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阳[1](2020)在《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沉降过程及对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昆仑造山带生长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早期的碰撞,造就了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在板块碰撞及持续汇聚过程中,高原周缘形成了上千公里的陆内变形域,即“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记录着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历史,对该体系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不仅对于探讨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过程和高原生长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环青藏高原体系内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以下简称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观测、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盆地物源分析和基于地层厚度的盆地沉降过程研究,结合前人在盆地内的磁性地层学、构造变形以及造山带内部热年代学等研究,建立了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沉降过程,限定了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生长和古地貌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了高原西北缘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的生长机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1、基于对塔西南地区三条新生代沉积剖面野外沉积学观测,分析了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阿尔塔什组至乌拉根组为浅海-泻湖相沉积,巴什布拉克组为滨海三角洲相沉积,克孜洛依组为河流相-冲积扇远端沉积,安居安组为湖泊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帕卡布拉组为河流相-冲积扇远端沉积,阿图什组为冲积扇扇中沉积,西域组为冲积扇扇根沉积。该结果表明,塔西南盆地新生代经历了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的转变,显示出由低能向高能沉积转变的整体趋势,但在克孜洛依组至安居安组发育一次由高能向低能转变的次级旋回,陆相沉积序列代表了典型的前陆盆地沉积建造。2、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相关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等研究,本文对塔西南地区克里阳剖面和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物源分析,结果显示:盆地物源体系在阿图什组沉积时发生显着变化,巴什布拉克组、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的沉积物质主要源于松潘甘孜地块和南昆仑地块,阿图什组的沉积物质主要源于南昆仑地块和北昆仑地块。3、基于地层厚度统计,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地层厚度与距造山带前缘断裂距离之间斜率值(RTD)的变化,揭示了盆地新生代的沉降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阿尔塔什组至巴什布拉克组地层厚度差异不明显,RTD值为~-1.71m/km,地层向南微弱增厚,盆地发生弱的构造沉降;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地层厚度向南显着增厚,RTD值为阿尔塔什组至巴什布拉克组的三倍以上,指示盆地发生明显的构造沉降;阿图什组的地层厚度横向上出现向南先增大再减小的分段特征,盆地的沉积中心向北迁移~22 km;西域组的地层厚度横向上继续保持向南先增大再减小的分段特征,但盆地的沉积中心再次向北迁移~34 km。这些结果表明,塔西南前陆盆地的沉积中心自阿图什组沉积以来不断向北迁移。4、基于上述沉积相变化、物源分析和盆地沉降及沉积中心迁移等特征,本文对比分析了塔西南地区7条新生代沉积剖面,确定了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标志性地层界线,结合前人对新生代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沉降演化过程:(1)古新世-始新世(~65-36.5 Ma),受到副特提斯海海进海退和松潘甘孜-甜水海-南昆仑地区构造活动的双重影响,塔西南盆地开始微弱的构造沉降,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一套浅海相-滨海相沉积序列;(2)渐新世(~33-22.6 Ma),盆地开始发生显着的构造沉降,盆地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标志着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开始;该阶段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粒度向上变粗的趋势,其中克孜洛依组至安居安组沉积物记录的一个粒度由粗到细的次级旋回,代表着前陆盆地前缘的逐渐向北靠近,此时盆地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地块和南昆仑地块;(3)早-中中新世(~22.6-15 Ma),盆地的沉积物源区转变为南昆仑地块和北昆仑地块,塔西南盆地则开始出现冲积扇扇中的粗碎屑沉积,盆地的沉积中心向北迁移~22 km;(4)中中新世以来(~15 Ma至今),塔西南盆地沉积继续转变为高能的冲积扇扇根的块状砾岩,沉积中心继续向北迁移~34 km,形成现今的盆地格局。5、综合前人在西昆仑造山带内部的热年代学和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研究,本文提出了新生代西昆仑造山带和塔西南盆地的协同演化模式:(1)古新世-始新世(~65-36.5 Ma),西昆仑造山带的隆升主要集中在松潘甘孜-甜水海和南昆仑地块局部地区,对塔西南盆地的影响十分有限;(2)渐新世(~33-22.6 Ma),西昆仑造山带的松潘甘孜-甜水海和南昆仑地块持续抬升并为塔西南盆地提供物源,塔西南前陆盆地启动,沉积中心(前陆盆地前渊)可能存在向北的迁移;(3)中新世以来(~22.6 Ma至今),北昆仑地块抬升并与南昆仑地块一起为塔西南前陆盆地提供物源,沉积中心(前陆盆地前渊)向北迁移了至少56 km。6、本文所揭示的新生代沉积物逐渐向高能沉积转变、沉积物源由松潘甘孜地块和南昆仑地块向南昆仑地块和北昆仑地块转变、沉积中心(前陆盆地前渊)向北迁移至少56 km,结合前人构造分析研究所揭示的变形逐渐向塔里木盆地迁移的结果,表明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逐渐向北隆升扩展。这些结果揭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上地壳边界在新生代动态北移,高原西北缘向北生长。在此过程中,塔里木板块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可能下插(underthrusting)至现今西昆仑造山带之下,按照塔西南前陆盆地沉积中心向北迁移的距离估算,至少有56 km的塔里木板块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下插(underthrusting)至西昆仑造山带之下。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推测青藏高原西北缘的生长过程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始新世至渐新世,表现为西昆仑造山带内部的各块体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直至北昆仑地块抬升并为塔西南盆地提供物源;第二阶段为中新世以来,表现为以北昆仑地块为界,一方面变形从西昆仑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内部传递,另一方面变形向南往南昆仑地块和松潘甘孜-甜水海地块集聚,造成由北昆仑地块向南的热年代学年龄变新的趋势。本文推测,这种演化模式可能体现出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生长控制机制的转变,第一阶段被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控制,第二阶段由塔里木板块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向南的下插作用主导。
赵一霖[2](2019)在《新疆帕米尔东北缘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以阿克陶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西域砾岩对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沉积响应了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事件,同时也为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活动期次划分提供重要参考。在前人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详细的剖面测量基础上,对阿克陶地区的西域组连同阿图什组的砾石成分、砾径、磨圆度、分选性等沉积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进行古水流方向统计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帕米尔东北缘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地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乌恰群沉积时期,MPT活动较稳定,阿图什组沉积时期,MPT活动有所增强,西域组沉积时期,MPT活动加剧。对研究区主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来MPT已不再活动,西域砾岩沉积结束,帕米尔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过程在帕米尔东北缘主要受近S—N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协调控制。而西域砾岩的变形则主要受乌泊尔断裂(WPF)、库尔干断裂(KGF)以及喀什—叶城转换系(KYTS)的分支断裂的活动控制。在阿克恰勒马村附近获得全新统洪积物的14C年龄为330350 a BP,在塔什米里克乡西北侧获得全新统残坡积物的OSL年龄为500400 a BP,二者均被WPF切割,表明WPF在330 a BP之后仍在活动,使西域砾岩及之后沉积的地层进一步发生变形。
廖晓[3](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帕米尔高原、南天山构造带、西昆仑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和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且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中新生代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构造特征、构造事件及其演化历史极其复杂。具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输导体系等油气地质条件,但是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以塔西南坳陷为研究区,探讨构造变迁演化过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认识塔西南坳陷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叠合演化过程,而且对该区后续的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地质剖面等基础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沉积学、平衡剖面等方法,对塔西南坳陷的构造特征、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岩石热解、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图像孔喉分析、扫描电镜、能谱、阴极发光、荧光、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测温等测试方法对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储盖组合、圈闭、输导体系和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构造演化对各油气成藏地质要素的影响分析,对该区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进行了剖析,并且以构造演化中重大构造事件为关键,探讨了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中新生代主要发生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5期构造事件,各期构造事件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地质响应。褶皱、断裂、逆冲推覆、断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三角带和不整合等构造的发育与构造事件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主要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区域性隆升、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强烈挤压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快速抬升作用的影响。石炭系-下二叠统是本区一套分布广泛的中等丰度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而中下侏罗统较好丰度烃源岩则局限分布在西昆仑构造带山前地区,以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克孜勒苏群是近源快速沉积的冲积扇相岩屑砂岩储层,结构和成分成熟度均很低,现今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A期,以原生孔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克孜勒苏群砂岩与上覆区域性分布的阿尔塔什组膏岩构成了山前地区优质的储盖组合,于晚侏罗世末期和上新世发生两期油气聚集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的整体隆升事件使得本区烃源岩的埋藏热演化程度降低,生烃能力得以保存;而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强烈构造抬升事件使得烃源岩快速埋藏生烃、高角度逆冲断裂输导、断裂转折背斜聚集等作用相互综合,促使油气聚集成藏,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中新世晚期至今的快速抬升事件使得上述油气聚集作用加强,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点。
李九梅[4](2018)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文中提出玉北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钻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析,建立了三维构造模型,对玉北及邻区重要断裂带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揭示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针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构造特征,使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结合古水深校正,重建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并分析了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该区断裂主要分为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层之下的铲状逆冲断裂,寒武系膏盐岩之上的逆冲滑脱断裂。研究区东部较中西部地区断裂发育时间早,变形剧烈。在玉北东部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空间上断裂的走向基本为NE向,玉北1断裂带和玉东3断裂带具有分段性,说明不同层系内的断裂受控因素不同。玉北及邻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I幕为向北倾的斜坡,整体为南高北低格局;加里东中期III幕整体隆升剥蚀,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范围缺失志留-中泥盆统,仍处于区域隆升阶段,玉北地区整体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海西晚期为稳定沉积期,玉北地区整体仍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巴麦地区整体反转,麦盖提为向南倾斜坡,玉北地区为北东高,南西低的构造格局。通过计算单井古水深,玉北地区蓬莱坝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东部水深范围在3.734.02 m。鹰山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水深范围在4.8850 m,其中东部断洼为汇水区,水深在20.1049.97 m;中部水深较浅,水深在4.889.86 m。蓬莱坝组和鹰山组沉积时,玉北地区为南高北低格局,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玉北地区中部和南部遭受风化剥蚀。构造古地貌恢复表明,玉北地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时南西部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北部及北东部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幕时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及南西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皮山北新1井-皮山北2井一带呈条带状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II幕东部及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北发育岩溶斜坡,西部则发育岩溶洼地;海西早期东部岩溶高地成条带状分布,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为岩溶洼地。从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核部向东转移,岩溶高地迁移与之具有一致性。玉北地区中部自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处于岩溶斜坡,遭受强烈剥蚀,是有利的岩溶发育带;蓬莱坝组和鹰山组风化壳岩溶以及东部断裂带褶皱翼部是有利勘探领域。
吴鸿翔[5](2018)在《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文中认为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晚古生代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古亚洲洋的关闭和晚三叠世青藏高原内部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塔西南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塔西南山前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前侏罗纪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表明,三叠纪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地区发育东西向古隆起,古隆起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末南天山的碰撞造山和早侏罗世塔拉斯—费尔干纳走滑断裂的初始活动有关;晚三叠世,西昆仑山前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褶皱冲断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北陡南缓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早—中侏罗世时期,南天山山前受右旋走滑断裂控制发育裂陷盆地群;而西昆仑山前则受控于晚三叠世造山后伸展作用,发育四个箕状断陷盆地。塔西南山前三叠纪末的古地貌特征与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断陷盆地形态共同控制了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表现为早—中侏罗世沉积主要受控于断陷盆地的规模形态,而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沉积则主要受控于晚三叠世形成的古地貌形态,直到晚白垩世,塔西南山前的古地貌形态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李鹏涛[6](2016)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南闸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在野外剖面、钻井岩芯观察基础上,结合各类测试分析资料系统对中央隆起带南闸组开展了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1)充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南闸组不同地层分区地层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在单井及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研究了南闸组平面分布特征。(2)在各类沉积微相识别标志基础上,将中央隆起带南闸组划分为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沉积相,其中局限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潮上、潮间、泻湖和浅滩,开阔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浅滩和滩间。(3)通过中央隆起带南闸组灰岩和颗粒灰岩厚度图,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由东向西南具有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展布特征,并建立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沉积模式。(4)系统研究了南闸组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特征。认为南闸组为“低—中孔、低—中渗”储层,以发育颗粒灰岩、晶粒云岩为特征,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和晶间孔。
孟苗苗[7](2013)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文中研究指明长期的勘探开发显示塔西南坳陷有着非常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然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和储层的石炭—二叠系,从而限制了整个塔西南坳陷的勘探进度。论文以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样品测试分析、地震解释等对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塔西南坳陷的下一步勘探方向。(1)解决了山前带和坳陷内地层命名系统不一致的问题,在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的沉积演化有继承性,层序1和层序3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模式,层序2和层序4发育海陆交互相混合沉积模式,层序5发育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沉积演化体现旋回性特点,表现出一个有海侵—海退—海侵—海退—海水完全退去的一个过程。(2)层序2和层序4烃源岩发育,分布广,石炭系厚度中心在在昆仑山前,至二叠系沿昆仑山前向南迁移。沉积环境控制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优质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海退后期的混积海岸、半咸水湖泊沉积环境。(3)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层有关的储层有石炭—二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盖层有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上白垩统—古近系膏岩和古近系泥页岩等;发育7套有利的储盖组合。(4)圈闭十分发育,主要的圈闭类型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不同的地区圈闭类型也不同。塔西南坳陷的运移通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不整合面三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运移通道组合。(5)通过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具有勘探前景的构造带依次有甫沙—固满构造带、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和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并进一步分析了各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要素和勘探目的层,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张继超[8](2012)在《塔里木西南坳陷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形成有利烃源岩的环境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广阔。研究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整个塔里木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系良好的生油气前景。但是由于塔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坳陷形成过程,其构造活动复杂、烃源岩演化差异性较大,且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品质较差;从而导致了对研究区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认识上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即沉积地球化学分析整合到其他基础地质分析当中开辟新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本文将长期作为一个整体的塔西南石炭—二叠系分拆开来,只选取二叠系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二叠系沉积环境的改变相对较大,在进行沉积地球化学这项新引进的分析时对比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对于石炭系来说沉积岩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一般只能做碳氧同位素分析,不够全面,而二叠系沉积岩类型丰富不存在这个问题。论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相关理论,在野外露头、钻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二叠系地层岩性和空间展布特征,明确了二叠纪沉积环境渐变,并在中晚期造成沉积分带的现象,进而结合岩石岩性、颜色、沉积结构及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精细分析,提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模式、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模式和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在对二叠系棋盘组、普司格组和克孜里奇曼组部分样品的微量元素以及无机碳氧同位素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公式计算法和元素比值法得出了古盐度、离岸距离和古温度的分析结果,并以此综合分析初步恢复了沉积环境。通过对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的样品测试及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优选了优质烃源岩;二叠系优质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叶城小区中统棋盘组和和田小区中下统普司格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均处于成熟—高熟阶段。最终,在沉积特征、沉积环境恢复及烃源岩评价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角度分析,指出浅海混积陆棚相和半咸水湖泊相两种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该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李士超[9](2011)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与烃源岩评价》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广阔。2010年4月4日,区内柯东1井于白垩系砂岩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取得昆仑山前33年来的首次重大突破,经化验分析油源来自石炭—二叠系,这充分展示了柯东构造带乃至整个塔里木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系良好的生油气前景。但是由于塔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坳陷形成过程,其构造活动复杂、烃源岩演化差异性较大,且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品质较差;从而导致了对研究区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认识上存在不足,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步伐。因此,开展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和烃源岩评价研究工作,对进一步推动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相关理论,在野外露头、钻/测井、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岩性和空间展布特征,提出石炭系东西不同的沉积格局;进而结合岩石岩性、颜色、沉积结构及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精细分析,提出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碎屑滨岸—混积海岸相两种模式,将石炭—二叠系沉积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七个层序。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样品测试及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优选了优质烃源岩;石炭系优质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下统的和什拉甫组和上统的卡拉乌依组,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6%、0.98%,有机质主要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二叠系优质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中下统普司格组,分布范围与石炭系相似,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亦较高,有机碳含量在0.352.04%,平均0.80%,有机质主要为Ⅱ型,处于成熟—高熟阶段。最终,在沉积特征和烃源岩评价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角度分析,指出混积海岸亚相和半深湖亚相两种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该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廖林[10](2010)在《西昆仑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汇聚作用,位于帕米尔东北缘的西昆仑造山带在新生代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板块强烈冲断挤压。对其开展新生代构造活动过程及其沉积响应的研究可以为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以及大规模的陆内俯冲作用等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西昆仑山前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新生界沉积学特征及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分析的进行了研究,结合前人热年代学成果,初步获得如下认识:1、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的构造事件造就了研究区现今的构造格局,山前冲断带在空间结构特征上存在着“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特点,自西向东可划分为以第四纪背驮盆地和下伏冲断变形发育为特征的乌泊尔走滑-逆冲构造段、以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宽缓的北翼为特征的齐姆根走滑-冲断构造段、以冲断型三角带构造和高陡的北翼为特征的棋北-柯克亚逆冲构造段和以外来远距离推覆体和深浅两个地层系统叠加为特征的皮山-和田推覆构造段。2、在变形时间上,表现为由造山带向前陆方向逐渐变新的“前展式”变形:山前第一排背斜带开始形成于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早期,而第四排背斜带至更新世晚期才开始形成。同时,在同一排背斜带中变形起始时间存在着由西自东逐渐变新的特点,表现为生长地层底界的位置由西向东逐渐抬高。3、在变形强度上,具有乌泊尔构造段和棋北-柯克亚构造段的新生代总缩短量和缩短率大于齐姆根构造段以及上新世早期变形强度大于后期的特征。同时,同一期变形也存在着由西向东强度逐渐变小的特征。4、塔里木西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古新世-渐新世中期的稳定期、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的局部不稳定期、中新世中期的相对稳定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相对不稳定期以及上新世中期以来的极不稳定期。其中,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的局部不稳定沉积表现为同由路克以西地区克孜洛依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巴什布拉克组,以及山前西带克孜洛依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而东带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相对不稳定沉积表现在粗碎屑与细碎屑沉积物不等厚互层组成多个向上变细的沉积韵律,局部层段不稳定重矿物富集,花岗岩砾石开始出现及其区域古水流方向在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发生改变;自上新世中期以来的极不稳定沉积表现在冲积扇沉积体系和砾质粗碎屑的广泛发育,以及西域组与下伏阿图什组、乌苏群与下伏西域组之间区域不整合接触关系。5、山前各地层单元沉降中心既存在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的迁移,还存在平行造山带走向的迁移,反映西昆仑山前存在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的生长和侧向上由NW向SE的扩展。其表现在古近系沉降中心呈E-W向分布于合1井-皮山一线,而新近系已迁移至固3井-固2井-叶城一带呈三角状分布。6、山前带沉积记录、构造变形特征和热年代学成果反映西昆仑造山带的新生代主要存在如下几期活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的局部隆升期(~20±2Ma);中新世晚期的脉冲式构造活动期(~10±2Ma);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的强烈隆升期(~5Ma);上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快速隆升期(<3.6Ma)。其中,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西昆仑造山带西段隆升活动导致同由路克以西地区克孜洛依组与巴什布拉克组间的平行不整合以及克孜洛依组中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中新世晚期,造山带脉冲式构造活动导致山前粗碎屑与细碎屑交替沉积和局部层段出现的高含量不稳定矿物;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的强烈隆升活动,导致乌泊尔断裂上盘上新统不整合于下伏古近系,棋北-柯克亚构造段东部阿图什组不整合于下伏帕卡布拉克组,地层中花岗岩砾石开始出现以及区域古水流方向的急变,本期构造活动奠定了现今盆山格局,造成山前带在空间结构特征上存在着“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和在时间演化上呈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逐渐变形的特点;而上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快速隆升活动,导致西域组与阿图什组之间、乌苏群与西域组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以及普遍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塔西南盆地 |
| 1.2.2 西昆仑造山带 |
| 1.2.3 副特提斯海海退、区域构造活动及干旱化的关系 |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 1.5 论文工作量 |
| 1.6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 2.1.1 塔里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
| 2.1.2 塔西南盆地格架及构造变形特征 |
| 2.1.3 西昆仑造山带 |
| 2.2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
| 2.2.1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层序 |
| 2.2.2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 |
| 3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过程 |
| 3.1 克里阳沉积剖面 |
| 3.1.1 喀什群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1.2 乌恰群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1.3 阿图什组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1.4 西域组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1.5 沉积相解释 |
| 3.1.6 沉积充填过程 |
| 3.2 喀什塔什剖面 |
| 3.2.1 喀什群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2.2 乌恰群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2.3 阿图什组野外沉积特征描述 |
| 3.2.4 沉积相解释 |
| 3.2.5 沉积充填过程 |
| 3.3 阿尔塔什剖面 |
| 3.3.1 野外特征及沉积相解释 |
| 3.3.2 沉积充填过程 |
| 3.4 小结 |
| 4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物源分析 |
| 4.1 采样及测试 |
| 4.2 分析方法 |
| 4.3 克里阳剖面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分析 |
| 4.3.1 CL图像及年龄数据投图 |
| 4.3.2 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特征分析 |
| 4.4 克里阳剖面碎屑锆石物源对比分析 |
| 4.4.1 潜在源区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分析 |
| 4.4.2 新生代地层样品间K-S检验分析 |
| 4.5 喀什塔什剖面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分析 |
| 4.5.1 CL图像及年龄数据投图 |
| 4.5.2 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特征分析 |
| 4.6 喀什塔什剖面碎屑锆石物源对比分析 |
| 4.6.1 潜在源区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分析 |
| 4.6.2 新生代地层样品间K-S检验分析 |
| 4.6.3 新生代地层样品与潜在物源区对比分析 |
| 4.7 小结 |
| 5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 |
| 5.1 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构造解释 |
| 5.1.1 地震剖面反射特征 |
| 5.1.2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 |
| 5.1.3 山前冲断带变形特征 |
| 5.2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厚度统计方法和结果 |
| 5.2.1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厚度统计方法 |
| 5.2.2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厚度统计结果 |
| 5.3 塔西南盆地沉降分析 |
| 5.4 小结 |
| 6 西昆仑造山带-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沉降协同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隆升过程的启示 |
| 6.1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对比及地层年代格架 |
| 6.1.1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对比 |
| 6.1.2 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确立 |
| 6.2 塔西南盆地沉积-沉降过程及其与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抬升的协同演化 |
| 6.2.1 塔西南盆地新生代沉积-沉降过程 |
| 6.2.2 新生代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抬升及其与塔西南盆地沉积-沉降的协同演化 |
| 6.3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生长过程的启示 |
| 6.3.1 对于塔里木板块陆内下插的启示 |
| 6.3.2 对于高原生长的启示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帕米尔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质格架 |
| 2.1 帕米尔东北缘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史 |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 2.2.1 地层出露概况 |
| 2.2.2 新生界 |
| 第三章 研究区断层特征 |
| 3.1 MPT构造特征 |
| 3.2 WPF构造特征 |
| 3.2.1 NW—SE向断裂构造特征 |
| 3.2.2 近S—N向断裂构造特征 |
| 3.3 与乌泊尔断裂(WPF)同期构造特征 |
| 3.4 KYTS构造特征 |
| 第四章 主要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特征 |
| 4.1 岩石地层划分 |
| 4.2 砾石成分及砾径变化特征 |
| 4.2.1 调查方法 |
| 4.2.2 阿图什组剖面 |
| 4.2.3 西域组剖面 |
| 4.3 沉积相分析 |
| 4.3.1 阿图什组沉积相 |
| 4.3.2 西域组沉积相 |
| 第五章 古水流统计分析 |
| 5.1 古水流测量方法 |
| 5.2 古水流统计分析 |
| 第六章 西域砾岩构造意义 |
| 6.1 西域砾岩沉积特征与盆缘断裂之间的响应 |
| 6.2 西域组沉积后断裂活动 |
| 6.3 区域地层、古流向对比及讨论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Reference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 1.1.1 选题来源 |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 |
| 1.2.2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现状 |
| 1.2.3 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
| 1.2.4 塔西南坳陷构造与油气地质 |
| 1.2.5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 1.5.1 主要认识 |
| 1.5.2 创新点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构造背景 |
| 2.2 沉积地层 |
| 2.2.1 古生代地层 |
| 2.2.2 中生代地层 |
| 2.2.3 新生代地层 |
| 2.3 油气勘探概况 |
| 第三章 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 |
| 3.1 褶皱特征 |
| 3.2 断裂特征 |
| 3.2.1 逆冲推覆构造 |
| 3.2.2 断裂转折褶皱 |
| 3.2.3 双重构造 |
| 3.2.4 三角带构造 |
| 3.3 不整合特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新生代构造事件期次及其响应 |
| 4.1 甫沙-克里阳地区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
| 4.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简介 |
| 4.1.2 样品采集与测试过程 |
| 4.1.3 测试结果分析 |
| 4.1.4 热演化历史模拟 |
| 4.2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地质响应 |
| 4.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 |
| 4.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 |
| 4.2.3 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 |
| 4.2.4 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 |
| 4.2.5 中新世晚期至今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历史 |
| 5.1 平衡剖面简介 |
| 5.2 平衡剖面的编制 |
| 5.2.1 选取地质剖面 |
| 5.2.2 编制过程 |
| 5.3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要素 |
| 6.1 烃源岩特征 |
| 6.1.1 烃源岩厚度 |
| 6.1.2 有机质丰度 |
| 6.1.3 有机质类型 |
| 6.1.4 有机质成熟度 |
| 6.2 储集层特征 |
| 6.2.1 沉积相与厚度特征 |
| 6.2.2 岩石学特征 |
| 6.2.3 孔喉特征 |
| 6.2.4 孔隙类型 |
| 6.2.5 成岩作用 |
| 6.2.6 孔隙演化 |
| 6.3 盖层特征 |
| 6.3.1 厚度特征 |
| 6.3.2 岩性特征 |
| 6.4 储盖组合特征 |
| 6.5 圈闭特征 |
| 6.6 输导体系特征 |
| 6.7 流体包裹体特征 |
| 6.7.1 岩相学特征 |
| 6.7.2 均一温度特征 |
| 6.8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 7.1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
| 7.1.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影响 |
| 7.1.2 构造演化对储集层的影响 |
| 7.1.3 构造演化对盖层的影响 |
| 7.1.4 构造演化对圈闭的影响 |
| 7.1.5 构造演化对输导体系的影响 |
| 7.1.6 构造演化对成藏时间的影响 |
| 7.2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
| 7.2.1 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剖析 |
| 7.2.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
| 7.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认识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 |
| 第1章 绪论 |
| 1.1 题目来源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3.1 古隆起 |
| 1.3.2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
| 1.3.3 古地貌重建 |
| 1.3.4 古岩溶 |
| 1.3.5 塔里木盆地古岩溶研究现状 |
| 1.3.6 存在的问题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 |
| 1.4.2 关键构造变革期古构造恢复 |
| 1.4.3 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模型 |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研究工区概况 |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 2.3 地层展布 |
| 2.4 玉北及邻区主要构造特征 |
| 第3章 玉北及邻区断裂解析 |
| 3.1 玉北及邻区主要断裂带特征 |
| 3.1.1 断裂样式 |
| 3.1.2 断裂期次 |
| 3.1.3 断裂分期分布 |
| 3.2 玉北地区重点区块断裂构造模型 |
| 3.2.1 构造模型原理 |
| 3.2.2 构造模型流程 |
| 3.2.3 构造模型断裂演化机制 |
| 3.2.4 构造模型的应用 |
| 3.3 断裂活动主控因素分析 |
| 3.3.1 基底先存构造行迹或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 |
| 3.3.2 盐构造的调节作用 |
| 3.3.3 构造应力的叠加与转换 |
| 3.3.4 不整合面的限制作用 |
| 第4章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
| 4.1 关键构造变革期 |
| 4.2 平衡剖面分析 |
| 4.2.1 平衡剖面的理论基础 |
| 4.2.2 平衡剖面方法流程 |
| 4.3 古构造研究基础 |
| 4.3.1 地震解释 |
| 4.3.2 剥蚀量估算 |
| 4.3.3 古埋深恢复及特征 |
| 4.4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
| 4.4.1 近南北向构造演化特征 |
| 4.4.2 近东西向构造演化特征 |
| 4.5 构造演化差异 |
| 4.5.1 玉北及邻区南北段演化差异 |
| 4.5.2 玉北及邻区东西段演化差异 |
| 第5章 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岩溶作用的控制 |
| 5.1 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及特征 |
| 5.2 构造古地貌恢复方法 |
| 5.2.1 古地貌分析的理论基础 |
| 5.2.2 印模法 |
| 5.2.3 自厚度法 |
| 5.2.4 古水深校正 |
| 5.3 玉北地区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
| 5.3.1 加里东中期早幕岩溶古地貌 |
| 5.3.2 加里东中期I幕岩溶古地貌 |
| 5.3.3 加里东中期III幕岩溶古地貌 |
| 5.3.4 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 |
| 5.4 岩溶古地貌单元迁移及特征 |
| 5.5 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 |
| 5.5.1 构造抬升-沉降差异 |
| 5.5.2 构造古地貌差异 |
| 5.5.3 断裂体系及伴生裂缝对岩溶的控制 |
| 5.5.4 玉北地区有利岩溶储层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 1.5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
| 2 塔西南山前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塔西南地区构造背景 |
| 2.2 塔西南地区沉积地层划分 |
| 2.2.1 古生界发育特征 |
| 2.2.2 中生界发育特征 |
| 2.2.3 新生界发育特征 |
| 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
| 3.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
| 3.1.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基底分布特征 |
| 3.1.2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地貌特征 |
| 3.2 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特征研究 |
| 3.2.1 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的识别 |
| 3.2.2 三叠纪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 |
| 3.3 古构造对古地貌的控制研究 |
| 4. 塔西南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
| 4.1 中生界构造层特征 |
| 4.2 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
| 4.2.1 南天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
| 4.2.2 西昆仑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
| 5 塔西南山前中生代古构造、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研究 |
| 5.1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厚度分布 |
| 5.1.1 塔西南山前侏罗系厚度分布特征 |
| 5.1.2 塔西南山前下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
| 5.1.3 塔西南山前上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
| 5.2 塔西南山前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相的控制 |
| 5.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充填模式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 1.2.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
| 1.2.3 南闸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
| 2.1.1 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构造旋回 |
| 2.1.2 晚泥盆世-三叠纪构造旋回 |
| 2.1.3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旋回 |
| 2.1.4 古近纪-新近纪构造旋回 |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
| 2.2.1 塔西南地层分区 |
| 2.2.2 柯坪地层分区 |
| 2.2.3 阿尔金地层分区 |
| 2.3 南闸组地层划分及特征 |
| 2.3.1 南闸组岩石地层特征 |
| 2.3.2 平面分布特征 |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 3.1 沉积相标志 |
| 3.1.1 颜色标志 |
| 3.1.2 岩石相标志 |
| 3.1.3 沉积构造标志 |
| 3.1.4 测井相标志 |
| 3.1.5 地震相标志 |
| 3.2 沉积相类型划分 |
| 3.3 南闸组沉积相发育特征 |
| 3.3.1 局限台地沉积相 |
| 3.3.2 开阔台地沉积相 |
| 第4章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
| 4.1 地震相参数的选取 |
| 4.2 地震相平面分布 |
| 4.3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
| 第5章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沉积模式 |
| 5.1 二叠纪古地理背景 |
| 5.1.1 早二叠世古地理背景 |
| 5.1.2 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
| 5.2 南闸组沉积相横向对比 |
| 5.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 5.3.1 颗粒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
| 5.3.2 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
| 5.3.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 5.4 南闸组沉积相模式 |
| 第6章 储层特征及分布研究 |
| 6.1 南闸组有利储层类型 |
| 6.2 储层特征研究 |
| 6.2.1 储集岩岩性特征 |
| 6.2.2 储集岩物性特征 |
| 6.2.3 储集岩孔隙类型 |
| 6.3 台内滩储集体沉积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
| 6.3.1 理论模式 |
| 6.3.2 滩相储层与岩性圈闭形成的关系 |
| 6.3.3 研究区实例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微量元素分析恢复古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
| 1.2.2 塔西南坳陷油源研究现状 |
| 1.2.3 塔西南坳陷地质研究进展 |
| 1.2.4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完成工作量 |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 2.1.1 构造演化特征 |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 2.1.3 构造样式 |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 第3章 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 |
| 3.1 层序地层格架 |
| 3.2 沉积环境恢复 |
| 3.2.1 分析原理 |
| 3.2.2 分析结果 |
| 3.2.3 沉积环境分析 |
| 3.3 沉积演化 |
| 3.4 沉积模式 |
| 第4章 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 |
| 4.1 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
| 4.1.1 油源对比 |
| 4.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 4.1.3 烃源岩分布特征 |
| 4.1.4 热演化史 |
| 4.1.5 沉积环境与烃源岩 |
| 4.2 储盖特征 |
| 4.2.1 储层 |
| 4.2.2 盖层 |
| 4.2.3 生储盖组合 |
| 4.3 圈闭特征 |
| 4.4 运移通道 |
| 第5章 勘探前景预测 |
| 5.1 油气成藏模式 |
| 5.2 有利勘探区域 |
| 5.2.1 甫沙—固满构造带 |
| 5.2.2 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 |
| 5.2.3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图版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5 完成工作量 |
|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 2.2.1 构造演化特征 |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 2.2.3 构造样式组合特征 |
| 2.3 区域沉积特征 |
| 第3章 二叠系沉积特征 |
| 3.1 二叠系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 |
| 3.2 二叠系主要层序发育特征 |
| 3.3 二叠系沉积体系研究 |
| 3.3.1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 3.3.2 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 |
| 第4章 二叠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化特征 |
| 4.1 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4.1.1 采样位置及样品处理 |
|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 4.1.3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第5章 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
| 5.1 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 5.1.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 5.1.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 5.2 二叠系烃源岩分布特征 |
| 5.2.1 垂向分布特征 |
| 5.2.2 平面展布特征 |
| 5.3 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生烃史 |
| 5.3.1. 热演化史 |
| 5.3.2. 生烃史 |
| 5.4 二叠系优质烃源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相关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
| 1.2.2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
|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
| 2.2.1 构造演化特征 |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 2.3 地层沉积特征 |
| 3 石炭—二叠系地层沉积特征研究 |
| 3.1 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 |
| 3.1.1 石炭系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 |
| 3.1.2 二叠系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 |
| 3.2 石炭—二叠系沉积分析 |
| 3.2.1 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相及沉积相模式 |
| 3.2.2 碎屑滨岸—混积海岸沉积相和沉积模式 |
| 3.2.3 三角洲相与陆相碎屑岩沉积相 |
| 3.3 石炭—二叠系层序划分 |
| 3.4 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
| 3.4.1 早石炭世早期 |
| 3.4.2 晚石炭世 |
| 3.4.3 早二叠世 |
| 3.4.4 中—晚二叠世 |
| 4 烃源岩评价 |
| 4.1 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分布特征 |
| 4.1.1 垂向分布特征 |
| 4.1.2 平面展布特征 |
| 4.2 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
| 4.2.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 4.2.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 4.3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
| 4.4 沉积环境与优质烃源岩关系 |
|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西昆仑山前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 1.2.2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过程 |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 1.6 主要创新性认识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 2.2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 2.2.1 兴都库米什-帕米尔地区 |
| 2.2.2 西昆仑造山带东段 |
| 2.3 中、新生代地层格架 |
| 2.3.1 中生界 |
| 2.3.2 新生界 |
| 3 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
| 3.1 乌泊尔走滑-逆冲构造段 |
| 3.1.1 空间结构特征 |
| 3.1.2 变形时间和强度 |
| 3.1.3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 3.2 齐姆根走滑-冲断构造段 |
| 3.2.1 空间结构特征 |
| 3.2.2 变形时间和强度 |
| 3.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 3.3 棋北-柯克亚逆冲构造段 |
| 3.3.1 空间结构特征 |
| 3.3.2 变形时间和强度 |
| 3.3.3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 3.4 皮山-和田推覆构造段 |
| 3.5 构造变形时空特征 |
| 3.5.1 空间结构特征 |
| 3.5.2 变形时间变化规律 |
| 3.5.3 变形强度分布规律 |
| 3.6 小结 |
| 4 新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
| 4.1 奥依塔格剖面新生代沉积与构造事件 |
| 4.1.1 新生代沉积物描述 |
| 4.1.2 岩石学特征分析 |
| 4.1.3 砾石统计 |
| 4.1.4 沉积学特征变化及其构造涵义 |
| 4.2 棋北3井新生代沉积与构造事件 |
| 4.2.1 新生界沉积物描述 |
| 4.2.2 各地层单元古流向分析 |
| 4.2.3 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 |
| 4.2.4 沉积学特征演化及其构造涵义 |
| 4.3 山前带新生代沉积学特征对比分析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事件 |
| 4.3.1 新生代沉积物特征对比 |
| 4.3.2 地层接触关系 |
| 4.3.3 砾质粗碎屑楔状体层位及其分布 |
| 4.4 沉降中心的迁移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事件 |
| 4.4.1 古近纪残余厚度 |
| 4.4.2 新近纪残余厚度 |
| 4.4.3 第四纪残余厚度 |
| 4.4.4 沉降中心迁移及其构造涵义 |
| 4.5 小结 |
| 5 讨论 |
| 5.1 山前带构造变形差异机制分析 |
| 5.1.1 深部碰撞机制的不同 |
| 5.1.2 先存构造的影响 |
| 5.1.3 弧形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 |
| 5.2 西昆仑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 |
| 5.2.1 古新世-渐新世中期的稳定期(65-25Ma) |
| 5.2.2 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的局部隆升期(~20±2Ma) |
| 5.2.3 中新世中期的相对稳定期(~16-13Ma) |
| 5.2.4 中新世晚期的脉冲式隆升期(~10±2Ma) |
| 5.2.5 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的强烈隆升期(~5Ma)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