秉承“俗而不庸”的审美取向;以“明志”观照人生;崇尚“中和”的价值理念;讲求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第四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论文以剖析研究的方式深入剧种内部,分析了东路哈哈腔的声腔、剧种本体和其创生机制。在声腔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声腔本质上是一种从“东柳”向“西梆”的过渡与衍变,其成因在于:柳子腔曲牌板腔化为这种衍变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诗赞体上下句为它借鉴吸收梆子剧目搭建了可以跨越的桥梁;京杭运河是剧种产生并发生变化的外在客观条件。在剧种本体结构上,认为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呈现为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每一层级都是在上一层级基础上的发展或衍变,而不是推翻或取代;在圈层结构层级数增加过程中,它们逐渐体现出统一的外在定势、题材取向、声腔风格等剧种本体特征,使剧种本体得以构建;这一结构清晰地揭示了东路哈哈腔等地方小剧种的成长模式和嫡存方式。在剧种创生机制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具有顽强的自我创生机制,具体体现在:艺人的二次创造、“戏仿”策略和观演互动等。第五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论文从审美价值和文化属性两个方向探讨东路哈哈腔的文化份量。在审美价值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有自己的审美体系,不仅包括具体文化现象中蕴含的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审美规律,也包括当地社会赋予它的民间情感。它是当地社会共同“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其艺术价值的持久性所在;东路哈哈腔还是当地民众源自内心、纯粹天性的自然表达,它使百姓朴素的生活呈现出人文的美丽和有益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意义;东路哈哈腔在当代则是人们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在文化属性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古典格调应是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主要品格。结语对全文进行系统总结与提升。在正文对东路哈哈腔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地方小剧种的整体性、艺术魅力、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与总结。
梁芝榕[3](2021)在《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话剧导演执导戏曲作品的趋势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话剧导演们为戏曲注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观念,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戏曲“变种”,而是在保留戏曲本体特色的前提下,贯通当代剧场观众的情感需求。其间虽然出现过不太成功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向传统戏曲复归的努力。卢昂是当代少有的以戏曲为创作重心的话剧导演,其所导的戏曲新编古装剧作品数量多,成就突出,加之其在形式上与传统戏曲有共通之处,在内涵上又与现代戏曲息息相关。分析卢昂所导的戏曲新编古装剧,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在守正中创新,创新中守正的互动关系。首先,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中所遵循的守正原则。笔者以为,卢昂能够在题材选择、行当声腔和表演程式等方面把握剧种特质,体现出了对作品“意境”和“意趣”的追求,并力图以“化而无迹”的美的表达方式传达古典戏曲的民族文化精神,达成与古典戏曲的共鸣。同时,通过合理增加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卢昂的作品呈现出了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追求。其次,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中展现的创新追求。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取而代之的是物质社会中欲望的滋长,对“人”的复杂性的思考成为卢昂作品中始终思考的命题。其中,多层次的舞台空间和“间而不离”的导演技巧既是为了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发观众对作品的理性反思。这种技巧拓展了戏曲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内涵上让民族文化精神深入人心,达成与剧场内观众的情感交流,体现出了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最后,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笔者以为,当对“人”的哲理化思考成为话剧导演们的创作共识时,作品较易流于沉闷与冷峻,这与戏曲本身的特质并不相符。在此基础上,卢昂能够把握戏曲作品本身的“趣”和“真”,并通过对白和节奏深化作品的趣味性。他作品中的“趣”和“真”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上,反映了当下观众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卢昂的作品中也体现出在“我者和他者”、“共性和个性”以及“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两难选择。笔者以为,还可以有如下的提高空间: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达成“导演构思、演员创作、共同探讨”的模式;减少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留给演员最大地发挥空间;深耕某一戏曲剧种,实现其与西方戏剧潮流的双向深入互动。此外,最重要的是,永远将观众看作是戏曲创作中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邹元江[4](2021)在《“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百年中西戏剧的交集、交融中虽然中国戏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在意识形态为主导、西方话剧的观念影响下,不断加重"戏曲艺术现代化"的焦虑心态,致使戏曲发展走向的价值导向是模糊不清的,突出的表现为濒危戏曲现代化、戏曲艺术话剧化和地方小戏大戏化的倾向。因此,首先要反思的是传统戏曲艺术审美价值的本体特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清醒地判断政治意识形态和话剧观念对戏曲艺术的各种牵绊和可能限制,真正从戏曲艺术的审美本质回归戏曲内在的演剧体制,从其深厚的传统走向发展的未来。
谢雍君[5](2020)在《唯特色始能生色——论田汉对戏曲剧种理论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自2017年原文化部公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有348种后,有关戏曲剧种的研究在逐渐升温。返观戏曲学术发展史,地方剧种研究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不到百年的发展历史,有些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笔者在阅读《田汉全集》时,发现田汉一生关注地方剧种发展,发表不少有关戏曲剧种的理论和观点。20世纪50年代,作为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对"剧种"概念的认识及其地方剧种理论影响着戏曲改革政策方向的制定,是戏曲剧种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性人物,
李砚[6](2020)在《山东地方戏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有的山东地方戏曲研究成果划分为"戏曲声腔剧种的历史和分类研究""戏曲本体研究""戏曲文化生态研究""戏曲教育和美学研究""戏曲地理研究""个案式综合研究"六个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分别甄选出代表性研究案例进行述评,力图呈现山东地方戏曲学术研究历史的全息图景。来自不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运用专业知识,对山东地方戏曲展开了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研究,融合交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学理特点愈加明显。进一步,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作者的看法。
傅谨[7](2020)在《戏曲剧种国家名录与疑难试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原文化部公布的全国348个戏曲剧种,是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戏曲剧种普查与第一个戏曲剧种国家名录,它提供了戏曲剧种现状的可靠数据,说明戏曲剧种大规模消亡的趋势已经逆转。但"剧种"是当代概念且内涵混乱,目前多数剧种是20世纪50年代划分与命名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因此普查时默认了戏曲边界的模糊性,如木偶、皮影、少数民族戏剧、祭祀性戏剧是否应列入戏曲剧种的争论,都未展开。而如何看待剧种存亡现象,20世纪后半叶以来有诸多观念上的冲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为戏曲仍能存有348个剧种,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
药锐红[8](2020)在《山西沁源秧歌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沁源秧歌是一种地方文化艺术,其曲调短小精悍,唱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深受百姓喜爱,广泛流传于晋中、晋东南等地。通过查阅县志等相关志书来梳理沁源秧歌的发展历程;利用现有的秧歌作品资料分析秧歌文本,结合秧歌表演的具体实践得出其创作规律及生存法则;在田野调查中关注秧歌的曲调运用和表演形式,并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文化馆人员及实地体验来考察沁源秧歌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传承状况,力求探究在当下文化转型期,沁源秧歌如何自我调整并适应时代变迁,拥有源源不断的传承活力。沁源秧歌产生于群山环抱、河川纵横的自然环境和其固有的农耕观念、民俗生活和乡土艺术中。它脱胎于明末清初的沁源民间小调,形成于清代康、乾时期,后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由民间歌舞发展演变为秧歌小戏及秧歌剧,这些形式在民众视野中统称为沁源秧歌。沁源秧歌是一种不断演变、发展的文化,它随着时代的推进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取舍吸收,简化丰富,继承创作,呈现出“取与舍”、“简与繁”、“承与变”的生存现状,在曲调上着力发展高频曲调,对一些疑难曲调仅作资料存根;表演形式根据曲调的繁简运用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单一的民歌体曲调表演的伞头秧歌与花鼓秧歌;二是以多个小调串联成曲牌联套体排演大中小型秧歌戏;文本创作时既遵循程式性的固定法则,也在框架内寻求创新,对生活语言进行文学加工。沁源秧歌在传承中的动态发展使其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沁源秧歌的传承保护包括传承主体和传承场域。通过对官方团体和业余队伍构成的传承主体和由传统节日,生活仪礼,赛事场合,网络平台构成的传承场域的对比分析,得出民的文化需求及主体实践是持续传承的动力,而通过这种文化需求和民俗心理建构的秧歌展演场域则活化了传承空间。只有艺术本身活了、传承主体活了、生存空间活了,沁源秧歌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宋艳艳[9](2020)在《戏曲专题博物馆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曲专题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是以戏曲艺术为主体,围绕戏曲或与戏曲相关的人和物进行藏品的收集与保护,研究与展出,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机构。据笔者调查和统计,全国现存戏曲专题博物馆共计54座。本文以现有54座专题馆为研究范围,尝试总结出专题馆在类型划分、藏品分类、馆陈设计、功能发挥上的特点;同时也反思了专题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和转型方法,为之后建设同类型兄弟馆提供参考意义。论文分为五章,分别从戏曲专题馆发展现状、馆内藏品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和博物馆功能发挥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明晰了戏曲专题馆的概念,从时间和地域两个层面对其历史进行了梳理,得出博物馆选址具有戏曲资源集中性和建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后以各个专题馆集中展示的文物为依据,将类型丰富的专题馆划分为综合、地方戏、皮影、仪式剧和其他五大类别;并从博物馆发展的促进、戏曲保护工作的影响和戏曲文物学学科建立的关系三个角度,总结了戏曲专题馆稳步发展的原因。其次对立馆之本,即馆藏戏曲文物进行了论述,一是文物的分类,二是重点文物的研究。根据文物的种类和质地,现存馆藏戏曲文物分为戏箱、戏单、书画、剧照、剧本、唱片、皮影和历史文物八大类型;以此为基,笔者提出了直接性、间接性和辅助性的划分方式;并从藏品保存、陈列归档和学科研究三方面归纳出类别划分的目的。后笔者结合考察过的18个馆室的藏品数据,得出馆藏文物基数大、种类丰富、但整体分布不均匀、重点藏品较少的特点。因重点馆藏承载了无法比拟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笔者选取了不同馆室中9件代表性文物,进行了深入分析。面对多类型的馆藏文物,根据馆室特点,合理规划展陈设计是专题馆服务社会、实现主旨、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文章中先是指出当前戏曲专题馆展陈存在路线单一流线式、内容相似雷同式、室内陈列局限式的不足;随之从陈列结构和环境布控两方面提出了转变的方向;之后总结出合理展陈在发挥博物馆的媒介力量、丰富艺术的传承方式和建立完整的沟通系统三个层面的意义。最后从戏曲专题馆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从保护传承、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前者一是分析了专题馆的收藏、陈列、学术和教育优势,二是指出实际运作中,博物馆在“人”和“物”两方面存在的空间利用不合理、文物保护不当、人员配置不足等具体问题,三是提出有序归置文物、建设数字展馆、研发文创产品等解决方案;后者一是分析了发挥教育功能中出现的接受被动化、互动单项化、教育形式化、宣传单薄化的问题,二是指出全民参与、资源整合、跨空间传播的转变方向,三是依据实例,提出搭台唱戏、馆校合作、联动参观的创新路径;最后则是从戏曲专题博物馆是怎样发挥其研究功能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如何与传承、教育功能相联通。笔者结合博物馆学和戏曲学相关知识,再根据调查资料,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戏曲专题馆建设发展的面貌。以此来丰富博物馆建设类型的研究;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传播提供新思路;扩大戏曲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赵莎莎[10](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认为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不断提升剧种的个性品质意识 |
| 二、剧种人才的危机意识 |
| 三、剧种的创新意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必要性 |
| (一) 不容乐观的东路哈哈腔生存现状 |
| (二) 一种学术层面的“抢救”——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 |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 (二) 既有研究分析 |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东路哈哈腔的历史文化语境 |
| 第一节 孕育东路哈哈腔的地理文化生态 |
| 一、地理与人文环境 |
| 二、文化艺术生态 |
| 三、当地演剧状况 |
| 第二节 哈哈腔的源流与生成考述 |
| 一、哈哈腔的源流考述 |
| 二、哈哈腔的生成过程回溯 |
| 第三节 流派辨析和东路哈哈腔的传播 |
| 一、哈哈腔的流派辨析 |
| 二、东路哈哈腔的流播路径 |
| 三、东路哈哈腔的流播特点与分析 |
| 第二章 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 |
| 第一节 语言特质: 通俗诙谐 |
| 一、方言声韵独特 |
| 二、唱词规整而直白 |
| 三、大量运用俏皮俚语 |
| 第二节 唱腔特质: 质朴自然 |
| 一、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旋律属性 |
| 二、稳中求变的旋法 |
| 三、组织有序的板式结构 |
| 四、东路哈哈腔与西路哈哈腔的旋律比较 |
| 第三节 音乐特质:灵动自由 |
| 一、锦上添花的过门音乐 |
| 二、色彩丰富的曲牌与锣鼓经 |
| 三、吹拉敲打的文武场 |
| 第四节 剧目特质:平民品格 |
|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对子戏 |
| 二、彰显民间气质的草台戏 |
| 三、走向至臻成熟的台本戏 |
| 四、焕然一新的改编戏与现代戏 |
| 第五节 表演特质:笃实率真 |
| 一、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 |
| 二、偏好风趣逗乐的表演手段 |
| 三、娴熟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及特殊技巧 |
| 四、擅长夸张性的舞台动作表演 |
| 第三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 |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化的艺术题旨 |
| 一、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 |
| 二、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 |
| 三、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 |
| 第二节 平中见奇的叙事模式 |
| 一、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 |
| 二、“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 |
| 三、“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 |
| 四、“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
| 第三节 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
| 一、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 |
| 二、“二元相对”模式下的角色特性 |
| 三、“以事见人”的人物讲述方式 |
| 第四节 “广乐成教”的人文价值理念 |
| 一、“俗而不庸”的审美理念 |
| 二、“戏以明志”的人生观照 |
| 三、“中和”为美的价值导向 |
| 四、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 |
| 第四章 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 |
| 第一节 声腔: 从“东柳”到“西梆”的过渡与衍变 |
| 一、从“东柳”到哈哈腔 |
| 二、过渡基础: 唱腔中的板腔因子 |
| 三、从哈哈腔到“西梆” |
| 四、成因分析 |
| 第二节 剧种本体: 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 |
| 一、什么是剧种本体 |
| 二、东路哈哈腔作为剧种本体的建构基础 |
| 三、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结构 |
| 第三节 创生机制: 二次创造、“戏仿”策略、观演互动 |
| 一、东路哈哈腔艺人的二次创造 |
| 二、“戏仿”策略 |
| 三、观演互动 |
| 第五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 |
| 第一节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 |
| 一、当地社会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 |
| 二、地方民众自然表达的生命艺术 |
| 三、当代人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 |
| 第二节 东路哈哈腔的文化属性 |
| 一、东路哈哈腔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
| 二、东路哈哈腔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 |
| 三、东路哈哈腔的古朴格调与当代审美文化 |
| 结语 |
| 附件: 田野调查工作部分图片及资料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 二 与本课题相关成果的综述 |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守正: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原则 |
| 第一节 把握剧种特色 |
| 第二节 凸显戏曲本体 |
| 第三节 强化教化功能 |
| 第二章 创新: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追求 |
| 第一节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
| 第二节 设置多层次的舞台空间 |
| 第三节 突破传统大团圆结局的窠臼 |
| 第三章 意义: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示范作用 |
| 第一节 对白谐趣相生,调动观众情绪 |
| 第二节 节奏张弛有度,把握观众心理 |
| 第三节 内容符合时代,贴近当下诉求 |
| 第四章 卢昂的不足与建议 |
| 第一节 思维方式:“我者和他者”的异同 |
| 第二节 舞台呈现:“共性和个性”的冲突 |
| 第三节 戏剧交流:“传承与创新”的两难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东西方戏剧的错位选择 |
| 二、当代戏曲未来发展的价值参照 |
| 1.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精神研究 |
| 2.“他者”眼中的戏曲艺术核心价值 |
| 3. 日本传统戏剧发展的启示 |
| 4. 中国台湾地区当代戏曲发展的意义 |
| 三、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多重走向 |
| 1. 还原生态 |
| 2. 回归本体 |
| 3. 政府扶持 |
| 4. 民间主导 |
| 一、“剧种”概念的采用和推行 |
| 二、“京剧”概念的普及和统一 |
| 三、戏曲剧种个性化理论的提出和倡导 |
| 一、戏曲声腔剧种的历史和分类研究 |
| (一)戏曲声腔剧种历史研究 |
| (二)戏曲声腔剧种分类研究 |
| 二、戏曲本体研究 |
| (一)戏曲剧目研究 |
| (二)戏曲音乐研究 |
| (三)戏曲表演研究 |
| (四)戏曲方言研究 |
| (五)戏曲演出场所研究 |
| 三、戏曲文化生态研究 |
| 四、戏曲教育和戏曲美学研究 |
| 五、戏曲地理研究 |
| 六、个案式综合研究 |
| 结语 |
| 一、现存戏曲剧种数量的统计可靠性 |
| 二、什么是“剧种” |
| 三、遗留的诸多争议性问题 |
| 四、有关剧种存亡的观念与认识 |
|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 1.1.1 选题目的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动态 |
| 1.2.1 关于山西民间小戏的研究 |
| 1.2.2 关于沁源秧歌的研究 |
| 1.3 论文创新点 |
| 1.4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
| 2 沁源秧歌的生成环境及发展历程 |
| 2.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 2.1.1 自然环境 |
| 2.1.2 社会环境 |
| 2.2 沁源秧歌的发展历程 |
| 2.2.1 明末清初——沁源小调萌芽 |
| 2.2.2 清中叶至民国——社火秧歌兴盛 |
| 2.2.3 1942年以后——秧歌剧成型 |
| 小结 |
| 3 沁源秧歌的艺术特色 |
| 3.1 “取与舍”:秧歌音乐的选择 |
| 3.1.1 着力发展传统曲调 |
| 3.1.2 增加新式伴奏乐器 |
| 3.2 “简与繁”:表演形式的流动 |
| 3.2.1 简:单一曲调的“地圪圈”演唱 |
| 3.2.2 繁:曲牌联套的秧歌剧 |
| 3.3 “承与变”:秧歌文本的创作 |
| 3.3.1 程式语句的代际承续 |
| 3.3.2 生活语言的文学转身 |
| 小结 |
| 4 沁源秧歌传承的主体动力 |
| 4.1 秧歌专业团体的艺术实践 |
| 4.1.1 沁源县文化馆 |
| 4.1.2 沁源秧歌协会 |
| 4.1.3 沁源秧歌剧团 |
| 4.1.4 沁源秧歌传承人 |
| 4.2 民间业余队伍的文化自享 |
| 4.2.1 村秧歌队:秧歌的群众基础 |
| 4.2.2 民间老艺人:秧歌传统的守望者 |
| 4.2.3 业余秧歌团:秧歌表演的活跃者 |
| 4.2.4 公众号运营者:秧歌传播的新力量 |
| 4.3 专业团体与业余队伍的独立互动 |
| 4.3.1 相对独立 |
| 4.3.2 融合互动 |
| 小结 |
| 5 沁源秧歌的多元化传承场域 |
| 5.1 固有场域:元宵节秧歌表演的惯习生成 |
| 5.2 场域变迁:秧歌在庆典仪礼中寻求生存 |
| 5.3 场域开拓:政府对秧歌赛事的外力推动 |
| 5.4 场域重构:秧歌新媒介传播的实践转向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概述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 第二节 戏曲专题博物馆发展概述 |
| 第三节 戏曲专题博物馆发展的原因 |
| 第二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分类研究 |
| 第一节 馆藏文物现存分类方式 |
| 第二节 馆藏文物其他分类方式 |
| 第三节 馆藏文物分类目的 |
| 第三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重点馆藏文物研究 |
| 第一节 馆藏戏曲文物概况 |
| 第二节 重点馆藏戏曲文物研究 |
| 第四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 |
| 第一节 现状:当前戏曲专题馆陈列模式 |
| 第二节 方向:因地制宜构建陈列形式 |
| 第三节 价值:合理馆藏陈列的意义 |
| 第五章 戏曲专题博物馆传承与教育功能研究 |
| 第一节 戏曲专题馆的保护与传承功能 |
| 第二节 戏曲专题馆社会教育功能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戏曲专题博物馆数据统计表 |
| 附录B 孝义市市民对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了解度和参与度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 1、传统秦腔 |
|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
| 3、研究范围 |
| 三、研究综述 |
|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
|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
|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 1、文献资料来源 |
| 2、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
|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
| 一、明初说 |
| 二、明中叶说 |
|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
|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
| 一、生成机制 |
| 二、传承方式 |
|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
|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
|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
|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
|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
|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
|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
|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
| 一、剧目数量 |
| 二、现存情况 |
|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
|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
| 一、体制规模 |
| 二、角色行当 |
| 三、题材类型 |
| 四、演出习俗 |
| 五、其他分类方式 |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
| 一、故事朝代 |
| 二、版本形态 |
| 三、禁演与否 |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
|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
|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
|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
|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
| 第一节 命名方式 |
|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
|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
|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
| 一、口语化、通俗化 |
| 二、类型化 |
|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
|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
|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
|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
|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
|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
|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
|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
| 二、定本戏评述 |
|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
|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
|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
|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
|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
|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
|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
|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
|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
|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
|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
|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
|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
|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
|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
|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
|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
| 一、中路秦腔 |
| 二、东路秦腔 |
| 三、南路秦腔 |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
| 一、新疆秦腔 |
| 二、宁夏秦腔 |
| 三、青海秦腔 |
| 余论 |
|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
|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
| 2、戏改的影响 |
|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