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晶[1](2019)在《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也被称作不载人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诞生于20世纪初,但是被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仅仅短短的十余年。LD公司07年进入无人机行业,09年正式成立,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知名度也最高的无人机厂商之一,其状况和案例分析也对其他国产品牌无人机的营销策略制定具有一定参考性。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大背景下,全球电子技术越发成熟,许多以前只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设备得以民用化。随着iPhone的出现,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从芯片到大量的相关传感器都实现了低成本大型批量化和小型化,使得制作小体型、易操控的无人机成为可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规模逐年递增、销量飞速增长、产业发展迅速,而大疆这一行业巨头的绝对领先地位对以LD公司为代表的市场跟随者形成了巨大生存压力。本文运用工商管理专业所学习的SWOT分析法、PEST宏观环境分析、市场细分、4Ps营销组合等相关理论,对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LD消费级无人机营销策略为研究内容,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阐述。第二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进行回顾。论文的主要部分是第三到第五章,对LD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竞争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对消费级无人机购买者进行了解,为LD公司市场细分策略和4Ps营销组合提出建议。第六章是结论。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LD公司竞争态势的分析以及对无人机消费者的调研,作者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LD公司应关注消费级无人机中的“近景自拍无人机”这一细分市场,在产品开发上注重产品的智能功能和便携性,采取整合网络营销的方法有效的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特色。通过研究,作者希望可以为LD公司营销策略提出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能为国内同类型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测参考。
陈庭翰[2](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王宜诚[3](2015)在《佳能(中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经济复苏的艰难局面严重阻碍数码相机行业的发展。以佳能为代表的数码相机制造商面临空前严峻的局面。相机行业进入数码时代以来竞争格局急剧变化,单反相机技术不断成熟、价格逐步降低、迅速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成为市场的主导,未掌握单反相机生产技术的制造商纷纷退出竞争行列;与此同时,消费类相机市场被崛起的智能手机不断蚕食,销量呈逐年下滑态势。作为连续十余年占据市场销售量第一的数码相机市场技术领导者,佳能公司又将如何有效地应对中国这个全世界增长潜力最大的数码相机市场呢?文章首先分析佳能数码相机在国内的发展背景,对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数码相机及相关行业成果进行综述。然后分析相机的发展趋势、佳能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概况、研发能力,综合分析佳能数码相机所面临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主要竞争对手的特质,总结佳能数码相机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而对佳能数码相机的STP战略进行分析,研究佳能数码相机产品营销策略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相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佳能数码相机在国内市场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改进建议,同时在高素质人才团队建设、IT信息管理、公共关系方面进行改善,提供高效的保障措施。再通过将改进策略在试点区域进行调适和效果预计,评价策略的可实施性。力求通过此举,拟定更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稳固佳能数码相机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壮大企业竞争实力,为相关数码相机制造商和关联销售产业提供可借鉴的营销思路。
凌继尧[4](2015)在《论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创意与设计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综合性、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者价值主张。网络时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内涵已经被大大扩充和丰富了。家庭消费电子产品实现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并呈现出新的行业特点,在设计创新方面则表现出朝向绿色技术、小而美、适应互联网消费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及一体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个人电脑》编辑部[5](2011)在《《个人电脑》年度百佳产品》文中指出参加"年度百佳"评选的产品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所侧试过的优秀产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往"编辑选择奖"的获得者或者后继者。可以说"编辑选择奖"是授予当月专题评测中的获胜者,而"年度百佳"则是在以往众多获胜者中选择出最为出众的一款。"年度百佳"评选活动从每年的11月开始,我们将会从本年测试过的产品中选择出参加百佳评选的入围产品。通过对入围产品的细致分析、评测,我们的编辑、测试工程师会在入围选手中选择出本类产品的"年度百佳"。这些获胜者将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们代表着目前最为出色的产品、技术,也是未来产品发展的标杆。正因为此,我们从过去12个月测试过的近两千款产品里,评选出了47款在各自领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产品,授予《个人电脑》年度百佳产品称号。
李钰宁,张凯[6](2010)在《我是谁? 你不知道的产品命名之道(下)》文中研究说明诺基亚(NOKIA)的N/E/X/C系列,联想(Lenovo)IdeaPad的U/S/Y/Z系列,还有索尼爱立信(SonyEricsson)、佳能(CANON)、多普达(dopod),经过7月刊MI对以上厂商产品命名规范的详尽介绍,米饭是否对他们的命名之道了然于胸并且想要知晓更多?戴尔(DELL)的笔记本,精英范儿的ThinkPad,索尼(SONY)的相机,摩托罗拉(MOTOROLA)和三星(SAMSUNG)的手机,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正是本期MI将要为你揭开的命名谜底。
翁竹梅[7](2010)在《《个人电脑》年度百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加"年度百佳"评选的产品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所测试过的优秀产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往"编辑选择奖"的获得者或者后继者。可以说"编辑选择奖"是授予当月专题评测中的获胜者,而"年度百佳"则是在以往众多获胜者中选择出最为出众的一款。"年度百佳"评选活动从每年的11月开始,我们将会从本年测试过的产品中选择出参加百佳评选的入围产品。通过对入围产品的细致分析、评测,我们的编辑、测试工程师会在入围选手中选择出本类产品的"年度百佳"。这些获胜者将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们代表着目前最为出色的产品、技术,也是未来产品发展的标杆。正因为此,我们从过去12个月测试过的近两千款产品里,评选出了48款在各自领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产品,授予《个人电脑》年度百佳产品称号。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对它们过去一年的表现给予表彰,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用户目前,甚至是未来6个月的选择提供一套清晰的指导意见。
王欣,宋晶晶,彭嘉鸣[8](2008)在《今年花胜去年红 2008年度笔记本电脑总结测试》文中认为2008年对笔记本产品线来说,的确不同寻常。在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举办一次针对笔记本电脑的大规模总结性测试是《个人电脑》延续下来的习惯,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在向各个品牌发出邀请时明确了对送测产品的唯一要求便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因此本次专题中出现的产品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厂商仅仅送来了从严格意义上隶属于"上网本"行列的产品。不过,从产品的送测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每个品牌的产品线丰富程度,以及对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规划和理解。我们不妨先来做一个数据分析:除去插文中涉及的上网本产品之外,参加这次专题测试的笔记本电脑共有54款,事实上我们测试的产品数量超过了60款,其中部分产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了最后的角逐。在这54款产品中,基于英特尔架构的产品多达51款,采用其他平台的仅有3款,不足全部产品的6%;而在所有产品中,采用了迅驰2处理器技术的有37款,所占比重超过了68%。
王欣,王旭,彭嘉鸣[9](2008)在《我为“轻”狂 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专题评测》文中指出"推荐一款笔记本电脑吧,不要太重的,小巧一些,要好看一点的","我想买一款笔记本电脑,能打魔兽,但不要太大,我已经有台式机了"—当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想,也许应该专门针对他们的需求制作一期专题测试了。
吴聘奇[10](2008)在《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IC产业是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高风险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娱乐、军工等方面。由于IC技术处于现代科技的核心地位,因此IC产业的发展程度常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IC产业的发展。台湾的IC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IC产业基地。其集成电路代工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都居世界之首,IC设计领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尤以代工领域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让人刮目相看。况且,在台湾IC产业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创造了逆向发展、垂直分工、科技赶超、政策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IC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台湾IC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对了解世界IC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台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台湾的IC产业,有利于深化认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IC产业的最佳发展模式。大力发展IC产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转移IC产业的热点地区,IC产业发展迅猛,特别在晶圆代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IC设计领域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深入探索台湾IC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我国IC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实践价值。本文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对象及其特性作出解释,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架构,归纳出几个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在第二章中,本研究在吸收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今IC产业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对IC产业进行研究的不转型模式和以威盛为代表的Fabless专业模式。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第六章即在空间尺度上对台湾的IC产业发展做出研究,分析了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态势。以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为起点,以台湾IC产业的全球扩散为指向,重点讨论了台湾IC产业的大陆布局和扩散动因。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呈现出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核心的源头集聚,而在全球扩散中则呈现明显的中国大陆布局指向。在经济位势、市场位势、技术位势的三大位势选择下,台湾IC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特殊性,即IC制造企业的布局扩张带有极其慎重的战略决策意识,对所在区位的投资环境要求也格外严格,不仅考虑到生产所需的材料来源、环境要求、智力环境等因素,还受到其产业链上下游其它企业布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跟随性。与传统的电子制造业相比,IC制造业在布局定位之后二次转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具有极强的区位根植性。随后表明,当局政策成为台湾IC产业对外扩散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发现了台湾IC企业规避政策障碍所进行的间接扩散规律。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七章对台湾IC产业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在分析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在于高低阶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就中国IC产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台湾与大陆的IC企业均面临着海外企业的竞争威胁,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与探索问题,并根据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的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再次的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无人机行业发展历史 |
| 1.2 LD公司简介和发展概况 |
| 1.3 研究动机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意义 |
| 1.7 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 2.1 市场细分(STP) |
| 2.2 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
| 2.2.1 产品(Product) |
| 2.2.2 价格(Price) |
| 2.2.3 渠道(Place) |
| 2.2.4 促销(Promotion) |
| 2.3 PEST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
| 2.3.1 P政治法律环境 |
| 2.3.2 E经济环境 |
| 2.3.3 S社会文化环境 |
| 2.3.4 T技术环境 |
| 2.4 网络营销研究综述 |
| 2.5 无人机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 第三章 LD公司营销环境及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 3.1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外部环境分析 |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 3.2 LD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 3.2.1 LD公司资源分析 |
| 3.2.2 LD公司能力分析 |
| 3.3 SWOT分析 |
| 3.3.1 优势分析 |
| 3.3.2 LD公司劣势分析 |
| 3.3.3 机会分析 |
| 3.3.4 威胁分析 |
| 3.3.5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市场SWOT矩阵分析 |
| 3.4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竞争分析 |
| 3.4.1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竞争情况概述 |
| 3.4.2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主要产品介绍 |
| 3.4.3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
| 3.4.4 市面主流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对比 |
| 3.5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
| 3.5.1 .产品方面 |
| 3.5.2 渠道方面 |
| 3.5.3 价格方面 |
| 3.5.4 促销方面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细分策略 |
| 4.1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购买者分析 |
| 4.1.1 消费级无人机购买者人口分布及评价 |
| 4.1.2 消费级无人机产品购买者地域分布 |
| 4.1.3 消费级无人机购买者心理及评价 |
| 4.1.4 消费级无人机购买者行为及评价 |
| 4.2 LD公司市场细分策略 |
| 4.2.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 4.2.2 细分市场的选择(Targeting) |
| 4.2.3 市场定位(Positioning)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LD公司消费型无人机产品营销策略 |
| 5.1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策略 |
| 5.1.1 新产品开发策略 |
| 5.1.2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
| 5.2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价格策略 |
| 5.3 渠道策略 |
| 5.3.1 网络渠道 |
| 5.3.2 选择性的线下渠道 |
| 5.4 促销策略 |
| 5.5 网络营销 |
| 5.5.1 完善现有企业官方网站 |
| 5.5.2 有效的利用网络社交媒体 |
| 5.5.3 加强与网络专业媒体、互补媒体的合作 |
| 5.5.4 网络意见领袖营销 |
| 5.5.5 网络社群营销 |
| 5.6 LD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实施阶段性方案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 1.2.1 现实意义 |
| 1.2.2 理论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
|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
|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 1.4.1 研究框架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
|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
|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
| 2.1.2 竞争战略 |
|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
|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
|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
|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
|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
|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
|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
| 2.4.1 五力模型 |
| 2.4.2 钻石体系 |
| 2.4.3 价值链 |
|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
|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
|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
|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
|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
|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
|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
|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
|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
|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
|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
|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
|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
|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
|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
|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
|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
|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
|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
|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
|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
|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
|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
|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
|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
|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
|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
|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
|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
|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
|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
|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
|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
|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
|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
|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
|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 7.3 本章小结 |
|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
|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
|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
|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
|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
|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
|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
|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
|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
|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
|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
| 8.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1.2.1 理论基础 |
| 1.2.2 国内外相关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
| 1.2.3 数码相机行业相关文献综述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2 佳能(中国)数码相机营销环境分析 |
| 2.1 佳能(中国)数码相机在中国的发展和市场概况 |
| 2.1.1 佳能(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和销售概况 |
| 2.1.2 佳能数码相机技术研发和创新分析 |
| 2.2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 2.3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 2.4 佳能数码相机竞争格局分析 |
| 2.4.1 相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 2.4.2 传统竞争对手分析 |
| 2.4.3 新形态竞争对手分析 |
| 2.5 佳能(中国)数码相机SWOT分析 |
| 2.5.1 内部优势与劣势 |
| 2.5.2 外部机遇与威胁 |
| 2.5.3 佳能(中国)数码相机SWOT矩阵 |
| 3 佳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分析 |
| 3.1 佳能数码相机市场选择 |
| 3.1.1 细分市场 |
| 3.1.2 目标市场选择 |
| 3.1.3 市场定位 |
| 3.2 佳能数码相机产品策略分析 |
| 3.3 佳能数码相机价格策略分析 |
| 3.4 佳能数码相机渠道策略分析 |
| 3.4.1 渠道结构分析 |
| 3.4.2 渠道细分管理及资源投入分析 |
| 3.5 佳能数码相机促销策略分析 |
| 3.6 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 3.6.1 产品策略问题体现 |
| 3.6.2 价格策略问题体现 |
| 3.6.3 渠道策略问题体现 |
| 3.6.4 促销策略问题体现 |
| 4 佳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改进和实施保障 |
| 4.1 佳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建议 |
| 4.1.1 佳能数码相机产品策略建议 |
| 4.1.2 佳能数码相机价格策略建议 |
| 4.1.3 佳能数码相机渠道策略建议 |
| 4.1.4 佳能数码相机促销策略建议 |
| 4.2 佳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保障 |
| 4.2.1 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和激励机制 |
| 4.2.2 公共关系改善 |
| 4.2.3 强化IT信息职能 |
| 5 佳能数码相机营销策略区域实施实例 |
| 5.1 实施区域背景介绍 |
| 5.2 区域市场实施效果评价及问题分析 |
| 5.2.1 现行产品和价格策略评价及问题 |
| 5.2.2 现行渠道策略评价及问题 |
| 5.2.3 其他现行营销策略评价及问题 |
| 5.3 营销策略的调适与效果预测 |
| 5.3.1 价格和产品策略调适 |
| 5.3.2 渠道策略调适 |
| 5.3.3 其他营销策略调适 |
| 6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6.3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黑白激光打印机联想LJ3600D |
| 家用喷墨一体机Canon PIXMA MG6180 |
| 彩色激光打印机HPColorLaserJe Pro CP5225d |
| 家用喷墨一体机EPSONME Offi ce960FWD |
| 黑白激光一体机HPLaserJet M1136 |
| 入门彩色激光一体机SAMSUNGCLX-3186FN |
| 彩色激光一体机Brother DCP-9010CN |
| 彩色多功能复合机FujiXerox ApeosPort-IVC5570 |
| 迷你PC消费类Apple Mac mini是哪一个品牌引领 |
| 多用途迷你PC HP HIC |
| 消费类多点触摸一体机HPTouchSmart600-1188cn |
| 中小企业商用一体 |
| 行业用户商用一体机联想Think Centre M9000z |
| 高端商用笔记本HPEliteBook8440p |
| 消费类一体机创新设计联想IdeaCentre A305 |
| 个人商用笔记本联想扬天V360过去, 如果要挑选一款真正意义上 |
| 主流商用笔记本电脑TOSHIBAPortege R700出了其旗舰机型—TOSHIBA |
| 轻薄型商用笔记本联想ThinkPad T410s |
| 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SAMSUNG R780在外观设计上, 这款R780整体上秉承 |
| 高端消费类笔记本ASUS N43 |
| 主流消费类笔记本HP G42 |
| 入门级笔记本电脑海尔简爱7G |
| 行业商用笔记本电脑联想昭阳K26 |
| 主流经济型XGAMitsubishi GX-330 |
| 主流XGA投影机SONY VPL-EX145 |
| 超短焦交互投影机BenQ MP780ST |
| 主流WXGA宽屏投影机EPSON EB-C260MN裕的移动商务人士, 一台宽屏超便携投影机是 |
| 超短焦投影机Optoma EX610ST |
| 主流显示器SAMSUNGPX2370 |
| 主流显示器BenQVW2420H称道的思路, 获得更好的画 |
| 旗舰级超频主板ASUSRampage III Extreme |
| 处理器英特尔SandyBridge |
| Mini-ITX主板计, 拥有17cm×17cmGIGABYTEGA-H55N-USB3 |
| 流主板捷波悍马HA09-GT |
| 单反数码相机Canon EOS 550D |
| 可换镜头数码相机SONY NEX-5 |
| 卡片数码相机FUJIFILMFinePix F305EXR |
| 安防软件诺顿安全特警2011 |
| 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 ce 2010 |
| 无线路由器贝尔金酷玩 |
| 显示卡ASUS Ares |
| 内置3寸硬盘WD VelociRaptor |
| 移动硬盘日立Mobile Life studio Plus |
| 数位板Wacom影拓4无线版 |
| BD-ROMASUS BR-04B2T |
| 鼠标罗技G700 |
| 内置2.5寸硬盘SeagateMomentus XT |
|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特性 |
| (一) IC产品的基本分类 |
| (二) IC产业的主要特性 |
| (三) IC产业的环节分解 |
| (四) IC产业的下游延伸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研究架构 |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
| (一) 创新点 |
| (二)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
| (一) 产品生命周期 |
| (二) 产业生命周期 |
| (三) 企业生命周期 |
| 第二节 学习曲线理论 |
| (一) 学习曲线的概念解释 |
| (二) 学习曲线的理论发展 |
| (三) 学习曲线的实证应用 |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
| (一) 国外研究 |
| (二) 国内研究 |
| 第四节 IC产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
| (一) 发达国家的研究 |
|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
| (三) 中国大陆的研究 |
| (四) 研究展望 第三章 世界IC产业的发展规律 |
| 第一节 发展阶段性 |
| (一) 发展简史 |
| (二) 发展阶段 |
| 第二节 内在周期性 |
| (一) 决定因素 |
| (二) 周期图谱 |
| (三) 近年发展分析 |
| (四) 短期发展预测 |
| (五) 产业成长空间 |
| 第三节 未来趋势性 |
| (一) 产业整合趋势:大者恒大 |
| (二) 企业战略趋势:分合轮替 |
| (三) 市场变迁趋势:角色更新 |
| (四) 空间迁移趋势:西业东渐 |
| 第四节 国际案例 |
| (一) 美国 |
| (二) 日本 |
| (三) 韩国 |
| (四) 欧洲 第四章 台湾IC产业的成长背景与全球地位 |
| 第一节 成长背景 |
| (一) 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 |
| (二)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
| (一) 成长阶段 |
| (二) 发展特征 |
| (三) 主要企业 |
| 第三节 全球地位 |
| (一) 全球市场地位 |
| (二) 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
| (三) 技术进步态势 第五章 台湾IC产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实证 |
| 第一节 世界IC产业的发展模式演化 |
| (一) System House模式(系统厂商模式) |
| (二) IDM模式(整合组件制造商模式) |
| (三) Fabless & Foundry模式(晶圆代工厂商模式) |
| (四) Fabless/Fab-lite模式(无晶圆厂和晶圆厂轻省化模式) |
|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的角色嵌入 |
| 第三节 不同模式选择下的案例实证 |
| (一) Foundry成长模式——以台积电为例 |
| (二) IDM转型模式——以联电为例 |
| (三) Fabless专业模式——以威盛电子为例 |
| 第四节 未来发展模式预测 第六章 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 |
| 第一节 岛内布局——源头集聚 |
| 第二节 全球扩散——大陆指向 |
| (一) 全球地域迁移 |
| (二) 大陆扩散指向 |
| (三) 大陆布局现状 |
| 第三节 空间扩散的机制和布局选择 |
| (一) 经济位势 |
| (二) 市场位势 |
| (三) 技术位势 |
| (四) 地方根植性 |
| 第四节 当局政策影响:扩散中的冲突 |
| (一) 对大陆经贸投资政策的历史变迁 |
| (二) 政策障碍所造成的损失 |
| (三) 台资IC企业的应对选择 第七章 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 |
|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 |
| (一) 发展现状 |
| (二) 忧患分析 |
| (三) 世界影响 |
|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 |
| 第三节 选择与启示 |
| (一) ODM与OBM的矛盾 |
| (二) DMS与EMS的选择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