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平,陈静,唐建洪,曾惠川,冉思涛,袁兴贵[1](2017)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报告》文中认为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常遇到胆囊结石合并其他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或难以处理的情况。近两年,我们收治2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心脏换瓣术后患者,经过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治愈出院。例1男,60岁。因上腹部隐痛4 d、加重1 d入院,诉4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夜间腹痛伴呕吐,无发热,在诊所输液后无明显好转,昨日腹痛加重,向右肩部放射。入院后查体:体温37.6度,脉搏104次/min,呼吸26次、血压130/90 mm Hg,痛
尚培中,苗建军,李晓武,张伟,李永庆,王金,张晶,贾国洪,刘俊堂[2](2014)在《心脏瓣膜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分析》文中认为2000年11月-2013年11月,我们对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12例中,男1例,女11例;年龄4974岁,平均61.8岁。均患胆囊结石,其中伴发慢性胆囊炎7例,急性胆囊炎4例,慢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1例;伴发高血压病2例,心房纤颤6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糖尿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致二尖瓣狭窄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
朱勇,蔡茂庆,秦涌,张林[3](2011)在《心脏瓣膜病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变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手术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6例心脏瓣膜病变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LC。结论心脏瓣膜病变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经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安全完成LC。
于文庆,张成,阿里木,克力木,王自立,牛伟亚,凯塞尔,阿扎提[4](2006)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处理》文中研究指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轻、痛苦少、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已被广大病人和医师接受。但心脏办膜置换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数目较少。1994年至2004年我院收住1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胆囊炎并结石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全部获得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4年至2004年共收治1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胆结石病人,其中慢性16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1.1一般情况 |
| 1.2方法 |
| 1.3结果 |
| 2 讨论 |
| 2.1手术原则 |
| 2.2术中注意事项 |
| 2.3术后处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围手术期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心脏瓣膜病患者耐受LC的能力 |
| 3.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药物的调整 |
| 3.3 手术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