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清[1](2021)在《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当前依然存在的灰霾污染、城市热岛、城市雨岛、水污染等城市病使得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供给略显不足,单纯依靠生态环境功能区保护性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资源环境底线思维开发管控作为生态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来突出生态要素保护和关键性约束略显欠缺,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未来城市生态空间如何进行优化、规划和调控,以提升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确保景观生态服务高效可持续供给,进而提高服务需求群体或服务需求区的实际受益情况是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和方向。本文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认知生态空间结构,从服务供给区(简称SPA)和服务关联区(简称SCA)2个层面识别并解析支撑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基本特征及关联性特征,并对其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依据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及其限制因素提取,探寻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路径与空间调控模式,一方面创新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另一方面为高效服务型生态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法。论文核心研究内容包括:首先,现状解析。通过对当前生态空间的自然本底条件、面临的景观生态服务需求及现有生态空间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分析和归纳,综合判断当前生态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前生态空间规划景观生态服务供需空间错配、生态空间优化及修复任务不明确、生态空间优化及修复规划技术方法欠缺、景观生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较低,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进行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及优化研究,为解决上述生态空间规划不足之处提供了新方向。其次,结构识别。由景观生态服务过程及生态空间结构内涵可知,景观生态服务过程分析涉及服务供给区和服务关联区,分别对应生态空间结构中不同关键性组成部分。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基于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依据和识别方法与理论,综合运用表征模型、二元适宜性模型、加权适宜性模型及过程模型,针对不同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所支撑的不同服务过程,采取适宜的方法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各部分进行识别和提取,形成不同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基本特征进行解析,并基于生态空间结构关联性分类体系,对生态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进行解析。再次,绩效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位置关系决定了区域单元所需承载的景观生态服务类型与服务需求区服务可得性,进而选取服务复合性指标和服务可得性指标,引入Hellwig模型,定量分析并验证生态空间结构各组成部分与服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其次,基于生态空间结构各组成部分与服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验证结果,构建由服务供给区和服务关联区组成的评价维度,基于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逻辑和评价基准,从自然属性和格局属性2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组合传统TOPSIS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矢量投影法与二次加权算法,建立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动态评价模型和静态评价模型,分别对不同服务类型下及综合服务类型下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优化调控。在自然地域分异理论、短板理论和复杂系统协同演化理论指导下,提出基于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对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进行优化分区;构建障碍度诊断模型定量识别各分区服务绩效主要限制因素,选择服务绩效限制因素入手,对其阻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依此确定各分区主要的优化路径及秩序;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化路径,分别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可实施的空间调控模式,并结合研究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和生态功能区规划成果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景观带,并与上述优化分区结果进行空间叠加,依照分区优化路径,确定不同优化分区在不同景观带内相应的空间调控模式组合及实施对象;最后制定空间调控模式实施保障性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创新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提出了基于限制因素指引的生态空间结构关键性组成部分分区优化范式,形成了一种促进生态空间结构协同演化、服务绩效有序提升的优化秩序;在实践上,为以景观生态服务高效可持续供给为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提升规划编制实践工作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段继雯[2](2020)在《基于GIS的耕地等别更新评价 ——以金乡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等别”是对耕地质量级别的评价等别和级别,可分为“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质量由最好到最差依次为“1级”到“15级”;是国土部门按照标准耕作制度,依据特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综合评定的。对耕地等别进行分级评价是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都很强的工作,可方便全面地掌握耕地价值和质量。金乡县作为农业大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存在没有优等耕地这一严重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近年新垦耕地有所增加,耕地“等别”有了一定变化。为增强对耕地的有效管理,对金乡县耕地质量需要进行重新评价和更新。主要内容有:(1)根据金乡县土地现状和历年耕地分等历史数据,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金乡县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特点,找出了金乡县在耕地利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待提高、乱占耕地、土地规划与土地保护矛盾突出等;通过对土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质量对比分析,发现近10年耕地总量持续减少,质量上升缓慢。(2)以耕地质量调查数据及环境综合资料为起底,采用宏观指标分等、微观指标定级作为耕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支持,即以耕地地貌和耕地产量构建宏观因素体系,以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盐渍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排水条件、灌溉水质构建微观因素体系,对各指标进行拆解、样本量化、权重赋值等整合性评价,根据分等参数求得自然质量分等指数、土地利用指数和土地经济指数,精准划分耕地等别,从而得到县域2019年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等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了金乡县域耕地的等别内涵。(3)在划分等别的成果基础上,对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和趋势分析,发现耕地质量持续得到改善和提升,但速度较慢。具体做法是将金乡县2015、2019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5、2019年两期耕地等别成果及金乡县行政区数据进行叠加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金乡县国家自然等以高质地为主、国家利用等以高质地为主、国家经济等以高质和中质为主;减少和增加的耕地等别区间相互契合,此次更新耕地等别变化趋势与金乡县历年耕地分等分析趋势一致;高标准农田建设,金乡县北部耕地质量呈稳步提升,南部耕地质量近两年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基于宏观和微观结合进行耕地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是在区域性土地分等定级方面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其方法技术带来了土地分等定级的实际价值。更新成果进行了入库管理,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为地方政府征地工作带来方便,为土地生产力核算、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蓝希[3](2020)在《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认为保护、恢复和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直是各个国家不断坚持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目标。从国内外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可以得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区域性质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面对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以精准量化、全面系统的形式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类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了解不同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继而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政策,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论文在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进行阐述;其次,在土地三大类的分类基础上重新确定研究区域用地分类,结合武汉市的用地情况,详细分析各类用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核算内容与计算方法;借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BOSSEL基本类定向指标进行计算,参考国内外社会经济标准以及武汉市近几年内各生态指标数值制定等级划分标准,结合综合评价法获得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子系统的综合指数值;最后,依据系统发展协调理论,对资源价值核算结果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数值进行协调度测算与公平性评价,并运用发展综合指标测度方法结合三种成果对武汉市2016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做出合理、科学地评价,以进一步剖析并提出相应土地利用战略及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构建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框架。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标准对武汉市的土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并获得资源价值发展指数值,依据基本类定向指标模型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发展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框架对系统协调度计算与公平性评价的模型进行改进,运用发展综合指标测度方法将态势发展数值结果、系统协调度结果、公平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测算,最终得出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该方法为以后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体系选择提供了一种新颖思路。(2)基于农用地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从武汉市农用地的经济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来看,远城区中的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汉南区均为弱可持续性,蔡甸区和黄陂区的可持续性等级则为中可持续,江夏区的经济可持续性最高,为完全可持续,主要原因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的农用地面积缩减速度较快,目前两个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渐偏离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而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尤其是江夏区的农产品则依然为武汉市的主要农业发展区域;从生态可持续利用状况来看,远城区基本属于弱可持续以上等级,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等级达到了中可持续,主要原因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的农用地面积占武汉市全市的比重较大,其具有的生态可持续利用价值也较于中心城区更高,而东西湖区农用地的生态可持续性为弱可持续,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近年来也有逐步向二三产业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用地发展有所减弱。(3)基于建设用地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从武汉市建设用地的经济可持续评价情况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的7个行政区在经济可持续性方面均为可持续,几个行政区近年来的地价交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远高于其他两大类的土地收益,而远城区的几个行政区也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产速度、提高产出效率,其经济可持续性均处于中可持续等级;从建设用地的社会可持续利用等级水平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社会可持续性均隶属于可持续等级,而远城区的社会可持续利用水平也均处于中可持续;从武汉市建设用地的生态可持续性情况来看,中心城区除去汉阳区、青山区为不可持续之外,包括远城区所有行政区,其可持续性等级均为弱可持续,主要原因在于汉阳区和青山区是以第二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区,生态可持续性相较于其他几个行政区更低且污染排放量较其他几个行政区要高,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4)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未来发展对策建议在得到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三个方面,结合当前政策形势,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吴晓庆[4](2020)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耦合协调度评价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强烈,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时代背景下,特殊贫困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甘肃省临夏州为研究区域,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2010-2018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各县区土地类型分布特征,利用极差标准化和熵权法多因素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发展指标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土地利用-贫困动态变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结合研究区资源、环境、政策等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临夏州的土地资源结构优化和脱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提取用地信息,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和各县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2010-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147.41km2,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 47.5km2、100.15km2;相比2010-2014年,2014-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占总增加面积58.1%,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增大,占总减少面积67.68%;临夏州各县区土地利用率普遍较低,尤其是属于偏远山区的永靖县和东乡县,未利用地面积达50%以上。(2)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指标的相关性。通过计算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与贫困指标的相关系数可知,建设用地与贫困指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农用地规模和未利用地规模与贫困指标整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农产品产量与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正向和负向上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3)利用灰色关联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指标与贫困动态变化指标间的关联度矩阵,并对关联度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指标序列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且2010-2018年关联度逐渐增大,综合关联度值达到0.7547;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类土地利用指标与各贫困指标关联度较高,而设施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工业占GDP比重对贫困指标产生较低的影响,关联度均在0.5以下;不同县区两者指标的关联度有所差异,但整体上关联性逐渐增强,且处于中高等关联。(4)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土地利用-贫困动态变化系统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系统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和综合评价指数可知,2010-2018年整体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和综合指数逐年增大,由初级耦合协调到良好耦合协调,两个系统由低水平协调发展转为高水平协调发展;早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于贫困动态变化,后期发展程度逐渐协调,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有所增强;合理规划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两者共同协调发展。
张广宁[5](2020)在《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与耕地利用问题加剧了耕地保护难度,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评价耕地质量是必经之路。国内外学者已对耕地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上述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前提下,借鉴土壤肥力、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山东省M镇2017年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状况、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将项目区按照空间位置分为A、B、C、D、E、F6个单元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在充分分析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内容如最基础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路网的田间道路工程、完善灌排设施的水利设施工程等对耕地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工程实施对项目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土壤方面3个,地质地貌方面2个,水利方面2个,土壤方面有障碍层次、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含量,地质地貌方面有地形坡度和表层土壤质地,水利方面有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利用专家多轮打分的特尔斐法确定组建适合项目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应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对项目区近邻耕地与项目区工程实施后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与近邻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相比都提高了1~3个级别。通过评价可得出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耕地质量,与项目区邻近耕地相比能够明显改良项目区土壤质量、完善灌排设施和地形坡度等生产条件;根据评价指标建立方法可组建适合周边乡镇的自然质量等评价体系,为其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评估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和修正系数的计算可准确反映本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特征、工程实施产生的土地利用和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也能更贴近实际地反映项目区耕地质量。因此,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本文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对山东省开展各种耕地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作用。
周士园[6](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李玲[7](2020)在《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中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2018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71.8立方米(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小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黑龙江、江西、西藏、新疆等10个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大于2000立方米。13个粮食主产区平均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458.2立方米,逼近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000立方米),其中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4个冬小麦主产区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加,非农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趋势日趋显着,农业供水量呈下降态势,势必会加剧粮食生产用水安全,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如何破解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日益增强的硬约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的均衡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运用经济学中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分析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统计数据梳理了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现状,测算水资源与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匹配度,厘清区域间差异特征,刻画了中国水资源非农化的演变趋势,利用泰尔指数、σ收敛、β收敛方法及空间计量分析等模型测度了中国水资源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收敛态势、空间关联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然后通过个案分析及调查问卷从实证方面研究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后从效率提升与空间布局优化两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通过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以及各地节水潜力,识别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利用GIS软件刻画水资源非农化与粮食生产重心的轨迹演变,进而为实现水资源非农化和粮食安全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从理论上看,水资源非农化体现了效率导向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对粮食生产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具有节水技术替代效应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改进效应,农业水资源利用收益与非农业用水收益的巨大差距可以诱发地方政府部门将稀缺的水资源投放到边际效益更高的工业等领域,实现地方收益最大化,进而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投资和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水设施的使用,节约农业水资源,保证粮食生产;劳动力非农化能促进粮食生产中投入要素的技术替代,同时有利于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促进节水技术的使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潜在风险:通过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造成粮食生产用水短缺,诱发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农户利益最大化目标驱使下通过减少灌溉次数及调整种植结构等行为影响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从而威胁粮食安全。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及问卷调查从微观层面上印证了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综合因素影响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行为。宏观层面上,根据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得出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区域间差异明显。第二,中国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区域间差异显着。粮食主产区的水土匹配与水粮匹配度均较低,呈现出“粮多水少”的特征。2000-2017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集中度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其水粮匹配系数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中国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持续下降,中国未来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不匹配态势将愈发明显。粮食产量占比与有效灌溉面积呈现正相关,说明灌溉对粮食产量具有显着推动作用,提高有效灌溉率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第三,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中部及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与水资源禀赋及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收敛性检验表明,全国层面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态势,但全国及各区域均呈现绝对β收敛,说明假设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水平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内部差异会自动消失,也说明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可以保持相对同步的增长。中国31个省份的水资源非农化程度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现象,表明全国各地区的水资源非农化水平存在“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格局,地理空间分布因素应予以重视。选取相关变量考察水资源非农化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各因素在省域范围内的直接效应多呈现正向溢出效应,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方向有正有负,各因素的空间总效应中显着的多为正向,说明地区之间影响水资源非农化的各个因素互相牵制带动,区域之间应加强协同,形成良性竞争状态。第四,在水资源非农化趋势不可逆的情况下,解决粮食生产用水短缺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粮食生产节流更多的可用水量。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未达到最优前沿,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多数省份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呈增长态势,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效率相对较高。基于分区域测算的各地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冗余量来看,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地区水资源禀赋关系密切,水资源充沛地区的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巨大。基于全局基准技术框架测算的粮食用水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粮食用水效率增长的驱动作用较大,技术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用水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农业灌溉设备更新、技术改进对粮食用水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年降水量、地下水占供水总量比例、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及农业用水占比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有效灌溉面积的回归系数为正,各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各地区应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第五,在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由南向北、由东部向中部移动的同时,东部、南部地区以及京津地区等非粮食主产地区的水资源非农化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非农化的空间演进态势与粮食生产重心演变反向发展,因此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被稀释。水资源非农化是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相一致的必然趋势,但其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水资源非农化速度和“农转非”水资源数量的严格控制,同时也要基于粮食生产重心格局,依据比较优势和空间效率均衡原则进行水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做好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工作。
赵雨亭[8](2020)在《县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以陕西关中为例》文中提出“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少。因此,“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村人地(资源)矛盾。我国乡村地区资源有限。就自然资源来说,中国人均农业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陕西省关中地区位于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影响,人与资源的关系更为紧张。因此,以陕西省关中为例研究乡村区域资源经济承载力,即分析当前乡村人与资源的关系,对乡村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探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以及目前从资源经济属性和乡村的角度研究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研究较少的现象,本文首先在参考国内外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其次,依据概念和构成,本文构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模型,选择陕西省关中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多源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尺度,测算研究区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区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区域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通过提高资源经济承载力以缓解乡村人地矛盾的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提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本文提出的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区域农村居民运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得到经济收益,在满足农村居民一定物质文化需求的收入水平下所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相应的,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由两部分构成,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和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2)陕西省关中地区各县乡村资源经承载力差异较大但普遍较低依据本文构建的测算模型测算所得研究区——陕西省关中地区各县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差异较大,同时,农村现有常住人口或多或少都超过县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3)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实际人口耦合度差异较大,且大部分县属于较高耦合度较高承载力类型和较低耦合度较高承载力两种类型。本文以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实际人口差距反映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现有人口的耦合度,并根据耦合度的特征将乡村地区分别分为四种类型。由此发现大部分地区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现有人口的耦合度相对不好,且大部分县属于较高耦合度较高承载力类型和较低耦合度较高承载力两种类型。4)提高乡村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是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的矛盾以促进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资源的数量以及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方式两个维度分析得出相关要素对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因此在当前乡村资源对区域的承载能力不足下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以实现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需要提高乡村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来提高乡村资源带来的经济收益。在短期内我们不但要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率,更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村居民走出去,离开土地,实现非农化,更快更有效的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翁思惠[9](2020)在《基于GIS技术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划分和综合地价测算》文中研究表明区片综合地价的确定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确定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办法,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本文借助Arc GIS地理信息技术和CGCS2000坐标转换技术对古雷开发区征地范围进行级别划分并对其地价进行测算。建立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因素因子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总分频率突变划分法确定各级别征地区片,并通过农用地价格修正法和年产值倍数法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古雷开发区10年的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成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古雷开发区全域耕地面积10年内减少了9316亩,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占比由2009年的60.82%调整为2018年的58.01%,全域耕地以平均每年0.77%的减少率被侵占消逝。(2)结合现行政策及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对农用地价值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距中心城区距离、距主要交通线距离、人均耕地情况、土地供求关系、地价水平、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水平及主要农业生产产值七个要素构成影响研究区域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因子体系。(3)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对七个因素因子分别分析,采用空间叠加技术得出研究区域内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并以分值突变点划分评价区域,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并绘制1:50000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图》,显化征收区片的空间分布及其差异。(4)古雷开发区Ⅰ级区片主要受区位因素影响,集中分布在城镇中心周围地势比较平坦,多耕地地类,受不能突破行政界线原则要求,存在区片突异区域需按行政村进行修正,本级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4800元/亩;Ⅱ级区片分布最为广泛,71个参评行政村中占有40个,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3150元/亩;Ⅲ级区片零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1800元/亩。
杨靖[10](2020)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城市周边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与定级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实现飞跃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激化,同时农村土地闲置造成农村土地资产严重浪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构想,为宅基地流转提供条件,激发农村土地活力。新《土地管理法》作为“三块地”改革成果的法律化,进一步支撑三权分置政策实施。一系列宅基地制度改革意味着宅基地配置将逐渐过渡为以市场配置为主,未来很长时间段内,宅基地都将处于三权分置过渡发展阶段。三权分置政策在城市周边最易实施,该地区宅基地交易行为频发,影响因素复杂,为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样本数据。因此本研究选取紧邻城市周边的徐州市铜山区为研究区,从三权分置背景下出发,探究城市周边区域层面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及定级方法。对比发现三权分置后宅基地使用权拥有了完整的用益物权,同时为宅基地提供多种流转方式,宅基地主导价值由社会保障价值向社会保障价值与经济价值兼有。在宅基地改革大背景下,明确现行的宅基地制度、政策及法律,根据人的需求层次与宅基地功能建立完整的宅基地价值体系,对比现行法律与三权分置宅基地权利体系、流转方式和价值构成的不同,明确三权分置后宅基地各种变化特征,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分析区域层面上宅基地转让价格的影响因素发现距市区距离、农民人均纯收入、道路通达度、公共设施完备程度、公交便捷度、农村更新改造、交通规划、农村特色风貌等对宅基地转让价格有显着影响。利用无相关性的八个因素强迫进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除距镇中心距离以外的八个因素可以解释62.2%的变异量。通过对比宅基地价格与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发现主要区别在宅基地受政策影响因素影响较大,且宅基地基本不受公园绿地、大气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在区域层面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定级影响因子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铜山区宅基地将宅基地划分为五个级别,其作用分值临界点分别是26.35、37.945、50.45、63.75,其呈现出以不同级别商服中心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与铜山区现有地价体系进行衔接后发现,此次宅基地定级结果合理,影响因子体系较为科学,说明兼顾城市周边宅基地定级具有科学性。定级结果的合理性说明现有城市周边地区会受到市区商服中心、基础设施等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相关规程和《农村集体土地价格评估技术指引》的要求,定级因子被局限于定级范围内,研究证明在城市周边地区,必须考虑市区影响因子对土地级别的影响,以保证城市周边地区与市区地价水平的衔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现实背景 |
| 1.1.2 理论背景 |
| 1.1.3 政策背景 |
| 1.1.4 地区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空间尺度界定 |
| 1.4.3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框架 |
|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 2.1.1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生态服务 |
| 2.1.2 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 |
| 2.1.3 生态空间与生态空间结构 |
| 2.2 基于景观生态服务分类的生态空间类型划分 |
| 2.2.1 景观生态服务类型划分依据 |
| 2.2.2 景观生态服务分类 |
| 2.2.3 生态空间类型划分 |
| 2.3 基于景观生态服务过程的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依据与方法 |
| 2.3.1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 |
| 2.3.2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关联性分类体系 |
| 2.3.3 景观生态服务过程与生态空间结构关系 |
| 2.3.4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方法与理论模型 |
| 2.4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框架 |
| 2.4.1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逻辑 |
| 2.4.2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基准 |
| 2.4.3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数学理论模型 |
| 2.5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内涵及优化范式 |
| 2.5.1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内涵 |
| 2.5.2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范式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现状解析 |
| 3.1 济南市生态空间数据库的搭建 |
| 3.1.1 数据类型及来源 |
| 3.1.2 基础数据预处理方法 |
| 3.2 济南市生态空间自然本底要素空间特征概况 |
| 3.2.1 地形要素空间特征 |
| 3.2.2 气候要素空间特征 |
| 3.2.3 水文要素空间特征 |
| 3.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要素空间特征 |
| 3.2.5 自然文化要素空间特征 |
| 3.3 济南市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服务需求分析 |
| 3.3.1 气体调节与气候调节服务需求 |
| 3.3.2 水文调节服务需求 |
| 3.3.3 土壤保持服务需求 |
| 3.3.4 生境服务需求 |
| 3.3.5 生态文化服务需求 |
| 3.4 现有生态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识别与解析 |
| 4.1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原则 |
| 4.1.1 总体原则 |
| 4.1.2 个别原则 |
| 4.2 生态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2.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识别方法 |
| 4.3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部分基本特征 |
| 4.3.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3.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 4.4 生态空间结构组成部分关联性特征 |
| 4.4.1 气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2 气候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3 洪水防御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4 水污染调节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5 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6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7 生境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4.8 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结构关联性特征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评价 |
| 5.1 结构与服务绩效之间关联性验证 |
| 5.1.1 关联性验证方法 |
| 5.1.2 关联性验证结果 |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5.2.1 评价指标选取 |
| 5.2.2 评价指标内涵及量化方法 |
| 5.3 评价模型构建 |
| 5.3.1 动态评价模型 |
| 5.3.2 静态评价模型 |
| 5.4 生态空间结构服务绩效解析 |
| 5.4.1 不同服务类型下服务绩效解析 |
| 5.4.2 综合服务类型下服务绩效解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济南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调控 |
| 6.1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
| 6.1.1 服务供给多样性与协同性原则 |
| 6.1.2 局部差异性与整体共轭性原则 |
| 6.1.3 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
| 6.2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分区 |
| 6.2.1 二级优化分区结构及类型 |
| 6.2.2 二级优化分区方法及技术流程 |
| 6.2.3 二级优化分区划定结果 |
| 6.3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提取 |
| 6.3.1 优化路径提取方法及技术路线 |
| 6.3.2 服务绩效限制因素锚定结果 |
| 6.3.3 不同优化分区优化路径提取结果 |
| 6.4 优化路径空间调控模式及实施策略 |
| 6.4.1 优化路径空间调控模式 |
| 6.4.2 空间调控模式实施方法 |
| 6.4.3 空间调控模式实施保障性措施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 1.5 本章小结 |
| 2 研究区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 2.1 金乡县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 2.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 2.3 金乡县历年耕地现状及质量分析 |
| 2.4 金乡县分等定级任务要求 |
| 2.5 本章小结 |
| 3 耕地分等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 |
| 3.1 基本概念 |
| 3.2 基本原则 |
| 3.3 理论依据 |
| 3.4 耕地等别参数评价体系与技术流程的建立与确定 |
| 3.5 金乡县耕地等别评价方法 |
| 3.6 本章小结 |
| 4 金乡县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
| 4.1 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
| 4.2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
| 4.3 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
| 4.4 各乡镇耕地质量分析 |
| 4.5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 |
| 4.6 建议 |
| 4.7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土地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
| 1.3.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 1.3.3 研究进展评述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 1.5.2 数据来源 |
| 1.6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系统性理论 |
|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 2.2.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 第三章 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分析框架构建 |
| 3.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分析 |
| 3.1.1 用地类型确定 |
| 3.1.2 资源价值核算内容 |
| 3.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态势分析 |
| 3.2.1 评价方法确定 |
| 3.2.2 指标因子择取 |
| 3.2.3 评价标准制定 |
| 3.3 系统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
| 3.3.1 系统协调度模型 |
| 3.3.2 系统公平性评价模型 |
| 3.3.3 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 第四章 武汉市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分析 |
| 4.1 农用地价值核算 |
| 4.1.1 耕地价值核算 |
| 4.1.2 林地价值核算 |
| 4.1.3 园地价值核算 |
| 4.1.4 草地价值核算 |
| 4.2 建设用地价值核算 |
| 4.2.1 住宅用地与工矿仓储用地价值核算 |
| 4.2.2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与特殊用地价值核算 |
| 4.2.3 交通运输用地价值核算 |
| 4.3 未利用地价值核算 |
| 4.3.1 水域用地价值核算 |
| 4.3.2 其他土地 |
| 4.4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综合分析 |
| 第五章 武汉市土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1 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1.1 经济指标因子选取 |
| 5.1.2 经济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2 土地社会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2.1 社会指标因子选取 |
| 5.2.2 社会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3 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5.3.1 生态指标因子选取 |
| 5.3.2 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
| 第六章 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析 |
| 6.1 权重与发展指数值计算 |
| 6.1.1 基本类定向指标权重计算 |
| 6.1.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系统发展指数计算 |
| 6.2 系统协调度与公平性分析 |
| 6.2.1 综合系统协调度结果 |
| 6.2.2 综合系统公平性评价 |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 6.3.1 系统协调度结论分析 |
| 6.3.2 系统公平性评价结论分析 |
| 6.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未来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 2.2 数据来源 |
| 2.2.1 遥感数据 |
| 2.2.2 土地利用数据 |
| 2.2.3 社会经济数据 |
| 2.3 本章小结 |
| 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 3.1 遥感影像解译 |
| 3.1.1 建立解译标志 |
| 3.1.2 遥感影像解译流程 |
| 3.1.3 解译精度评价 |
| 3.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 3.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 3.3 县区域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
| 3.4 本章小结 |
| 4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 |
| 4.1 贫困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 4.1.1 地区贫困现状 |
| 4.1.2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
| 4.1.3 县区域贫困差异及变化特征 |
| 4.2 贫困动态变化指标的确定 |
| 4.3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 4.3.1 建设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 4.3.2 农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 4.3.3 未利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 4.4 土地利用与地区贫困动态相关性结果 |
| 4.5 本章小结 |
| 5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模型评价 |
| 5.1 模型评价方法 |
| 5.1.1 熵权法 |
| 5.1.2 灰色关联度 |
|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 5.2 构建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
| 5.3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的关联度 |
| 5.3.1 关联度测算矩阵 |
| 5.3.2 关联度空间变化分析 |
| 5.4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
| 5.4.1 协调性评价结果 |
| 5.4.2 耦合协调度分析 |
| 5.4.3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 5.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缓贫分析 |
| 5.5.1 土地利用变化结构调整与脱贫实践 |
| 5.5.2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反贫困对策 |
| 5.6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 附录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土地整理 |
| 2.1.2 耕地质量 |
| 2.1.3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
| 2.1.4 土地整理项目后耕地质量管理 |
| 2.1.5 农用地分等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土壤肥力理论 |
| 2.2.2 区域差异理论 |
| 2.2.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第3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
| 3.1 评价总体思路 |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 3.2.2 评价指标因素的选取 |
| 3.2.3 评价指标因素权重 |
| 3.3 划分评价单元 |
| 3.3.1 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 |
| 3.3.2 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 |
| 3.4 自然质量等评价 |
| 3.4.1 评价有关参数 |
| 3.4.2 自然质量等计算 |
| 3.5 耕地利用等评价 |
| 3.5.1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 |
| 3.5.2 计算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等指数 |
| 3.5.3 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
| 3.5.4 确定利用等 |
| 3.6 耕地经济等评价 |
| 3.6.1 土地经济系数的确定 |
| 3.6.2 计算指定作物经济等指数 |
| 3.6.3 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 |
| 3.6.4 确定经济等 |
|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
| 4.1 项目区概况 |
| 4.1.1 项目区自然状况 |
| 4.1.2 社会经济条件 |
| 4.1.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 4.1.4 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
| 4.2 项目实施概况 |
| 4.2.1 土地平整工程 |
| 4.2.2 田间道路工程 |
| 4.2.3 灌溉与排水工程 |
| 4.3 运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
| 4.3.1 自然质量等评价 |
| 4.3.2 耕地利用等评价 |
| 4.3.3 耕地经济等评价 |
| 4.4 结果分析 |
| 4.4.1 土地整理实施后地类数量变化 |
| 4.4.2 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变化 |
| 4.5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及耕地质量评价的建议 |
| 4.5.1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方面的对策建议 |
| 4.5.2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对策建议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
|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
|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
|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
| 3.1 淮北市概况 |
|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
|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
|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
| 3.5 本章小结 |
|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
|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
|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
|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
|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
| 4.5 本章小结 |
|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
|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
|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
|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
|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
|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
| 5.6 本章小结 |
|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
|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
|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
|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
| 6.6 本章小结 |
|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
|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
|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
|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
|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
| 7.5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关于水资源非农化问题的研究 |
| 1.2.2 关于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关系问题的研究 |
| 1.2.3 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
| 1.2.4 关于农业用水效率及其空间差异问题的研究 |
| 1.2.5 简要述评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创新之处 |
| 1.5.2 不足之处 |
| 2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水资源非农化 |
| 2.1.2 粮食生产用水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 2.2.3 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 2.2.4 空间经济学理论 |
| 2.3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双重效应 |
| 2.3.1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诱致效应 |
| 2.3.2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潜在风险 |
| 2.4 水资源非农化与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关系 |
| 2.4.1 区域水资源禀赋 |
| 2.4.2 区域粮食生产地位 |
| 2.4.3 区域水资源非农化程度 |
| 2.4.4 区域农业节水空间 |
| 2.5 本章小结 |
| 3 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匹配度分析 |
| 3.1 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 |
| 3.1.1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特征分析 |
| 3.1.2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
| 3.2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 3.2.1 中国水资源总量与供给现状 |
| 3.2.2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 |
| 3.3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
| 3.3.1 水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分析 |
| 3.3.2 水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分析 |
| 3.4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度与区域特征 |
| 3.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3.4.2 水土匹配系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 3.4.3 水粮匹配系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 3.4.4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
| 3.4.5 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与粮食生产的匹配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水资源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收敛趋势与空间效应分析 |
| 4.1 中国水资源利用结构变化趋势 |
| 4.1.1 中国用水指标变化情况 |
| 4.1.2 中国农业用水变化趋势 |
| 4.1.3 中国用水结构变化趋势 |
| 4.2 水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 4.2.1 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调整 |
| 4.2.2 城镇化发展水平 |
| 4.2.3 不同行业水资源利用比较收益变化 |
| 4.2.4 水资源禀赋特征 |
| 4.2.5 生态环境保护 |
| 4.2.6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水平 |
| 4.3 水资源非农化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
|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4.3.2 水资源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
| 4.3.3 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总体差异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 4.3.4 水资源非农化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
| 4.3.5 水资源非农化的收敛趋势检验 |
| 4.4 水资源非农化的空间效应分析 |
| 4.4.1 研究方法 |
| 4.4.2 数据来源与指标设定 |
| 4.4.3 空间自相关结果分析 |
| 4.4.4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
| 4.4.5 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 4.5 本章小结 |
| 5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 5.1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个案分析 |
| 5.2 水资源非农化对农户粮食生产用水行为的影响:基于农户的问卷调查 |
| 5.2.1 理论分析 |
| 5.2.2 研究假设 |
| 5.2.3 变量设定、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5.2.4 数据描述性分析 |
| 5.2.5 实证结果分析 |
| 5.3 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13 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 |
| 5.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5.3.2 实证分析 |
| 5.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5.4 水资源非农化与农业节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应对策略之一:提升粮食生产用水效率 |
| 6.1 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测度 |
| 6.1.1 模型选择与构建 |
| 6.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 6.1.3 结果与分析 |
| 6.2 粮食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 6.2.1 研究方法 |
|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 6.2.3 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
| 6.3 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政策建议 |
| 6.4 本章小结 |
| 7 应对策略之二: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 |
| 7.1 水资源非农化与粮食生产重心迁移路径分析 |
| 7.2 基于空间视角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
| 7.2.1 加强对水资源非农化进程的监控管理 |
| 7.2.2 基于效率原则优化区域间及产业间配水方案 |
| 7.2.3 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
| 7.3 本章小结 |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动态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研究框架 |
| 2.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概念与假设 |
| 2.1.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概念 |
| 2.1.2 关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几个概念界定 |
| 2.2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构成 |
| 2.2.1 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 |
| 2.2.2 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 |
| 2.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 2.3.1 资源拥有量 |
| 2.3.2 资源利用效率 |
| 2.4 不同情景下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思路 |
| 2.4.1 收入标准与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关系 |
| 2.4.2 不同情景收入标准的设定 |
| 2.5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模型 |
| 2.5.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 |
| 2.5.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 |
| 第三章 陕西关中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 3.1.1 研究区概况 |
| 3.1.2 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
| 3.2 乡村资源经济收益测算 |
| 3.2.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收益 |
| 3.2.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收益 |
| 3.3 不同收入标准设定 |
| 3.3.1 收入标准设定思路 |
| 3.3.2 全国乡村收入均衡 |
| 3.3.3 城乡收入基本均衡 |
| 3.3.4 乡村居民收入标准情景设定结果 |
| 3.4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分析 |
| 4.1 基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绝对量分析与分类 |
| 4.2 基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实际人口耦合度的乡村分类 |
| 4.2.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相对量特征分析 |
| 4.2.2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相对量的乡村分类 |
| 4.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3.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资源经济承载力约束下乡村发展路径思考 |
| 5.1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
| 5.1.1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1.2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方式 |
| 5.2 激活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源数量和利用效率 |
| 5.2.1 促进对资本资源的利用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2.2 提高资本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的方式 |
| 5.3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缓解资源压力 |
| 5.3.1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3.2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的方式 |
| 结论和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土地评估概述 |
| 1.2.2 国外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概述 |
| 1.2.3 国内土地评估概述 |
| 1.2.4 国内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
| 1.3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依据 |
| 1.3.2 研究思路 |
| 1.3.3 技术路线 |
| 2 CGCS2000坐标转换技术 |
| 2.1 我国坐标技术的发展概况 |
| 2.2 1954年北京坐标系 |
| 2.3 1980西安坐标系 |
| 2.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 2.5 ARCGIS矢量坐标系转换 |
| 3 研究区域概况 |
| 3.1 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 |
| 3.2 自然资源概况 |
| 3.2.1 气候条件 |
| 3.2.2 地质地貌 |
| 3.2.3 土壤条件 |
| 3.2.4 矿产资源 |
| 3.2.5 水文条件 |
| 3.2.6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 3.3.1 人口概况 |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 3.4 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
| 3.4.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 3.4.2 耕地利用情况分析 |
| 4 基于ARCGIS的征地区片划分 |
| 4.1 征地区片划分方法 |
| 4.2 征地区片划分原则 |
| 4.3 影响因子的确定 |
| 4.4 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
| 4.4.1 权重确定原理 |
| 4.4.2 权重确定 |
| 4.5 因素因子分值量化 |
| 4.5.1 距中心城区距离 |
| 4.5.2 距主要交通线距离 |
| 4.5.3 人均耕地 |
| 4.5.4 土地供求关系 |
| 4.5.5 地价水平 |
| 4.5.6 社会保障 |
| 4.5.7 主要农作物产值 |
| 4.6 征地区片的划分 |
| 4.7 征地区片划分成果分析 |
| 5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
| 5.1 农用地价格修正测算法 |
| 5.1.1 测算原理 |
| 5.1.2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
| 5.1.3 修正因素和系数的确定 |
| 5.1.4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
| 5.2 年产值倍数测算法 |
| 5.2.1 土地年产值确定 |
| 5.2.2 补偿倍数确定 |
| 5.2.3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
| 5.3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确定 |
| 5.3.1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 |
| 5.3.2 土地类别修正体系 |
| 5.4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分析 |
| 5.5 数据库建设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5 理论与定级基础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2 三权分置背景下宅基地权利体系、流转方式及价值构成 |
| 2.1 宅基地制度演进及改革 |
| 2.2 宅基地权利体系 |
| 2.3 宅基地流转方式 |
| 2.4 宅基地价值构成 |
| 2.5 宅基地价格与价值的对应关系 |
| 2.6 本章小结 |
| 3 区域层面宅基地转让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 3.1 研究区的选定与数据来源 |
| 3.2 研究区宅基地流转情况调查) |
| 3.3 宅基地转让价格影响因子体系的构建 |
| 3.4 影响宅基地转让价格因子的定量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研究区宅基地定级实证研究 |
| 4.1 定级单元的划分 |
| 4.2 影响因子体系的建立 |
| 4.3 影响因子空间分析 |
| 4.4 级别的划分和确定 |
| 4.5 本章小结 |
| 5 影响因素及定级结果分析 |
| 5.1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 5.2 宅基地定级结果及交易价格分析 |
| 6 结论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之处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