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前列腺素E_1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前列腺素E_1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飞[1](2021)在《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对早中期KOA患者血清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近10年中药外治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用药规律,为后续临床研究中药外治组方提供理论基础。2、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治疗KOA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通过检测致痛因子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及P物质(SP)来充分阐述中医外治组合疗法治疗KOA的疼痛机理。方法:1、数据挖掘: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汇总中药外治处方,通过Excel 2007建立中药外治治疗KOA的数据库,获得处方组成及性味归经的频数结果,同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及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药物进行对比,探讨两者的关系。2、临床研究:按照KOA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选择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创伤骨科门诊的KOA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组: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组;对照组: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组;每组均为30例,所有患者签署课题知情同意书。通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各项指标,包括VAS评分、WOMAC评分以及相关致痛因子(5-HT、PGE2、SP),实验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土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两组间与组内均数对比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等级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3个中药处方,包含有189味中药,累计出现的次数为2377次,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威灵仙、透骨草、独活、乳香、川乌、川芎、草乌、当归。同时研究发现药物四气五味归经主要以温性(84次,44.7%)、苦味(107次,35.9%)及足厥阴肝经(119次,25.4%)为主。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5个中药聚类组合:聚类I(乳香、没药、防风、威灵仙);聚类II(川乌、草乌、桂枝、艾叶);聚类Ⅲ(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红花、当归);聚类Ⅳ(独活、羌活、牛膝、木瓜、秦艽);聚类Ⅴ(川芎、细辛)。并且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置信度最高的前5组药对分别是“乳香→没药、草乌(100%)”、“乳香→没药、威灵仙(95.3%)”、“乳香→没药(94.4%)、”没药→乳香、伸筋草(94.1%)”、“乳香→没药、红花(93.7%)”;同时通过与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药物对比发现:两者共有20味相同的药物,同时性味归经均以温性、苦味及足厥阴肝经为主。2、临床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KOA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依从性,从开始到试验结束,未发生病例脱落情况。(2)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膝关节的X线K-L分级、VAS评分、WOMAC评分及5-HT、PGE2、SP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3)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试验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5-HT、PGE2、SP疗效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及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均能够有效的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4)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发现试验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5-HT、PGE2疗效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SP疗效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在改善患者功能及缓解疼痛症状上较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更加具有优势,但在SP疗效指标上两者无明显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0%,试验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加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2周后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与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相比更加具有显着的疗效。结论:1、中药外治治疗膝骨关节炎药物组成主要以红花、伸筋草、威灵仙、透骨草、独活为主,性味归经主要以温性、苦味及足厥阴肝经为主。2、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符合中药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4、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能够降低患者5-HT、PGE2及SP的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疼痛机制之一。

马启明[2](2021)在《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皮瓣移植是修复组织缺损最常用的方式,皮瓣移植术后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血管痉挛,而顽固性的血管痉挛将严重影响移植物的血运循环,造成局部缺血或瘀血,进行性的导致皮瓣坏死。因此解决皮瓣移植术后的血管痉挛进而提高皮瓣存活率是一个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研究如何解决重建术后血管痉挛的着手点是筛选最佳解痉挛药物,通过局部用药的方式,观察多种药物对痉挛血管的灌注影响。本课题以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两种血管痉挛的模型,在模型上分别筛选出能够减少痉挛持续时间、形成超灌注的最佳解痉药物,并初步探讨其解痉机制。随后把两种血管痉挛模型筛选出的最佳解痉药物所涉及的解痉关键蛋白抑制剂应用于皮瓣移植术,观察术后皮瓣血流灌注量、皮瓣存活率、痉挛相关蛋白(Rho A和CPI-17α(T38))的影响。方法1.建立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神经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利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仪(LSCI)记录其基础灌注值,诱发痉挛后记录其痉挛灌注值,随后分别施加7种常见的血管扩张剂,生理盐水作对照组,计算出痉挛持续时间和超灌注时间。选择解痉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在术后3天取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2.建立机械诱发的肌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利用LSCI记录其基础灌注值,诱发痉挛后记录其痉挛灌注值,随后分别施加9种常见的血管扩张剂,生理盐水作对照组,计算出痉挛持续时间和超灌注时间。选择解痉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在术后3天取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3.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基础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首先建立大鼠背部皮瓣模型(3×9cm),在皮瓣掀起后分别局部施加生理盐水和抑制剂(法舒地尔),基础组并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术后3天观察生理盐水组和法舒地尔组皮瓣存活率及Choke I、II区的血流灌注量。术后7天取Choke II区皮瓣进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Rho A和CPI-17Aα-(T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股动静脉痉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股动脉痉挛后,其血流量下降了约92%,在应用7种药剂后,2%利多卡因一直处于痉挛状态。就缩短动脉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的功效而言,其余7种药物可分为:硝普钠=前列腺素E1﹤酚妥拉明=罂粟碱﹤10%硫酸镁﹤维拉帕米﹤生理盐水。仅有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达到超灌注状态,且前者超灌注时间显着较短(P<0.001);(2)股静脉痉挛后,其血流量下降了约73%,就缩短静脉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的功效而言,7种药物可分为:前列腺素E1=硝普钠﹤罂粟碱=10%硫酸镁=酚妥拉明﹤维拉帕米﹤生理盐水。从超灌注时间来看,仅有前列腺素E1、硝普钠和罂粟碱达到超灌注状态,而前列腺素E1的超灌注时间均数短于其余两组(P<0.001);(3)术后3天取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组的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组血管表达少量Rho A,主要集中在血管平滑肌层,在滴加NE后,血管平滑肌层Rho A表达显着升高(P<0.001),施加硝普钠或前列腺素E1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CPI-17α(T38)的表达趋势与Rho A相似,NE组与基础组相比,CPI-17α(T38)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添加SNP和PGE1后,其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2.机械诱发的肌源性股动静脉痉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钝性剥离后股动脉灌注下降约88%。9种解痉药的解痉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显着缩短(P<0.001)。就缩短动脉痉挛时间而言,10种药物分别为:10%硫酸镁=12%利多卡因<氨力农=硝普钠<罂粟碱=酚妥拉明=2%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生理盐水<前列腺素E1<生理盐水。10%硫酸镁组和12%利多卡因组痉挛持续时间最短,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206)。只有10%硫酸镁和12%利多卡因可导致超灌注。前者灌注时间为620±29s,明显短于后者(1142±45s)(P<0.001);(2)钝性剥离后股静脉灌注下降约88%。除前列腺素E1组外,其余各组的痉挛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01),前列腺素E1组的痉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95)。就缩短静脉痉挛持续时间而言,10种药物的解痉挛效果依次为:10%硫酸镁=12%利多卡因<氨力农=酚妥拉明<罂粟碱<2%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硝普钠<前列腺素E1=生理盐水。10%硫酸镁与12%利多卡因无显着性差异(P=0.722)。仅有10%硫酸镁可以达到达到超灌注(1100±22s);(3)术后三天取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组的股动脉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组血管表达少量Rho A,主要集中在血管平滑肌层,在血管钝性剥离手术操作后,血管平滑肌层Rho A表达显着升高(P<0.005),施加10%硫酸镁或12%利多卡因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CPI-17α(T38)的表达趋势与Rho A相似,手术组与基础组相比,CPI-17α(T38)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添加10%硫酸镁或12%利多卡因后,其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3.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应用于皮瓣移植研究显示:(1)生理盐水组的皮瓣存活率69.4±14.2%,法舒地尔组的皮瓣存活率为93.1±4.0%,法舒地尔组的皮瓣存活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2);(2)皮瓣Choke I: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28.1±8.7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为56.6±10.7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1)。Choke II: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16.4±5.4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为39.3±7.8U,法舒地尔组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1);(3)与基础组相比,生理盐水组Rho A和CPI-17α(T3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3,P<0.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法舒地尔组的Rho A和CPI-17α(T38)水平明显降低(P=0.047,P=0.004)。结论神经源性血管痉挛的最佳解痉剂为硝普钠和前列腺素E1;肌源性血管痉挛的最佳解痉剂为10%硫酸镁和12%利多卡因。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应用于皮瓣移植术,可显着提高血流灌注和皮瓣存活率。

吕尚[3](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痛风性关节炎(GA)是我省、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的代谢性风湿疾病,严重威胁和影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其具有相对明确的病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发作间歇期(DIP)-慢性痛风性关节炎(CGA)。AGA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HUA状态,造成尿酸钠(monosodium urate,MSU)晶体在关节囊、软骨或关节周边组织沉积,刺激滑液膜产生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从而引起的一类急性炎症反应。目前化药临床治疗GA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但通常伴随着不良反应,如耐药性、内源激素抑制和消化道刺激等;中药临床治疗GA主要包括单味饮片、中医经验方和中成药,具有一定疗效,但疗程较长,且往往与化药联合使用,难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详细阐述和研究。所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针对GA发病的“多层次”特点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安全性高、药效作用明确的活性单体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是目前GA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正是本论文的核心研究任务。本课题组发现白头翁皂苷B4(P-b4)对MSU晶体诱导的关节炎具有较强抗炎活性,故拟以非靶向代谢组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靶向定量与药理学验证,鉴定P-b4相关药效biomarkers和潜在治疗靶点,明确P-b4对体内“基因-蛋白-代谢物”表达的特异性调控,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明其抗GA的作用机制,并尝试推断其临床干预GA的最佳介入阶段和治疗终点。本论文药效学研究部分表明P-b4对AGA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毒(第一章),同时P-b4干预后的GA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与GA诊断标准相关的重要实际问题:当GA模型组大鼠表面症状(以关节肿胀度和痛阈值为指标)于24小时内自发消退后,32种内源性“药效biomarkers”与急性发作时(6-9小时)依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第二章)。这可能是导致下一次急性发作,甚至持续发作的内在原因。据此,本论文提出科学假说:临床症状的消退或某些生化指标(如血尿酸)的下降并不能作为GA治疗的终点,类似P-b4消除炎症反应的同时将内源性biomarkers回调的现象才是治疗有效性的标志。但目前P-b4的抗GA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续新药研发和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极有必要从体内整体水平阐明P-b4消除GA炎症反应的同时将内源性biomarkers回调的作用机制,并在目前研究阶段中尝试推断P-b4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佳阶段和治疗终点。本研究在三年内收集了579名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分为训练集(n=379)和验证集(n=200)。所有样本均采用统一标准采集,获得血清生化指标(第三章)。通过一系列的多变量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选取12项血清生化指标作为GA的候选风险因素,首次提出并得到GA的“血清生化轮廓”,可以有效区分GA的不同阶段。由此,笔者认为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总体水平偏倚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某一特定阶段症状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应改进以往单一指标的诊断模式,转而采用多指标进行临床综合诊断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个GA分期(包括健康阶段)的临床诊断模型,并采用多元有序逻辑回归法对其进行了前瞻性检验。接着将验证集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输出预测结果并与原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证明该临床诊断模型可应用于临床和研究,以提高GA患者病程分期的准确性。同时,本研究提出的“血清生化轮廓”可用于临床GA的辅助诊断和预测(第四章)。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平台识别和鉴定了GA的五个临床阶段中共有的496种“诊断biomarkers”,其中有12种代谢物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作为GA病程演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五章):(1)在五个病程阶段显着差异性表达;(2)五个GA病程阶段患者血清中均能检出;(3)在五个病程阶段中具有连续且稳定的上调或下调趋势。同时对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进行了富集与分析,得到了11条关键通路和相关上游蛋白(第五章)。进一步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UHPLC-QE-MS技术平台对已鉴定的12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精确定量验证(第六章),并发现Indoleacetic acid、DL-2-aminoadipic acid、kynurenic acid和N1-Methyl-2-pyridone-5-carboxamide在GA的5个阶段中的动态变化最具有规律性,因此我们认为该四种代谢物最具作为GA病程演化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前景。以MSU晶体诱导的THP-1细胞作为GA炎症模型,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P-b4给药组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AL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以此验证经过通路富集得到的代谢通路及靶点(第六章)。以上综合阐明了4种代谢物可将HUA、AGA、DIP、CG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并作为GA不同阶段的准确诊断生物标志物,且结合已鉴定的药效biomarkers和代谢通路分析同时表明P-b4可以显着降低MSU诱导的THP-1细胞中NAL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m 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NALP3、Caspase-1、ASC的生物合成,进而减少单核细胞对TNF-α、IL-1β、PGE2的释放,最终发挥对GA的药效作用。通过对比496种GA“诊断biomarkers”和32种P-b4“药效biomarkers”,发现GA“诊断biomarkers”囊括了P-b4“药效biomarkers”中的23种,故进一步将五个GA病程患者血清中的该23种共有biomarkers的半定量结果进行提取和分析(第七章)。发现在AGA阶段该23种共有biomarkers与健康对照组具有最显着的差异性表达,且上下调趋势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故笔者据此推测P-b4对GA的临床最佳介入阶段为AGA阶段。在本研究完成后,将继续深入开展P-b4体内其它靶点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制剂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完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进行新药临床前研究;同时有望继续开发类似“GA诊断试剂盒”的新型GA临床诊断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预判GA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叶紫[4](2019)在《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A/C)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A/C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探讨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防治A/C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2016年12月-2019年1月间住院收治的72例A/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一般基础治疗+前列腺素E1+川黄方汤剂;对照组:基础治疗+前列腺素E1;共治疗两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Scr、BUN、UA),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采用EPI公式计算),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血清中炎症小体3(NLR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尿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等;另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酐的差值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以血清肌酐降低的绝对值评估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2.2%,对照组总有效率2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肾功能: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Scr、BUN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UA较治疗前降低(P<0.05),e GFR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Scr、BUN在治疗后有一定降低(P<0.05),但UA、e GF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cr、BUN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e GFR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但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因子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IL-6、TNF-α、hs-CRP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对照组相关炎症因子治疗后也有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IL-6、TNF-α、hs-CR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4)血清NLRP3:组内比较,治疗组血清NLRP3较治疗前表达大幅度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NLR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液IGFBP7:组内比较,治疗组尿液IGFBP7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非常显着(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尿液IGFBP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24h U-pro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对照组24h U-pro较治疗后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4h U-p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均有降低(P<0.05)。结论:(1)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较单用前列腺素E1能更好地促进A/C患者肾功能的部分恢复。(2)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有效防治A/C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机制有关。(3)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能改善A/C患者的中医证候,且临床总有效率为72.2%。

杨世诚[5](2018)在《前列腺素E1预防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前列腺素E1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前列腺素E1对预防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IAKI的作用、可能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四个研究中心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共641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术前12小时及术后12小时均给予水化治疗,前列腺素E1组在水化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0.51h至术后3天每天静脉给予前列地尔20ug/天(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仅单纯给予水化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CIAKI危险评分进行发病风险积分。记录收集所有患者PCI术前及术后48h和72h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胱抑素-C(Cys-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C反应蛋白(CRP)水平。水平变化;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AKI的发生率,定义为造影剂暴露4872h SCr增加≥44.2umol/l或较基线增加≥25%;(2)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入选患者中共有48例发生CIAKI,其中前列腺素E1组有13例发生CIAKI,CIAKI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35例发生CIAKI,CIAKI发生率为10.9%,列腺素E1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IAKI发生率差异由统计学意义(χ2=10.970,P=0.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显示前列腺素E1是CIN的保护性因素(OR=0.342,95%CI:0.174–0.672;P=0.002)。3.前列腺素E1组在四个不同危险分层人群中CIAKI的发病率分别为1.3%(低危险人群)、3.7%(中危险人群)、19.2%(高危险人群)、33.3%(极高危险人群);对照组在四个不同危险分层人群中CIAKI的发病率分别为6.9%(低危险人群)、11.3%(中危险人群)、26.9%(高危险人群)、66.7%(极高危险人群);两组在低危分层和中危险分层人群之间CIAKI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798和5.486,均P<0.05)。4.两组PCI术前血化验BUN、Scr、Ccr、Cys-C、SOD、GSH、CRP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前列腺素E1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48h、72 h时,Cys-C、CPR水平较PCI术前基线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水平较PCI术前基线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水平较PCI术前基线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PCI术后48h,前列腺素E1组中,Cys-C和CRP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cr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PCI术后72h,前列腺素E1组CRP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素E1组中Ccr、SOD、GSH高于对照组(P<0.05)。8.两组入选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前列腺素E1组有7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前列腺素E1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2.2%;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2.8%,两组在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624。结论:1.前列腺素E1可以有效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IAKI的发生率。2.前列腺素E1对降低CIAKI危险分层为低危组和中危组的人群可能有效,而对预防高危和极高危人群CIAKI的发生可能无效。3.前列腺素E1可能主要通过扩张肾血管、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而降低CIAKI的发生。第二部分前列腺素E1缓解大鼠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和机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病(CIAKI)模型,探讨前列腺素E1对大鼠CIAKI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将4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CIAKI模型组(B组)和前列腺素E1组(C组),每组15只A组(空白对照组):从大鼠股静脉留置针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在注射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前30分及实验后24 h、48 h以5 ml生理盐水经腹腔给药;B组(CIAKI组):从大鼠股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10ml/kg),建立CIAKI模型,在注射造影剂前30分及实验后24 h、48 h以5ml生理盐水经在注射造影剂前30分及实验后24 h、48 h以5 ml生理盐水经腹腔给药;C组(前列腺素E1组):从大鼠股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10ml/kg),在注射造影剂前30分及实验后24 h、48 h以5 ml生理盐水+0.5μg/kg前列地尔经腹腔给药。实验结束第24h,所有大鼠均从内眦静脉取血2ml经低温高速离心后留取血清以用于检测生化指标;实验结束后第48h,所遇大鼠内眦静脉取血2ml低温高速离心后留取血清后,用颈椎离断的方法处死大鼠,取下双侧肾组织。检测实验前及实验后24 h、48 h血液生化指标Scr、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注射造影剂48h后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结果:1.(1)3组大鼠注射造影剂前,血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注射造影剂后24h,A组Scr水平均较实验前无明显变化(p<0.05),B和C组Sc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C组、A组Scr水平低于B组(p<0.05);(3)注射造影剂后48h,B组和C组Scr水平仍较实验前升高(p<0.05);但C组Scr水平较B组Sc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组大鼠注射造影剂前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注射造影剂后24h和48h,A组CRP、TNF-α、IL-6水平均较实验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和C组CRP、TNF-α、IL-6水平较均实验前升高(p<0.05);(3)注射造影剂后24h,C组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B组(p<0.05);(4)注射造影剂后48h,C组CRP、TNF-α、IL-6水平仍低于B组(p<0.05)。3.(1)注射造影剂后48h MDA水平:C组和B组MDA水平均高于A组,且C组MDA水平低于B组(p<0.05);(2)注射造影剂后48h SOD和NO水平:C组和B组SOD和NO水平均低于A组,且C组SOD和NO水平高于B组(p<0.05)。4.注射造影剂后48h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1)C组和B组Bax蛋白表达增加,明显高于A组(P<0.05),且C组Bax蛋白表达低于B组(P<0.05);(2)C组和B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明显低于A组(P<0.05);且C组Bax蛋白表达高于B组(P<0.05)。5.光镜下肾脏病理改变:(1)对照组肾小管及肾小球大致正常;(2)CIAKI组肾小管和肾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呈空泡样变化,管腔内充满大量管型;(3)前列腺素E1组肾小管和肾间质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线粒体轻微肿胀,管腔内散在见少量管型。6.电镜下肾脏病理改变:(1)对照组肾小管和肾小球超微结构大致正常;(2)CIAKI组肾小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内质网明显肿胀,线粒体肿胀,界嵴排列不规整,甚至消失;(3)前列腺素E1组肾小管基底膜轻微增厚,内皮细胞、内线粒体轻微肿胀,界嵴排列基本正常,管腔面的微绒毛较完整。结论:1、大鼠CIAKI的发生的可能与造影剂诱发的肾血收缩、氧化应激损伤、炎性反应损伤、细胞凋亡作用有关。2、前列腺素E1可能通过减轻造影剂引起的肾血管收缩,而缓解造影剂引起的大鼠肾脏损伤。3、前列腺素E1有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反应作用而缓解CIAKI的发生.4、前列腺素E1可通过抗炎性因子如CRP、TNF-α、IL-6而缓解大鼠肾损伤。5、前列腺素E1可以通过可以上调Be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肾细胞凋亡,缓解CIAKI作用。

郑雪玲[6](2016)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0例。依据患者知情自愿原则以及治疗期间采用的治疗方案,将150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A组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B组给予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组给予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比较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肝纤维化[透明质酸酶(HA)、IV型胶原(CIV)、Ⅲ型前胶原(PCⅢ)、板层素(LN)]各观察指标变化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在肝功能、肝纤维化的各项观察指标以及临床疗效表现均优于A组和B组(P<0.05),但A组与B组患者在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组患者乏力好转率92%(46/50),腹腔积液减少率94%(47/50),肝病蜘蛛痣、面容以及肝掌减轻率72%(36/50)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可以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等的各项观察指标,并且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意闻,徐震宇,王怡[7](2013)在《前列腺素E1在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肾脏疾病患者的逐年增多,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如何延缓各种肾脏疾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进程,保护残存肾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前列腺素E1可以通过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增加红细胞的柔韧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白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溶解血栓(增加纤维

张静[8](2012)在《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探讨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46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按照其临床分期,分为A组(Ⅲ期)17例,B组(Ⅳ期)16例,C组(Ⅴ期)13例,皆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B、C组治疗后3个月的24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微量白蛋白水平皆明显下降,其中A组下降程度最为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治疗后6个月的24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微量白蛋白水平皆不同程度下降,其中B、C组下降程度较A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明显,早期使用能够显着降低24h尿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微量白蛋白水平,肾脏细胞受损越严重,需要治疗的时间越长,见效比早期治疗慢,及早使用前列腺素E1治疗是阻碍肾脏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的关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惠毅[9](2012)在《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观察造模后肺与大肠在病理形态学、细胞组织学、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对应性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的传变规律及其病理传变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雄性,共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24只)和模型组(36只)。空白组大鼠置于无烟环境中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单纯烟熏法造模,每次烟熏50min,每天3次(分别在早上9点、下午2点和6点),共烟熏70d。于首次造模第20天、50天、70天随机抽取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2只)大鼠检测大鼠肺、胃肠功能;光镜观察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结果:1.病理生理肺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呼吸频率增快,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胃肠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2.病理形态学光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均可见支气管广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分别有40%、70%、80%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小灶性糜烂,黏膜上皮欠完整,腺体排列欠规则,黏膜及黏膜下炎细胞浸润;电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轻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大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病无明显改变。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重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活跃:大鼠结肠组织出现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结肠组织黏膜下固有层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见成纤维母细胞。3.相关调控物质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第20天结肠组织VI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VIP、S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结肠组织iNOS表达升高(P<0.01),第70天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VI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结肠组织SP、CGRP、iNOS表达升高(P<O.05或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胃肠功能的改变,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2.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的病理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肺病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而结肠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提示肺病传变到“肠”的主要部位可能在结肠。3.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相关调控物质的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4.初步发现TNF-α、IL-1、ET-1、PGE2等炎症介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5.初步发现VIP、SP、CGRP、iNOS等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6.模型大鼠肺病传变到“肠”的时间节点在造模50天左右,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而不单纯取决于造模时间的长短。

张风林,安玉瑛,角灿武[10](2011)在《前列腺素E1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前列腺素E1(PGE1)是一种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属哺乳动物的组织和体液中,是自身活性物质之一。外源性PGE1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剂,药理活性广泛。PGE1通过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增加红细胞柔韧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白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溶解血栓(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来提高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本文综述国内外PGE1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情况及临床实践,为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提供药物应用信息,并为拓展其临床新用途提供理论基础。

二、前列腺素E_1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素E_1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对早中期KOA患者血清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外治治疗KOA文献的数据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提取
        1.4 数据预处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
        2.3 系统聚类
        2.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2 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的构思
        3.3 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与数据挖掘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2.6 剔除病例标准
        2.7 全面中止临床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两组情况对比
        4.2 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4.3 临床疗效比较
        4.4 退出(脱落)病例情况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KOA的中医认识
        5.2 中医外治疗法
        5.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5.4 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的认识
        5.5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为对照组的原因
        5.6 试验结果总结及分析
        5.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题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附录三 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
缩略词表
综述 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神经源性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与解痉药的筛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机械性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与解痉药的筛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促进皮瓣存活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皮瓣移植术后血管痉挛机制与解痉挛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领域的应用进展
        1.1 代谢组学相关分析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1.2 代谢组学近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实例
        1.3 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应用的问题与展望
    2.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3.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4.浅析大批量代谢组学临床血清及血浆样本采集规范及前处理方法
        4.1 血液样本的选择
        4.2 血液样本的采集
        4.3 血液样本的前处理
        4.4 血液样本的存储条件
        4.5 有关大批量代谢组学临床血清及血浆样本采集规范及前处理方法的展望
第一章 白头翁皂苷B4单体分子结构鉴定及其干预尿酸盐晶体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1 P-b4单体结构鉴定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分子结构鉴定
    2 P-b4干预MSU晶体诱导的AGA大鼠模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头翁皂苷B4干预尿酸盐晶体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相关伦理审查
        2.2 MSU微晶体的制备
        2.3 内标溶液制备
        2.4 分组给药及模型建立
        2.5 大鼠血清采集与前处理
        2.6 液相色谱条件
        2.7 质谱条件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检测方法的验证
    4 GA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的多元统计分析
    5 P-b4对MSU晶体诱导的GA大鼠潜在药效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6 代谢通路富集与分析
    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患者血清样本的采集规范(SOP)拟定以及样本收集情况
    1 血液样本选择
    2 临床样本入组依据
    3 相关伦理审核与批准
    4 采集程序、前处理程序和存储条件
        4.1 血清样本采集
        4.2 血清样本的前处理
        4.3 血清样本的储存
    5 受试患者人口学资料与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临床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和“血清生化轮廓”前瞻性研究
    1 GA患者生化指标初步统计分析
    2 GA患者“血清生化轮廓”分析
    3 GA患者生化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4 不同GA病程阶段生化指标关联性分析
    5 GA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
    6 GA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7 诊断模型的可视化处理
    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生物标志物鉴定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代谢物提取
        2.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 MS1条件
        2.4 MS2条件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分析方法的验证
        3.1 仪器稳定性
        3.2 内标响应情况
        3.3 物质残留情况
        3.4 数据质控
    4 原始数据预处理
    5 代谢物信息搜索整理
    6 GA不同病程阶段患者血清代谢轮廓的多元数据统计分析
        6.1 主成分分析(PCA)
        6.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7 与GA病程演化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与鉴定
    8 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代谢物的KEGG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9 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调控网络分析
    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定量验证及相关通路上游P-b4潜在靶点验证研究
    1 基于UHPLC-QE-MS/MS技术平台的不同病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内源性biomarkers定量验证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P-b4对尿酸钠诱导的THP-1中NAL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代谢物与P-b4干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相关药效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
    1 23种共有代谢物半定量结果整理与分析
        1.1 半定量结果
        1.2 变化趋势分析
    2 各组别23种共有代谢物半定量结果的代谢轮廓分析
    3 各组别23种共有代谢物变化趋势的关联性分析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介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伦理委员会审批
        2.7 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2.治疗前两组A/C患者的基线分析
        2.1 两组A/C患者性别、年龄、原因分类比较
        2.2 两组A/C患者基线肌酐升高倍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指标、IGFBP7比较
    3.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A/C患者肾功能及24hU-pro的影响
        3.1 两组A/C患者肾功能的比较
        3.2 两组A/C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GFBP7的比较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A/C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4.1 两组A/C患者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4.2 两组A/C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A/C的认识
        1.1 A/C的常见诱因
        1.2 现代医学在A/C治疗方面的不足
    2.肾脏疾病与炎症机制
        2.1 NLRP3与A/C
        2.2 炎症状态与A/C
        2.3 IGFBP7与A/C
    3.祖国医学对A/C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各家概述
        3.2 中医辨证论治概述
        3.3 其他治法
    4.川黄方立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4.1 川黄方内含单味药物分析
        4.2 川黄方内含药对分析
    5.结果分析
问题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证候积分表
    附录二 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合并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 文献综述 NLRP3、MCP-1、IGFBP7与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附录四 发表的论文
    附录五 随机数字表
    附录六 伦理批件

(5)前列腺素E1预防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前列腺素E1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与研究方法
        1.2.2 围手术期药物应用方法
        1.2.3 PCI操作流程
        1.2.4 一般资料收集及CIAKI发病风险评估
        1.2.5 研究终点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入组患者一般基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CIAKI发病情况比较
        2.3 各危险分层亚组之间CIAKI发病情况
        2.4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2.5 两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二、前列腺素E1缓解大鼠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和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主要器材
        2.1.3 实验主要试剂
        2.1.4 实验分组和方法
        2.1.5 生化指标的检测
        2.1.5.1 血生化指标Scr、Cys-C、NGAL、CRP和TNFα测定
        2.1.5.2 肾组织MAD、SOD、NO含量测定
        2.1.5.3 肾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测
        2.1.5.4 肾脏形态学观察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注射造影剂前后大鼠肾功能Scr的变化
        2.2.2 造影剂注射前后炎性因子CRP、TNF-α、IL-6 的变化
        2.2.3 肾大鼠注射造影剂后 72h肾组织MDA、SOD和NO的水平
        2.2.4 大鼠注射造影剂 48h后肾组织Bax、Bcl-2 的蛋白表达含量
        2.2.5 大鼠肾脏病理改变
        2.2.5.1 光镜下肾脏病理改变
        2.2.5.2 电镜下肾脏病理改变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段三组患者护理监测指标比较
    2.2 术后三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术后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4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7)前列腺素E1在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肾功能衰竭
2 糖尿病肾病
3 高血压肾病
4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6 造影剂肾病
7 马兜铃酸肾病
8 梗阻性肾病
9 肝肾综合征

(8)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识
        1 中医对肺与大肠的定位
        1.1 从解剖形态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的定位
        1.2 从生理功能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定位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2.1 “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
        2.2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的相互依存
        2.3 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病理表现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机概述
        3.1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物质基础的认识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评述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验研究进展
        1.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建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进展
        2.1 肺病治肠
        2.2 肠病治肺
        2.3 肺肠同治
        2.4 针灸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模型的评价
        2.1 一般行为表现观察结果
        2.2 肺功能、胃肠功能观察结果
        2.3 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的讨论
        3.2 “肺病及肠”动物模型建立的讨论
        3.3 肺病传变到“肠”具体部位的探讨
    实验二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探讨“肺病及肠” 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含量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IL-1β含量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ET-1含量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PGE2含量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实验三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VIP表达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表达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CGRP表达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iNOS表达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图
综述 “肺病及肠”相关细胞因子及调控物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前列腺素E1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PGE1的化学结构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2 PGE1药理作用分子机制
    2.1 PGE1的信号传导途径
    2.2 PGE1对离子通道的影响
    2.3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 PGE1临床应用
    3.1 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3.2 严重心衰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
    3.3 肺动脉高压
    3.4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3.5 间歇性跛行
    3.6 肝脏疾病
    3.7 急性听力损伤
    3.8 断指再植
    3.9 急性胰腺炎
4 药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5 PGE1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展望

四、前列腺素E_1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涂擦、烫熨加贴敷疗法对早中期KOA患者血清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D]. 徐文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最佳血管解痉药的筛选及法舒地尔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的研究[D]. 马启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D]. 吕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2-4期CKD基础上AKI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D]. 叶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前列腺素E1预防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D]. 杨世诚.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6]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 郑雪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07)
  • [7]前列腺素E1在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J]. 杨意闻,徐震宇,王怡.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04)
  • [8]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J]. 张静.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
  • [9]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D]. 惠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10]前列腺素E1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述[J]. 张风林,安玉瑛,角灿武. 中国药师, 2011(04)


血清蛋白论文 前列腺素论文 药物代谢论文 健康论文 肺病论文

上一篇:目标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航海事故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