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张鑫[2](2021)在《地表水、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变化及其来源分析 ——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体硝酸盐污染已经受到世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硝酸盐氮低于10 mg·L-1。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点源污染以及农业系统中大量化肥的使用,导致水体中NO3-持续升高,NO3-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水体中NO3-污染源复杂、易受多源污染的混合,识别硝酸盐的来源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体污染以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作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枯水期(2018年12月)、丰水期(2019年8月)和平水期(2020年10月)采集河水以及地下水。根据采样调研和检测数据,探究水体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水体中硝酸盐导致人体产生的慢性病或致癌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30.71 mg·L-1、16.06 mg·L-1、24.13 mg·L-1和21.58 mg·L-1、27.95 mg·L-1、29.45 mg·L-1,整体水平较低。在枯水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为12%和13%;在丰水期地表水未超标而地下水超标率为6%;在平水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为11%和6%。(2)运用Arcgis对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硝酸盐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硝酸盐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呈现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地表水硝酸盐在枯水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渭河干流的NO3-普遍高于支流,丰水期的NO3-虽未超标但存在污染风险,在平水期南岸支流空间变化较为显着,有三处采样点出现超标现象。地下水NO3-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关中中部和东部有6%的采样点NO3-出现超标或者严重污染的现象。(3)结合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发现不同采样期由于地表、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和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间接影响到水体中硝酸盐的分布,是枯水期地表水的NO3-高于地下水,丰水期和平水期地下水的NO3-高于地表水的次要因素。(4)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硝酸盐的污染来源以污水和人畜粪便为主,受到较强的人类活动影响。关中西部存在工业废水和农用化肥共同污染水体的现象,而渭河中下游(关中中部和东部)NO3-以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为主。涝河下游和渭河华州段硝酸盐严重超标,污染来源分别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并且还存在农业化肥带来的影响。地下水硝酸盐严重超标的兴平市,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是地下水NO3-的主要来源。(5)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水体普遍存在硝酸盐引起的慢性病或致癌风险,慢性病或致癌风险在时间变化上从高往低依次为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岐山县、周至县、鄠邑区、和华州区存在地表水硝酸盐引起的中度慢性病或致癌风险,陈仓区、千阳县、兴平市和长安区存在地下水硝酸盐引起的中度慢性病或致癌风险,并且儿童普遍比成人存在更高的慢性病或致癌风险。
李旭卉[3](2021)在《高陵区土地利用与建设用地扩张碳排放研究》文中提出
张若楠[4](2021)在《高陵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及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指出
卢佚鸣[5](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适宜性评价的高陵区国土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贾梦迪[6](2020)在《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关中地区蜂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关中一带的蜂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关中蜂业在这段时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期揭示中国传统养蜂在近代西方先进技术的影响下,改变自身传统的养蜂模式,以及从传统养蜂模式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养蜂历史的国家,陕西地区养蜂的历史也十分地久远。关中一带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为陕西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关中一带养蜂的县区很多,其中以富平、乾县、白水等县尤为发达,所产的蜜品质优良,广受西安、咸阳等市区民众的喜爱,在外省也享有极大的声誉,在我国众多养蜂省份占有中不可或缺的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市场上的蜂蜜因价格低廉,因此蜂业的发展较为迟缓。一战以后因为蜂蜜市价日趋昂贵的原因,导致养蜂的人渐渐增加。在世界各国大力倡导养蜂和现代化养蜂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新式养蜂技术也传入到了中国。近代新潮思想和技术都是从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到,再慢慢传入内地,养蜂业也不例外。最早接触到新式养蜂思想的是地处沿海的江浙和福建地区,以及平津一带。张品南、华士巽是较早将西方蜂种与新式养蜂引入中国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新式蜂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蜂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地区却是北平一带,但也由于盲目大量购入蜂种,发展过猛,北平一带养蜂业遭遇惨败。民国十八年(1929),北京大学陕西籍青年学生呼延若农从北京购买意蜂20群运输到西安,这是近代陕西新式养蜂出现的源头。时值陕西三年大旱,引进后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以后,地方元气复苏,蜂业发展才渐渐有所好转。当时关中一度出现养蜂热,各地随处都可听见蜜蜂的嗡嗡声。民国二十九年(1940),赵堃山等筹备组织陕西蜂业促进社,繁殖蜂种。后来因为蜂的腐臭病暴发,导致蜜蜂的大量死亡,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之下,陕西蜂业促进社创办了专门的养蜂杂志,教导民众如何科学养蜂,挽回了一些损失,为近代陕西的养蜂业做了突出的贡献,陕西蜂业在挫折中继续前进。
赵雨亭[7](2020)在《县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以陕西关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少。因此,“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村人地(资源)矛盾。我国乡村地区资源有限。就自然资源来说,中国人均农业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陕西省关中地区位于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影响,人与资源的关系更为紧张。因此,以陕西省关中为例研究乡村区域资源经济承载力,即分析当前乡村人与资源的关系,对乡村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探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以及目前从资源经济属性和乡村的角度研究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研究较少的现象,本文首先在参考国内外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其次,依据概念和构成,本文构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模型,选择陕西省关中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多源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尺度,测算研究区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区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区域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通过提高资源经济承载力以缓解乡村人地矛盾的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提出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本文提出的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区域农村居民运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得到经济收益,在满足农村居民一定物质文化需求的收入水平下所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相应的,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由两部分构成,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和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2)陕西省关中地区各县乡村资源经承载力差异较大但普遍较低依据本文构建的测算模型测算所得研究区——陕西省关中地区各县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差异较大,同时,农村现有常住人口或多或少都超过县域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3)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实际人口耦合度差异较大,且大部分县属于较高耦合度较高承载力类型和较低耦合度较高承载力两种类型。本文以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实际人口差距反映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现有人口的耦合度,并根据耦合度的特征将乡村地区分别分为四种类型。由此发现大部分地区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现有人口的耦合度相对不好,且大部分县属于较高耦合度较高承载力类型和较低耦合度较高承载力两种类型。4)提高乡村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是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的矛盾以促进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了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资源的数量以及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方式两个维度分析得出相关要素对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因此在当前乡村资源对区域的承载能力不足下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以实现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需要提高乡村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来提高乡村资源带来的经济收益。在短期内我们不但要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率,更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村居民走出去,离开土地,实现非农化,更快更有效的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张开[8](2019)在《西北地区唐代农牧业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西北地区唐代的农牧业为研究对象,在学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广泛搜集资料,运用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西北地区唐代的人口、土地垦殖、农作物结构、畜牧业、农牧关系、社会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由于农牧业生产在古代农业社会具有传承性,本文首先探讨了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基础。在地理环境方面,对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冷暖、干湿状况进行了复原,在时间分辨率上得出更为详细的结论。结果表明,唐代的西北地区存在一个“干旱—湿润—干湿交替-湿润—干旱”的分布特征,干旱时段总体长于湿润时段,并且在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在农业基础方面,重点对西北地区唐代之前的农牧业进程进行梳理。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唐代之前的农牧业发展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之外,政权边界和军事因素也是这一时期农牧业变动的重要因素。人口问题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该部分研究中,首先对正史记载的版籍人口进行分时段汇总考辨,接着在土地承载力的视角之下,对活动在西北地区版籍以外的人口数量进行复原。涉及长期驻军数量、隐匿人口和游牧民族人口等方面,整体来看,开元、天宝之际籍外人口几乎达到同时期本区域内编户人口规模的一半。这些结论给后文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考依据。在土地垦殖层面,本文将西北地区唐代的土地垦殖分为军事屯垦和民间垦殖两部分进行论述。在论证屯垦规模的过程中建立了两套复原模型,军事屯垦的成效用长时期驻军的数量和单位士兵的粮食消耗量来与军屯数量相互验证;民间垦殖的规模则用基于户口数据的应授田数值和基于人均粮食的消耗量、粮食作物的单产求出的生存所需耕地量进行校正。二者均选取开元天宝之际作为时间剖面。结果显示,军事屯垦的规模及其成效在西北地区内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局部地区民间垦殖和军事屯垦的规模相差无几;在军事屯垦成效明显不足的地区,民间垦殖显然承担了弥补粮食缺口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土地垦殖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进行了讨论。将西北地区划分为渭水流域屯垦区、关内道黄河沿线屯垦区、河湟屯垦区、河西走廊屯垦区和西域屯垦区五个区域进行论述。理清各个屯垦区内屯垦的阶段性过程,总结出空间特征。最后以关内道地区为中心,对区域内部民间垦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分析农作物结构和畜牧业之后,可以发现粟类作物在此时的西北地区仍然居于主要粮食的地位。从赋税到官员的俸禄、从军粮到仓储系统,粮食作物都是以粟为主。畜牧业中的放养畜牧业在本研究区域内地位十分重要,关系到唐廷在西北地区的国防安全和衣食住行,在局部地区羊、马的重要性可以与耕牛相比甚至有所超越。从农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农牧业之间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放养畜牧业对粟类、豆类作物有所依赖,这些特定的农作物以草料的形式支撑着西北地区的放养畜牧业。而因放养畜牧业而起的军事行动、税草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作物结构进行调整并与之适应。这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农业选择过程。本文还探讨了农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的沙漠和山地是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天然限制。在适宜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内,水资源和地形地貌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综合性的。在不同区域,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程度又是不同的。长时间尺度下的温湿组合波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农作物组合,给地区农业生产带来深远影响。在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主体和国家政策是最为关键的人文因素。在劳动者主体层面,本文以“缓冲族群”来概括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农牧兼营者,他们的存在使该区域内的农牧业进程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国家政策方面,人口政策及对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对本区域内的农牧业影响巨大,晚唐时期唐廷对河西陇右地区的经营政策与唐代前中期截然相反,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层面农牧业生产的衰退。但因为有“缓冲族群”的存在,西北地区农牧兼营格局依然存在并缓慢发展。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指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冯牧天[10](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青海省提出了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马克思主义主张意识取决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客观世界受精神的反作用进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在精神因素被内化后会逐渐推动个体的行为,并转化成其行为的重要内在动力,它会随个体思想的发展、实践以及交流的持续深化而进一步增强,最终成为了个体的宝贵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构筑崇高的精神层次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田野调查法,从青海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凝练青海精神以拔高青海精神高地,找出青海精神高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新特征和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要求,发现现阶段建设青海精神高地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从而更好地建设青海精神高地,感召青海各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积极弘扬和践行青海精神高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 一、工类 |
| 二、矿业类 |
| 三、商业类 |
| 第二节 军事类 |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 一、农林类 |
| 二、水利类 |
| 第四节 畜牧类 |
| 第五节 仓储类 |
| 下编 |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 引用谱录简称 |
| 参考文献 |
| 职官索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2.1 水体硝酸盐污染研究进展 |
| 1.2.2 水体硝酸盐来源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貌 |
| 2.1.2 气候水文 |
| 2.1.3 社会经济 |
| 2.1.4 水体污染现状 |
| 2.2 野外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
| 2.2.1 样点布设 |
| 2.2.2 野外采样 |
| 2.2.3 样品测定与分析 |
| 2.3 分析方法 |
| 2.3.1 氮同位素法 |
| 2.3.2 人类健康风险评价 |
| 第三章 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 |
| 3.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
| 3.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 3.3 地表水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
| 3.3.1 地表水三氮的基本特征 |
| 3.3.2 地表水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 3.4 地下水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
| 3.4.1 地下水三氮的基本特征 |
| 3.4.2 地下水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硝酸盐来源辨析 |
| 4.1 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
| 4.2 渭河流域关中段地表水硝酸盐来源辨析 |
| 4.2.1 水化学指标对地表水硝酸盐来源的指示作用 |
| 4.2.2 基于Cl~-和氮稳定同位素判定地表水硝酸盐的污染来源 |
| 4.3 渭河流域关中段地下水硝酸盐来源辨析 |
| 4.3.1 水化学指标对地下水硝酸盐来源的指示作用 |
| 4.3.2 基于Cl~-和氮稳定同位素判定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来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渭河流域关中段水体硝酸盐人类健康风险评估 |
| 5.1 地表水硝酸盐健康风险评估 |
| 5.2 地下水硝酸盐健康风险评估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1 主要结论 |
| 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养蜂业发展概况 |
| 一、中国传统养蜂 |
| 二、传统思想之于蜜蜂 |
| 三、近人重新认识蜜蜂的价值 |
| 四、意蜂和新式养蜂技术引进中国 |
| 第二章 民国年间陕西关中地区养蜂条件 |
| 一、民国年间陕西关中地区气候与蜜源植物的关系 |
| (一)陕西关中地区主要蜜源植物 |
| (二)民国年间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状况 |
| 二、气候与养蜂的关系 |
| (一)气候对蜜源植物生长的影响 |
| (二)气候对于蜜蜂养殖的直接影响 |
| 三、意蜂和新式养蜂技术引入陕西 |
| (一)北平一带蜂业的惨败 |
| (二)意蜂引入陕西 |
|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关中养蜂措施 |
| 一、建立西北养蜂场 |
| 二、创办养蜂学习班 |
| 三、传播养蜂技术和方法 |
| 四、成立陕西蜂业促进社 |
| 五、发行《陕西蜂业》 |
|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养蜂的曲折经过 |
| 一、关中各地出现“养蜂热” |
| 二、关中地区养蜂业遭遇挫折 |
| 三、关中蜂业在挫折中继续前行 |
| 四、社会各界对峰业发展的推动 |
| 第五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动态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研究框架 |
| 2.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概念与假设 |
| 2.1.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概念 |
| 2.1.2 关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几个概念界定 |
| 2.2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构成 |
| 2.2.1 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 |
| 2.2.2 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 |
| 2.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 2.3.1 资源拥有量 |
| 2.3.2 资源利用效率 |
| 2.4 不同情景下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思路 |
| 2.4.1 收入标准与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关系 |
| 2.4.2 不同情景收入标准的设定 |
| 2.5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模型 |
| 2.5.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 |
| 2.5.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 |
| 第三章 陕西关中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 3.1.1 研究区概况 |
| 3.1.2 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
| 3.2 乡村资源经济收益测算 |
| 3.2.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收益 |
| 3.2.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收益 |
| 3.3 不同收入标准设定 |
| 3.3.1 收入标准设定思路 |
| 3.3.2 全国乡村收入均衡 |
| 3.3.3 城乡收入基本均衡 |
| 3.3.4 乡村居民收入标准情景设定结果 |
| 3.4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4.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分析 |
| 4.1 基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绝对量分析与分类 |
| 4.2 基于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与乡村实际人口耦合度的乡村分类 |
| 4.2.1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相对量特征分析 |
| 4.2.2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相对量的乡村分类 |
| 4.3 乡村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乡村自然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3.2 乡村资本资源经济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资源经济承载力约束下乡村发展路径思考 |
| 5.1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
| 5.1.1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1.2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方式 |
| 5.2 激活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源数量和利用效率 |
| 5.2.1 促进对资本资源的利用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2.2 提高资本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效率的方式 |
| 5.3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缓解资源压力 |
| 5.3.1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以缓解乡村人与资源矛盾的意义 |
| 5.3.2 引导人口适度转移的方式 |
| 结论和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二、相关说明 |
| (一) 时间范围 |
| (二) 关于唐代分期的划定 |
| (三) 研究地域的划定 |
| (四) 本文所用文献史料说明 |
| 三、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 (一) 人口研究 |
| (二) 屯垦及农业开发研究 |
| (三) 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研究 |
| (四) 畜牧业研究 |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 |
| 第一节 气候冷暖干湿状况复原 |
| 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其参考意义 |
| 二、文献记录中的冷暖干湿状况 |
| (一) 强对流天气所见冷暖气团的分布时段 |
| (二) 干湿状况与冷暖气团互动 |
| 第二节 前代农业基础的传承 |
| 一、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 |
| (一) 陇右及其以西地区的农业 |
| (二) 关内道北部地区的农业 |
| 二、魏晋至隋代农牧形势变化及其特点 |
| 三、秦汉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摆动的几点思考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区域人口规模及其特点 |
| 第一节 版籍所载的户口考订 |
| 一、贞观年间户口数据 |
| 二、唐代中后期户口数据 |
| 第二节 土地承载力视角下的常驻人口推测 |
| 一、长期驻军数量 |
| (一) 唐代西北地区军事形势变化概述 |
| (二) 史籍所载节度、军镇及其兵马数量 |
| (三) 驻军兵马数差异的军事形势解读 |
| 二、其他人口数量 |
| (一) 隐匿户、客户、僧尼的数量 |
| (二) 游牧族群的人口数量估测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土地垦殖的规模 |
| 第一节 农耕业的制度保障及屯垦必要性的阶段变化 |
| 一、制度保障——均田制是否施行的争议、军事屯垦制度的奉行 |
| 二、屯垦必要性的转变——以军屯为例 |
| (一) 武德至贞观初屯垦的必要性 |
| (二) 贞观至天宝年间屯垦必要性的变化 |
| (三) 安史之乱后西北屯垦必要性的转变 |
| 第二节 军事屯垦的规模及成效 |
| 一、屯田数量的直接换算 |
| 二、基于军队数量的屯田成效的间接验证 |
| 第三节 民间垦殖规模估算 |
| 一、垦殖面积的重建模式及方法流程 |
| 二、垦殖面积重建的指标选择 |
| 三、西北地区天宝年间民间垦殖面积的估算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土地垦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特征 |
| 第一节 渭水流域垦殖区 |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 第二节 关内道黄河沿线垦殖区 |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 二、屯垦的阶段性特征 |
| 第三节 河湟垦殖区 |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 第四节 河西走廊垦殖区 |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 第五节 西域垦殖区 |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 第六节 土地垦殖的时空特征 |
| 一、军事屯垦的整体特征 |
| (一) 关中——陇右地区是“发源地”和“战略保障地” |
| (二) 凉州、灵州——三受降城是军事屯垦的重心所在 |
| (三) 中唐以前鄯州、龟兹是屯垦的前锋地带 |
| (四) 两次军事屯垦高峰期及其分布区域 |
| 二、民间垦殖的时空特征——以关内道地区为中心 |
| (一) 贞观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 (二) 开元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 (三) 天宝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农牧生产结构与农牧关系发展过程 |
| 第一节 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
| 一、粟类作物及其分布 |
| (一) 粟类作物的地位 |
| (二) 粟类作物的生长时限及其生产条件需求 |
| (三) 粟类作物的分布 |
| 二、麦类作物及其分布 |
| (一) 麦类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 |
| (二) 麦类作物的地位变化及其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三、“杂种”类作物及其分布 |
| (一) 稻类作物的时空分布 |
| (二) 豆类作物在本区域内的农业地位 |
| 第二节 畜牧业的分类与规模 |
| 一、畜牧业在唐代西北地区的地位 |
| 二、唐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分类 |
| (一) 传统游牧地区的游牧型畜牧业和放养型畜牧业 |
| (二) 官营畜牧业和民间私牧 |
| 三、主要牲畜品种及其生产规模 |
| (一) 主要的牲畜品种 |
| (二) 主要牲畜之间的比例及其规模 |
| 第三节 农牧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
| 一、放养畜牧业与特定粮食作物 |
| 二、“刍藁”所见的税草问题 |
| 三、税草、作物结构与放养畜牧业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农牧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交汇 |
| 第一节 农牧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及其可能性影响 |
| 一、自然环境对农牧格局的限制 |
| (一) 沙漠山地是农牧存在与发展的天然限制因素 |
| (二) 水资源与地形地貌综合作用下的农牧格局 |
| 二、温湿组合与作物组合的可能性关联 |
| 第二节 农牧过渡地带上的“缓冲族群”及其农业角色 |
| 一、“缓冲族群”的界定 |
| 二、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缓冲族群”的存在及其变化 |
| 三、唐代西北地区的“缓冲族群”与区域农牧业发展 |
| (一) 唐代前期的“缓冲族群”及其农牧转化过程 |
| (二) 唐代中后期的“缓冲族群”与区域农牧业 |
| 第三节 政策与地区农牧发展 |
| 一、人口政策及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 |
| (一) 中唐以前的“招徕人口”与括户政策 |
| (二) 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及其争议 |
| 二、唐廷对河西陇右“失陷之地”的态度及后续经略 |
| (一) 失陷之际唐廷的态度 |
| (二) 晚唐社会对已经“失陷之地”的态度 |
| (三) 河西陇右的收复及唐廷的处置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编者按 |
| 1949年 |
| 1950年 |
| 1951年 |
| 1952年 |
| 1953年 |
| 1954年 |
| 1955年 |
| 1956年 |
| 1957年 |
| 1958年 |
| 1959年 |
| 1960年 |
| 1961年 |
| 1962年 |
| 1963年 |
| 1964年 |
| 1965年 |
| 1966年 |
| 1967年 |
| 1968年 |
| 1969年 |
| 1970年 |
| 1971年 |
| 1972年 |
| 1973年 |
| 1974年 |
| 1975年 |
| 1976年 |
| 1977年 |
| 1978年 |
| 1979年 |
| 1980年 |
| 1981年 |
| 1982年 |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 1988年 |
| 1989年 |
| 1990年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 |
| 1994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 1997年 |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 2004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4年 |
| 2015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案和方法 |
| 1.3.1 研究方案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青海精神高地的组成及其特征 |
| 2.1 青海精神高地的组成 |
| 2.1.1 “两弹一星”精神 |
| 2.1.2 柴达木精神 |
| 2.1.3 青藏公路精神 |
| 2.1.4 青藏铁路精神 |
| 2.1.5 青海油田精神 |
| 2.1.6 湟源牧校精神 |
| 2.1.7 小高陵精神 |
| 2.1.8 龙羊精神 |
| 2.1.9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
| 2.1.10 尕布龙精神 |
| 2.1.11 “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 |
| 2.1.12 “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 |
| 2.1.13 新时代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新青海精神 |
| 2.2 青海精神高地的内涵 |
| 2.2.1 精神内核 |
| 2.2.2 内在要求 |
| 2.3 青海精神高地的特征 |
| 2.3.1 广泛的传承性 |
| 2.3.2 鲜明的时代性 |
| 2.3.3 独特的地域性 |
| 2.3.4 牢固的群众性 |
| 2.3.5 丰富的实践性 |
|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海精神高地的内在关系 |
| 2.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海精神高地的内在同一性 |
| 2.4.2 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内化于心 |
| 2.4.3 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外化于行 |
| 2.4.4 利于民族团结进步 |
|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
| 3.1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
| 3.1.1 新时代是新的历史方位 |
| 3.1.2 新的历史方位是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
| 3.2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方向 |
| 3.2.1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变化——走进百姓 |
| 3.2.2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目标——走在实处 |
| 3.2.3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部署——走出新路 |
| 第四章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的凝练 |
| 4.1 青海精神高地的内核 |
| 4.2 青海精神高地的脊髓 |
| 4.3 青海精神高地的血脉 |
| 4.4 青海精神高地的魂魄 |
| 4.5 青海精神高地的品质 |
| 4.6 青海精神高地的支点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面临的挑战及其路径探析 |
| 5.1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面临的挑战 |
| 5.1.1 生存环境恶劣 |
| 5.1.2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 |
| 5.1.3 青海精神高地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存在社会障碍 |
| 5.1.4 推动精神高地建设手段单一,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
| 5.1.5 政府引导不足,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现象 |
| 5.1.6 多元价值观冲击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 |
| 5.1.7 物质飞速发展、精神相对滞后,二者不平衡 |
| 5.2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原则 |
| 5.2.1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思想原则 |
| 5.2.2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领导核心 |
| 5.2.3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灵魂 |
| 5.2.4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基础 |
| 5.2.5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关键 |
| 5.3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路径选择 |
| 5.3.1 创造良好环境 |
| 5.3.2 推进文化建设 |
| 5.3.3 切实改善民生 |
| 5.3.4 坚持典型引路 |
| 5.3.5 突出创新导向 |
| 5.3.6 凝聚思想共识 |
| 5.3.7 激活基层动力 |
| 5.3.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