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奕[1](2021)在《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下的流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将会显着改变全球碳循环,系统研究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和收支对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仍不明确。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范围的水土保持显着改变了土壤侵蚀过程,进一步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移和沉积。目前关于侵蚀环境下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其对水土保持措施响应机制的研究仍然很少。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堰沟小流域(0.69 km2)和岔巴沟流域(187 km2)为研究对象,使用沉积泥沙反演方法精确计算土壤侵蚀速率和泥沙沉积速率。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监测采样与室内分析,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长期水文观测资料、同位素分析、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等方法手段,重构小流域尺度和流域尺度侵蚀历史;明确流域侵蚀泥沙和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分析流域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差异以及不同深度沉积泥沙有机碳的垂直差异;探讨流域内部土壤有机碳的沉积埋藏和分解特征;基于放射性碳同位素的二元混合模型分析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组成;结合泥沙-有机碳收支方程量化流域不同侵蚀阶段的泥沙输移特征和土壤有机碳收支平衡;阐明侵蚀环境下的土壤有机碳再分布和组成对水土保持措施(淤地坝修建和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估算小流域尺度和流域尺度的泥沙淤积量和土壤侵蚀速率的合适方法。对于流域面积较小且流域内沉积泥沙和沟道基岩具有明显差异的小流域,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准确识别沉积泥沙和河道基岩之间的界限,再结合现场调查获取坝地横截面形状等数据构建三维地形,可以估算小流域淤地坝泥沙淤积量及其对应的流域土壤侵蚀速率。对于流域面积大、淤地坝数量多且地形相似的流域,基于无人机的坝地面积-库容曲线拟合法可以模拟淤地坝泥沙沉积过程,并拟合坝地面积和泥沙淤积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估算流域尺度的泥沙沉积总量和流域土壤侵蚀速率。(2)探明了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退耕还林前后两个阶段的土壤有机碳来源和收支。从1969年到2015年,沙堰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侵蚀总量为1085.8±170.1 t,其主要来源是农业活动区,贡献了土壤有机碳侵蚀总量的~68.5%,其次为植被恢复区,贡献了土壤有机碳侵蚀总量的~23.6%,最后为沟道,仅贡献了土壤有机碳侵蚀总量的~7.9%。淤地坝沉积区共埋藏土壤有机碳532.9 t,对应的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为0.17 t·ha-1·yr-1。其中退耕还林前埋藏的土壤有机碳为409.1 t,对应的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为0.20 t·ha-1·yr-1,退耕还林后埋藏的土壤有机碳为123.8 t,对应的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为0.11 t·ha-1·yr-1。1969年到2015年沙堰沟小流域在土壤侵蚀过程中损失的土壤有机碳总量为552.9±170.1 t,约占土壤有机碳侵蚀总量的50%。其中退耕还林前土壤侵蚀过程中损失的土壤有机碳总量为389.2±127.8 t,对应的土壤有机碳损失速率为0.19±0.06 t·ha-1·yr-1。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过程中损失的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62.3±49.1 t,对应的土壤有机碳损失速率为0.14±0.04t·ha-1·yr-1。(3)明晰了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源地、搬运过程和沉积区中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年龄。在沙堰沟小流域,农业活动区和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有机碳主要由较年轻的生物源有机碳组成,而沟道则以较老的化石源有机碳为主。泥沙搬运过程中损失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是生物源有机碳,包括现代生物源有机碳和预陈化生物源有机碳。这些相对年轻的生物源有机碳的分解可能是短时间尺度上的大气碳源,但对长期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影响较小。侵蚀的土壤有机碳被淤地坝拦截并发生沉积,其中约64%是化石源有机碳,导致沉积泥沙有机碳具有较老的放射性碳年龄(9349±2026年)。(4)阐明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在岔巴沟流域,与粗放农业阶段(1959~1969年)相比,淤地坝修建阶段(1970~1999年)和植被恢复阶段(2000~2019年)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下降了31.5%和75.4%。植被恢复主要通过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横向输移,减少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年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显着的固碳协同效益。在淤地坝修建阶段和植被恢复阶段,被侵蚀搬运的土壤有机碳分别以2125±478 Mg C yr-1和1420±282 Mg C yr-1的速率埋藏在淤地坝前,这些沉积的土壤有机碳在几十年尺度内被有效保存。(5)量化了流域内沉积和输出的土壤有机碳组成,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在淤地坝修建和植被恢复的协同作用下,岔巴沟流域土壤有机碳输出速率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显着下降,并主要由预陈化生物源有机碳组成。而沉积区泥沙的放射性碳年龄约为5490±2249年,土壤有机碳中有52%是化石源有机碳,剩下的部分主要由现代生物源有机碳组成。化石源有机碳的重新埋藏不会影响碳循环,而现代生物源有机碳在沉积区的有效埋藏则构成了长期的陆地碳汇。如果没有这些水土保持措施,流域中的化石源有机碳会输移到大型河流系统中,在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发生氧化,成为地质时间尺度上大气碳库的重要碳源。淤地坝修建和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流域生物有机碳和化石有机碳的输出,对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调节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泥沙和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流域尺度的侵蚀、沉积和输出特征,阐明了侵蚀环境下的流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为进一步认识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对理解土壤侵蚀相关的碳汇/碳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黄土高原进一步的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杨洁[2](2021)在《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对区域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该区域生态状况关系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的显着增加及气候明显变暖对其生态环境造成深刻而显着的影响。探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过去变化、未来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揭示不同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明确草地生态系统对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贡献,对于科学合理开展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关系,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科学起点,以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8年为研究期,采用In VEST模型定量评估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采用CASA模型评估净初级生产力(NPP),明晰其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草地生态系统5项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并探究草地生态系统5项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机制及其驱动因素,最后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黄河流域未来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各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划定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继而提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黄河流域草地面积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50%左右,以低覆盖度草地为主,1990—2018年,中、高度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草地退化趋势明显,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林地面积增加;全流域各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频繁,尤其以草地、林地和耕地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着;28a间,各二级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组合较稳定,从西到东呈现出“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地带性规律。(2)1990—2018年黄河流域产水服务功能增强,而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等服务功能不断减弱,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功能先减弱后增强。28a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未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黄河上游可提供较高的产水、碳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保持服务,而下游地区净初级生产力服务较为突出,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对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换较为敏感,足以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在全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草地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贡献者,提供产水量占比达76.74%,土壤保持量占比为49.44%,碳储量占比为33.56%,草地生境质量、净初级生产力与其他地类相比均较高。与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似,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草地的分布及面积影响,草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形效应。(4)黄河流域5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在研究期内基本稳定,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存、NPP各项服务功能之间主要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协同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各二级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关系与全域不同,且各二级流域之间也有所不同,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表现出了明显的流域差异且显示出较明显的地域规律。草地5项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与全域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具体表现为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研究各期均为协同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空间异质性。(5)无论在未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保护耕地措施还是自然变化,黄河流域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生境质量均会比2018年减弱,但不同情景的减弱幅度不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上述3项服务减少最少,碳储量服务功能和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高覆盖度草地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NPP最高;中覆盖度草地的土壤保持和碳储量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低覆盖度的产水量最高,在自然变化RCP8.5情景下最高。(6)根据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权衡协同关系,可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3个主导功能区,Ⅰ区为水源供给、碳储存及生境维持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兰州以上地区,Ⅱ区为生境维持及碳储存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银川平原和和河套地区,Ⅲ区为初级净生产力(NPP)服务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根据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格局,确定1个草地生态保护极重要单元、5个草地单项生态服务功能核心单元以及5个草地生态服务提升单元并分别提出草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保护和提升对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草地作为黄河流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着影响黄河流域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不同流域会因草地面积的大小及其分布不同使得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进而使得不同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治理需要特别重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但同时应当立足于不同时空尺度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人类福祉的复杂关系,加强不同层面政策的衔接能力。
管子隆[3](2021)在《变化条件下黄土台塬地区小流域水文生态演变机理及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黄土台塬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形破碎、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水文生态问题频发,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对原本脆弱的黄土塬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以典型小流域为对象揭示黄土台塬地区水文和生态过程在变化环境下的演变机理对支撑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恢复建设的规划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台塬地区典型小流域—油房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1985~2015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对应时期的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实际蒸散发模型和水量平衡结合法、变异系数法、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以及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PNPP)求差法多种数学模型揭示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响应过程,定量评估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和生态过程变化的贡献,同时采用区域水文生态模型RHESSys对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进行耦合模拟,从植被生态用水的角度探讨了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流域的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1985~2015年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528.7mm,流域年降水量无显着变化趋势,且不存在突变。流域平均气温为12.8℃,呈显着上升趋势。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为887.6mm,研究期内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未发生明显突变。RCP2.6和RCP8.5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期流域降水均有所增加,气温同样存在升高趋势。(2)整个研究期内,农田为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均超过60%,其次为林地、草地和居工地。流域农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的转移特征主要表现为农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入和转出,2000年之前土地利用变化单一,2000年之后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复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引导下的退耕还林、流域治理等人类活动。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流域土地利用构成同当前相似,农田仍然为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仍呈减少趋势,林地和居工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先增加后逐渐平稳。(3)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5.8mm,呈极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线性下降率达到0.98mm/a;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326.62 g C·m-2·a-1,呈极显着增长趋势(P<0.01)。年径流量同降水呈显着正相关;植被年NPP同气温呈显着正相关,而降水同滞后一年的植被NPP呈显着正相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流域年径流量明显减少,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8.1%和198.1%。2000年前后两个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完全相反,前一阶段会造成植被NPP降低,后一阶段则会造成植被NPP的增加且影响程度高于前一阶段。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2.7%和67.3%,土地利用变化是流域径流和植被NPP变化的主要诱因。(4)RHESSys整体上对月径流的变化模拟较好,模型在率定期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10.01%和0.77,验证期相应为-17.36%和0.71,RHESSy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油房沟流域的水循环过程。植被年NPP模拟值与MODIS NPP变化基本保持一致,纳什效率系数为0.60。模拟得到植被叶面积指数(LAI)空间分布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基本吻合,RHESSy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油房沟流域的植被生态过程。流域多年平均植被生态用水量为456.0mm,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植被生态用水在降水中所占比例多年平均值为86.5%,呈极显着上升趋势(P<0.01)且在2003年发生突变;生态恢复措施带来了径流量的减少和植被用水量增加的双重效应,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情景设置模拟分析得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9.4%和189.4%,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9.8%和70.2%,土地利用变化是流域径流和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5)流域未来年径流量在不同情景下存在一定差异,除RCP8.5情景下2040s之外,其它各时期年径流量均有所减少。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流域植被年NPP无明显变化趋势,流域植被恢复也逐步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在两种气候情景下,流域植被雨水利用率(RUE)均呈现不显着下降的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049/a和-0.0040/a,其原因主要与流域当前植被恢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有关。RCP2.6和RCP8.5情景流域未来年均潜在蒸散发量分别为868.22mm和938.54mm,其中RCP8.5情景下线性倾向率高达9.48mm/a。两种气候情景下,流域干燥度指数(IA)在未来30年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油房沟流域在未来干旱状况有一定的加剧趋势。
袁和第[4](202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因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十分重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社会经济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今我国已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有必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现状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总结,指导黄土高原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实践和理论研究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黄土高原中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从而为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1)阐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利用径流调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理论等理论,解释了小流域、及其综合治理和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认为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是解决一个独立单元的生态问题,更是由生态问题、社会经济和发展现状、资源利用等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大复合系统。(2)选择土地利用现状、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作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构成的调查对象。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显着影响了区域的土地利用,6个典型小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农地,分别占调查流域总面积的46.7%、25.9%、17.7%,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水土流失治理手段之一;常见工程措施包括梯田、鱼鳞坑、水平阶和水平沟和淤地坝等,其中梯田是最为常见的工程措施,6个流域梯田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20.7%。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经济条件,水土保持措施有各不相同的布设和配套方式。(3)以土壤有机碳为指标评价,以人工干预恢复措施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六个流域内总共设置了40个样地研究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改良效益。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来了显着的碳汇效益,草地(39.42±22.21 t·hm-2),撂荒梯田(34.11±7.66 t·hm-2),梯田(32.48±11.27 t·hm-2),灌木(32.16±23.33 t·hm-2)和经济林(31.39±20.93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显着高于坡耕地(18.08±5.44 t·hm-2)(P<0.05)。人为管理会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结构,能够将土壤有机碳的表聚性削弱13.6%(P<0.05),同时土壤的固碳能力受到气候和土壤的深刻影响,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的结合,通过人为的促进和自然的恢复,可以表现出更好的碳汇效益。(4)利用不同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和主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分布及搭配情况,结合小流域的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了6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其形成机理和影响要素。立体对比各个流域,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异质性与广泛性,即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科学借鉴,注重细节与差别进行因地制宜的精准改良。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模式的构建应当积极践行新理念,注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政策、产业和环境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更是创造“金山银山”的可行之道。
杨均华[5](2020)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福利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恢复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而退耕还林工程则是中国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和抓手。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且,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基础,又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影响到人类福利和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和灾害频发的形势,中国政府在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一项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资金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和农户参与程度最高的公共生态工程。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退耕还林的实施方案和原则分别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退耕还林投资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开展生态建设,具有转移支付功能,但其实施方案和原则又是以私人承包制为基础,农户是退耕还林的供给主体,而不是公共组织,是借助寻求私人利益的退耕户参与,有助于促进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激励。从福利经济学视角出发,农户福利改善既是生态治理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随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实施,政府赋予退耕还林的改善农户民生的福利目标更加突出,从生态优先,兼顾农户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再到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一步发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集中连片地区的扶贫开发、增强农业绿色生产发展能力和精准脱贫目标。可见,改善农户福利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目标。那么,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实施的背景下,退耕还林如何影响农户福利及其效果究竟如何?这是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绩效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更是优化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际证据。因此,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20年有余,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福利效果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在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等多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全面地和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构建退耕还林工程影响农户福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全面回顾退耕还林发展进程及其主要成效的基础上,利用长期大样本农户追踪调研数据,首先,分析退耕区农户福利动态变化现状;其次,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主观福利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差分模型(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客观福利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差分模型(PSM-DID)以及回归分解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扶贫客观福利的影响,采用Logit模型和聚类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非农就业客观福利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退耕还林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农户福利状况和提高农户福利水平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退耕区农户福利现状分析,在主观福利方面,退耕区农户生活满意度明显提升。退耕户的生活满意的户数高于非退耕户的户数,分别为596户和402户;退耕还林与农户平均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0547,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散点图的趋势线的截距为1.5967,其斜度略微向右上方倾斜。在客观福利方面,首先,样本总体、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水平及增速不断显着提高,收入来源和结构呈现多样化,农户获得的退耕补贴超过农业补贴,其比较优势在逐步下降,退耕补贴呈现倒“U”型状,农户获得的年均退耕补贴为360.73元,农业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为98.92元,退耕补贴是农业补贴的近4倍。其次,退耕区农户贫困程度变化受到国家贫困线标准变动的影响大,随着贫困人数的减少,农户贫困内部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农户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在1999~2006年间都呈现下降趋势,且贫困广度下降幅度大;在2007~2014年间农户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呈现了在波动中上升趋势。最后,与非退耕户相比,退耕户的劳动力利用结构发生了显着调整。1999~2014年,退耕户外出打工投劳的均值为168天、林牧渔业投劳为均值为116天、种植业投劳均值为100天、非农经营投劳均值为36天,退耕户以土地为基础投劳为均值216天,非农就业投劳均值为204天。(2)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主观福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样本总体看,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改善和提高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农户若参与退耕还林,能使其生活的“不满意”和“一般”的概率分别降低3.9%和4.79%,并使农户的生活感到“满意”的概率提高52.86%。就贫困户和非贫困不同群体看,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能够促进贫困户的生活满意度,也可以促进非农困户的生活满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受益,增进了两类群体的主观福利水平,并且退耕还林提升贫困户生活满意度的可能性大于非贫困户。就不同区域看,退耕还林影响不同区域农户生活满意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大小依次为西部地区、长江流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3)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差分模型(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增长客观福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样本总体看,在控制诸多决定因素的条件下,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户短期收入增长和长期收入增长,其幅度分别为175元和148元,在不考虑退耕补贴的情况下,农户增收水平有所下降,但仍能实现长期收入增长;将退耕还林参与变量分解为退耕年份变量后,由于政府为强化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增长影响存在阶段性波动,农户增收存在着年份差异。在考察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增长来源和结构中,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户增收来源多样化,其工资增收为38元,本地增加20元,外地增加41元外地工资贡献大;退耕后,农户经营行为变化显着,其生产经营结构调整明显,农业经营增幅为15元,其中,种植业为31元、林牧渔业12元;二三产业(非农经营)收入增幅为21元。就不同区域看,退耕还林对不同区域农户都实现了增收,但存在显着地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户增收幅度依次为106元、113元、120元、64元和76元。农户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耕地生产力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增收福利发挥了显着的中介作用。(4)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差分模型((PSM-DID)和回归分解法探究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扶贫客观福利的影响,并建立退耕还林扶贫瞄准分析指标。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扶贫瞄准效果不高,1999~2014年的退耕瞄准率为44%,且随着工程可持续推进,退耕瞄准率整体逐步上升,最高达到2008年的59%;相应的退耕漏出率整体上为56%,且随着工程推进,漏出率在下降;退耕有效覆盖率为8%。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总体农户扶贫效果显着,并且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扶贫效果是存在显着的年份差异和区域差异。在国家绝对贫困标准下,就退耕参与看,1999~2014年间,退耕还林扶贫效果的贡献率为1.18%。就退耕年份看,退耕第二至八年具有脱贫作用,同样地,其脱贫贡献小,脱贫效果不大;另一方面,退耕第一年、第九至十六年脱贫贡献呈反向状态。就退耕区域看,退耕参与在国家绝对贫困标准下的脱贫贡献大小依次为西部地区(11.32%)、黄河流域(9.16%)、东部地区(6.41%)、长江流域(4.17%)和中部地区(1.23%)。(5)运用面板数据logit模型和聚类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非农就业客观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约束得到放松,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倾向较快,农户非农就业、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就业参与的可能性显着提高。退耕还林促进了非农就业参与、外出务工参与和非农经营劳动参与,较未退耕户分别显着地提高了20.1%、15.7%和4.4%的可能性。退耕还林释放的部分农业劳动时间,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户非农就业、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劳动供给,其中,外出务工劳动供给贡献大。退耕第2年至第7年对非农就业、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劳动供给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但在之后的退耕年份,非农就业、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劳动供给逐步降低,并逐步变得不显着。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不同区域农户非农就业、外出务工和非经营就业劳动时间,但存在显着区域差异。
郑雪[6](2020)在《退耕还林工程对山西省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投资大、涉及面广、农户参与度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通过生态补偿激励和引导农户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来达到生态修复与改善社会福祉的目的。截止到2019年,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了20年,在植被覆盖、土壤保持与增收减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虽然坚持基本农田毫不动摇的原则,但是在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的背景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会引起大面积的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换,可能会加剧耕地资源紧张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生态系统。因而退耕是否会增加耕地压力,对耕地安全状况又有何影响,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掌握退耕期间耕地利用以及耕地生态安全的变化和空间差异,从实证层面探究退耕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对于后续的退耕实施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助于为退耕区耕地生态预警提供借鉴。本文以山西省114个区县为研究区域,首先,分析退耕前后山西省耕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并比较山西省的重点退耕县与非重点退耕县在退耕前后耕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其次,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15年山西省各区县的耕地生态足迹、耕地生态承载力以及耕地生态压力指数,以此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山西省的耕地生态安全;最后,基于山西省114个区县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退耕还林工程能够促进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移,有效增加生态脆弱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重点退耕县相对非重点退耕县的退耕强度更大。a.从耕地利用变化来看,退耕后重点退耕县和非重点退耕县的耕地面积均显着减少,但重点退耕县耕地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非重点退耕县;b.就耕地转移情况来看,退耕后重点退耕县的耕地主要转出去向为草地和林地,非重点退耕县耕地的主要转出去向为建设用地;c.从空间分布来看,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耕地转林草地的效果更显着。(2)山西省耕地生态安全整体表现较好,从时间上看耕地生态安全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时间上看,a.耕地生态安全以很安全和较安全为主要类型,但2000年-2015年耕地生态盈余的区县数量减少,耕地赤字的区县数量增加,耕地生态安全有所变差;b.从空间上看,耕地生态安全整体以生态盈余区为主,耕地生态赤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对耕地的使用程度高的粮食主产区,以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3)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生态安全有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退耕强度越大,越有助于减少耕地生态压力,从而提高耕地生态安全。a.累计退耕面积对耕地生态压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累计退耕面积每增加1%,引起耕地生态压力减少0.0664%;b.重点退耕县和非重点退耕县的累计退耕面积都对耕地生态压力有负向影响,重点退耕县的影响更大并且显着,进一步说明了退耕强度大有利于降低耕地生态压力;c.累计退耕面积与耕地生态压力之间为U型关系,在一定区间内随着累计退耕面积的增加,耕地生态压力降低,有助于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但超过一定的阈值后,退耕将不利于耕地生态安全。
马国红[7](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杨均华,刘璨,李桦[8](2019)在《退耕还林工程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标: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果。研究方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和回归分解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贫困瞄准效率较低,瞄准率为44%和有效覆盖率为8%;工程贫困户瞄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工程显着地降低了农户贫困发生概率,脱贫效果明显,但存在显着地脱贫年份和区域差异,区域脱贫效果大小依次为西部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脱贫不显着;退耕还林脱贫贡献小,且存在区域性差异。研究创新:基于生态文明和精准扶贫视角,在分析了工程精准扶贫机制基础上,利用17年农户追踪数据系统地评估了工程瞄准效果、扶贫效果及贡献率。研究价值:为退耕还林精准扶贫政策提供量化分析。
张炜,薛建宏,张兴[9](2019)在《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实施的关键。本文利用CHIP2013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并进一步剖析退耕政策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产生了显着负影响,但地区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同时,农户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在退耕对收入的影响中分别起到部分抑制作用和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政府提高与优化退耕补偿标准,出台与区域发展相联系的差异化补偿政策;同时,发展退耕区服务业,增强对退耕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李强[10](2019)在《泾河多年水沙演变规律及其对中下游灌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从过去单纯的天然水量交换关系变成了交叉着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然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导致两者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响应机理尚不清楚,相关科学问题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泾河流域水沙变化的明显差异,通过资料分析,对研究流域来水来沙过程、人类活动和气象变化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支撑,量化分析气象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最后结合泾惠渠灌区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展开系统讨论和研究,旨在全面解析泾河流域水沙变化对中下游灌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汛期来水来沙占据全年的69.79%和97.15%。受气象影响,年际波动变化主要以2年周期为主;月际波动变化主要以12个月周期为主。受退耕还林工程、人类水沙调控等影响,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多年均值分别从13.38×108m3、2.34×108t减少到10.21×108m3、1.17×108t,并在199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水沙丰枯同步概率下降,异步概率超过50%。(2)泾河流域气象因素年内分配普遍不均,并且各月气象因素的多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年际变化方面,除过气温多年呈上升趋势外,其他气象因素多年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降雨多年不显着的下降趋势,表明降雨因素并非是径流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草地占据泾河流域面积88%左右。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和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多年来耕地面积减少了407km2,林地和人类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48km2和164km2。(3)径流受气象变化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类型与泥沙侵蚀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其中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变化的影响显着。对于泾河径流泥沙减少的归因研究认为,气象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仅占25.20%和17.16%;而上游地区耗水量多年增长2.12×108m3以及淤地坝出色拦沙效果表明径流泥沙的减少更多是由于上游区域人类的直接取水拦沙活动所导致的。(4)泾惠渠灌区渠首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6.197.26×108m3下降到5.546.62×108m3,而河道水资源利用率从46.0554.01%提升到54.2664.83%。在灌区渠首工程引水能力也已得到了较大限度发挥的前提下,仍有1.161.40×108m3的潜力水量可引。由于灌区控制性工程调蓄能力有限、渠系工程不配套等的原因,灌区对于渠首的灌溉引水利用率变低,灌区内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越发突出。通过挖掘渠首引水潜力、改善有效灌溉率和灌溉方式可以明显缓解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土壤侵蚀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
| 1.2.1.1 土壤侵蚀与碳循环 |
| 1.2.1.2 土壤侵蚀碳源汇问题 |
| 1.2.1.3 土壤有机碳组成与碳循环 |
| 1.2.2 水土保持对碳循环的影响 |
| 1.2.2.1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 1.2.2.2 淤地坝修建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 1.3.1 土壤侵蚀速率估算方法精度有待提高 |
| 1.3.2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组成的研究缺乏 |
| 1.3.3 侵蚀影响下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支研究较少 |
| 1.3.4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不明确 |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沙堰沟小流域 |
| 2.1.2 岔巴沟流域 |
|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 2.2.1 遥感数据收集 |
| 2.2.2 流域水文数据收集 |
| 2.2.3 典型子流域选取 |
| 2.3 野外实验 |
| 2.3.1 沙堰沟小流域野外实验 |
| 2.3.2 岔巴沟流域野外实验 |
| 2.4 样品处理及分析 |
| 2.4.1 土壤粒径测定 |
| 2.4.2 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
| 2.4.3 放射性~(137)Cs测定 |
| 2.4.4 土壤有机碳测定 |
| 2.4.5 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 |
| 2.5 研究方法 |
| 2.5.1 高密度电阻率法 |
| 2.5.2 流域尺度淤地坝的提取 |
| 2.5.3 流域尺度淤地坝淤积库容估算 |
| 2.5.4 复合指纹示踪法 |
| 2.5.5 二端元混合模型 |
| 2.5.6 泥沙和有机碳收支模型 |
| 2.5.7 统计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
| 3.基于沉积泥沙的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
| 3.1 小流域侵蚀速率估算 |
| 3.1.1 电阻率成像和沉积物底部检测 |
| 3.1.2 淤地坝库容、淤积量和对应的侵蚀速率估算 |
| 3.2 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速率和泥沙沉积速率估算 |
| 3.2.1 坝地面积和淤积库容关系拟合 |
| 3.2.2 淤地坝提取结果分析 |
| 3.2.3 流域泥沙沉积速率和土壤侵蚀速率估算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4.小流域尺度侵蚀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支 |
| 4.1 淤地坝沉积剖面定年 |
| 4.2 复合指纹示踪泥沙来源 |
| 4.3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
| 4.3.1 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差异 |
| 4.3.2 沉积泥沙有机碳含量垂直差异 |
| 4.4 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收支 |
| 4.5 土壤有机碳放射性组成 |
| 4.6 讨论 |
| 4.6.1 土壤有机碳来源分析 |
| 4.6.2 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收支 |
| 4.6.3 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年龄 |
| 4.7 本章小结 |
| 5.流域尺度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 |
| 5.1 泥沙和土壤有机碳的侵蚀 |
| 5.2 泥沙和土壤有机碳的沉积 |
| 5.3 泥沙和土壤有机碳的输出 |
| 5.4 流域沉积和输出的土壤有机碳的组成 |
| 5.5 土壤有机碳的收支和动态变化 |
| 5.6 讨论 |
| 5.6.1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
| 5.6.2 淤地坝修建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
| 5.6.3 流域输出土壤有机碳的组成 |
| 5.7 本章小结 |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创新点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生态系统服务及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 |
| 1.2.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进展 |
| 1.2.3 生态系统服务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 |
| 1.2.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2.5 研究评述 |
| 1.3 科学问题 |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土地利用/覆被特征 |
| 2.1.2 土壤质地特征 |
| 2.1.3 气候特征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产水量 |
| 2.2.2 碳储量 |
| 2.2.3 土壤保持 |
| 2.2.4 生境质量 |
| 2.2.5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
| 2.2.6 空间统计分析 |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2.3.1 InVEST模型输入数据 |
| 2.3.2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黄河流域1990—2018 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 |
| 3.1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总体特征分析 |
| 3.1.1 时间变化特征 |
| 3.1.2 空间变化特征 |
| 3.2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图谱分析 |
| 3.2.1 1990—2000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
| 3.2.2 2000-2010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
| 3.2.3 2010-2018 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分析 |
| 3.3 二级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变迁 |
| 3.3.1 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析 |
| 3.3.2 地类区位意义分析 |
| 3.4 讨论与小结 |
| 3.4.1 讨论 |
| 3.4.2 小结 |
| 第四章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异质性 |
| 4.1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 4.1.1 产水深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 4.1.2 碳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 4.1.3 土壤保持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 4.1.4 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 4.1.5 NPP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 4.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
| 4.2.1 草地产水量空间自相关 |
| 4.2.2 草地碳储量空间自相关 |
| 4.2.3 草地土壤保持空间自相关 |
| 4.2.4 草地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 |
| 4.2.5 草地NPP空间自相关分析 |
| 4.3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形效应 |
| 4.3.1 草地产水服务功能 |
| 4.3.2 草地碳储量服务功能 |
| 4.3.3 草地系统土壤保持 |
| 4.3.4 草地系统生境质量 |
| 4.3.5 草地生态NPP |
| 4.4 讨论与小结 |
| 4.4.1 讨论 |
| 4.4.2 小结 |
| 第五章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 |
| 5.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比 |
| 5.2 草地生态系服务功能对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
| 5.2.1 流域草地面积变化与全域及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 |
| 5.2.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草地与其他地类之间转换的敏感性分析 |
| 5.3 讨论与小结 |
| 5.3.1 讨论 |
| 5.3.2 小结 |
| 第六章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
| 6.1 研究方法 |
| 6.1.1 权衡协同研究方法 |
| 6.1.2 生态系统权衡协同驱动因素 |
| 6.2 黄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不同尺度权衡协同关系 |
| 6.2.1 全域尺度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 |
| 6.2.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 |
| 6.3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 |
| 6.4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的驱动因素 |
| 6.4.1 基于随机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影响权重 |
| 6.4.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权衡协同驱动因素分析 |
| 6.5 讨论与小结 |
| 6.5.1 讨论 |
| 6.5.2 小结 |
| 第七章 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模拟 |
| 7.1 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预测 |
| 7.1.1 CA-Markov模型原理及预测步骤 |
| 7.1.2 2030 年土地利用/覆被预测 |
| 7.2 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
| 7.3 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 7.3.1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 7.3.2 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
| 7.4 讨论与小结 |
| 7.4.1 讨论 |
| 7.4.2 小结 |
| 第八章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及草地生态系统分类管理对策 |
| 8.1 基于SOM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 |
| 8.1.1 研究方法 |
| 8.1.2 结果及分析 |
| 8.2 草地生态核心功能区及提升重点区域识别 |
| 8.2.1 识别方法与过程 |
| 8.2.2 识别结果及分析 |
| 8.2.3 草地生态功能优化对策 |
| 8.3 讨论与本章小结 |
| 8.3.1 讨论 |
| 8.3.2 小结 |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9.1 研究结论 |
| 9.2 创新点 |
| 9.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2.1 水文和生态及其相互作用 |
| 1.2.2 水文生态研究方法 |
| 1.2.3 流域水文和生态耦合模型 |
| 1.2.4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和生态响应研究 |
| 1.2.5 黄土高原水文生态耦合研究 |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4.3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 2.2 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编处理 |
| 2.2.1 地形高程数据 |
| 2.2.2 水文气象数据 |
| 2.2.3 植被和土地利用数据 |
| 2.2.4 MODIS遥感数据 |
| 第三章 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
| 3.1 分析方法 |
| 3.1.1 线性倾向率 |
| 3.1.2 Mann-Kendall检验法 |
| 3.1.3 滑动t检验法 |
| 3.1.4 累积距平曲线 |
| 3.2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
| 3.2.1 降水统计特征 |
| 3.2.2 降水年际变化 |
| 3.2.3 降水年内变化 |
| 3.2.4 降水突变分析 |
| 3.3 气温变化特征 |
| 3.3.1 气温年际变化规律 |
| 3.3.2 气温年内变化规律 |
| 3.3.3 气温突变分析 |
| 3.4 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 |
| 3.4.1 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规律 |
| 3.4.2 潜在蒸散发年内变化规律 |
| 3.4.3 潜在蒸散发突变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预测 |
| 4.1 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
| 4.2 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
| 4.2.1 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
| 4.2.2 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驱动力分析 |
| 4.3 流域未来土地利用预测 |
| 4.3.1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 |
| 4.3.2 CA-Markov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 4.3.3 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分布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流域水文生态过程演变及其成因分析 |
| 5.1 研究方法 |
| 5.1.1 水量平衡法 |
| 5.1.2 实际蒸散发计算 |
| 5.1.3 双累积曲线法 |
| 5.1.4 变异系数法 |
| 5.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影响的定量评价 |
| 5.2 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变化规律 |
| 5.2.1 流域径流变化规律 |
| 5.2.2 流域植被NPP变化规律 |
| 5.2.3 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突变分析 |
| 5.3 突变点前后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
| 5.3.1 突变点前后流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
| 5.3.2 突变点前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 5.3.3 突变点前后流域水文和生态要素变化特征 |
| 5.4 流域水文生态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
| 5.4.1 气象因子与流域水文和生态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 5.4.2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
| 5.5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变化的相对贡献 |
| 5.5.1 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 5.5.2 基于ANPP和 PNPP求差法的植被NPP变化归因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RHESSys模型的油房沟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模拟 |
| 6.1 区域水文生态模型(RHESSys) |
| 6.1.1 模型介绍 |
| 6.1.2 模型空间架构 |
| 6.1.3 模型原理 |
| 6.2 输入数据及预处理 |
| 6.2.1 水文气象数据 |
| 6.2.2 地形高程数据 |
| 6.2.3 植被和土地利用数据 |
| 6.2.4 河网数据 |
| 6.2.5 土壤数据 |
| 6.2.6 空间层级图 |
| 6.2.7 模型数据前处理 |
| 6.3 RHESSys模型的构建 |
| 6.3.1 模型运行环境及计算平台 |
| 6.3.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 6.4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 6.4.1 GLUE方法 |
| 6.4.2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
| 6.5 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量的变化 |
| 6.5.1 植被生态用水量的定义 |
| 6.5.2 植被生态用水量的计算 |
| 6.5.3 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量的变化 |
| 6.5.4 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降水关系分析 |
| 6.6 基于RHESSys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和生态变化的贡献分析 |
| 6.6.1 RHESSys情景设置 |
| 6.6.2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 |
| 6.6.3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 |
| 6.7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变化条件下未来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响应 |
| 7.1 流域未来气候情景及土地利用分布 |
| 7.1.1 未来气候情景数据 |
| 7.1.2 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特征 |
| 7.2 未来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
| 7.2.1 未来变化条件下流域径流的响应 |
| 7.2.2 未来变化条件下流域植被NPP的响应 |
| 7.3 未来流域水文和生态相互作用 |
| 7.4 油房沟流域未来干旱评估 |
| 7.4.1 流域未来潜在蒸散发变化 |
| 7.4.2 基于干燥度指数的干旱评估 |
| 7.5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措施建议 |
| 7.5.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 |
| 7.5.2 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建议 |
| 7.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内涵述评 |
| 1.3.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 |
| 1.3.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涵 |
| 1.4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述评 |
| 1.4.1 径流调控理论 |
|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1.4.3 系统科学理论 |
| 1.4.4 水土保持学原理 |
| 1.4.5 生态经济学原理 |
| 1.4.6 恢复生态学原理 |
| 1.4.7 景观生态学原理 |
| 1.5 国外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述评 |
| 1.6 国内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述评 |
| 1.7 国内水土流失治理阶段划分 |
| 1.7.1 起步与探索阶段 |
| 1.7.2 全面规划、重点治理阶段 |
| 1.7.3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阶段 |
| 1.7.4 注重效益、依法防治阶段 |
| 1.7.5 以生态修复为主,集中规模治理阶段 |
| 1.7.6 以生态修复和工程措施结合的大规模布局阶段 |
| 1.7.7 统筹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调控阶段 |
| 1.8 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 |
| 1.8.1 “两山”理论 |
| 1.8.2 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理论 |
| 1.8.3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 |
| 1.8.4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 1.8.5 水土保持信息化 |
| 2.研究区选取与概况 |
| 2.1 研究区的选取 |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 2.2.1 陕西市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 |
| 2.2.2 陕西省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 |
| 2.2.3 陕西省延安市纸坊沟小流域 |
| 2.2.4 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 |
| 2.2.5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小流域 |
| 2.2.6 甘肃省定西市龙滩沟小流域 |
| 3.材料和方法 |
| 3.1 研究目标 |
| 3.2 研究内容 |
| 3.2.1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
| 3.2.2 典型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分析 |
| 3.2.3 典型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
| 3.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土壤改良效益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 3.3.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土壤改良效益 |
| 3.4 数据收集说明 |
| 3.4.1 DEM数字高程数据 |
| 3.4.2 水土流失及治理效果图片、治理措施图片 |
| 3.5 技术路线 |
| 3.6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 4.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
| 4.1 小流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 |
| 4.2 小流域主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类型 |
| 4.2.1 主导植物措施体系 |
| 4.2.2 主导工程措施体系 |
| 4.2.3 主导耕作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
| 4.3 本章小结 |
| 5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 5.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模式 |
| 5.2 风蚀水蚀交错区防蚀固沙模式 |
| 5.3 生态经济友好型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 5.4 黄土高塬“三大体系”治理模式 |
| 5.5 丘三区梯田特色果业开发模式 |
| 5.6 半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
| 5.7 本章小结 |
| 6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 6.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异质性与广泛性 |
| 6.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相似性 |
| 6.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差异性 |
| 6.2 自然地理条件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影响 |
| 6.2.1 气象水文的影响 |
| 6.2.2 地形地貌的影响 |
| 6.3 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影响 |
| 6.3.1 水土流失治理受到治理效益的需求影响 |
| 6.3.2 .水土流失治理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 |
| 6.3.3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区域政策为指导 |
| 6.4 本章小结 |
|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有机碳效益 |
| 7.1 样地概况 |
| 7.2 相同生态恢复措施在不同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 |
| 7.3 同一流域内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 |
| 7.4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
| 7.5 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汇效益 |
| 7.6 气候和土壤对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
| 7.7 本章小结 |
| 8.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附录A 各流域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t·hm~(-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 1.4 研究思路、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数据来源 |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退耕还林工程 |
| 2.1.2 农户、退耕户、非退耕户 |
| 2.1.3 福利、福利分类、福利度量方法、福利效应、农户福利 |
| 2.1.4 生活满意度、收入增长、扶贫 |
| 2.1.5 非农就业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 2.2.2 外部性理论 |
|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
| 2.3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机理 |
| 2.3.1 研究视角的再诠释 |
| 2.3.2 退耕还林工程影响农户福利效应的研究维度 |
| 2.3.3 作用机理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历程与农户福利现状分析 |
| 3.1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历程 |
| 3.1.1 启蒙与初创阶段 |
| 3.1.2 恢复与探索阶段 |
| 3.1.3 试点与示范阶段 |
| 3.1.4 启动与调整阶段 |
| 3.1.5 巩固与发展阶段 |
| 3.1.6 担当新任务与新使命阶段 |
| 3.2 退耕区农户福利发展的现状分析 |
| 3.2.1 退耕区农户主观福利的现状分析 |
| 3.2.2 退耕区农户客观福利的现状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主观福利的影响分析 |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 4.2 模型构建 |
| 4.2.1 Ordered Probit模型 |
| 4.2.2 Binary Probit模型 |
| 4.3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 4.3.1 变量选择 |
| 4.3.2 描述性统计 |
| 4.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 4.4.2 退耕还林对样本总体农户生活满意度福利的影响 |
| 4.4.3 退耕还林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生活满意度福利的影响 |
| 4.4.4 退耕还林对不同区域农户生活满意度福利的影响 |
| 4.5 稳健性检验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增长客观福利的影响分析 |
| 5.1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增长福利的影响机理 |
|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方法说明 |
| 5.2.1 计量模型构建 |
| 5.2.2 方法说明 |
| 5.3 变量定义、样本匹配与描述统计 |
| 5.3.1 变量定义 |
| 5.3.2 样本匹配(PSM)及其匹配质量检验 |
| 5.3.3 描述性统计 |
| 5.4 计量经验结果与分析 |
| 5.4.1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增长福利的影响 |
| 5.4.2 退耕还林对农户分项收入增长福利的影响 |
| 5.4.3 退耕年份对农户收入增长福利的影响 |
| 5.4.4 退耕还林对不同区域农户农户收入增长福利的影响 |
| 5.4.5 中介效应检验 |
| 5.5 稳健性检验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扶贫客观福利的影响分析 |
| 6.1 退耕还林对农户扶贫福利的影响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 |
| 6.2 计量模型构建 |
| 6.2.1 双差分模型(DID)的适应性分析 |
| 6.2.2 双差分(DID)模型的构建 |
| 6.2.3 回归分解计量模型构建 |
| 6.3 变量设置、样本匹配、贫困判定标准与描述性统计 |
| 6.3.1 变量设置 |
| 6.3.2 样本匹配(PSM)及其匹配质量检验 |
| 6.3.3 贫困判定标准 |
| 6.3.4 退耕还林扶贫福利瞄准效率情况 |
| 6.3.5 描述性统计 |
| 6.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 6.4.1 退耕还林对农户扶贫效果福利的影响 |
| 6.4.2 退耕年份对农户扶贫效果福利的影响 |
| 6.4.3 不同区域退耕还林对农户扶贫福利的影响 |
| 6.4.4 退耕还林对农户扶贫福利贡献的影响 |
| 6.5 稳健性检验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退耕还林对农户非农就业客观福利的影响分析 |
| 7.1 退耕还林对农户非农就业福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
| 7.2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
| 7.2.1 变量设置 |
| 7.2.2 统计性描述 |
| 7.3 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方法说明 |
| 7.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 7.3.2 方法说明 |
| 7.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 7.4.1 退耕还林对农户非农就业参与福利的影响 |
| 7.4.2 退耕还林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供给福利的影响 |
| 7.4.3 退耕年份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供给福利的影响 |
| 7.4.4 不同区域退耕还林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供给福利的影响 |
| 7.5 稳健性检验 |
| 7.6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政策建议 |
| 8.2.1 创新农户增收福利的退耕补偿机制,提高退耕补贴标准 |
| 8.2.2 建立和完善农户增收福利的还林生态补偿机制 |
| 8.2.3 促进农户增收福利的退耕后续产业向新型农林经营模式转变 |
| 8.2.4 搭建和完善农户非农就业福利平台 |
| 8.2.5 提高退耕还林扶贫瞄准扶持机制 |
| 8.2.6 提升农户生活满意度福利水平的认知导向 |
| 8.3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介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的影响研究 |
| 1.3.2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 |
| 1.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 1.3.4 研究评述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 2.1 耕地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
| 2.2 耕地生态安全 |
| 2.3 理论基础 |
| 2.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3.2 人地关系理论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 3.1.2 自然条件 |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 3.1.4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GIS空间分析法 |
| 3.3.2 基于改进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测度耕地生态安全 |
| 3.3.3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
| 第四章 退耕背景下山西省耕地生态安全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
| 4.1 退耕前后山西省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分析 |
| 4.1.1 1990-2015年重点退耕县耕地利用动态变化 |
| 4.1.2 1990-2015年非重点退耕县耕地利用动态变化 |
| 4.1.3 1990-2015年山西省耕地转林草地时空格局变化 |
| 4.2 退耕背景下山西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分析 |
| 4.2.1 2000-2015年耕地生态足迹时空动态变化 |
| 4.2.2 2000-2015年耕地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 |
| 4.2.3 2000-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变化 |
| 第五章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
| 5.1 理论分析 |
| 5.2 模型设定 |
| 5.3 变量选取及说明 |
| 5.4 估计结果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
|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
|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
|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
|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
|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
|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
|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
|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
|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
|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
|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
|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
|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
|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
|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
|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
|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
|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
|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
|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
|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
|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
|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
|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
|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
|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
|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
|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
|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
|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
|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
|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
|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
|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
|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
|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
|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
|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
|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
|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
|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
|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
| 引 言 |
| 一、退耕还林工程对精准扶贫效果影响机制分析 |
|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
| 1.数据来源 |
| 2.样本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及其匹配质量检验 |
| 3.描述性统计 |
| 三、计量模型设定 |
| 1.双差分法(DID)在退耕还林(草)工程扶贫效果中的适应性分析 |
| 2.退耕还林贫困户瞄准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设定 |
| 3.退耕还林精准扶贫效果计量模型设定 |
| 4.退耕还林扶贫贡献的计量模型设定 |
| 四、退耕还林贫困户瞄准效果分析 |
| 1.退耕还林贫困户瞄准效率分析(3) |
| 2.退耕还林贫困户瞄准的决定因素分析 |
| 五、退耕还林工程扶贫效果分析 |
| 1.退耕还林工程样本总体上的扶贫效果分析 |
| 2.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上的扶贫效果分析 |
| 六、退耕还林工程精准扶贫效果的贡献率分析 |
|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
| 一、引言 |
| 二、文献综述 |
|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 |
| 1. 计量模型 |
|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 四、实证分析 |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 2. 实证结果分析 |
|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 1.2.2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沙效应研究进展 |
| 1.2.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 1.2.4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效应研究进展 |
| 1.2.5 流域水文模拟研究进展 |
| 1.2.6 黄河径流泥沙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泾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分析 |
| 2.1 年内变化 |
| 2.2 趋势性及突变性分析 |
| 2.2.1 检验方法 |
| 2.2.2 趋势性分析 |
| 2.2.3 突变性分析 |
| 2.3 周期性分析 |
| 2.3.1 分析方法 |
| 2.3.2 年际变化分析 |
| 2.3.3 月际变化分析 |
| 2.4 水沙丰枯遭遇分析 |
| 2.4.1 Copula函数的确定 |
| 2.4.2 丰枯遭遇概率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泾河流域气象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 3.1 气象变化分析 |
| 3.1.1 降雨 |
| 3.1.2 气温 |
| 3.1.3 蒸散发 |
| 3.1.4 风速 |
| 3.1.5 气压 |
| 3.1.6 相对湿度 |
| 3.1.7 日照 |
| 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 3.2.1 分析方法 |
| 3.2.2 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数量变化 |
| 3.2.3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特征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泾河流域径流泥沙对气象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 |
| 4.1 SWAT模型流域数据库的建立 |
| 4.1.1 DEM |
| 4.1.2 土地利用数据库 |
| 4.1.3 土壤属性数据库 |
| 4.1.4 气象数据库 |
| 4.2 SWAT模型模拟与参数率定、结果验证 |
| 4.3 流域径流泥沙对气象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响应 |
| 4.3.1 不同土地利用对产水产沙的影响 |
| 4.3.2 流域径流泥沙对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响应 |
| 4.3.3 流域径流泥沙对气象变化情景的响应 |
| 4.3.4 流域径流泥沙变化贡献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泾惠渠渠首引水量多年变化及对灌区水资源供需影响研究 |
| 5.1 渠首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 5.1.1 汛期不可利用水量计算 |
| 5.1.2 非汛期河道生态流量计算 |
| 5.1.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
| 5.2 灌区地表水供水分析 |
| 5.2.1 渠首引水多年变化 |
| 5.2.2 西郊水库多年出入水变化 |
| 5.2.3 渠首引水潜力分析 |
| 5.3 灌溉需水量分析 |
| 5.3.1 灌溉需水量现状分析 |
| 5.3.2 灌溉需水量预测 |
| 5.4 渠首引水与灌溉需水现状分析 |
| 5.5 模拟预测下的渠首引水与灌溉需水分析 |
| 5.5.1 未来泾河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模拟预测 |
| 5.5.2 模拟预测期渠首河道可利用水量和可引水量 |
| 5.5.3 模拟预测期渠首引水与灌溉需水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