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豪[1](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耕地短缺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的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开发当地土地潜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大规模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针对沟道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控制工程管涌、新造土地不均匀沉降及盐渍化等水系失衡灾害,本研究选取不同典型沟道土地整治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物理与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流域水系平衡对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响应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应成果,对整治流域所出现的一系列水系失衡灾害进行安全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流域自响应理论”的完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是流域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自响应理论”认为:流域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联系与运动的,运动的目标是追求系统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系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系统平衡受到破坏,流域系统会自动朝着建立新平衡的方向发展。本研究表明:流域水系多年平均也是平衡的,当水系要素受到干扰,如土地整治切削边坡、填埋沟道等人为活动,水系平衡被打破,流域水系将自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平衡。在新的调整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的调控,将会出现一系列水系失衡引发的灾害,如切削高陡边坡截断流路出现的水流出露点高悬、沟道因填埋“造地”形成的控制工程管涌及盐渍化等。本研究通过构建室内物理与数学模拟模型,对水系平衡运动过程中的水动力要素进行模拟和调控,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完善了“流域自响应理论”中水系变化与沟道土地整治的互馈机制。(2)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所构建的室内实体模型得出,在室内模拟沟道上层工程黄土填埋0.1m,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相对于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秸秆覆盖梯田沟道与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可以分别平均减少地表径流25.78%、45.51%、62.40%和42.1%,表明随着沟道整治措施比例的增大,沟道水系中地表径流转化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比例增多;在相同模拟沟道与降雨量下,随着降雨强度从45mm/h以15mm/h等梯度增加到120mm/h,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和秸秆覆盖梯田沟道,其地下水转化了分别减少27.2%-53.3%、3.9%-13.7%、27.9%-33.3%、3.2%-10.8%,而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沟道地下水补给量则变化不大,表明沟道土地整治可以显着拦截暴雨径流,并将其转化为沟道地下水。(3)室内试验难以实现的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影响。本研究基于室内实体模型模拟结果,构建、率定并验证了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水系平衡影响的HYDRUS-3D及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了室内试验难以进行的更大雨强和黄土填埋厚度下的沟道水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从30mm/h增加到150mm/h,沟道土地整治措施下的平均地下水位降低了6.24%;工程黄土填埋厚度从0.1m增加到0.4m,地下水位平均降低了13.62%。表明工程黄土填埋厚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要强于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因此,在土地整治沟道黄土填埋深厚区域,需要进行水系调控,增加地下水转化,避免地表径流长时间蓄积所带来的灾害。(4)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水文比拟、卫星监测影像以及构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影响的Visual MODFLOW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延安新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降雨量40-60mm条件下,延安新区所在桥儿沟流域出口最大洪峰流量为6.16-9.24m3/s,次降雨之后的平均地表径流总量是未整治前的3.04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土地整治实施所带来的地表径流过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城市绿化、人为灌溉、沟道填埋等原因,延安新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由0.102增加到0.163。数值模型模拟表明,整治区域挖方区地下水较少,而填方区地下水分布则较为集中;整治流域周围存在100m高度左右的高陡边坡集中区域,此处地下水活动较为频繁,有较大几率发生水系失衡灾害;在高陡边坡集中区域布设地下水排泄盲沟可令地下水位最大降低26m左右,减小了地下水活动频繁带来的负面影响。(5)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针对流域水系失衡引起沟道侵蚀测量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卫星影像测算侵蚀沟道特征参数的方法,其对切沟的测算精度可达97.4%,对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溃坝土方量测算精度可达91.1%,满足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灾害的调查需求;室内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强度下,60%比例的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沟道整治坝体设计洪水标准65.6%;优化地下水排泄盲沟防盐碱化和控制工程管涌设计,应用结果表明其减少土壤水分46.81%,降低最大土壤电导率15.41μs/cm,防盐渍化与管涌潜蚀效果良好;布设沟道整治防侵蚀固堤保坎工程的流域,在日降雨量为120mm暴雨条件下,土地整治工程完好率提高了80%以上,表明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对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进行调控与防治。
何璟涛[2](2020)在《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文中认为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1979年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研究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农田水利史、农业史、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学术回顾,包括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及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及突出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的主要过程以及举措、主要工程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影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洛阳地区在1950-1979年间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之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建成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显着提升了农业效益。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对建设有严重影响的失误。第一部分对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述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洛阳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有弊,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丰富的河流资源适宜建设蓄水工程、自流灌区;一些区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难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众多,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重。第二部分阐述了在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突出问题。建国初洛阳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并且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急需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效益。第三部分对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建国以后洛阳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领导机构,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机制上的保证。洛阳地区坚持制定水利规划,使农田水利按照规划有章可循的进行建设。大力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办水利,由于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推进。农田水利经费的投资是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农田水利经费几十年间总体上不断增长,从而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部分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分段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分段的依据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建设特点有关。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对这六个阶段的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及阶段性的建设举措进行了概况性研究。第五部分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对几项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成效进行了研究,这几种工程分别是自流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工程、农业井工程、提灌站工程。自流灌区的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控制住了大量农田的水土流失、建设了大量水库发挥了重要的蓄水防洪作用、机电井大大增加了水利对农田的保险作用、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历经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使洛阳地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使农田的自身肥力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第六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如在建设中能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注重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一些不足之处有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的问题。造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工作中的人为失误。
李宗善,杨磊,王国梁,侯建,信忠保,刘国华,傅伯杰[3](2019)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婷婷[4](2018)在《朱显谟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作为改善西北地区自然生态和治理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年来取得了卓着的成就。朱显谟院士(1915—2017)是一位一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杰出科学家。60多年来他先是多次前往黄土高原考察水土流失治理,接着于11959年举家迁往并扎根黄土高原,由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良策,为治理黄河建言立论,成为享誉中外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家。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结合黄土高原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来论述朱显谟学术成长经历、学术研究的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就,探索他的治学精神,以再现朱显谟不断探索创新的水保人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以期为新世纪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继续前进提供历史的借鉴。
魏艳红[5](2017)在《延河与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淤积特征及其对输沙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对黄河输沙的影响一直都是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输沙量快速减少,潼关站年均输沙量已由上世纪70年代前的16.0亿t锐减到2000–2015年的2.6亿t,已明显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黄河泥沙的认识。自1999年退耕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恢复发展,至今已初见成效,林草措施和淤地坝建设的同步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然而,淤地坝的实际拦沙量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如何?以及现存淤地坝的淤积速度与拦淤潜力如何?这些都是认识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的重要环节,目前还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延河和皇甫川为例,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2个坝系和5个单坝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钻孔取样、淤积层次甄别及与产流降雨事件的对应分析,结合1:10000地形图与全站仪测量,建立淤地坝库容曲线来估算泥沙淤积量,进而反演坝控流域的产沙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估算不同年代典型支流淤地坝的拦沙量,研究淤地坝拦沙作用对支流输沙变化的影响及贡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库容曲线法能够更好地拟合建坝前的沟道形态,其应用和推广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淤地坝的泥沙淤积量。其中,延河和皇甫川流域各淤地坝旋廻层淤积量大小差异明显,这与淤地坝建坝时间和坝控面积大小有关。(2)延河和皇甫川各坝控流域在次、年尺度下的产沙模数变化差异较大。延河坊塌和皇甫川满红沟各坝控流域次产沙模数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623倍和913倍;延河坊塌流域最大的次和年产沙模数均出现在坊塌1号坝,主要是由于该坝运行时间早,其坝控流域治理度低而导致流域产沙模数大;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最大的次和年产沙模数均出现在麻耗沟坝,除了建坝时间早,也与该坝坝控面积较小有关。(3)小流域年产沙模数随时间变化呈显着减小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延河坊塌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的年均产沙模数分别为2094.3 t/(km2·a)、12305.7 t/(km2·a),均大于该区的允许土壤流失量。(4)由于不同淤地坝控制流域内下垫面特征的不同,流域的最小产沙降雨量存在着差异,延河流域坝系和单坝的最小产沙降雨量均大于皇甫川流域。其中,延河坊塌流域的产沙降雨量>30 mm,马家沟单坝>20 mm,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20 mm,特拉沟单坝在10 mm左右。不同淤地坝集水区及小流域的产沙模数和产沙降雨量在次、年尺度上均呈显着的相关关系。(5)由于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延河和皇甫川流域淤地坝的拦沙量在逐渐减少。而在2010-2015年的暴雨年份,淤地坝年均拦沙量较2000-2009年增加了两倍以上,可见在暴雨年份淤地坝的拦沙作用依然显着。(6)降水变化对输沙减少的影响在突变后逐渐减弱,人类活动的影响却在逐渐增强,而淤地坝的拦沙贡献则相反。2000年以后延河与皇甫川输沙量减幅达到85%以上,而淤地坝拦沙量的贡献率分别小于10%和20%,说明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在减弱,而植被的减沙作用在增强。延河与皇甫川流域由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植被恢复效果的差异性,淤地坝在皇甫川流域对输沙减少的贡献比在延河流域要大。(7)土壤侵蚀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以砒砂岩为主的流域,今后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加强水土保持管理。
李娟[6](2014)在《变化环境下的小流域地表径流模拟预报及坝库功能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战略性资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活动与管理中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务,也是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随着气候与下垫面条件的变化,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宁南山区所处的六盘山地区,是黄土高原唯一的绿岛和天然氧吧,更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强度的区域。本论文选择位于宁南山区的宁夏隆德县好水川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定位观测、方法对降水及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流域地表水资源进行了模拟及预报,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区概况的分析。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与分析,对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工程运行等状况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凝练总结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为降水资源的评价与时空预报。分析了研究区降水年内年际分布、变化趋势、丰枯状况等规律。选择了1951-2010年降水观测资料,结合马尔科夫与周期外延叠加预报方法,对流域汛期降水量进行了预报并绘制了降水量等值线图,定量分析了汛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第三部分为流域径流转化机理分析。通过流域降水及包气带特性分析,确定流域属超渗产流模式,产流类型为超渗地面径流类型,影响因素为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第四部分为降水及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流域地表径流模拟分析。在分布式的数字流域模型构建基础上,选择了具有物理基础、符合超渗产流模式的CASC2D模型进行了相关参数的率定与地表径流的模拟。通过设计不同的降雨条件与土地利用方式,定性分析降雨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流域的水资源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第五部分为基于降水等级分析的地表径流预报。选择了适用于流域的SCS集总式模型,结合降水预报成果,建立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形象直观的地表径流预报模型,为流域地表水资源趋势分析与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在以上模拟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坝库功能转换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建立了坝库功能定位划分指标,对有必要和条件的工程进行功能转换,从而提高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为坝系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指导。
张丽,赵茹,郭菲,王超[7](2014)在《汾河流域骨干坝蓄水比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黄河中游径流量表现出强烈的减少趋势,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水保措施的骨干坝是影响径流量的众多因素之一。为研究骨干坝对黄河径流的影响,首先要确定骨干坝的蓄水比例。以黄河流域第二大河汾河为例,从骨干坝的概念和运行方式出发,通过到水土保持部门调研、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对调研获取的骨干坝蓄水数据进行查询校对及实地查勘Google Earth未找到的部分骨干坝等方法,研究了汾河流域骨干坝的蓄水比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部门的调研结果、Google Earth软件历史查询功能对蓄水骨干坝的查询结果结合实地查勘结果证明了汾河流域确实存在蓄水骨干坝,蓄水骨干坝一旦蓄水,一般即为常年蓄水,且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汾河流域160座骨干坝中蓄水骨干坝有13座,骨干坝蓄水比例为8.13%,蓄水比例较低。依据上述研究成果,支流骨干坝蓄水比例可根据水土保持部门调研、Google Earth软件查询结合实地查勘确定,黄河流域其余各支流可参考汾河流域研究骨干坝蓄水比例的方法进行研究。
王可壮[8](2013)在《称钩河坝系流域水沙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坝系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既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形成肥沃的农田,对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典型流域称钩河坝系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分形理论,以遥感信息技术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作为支撑,分析单坝淤积量及控制面积的调洪调沙作用,研究坝系小流域降雨侵蚀泥沙的沉积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状况,探讨该流域水沙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称钩河坝系流域共有淤地坝74座,骨干坝与中、小型坝的数量比例为1:1.1:1.6,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淤地坝0.46座。坝控面积达到8842.7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4.80%,实际拦沙总量44.89万m3。(2)对淤地坝实施讯前排水作业,空腹度汛,确保安全度汛。汛期到来前人为排水,使得蓄水总量不断减少。到2011年末,蓄水总量由2007年末的32.43万m3减少到1.72万m3,10座监测骨干坝中只有2座有少量蓄水;用水方面,2007年实施淤地坝蓄水灌溉作业,用水总量及用水量变化率也相应较大;2008~2011年坝内蓄水量较小,蓄水主要用于人畜用水,4年共计用水14.39万m3,占总需水量的19.98%,用水量变化率也较小;所有淤地坝坝体及放水建筑物完好,运行正常,坝系流域内没有病险坝和毁坏坝。(3)对称钩河坝系流域的下垫面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600t/km2降至47.59t/km2,侵蚀模数减少5552.41t/km2。(4)通过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分析,研究了该流域水土保持动态变化,包括工程措施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治理程度变化等,得到该流域近5年间水土保持措施治理面积增加了133.04hm2;单位面积的年保土效益为:梯田72.45t/hm2,造林39.15t/hm2,种草46.5t/hm2。
徐宣斌[9](2012)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缑锋利[10](2012)在《延安地区小流域淤地坝工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修建淤地坝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御旱灾能力、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快畜牧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论文对延安地区水土流失及淤地坝工程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陕西省延安地区某小流域的一骨干坝设计为工程依托,对小流域淤地坝的设计与应用展开研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经验,根据流域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气象水文等区域特征,通过淤地坝的水文计算、调洪演算、坝体设计、溢洪道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计算和工程综合效益等内容,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形成重要的淤地坝工程,起到拦泥淤地的作用,并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达到保持水土、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论文还分析了延安地区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小流域淤地坝系规划、设计、施工过程控制与执行标准和先进技术应用,以及工程竣工后使用、定期检查和维修、加固等方面提出建议,以确保淤地坝工程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
| 1.2.2 国内外沟道流域水土保持技术发展与现状 |
| 1.2.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现状 |
| 1.2.4 土地整治措施对沟道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
| 1.2.5 土地整治对沟道水系影响研究与评价方法 |
|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2.1.1 研究目标 |
| 2.1.2 研究内容 |
| 2.1.3 技术路线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室内试验模拟系统 |
| 2.2.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
| 2.2.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
| 2.2.4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研究区域 |
| 2.2.5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数值模拟平台 |
| 第3章 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流域自响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 3.1 “流域自响应理论”简述 |
| 3.2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
| 3.3 沟道土地整治下的“流域自响应理论”完善 |
| 3.4 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的沟道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新理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
| 4.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产汇流的影响 |
| 4.1.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
| 4.1.2 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
| 4.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
| 4.2.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
| 4.2.2 降雨强度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
| 4.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
| 4.3.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 4.3.2 降雨强度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 4.4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降水分配各水系要素的影响 |
| 4.4.1 不同整治沟道措施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
| 4.4.2 降雨强度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基于数值模型不同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模拟 |
| 5.1 基于HYDRUS-3D不同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水量转化模拟分析 |
| 5.1.1 HYDRUS-3D模型的建立 |
| 5.1.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
| 5.1.3 基于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沟道土地整治条件对水系要素转化影响 |
| 5.2 基于Visual MODFLOW不同线性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位影响模拟 |
| 5.2.1 Visual MODFLOW模型的建立 |
| 5.2.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
| 5.2.3 基于室内模拟不同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的影响 |
| 6.1 基于实地调查和水文模型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
| 6.1.1 基于水文比拟法和SCS模型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 6.1.2 基于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
| 6.2 基于ESA CCI土壤含水量数据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 6.3 基于Visual MODFLOW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
| 6.3.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与建模 |
| 6.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水文地质参数设定 |
| 6.3.3 模型率定及模拟结果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技术 |
| 7.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量的测算技术 |
| 7.1.1 Google Earth对地观测原理 |
| 7.1.2 系统与随机误差及纠偏 |
| 7.1.3 侵蚀量计算过程 |
| 7.1.4 侵蚀量计算结果与精度分析 |
| 7.1.5 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侵蚀量测算验证 |
| 7.2 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的影响 |
| 7.2.1 对沟道控制骨干坝体设计标准的影响 |
| 7.2.2 对坝地田坎防护的影响 |
| 7.3 沟道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防治及地下水排泄调控措施设计 |
| 7.3.1 高边坡水流出露点处工程及植被修复技术 |
| 7.3.2 整治沟道控制性工程的管涌防治技术 |
| 7.3.3 整治沟道新造农田地下水排泄调控技术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意义 |
| 1.学术意义 |
| 2.现实意义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 |
| 2.计量分析法 |
| 3.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
| 2.洛阳地区建制沿革 |
| (七)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创新之处 |
| 2.不足之处 |
| 一、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 |
| (一)地形地质条件 |
| (二)水资源情况 |
| (三)气候条件 |
| (四)农业耕地资源 |
| 二、建国初洛阳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 |
| (一)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水利基础薄弱 |
| (二)农业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
| (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太少 |
| (四)落后、原始的水利基础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田水利 |
|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 |
| (一)新水利领导机构的设立 |
| (二)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
| (三)广泛动员和领导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
| 1.大力进行群众动员 |
| 2.大力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
| 3.依靠大量群众参与修建政府主导的重大水利工程施工 |
| (四)实行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方式 |
| (五)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
|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
| (一)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 |
| 1.进行以渠道为重点的旧有农田水利设施整修 |
|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试点以积累技术、经验 |
| 3.新建了一批以小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 |
| 4.大力进行河防护田工程建设 |
| (二)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 |
| 1.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的初步兴起 |
| 2.井灌建设迅速推进 |
| 3.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 |
| 4.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
| 5.开始大量建设小型水库 |
|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 |
| 1.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
| 2.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 |
| 3.提灌站建设迅速推开 |
| 4.水土流失治理迅速推进 |
| 5.井灌建设的重点转向机电井建设 |
| 6.建设一批大型自流灌区 |
| (四)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 |
| 1.调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阵线 |
| 2.强调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审批程序以确保质量 |
| 3.农田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 4.进行水库整修、续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
| 5.推进自流灌区配套和管理工作 |
| 6.水轮泵站和电灌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 (五)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 1.在曲折中建设 |
| 2.大力建设机电井、机电灌站 |
| 3.推进小型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险行动 |
| 4.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
| 5.进行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 |
| 6.大力推进河流治理 |
| (六)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 |
| 1.着重强调恢复和加强水利管理以提升效益 |
| 2.压缩工程项目,对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
|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
| (一)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 |
| 1.自流灌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 |
| 2.成功治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域 |
| 3.建成了大量能蓄水防洪的水库 |
| 4.大量的农业井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保险作用 |
| 5.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
| (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
| 1.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 |
| 2.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 |
| 3.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 |
| 六、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 (一)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
| 1.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 |
| 2.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 |
| 3.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 |
| 4.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 |
|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 1.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 |
| 2.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 |
| 3.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 |
| 4.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 |
| 5.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措施及成效 |
| 1.1 生物措施模式 |
| 1.2 工程措施模式 |
| 1.2.1 梯田 |
| 1.2.2 淤地坝 |
| 1.2.3 治沟造地 |
| 1.3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 1.4 区域综合整治模式 |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
| (1)现存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急需经营维护 |
| (2)水土流失治理理念亟待更新 |
| (3)水土保持治理目标不够系统综合 |
| (4)水土流失治理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
|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前景及展望 |
| (1)践行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新理念 |
| (2)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经营维护与功能提升 |
| (3)智能化构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研发与示范 |
| (5)水土流失治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第一章 朱显谟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历程 |
| 第一节 立志当科学农民(1922—1940年) |
| 第二节 十年红壤研究之路(1940—1949年) |
| 第三节 初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1950—1959年) |
| 第四节 五十余年倾心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1959-2017年) |
|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土壤抗冲性研究的贡献 |
|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的引路者 |
|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战略研究的新思路 |
| 第一节 注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战略思考 |
| 第二节 关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战略措施探讨 |
| 第四章 倡导黄土高原田土整治“28字方略” |
| 第一节 “28字方略”的依据与内容 |
| 第二节 “28字方略”的实践与发展 |
| 第三节 “28字方略”的争论与意义 |
| 余论 |
| 附录 朱显谟从事水土保持大事记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淤地坝发展概况 |
| 1.2.2 淤地坝泥沙淤积量估算及淤积特征研究 |
| 1.2.3 淤地坝减水减沙作用研究 |
| 1.2.4 河流水沙变化研究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1.5 小结 |
| 第2章 研究区及淤地坝建设概况 |
| 2.1 支流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形地貌 |
| 2.1.3 土壤 |
| 2.1.4 植被 |
| 2.1.5 气候 |
| 2.1.6 水土保持 |
| 2.2 淤地坝的建设概况 |
| 2.2.1 延河流域 |
| 2.2.2 皇甫川流域 |
| 2.3 小结 |
| 第3章 典型淤地坝泥沙淤积量的估算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典型坝选取及坝控流域特征 |
| 3.1.2 野外探测与样品分析 |
| 3.1.3 淤地坝库容曲线与DEM的建立 |
| 3.1.4 淤地坝淤积剖面旋廻层次判别 |
| 3.1.5 淤积量计算 |
| 3.1.6 淤积层次与产流降雨事件的对应关系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淤地坝淤积剖面的粒径特征 |
| 3.2.2 淤地坝运行期间的淤积总量 |
| 3.2.3 淤地坝淤积旋廻及其淤积量 |
| 3.2.4 淤地坝当前淤积量监测 |
| 3.3 讨论 |
| 3.3.1 淤地坝淤积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 |
| 3.3.2 淤地坝泥沙淤积量估算方法 |
| 3.4 小结 |
| 第4章 典型坝控流域产沙特征反演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产流降雨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 4.1.2 坝控流域产沙模数计算 |
| 4.1.3 非参数统计检验法 |
| 4.1.4 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获取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淤地坝控制流域次产沙模数变化特征 |
| 4.2.2 不同淤地坝控制流域年产沙模数变化特征 |
| 4.2.3 小流域产沙变化特征 |
| 4.2.4 小流域产沙与降雨、下垫面条件的关系 |
| 4.3 讨论 |
| 4.3.1 淤地坝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
| 4.3.2 坝控流域的产沙模数 |
| 4.3.3 降雨对流域产沙的影响 |
| 4.3.4 下垫面对流域产沙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5章 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变化的影响 |
| 5.1 研究方法 |
| 5.1.1 数据源 |
| 5.1.2 输沙年际变化特征值 |
| 5.1.3 淤地坝拦沙量估算 |
| 5.1.4 双累积曲线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典型支流输沙量变化特征 |
| 5.2.2 典型支流淤地坝的拦沙量 |
| 5.2.3 典型支流输沙变化对淤地坝拦沙的响应 |
| 5.2.4 淤地坝拦沙对支流输沙减少的贡献 |
| 5.2.5 淤地坝对支流泥沙输移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3.1 淤地坝的拦沙作用 |
| 5.3.2 淤地坝对下游径流泥沙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6.1 主要结论 |
| 6.1.2 淤地坝泥沙淤积量的估算 |
| 6.1.3 坝控流域产沙特征 |
| 6.1.4 淤地坝拦沙对输沙变化的影响 |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相关研究背景及综述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研究区的选择 |
| 2.2 流域概况 |
| 2.3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降水资源评价及时空预报 |
| 3.1 降水资源评价 |
| 3.2 降水时间预报 |
| 3.3 降水空间预报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降雨径流转化机理分析 |
| 4.1 地表径流及其影响因素 |
| 4.2 降雨径流转化机理描述 |
| 4.3 流域内地表径流减少的主要成因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降水及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流域地表径流模拟分析 |
| 5.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及选择 |
| 5.2 CASC2D模型的原理及建模 |
| 5.3 好水川流域CASC2D分布式模型的建模与验证 |
| 5.4 变化环境下的地表径流模拟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降水等级分析的流域地表径流预报 |
| 6.1 地表径流预报模型与参数的选择 |
| 6.2 流域地表径流预报模型的建立、修正与验证 |
| 6.3 流域地表径流预报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变化环境下的坝库功能转换研究 |
| 7.1 坝库功能转换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提出 |
| 7.2 坝库功能转换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建 |
| 7.3 坝库功能转换的定位划分指标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今后工作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旳科研工作 |
| 引言 |
| 1 汾河流域骨干坝概况 |
| 1. 1 骨干坝的概念 |
| 1. 2 汾河流域基本数据 |
| 1. 2. 1 自然地理概况 |
| 1. 2. 2 水利工程 |
| 2 蓄水比例研究方法 |
| 2. 1 水土保持部门调研 |
| 2. 2 Google Earth查询 |
| 2. 2. 1 蓄水状况查询 |
| 2. 2. 2 骨干坝历史蓄水状况 |
| 2. 3 实地查勘 |
| 2. 4 成果分析 |
| 3 结论 |
| 摘要 |
| Summary |
| 1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
| 1.2.2 坝系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 1.2.3 坝系建设和管理研究进展 |
| 1.2.4 坝系水沙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
| 1.3 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质地貌 |
| 2.3 气象水文 |
| 2.4 土壤植被 |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 2.6 水土流失现状 |
| 2.7 坝系建设情况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目标 |
| 3.2 研究内容 |
| 3.3 技术路线 |
| 3.4 研究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降雨观测结果及分析 |
| 4.2 土地利用监测结果及分析 |
| 4.3 坡面蓄水保土效益分析 |
| 4.4 沟道蓄水保土效益结果及分析 |
| 4.4.1 淤地坝蓄水用水监测 |
| 4.4.2 淤地坝拦沙量分析 |
| 4.5 全流域径流泥沙监测结果及分析 |
| 4.6 全流域泥沙来源及分配 |
| 4.7 坝系工程安全结果及分析 |
| 4.8 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结果分析 |
| 5 结论及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1 水土保持的概念及特点 |
| 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
| 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
| 4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流失治理 |
| 1.1.1 水土流失的危害 |
| 1.1.2 水土流失的治理 |
| 1.2 国内外小流域的治理和库坝建设研究 |
| 1.2.1 国外流域治理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流域治理的研究现状 |
| 1.3 小流域治理的原则 |
| 1.4 小流域治理中淤地坝的作用 |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延安水土流失及小流域淤地坝工程建设现状 |
| 2.1 延安地区的流域治理 |
| 2.2 延安地区淤地坝工程现状 |
| 2.2.1 延安水土流失特点与现状 |
| 2.2.2 延安淤地坝建设现状 |
| 2.3 延安地区淤地坝建设趋势分析 |
| 2.4 淤地坝工程设计与监测 |
| 2.4.1 淤地坝组成 |
| 2.4.2 淤地坝坝系规划的原则 |
| 2.4.3 淤地坝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 2.4.4 淤地坝工程监测 |
| 3 延安小流域淤地坝设计与应用 |
| 3.1 基本概况 |
| 3.1.1 流域概况 |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 3.1.3 坝址周边地形地貌 |
| 3.1.4 水文气象 |
| 3.1.5 水文计算 |
| 3.2 设计依据及枢纽组成 |
| 3.2.1 设计依据 |
| 3.2.2 坝址选择 |
| 3.2.3 坝型及筑坝材料选择 |
| 3.2.4 枢纽组成及布设 |
| 3.3 调洪演算 |
| 3.3.1 溢洪道下泄流量 |
| 3.3.2 溢洪道宽度 B 的确定 |
| 3.3.3 调洪演算 |
| 3.4 坝体设计 |
| 3.4.1 坝高~库容~淤地面积曲线的绘制 |
| 3.4.2 库容计算 |
| 3.4.3 坝高确定 |
| 3.4.4 坝体断面尺寸确定 |
| 3.4.5 基础处理 |
| 3.4.6 坝面护坡及排水 |
| 3.4.7 稳定分析 |
| 3.5 溢洪道设计 |
| 3.6 放水建筑的结构 |
| 3.7 施工组织要求 |
| 3.7.1 施工条件 |
| 3.7.2 施工进度 |
| 3.7.3 施工方法与质量 |
| 3.7.4 施工导流 |
| 3.8 工程量计算 |
| 3.8.1 土坝工程量计算 |
| 3.8.2 溢洪道工程量计算 |
| 3.8.3 放水建筑物工程量计算 |
| 4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
| 4.1 工程概算 |
| 4.1.1 编制依据 |
| 4.1.2 基础单价 |
| 4.1.3 建筑工程单价编制 |
| 4.1.4 独立费用 |
| 4.1.5 编制成果 |
| 4.2 某骨干坝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 |
| 4.2.1 基础效益 |
| 4.2.2 经济效益 |
| 4.2.3 生态效益 |
| 4.2.4 社会效益 |
| 4.3 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1 |
| 附录 2 |
| 附录 3 |
| 附录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