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芬[1](2013)在《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竹编,体现了中国民众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益阳竹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茁壮成长。竹编是一项承载着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统手工技艺,它不仅凝聚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更成为湖湘文化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益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境内盛产水竹、楠竹等等竹业资源,为竹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以介绍益阳竹编艺术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益阳传统竹编艺术的梳理,试图对益阳竹编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对提高竹材的使用率,减少竹编材料的浪费和竹编艺术的艺术表现力不强、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等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收集法、归纳分析法、实践调研法、产品分析法、实践创作法等,其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弱化了传统竹制器具的实用功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进行概念转换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进行竹编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变,增加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欣赏性,增加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现代化转型。如今,想要在工业化的大潮流下,发展传统手工艺,我们需要在确定工艺设计的对象和目的后,扩大设计范畴,研究新的创新点,融合新旧技艺,将传统手工艺推向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传承与发展的,这与目前关注益阳竹编的人和掌握这门工艺的人越老越少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可能不久之后竹编技艺会演变成为过去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工艺发展史上无法抹灭的创伤。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对益阳竹编的发展起到指导意义。
徐华铛[2](2005)在《竹编动物的夸饰和实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竹编动物的形态,美学、特征和竹质特性从编制技巧上进行了阐述,并从竹 编动物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作了介绍。
徐华铛[3](2003)在《隽雅轻巧的竹编花瓶》文中研究指明花瓶 ,是点缀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而竹篾编织的花瓶却以它轻巧玲珑 ,质朴雅致 ,携带方便 ,不易破损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 ,竹编艺人们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增加了漂白、花筋等新工艺 ,把竹编花瓶装扮得多姿多彩 ,它在众多材质制成的花瓶中独树一帜。
徐华铛[4](1996)在《隽雅轻巧的竹编瓶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花瓶,是点缀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品,而竹蔑编织的花瓶却以它轻巧玲珑、质朴雅致、携带方便、不易破损而受到人们的称道。近年来,竹编艺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增加了漂白、花筋等新工艺,把竹编花瓶装扮得更为多姿多彩,使竹编花瓶在众多材质制成的各类花瓶中独树一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 1.4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 1.5 研究方法 |
| 第2章 竹编艺术综述 |
| 2.1 竹编艺术的界定 |
| 2.2 竹编艺术的兴起 |
| 2.3 竹编艺术品的品类分析 |
| 第3章 益阳竹编艺术研究 |
| 3.1 益阳竹编艺术的本土文化背景 |
| 3.2 益阳竹编的工艺特征 |
| 3.3 益阳竹编的艺术性 |
| 3.4 益阳竹编与其他地区竹编比较 |
| 3.5 设计对益阳竹编艺术性的影响 |
| 第4章 益阳竹编艺术的现状研究 |
| 4.1 益阳竹编艺术的现状分析 |
| 4.2 益阳竹编艺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
| 4.3 益阳竹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
| 第5章 益阳竹编艺术的开发与现代化转型 |
| 5.1 开发益阳竹编的重要意义 |
| 5.2 完成益阳竹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
| 5.3 如何做好益阳竹编的现代化转型工作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