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培[1](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刘建秀[2](2020)在《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其分子分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分离于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分子标志进行序列分析,以阐明我国不同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间的亲缘关系并进行分子分型,筛选出合适的分子标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的鉴定。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引物对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K26、mini-exon、cpa和7SL 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应用MEGA7.0软件中Clustal W方法对获得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引用从GenBank下载同源性较高相应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K26、mini-exon、cpa和7SL RNA的基因序列及测序获得的相应分子标志序列,应用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相应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应用特异引物扩增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K26基因序列,从来自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3个分离株均扩增出920 bp单一片段,从来自自然疫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均扩增出491 bp单一片段,从来自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均扩增出404 bp单一片段,从来自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5个分离株均扩增出449 bp单一片段,来自各流行区内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而各流行区之间的虫株序列一致性在40.2%~91.4%之间。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成2个群3个亚群,其中来自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和来自自然疫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来自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的虫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聚集为B亚群,A亚群和B亚群进一步聚集为I群;来自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与杜氏利什曼原虫聚集为C亚群,进一步与国际参照株DD8聚集为Ⅱ群。应用特异引物扩增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mini-exon基因序列,从来自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3个分离株均扩增出434 bp单一片段,从来自自然疫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均扩增出385 bp单一片段,从来自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均扩增出395 bp单一片段,从来自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5个分离株均扩增出425 bp单一片段,且各流行区内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而各流行区之间的虫株序列一致性在87.4%~97.5%之间。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成2个亚群,并进一步聚集为1个群。其中来自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分离株,自然疫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和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集为A亚群,来自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为B亚群,A亚群和B亚群进一步聚集为Ⅰ群。应用特异引物扩增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cpa基因序列,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1058 bp单一片段,各流行区内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而各流行区之间的虫株序列一致性在99.3%~99.9%之间。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成2个亚群,并进一步聚集为1个群。其中来自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分离株,自然疫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分离株和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集为A亚群,来自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分离株与杜氏利什曼原虫聚集为B亚群,A亚群和B亚群进一步聚集为Ⅰ群。应用特异引物扩增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7SLRNA基因序列,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119bp单一片段,且各分离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聚集为I群。结论:来自我国同一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完全同源,而来自不同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间显示高度多态性。K26序列是鉴定我国利什曼原虫理想的分子标志,依此序列可将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区分为四个分子类型。
颜鲁军[3](2020)在《细粒棘球蚴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疾病之一,仅在中国每年就造成大约30亿元的经济损失。细粒棘球绦虫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农牧和半农半牧地区。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表明,寄生虫编码的microRNAs(miRNAs)分子能够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促进其在宿主体内的寄生。因此,开展细粒棘球蚴miRNA分子的分泌表达特征及生物功能研究,对寻找新型的抗寄生虫药物和诊断试剂靶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为了分析miR-71在细粒棘球蚴中的组织分布及分泌表达情况,合成miR-71核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miR-71在细粒棘球蚴中的组织分布;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组)、胰岛素(胰岛素组)或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组)等不同条件下培养细粒棘球蚴,收集上清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结构,利用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外泌体生物标志分子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的抗体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体中miR-71的丰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71在发育中期和晚期的原头节以及囊壁生发层中均有表达。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细粒棘球蚴分泌的外泌体粒径分别为48.9、49.7和65.4 nm,均在40120 nm内;外泌体形态呈由膜包裹的球形。Western blotting从外泌体检出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表明外泌体提取成功。qPCR结果显示,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细粒棘球蚴分泌的外泌体中,miR-71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1.84、1.87和2.38倍(P<0.01)。2.为了探究细粒棘球蚴外泌体是否能够进入宿主细胞,用PKH-26细胞膜染料对外泌体进行染色,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人肾上皮细胞HEK-293t进行共孵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定位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的内化效率。结果显示,各组外泌体均被RAW264.7、NCTC1469和HEK-293t细胞内化至细胞质内,内化率分别为72.1%、18.2%和18.5%。其中RAW264.7细胞中外泌体的内化率明显高于NCTC1469和HEK-293t细胞组,差异极显着(P<0.01)。3.为了初步分析外泌体中miR-71的生物活性,采用miR-71的已知靶基因NLK的3’UTR,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荧光报告质粒,分别与miRNA阴性对照、miR-71模拟物和外泌体共转染HEK-293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K-293t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pCMV-eGFP-NLK-WT与miR-71模拟物和外泌体共转染组的MFI值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突变型pCMV-eGFP-NLK-Mut与miR-71模拟物、外泌体共转染组的MFI值无明显变化,差异不显着(P>0.1)。结论:miR-71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及囊壁中广泛表达。宿主体内的不同环境能够刺细粒棘球蚴大量表达miR-71,并通过外泌体进入宿主细胞质内,特别是免疫细胞中。外泌体中的miR-71能够与已知的靶基因相互结合,初步表明其具有生物活性。
赵学亮[4](2019)在《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相关基因筛选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捻转血矛线虫是反刍动物主要的消化道线虫之一,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长期的药物驱虫,捻转血矛线虫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针对丙硫咪唑等常用驱虫药的耐药性,成为制约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在寄生虫耐药性产生机理方面尚未完全清晰。本研究对内蒙古乌审旗和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检测;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技术对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株给药前、给药后及敏感株、耐药株开展相关研究,对可能的耐药基因进行功能、代谢通路及可能的耐药机制分析,并筛选出3个耐药相关基因,对其进行重组表达。为深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机制、筛选对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乌审旗和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9%和78%,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80%和20.4%,这2个地区的捻转血矛线虫对丙硫咪唑产生耐药性。(2)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株给药前和给药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共获得851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ATP结合、代谢过程、蛋白水解等功能分类中,主要参与核糖体合成、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等通路。(3)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共获得显着差异表达基因913个,主要参与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异种生物的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4)对3个耐药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构建了 BL21(pETGST)、BL21(pETP450)和 BL21(pETABC)三个重组表达系统,并通过Ni+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
叶建荣[5](2016)在《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危险因素的识别和肺组织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包虫病的临床实践中,因手术、外伤、自发性囊肿破裂等导致的过敏性休克为该病严重的并发症,其来势凶猛,处置不当可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目前对于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研究甚少,且都是在过敏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复制,并不能够代表临床,使得一直以来围术期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在临床已发病例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回顾性的研究调查明确围术期发生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对以后预行包虫手术的患者进行提前合理的预防,来降低发生率、改善预后,为建立包虫病患者致过敏性休克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认为过敏反应是一种由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免疫性遗传病,由相当多的微效基因共同参与加上环境因素的协同而发病。各个基因之间、多个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起着推动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对具体病例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扫描分析,得出基因表达的差异信息,从而对阐明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早期基因诊断和药物敏感性基因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1)2008年1月—201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细粒棘球蚴病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过敏性休克病例16例。对照组:未发生过敏性休克病例43例。对患者的所有人口学、影像学、临床资料、免疫学进行汇总比较,揭示围术期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与免疫学危险因素。(2)对两例反复发生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学特性和围术期管理进行分析找出规律。(3)从屠宰场自然感染Eg的绵羊肝脏中采集新鲜原头蚴(PSC),经1%的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性并计数,于37℃、5%CO2条件下体外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随机取适量样品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记录原头蚴生长发育情况,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培养囊泡的超微结构;分别将体外培养获得的Eg微囊以每鼠50个微囊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分别接种C57小鼠,建立小鼠继发性感染模型。(4)建立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模拟临床使用囊液对包虫小鼠致敏建立小鼠包虫过敏反应模型,通过对小鼠肺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结果:(1)IL-4水平与囊肿的大小是围术期导致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当术前IL-4的水平大于415.67ng/ml的阈值时有发生围术期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风险,灵敏度为75.0%,特异性为97.7%的。(2)当B超或是CT显示术前囊肿大小大于7.8厘米的阈值时,术中囊肿破裂的风险较大,灵敏度为81.3%的,特异性为76.7%的。(3)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患者过敏性休克发生的风险降为原来的0.962倍。IL-4差值每增加1,患者过敏性休克发生的风险升高为原来的1.014倍;IL-10差值每增加1,患者过敏性休克发生的风险降低为原来的0.677倍,提示若细粒棘球蚴患者拟行包虫手术,且术前包囊直径超过7.8cm的患者,可采用术前降低IL-4或提高IL-10的方法来减轻或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4)第一次行包虫手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在第二次术前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仍然高于基础水平,且抗EgCF和抗EgB抗体呈现+++,术前IgG水平增高明显。(5)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不同于Ⅰ型变态反应,除IgE水平升高外,还同时伴随有IgG1水平的升高;同时伴随有介质不同程度的释放增加,例如:组胺、PAF、TXB2。(6)通过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发现:在有无发生过敏反应时差异表达的基因集中在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参与炎症反应的基因、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和与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上;而相关通路集中在MAPK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转导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Wnt通路、Spliceosome通路、TGF-β信号途径都参与了过敏的发生发展过程。结论:(1)IL-4的水平大于415.67ng/ml,囊肿大小大于7.8厘米是围术期发生包虫所致过敏性休克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第一次行包虫手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在第二次术前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仍然高于基础水平,且抗EgCF和抗EgB抗体呈现+++,术前IgG水平增高明显。仍有发生第二次过敏性休克的可能。(3)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除IgE水平升高外,还同时伴随有IgG1水平的升高;同时伴随有介质的释放增加,例如:组胺、PAF、TXB2。(4)围术期术式尽可能选择完整外囊切除,避免囊液外溢发生过敏性休克。(5)细粒棘球蚴感染与囊液所致过敏反应小鼠肺脏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涉及多个基因表达调控途径,而目前对这些基因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分析。
祖力皮也.吐尔逊[6](2013)在《细粒棘球蚴重组BCG-EgG1Y162疫苗的构建、表达及免疫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G1Y162,并对其蛋白进行表达、分析以及免疫应答特性研究。方法:PCR扩增egG1Y162抗原编码基因;将该扩增产物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MV361中,构建重组质粒pMV361-EgG1Y162;利用电穿孔法分别将重组质粒pMV361-EgG1Y162和空质粒pMV361转化入BCG中,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质粒BCG-EgG1Y162和BCG-pMV361。PCR扩增、酶切、测序鉴定后,45℃热诱导表达蛋白,SDS-PAGE鉴定。利用EgG1Y162的家兔多克隆血清免疫印迹法鉴定重组BCG-EgG1Y162蛋白。分别用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犬血清和细粒棘球蚴病人的血清与重组BCG-EgG1Y162蛋白进行反应分析其抗原特性。分别用BCG-pMV361,rBCG-EgG1Y162,生理盐水免疫BALB/c小鼠,免疫前后取血,用ELISA法检测IgG1、IgG2a、IgG2b、IgE抗体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取脾淋巴细胞作体外培养,CCK-8法体外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PCR成功扩增出360bp的egG1Y162抗原编码基因;双酶切证实egG1Y162抗原编码基因成功插入pMV361中;PCR及酶切证实rBCG-EgG1Y162构建成功;rBCG-EgG1Y162热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71kda处特异条带,而BCG-pMV361未出现目的条带;用EgG1Y162家兔多克隆血清免疫印迹分析发现rBCG-EgG1Y162的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1KDA处有明显的目的蛋白表达条带,且能分别与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犬血清,细粒棘球蚴病人的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原性试验表明rBCG-EgG1Y162免疫后6周后小鼠IgG1,IgG2a,IgG2b抗体亚类水平高于对照组,与BCG-pMV361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证实rBCG-EgG1Y162可引起细胞增殖反应,其增殖活性与BCG-pMV361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质粒BCG-EgG1Y162,能高水平的表达蛋白;rBCG-EgG1Y162可引起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rBCG-EgG1Y162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IgG1,IgG2a,IgG2b抗体,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包虫病预防性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及实验基础。
钱爱兵[7](2012)在《我国基础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文中提出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之25种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及引文数据为样本,结合引文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基础医学期刊间引用网络、基础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分析,探讨基础医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米晓云[8](2007)在《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的培养及其杂交瘤细胞株的初步建立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猪囊虫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 )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或猪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囊虫病和绦虫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不仅如此囊虫病的广泛存在还造成畜牧业的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是公认的世界经济病之一。猪囊尾蚴病的免疫预防之所以一直困扰着兽医工作者,主要原因是抗原来源问题。猪囊尾蚴原代组织细胞体外培养的成功,为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猪囊尾蚴原代细胞生长缓慢,满足不了利益要求。为了实现通过体外培养的途径快速生产猪囊尾蚴组织细胞抗原我们进行了本项探索。试验猪人工感染猪带绦虫虫卵三个月经ELISA检测血清为阳性者宰杀,收集新鲜的猪囊尾蚴,经处理获得猪囊尾蚴组织细胞,对猪囊尾蚴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测定生化指标,观察显微结构。猪囊尾蚴原代细胞在体外成功传代20代以上,测得其染色体为28条14对,细胞生长周期14到21天,细胞系含皮层细胞、实质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焰细胞和成肌细胞五种细胞,细胞形状多为椭圆形、圆盘形,部分为圆形、梨形、圆盘形带有肩胛。选择状态良好的猪囊尾蚴原代组织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后用ELISA法和基因检测法确认所得细胞系为杂交瘤细胞。测定杂交瘤细胞的生长曲线并与猪囊尾蚴组织细胞做对比,结果证明杂交瘤细胞生长速度大于猪囊尾蚴组织细胞。杂交瘤细胞抗原作为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猪囊虫病猪阴阳性血清,其阳性血清的检测OD值大于阴性血清的2倍以上,证明杂交瘤细胞抗原中包含有猪囊尾蚴组织细胞抗原;用杂交瘤细胞抗原免疫小鼠,用猪囊尾蚴纯化全虫抗原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结果为阳性,进一步证实杂交瘤细胞中含有猪囊尾蚴组织细胞抗原。实验初步证明,我们所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是猪囊尾蚴原代组织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的杂合体。
张中庸,李靓如,张京,曾宪芳,易新元,言敢威,曾庆仁,马春艳,吴莲英,章洁[9](2002)在《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防治研究,经历了20余a,首先在中国获得成功。在国家 九五"两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建立了猪囊尾蚴CC-97细胞系,研制成功了猪囊尾蚴细胞疫苗;2000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支持下,日本血吸虫幼虫———毛蚴、尾蚴和成虫细胞体外培养相继获得成功,开创了血吸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防治的新局面。
张中庸,李靓如[10](2001)在《寄生虫病细胞学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全世界的一些寄生虫作者,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进行着寄生虫病的免疫防治研究.其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有两个方面:一是细胞学;一是基因工程学.近几十年来基因工程学免疫研究,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受困扰的是,免疫保护率仅为50%;细胞学免疫防治研究是应用多细胞的蛋白质,也许还有细胞的全基因组,以企对多细胞寄生虫得到免疫控制.这一研究在我国获得了突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猪囊尾蚴细胞系诞生了,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生产了,它的免疫保护率高达96.18%,而且实验证明,该疫苗还具有免疫治疗作用,治疗率达87.5%.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小香羊概述 |
|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
|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
|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
|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
|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
|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
|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
|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
|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
|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
| 2 苦楝化学成分 |
| 3 苦楝功效 |
| 3.1 杀虫作用 |
| 3.2 抑菌作用 |
| 3.3 抗病毒作用 |
| 3.4 抗生育作用 |
|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
| 3.6 抗肿瘤作用 |
|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
|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
|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
|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
| 4.1 不良反应 |
| 4.2 中毒原因 |
| 4.3 解救方法 |
|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
| 5.1 炮制加工 |
| 5.2 中药制药工艺 |
| 5.3 苦楝临床应用 |
|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羊选定 |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
|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
| 1.4.1 绦虫 |
| 1.4.2 肺丝虫 |
| 1.4.3 羊肝片吸虫 |
| 1.5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
| 1.2 方法 |
|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
|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
|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
|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
|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 4 小结 |
|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
|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
|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
| 1.2 主要器材 |
| 1.3 药物煎制方法 |
| 1.3.1 苦楝皮药液 |
|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
| 1.4 给药方法 |
|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
|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
|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
| 1.6 测定方法 |
|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
|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
| 1.7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
|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
| 2.5.1 发情结果分析 |
|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
| 2.5.3 受孕结果分析 |
| 2.5.4 产羔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
|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
|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
|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
|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
| 4 小结 |
|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
|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
|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
|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
| 1.3 给药方法 |
|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
|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
|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
|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
|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 1 结论 |
| 2 创新性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剂 |
| 1.2 试剂配制 |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4 利什曼原虫虫株 |
| 1.5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培养和收集 |
| 1.6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的抽提 |
| 1.7 PCR扩增 |
| 1.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 1.9 PCR产物纯化 |
| 1.10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 2 结果 |
| 2.1 基于K26基因序列分析 |
| 2.2 基于mini-exon基因序列分析 |
| 2.3 基于cpa基因序列分析 |
| 2.4 基于7SL RNA基因序列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附件 |
| 项目资金来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细粒棘球绦虫 |
| 1.1 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结构 |
| 1.2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
| 2 囊型包虫病 |
| 2.1 囊型包虫病的危害 |
| 2.2 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病理学结构 |
| 2.3 流行病学特征 |
| 2.4 临床表现 |
| 2.5 诊断方法 |
| 2.6 治疗方法 |
| 3 MicroRNA |
| 3.1 miRNA的合成与功能 |
| 3.2 miRNA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 |
| 4 外泌体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miR-71 在细粒棘球蚴中的表达分布情况 |
| 1 材料 |
| 1.1 细粒棘球蚴包囊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Egr-miR-71 的探针合成 |
| 2.2 石蜡切片制备 |
| 2.3 Egr-miR-71 原位杂交检测 |
| 3 结果与分析 |
| 4 讨论 |
| 第三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量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体外培养 |
| 2.2 外泌体的分离 |
| 2.3 外泌体的鉴定 |
| 2.4 不同处理条件下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量检测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
| 3.2 外泌体中miR-71 的表达丰度 |
| 4 讨论 |
| 第四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内化效率的检测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外泌体和细胞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外泌体的PHK-26 染色 |
| 2.2 外泌体的内化分析 |
|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 2.4 内化效率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内化 |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内化效率 |
| 4 讨论 |
| 第五章 细粒棘球蚴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总RNA提取 |
| 2.2 cDNA的反转录 |
| 2.3 野生型NLK基因3'UTR的克隆 |
| 2.4 野生型重组质粒pCMV-e GFP-NLK-WT的构建 |
| 2.5 突变型重组质粒pCMV-e GFP-NLK-Mut的构建 |
| 2.6 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t细胞的培养 |
| 2.7 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靶基因NLK的3'UTR扩增结果 |
| 3.2 NLK3'UTR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 3.3 重组质粒pCMV-eGFP-NLK-WT的双酶切验证 |
| 3.4 重组质粒pCMV-eGFP-Mut的双酶切验证 |
| 3.5 外泌体中miR-71 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
| 4 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作者简介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引言 |
| 1.1 捻转血矛线虫简介 |
| 1.1.1 捻转血矛线虫形态及生活史 |
| 1.1.2 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 |
| 1.1.3 捻转血矛线虫的临床症状与危害 |
| 1.1.4 捻转血矛线虫病诊断与防制 |
| 1.2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
| 1.2.1 国内丙硫咪唑耐药性研究进展 |
| 1.2.2 国外丙硫咪唑耐药性研究进展 |
| 1.3 丙硫咪唑耐药性机制 |
| 1.4 线虫耐药性检测方法 |
| 1.4.1 体内检测方法 |
| 1.4.2 体外检测方法 |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 1.5 转录组学及其在寄生虫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
| 1.5.1 转录组学和RNA-Seq技术概述 |
| 1.5.2 转录组测序在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研究一 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检测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主要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试验动物分组及粪样采集 |
| 2.2.2 寄生虫病检测方法 |
| 2.2.3 驱虫试验及耐药性检测 |
| 2.2.4 耐药虫株分离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 2.3.2 丙硫咪唑和伊维菌素驱虫结果 |
| 2.3.3 寄生虫学剖检结果及抗性虫株分离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3 研究二 内蒙古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检测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主要试剂 |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流行病学调查 |
| 3.2.2 寄生虫病检测方法 |
| 3.2.3 驱虫试验及耐药性检测 |
| 3.2.4 寄生虫学剖检法检查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 3.3.2 驱虫结果 |
| 3.3.3 寄生虫学剖检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4 研究三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株给药前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虫株 |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RNA提取及检测 |
| 4.2.2 去rRNA链特异性文库构建 |
| 4.2.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 4.2.5 差异表达基因GO显着性富集分析 |
| 4.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 |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Total RNA质量检测结果 |
| 4.3.2 测序数据初步结果与文库质量检测 |
| 4.3.3 组装效率评估 |
| 4.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
|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 4.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
| 4.3.7 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5 研究四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敏感株和耐药株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捻转血矛线虫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 |
|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RNA分离、纯化及质控 |
| 5.2.2 cDNA文库制备及Illumina测序 |
| 5.2.3 测序数据分析 |
|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 5.3 结果 |
| 5.3.1 Total RNA质量检测结果 |
| 5.3.2 测序数据初步结果与文库质量检测 |
| 5.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
|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 5.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
| 5.3.6 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6 研究五耐药基因ABC、GST和P450的原核表达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虫体样本 |
| 6.1.2 菌株与载体 |
| 6.1.3 实验试剂 |
| 6.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 6.1.5 主要溶液配制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ABC、GST和P45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2.2 Total RNA提取与反转录 |
| 6.2.3 引物设计 |
| 6.2.4 目的基因PCR扩增 |
| 6.2.5 ABC、GST和P450基因的克隆测序 |
| 6.2.6 ABC、GST和P450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
| 6.2.7 重组表达菌的表达鉴定 |
| 6.2.8 重组表达菌的表达条件优化 |
| 6.2.9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 6.2.10 重组蛋白纯化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ABC、GST和P450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6.3.2 目的基因PCR扩增 |
| 6.3.3 基因重组克隆菌的鉴定结果 |
| 6.3.4 重组表达菌的鉴定结果 |
| 6.3.5 重组表达菌的表达条件优化结果 |
| 6.3.6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检测 |
| 6.3.7 重组蛋白纯化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7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危险因素的识别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资料收集 |
| 1.3 麻醉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棘球蚴病致反复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免疫学特征分析——附2例病例报导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报道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cDNA微阵列研究细粒棘球蚴感染C57小鼠囊液致敏前后肺组织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材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细粒棘球蚴囊液攻击发敏模型建立 |
| 1.4 过敏反应的评价指标 |
| 1.5 标本采集 |
| 1.6 实验方法 |
| 1.7 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8 基因芯片结果的验证试验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囊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过敏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菌株和血液标本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 2.2 rpMV361-EgGlY162重组穿梭质粒的构建 |
| 2.3 重组质粒pMV361-EgGlY162的鉴定 |
| 2.4 重组BCG-EgGlY162的构建 |
| 2.5 重组BCG-EgGlY162的鉴定 |
| 2.6 重组BCG-EgGlY162的诱导表达 |
| 2.7 SDS-PAGE电泳 |
| 2.8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 2.9 动物实验 |
| 2.10 ELISA检测抗体亚类水平 |
| 2.11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引言 |
| 一、基础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分析 |
| 二、基础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
| 三、基础医学期刊和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
| (一) 与基础医学强相关的学科 |
| (二) 与基础医学部分相关的学科 |
| (三) 与基础医学弱相关的学科 |
| 四、基础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
|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3 材料和方法 |
| 3.1 猪囊尾蚴和肿瘤细胞 |
| 3.2 酶和试剂 |
| 3.3 引物 |
| 3.4 溶液 |
| 3.5 仪器与设备 |
| 3.6 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的获取 |
| 3.7 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 |
| 3.8 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 细胞)的培养 |
| 3.9 猪囊尾蚴组织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的融合 |
| 3.10 融合细胞的鉴定 |
| 3.11 动物试验 |
| 4 结果 |
| 4.1 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 |
| 4.2 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 细胞)的培养 |
| 4.3 融合细胞的鉴定 |
| 4.4 动物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5.1 关于细胞培养 |
| 5.2 关于细胞超微结构 |
| 5.3 关于生长曲线 |
| 5.4 关于细胞融合 |
| 5.5 关于融合细胞的检验基因 |
| 5.6 关于动物实试验的问题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