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范彦平,张静,王岩,焦琳[1](2021)在《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灸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升高,且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降低,且观察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1%,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升高FMA评分,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秦传英[2](2021)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缩略词ACI)预后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间收治的ACI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为基准,A组计入例数49例,予以早期康复治疗;B组计入例数47例,予以常规治疗。对比疾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的上肢功能(56.48±4.82)分高于B组(50.16±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5,P<0.001);A组的下肢功能(28.65±3.77)分高于B组(24.15±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P<0.001)。A组的生活能力、平衡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均较B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率8.16%低于B组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22)。结论为AC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运动与平衡功能,恢复基本生活能力,且会尽量减少并发症。

杜忠剑[3](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李铮,刘阳,孙国剑[4](2017)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及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治疗后1、3个月MMSE、FM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MMSE、FM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

刘莉莉[5](201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时间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标是测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介入时间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按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发病后72小时内),常规康复组(发病后72小时到7天),两组患者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年龄56?85岁,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线的神经功能评定无统计学差异.早期康复操作按照中国卒中康复指南规范化方案统一进行,康复治疗前、1月及3月分别采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定测评,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变化.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程度及各量表评定结果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组内在1月末和3月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评定与前一次评定均有显着改善(P<0.001)。两组组间早期康复组1月末、3月末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均较常规康复组改善(P<0.05),其中3月末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早期康复治疗促进脑功能重组和神经可塑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平稳后的72小时到1周常规康复组相比,病情平稳后72小时内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更好,且安全。研究结果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将8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规范的个体化康复治疗,主要包括Bobath康复运动训练(包括:良姿位,逐步进行坐、立、行走等训练);同时联合心理干预或抗抑郁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NMD)评分治疗的有效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变化,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抑郁程度,卒中分型等方面基本一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第12周卒中后抑郁总有效率更为显着(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01)。两组在康复治疗中通过观察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个体的规范化康复治疗不仅对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同时对抑郁状态有一定程度改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三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相关因素研究目的:探索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江湾医院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汉密尔顿评分、MMSE评分等方面进行调查评定,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与Logistic回归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效果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文化程度(r=0.52,t=2.10,p=0.032)、既往史评分(r=0.82,t=9.71,p=0.000)、伴发病评分(r=0.66,t=2.23,p=0.033)、汉密尔顿评分(r=0.63,t=3.86,p=0.005)及MMSE评分(r=0.56,t=2.75,p=0.012)和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效果都和这些因素相关,回归系数β分别为0.41、1.53、1.02、0.51、0.8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和与文化程度、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汉密尔顿评分、MMSE评分具有相关性。

谢财忠[6](2010)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背景:平衡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如穿衣、修饰、用餐、洗澡、入厕)的完成都依赖于身体的平衡功能。平衡功能是坐、站和行走的基础。脑卒中患者由于脑的动脉供血系统病损导致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结构或功能损害,产生如患侧无力、肌痉挛、感觉缺失、视觉缺损等后遗症,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平衡功能。因此,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损害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对于确定脑卒中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制定康复方案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平衡功能评定的常用方法包括临床评定和实验室测试。临床评定以观察法和量表法为主,实验室测试则是利用平衡测试仪来评定。量表法因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可以评分,易于量化、便于对照,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临床应用比较普遍。据统计,应用于脑卒中康复评定中的平衡量表有十多种,其中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balance subscale of the Fugl-Meyer Test, FMB)最为常用。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关BBS和FMB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更少,临床应用比较主观化,缺乏客观依据。平衡功能与综合运动功能关系密切,平衡功能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有文献报道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相关,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助于确定脑卒中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制定康复方案。本研究旨在观察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并探讨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为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制定平衡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待神经症状、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采用偏瘫肢体电刺激、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平衡训练(坐位、跪位、站立、坐到站的平衡协调训练和行走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按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康复治疗。治疗一对一进行,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于入选前24h及康复治疗后的3周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FMB)以及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3周康复治疗后,患者BBS、FMB、MBI评分均有增加,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异性比较均有显着性意义,分别为t=26.352、P=0.000,t=17.286、P=0.000,t=32.864、P=0.000。患者康复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前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9(P=0.023)和0.525(P=0.001);患者康复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后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P=0.047)和0.432(P=0.007)。结论: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与FMB都可反映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在平衡功能评定上都有良好的一致性,但FMB对急性期的评定更为灵敏,临床使用性更高。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呈正线性相关,平衡功能的缺失对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有显着的影响,改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第二部分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急性脑卒中对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背景:平衡身体的能力是日常活动中运动控制的关键。人体的平衡功能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中枢神经系统将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的信息传入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然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相应地发出信号到相应的肌群,来保持身体在支撑面上的重心平衡。脑卒中患者因缺血或出血性病损神经突触联系被破坏、脑神经结构缺失以及高位中枢失去了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产生比较复杂的平衡症候群。表现为脑卒中患者躯体及肢体控制力差,站立及行走不稳、重者坐和站立不能,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临床上,平衡功能是脑卒中患者需要康复的几项受损功能之一,一直受到康复界的重视。许多文献研究已证实,经过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而且康复治疗越早进行疗效越好。但随着临床平衡评估和训练研究的开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对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脑卒中,在制订平衡康复计划是否要考虑不同病变性质和部位的影响,这方面鲜有报道。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了解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脑卒中对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对于确定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平衡损害特性、严重程度、有效制定康复计划、判断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的:平衡控制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巧,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急性脑卒中对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进行平衡康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入院后待患者神经症状、生命体征稳定48h,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治疗师或护士对其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平衡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FMB、MBI评分均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统计学处理分别为t=5.888、P=0.000,t=3.504、P=0.001。析因分析表明,对于FMB评分,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525),不同病变性质(出血或缺血)的脑卒中患者FMB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病变部位(左侧或右侧)的脑卒中患者FMB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对于MBI评分,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534),不同病变性质(出血或缺血)的脑卒中患者MBI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病变部位(左侧或右侧)的脑卒中患者MB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均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时,需区分病变性质。左半球脑卒中对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与右半球脑卒中对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程度一致,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时,无需区分病变部位。

石琳[7](2021)在《“遗失”的美好 ——叙事治疗视角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认为

李香淑[8](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PT疗法,对照2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假针刺结合PT疗法,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共18次,针刺每次30min(PT:针刺后立即应用30min PT方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FMA-L评分、MAS评分以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2组,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 sFMA-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因素对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升高,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2组和试验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试验组、对照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的sFMA-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AS评分比较三组组间治疗后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1组间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降低,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1组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PT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改善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情况。2“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方面均比假针刺联合PT疗法更优,但在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改善情况方面,治疗6周后PT疗法并不劣于针刺。

李玉群,袁琛烨[9](2020)在《超早期活动干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超早期活动干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急性脑卒中病人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活动干预。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活动干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

范振林,姜慧强[10](2020)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3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为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37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治疗时可有效提升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控制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FMA评分
    2.2 中医证候积分
    2.3 疗效
3 讨论

(2)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对比
    2.3 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分变化对比
    2.4 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对比
    2.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对比
3 讨论

(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对照组
        1.2.2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3 讨论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时间临床研究 前言 一、对象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研究 前言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相关因素研究 前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页 致谢

(6)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 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结论
第2部分 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急性脑卒中对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2.5 结论
综述
附录
成果
致谢

(8)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中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立理依据
    3 对照组的设置与分析
    4 量表的选择与评价
    5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单纯针刺
    2.针刺联合康复
    3.针刺联合其它疗法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超早期活动干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2.1 组建超早期康复小组
        1.2.2.2 康复活动指导
        1.2.2.3 离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1.3.2 日常生活能力
        1.3.3 肢体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
    2.2 日常生活能力
    2.3 肢体运动功能
3 讨论
4 小结

(10)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患者肢体功能评分
    2.2 生活质量变化评分
    2.3 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四、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J]. 范彦平,张静,王岩,焦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1)
  • [2]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 秦传英.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5)
  • [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李铮,刘阳,孙国剑. 中国医药导报, 2017(26)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研究[D]. 刘莉莉. 苏州大学, 2016(01)
  • [6]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研究[D]. 谢财忠.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7]“遗失”的美好 ——叙事治疗视角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石琳. 上海大学, 2021
  • [8]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李香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超早期活动干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J]. 李玉群,袁琛烨. 循证护理, 2020(12)
  • [10]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范振林,姜慧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9)


脑卒中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具有模糊数的模糊多目标群决策优化模型及方法
下一篇:松鼠装扮成“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