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花[1](2019)在《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坚信教育兴,国家则兴。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现阶段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不仅是适应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求,同时也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培养出拥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法则、关心国际事务的合格的世界公民。近年国际高中成立,也正是教育机构主动加强与世界教育联系的重要体现。我国国际高中兴起的时间比较晚,相关的教学理论尚不成熟,加上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教学过程都存在特殊性,因此,如何提高国际高中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实现国际高中教育教学目标迫在眉睫。思想政治课教育是高中必修科目之一,在以往的国际高中教育中,并未被纳入到规定的统一开设课程当中,部分国际学校虽然开设了经济学,部分内容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是相通的,但是整体上并未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能够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非常有限,基于这个背景,研究影响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现阶段江西省某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特征,并就国际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实地分析归纳出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对策。文章总体分为五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缘由、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详细了归纳对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征,分别从学生、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学的特殊性展开论述。第三章则从社会性意义和个体性意义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剖析。第四章深入分析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究。第五章,在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上,主要从学习西方公民教育的体系,完善教师福利政策,了解国际部学生的特点,丰富社会实践课程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等角度进行论述。
罗祖雄[2](2016)在《苏步青在湄潭》文中认为1940年苏步青跟随浙江大学辗转西迁,来到贵州湄潭,并在此生活了6年,创造了骄人的科教成就。工作之余,参与创建"湄江吟社",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诗词,丰富了湄潭文化。苏步青对湄潭有着浓厚的情结,将在湄潭的6年视为其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李官[3](2018)在《中国边境教育安全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边境是国家领土的边沿也是前沿,边境的稳定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而教育在促进边境稳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边境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自然成为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赌博、吸毒等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影响边境地区稳定,动摇了边境教育安全的基础。与内地相比,边境义务教育未能全面普及,危及教育自身安全。同时,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人的安全。目前对边境教育安全现实问题的研究基本没有实质性的涉及,因此,对边境教育安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国家安全和教育安全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为边境地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本研究将边境教育安全作为人地关系视野下的教育综合体进行考量,运用地理空间方法,以人地关系全准论、国家安全理论、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和教育功能论等理论为基础,云南省26个边境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焦点小组、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了边境教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7-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和5000余份调查问卷,对云南省26个边境县教育安全水平进行测量,使用四象限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从历史过程和空间格局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将边境教育安全三维要素安全水平的平均值作为识别特征值,依据三维要素的权重进行排序,将边境教育安全的区域类型划分为八类。第三,运用社会时空分析,结合耿马县、河口县、勐腊县和瑞丽市8次田野调查的结果,总结了边境教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边境教育安全的影响因素,得出边境教育安全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第四,建立边境教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干预机制,结合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提出了提升边境教育安全水平的干预策略和发展路径。研究表明,边境教育安全的基本要素包括国家教育安全、学校教育安全和个体教育安全。云南省26个边境县教育安全水平总体不高,县域差异明显。2007-2012年间边境教育安全水平增长率县域差异较大,有增有减。边境教育安全的区域类型划分为八种类型:高水平教育安全型(Ⅰ类地区),个体教育安全弱化型(Ⅱ类地区),学校教育安全弱化型(Ⅲ类地区),国家教育安全弱化型(Ⅳ类地区),国家教育安全主导型(Ⅴ类地区),学校教育安全主导型(Ⅵ类地区),个体教育安全主导型(Ⅶ类地区),低水平教育安全型(Ⅷ类地区)。边境教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教育安全保障不足,影响边境教育安全的水平;学校教育安全问题突出,影响边境教育安全质量的提高;个体教育安全陷入困境,影响边境教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边境教育安全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8大因素,第一维度是地理空间因素,是其他两个维度的地理空间基础,第二维度是作为社会大系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作为边境教育安全三维要素主体的政府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边境教育安全的发展路径包括边境教育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干预机制、发展策略和行动路径。边境教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将边境教育安全发展水平设置为绿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四个等级,针对相应预警提出了边境教育安全的国家教育安全干预、学校教育安全机制和个体教育安全干预。提出国家教育安全策略,奠定边境教育安全的基础;制定学校教育安全策略,确保边境教育安全水平;形成个体教育安全策略,推进边境教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边境教育安全水平提升的行动路径,一是国家牵头,多方参与,共同促进国家教育安全水平;二是学校开展大阅读活动,落实边境义务教育的奠基作用;三是家庭、社区和学校多方合作,共同推进个体教育安全的水平。
李慧[4](2017)在《留学归国学者学术经历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中国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海外人才也同样对回国工作抱有强烈的兴趣。在新时期下,国家与高校所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更在于他们在回国后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选取4所“985工程”高校中20位留学归国学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留学时期与回国后的学术发展经历。本研究试图探寻这些留学归国学者在国外接受学术训练,深受国外学术环境熏陶后,对国内学术环境有何体验与感知,以及他们在国内学术环境下的发展与适应情况。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术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国家与高校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留学经历对留学归国学者的影响是显着的。留学归国学者从留学经历中获得了独立研究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领导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树立了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同时,通过对国外学术风格、学术制度以及同行关系的体验,留学归国学者对国外学术环境有较高的认可。2.留学归国学者对国内学术环境的体验可以从内部学术环境和外部学术环境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在内部学术环境中,院系内的学术氛围和院系给予的支持有利于留学归国学者的学术发展。但是,行政管理、评价制度、晋升制度、交流合作以及研究生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术发展产生阻碍。在外部学术环境中,整体学术氛围、学术资助制度以及与校外学者、企业的合作也令留学归国学者付之一叹。3.个别留学归国学者回国后并不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而大部分留学归国学者需要重新适应国内学术环境。根据对国外学术文化与国内学术文化认同度的高低,留学归国学者的适应策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其中,采取“整合”策略的人占大多数。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在适应国内学术环境的同时,保持自己从留学经历中获得的一些特质。在具体的行动上,这部分留学归国学者一方面通过学术交流与自我推荐,熟悉并融入国内学术界,另一方面则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保持自己的国际化优势。4.留学归国学者对目前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国家与高校应当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引进与支持;二是在学术资源的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性;三是高校应当针对留学归国学者的一些特点,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评价制度;四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此外,本研究还将以“推拉理论”为分析工具,呈现出影响人们留学或回国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为国家与高校引进海外人才提供一些建议。同时,本研究将根据留学归国学者的亲身经历,探讨中国和美国学术环境中的一些不同之处,为优化国内学术环境提供一些参考。
阿伟[5](2016)在《一酌一境界(四)》文中指出古越龙山作为一家传统的国有控股企业,已从原有的制度结构逐步过渡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无论从长治久安的角度,还是从创新创业的视野看,都要求我们有更高的竞争能力,更快的发展要求。要达到这些,必须建设符合古越龙山实际,又有古越龙山特色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这才是我们强大的竞争力,才是我们能得以持续长久发展的原动力。
朱莉[6](2013)在《青年婚恋心理视角下的当代都市剩女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大龄未婚现象的愈演愈烈成为了大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龄单身青年的数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而在这个群体中,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剩女面临的婚姻困境显得尤为突出。这样的现状不仅违背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愿望,更是与中国历来遵循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主流婚恋观相异。剩女群体所面临的婚姻危机不仅与自身的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传统观念的约束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社会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使得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不一定需要依赖婚姻获得生理需求的满足和立足于社会的支柱。因此,以剩女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择偶心理等婚恋价值观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从婚恋心理这一根本意义上理解和帮助剩女群体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新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腾飞和信息的爆炸,还有文化领域的多元化特征。剩女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是一种婚姻形态多元化的表现,或者说是对新的婚姻形式的诉求。本文旨在通过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存在的剩女问题,文章的论述主体是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在第三章中,对当代都市剩女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内容涵盖了剩女的年龄、地域构成和高学历与剩女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找出人们对于剩女现象所持的态度以及我们所关注的剩女的成因和影响问题。同时按照对“不婚”的决心大小将剩女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第四章主要是对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的研究,通过对青年男女择偶现象的分析引入话题,由当代青年当中出现的试婚、同居等现象谈起,深入到性观念的变化和婚姻功能的弱化,引发对于传统婚姻形式的变迁和新世纪婚姻特质的思考。在第五章中,关注婚恋心理指导的必要性,通过对剩女的择偶观指导,提出剩女现象的解决策略,倡导新的婚恋价值观,即真爱婚姻观。
乐美勤,桑麟康[7](2012)在《归来女士》文中指出人物表乃川:中年女子子东:中年男子乃文:乃川之妹韦明(橄榄头):乃文丈夫百惠:乃文女儿Open:乃川之子阿娣:乃文家女佣丽丽(史密斯前妻):乃文、乃川好友疯子:乃川丈夫陈凯的哥哥老女人金太(老海归):国外来沪投资的某公司的女老板(可不出场)女生歌手、空中小姐、酒吧服务员、卖花小女孩、送货人、洋人女乘客、酒吧里的洋人、酒客甲乙丙等一对盲人老夫妻
本刊站[8](2012)在《人造爱情——相亲去!不去!》文中研究指明10年来,间断性活跃于电视荧屏的《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我们约会吧》等电视交友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2011年更是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风起云涌之年,各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节目,全国性的《非诚勿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昆明电视台推出的《爱情三十六计》也在云南本土上演得风风火火,不但年轻人争相露面相亲,老年人也以其作为寻觅夕阳红的一个绝佳平台,相亲节目总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新话题。据央视索福瑞发布的一项调查,当下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收视率曾经连续三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最高达到了2.82%。而该节目的日网络搜索量(百度指数)也超过22万,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节目搜索量的近四倍。此外,不少人还发现,如今各大网络论坛里类似"相亲秘籍"、"相亲时是否AA制"、"我的相亲经历"等帖子也是铺天盖地,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并被顶到论坛首页。加之一些地方性、特定集体性的相亲行为,如"老爸老妈相亲会"、"万人相亲会"、"富豪相亲会"等等名目众多的有别于传统相亲的形式也让人眼花缭乱,好生热闹。这一系列现象,让不少人感叹:"相亲"这一看似老套的传统婚姻礼仪.已经在集体奔三的80后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曾有媒体对20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6%的人表示,身边有很多人在相亲.仅2.5%的人表示.身边几乎没有人相亲。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51.6%,70后占32.0%。82.7%的人认为相亲不失为一个机会,76.4%的人感觉如今很多人都是"被相亲",36.3%的人认为,年轻人就该大胆相亲。究竟是何原因引起如此规模浩大、全民热衷的"相亲热",对于多种形式的相亲所营造的人造爱情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本期我们也就此在90后中展开了讨论,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引发超越80后的更大规模的"相亲热"。当然,活在当下,各取所需,只不亵渎爱情,幸福的来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平安[9](2011)在《诗意·画意·建筑意 ——论岳麓书院建筑之美》文中认为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科技文明进步的影响,建筑出现了“文化趋同”的国际化风格,也涌现出了追求个性的后现代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大量的公共场所和商业住宅扩建、重修,将建筑引向了新、奇、特的发展趋势。既让人们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发达,也让人们的审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因此,作为建筑师与设计者的我们,必须从多方面的角度研究学习建筑理论与设计观念,提升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书院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礼制建筑与文人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包含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岳麓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园,是传统礼教文化与地方文化特性的交融中心,是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融合之物,是文人情怀与民俗审美的共处场所,具有了典型而独特的文化意蕴。对其建筑审美的研究,为寻求和探索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各种优秀的观念与思想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本文是从岳麓书院建筑的审美方面作为研究点,围绕书院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诗意、画意、建筑意对其进行研究的。剖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意境、境界的含义,重点研究了建筑意审美观念的实质与内涵,并分别从岳麓书院建筑诗意的积淀与叙说、画意的构成与展示、建筑意的凝固与呈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美,其中包括建筑与文学、建筑与艺术、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总结出了其建筑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文人艺术观、礼乐相成的儒学社会观、天人合一的宇宙环境观三大文化内核,并对建筑审美体验的方法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在立足在麓书院建筑文化基础上总结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与观念,并对实际创作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张福存[10](2010)在《仿拟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探析》文中指出仿拟流行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仿拟作为一种修辞格具有本体和仿体两种对应,是一种有意的、临时或偶发的摹拟现象,它追求幽默嘲讽、即兴活泼、求新求异等表达效果。仿拟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它的流行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 一、国际高中 |
| 二、教学有效性 |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征 |
| 第一节 国际高中学生的特征 |
| 一、中国国籍和非中国国籍学生混杂 |
| 二、学生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意识较强 |
| 第二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特征 |
| 一、具备全球化的教育理念 |
| 二、了解国内与国际课程间的契合点 |
| 第三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征 |
| 一、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特殊性 |
| 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
| 第三章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
| 第一节 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社会性功能 |
| 一、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导向性功能 |
| 二、思想政治课的社会育人性功能 |
| 三、思想政治课的社会保障性功能 |
| 第二节 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个体性作用 |
|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个体的定向作用 |
|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个体的发展作用 |
|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个体的享用作用 |
| 第四章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 第一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重结果,轻过程 |
| 第二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具重传统,轻现代化 |
| 第三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重虚设,轻实质 |
| 第四节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评价机制重量化,轻质性 |
| 第五章 国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
| 第一节 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
| 一、借鉴美国的公民社会规范教育 |
| 二、借鉴新加坡的公民意识教育 |
| 三、借鉴日本的公民规则教育 |
| 第二节 完善教师的薪酬福利,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
| 一、明确国际高中教师岗位,提升教育教学岗位的效率 |
| 二、制定完善的浮动工资方案,提升教师薪酬竞争力 |
| 三、规范外籍教师的收入,提升国内教师的公平感 |
| 第三节 深入了解国际高中学生活动特点,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
| 一、根据学生特点,设置特色课程 |
| 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集体主义培养教育 |
| 三、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
| 第四节 丰富社会实践综合课,完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
| 一、以思想政治课课上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
| 二、借助当地的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 |
| 第五节 创新校本研究,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发展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一、艰辛往事 |
| 二、科教成就 |
| 三、诗词雅兴 |
| 四、“故土”情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
| 1.1.1 边境地区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动摇边境教育安全的基础 |
| 1.1.2 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未能全面普及,危及教育自身安全 |
| 1.1.3 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人的安全 |
| 第2节 研究综述 |
| 1.2.1 教育安全的理论研究 |
| 1.2.2 教育安全的具体问题研究 |
| 1.2.3 边境义务教育安全问题研究 |
| 1.2.4 对文献的综合评价 |
| 第3节 研究设计 |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3.2 思路与方法 |
| 第4节 研究对象概述 |
| 1.4.1 自然地理概况 |
| 1.4.2 经济地理概况 |
| 1.4.3 人文地理概况 |
| 1.4.4 云南邻国概况 |
| 第2章 边境教育安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 第1节 相关概念 |
| 2.1.1 安全 |
| 2.1.2 教育安全 |
| 2.1.3 边境教育安全 |
| 第2节 理论基础 |
| 2.2.1 人地关系全准论 |
|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
| 2.2.3 国家安全理论 |
| 2.2.4 教育功能论 |
| 第3节 教育安全的若干理论观点 |
| 2.3.1 传统安全理论的延伸 |
| 2.3.2 边境教育安全的要素 |
| 第3章 边境教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 第1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原则 |
| 3.1.3 边境教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第2节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 3.2.1 数据来源 |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 第3节 指标解释及算法 |
| 3.3.1 国家教育安全指数 |
| 3.3.2 学校教育安全指数 |
| 3.3.3 个体教育安全指数 |
| 第4章 边境教育安全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的三维分析 |
| 第1节 国家教育安全要素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1.1 国家教育主权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1.2 国家教育投入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1.3 边境教育环境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1.4 边境社会教育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第2节 学校教育安全要素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2.1 学校教育管理安全水平的空间格局 |
| 4.2.2 师资队伍建设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2.3 学校办学条件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2.4 学校教育安全活动开展安全水平程度的空间格局 |
| 4.2.5 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水平的空间格局 |
| 第3节 个体教育安全要素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3.1 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程度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3.2 学生学习过程保障程度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4.3.3 学生学习结果实现程度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及空间格局 |
| 第5章 教育安全的时空状态及区域类型分析 |
| 第1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时空状态 |
| 5.1.1 国家教育安全水平的时空状态 |
| 5.1.2 学校教育安全水平的时空状态 |
| 5.1.3 个体教育安全水平的时空状态 |
| 第2节 中国边境云南段教育安全的整体状况 |
| 5.2.1 边境教育安全水平的历史过程 |
| 5.2.2 边境教育安全水平的空间格局 |
| 第3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区域类型 |
| 5.3.1 分类方法 |
| 5.3.2 教育安全类型差异 |
| 5.3.3 云南省边境教育安全区域类型分类结果 |
| 第6章 边境教育安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
| 第1节 边境教育安全面临的问题 |
| 6.1.1 国家教育安全保障不足,影响边境教育安全的水平 |
| 6.1.2 学校教育安全问题突出,影响边境教育安全质量的提高 |
| 6.1.3 个体教育安全陷入困境,影响边境教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
| 第2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影响因素 |
| 6.2.1 第Ⅰ维度:地理空间 |
| 6.2.2 第Ⅱ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
| 6.2.3 第Ⅲ维度:政府、学校和家庭 |
| 第3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因果反馈关系 |
| 6.3.1 边境教育安全与三维要素的因果反馈关系 |
| 6.3.2 国家教育安全因果反馈关系 |
| 6.3.3 学校教育安全因果反馈关系 |
| 6.3.4 个体教育安全因果反馈关系 |
| 第7章 教育安全的发展路径 |
| 第1节 边境教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
| 7.1.1 构建边境教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
| 7.1.2 实施边境教育安全干预机制 |
| 第2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策略选择 |
| 7.2.1 确立国家教育安全策略,奠定边境教育安全基础 |
| 7.2.2 制定学校教育安全策略,确保边境教育安全水平 |
| 7.2.3 形成个体教育安全策略,推进边境教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
| 第3节 边境教育安全的路径探索 |
| 7.3.1 国家牵头,多方参与,共同促进边境教育安全水平 |
| 7.3.2 学校开展大阅读活动,落实边境义务教育的奠基作用 |
| 7.3.3 家庭、社区和学校多方合作,共同促进个体教育安全水平 |
| 第8章 结论 |
| 第1节 研究结论 |
| 第2节 研究的创新 |
| 8.2.1 首次运用地理空间方法对边境教育安全进行系统研究 |
| 8.2.2 多维研究视角的结合 |
| 8.2.3 教育安全相关理论的初步探索 |
| 第3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8.3.1 研究不足 |
| 8.3.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 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调查问卷(校长) |
| 附件2 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问卷(教师) |
| 附件3 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家长) |
| 附件4 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学生) |
| 附件5 云南省边境县学校教育发展影响因素调查校长问卷 |
| 附件6 边境教育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评分) |
| 附件7 博士期间田野调查部分照片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第一节 现实背景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第三节 问题提出 |
|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 第三节 研究伦理与研究限制 |
| 第三章 留学经历及影响 |
| 第一节 留学动机 |
| 第二节 最初印象与适应情况 |
| 第三节 留学期间的学习经历 |
| 第四节 对国外学术环境的体验 |
| 第五节 留学经历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归国后的学术经历 |
| 第一节 归国动机 |
| 第二节 对教学工作的体验 |
| 第三节 对内部学术环境的体验 |
| 第四节 对外部学术环境的体验 |
| 第五节 归国后的发展与适应 |
| 第六节 归国后的应对行动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关于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看法与建议 |
| 第一节 关于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讨论 |
| 第二节 关于“区别引进”的讨论 |
| 第三节 留学归国学者发挥作用的保障条件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既有研究回顾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创新点 |
| 2 主要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
| 2.1 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 |
| 2.2 性别角色理论 |
| 2.3 “镜中我”理论 |
| 2.4 婚姻与性别---有关择偶的理论 |
| 2.4.1 同类匹配理论 |
| 2.4.2 资源交换理论 |
| 2.4.3 择偶梯度理论 |
| 3 当代都市剩女群体的现实状况探究 |
| 3.1 剩女知多少 |
| 3.1.1 剩女的年龄和地域构成:分年龄层的城乡分布 |
| 3.1.2 剩女的文化程度构成:高学历与剩女的内在联系 |
| 3.2 剩女难嫁的深层剖析 |
| 3.2.1 如何看待剩女现象 |
| 3.2.2 剩女的成因 |
| 3.2.3 剩女现象产生的影响 |
| 3.2.4 如何解决剩女问题 |
| 3.3 剩女的分类 |
| 3.3.1 独身主义者 |
| 3.3.2 当嫁不愿嫁者 |
| 3.3.3 想嫁不能嫁者 |
| 4 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研究 |
| 4.1 迷茫的择偶困境 |
| 4.1.1 关于青年男女择偶现象的分析 |
| 4.1.2 男女择偶过程中观念的误差 |
| 4.2 困惑的恋爱心理 |
| 4.2.1 试婚正当道 |
| 4.2.2 同居进行时 |
| 4.3 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化 |
| 4.4 剩女时代的婚姻危机 |
| 4.4.1 解析婚姻 |
| 4.4.2 结婚的动机 |
| 4.4.3 婚姻的功能 |
| 4.4.4 为何当代婚姻如此脆弱 |
| 4.4.5 新世纪的婚姻特质---由剩女现象引发的深思 |
| 5 青年婚恋心理指导和婚恋观的重新建构 |
| 5.1 “结婚狂”的单身原因---婚恋心理指导的必要性 |
| 5.2 剩女的择偶观指导 |
| 5.3 剩女婚恋问题的解决策略 |
| 5.3.1 类别不同,方式各异 |
| 5.3.2 婚前交往的意义 |
| 5.4 倡导新的婚姻家庭观----建立真爱婚姻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序幕我用华语做梦 |
| 第一场圣诞前夕 |
| 第二场酒吧之夜 |
| 第三场除夕守岁 |
| 第四场梧桐树下 |
| 第五场二月十四 |
| 第六场湖畔相见 |
| 第七场死亡约会 |
| 尾声床上的蘑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3 研究的内容 |
| 1.4 研究的方法 |
|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发展动态 |
| 第二章 美学中的意与境 |
| 2.1 意与境的相关理论 |
| 2.1.1 意象 |
| 2.1.2 意境 |
| 2.1.3 境界 |
| 2.2 诗意、画意、建筑意 |
| 2.2.1 诗意 |
| 2.2.2 画意 |
| 2.2.3 建筑意 |
| 2.3 建筑意理论的扩展 |
| 2.3.1 场所精神 |
| 2.3.2 建筑的诗情 |
| 2.3.3 建筑的画意 |
| 第三章 岳麓书院建筑概况 |
| 3.1 岳麓书院的文化环境 |
| 3.2 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 |
| 3.2.1 书院雏形 |
| 3.2.2 书院创建 |
| 3.2.3 书院鼎盛 |
| 3.2.4 书院改制 |
| 3.3 书院建筑的分布及其特点 |
| 3.3.1 教学建筑 |
| 3.3.2 藏书建筑 |
| 3.3.3 祭祀建筑 |
| 3.3.4 纪念性建筑 |
| 3.3.5 园林建筑 |
| 第四章 岳麓书院建筑美的体现 |
| 4.1 诗意的积淀与叙说 |
| 4.1.1 建筑与诗碑 |
| 4.1.2 建筑与匾额 |
| 4.1.3 建筑与楹联 |
| 4.2 画意的构成与展示 |
| 4.2.1 建筑整体的主次分明与区域互补 |
| 4.2.2 建筑个体的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
| 4.2.3 建筑装饰的和谐对比与雅俗共赏 |
| 4.3 建筑意的凝固与呈现 |
| 4.3.1 建筑的形式之美 |
| 4.3.2 建筑的空间之美 |
| 4.3.3 建筑的技艺之美 |
| 第五章 岳麓书院建筑美的启示与展望 |
| 5.1 岳麓书院建筑包含的文化启示 |
| 5.1.1 诗情画意的文人艺术观 |
| 5.1.2 礼乐相成的儒学社会观 |
| 5.1.3 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观 |
| 5.2 岳麓书院建筑展示的审美启示 |
| 5.3 借鉴与传承的展望 |
| 5.3.1 借鉴与传承 |
| 5.3.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岳麓书院主要建筑物概况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 一、关于仿拟辞格 |
| 二、仿拟流行语的基本类型 |
| 一是语音仿拟: |
| 二是词语仿拟: |
| 三是句子仿拟: |
| 四是语篇仿拟: |
| 五是语体仿拟: |
| 三、仿拟流行语流行的主要原因 |
| (一) 社会心理导向 |
| 1.求新求异从众心理的趋成 |
| 2.新异、独特的审美情趣 |
| 3. 求便、求简的生活需要 |
| (二) 现代生活方式的驱动 |
| 1.流行文化的推动 |
| 2.现代生活的需要 |
| (三) 语言的陌生化 |
| 1.词语创造的理据性使然 |
| 2.表义明确性和形象生动性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