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琳,戴罗桓,邓春雷[1](2021)在《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存在多种穿刺路径, 以适应于不同人群颅骨解剖结构和不同分支疼痛,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整理临床常用的Hartel入路、颌下-卵圆孔入路、眶-圆孔入路、侧方入路、改良侧方入路、经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周围入路, 并对以上几种射频热凝术穿刺路径的选择、解剖结构、穿刺靶点和各路径的适应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文贝[2](2021)在《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三叉神经痛微囊压迫术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行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与传统C臂机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术中穿刺方法的优缺点,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35例,其中DSA组15例,C臂机组20例,DSA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精准引导球囊压迫术,C臂机组则是传统C臂机下引导,对比两组病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S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6.66%高于C臂机组55.00%;DSA组手术时间(25.45±5.81)min较C臂机组(46.44±5.79)min时间短;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临床有效率93.33%,C臂机组为90%,2组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组出现口咬肌无力3例,单纯疱疹2例,复视1例,三叉神经抑制反应1例,并发症率为46.66%。C臂机组出现口角疱疹8例,咬肌无力3例,复视2例,三叉神经抑制4例,总的并发症率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有显着的临床疗效,DSA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方面要明显优于C臂组,DSA引导微球囊压迫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赵浩然[3](2021)在《不同路径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被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但采用不同路径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卵圆孔及圆孔的不同路径穿刺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卵圆孔组与圆孔组卵圆孔组行经Hartel前入路穿刺到达卵圆孔行RFT;圆孔组经侧方入路穿刺到达圆孔外口RFT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疼痛缓解情况及复发率,采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巴罗神经学研究所分级评定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ore,BNI)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卵圆孔组与圆孔组患者术前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NRS评分在术后1个月(分别为0.95±0.69和1.00±0.73;p=0.825>0.05)及3个月(分别为1.20±0.93和1.40±0.94;p=0.503>0.05)均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分别为1.35±0.81和2.05±1.35;p=0.029<0.05)及1年(分别为1.85±0.99和2.95±1.46;p=0.008<0.05),卵圆孔组患者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圆孔组。卵圆孔组患者复发率(5%)在术后1年明显低于圆孔组(30%)(p=0.037<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圆孔组患者满意度(95%)明显高于卵圆孔组(70%)p=0.037<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在面部麻木(55%和20%;p=0.047<0.05)、咀嚼肌无力(分别为25%和0%;p=0.017<0.05)两个方面,卵圆孔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圆孔组。结论:两种路径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上颌神经痛均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经卵圆孔RFT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与经圆孔外孔RFT治疗相比,术后疼痛复发率较低,且患者满意度较高,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经圆孔外孔RFT,但均在六个月内完全恢复。推荐临床采用卵圆孔路径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
刘诚,严从阳,卞虎,张前西,周鹏程,颜凯,杨佳丽,薛同庆[4](2021)在《DSA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三个分支均受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3个分支均受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淮安市淮安医院疼痛与介入科、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涟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及淮安市淮阴医院介入科收治的52例3个分支均受累的PTN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选择卵圆孔内的下颌神经干、圆孔内的上颌神经干、眶上缘的眶上神经干与滑车上神经干为穿刺靶点;分别给予下颌神经干75 ℃的射频热凝处理;上颌神经干、眶上神经干与滑车上神经干90 ℃的射频热凝处理。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最终完成研究者44例。治疗前触电样疼痛VAS评分(8.7±0.7)分,治疗后各时点触电样疼痛VAS评分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并发症持续性麻痛、面部肿胀、面部感觉缺失及咀嚼功能下降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周优效者36例(81.8%),良效者8例(18.2%),治疗中是否采用DSA三维影像进行验证穿刺位置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均未见复发。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选择性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3个分支均受累的PTN安全、有效。
赵政政,宋敏华,江峰,于洋,孙明洁,陈付强[5](2021)在《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年龄41~83岁,性别不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射频热凝组(n=19)与球囊压迫组(n=21)。射频热凝组局麻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球囊压迫组全麻下行球囊压迫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球囊压迫组较射频热凝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手术时间更短(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3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时BNI疼痛评分分级及BNI面部麻木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24 h时BNI面部麻木、咬肌无力、角膜反射发生率均较球囊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咬肌无力症状均恢复;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角膜反射迟钝发生率较球囊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日时恢复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射频热凝术与球囊压迫术均为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球囊压迫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朱冬冬[6](2021)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为临床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组),另31例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组),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两组患者术后行BNI评分、观察它们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将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及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并对二者术后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患者中:术后立即无明显疼痛患者27例,2例患者术后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1例患者术前疼痛感剧烈、术后比术前痛感明显减轻,且这30例患者术后均不需要其他缓解疼痛的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0例,1例无效。术后发生暂时性听力障碍1例,听力减退2例,耳鸣2例,1例暂时性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第2天听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听力下降术后第3个月听力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耳鸣症状在术后第3个月消失,另2例无变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伴麻木,术后10天后麻木感缓解。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痛及恶心呕吐,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组患者中: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者26例,6例有效,其中4例患者术后不需药物治疗,2例需口服药物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2例,1例无效。其中15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面部麻木,多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患侧咬肌无力,在术后2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术后1周后治愈。也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PBC组和MVD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97%和9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住院费用高于PBC组[(31171.6±3356.4)元vs(20319.5±1741.4)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82.6±22.2)分钟vs(37.6±8.0)分钟]、[(17.4±2.7)天vs(7.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高于MVD组(51.5%vs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均显着,球囊压迫术有着低风险、微创伤、短疗程、更经济的优点,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影像学提示有责任血管压迫、无开颅手术手术禁忌症且不排斥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优先选用微血管减压术。而对于身体条件差、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以及MVD手术后复发者,选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可避免开颅风险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更为合适。
李九强,熊建忠,李超[7](2020)在《不同温度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单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温度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单支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单支三叉神经痛病人211例,其中眼支21例,上颌支96例,下颌支9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按照不同温度分为70℃组、75℃组和80℃组。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及面部麻木程度。结果眼支、上颌支、下颌支病人70℃组、75℃组、80℃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支、上颌支病人70℃组、75℃组、80℃组1年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支病人70℃组1年疾病复发率高于75℃组、8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支病人70℃组、75℃组、80℃组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支、下颌支病人70℃组面部麻木程度轻于75℃组、8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支、上颌支病人宜采用70℃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下颌支病人宜采用75℃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可保证临床疗效,尽可能降低疾病复发率。
孙倩倩[8](2020)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为慢性颅神经相关病理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一种方式能将其彻底根治。目前在疼痛科,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及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应用广泛。但射频治疗术后不能保证长期疗效,复发率高,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后起效需要12周,早期疗效不佳。因此本文探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4例),A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眶下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B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C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表阿霉素分别注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天、2周、6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睡眠时间,同时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row Neurollogical Institute,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情况:面部感觉功能减退、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头痛、面部肿胀等。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组及C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月,A、B、C三组之间N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得分最高,B组次之,C组得分最低,C组治疗效果最佳。2.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睡眠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P>0.05),其中C组总体睡眠时间高于A组、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术后1天、2周、6月A组有效率分别为62.5%、58.3%、41.7%;B组有效率分别为79.2%、70.8%、66.7%;C组有效率分别为83.3%、95.8%、95.8%。术后1天,三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月,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共有6例(25%)出现复发,B组患者共有3例(12.5%)出现复发,C组没有患者出现复发。4.术后并发症在三组患者的发生发展情况三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天A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鼻翼旁脸颊麻木感,B组及C组分别有15例(62.5%)、14例(58.3%)患者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面部麻木感;术后C组有3名(12.5%)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予以口服镇痛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咀嚼肌力下降及角膜炎等症状。术后A组、B组、C组分别有10例(41.7%)、9例(37.5%)、11例(45.8%)患者出现面部肿胀,予以局部冰块冰敷,12天肿胀消失。三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此方法有效结合了三叉神经自身解剖结构特殊性、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技术和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迅速,中长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程度轻微,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临床中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苏琯钊[9](2020)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对在本院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的62例患者进行随访,并作回顾性分析,总结整理PMC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为以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所采用PMC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62例病例,对这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术中反应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对于手术成功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PMC术后疼痛即刻缓解者61例(98.4%),疼痛无缓解者1例(1.6%)。术后半年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预后分级:Ⅰ级者54例(87.1%),Ⅱ级者2例(3.2%),Ⅲ级者2例(3.2),Ⅳ级者0例,Ⅴ级者4例(6.5%)。术后同侧感觉异常者59例,占95.2%;同侧咀嚼肌无力者60例(症状多于3个月内缓解或良好耐受),占96.8%;术后口角疱疹5例(术后1周左右恢复),占8.1%;展神经麻痹者3例(其中2例于术后1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3个月有所好转),占4.8%。术中发生三叉神经抑制反应者59例,占93.7%。本组患者平均住院3.5天,无听力、视力下降者,未发现颅内血肿,无死亡病例。年龄、球囊压迫时间对术后疼痛缓解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叉神经痛病程、疼痛属支、球囊大小、球囊形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PMC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术后疼痛缓解率可达98.4%。2、PMC术中三叉神经抑制反应可以作为穿刺针成功进入卵圆孔的指标之一。3、PMC术后并发症大多较为轻微,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或耐受。4、球囊压迫时间低于2分钟,易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选择适当的球囊压迫时长有助于减少PMC术后疼痛复发。5、就年龄因素而言,低于65岁者与高于65岁者相比,PMC手术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6、本组病例未发现三叉神经痛病程、疼痛属支、球囊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对于PMC术后疼痛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温泽惠[10](2020)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CT引导射频热凝术前后静息态fMRI变化》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基于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状态。ITN患者经CT引导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变化。以便对术后预后情况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例ITN患者和1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为观察对象,通过3.0T MRI进行f MRI脑功能数据收集。后对17例ITN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热凝术(PRT)治疗,术后三个月再次使用相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经过DPARSF软件图像处理并计算所有受试者全脑f-ALFF值,利用SPSS16.0和SPM12软件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比较ITN患者与正常人群,ITN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全脑f-ALFF值、疼痛情况(VAS评分)变化,同时探究相关脑区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ITN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f-ALFF值增强(未校正,P<0.005)的脑区有:左侧壳核,左侧岛叶,左侧额眶皮质,前扣带回,右侧颞中回;f-ALFF值减弱(未校正,P<0.005)的脑区有:左侧额极,后扣带回,楔前叶,右侧小脑。2.ITN患者全脑f-ALFF值和VAS评分呈正相关的脑区(未校正,P<0.005)有:右侧小脑,呈负相关的脑区(未校正,P<0.005)有:右侧枕上回,楔前叶,左侧额眶皮质,左侧额上回,左侧岛叶,右侧颞中回,左侧小脑。3.PRT治疗后,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且术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f-ALFF值术后表现为增强信号的脑区有(未校正,P<0.005):右侧扣带旁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侧额极;f-ALFF值术后表现为减弱信号的脑区有(未校正,P<0.005):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颞中回。未发现右侧扣带旁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侧额极,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颞中回相关脑区f-ALFF变化值与术后VAS评分变化值及术后麻木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ITN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壳核,岛叶,额眶皮质,前扣带回,颞中回,额极,后扣带回,楔前叶,小脑存在差异。ITN患者全脑中,小脑,枕上回,楔前叶,额眶皮质,额上回,岛叶,颞中回f-ALFF值和VAS评分具有相关性。这提示相关脑区与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存在联系。ITN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PRT治疗可缓解疼痛,且安全可靠,同时扣带旁回,额上回,额极,中央后回,缘上回,颞中回治疗前后f-ALFF值存在差异,未发现这些脑区f-ALFF变化值与术后VAS评分变化值及术后麻木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7 致谢 |
| 8 附录 |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 附录C 附图 |
| 附录D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资料和方法 |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流程图 |
| 2.3 手术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 3.2 术中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处理 |
| 3.3 术后随访 |
| 3.3.1 术后复发率及疼痛缓解情况 |
| 3.3.2 术后并发症 |
| 3.3.3 患者满意度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不同温度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本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临床疗效 |
| 1.3.2 复发率 |
| 1.3.3 面部麻木程度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不同分支温度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不同分支温度组1年后复发率比较 |
| 2.3 不同分支温度组面部麻木程度比较 |
| 3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
| 1.3 仪器设施及药品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 NRS 评分的比较 |
| 2.2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时间的比较 |
| 2.3 三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 |
| 2.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 |
| 3 讨论 |
|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
| 3.2 不同射频技术在PTN的作用特点及及治疗效果 |
| 3.3 表阿霉素化学毁损在PTN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
| 3.4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 一般资料 |
| 1.3 手术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 2.2 PMC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PRT手术 |
| 2.3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临床指标 |
| 3.2 f MRI扫描分析结果 |
| 4 讨论 |
| 4.1 ITN患者病例和健康人群对照 |
| 4.2 ITN患者PRT术后临床指标变化的意义 |
| 4.3 功能性磁共振结果意义 |
| 5 不足与展望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