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1](2021)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可溶性配体s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同时出现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标志的免疫活化状态和免疫缺陷状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增加。深入研究ESRD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建立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对改善ESRD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atural-killer group2,numberD)广泛表达于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亚群、NKT细胞(iNKT)和γδT细胞表面,是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激活免疫效应细胞的关键受体,其数量和活性可反映NK细胞功能强弱。MICA是NKG2D特异性配体,少量表达于正常胃肠道上皮细胞,当靶细胞受到感染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其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被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识别结合后,激活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肿瘤免疫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表达过量的MICA,脱落入血后形成可溶性MICA(soluble MICA,sMICA)可特异性结合NKG2D,下调NK细胞表面的NKG2D表达,大大降低NK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能逃逸NK细胞的免疫监视。NKG2D和其可溶性配体sMICA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已被大量研究,但在ESRD透析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在ESRD免疫缺陷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和其可溶性配体sMICA在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及在ESRD免疫紊乱中的作用机制和相关临床意义。方法:1.将受试者分为50例患者组(ESRD组)和20例对照组(NC组),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KG2D阳性的CD3、CD56、CD27细胞百分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受试者PBMCs的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分析实验数据组间差异和三项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组间比较显着差异指标与患者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比较ESRD组中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NKG2D百分含量、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的差异。3.用ELISA法检测ESRD组中10例自愿多次实验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比较透析前后患者外周血sMICA水平的变化。4.所有数据手工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处理,采用Stata SE12.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所有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SRD组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80.74%±4.98%)明显低于NC组(96.32%±2.28%),P=0.0075。与ESRD病程负相关r=-0.4611,P<0.001,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负相关r=-0.44,P=0.0405。2.ESRD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与NC组无显着差异。3.ESRD 组外周血 sMICA 蛋白含量[228.3(52.01,356.5)]高于 NC 组[110.4(6.98,227.9)],P<0.0001。与病程正相关(r=0.3957,P=0.04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正相关(r=0.4593,P=0.0191),与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负相关r=-0.692,P<0.001。4.腹膜透析组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高于血液透析组,P=0.0238。5.ESRD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后,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NK细胞膜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下降是导致NK细胞免疫杀伤功能减低,患者易于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2.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过量sMICA与NKG2D受体特异性结合下调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3.ESRD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NK细胞膜表面NKG2D表达水平优于血液透析患者。4.血液透析治疗不能有效控制ESRD患者外周血高水平的sMICA对NKG2D表达的下调作用。图[12]表[12]参[37]
王晨[2](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CUMS大鼠血清BUN、CRP及快慢肌IL-15和IL-15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多种慢性应激刺激方式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通过跑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干预方式,检测大鼠血清BUN、CRP及骨骼肌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目的在于探究(1)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抑郁大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下大鼠快肌与慢肌对肌肉因子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量的影响。为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否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抑郁效应提供依据,以及为体育锻炼训练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6周龄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C)和抑郁组(D),采用CUMS进行四周造模。造模结束之后分为对照组(C)、抑郁组(D)、训练组(E)和抑郁+训练组(DE),进行四周HIIT。采用每周测量体重和每隔两周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行为学评定方法判定抑郁大鼠造模情况。每周HIIT结束后即刻取E组和DE组大鼠血清,采用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BUN以判定训练量。第九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取大鼠血清、腓肠肌(快肌)和比目鱼肌(慢肌),采用ELISA检测血清BUN、CRP和骨骼肌IL-15含量,RT-PCR检测IL-15mRNA表达。结果:(1)四周CUMS刺激后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率与旷场实验中垂直站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D组显着低于C组(P<0.01)。边缘格停留时间D组显着高于C组(P<0.01)。(2)四周HIIT后大鼠体重DE组显着低于D组(P<0.01),糖水偏好率、大鼠垂直站立次数DE组显着高于D组(P<0.05,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DE组与D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边缘格停留时间DE组显着低于D组(P<0.01)。(3)随着HIIT负荷逐渐增加,BUN值也逐渐升高。每周DE组BUN值相比E组低,HIIT最后一周,DE组BUN值显着低于E组(P<0.01)。(4)四周HIIT后,与C组相比,D组的BUN值呈现升高的趋势。DE组的BUN值显着低于C组、D组和E组(P<0.01)。各组之间的CRP值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D组的CRP值呈现升高的趋势。与D组相比,DE组的CRP值有下降的趋势。(5)四周HIIT后,与KC(快肌)组相比,KE组和KDE组IL-15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C(慢肌)组相比,ME组和MDE组IL-15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与KC组相比,KE组和KDE组IL-15mRNA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C组相比,ME组IL-15mRNA呈现升高的趋势,MDE组显着升高(P<0.01)。MD组和MDE组的IL-15mRNA表达高于MC组和ME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四周HIIT后,与KD组相比,KDE组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均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D组相比,MDE组IL-15含量及IL-15mRNA表达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1)心理应激各项指标显示造模成功。主要表现为出现厌食行为(体重)、出现快感缺乏现象(糖水偏好实验)、探索能力下降和出现恐惧现象(旷场实验)。(2)运动训练监控显示造模成功。四周的HIIT选用BUN作为训练负荷监控指标,表明HIIT方案可行并达到预期实验设计,发现抑郁+训练组表现出较好的训练适应性。(3)HIIT能够改善大鼠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缓解快感缺乏现象(糖水偏好实验)、探索能力提高和恐惧现象降低(旷场实验)。(4)心理应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炎症,HIIT能够缓解炎症。主要表现为CUMS刺激后BUN和CRP值有上升的趋势,抑郁大鼠进行HIIT四周后与抑郁组相比BUN值显着下降,CRP值有下降的趋势。(5)HIIT训练抗炎作用主要由快肌完成。主要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四周HIIT使得训练组与抑郁+训练组快肌IL-15含量及快肌IL-15mRNA表达上升。
董中华[3](2020)在《人工虫草CPD0300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制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惊人增长,糖尿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大类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期末端肾病首要诱因。糖尿病肾病的特征表现为蛋白尿,肾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持续性的肾纤维化和进行性的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所带来的肾功能减退不但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等方式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因此,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中药及其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已有较多的研究,对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的探索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冬虫夏草是一味具有补肺益肾效果的传统中药,而通过发酵工艺制备的人工虫草弥补了野生虫草产量的严重短缺,这些野生和人工虫草已被广泛用于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各类肾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药用制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冬虫夏草菌粉及其粗提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上,而市场上的虫草制剂也仅是填充有虫草粉末的简单胶囊剂。尽管有关虫草多糖的少量研究见诸报端,但是仍然缺乏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具体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高端制剂的系统性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虫草作为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奥秘,本课题以医药市场上常用的人工虫草为原料药开展了抗糖尿病肾病的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分离、活性筛选、作用机制以及改良制剂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4)活性成分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及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本部分的工作重点是对人工虫草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多糖类、核苷类和甾醇类组分(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多糖类组分是通过水提醇沉法将多糖从冬虫夏草中初步分离出来,再经过Sevage试剂脱蛋白、双氧水脱色、透析法去除小分子物质进行纯化得到纯化的多糖样品。对所制备的人工虫草多糖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49.73%(以葡萄糖计),样品中含有糖类物质、不含还原性的单糖和蛋白质。核苷类组分是通过将冬虫夏草水提后分别过大孔树脂柱和葡聚糖凝胶柱而得到纯化后的冬虫夏草核苷提取物(CS-N)。采用LC-DAD法和LC-MS法对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的10种核苷类化合物分别是尿嘧啶、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胞苷、尿苷、腺苷、2’-脱氧腺苷、鸟苷和胸苷,其中鸟苷含量最高。甾醇类组分通过乙醇提取将甾醇类成分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出来,然后经过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分离、重结晶纯化得到冬虫夏草甾醇提取物。采用LC-DAD法和GC-MS法对甾醇提取物中的甾醇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是麦角甾醇,含量可以达到92%,故用市售麦角甾醇进行后续研究。对上述人工虫草组分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初筛工作包括体外建模及活性筛选。以高糖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为模型,以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纤连蛋白和1型胶原蛋白为筛选指标。初步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三类主要有效组分中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细胞外基质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鉴于虫草多糖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本课题重点考察了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CS-N)的抗糖尿病肾病研究包括体内外建模以及对作用功效、信号通路的探索。体外研究选择了高糖刺激的HK-2细胞模型,其功效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体内模型为STZ诱导的C57BL/6小鼠模型,CS-N灌胃给药40、80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恢复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其肾功能;高血糖导致的小鼠肾脏细胞损伤、肾小球肥大、系膜扩张和糖原胶原沉积状况在CS-N给药治疗下也得到明显改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显示CS-N给药抑制了 p38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减轻了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抗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体内外建模和作用功效与核苷提取物(CS-N)的研究内容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其作用机制的差异。体外研究通过高糖刺激肾系膜细胞构建了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体外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的过度表达;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麦角甾醇能够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Smad2的磷酸化水平并调节其下游信号来发挥其抗糖尿病肾病作用。体内研究对STZ诱导的C57BL/6糖尿病小鼠灌胃给药麦角甾醇10,20,40 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给药可以增加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肾功能;另外,麦角甾醇还能显着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扩张、肾小管间质损伤以及糖原和胶原沉积的状况;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麦角甾醇在体内通过与体外同样的信号通路来起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麦角甾醇是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活性成分,但水溶性极差,这将影响冬虫夏草口服给药后麦角甾醇从菌粉中的溶解和释放以及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要制备一种能够增加麦角甾醇溶解度的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该制剂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增溶剂的筛选。我们首先考察了不同增溶技术对麦角甾醇的增溶作用,测定了麦角甾醇在几种常用增溶剂和潜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SDS对麦角甾醇的增溶效果最好,故选择将SDS用于冬虫夏草提取物中制备改良制剂。改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考察。我们建立了大鼠血浆中麦角甾醇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回收率高、稳定性好,可以用于麦角甾醇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显着提高冬虫夏草口服给药时麦角甾醇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由此推测,相比于人工虫草菌粉直接给药,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可能能够降低给药剂量、提高治疗效果。(4)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鉴于麦角甾醇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部分的研究制备了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ERG-NLC),以提高麦角甾醇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这些工作为后续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工作包括剂型选择、工艺和处方优化、制剂表征和体内外评价。我们选择生物相容性良好、稳定性高的纳米脂质载体作为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剂型。制剂的工艺和处方研究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对工艺和处方进行了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设计优化,最终选择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癸酰基/辛酰基甘油酯作为脂质材料、以吐温80、Pluronic F68和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ERG-NLC。所制备的ERG-NLC分散液为近澄明有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圆整、无粘连,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9%和6.51%,粒径为85.72 nm,zeta电位为-30.77 nmV,制剂稳定性良好。为方便包装、储存和运输,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以5%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将ERG-NLC制备成冻干制剂。所制备的ERG-NLC冻干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再分散性;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冻干过程对制剂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电位和微观形态影响较小;DSC和X-射线衍射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已被包裹或吸附在纳米脂质载体中,形成了新的物相。以大鼠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模型,考察口服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通过MTT法和Western blot法研究ERG-NLC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累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研究结果表明ERG-NLC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了其对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对人工虫草的各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初步活性筛选,并研究了核苷类组分和甾醇类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p38/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来减轻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麦角甾醇则通过调节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积聚;针对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成分麦角甾醇水溶性差的问题,本课题分别制备了人工虫草改良制剂和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有效提高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其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课题为冬虫夏草抗糖尿病肾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为后期虫草制剂的改良和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孙晓[4](2020)在《人工虫草CPD0301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标示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呈进行性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常常与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肺气肿和肺功能丧失相伴随;COP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18年我国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一亿人,影响着全球人类的健康问题。COPD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免疫功能紊乱及细胞凋亡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COPD的临床用药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等几大类药物。这些药物单独或联合用药都能通过松弛平滑肌或抑制炎症反应对COPD患者起到较好的表面病症治疗效果,但同时对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也不能改变患者肺功能的衰退。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COPD治疗药物依旧非常重要。中药对防治COPD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延缓肺功能损害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冬虫夏草作为一种珍贵的滋补强壮中药,具有补肺益肾等诸多药理活性;而通过发酵制备的人工虫草在保留野生虫草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基础上,解决了野生虫草严重不足的难题,如临床应用于治疗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工虫草菌粉胶囊一一如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但是,对虫草抗COPD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体内生物标示物等方面鲜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虫草类药物在COPD治疗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课题以临床上常用的人工虫草为原料药开展了人工虫草CPD0301抗COPD的有效部位的分离和活性筛选、作用机制以及体内生物标示物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人工虫草中抗COPD的有效成分的筛选,(2)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3)体内生物标示物的筛选及其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关联性的探究。1、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包括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抗COPD的活性评价。将冬虫夏草菌粉按照m/v=1:10的比例溶于超纯水及95%乙醇中,100 W功率超声提取得到相应的水提物及醇提物。(1)水提物经过减压浓缩及冻干后,借助HPLC分析技术筛选出10种核苷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为胞苷0.753 mg/g,腺嘌呤 0.248 mg/g,鸟嘌呤 6.520 mg/g,尿嘧啶 0.215 mg/g,次黄嘌呤 0.252mg/g,尿苷 0.395 mg/g,腺苷 5.907 mg/g,2’-脱氧腺苷 0.576 mg/g,鸟苷 4.234 mg/g,胸苷0.376 mg/g,其中鸟嘌呤、腺苷和鸟苷含量较高;(2)醇提物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及大孔树酯柱层析、减压浓缩、重结晶及冻干后,借助GC/MS分析技术对甾醇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虫草甾醇类成分是麦角甾醇,随后借助HPLC分析技术对麦角甾醇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含量约为5.547 mg/g;(3)乙醇提取后的虫草菌粉再次按照m/v=1:10的比例进行超纯水超声提取,经过醇沉、除蛋白、脱色等处理后,借助硫酸-苯酚法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分析结果为多糖含量约为4.4%。(4)通过CSE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COPD炎症模型,以NO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核苷类、甾醇类(麦角甾醇)和多糖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三者均抑制了 CSE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的能力,且核苷类及甾醇类优于多糖类。鉴于大量文献报道了多糖类物质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后续实验主要针对核苷类和甾醇(麦角甾醇)展开。二、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体内外COPD模型的建立、药理活性测定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探究。COPD的体外模型的建立是通过香烟提取物(CSE)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有效成分与细胞共培养24 h后,借助ELISA法和RT-PCR技术对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水平等方面考察了人工虫草CPD0301中的有效成分对抗炎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人工虫草中的有效成分对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定了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探究了人工虫草中的有效成分对体外分子作用机制的影响。COPD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通过连续3周、每周1次给老鼠腹腔注射CSE的方式建立;每天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喂给老鼠人工虫草CPD0301的有效成分,21天后处死老鼠并收集其肺灌洗液(BALF)、血浆及肺组织,通过瑞士-吉姆萨染色统计BALF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通过酶试剂盒检测及ELISA法测定BALF和血浆中相应的氧化还原相关酶的活力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考察人工虫草有效成分对肺组织的形态学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人工虫草有效成分对动物体内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1、核苷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核苷类物质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体内外炎症因子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蛋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核苷类物质降低了 CSE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TNF-α、IL-6、IL-1β等炎症介质的分泌,抑制iNOS、TNF-α、IL-6、IL-1β mRNA的表达;体内研究显示核苷类物质改善了 COPD模型小鼠的肺组织结构,降低了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了小鼠BALF及血浆中NO、TNF-α、IL-1β的分泌;体内外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均表明,核苷类物质升高了 SIRT1的表达,降低了 NF-κB/p65的表达,表明SIRT1-NF-κB/p65信号通路在核苷类物质的抗炎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麦角甾醇对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麦角甾醇对COPD的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麦角甾醇体内外的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影响细胞极化及蛋白酶表达等方面的研究。(1)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不仅抑制了 CSE诱导的16HBE细胞分泌NO、IL-6、TNF-α等炎症因子,降低了细胞中ROS水平,而且减少了炎症细胞在肺部的浸润,抑制了 BALF中氧化应激标志酶活力(CAT、MDA、SOD),进而发挥其抗炎、抗氧化的作用。此外,麦角甾醇抑制了 CSE引起的16HBE细胞凋亡及小鼠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上调了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了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 3/7/9和Cleaved-PARP的表达,进而发挥了抗细胞凋亡的作用。麦角甾醇还抑制了信号蛋白NF-κB/p65的表达,说明NF-κB/p65在麦角甾甾醇发挥抗COPD的药理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巨噬细胞受到刺激容易发生细胞极化:M1极化(促进炎症)和M2极化(抑制炎症),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降低了 M1型细胞典型细胞因子(ROS,IL-6,TNF-α)及其相应 mRNA(iNOS,IL-6,TNF-α)的表达,增加了 M2型细胞典型细胞因子(IL-10,TGF-β)及其相应mRNA(IL-10,TGF-β)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麦角甾醇减少了 M1型细胞典型表面抗原CD40的表达,增加了 M2型细胞典型表面抗原CD163的表达;上述实验结果均表明麦角甾醇能够促使RAW264.7细胞由M1型细胞向M2型细胞转变。此外,实验结果显示麦角甾醇能够激活HDAC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P300、CBP、PCA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麦角甾醇能够抑制蛋白激酶IKKβ的活性进而抑制NF-κB/p65的活化。综上,麦角甾醇能够通过HDAC3-NF-κB/p65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而发挥抗COPD的治疗作用。三、体内生物标示物及CPD0301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的关联性的探究。体内生物标示物以及CPD0301在COPD模型大鼠中PK-PD关联性的探究包括体内生物标示物的选择及其在COPD模型大鼠体内动力学参数的考察。经过对核苷类物质、多糖类物质及甾醇类物质等人工虫草CPD0301抗COPD的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以及文献调研,最终确定麦角甾醇作为该抗COPD中药的体内生物标示物,并进一步以该物质为人工虫草CPD0301的生物标示物探究了其在COPD模型大鼠中的PK-PD关联性。结果表明,给COPD模型大鼠人工虫草CPD0301的量越大,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含量越高,最高血药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也随之增大,随即药理活性越高。此外,蒸馏水溶解人工虫草CPD0301并按照450 mg/kg、一天三次的剂量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 Cmax 为 15.74 ng/mL、AUC0-∞为180.941 ng/mL·h,而 20%羟丙基-β-环糊精溶解人工虫草CPD0301并按照1.35 g/kg、一天一次的剂量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生物标示物的Cmax为97.50 ng/mL、AUC0-∞为1031.30 ng/mL·h,后者远高于前者;且单次给药时,后者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明显延后。综上所述,本课题首先对人工虫草抗COPD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筛选,借助HPLC、GC/MS及化学反应等分析手段分离确定了核苷类成分、甾醇类、多糖类等三类主要活性物质。随后,我们对核苷类和甾醇类(麦角甾醇)物质抗COPD的体内外药理活性和分子作用机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核苷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细胞的肺部浸润及炎性介质的释放;麦角甾醇在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蛋白酶平衡及免疫调节等方面也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表现为其可以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氧化物水平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活性及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等。核苷类物质及麦角甾醇的作用机制均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活化及NF-κB/p65的抑制有关。最后,我们筛选出麦角甾醇为人工虫草CPD0301的体内生物标示物,并发现人工虫草CPD0301的羟丙基-β-环糊精混悬剂优于常规水溶剂,探究了其在COPD大鼠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虫草发挥药理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以20%羟丙基-β-环糊精为溶剂时AUC0-β提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后延。总之,本研究为抗COPD虫草类药物的深入开发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石洁[5](2020)在《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诱导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CD发病率呈逐步增加趋向,因其易反复发作,治疗花费巨大,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最近的研究发现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在C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调控这种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仍然不清楚。氧化应激是细胞发生G1期阻滞的原因之一。在氧化应激发生过程中,CD患者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s)。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AOPPs在调节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CD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也为CD的防治提供新干预靶点。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来自CD病变和正常对照小肠组织的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周期的分布。2.通过氯胺T法检测CD患者和志愿者血浆中的绝对AOPPs水平,并通过去除血浆白蛋白含量的差异计算得出相对AOPPs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肠组织中cyclin E、CDK2和p27kip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它们的表达量与CD患者相对AOPPs浓度的相关性。3.利用体外制备的AOPPs处理培养的永生化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观察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细胞周期蛋白和CDK的变化。4.采用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AOPPs刺激后的IEC-6细胞中RAGE、CD36、MAPK和p27kip1信号通路的变化。5.分别利用RAGE、CD36、p27kip1特异性siRNA和MAPK抑制剂从不同层面阻断信号通路,再给予AOPPs刺激IEC-6细胞,用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6.运用急性AOPPs腹腔注射的正常C57BL/6小鼠模型评价AOPPs的体内效应。结果1.活动期CD患者病变小肠上皮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且活动期CD患者血浆相对AOPPs浓度升高,并与CD小肠组织中cyclin E和CDK2的低表达呈负相关,与p27kip1的高表达呈正相关。2.体内外AOPPs处理均可增加小肠上皮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并显着降低小肠上皮细胞cyclin E和CDK2的表达。3.AOPPs上调RAGE和CD36的表达,并增加其与两种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继而磷酸化下游的JNK信号,进一步增加p27kip1的表达以及p27kip1与cyclin E-CDK2复合物的结合,从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4.RAGE、CD36、p27kip1特异性siRNA和JNK抑制剂可以逆转AOPPs诱导的RAGE/CD36-JNK-p27kip1信号级联反应。结论1.AOPPs在CD患者体内的蓄积与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AOPPs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介导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发生。3.AOPPs通过RAGE和CD36,激活下游JNK信号和p27kip1,最终诱导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发生。4.AOPPs能在体内介导小肠上皮细胞发生G1期阻滞,并且激活小肠组织中的 RAGE/CD36-JNK-p27kip1 信号通路,RAGE、CD36 和 p27kip1 的特异性siRNA均可以逆转AOPPs诱导的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
王素芹[6](2020)在《运脾强生方对CKD4-5期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脾强生方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CKD-PEW)的疗效及对血清IGF-1、ALB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CKD-PEW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51例CKD4-5期符合PEW诊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CKD4期7例,5期4例,5D期16例)与对照组24例(CKD4期4例,5期5例,5D期1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优质蛋白饮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为0.4-0.6g/kg·d,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1.0-1.2g/kgd)、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运脾强生方,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α-酮酸片(开同),4片/次,每日3次,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MQSGA量表及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L)、尿素氮(BUN)、肌酐(Sc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选取10只雄性SD大鼠为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饲养,其余50只大鼠采用腺嘌吟与低蛋白饲料配成混合饲料进行喂养的方法建立CKD-PEW大鼠模型,造模时间3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开同组及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其中模型组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药物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予开同、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灌胃,于灌胃治疗4周观察大鼠体重,股动脉采血留取血清检测血清ALB及IGF-1,留取肝组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GF-1 mRNA的表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CKD分期等一般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SGA评分、实验室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第1、2、3月均低于对照组,第2、3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①BMI:两组患者各时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A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TS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TSF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AM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AM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MQSGA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4)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比较:①H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水平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AL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LB水平均较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G、CHOL: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G、CHOL水平较治疗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比较:两组BUN、Scr水平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血清IGF-1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IGF-1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后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P<0.05)。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表现机警,饮食正常,毛发有光泽,体重正常增长。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状态萎靡,毛发的光泽度差,伴有脱毛,进食较少,饮水较多。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Scr明显升高,ALB明显下降(P<0.01);肾组织光镜下模型组肾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肾间质纤维化,表明CKD-PEW大鼠造模成功。造模第3周模型组大鼠死亡1只,造模结束后分组前死亡6只大鼠,药物干预后各组均有大鼠死亡,其中模型组死亡2只,开同组死亡3只,高剂量组死亡2只,低剂量组死亡3只。(2)给药后各组体重的变化: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但直到第4W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大鼠体重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开同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用药1、2、3周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低剂量组用药第2周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段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清TP、ALB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开同组、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血清IGF-1 比较: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F-1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高剂量组血清IGF-1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GF-1含量高于开同组,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P<0.05)。(5)各组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开同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低剂量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与开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运脾强生方能改善CKD-PEW患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在升高人体测量学指标AC、TSF和降低MQSGA评分方面优于复方α-酮酸片,在升高血清ALB方面与复方α-酮酸片疗效相当。(2)运脾强生方可以改善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混合饲料喂养的CKD-PEW模型大鼠的营养状况。(3)运脾强生方改善CKD-PEW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IGF-1mRNA表达,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有关。
吴济强[7](2020)在《氯沙坦减轻间断性缺氧诱导的大鼠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丧失和肾脏纤维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类型,慢性间断性缺氧(CIH)是OSA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的OSA是慢性肾脏病(CKD)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丧失和肾脏纤维化是CKD的主要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s)除了降低血压外,还具有减少PTC丧失,减轻肾脏细胞凋亡、抑制肾纤维化,延缓CKD进展的作用。但CIH诱导PTC丧失和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氯沙坦(losartan)的肾脏保护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本课题通过OSA动物模型研究CIH诱导PTC丧失和肾脏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了解氯沙坦干预对CIH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间断性缺氧(IH)细胞实验,初步探讨IH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EC)的损害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本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CIH诱导大鼠PTC丧失的机制及氯沙坦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研究氯沙坦对CIH诱导的大鼠TEC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肾脏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第三部分为IH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凋亡和损伤的影响及氯沙坦干预的体外研究。方法:第一部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CIH组,CIH+氯沙坦组(CIH+Losartan)、CIH+生理盐水组(CIH+NS)。大鼠在CIH环境下暴露6周后,腹主动脉内采血,检测肾功能;肾脏标本行HE染色观察TEC损害,透射电镜(TEM)检查TEC和PTC的超微结构改变;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TC密度;ELISA法检测肾脏血管紧张素II(Ang II)水平;分别用免疫组化、RT-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第二部分: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评价肾脏纤维化程度;TUNEL染色评价TEC凋亡;通过免疫组化、RT-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表达了解凋亡机制;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E-钙黏蛋白(E-cad)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评价肾脏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和肾小管上皮细胞EMT。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检测肾脏TGF-β1、CTGF、E-cad和α-SMA水平。第三部分:体外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IH组、IH+10-7mol/L Losartan组,IH+10-6mol/L Losartan组,IH+10-55 mol/L Losartan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四组的HK-2细胞在IH环境下培养15小时。MTT法评价HK-2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K-2细胞凋亡水平;RT-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HK-2细胞Bcl-2、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与对照组比较,CIH引起大鼠血清胱抑素C水平增高,TEC呈空泡样变性,细胞明显增大;TEC核固缩、染色质边缘化、线粒体肿胀。CD34免疫组化和TEM检查显示,CIH促进PTC丧失、管腔狭窄。CIH增加大鼠肾皮质HIF-1α、Ang II、AT1R、VEGF、TSP-1的表达。氯沙坦预处理降低大鼠血清胱抑素C水平,减轻TEC损伤;增加PTC密度,减轻PTC管腔狭窄;降低肾皮质Ang II、AT1R、HIF-1α、VEGF、TSP-1表达水平。第二部分:与对照组相比,CIH引起大鼠肾脏TEC凋亡数明显增加,Bcl-2表达和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Bax、Caspase-3表达显着增高;TGF-β1、CTGF、α-SMA表达增高,E-cad表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和肾脏纤维化程度增加。氯沙坦预处理后TEC凋亡数降低,肾脏Bcl-2表达和Bcl-2/Bax比值增加,Bax、Caspase-3表达降低;TGF-β1、CTGF、α-SMA表达降低,E-cad表达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和肾脏纤维化明显减轻。第三部分:与对照组相比,IH组的HK-2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与IH组相比,氯沙坦呈剂量依赖性减轻HK-2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IH组Bcl-2的表达和Bcl-2/Bax比值降低,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与IH组相比,氯沙坦预处理后Bcl-2表达和Bcl-2/Bax比值增加,Bax和Caspase-3表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CIH激活大鼠肾内RAS,损害TEC,引起肾脏血管生成因子失衡,导致PTC丧失。氯沙坦通过下调肾脏RAS,改善PTC与TEC的相互影响,进而调节血管生成因子的平衡,减轻CIH诱导的大鼠PTC丧失。2.CIH诱导大鼠TEC凋亡,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和肾脏纤维化。氯沙坦通过抑制TEC凋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继而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纤维化。3.IH诱导HK-2细胞凋亡增加,氯沙坦通过调节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IH诱导的HK-2细胞凋亡。
申春燕[8](2019)在《代代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代代花(Citrus aurantium L.var.amara Engl.)在中国是柑橘属药食两用资源,关于其药理活性的报道甚少。本文采用活性示踪法对代代花进行分离提取,并利用体内、体外多种模型对其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1)从代代花分离得到总黄酮CAVAF,生物碱CAVAA,多糖CAVAP,香豆素CAVAC,挥发油CAVAO,氯仿萃取物CHL,乙酸乙酯提取物EA和正丁醇萃取物n-Bu,并测定各成分组成和含量。活性筛选表明各主要成分对不同来源的自由基和氧化剂作用不同,CAVAP免疫增强作用较强,CAVAO,CHL和EA抗炎活性较佳,而CHL和EA则对巨噬细胞泡沫化和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效果更优。(2)CAVAP可显着增加巨噬细胞IL-6和TNF-α释放,上调iNOS,IL-6,TNF-α和IL-1β mRNA表达,促进ERK,JNK,P38和P65蛋白磷酸化。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对CAVAP提取工艺进行优化,CAVAP得率显着增加。对CAVAP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两种新型纯化多糖CAVAP-Ⅰ和CAVAP-Ⅱ,二者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等结构明显不同。(1→3,6)-β-D-半乳糖和(1→5)-α-L-阿拉伯糖分别构成了 CAVAP-Ⅰ和CAVAP-Ⅱ的基本骨架。和CAVAP类似,CAVAP-Ⅱ可能也通过调节MAPK和NF-κB通路激活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增强作用,且CAVAP-Ⅱ免疫活性优于CAVAP-Ⅰ。(3)CAVAO可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6,TNF-α和IL-1β分泌及其基因表达。CAVAO也能显着抑制COX-2表达,NF-κB核转位,IκBa降解和磷酸化及IκKα/β,JNK和P38磷酸化。GC-MS测定结果说明芳樟醇,α-松油醇,(R)-柠檬烯和乙酸芳樟酯可能是CAVAO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CAVAO的抗炎活性也可能是其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4)采用活性示踪法从代代花分离制得川陈皮素NOB,咖啡因CAF,高圣草素HE,南酸枣苷CHO,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HG,佛手酚BER,柚皮苷NARG和7-甲基黄嘌呤MET。HE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有较强抑制作用。HG是HE的结构类似物,也能显着抑制NO分泌。HE,HG和BER可能通过影响MAPK和NF-κB通路发挥抗炎作用。羟基数目和位置及糖基取代等可能与HE和HG的活性差异相关。(5)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HE,CHO,HG和BER可能对ox-LDL导致的巨噬细胞脂肪积聚具有较强抑制作用。BODIPY染色,Dil-ox-LDL摄取,胆固醇摄取和外流实验说明HE,CHO,HG和BER可显着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化合物主要通过调节ABCA1,ABCG1,SRB1,SRA1和CD36表达发挥作用,且各化合物作用途径不同。(6)EA提取物可显着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减弱线虫氧化应激反应并影响线虫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测定EA对多种突变型线虫TG含量的影响,发现EA对线虫脂质积累的抑制作用可能与mdt-15相关。EA可明显降低HFD诱导的小鼠体重增加,影响血浆生化指标值,预防附睾系白色脂肪组织肥大,肝氧化损伤和肝脂肪变性,逆转肠道菌群结构紊乱。进一步研究发现NOB,HE,HG和NARG可能通过调节C/EBPα,FAS,Leptin和PPARy mRNA表达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总之,以上结果说明代代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被开发成功能性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韩熙琼[9](2019)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状态加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生成,后者可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及激活炎症因子等机制加速AS进展。单核巨噬细胞是AS起始及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炎症细胞,且具有表型极化的能力。根据其活化状态以及功能的不同,巨噬细胞主要分为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M1型)和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M2型)。M1型巨噬细胞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or alpha,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在促炎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抑制炎症并修复组织。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中取得了重要进展。M1型巨噬细胞加速斑块形成并增加斑块不稳定性,而M2型巨噬细胞在保持斑块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GEs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能量代谢方式转换是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节点,M1型巨噬细胞的糖代谢以糖酵解为主。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在糖酵解中起关键作用,而巨噬细胞糖酵解和促炎激活主要依赖HIF-1α途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AGEs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无氧糖酵解。以上提示AGE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可能依赖于糖代谢方式的转换,HIF-1α可能参与其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s)有四种同工酶,PDK1-4通过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丝氨酸残基不同位点抑制PDC活性,抑制三羧酸循环。黑色素瘤细胞系中,HIF-1α可以调控PDK4表达。同时PDK2/4与外周巨噬细胞向M1型的诱导有关。因此,我们推断PDK4可能参与AGEs/HIF-1α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过程。另外,AGEs与细胞表面特异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he 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结合后诱导氧化应激,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eta,NF-κB),促进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参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进展。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孤核受体77(orphan nuclear receptor 77,Nur77)、干扰素调节因子5/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8,IRF5/8)和NF-κB等关键转录因子同样调控巨噬细胞M1/M2极化。综合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说:1.AGE-BSA通过HIF-1α/PDK4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2.氧化应激参与AGE-BSA经HIF-1α/PDK4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过程;3.PDK4通过调控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表达促进AGE-BSA处理的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研究方法:1.AGE-BSA制备葡萄糖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37℃避光孵育90天制得AGE-BSA,BCA法检测蛋白浓度。2.在体观察AGEs和巨噬细胞极化apoE-/-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左侧颈动脉部分结扎术(partial left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surgery,PLCA)+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染色观察斑块大小;ELISA法检测血浆AGEs,TNF-α、IL-6和IL-10各细胞因子水平;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斑块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记i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Arg1的mRNA和蛋白表达。3.AGE-BS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的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蛋白表达。4.siHIF-1α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设计、合成三条特异性针对HIF-1α的小干扰RNA(siHIF-1α),然后通过Lipo-2000将三条siHIF-1α以及对照小RNA(Control siRNA,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WB实验检测三条siHIF-1α对HIF-1α的干扰效率,选出最佳siHIF-1α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三组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Arg1和PDK4的mRNA表达;WB检测iNOS、Arg1和PDK4的蛋白表达。5.siPDK4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设计、合成三条PDK4特异的小干扰RNA(siPDK4),将siPDK4以及siNC转染RAW264.7细胞并验证siPDK4的干扰效率,选出最佳siPDK4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PDK4三组处理RAW264.7,48小时后,ELISA法检测TNF-α、IL-6和IL-10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和Arg1的mRNA表达;WB检测iNOS和Arg1蛋白表达。6.siHIF-1α对PDK4以及siPDK4对HIF-1α表达的影响将siHIF-1α以及对照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和WB实验检测siHIF-1α对PDK4表达的影响。同样,将siPDK4以及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和WB检测siPDK4对HIF-1α表达的影响。7.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构建HIF-1α过表达质粒并验证HIF-1α过表达效率。然后将HIF-1α过表达质粒及其对照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实施ChIP实验。UCSC网站预测PDK4的启动子,设计针对PDK4的启动子引物。最后通过qPCR实验检测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8.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IF-1α对PDK4表达的调控将PDK4的启动子构建进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3-luciferase basic中,并将其分别与HIF-1α过表达质粒及其对照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中,检测荧光素酶强度。9.沉默HIF-1α同时过表达PDK4对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构建PDK4过表达质粒并验证PDK4过表达效率。然后按以下分组分别处理细胞: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ELISA实验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的分泌;qPCR和WB实验检测iNOS和Arg1的mRNA和蛋白表达。10.ROS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实验分空白对照、200μg/ml BSA和200μg/ml BSA-AGE三组处理RAW264.7,使用ROS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处理AGE-BSA诱导的RAW264.7,ELISA检测相应的炎症因子;qPCR和WB实验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的mRNA和蛋白表达。11.AP-1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按照空白对照、BSA和BSA-AGE三组干预RAW264.7,qPCR检测AP-1、Nur77、IRF5/8、NF-κB的mRNA表达;siHIF-1α和siPDK4处理RAW264.7,qPCR检测AP-1 mRNA表达;分别使用NAC、siHIF-1α和siPDK4处理AGE-BSA干预的RAW264.7,qPCR检测AP-1mRNA表达;按以下分组分别处理细胞: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qPCR检测AP-1 mRNA表达。研究结果:1.BSA组及AGE-BSA组孵育液避光孵育3个月后,可见AGE-BSA组孵育产物较BSA组明显加深,呈棕黄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etector,HPLC)构建的流动注射分析系统,设定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70 nm、发射波长440 nm测定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含量,结果显示AGE-BSA组峰高明显高于BSA组,提示葡萄糖-BSA孵育产物为AGE-BSA。BCA法测得AGE-BSA的蛋白浓度为25mg/ml。2.在apoE-/-小鼠中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左侧颈总动脉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且在糖尿病组中,颈总动脉直径的减少比非糖尿病组更明显。AGEs检测试剂盒发现糖尿病组小鼠血浆AGEs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ELISA试剂盒检测各模型组小鼠血浆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血浆中TNF-α、IL-6表达上调,IL-10表达下调。q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NOS表达上调而Arg1的表达下调。3.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浓度以及时间的增加,AGE-BSA能够显着增加TNF-α、IL-6分泌,减少IL-10分泌;q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以及时间梯度的AGE-BSA增加RAW264.7细胞中iNOS的表达,抑制Arg1的表达。4.qPCR和WB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后,HIF-1α的mRNA以及蛋白量都显着增加。三条siHIF-1α均可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HIF-1α表达,其中siHIF-1α-3被选用在后续实验中。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结果显示沉默HIF-1α抑制AGE-BSA引起的TNF-α、IL-6增加和IL-10减少。qPCR和WB结果表明,沉默HIF-1α能够逆转AGE-BSA引起的iNOS的增加以及Arg1的降低。5.qPCR、WB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后,PDK4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三条siPDK4均可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中PDK4的表达,siPDK4-3被用于后续实验。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PDK4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结果表明沉默PDK4抑制AGE-BSA引起的TNF-α、IL-6增加和IL-10减少;qPCR和WB结果表明,沉默PDK4抑制AGE-BSA引起的iNOS增加以及Arg1降低。6.qPCR和WB结果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降低RAW264.7中PDK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PDK4的表达对RAW264.7中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7.成功构建HIF-1α过表达系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表示过表达HIF-1α后,PDK4的启动子的丰度显着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示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PDK4的启动子启动的荧光素酶表达。8.按照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三组处理RAW264.7 48 h,qPCR和WB结果显示siHIF-1α能够抑制AGE-BSA诱导的PDK4上调。成功构建PDK4过表达系统。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处理RAW264.7细胞,ELISA结果表明,与AGE-BSA+siNC+pcDNA相比,AGE-BSA+siHIF-1α+pcDNA组TNF-α、IL-6分泌减少和IL-10分泌增加,而过表达PDK4可以逆转siHIF-1α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改变。qPCR和WB结果表明HIF-1α抑制引起的iNOS表达减少和Arg1的增加可被PDK4过表达所逆转。9.ROS检测结果表明AGE-BSA使RAW264.7细胞产生ROS增加。ELISA、qPCR和WB的结果提示ROS抑制剂NAC可以抑制AGE-BSA诱导的TNF-α、IL-6增加和IL-10的减少,抑制iNOS的上调和Arg1的下调,并且抑制HIF-1α和PDK4的增加。10.qPCR结果表明,与BSA对照组相比,AGE-BSA处理巨噬细胞后AP-1、IRF5、IRF8和NF-κB的mRNA表达增加,Nur77的mRNA表达减少。其中,AP-1和IRF5 mRNA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转录因子mRNA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且AP-1的上调最为显着。siHIF-1α和siPDK4分别处理RAW264.7,qPCR结果显示AP-1 mRNA表达减低;抑制ROS、HIF-1α或者PDK4能够降低AGE-BSA引起的AP-1 mRNA表达上调。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处理巨噬细胞,qPCR结果显示siHIF-1α对AGE-BSA引起的AP-1上调的抑制作用可被PDK4过表达所逆转。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浆中AGEs水平升高,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较非糖尿病小鼠严重,伴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增加,提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增加。体外研究表明AGE-BSA通过促进ROS产生,增加HIF-1α表达,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直接结合促进PDK4表达,进而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即AGE-BSA通过ROS/HIF-1α/PDK4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初步研究提示AP-1可能是PDK4参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的下游转录因子。
杨婷婷[10](2019)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PCSK9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9,PCSK9)在初发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PNS患者PCSK9表达有无差异。探讨PCSK9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应用PCSK9抑制剂在肾病综合征患者降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脏内科确诊为初发PNS的11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纳入体检中心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空腹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CSK9浓度,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性检验的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两组间显着性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非正态性检验的资料使用四分位数P50(P25,P75)表示,两组间的显着性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对于分类变量,两组间的显着性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肾病综合征患者及对照组的PCSK9表达有统计学差异(310.86(250.87-390.25)ng/ml VS 255.67(202.26-320.26)ng/ml,P<0.05);(2)肾病综合征患者PCSK9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成正相关,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脂综合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无相关性;(3)采用ROC曲线选取最大的约登指数对应的PCSK9值为336.04 ng/ml,与PCSK9<336.04 ng/ml相比,PCSK9>336.04 ng/ml时,其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有统计学差异;将PCSK9 进行四分位数分类,Q1<236.40 ng/ml、Q2 236.40-291.01 ng/ml、Q3291.01-386.48ng/ml、Q4>386.48 ng/ml,Q2与Q1相比,其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Q3、Q4分别与Q1相比,其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有统计学差异;(4)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血脂综合指数均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PCSK9无相关性;(5)肾病综合征患者白蛋白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脂综合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成显着负相关,与PCSK9、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6)肾病综合征患者PCSK9与年龄呈正相关,与肌酐、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成负相关,肾病综合征患者及对照组PCSK9与肾小球滤过率均无相关性;(7)微小病变型肾病与膜性肾病患者PCSK9表达水平相当(320.51±131.15 ng/ml vs 341.55±100.54 ng/ml,P>0.05)。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PCSK9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显着表达;(2)肾病综合征患者PCSK9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成正相关,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脂综合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3)肾病综合征患者基线PCSK9>291.01 ng/ml时,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显着性差异,提示PCSK9升高可能参与肾病综合征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4)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PCSK9、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血脂综合指数成正相关;(5)肾病综合征患者白蛋白与PCSK9、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脂综合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成负相关;(6)肾病综合征患者和对照组PCSK9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均无相关性;(7)微小病变型肾病与膜性肾病的PCSK9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提示PCSK9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表达可能与病理类型无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研究计划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材料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流式细胞学实验 |
| 2.3.2 RT-PCR实验 |
| 2.3.3 ELISA实验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5 质量控制 |
| 3 结果 |
| 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NKG2D表达水平 |
| 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 |
| 3.3 外周血NKG2D可溶配体sMICA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
| 3.4 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细胞百分含量、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之间相关性 |
| 3.5 透析治疗对外周血NKG2D表达和sMICA含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终末期肾病患者NKG2D表达(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 1 文献综述 |
| 1.1 抑郁症 |
| 1.1.1 抑郁症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 |
| 1.1.2 抑郁症的相关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 |
| 1.1.3 抑郁症与炎症因子 |
| 1.1.4 抑郁症的干预方案 |
| 1.2 高强度间歇训练 |
| 1.2.1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概述 |
| 1.2.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方案制定 |
| 1.2.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效果研究 |
| 1.3 小结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2.1 实验仪器 |
| 2.2.2 实验试剂 |
| 2.3 技术路线图 |
| 2.4 动物分组与造模 |
| 2.4.1 实验动物分组 |
| 2.4.2 CUMS动物模型建立 |
| 2.4.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方案 |
| 2.5 样本处理与收集 |
| 2.6 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
| 2.6.1 行为学测试 |
| 2.6.2 半自动生化仪分析(BUN) |
| 2.6.3 ELISA酶联免疫分析(BUN和 CRP) |
| 2.6.4 ELISA酶联免疫分析(IL-15) |
| 2.6.5 实时荧光定量测定大鼠骨骼肌IL-15mRNA表达(RT-PCR)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CUMS造模对大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
| 3.1.1 大鼠体重变化 |
| 3.1.2 糖水偏好实验 |
| 3.1.3 旷场实验 |
| 3.2 HIIT对大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
| 3.2.1 大鼠体重变化 |
| 3.2.2 糖水偏好实验 |
| 3.2.3 旷场实验 |
| 3.3 HIIT对 CUMS大鼠即刻血清BUN结果 |
| 3.4 HIIT对 CUMS大鼠血清BUN、CRP结果 |
| 3.5 大鼠骨骼肌IL-15 含量及IL-15mRNA表达结果 |
| 3.5.1 大鼠腓肠肌IL-15 含量结果 |
| 3.5.2 大鼠比目鱼肌IL-15 含量结果 |
| 3.5.3 大鼠腓肠肌IL-15mRNA表达量结果 |
| 3.5.4 大鼠比目鱼肌IL-15mRNA表达量结果 |
| 3.5.5 大鼠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IL-15 含量结果比较 |
| 3.5.6 大鼠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IL-15mRNA表达比较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CUMS模型评价 |
| 4.1.1 CUMS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1.2 CUMS对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 4.1.3 CUMS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 CUMS 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4.2.1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2.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 4.2.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 4.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即刻BUN的影响 |
| 4.4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BUN的影响 |
| 4.5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CRP的影响 |
| 4.6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大鼠不同肌纤维中IL-15、IL-15mRNA表达的影响 |
| 5 结论 |
| 6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糖尿病肾病 |
| 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
| 1.2 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 |
| 1.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 2. 冬虫夏草 |
| 2.1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
| 2.2 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 |
|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部位的筛选 |
| 前言 |
| 第一章 提取工艺的考察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细胞 |
| 二、实验方法 |
| 2.1 供试品的制备和试剂的配制 |
| 2.2 体外活性评价 |
| 2.3 统计学分析 |
| 三、结果 |
| 3.1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RMC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ECM表达的抑制作用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各组分分离纯化及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细胞 |
| 二、实验方法 |
| 2.1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别 |
| 2.2 核苷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
| 2.3 甾醇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
| 2.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2.5 统计学分析 |
| 三、结果 |
| 3.1 多糖的质量评价 |
| 3.2 核苷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 3.3 甾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 3.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前言 |
| 第三章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试剂配制 |
|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
| 2.3 肾功能指标的测定 |
|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
|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
|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7 RT-PCR测定mRNA表达 |
| 2.8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
| 3.2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 3.3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3.4 核苷提取物对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 |
| 3.5 核苷提取物对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
| 3.6 核苷提取物通过p38/ERK通路抑制EMT和ECM积累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试剂配制 |
|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
| 2.3 代谢参数和肾功能参数的测定 |
|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
|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
| 2.6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 2.7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8 RT-PCR测定mRNA表达 |
| 2.9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
| 3.2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参数的影响 |
| 3.3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3.4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5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
| 3.6 麦角甾醇通过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增殖和ECM积聚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 前言 |
| 第五章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 |
| 2.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3 药物动力学实验 |
| 2.4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 |
| 3.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3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 |
| 前言 |
| 第六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2.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
| 2.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 三、实验结果 |
| 3.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
| 3.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冻干制剂的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2.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 2.2 冻干产品的评价 |
| 三、实验结果 |
| 3.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 3.2 冻干产品的评价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2 药物动力学实验 |
| 2.3 细胞培养 |
| 2.4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
| 2.5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7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2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
| 3.3 ERG-NLCs的细胞毒性 |
| 3.4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 3.5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ECM积聚的影响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第一章 前言 |
| 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
| 1.1 COPD概述 |
| 1.2 COPD的诱因及诊断 |
| 1.3 COPD的病理生理学 |
| 1.4 COPD的发病机制 |
| 1.5 COPD的信号调控机制 |
| 1.6 COPD的治疗现状 |
| 2 冬虫夏草的研究现状 |
| 2.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 2.2 药理作用的研究 |
| 3 PK-PD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
| 3.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 3.2 样品检测方法 |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筛选 |
| 第二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核苷类物质定性及定量分析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核苷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核苷类物质(Nucleosides)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 3 实验结果 |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 3.3 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 |
| 3.4 方法回收率 |
| 3.5 人工虫草CPD0301中各核苷成分的含量 |
| 4 讨论与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甾醇类物质筛选 |
| 第一节 人工虫草CPD0301中甾醇类物质定性分析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甾醇类物质提取、分离、纯化 |
| 2.2 色谱条件 |
| 2.3 质谱条件 |
| 3 实验结果 |
| 3.1 甾醇粗提取物中的总甾醇含量 |
| 3.2 纯化后的甾醇定性检测 |
| 4 讨论与小结 |
| 第二节 人工虫草CPD0301中麦角甾醇的定量分析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甾醇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麦角甾醇(Ergosterol)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 3 实验结果 |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 3.3 方法精密度 |
| 3.4 方法回收率与准确度 |
| 3.5 人工虫草CPD0301中麦角甾醇的含量 |
| 4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多糖类物质筛选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多糖类物质提取与分离 |
| 2.2 多糖的测定 |
| 2.3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还原性糖等杂质的测定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多糖的含量测定 |
| 3.2 杂质的测定 |
| 4 讨论与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有效成分的初步活性评价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细胞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核苷类物质的纯化 |
| 2.2 细胞培养 |
| 2.3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 2.5 NO的含量测定 |
| 3 实验结果 |
| 3.1 CSE溶液的定量测定 |
| 3.2 MTT法测定CSE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3 体外建模所需CSE浓度的筛选 |
| 3.4 核苷类、甾醇类、多糖类及麦角甾醇对10%CSE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 4 讨论与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1中抗COPD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 第六章 人工虫草CPD0301中核苷类物质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细胞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 2.3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 2.5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的测定 |
| 2.6 BALF中炎症细胞瑞士-吉姆萨染色 |
| 2.7 Balb/c小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 2.8 RT-PCR法测定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mRNA水平 |
| 2.9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 2.10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 实验结果 |
| 3.1 核苷类物质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 核苷类物质对RAW264.7中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 3.3 核苷类物质对RAW264.7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4 核苷类物质对小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5 核苷类物质缓解了COPD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
| 3.6 核苷类物质对小鼠肺组织中相关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与小结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麦角甾醇抗COPD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 第一节 麦角甾醇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细胞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 |
| 2.3 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 2.4 COPD炎症模型的建立 |
| 2.5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或炎症细胞的测定 |
| 2.6 体内外相关氧化还原指标的测定 |
| 2.7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
| 2.8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及Balb/c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9 Balb/c小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 2.10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 2.11 NF-KB/p65活力的测定 |
| 2.12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 实验结果 |
| 3.1 体外细胞模型的确立 |
| 3.2 麦角甾醇对16HBE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3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
| 3.4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
| 3.5 麦角甾醇对CSE诱导的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6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
| 3.7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与小结 |
| 第二节 麦角甾醇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细胞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传代、冻存与复苏 |
| 2.2 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 2.3 COPD炎症的建立 |
| 2.4 体内外相关炎症因子的建立 |
| 2.5 BALF中炎症细胞瑞士-吉姆萨染色 |
| 2.6 SD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 2.7 RT-PCR法测定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mRNA水平 |
| 2.8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表面表示物的表达 |
| 2.9 Western blot法测定体内外相关蛋白的表达 |
| 2.10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 实验结果 |
| 3.1 细胞活力的测定 |
| 3.2 麦角甾醇对细胞极化标志性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
| 3.3 麦角甾醇对CSE诱导的SD大鼠生命体征及肺组织的影响 |
| 3.4 麦角甾醇对体内外模型中巨噬细胞表面标示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麦角甾醇对RAW264.7细胞和肺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6 麦角甾醇对COPD体内外模型中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人工虫草在COPD模型大鼠中的PK-PD关联性研究 |
| 第八章 麦角甾醇作为生物标示物探究人工虫草CPD0301在体内的PK-PD关联性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液相色谱条件 |
| 2.2 质谱条件 |
| 2.3 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
| 2.4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方案 |
| 2.5 血浆样本前处理方法 |
| 2.6 分析方法学验证 |
| 2.7 药动学参数计算 |
| 3 实验结果 |
| 3.1 方法的专属性 |
| 3.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
| 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 3.4 提取回收率 |
| 3.5 稳定性 |
| 3.7 基质效应 |
| 3.8 药代动力学研究 |
| 4 讨论 |
| 4.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 4.2 药动学研究的意义 |
| 5 小结 |
| 6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AOPPs对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 |
| 3 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第二章 AOP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G1期阻滞的分子机制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部分内容同第一章) |
| 3 方法(部分方法同第一章) |
| 4 结果 |
| 5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词汇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西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
| 1.1 概述 |
| 1.2 流行病学 |
| 1.3 病因与发生机制 |
| 1.4 诊断 |
| 1.5 治疗进展 |
| 2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则治法 |
| 2.4 辨证论治 |
| 2.5 复方治疗 |
| 2.6 单方验方 |
| 2.7 中成药 |
| 2.8 外治法 |
| 2.9 实验研究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3.1 常规治疗 |
| 3.2 运脾强生方治疗 |
| 3.3 复方α-酮酸片治疗 |
| 3.4 治疗分组 |
| 3.5 疗程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资料 |
| 4.2 疗效性指标 |
| 4.3 次要指标 |
| 4.4 不良反应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6.1 基线资料 |
| 6.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6.3 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 |
| 6.4 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的比较 |
| 6.5 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水平的比较 |
| 6.6 两组治疗前后IGF-1水平的比较 |
| 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7 讨论 |
| 7.1 研究意义 |
| 7.2 中医对CKD-PEW的认识 |
| 7.3 运脾强生方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
| 7.4 CKD-PEW的疗效评价 |
| 7.5 疗效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及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 2.4 实验方法 |
| 2.5 观察项目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治疗后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 |
| 3.3 各组大鼠血清TP、ALB的变化 |
| 3.4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IGF-1的比较 |
| 3.5 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的表达量的比较 |
| 4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症状分级量化表 |
| 附表2 MQSGA评分表 |
| 附表3 英文缩写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课题和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略词中引文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前言 |
|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慢性肾脏疾病概述 |
| 2.OSA和 CKD的发病情况 |
| 3.OSA与 CKD的临床特点 |
| 4.OSA导致CKD的病理机制 |
| 4.1 直接途径-缺氧 |
| 4.2 间接途径 |
| 4.2.1 RAAS激活 |
| 4.2.2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
| 4.2.3 氧化应激 |
| 4.2.4 高血压 |
| 4.2.5 内皮功能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 |
| 5.CKD导致OSA的病理机制 |
| 5.1 上气道狭窄 |
| 5.2 化学感受性反射改变 |
| 第二部分 氯沙坦通过调节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管生成因子减轻慢性间断性缺氧诱导的大鼠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丧失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 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 2.4 动物分组及间断性缺氧设备 |
| 2.4.1 动物来源 |
| 2.4.2 动物分组 |
| 2.4.3 间断性缺氧设备 |
| 2.5 慢性间断性缺氧实验 |
| 2.6 实验标本采集 |
| 2.7 肾脏功能检测 |
| 2.8 肾脏病理学检查 |
| 2.8.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 2.8.2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CD34、HIF-1α、AT1R、VEGF和 TSP-表达 |
| 2.8.3 透射电镜检查 |
|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肾脏AngII的水平 |
| 2.10 RT-qPCR检测大鼠肾脏HIF-1α、AT1R、VEGF和 TSP-1mRNA表达 |
| 2.10.1 TRIzol法提取RNA |
| 2.10.2 检测RNA浓度 |
| 2.10.3 RNA反转录成c DNA |
| 2.10.4 RT-qPCR反应 |
| 2.10.5 结果分析 |
| 2.11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大鼠肾脏HIF-1α、AT1R、VEGF和 TSP-1 蛋白表达 |
| 2.11.1 肾脏蛋白提取 |
| 2.11.2 BCA法检测蛋白质浓度 |
| 2.11.3 SDD-PAGE电泳 |
| 2.11.4 转模 |
| 2.11.5 封闭 |
| 2.11.6 一抗孵育 |
| 2.11.7 二抗孵育 |
| 2.11.8 曝光 |
| 2.11.9 蛋白表达检测 |
| 3.统计学分析 |
| 4.结果 |
| 4.1 CIH和氯沙坦对大鼠体重和肾脏功能的影响 |
| 4.2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TEC损伤 |
| 4.3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TEC超微结构损伤 |
| 4.4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PTC超微结构损害 |
| 4.5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PTC丧失 |
| 4.6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HIF-1α表达 |
| 4.7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RAS激活 |
| 4.7.1 氯沙坦降低CIH诱导的大鼠肾脏Ang II水平 |
| 4.7.2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AT1R表达 |
| 4.8 氯沙坦调节CIH诱导的大鼠肾脏血管生成因子失衡 |
| 4.9 氯沙坦下调CIH诱导的大鼠肾脏HIF-1α、AT1R、VEGF和 TSP-1mRNA表达 |
| 4.10 免疫印迹试验证实氯沙坦下调CIH诱导的大鼠肾脏HIF-1α、AT1R、VEGF和 TSP-1 蛋白表达 |
| 5.讨论 |
| 第三部分 氯沙坦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纤维化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大鼠肾脏Masson染色 |
| 2.2 大鼠肾脏天狼猩红染色 |
| 2.3 TUNEL法检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
| 2.4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TGF-β1、CTGF、E-cad和α-SMA表达 |
| 2.5 RT-qPCR检测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TGF-β1、CTGF、E-cad和α-SMA mRNA表达 |
| 2.6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TGF-β1、CTGF、E-cad和α-SMA蛋白表达 |
| 3.统计学分析 |
| 4.结果 |
| 4.1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纤维化 |
| 4.2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
| 4.3 氯沙坦调节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 表达 |
| 4.4 氯沙坦降低CIH诱导的大鼠肾脏TGF-β1、CTGF表达 |
| 4.5 氯沙坦减轻CIH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 |
| 4.6 氯沙坦调节CIH诱导的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 |
| 4.7 氯沙坦调节CIH诱导的大鼠肾脏TGF-β1、CTGF、E-cad和α-SMAmRNA表达 |
| 4.8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氯沙坦对CIH诱导的大鼠肾脏Bcl-2、Bax、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9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氯沙坦对CIH诱导的大鼠肾脏TGF-β1、CTGF、E-cad和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讨论 |
| 第四部分 :氯沙坦减轻间断性缺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
| 1.前言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细胞 |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 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5 细胞复苏 |
| 2.6 细胞传代 |
| 2.7 细胞计数 |
| 2.8 细胞冻存 |
| 2.9 实验分组及IH模型暴露细胞 |
| 2.10 倒置显微镜观察HK-2细胞形态 |
| 2.11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 |
| 2.12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 |
| 2.13 RT-qPCR检测HK-2 细胞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 |
| 2.14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HK-2 细胞Bcl-2、Bax、Caspase-3 蛋白表达 |
| 3.统计学分析 |
| 4.结果 |
| 4.1 各组HK-2细胞形态学改变 |
| 4.2 氯沙坦减轻IH诱导的HK-2细胞活性降低 |
| 4.3 氯沙坦抑制IH诱导的HK-2细胞凋亡 |
| 4.4 氯沙坦调节IH诱导的HK-2 细胞Bcl-2、Bax和 Caspase-3 mRNA表达 |
| 4.5 氯沙坦调节IH诱导的HK-2 细胞Bcl-2、Bax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 |
| 5.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代代花研究进展 |
| 1.2.1 代代花概况 |
| 1.2.2 代代花的化学成分 |
| 1.2.3 代代花的药理活性 |
| 1.3 天然产物分离与提取 |
| 1.3.1 黄酮 |
| 1.3.2 生物碱 |
| 1.3.3 多糖 |
| 1.3.4 挥发油 |
| 1.3.5 香豆素 |
| 1.4 巨噬细胞与免疫 |
| 1.5 巨噬细胞与炎症 |
| 1.6 巨噬细胞泡沫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
| 1.7 肥胖症研究进展 |
| 1.8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 1.8.1 选题依据 |
| 1.8.2 研究目标 |
| 1.8.3 研究内容 |
| 1.8.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代代花主要成分提取及活性筛选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 2.3.2 极性部位的分级萃取 |
| 2.3.3 五大类物质的分离提取 |
| 2.3.4 含量测定 |
| 2.3.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 2.3.6 细胞培养及处理 |
| 2.3.7 免疫活性筛选 |
| 2.3.8 抗炎活性筛选 |
| 2.3.9 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
| 2.3.10 减肥活性筛选 |
| 2.3.11 统计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主要成分含量 |
| 2.4.2 抗氧化活性 |
| 2.4.3 免疫活性筛选 |
| 2.4.4 抗炎活性筛选 |
| 2.4.5 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
| 2.4.6 减肥活性筛选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代代花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免疫活性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CAVAP分离提取 |
| 3.3.2 CAVAP免疫活性机制研究 |
| 3.3.3 CAVAP提取工艺优化 |
| 3.3.4 代代花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
| 3.3.5 代代花纯化多糖免疫活性研究 |
| 3.3.6 统计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CAVAP免疫活性机制研究 |
| 3.4.2 CAVAP提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
| 3.4.3 离子交换柱层析 |
| 3.4.4 凝胶柱层析 |
| 3.4.5 CAVAP-Ⅰ和CAVAP-Ⅱ的结构分析 |
| 3.4.6 代代花纯化多糖免疫活性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代代花挥发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CAVAO分离提取 |
| 4.3.2 GC-MS法测定CAVAO成分 |
| 4.3.3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
| 4.3.4 ELISA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IL-6和TNF-α |
| 4.3.5 RT-qPCR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基因水平 |
| 4.3.6 免疫荧光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核转位 |
| 4.3.7 Western blot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相关蛋白表达 |
| 4.3.8 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CAVAO成分分析 |
| 4.4.2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 4.4.3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和IL-1β的影响 |
| 4.4.4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
| 4.4.5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6,TNF-α,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
| 4.4.6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核转位的影响 |
| 4.4.7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4.8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4.9 CAVAO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代代花小分子化合物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
| 5.1 前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5.2.1 材料与试剂 |
| 5.2.2 仪器与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
| 5.3.2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 5.3.3 巨噬细胞形态观察 |
| 5.3.4 巨噬细胞NO释放量的测定 |
| 5.3.5 ELISA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IL-6和TNF-α |
| 5.3.6 RT-qPCR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基因水平 |
| 5.3.7 Western blot法检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相关蛋白表达 |
| 5.3.8 统计分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小分子化合物结构鉴定 |
| 5.4.2 代代花小分子化合物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
| 5.4.3 代代花小分子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 5.4.4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 5.4.5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影响 |
| 5.4.6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
| 5.4.7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6,TNF-α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
| 5.4.8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5.4.9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 5.4.10 HE,HG和BE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 |
| 5.4.11 HE和HG构效关系的研究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代代花小分子化合物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
| 6.1 前言 |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6.2.1 材料与试剂 |
| 6.2.2 仪器与设备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油红O染色检测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积累情况 |
| 6.3.2 BODIPY染色检测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积累情况 |
| 6.3.3 Dil-ox-LDL摄取测定 |
| 6.3.4 胆固醇摄入 |
| 6.3.5 胆固醇外流 |
| 6.3.6 RT-qPCR法检测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相关基因表达 |
| 6.3.7 Western blot法检测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相关蛋白表达 |
| 6.3.8 统计分析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小分子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
| 6.4.2 HE,CHO,HG和BER对巨噬细胞摄取Dil-ox-LDL的影响 |
| 6.4.3 HE,CHO,HG和BER对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入的影响 |
| 6.4.4 HE,CHO,HG和BER对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率的影响 |
| 6.4.5 HE,CHO,HG和BER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ABCA1,ABCG1和SRB1mRNA表达的影响 |
| 6.4.6 HE,CHO,HG和BER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SRA1和CD36 mRNA表达的影响 |
| 6.4.7 HE,CHO,HG和BER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ABCA1,ABCG1和SRB1蛋白表达的影响 |
| 6.4.8 HE,CHO,HG和BER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SRA1和CD36蛋白表达的影响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代代花活性物质减肥作用研究 |
| 7.1 前言 |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7.2.1 材料与试剂 |
| 7.2.2 仪器与设备 |
| 7.3 实验方法 |
| 7.3.1 EA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
| 7.3.2 EA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代谢的影响 |
| 7.3.3 EA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的作用研究 |
| 7.3.4 EA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
| 7.3.5 代代花小分子化合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
| 7.3.6 统计分析 |
| 7.4 结果与讨论 |
| 7.4.1 EA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
| 7.4.2 EA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代谢的影响 |
| 7.4.3 EA对HFD诱导的小鼠肥胖作用的研究 |
| 7.4.4 EA对HFD诱导的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 |
| 7.4.5 小分子化合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
| 7.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材料和方法 |
| 1.材料 |
| 2.方法 |
| 实验结果 |
| 1.AGE-BSA孵育及鉴定 |
| 2.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中AGEs水平及巨噬细胞极化情况 |
| 3.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BSA)促进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
| 4.AGE-BSA通过调控HIF-1α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1 极化 |
| 5.AGE-BSA通过调控PDK4 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1 极化 |
| 6.HIF-1α能够通过结合PDK4 的启动子区促进PDK4 的表达 |
| 7.HIF-1α通过调控PDK4 的表达影响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 |
| 8.ROS参与AGE-BSA/HIF-1α/PDK4 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
| 9.PDK4 通过调控AP-1 表达促进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PCSK9的标准曲线及曲线方程 |
|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
| 3、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PCSK9表达水平与脂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及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选取最大的约登指数所对应的PCSK9值,再对PCSK9进行四分位数,评估PCSK9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TC、LDL升高的诊断价值 |
| 5、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6. 肾病综合征患者白蛋白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7. PCSK9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8. PCSK9与肾脏病理类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Abbreviation)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