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准[1](2021)在《手法对骶髂关节的生物力学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为临床上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参考。研究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相对运动的影响以及骶髂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不同施力点和不同施力方向的斜扳法、以及三种推拿手法对骶髂关节应力-应变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480例正常骶髂关节的CT资料,观测六个年龄组(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2.对9具半骨盆和3具全骨盆施加斜扳法F3和F4,在两种手法作用下,比较骶髂关节发生的旋转角度和位移。然后依次切除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观测骶髂关节的运动。3.建立股骨-骨盆有限元模型,加载四种斜扳法:F1:施力点在髂前下棘,方向与矢状面呈30°;F2:施力点在髂前下棘,方向与矢状面平行;F3:施力点在髂前上棘,方向与矢状面呈30°;F4:施力点在髂前上棘,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分析四种手法对骶髂关节产生的应力和位移、以及周围韧带的应变。4.利用骨盆有限元模型,分析屈髋屈膝法、下肢过伸法、斜扳法对骶髂关节产生的应力和位移、以及周围韧带的应变。结果:1.(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间隙宽度逐渐变窄;(2)不同性别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关节的上中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同侧前、中、后三个区域的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P<0.05),但同一区域的左侧和右侧的间隙宽度无明显差异。2.(1)斜扳法可使施力侧的骶髂关节发生较小的位移和旋转,同时也使对侧的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产生运动,但运动幅度更小;(2)平行矢状面方向的斜扳法,可使骶髂关节发生更大的旋转角度和位移(P<0.05);(3)斜扳法作用下,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4)骶髂螺钉固定是增加骶髂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3.(1)斜扳法F3和F4可对骶髂关节面产生更大的应力;(2)F2和F4可使骶髂关节发生较大的位移和韧带应变。4.(1)三种复位手法可致骶髂关节发生较小的位移和不同程度的韧带应变;(2)斜扳法可产生较大的位移和韧带应变。结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需要考虑关节间隙宽度存在年龄相关性。平行矢状面方向的斜扳法可使关节产生更大的位移和旋转角度、以及韧带应变。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三种手法均可使骶髂关节产生较小的位移和不同程度的韧带应变。
马明[2](2021)在《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的临床疗效,并将常规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设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疼痛、功能活动等相关指标评估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调盆松筋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梨状肌综合征提供更多新的有效方法和思路。【方法】本研究将云南省中医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2月来推拿科、骨科门诊及住院部来就诊的符合纳入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采用调盆松筋法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每位患者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制订的下腰痛系统评分法(JOA)作为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的积分,并采用相对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两组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P>0.05),可进行比较。(2)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VAS疼痛量表评分对比经检验,(P=0.695>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调盆松筋组VAS评分低于常规推拿组VAS评分,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JOA系统综合总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209>0.05),可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JOA量表综合总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调盆松筋试验组JOA总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4)JOA系统评分单项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单项评分对比经检验,P>0.05,可以比较;治疗后组间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调盆松筋组的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步态、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h、洗漱、行走评分均高于常规推拿组(Z=-2.653 P=0.008、Z=-2.914P=0.004、Z=-2.185 P=0.029、Z=-2.098 P=0.036、Z=-2.360 P=0.018、Z=-2.203P=0.028、Z=-2.040 P=0.041、Z=-3.000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障碍、平卧翻身、前屈、坐位、举重评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Z=-1.472P=0.141、Z=-1.763 P=0.078、Z=-0.491 P=0.624、Z=-1.267 P=0.205、Z=-0.981P=0.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JOA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对比,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调盆松筋组治愈7人(21.2%),显效12人(36.4%),有效12人(36.4%),无效2人(6.0%),总有效率93.94%;常规推拿组治愈3人(9.0%),显效9人(27.3%),有效16人(48.5%),无效5人(15.2%),总有效率84.8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调盆松筋试验组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结论】1.调盆松筋法与常规推拿法对于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效。2.通过观察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系统评分(JOA)的总评分和单项评分、临床疗效率。其中调盆松筋试验组的VAS评分、JOA总评分均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调盆松筋组在JOA单项评分中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的减轻,步态(步行距离)、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小时、洗漱(是否受限)、行走(是否受限)等功能活动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推拿组,而运动障碍(主要测评肌力)、平卧翻身、坐位前屈、坐位时间、举重评分两组评分差异不明显,但观察两组单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更加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通过调盆松筋法从骨盆及梨状肌共同论治对比常规推拿从梨状肌本身治疗的临床疗效来看,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及愈后情况均与骨盆不稳定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在治疗梨状肌的同时,不可忽视骨盆的治疗,要做到“筋骨同治”、“筋骨并重”。
杨红[3](2021)在《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估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探求更加有效、安全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方法,以期进一步的为患者缓解其症状、体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按照本研究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1~12月看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门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遵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口服,2次/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1000mg口服,2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寒痹颗粒免煎配方颗粒,2次/天,早晚温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疗效指标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价。结果:(1)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共纳入80例,实际完成80例。(2)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和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BASDAI积分、BASFI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观察和炎性指标数值行组内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各观察指标积分检测值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4)治疗结束后,将炎性指标(ESR、CRP)检测值行组间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5)治疗结束后,根据ASAS20判定标准计算各组达标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治疗组达标率90%(达标者36例,未达标者4例),对照组达标率62.5%(达标者25例,未达标者15例),两组达标率经检验有统计意义(P<0.01),且治疗组临床防治水平明显良于对照组。(6)治疗实行过程中,两组均发生了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均经相应处理有坚持完成研究,经检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显着低于对照组(27.5%)(P<0.05),该研究方法患者临床安全性更好。结论:寒痹颗粒可显着改善肾虚督寒型AS患者的腰髋部疼痛、倦怠乏力、怕风怕冷、晨僵等症状体征,可明显降低患者ESR和CRP,可有效改善AS患者BASDAI、BASFI积分和VAS评分,且临床安全性较好,有望作为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临床有效方法。
张兴国,李小军,汤建华,杨俊锋[4](2020)在《针刀结合手法和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手法和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病房诊断患有慢性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和肌力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刀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髂骨横径差及临床疗效。结果整体分析发现:VAS、ODI和髂骨横径差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5 d后和6周后VAS、ODI、髂骨横径差均低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VAS与ODI均低于治疗15 d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间比较:治疗15 d后和6周后,观察组VAS、ODI、髂骨横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和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骶髂关节紊乱疗效确切,有助于纠正紊乱,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维持稳定。
董国周[5](2020)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及错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及错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实施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实施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应用于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张红参,李克明,窦锡彬,赵玉峰,关皓邺,马惠娜[6](2020)在《基于骨盆稳定性探讨骶髂关节错位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文中认为从骶髂关节生物力学与骨盆稳定性的关系、骶髂关节解剖与女性内生殖器血供的关系、骶髂关节解剖与女性内生殖器神经的关系及中医对骶髂关节错动与痛经的认识等方面探讨了骶髂关节错动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及加重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7](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董春苗[8](2020)在《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力学参数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采集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力学参数,为林氏正骨手法的传承推广提供量化依据,并对比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与传统踩跷法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多点薄膜压力检测系统,采集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推拿门诊就诊的1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的相关力学参数(预加载力、持续时间、谷值、最大冲击力、冲量、扳动速度),评估预加载力、最大冲击力等力学指标与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情况相关性,制定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操作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海珠区固生堂门诊就诊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踩跷法,两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每隔两至三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疗效观察指标选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下腰痛评分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均为当天患者自己填写,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结果:(1)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力学参数的预加载力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保持在200-350N,平均300N左右,持续时间为0.6-1s,最大冲击力在500-700 N之间,大多分布在600 N左右,冲击力的持续时间基本在0.3s左右,冲击力的冲量基本在200-250 N·s范围,且预加载力、最大冲击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即时镇痛疗效呈正相关关系,爆发力在500-700N范围内,该踩跷法是安全有效的。(2)临床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治愈2例,好转2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0例,好转2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3.33%。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统计分析可得出具有显着差异性,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在改善骶髂关节损伤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JOA下腰痛评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JOA下腰痛评分相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试验组JOA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在骶髂关节损伤方面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ODI评分相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试验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在骶髂关节损伤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力学参数显示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手法特征,为踩跷操作提供了客观评价指标,更利于制定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操作标准。(2)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和传统踩跷法均能有效治疗骶髂关节损伤。(3)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说明试验组在VAS评分、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在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明显优于传统踩跷法。
何梓桐[9](2020)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课题研究设计,总结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意在探索出更为科学、优化的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治疗方案。方法:统计60例符合诊断条件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顺序随机的方法把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病人。治疗组采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临床疾病诊断依据》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综合分析临床总有效率;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相关指标如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ODI)评分、耻骨联合间距等治疗前后的对比,以期完成本课题临床疗效的研究。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30例患者,显效者18例,有效者11例,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高达96%;对照组30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16例,显效率为26%,总有效率约80%。统计学结果提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统计学结果显示(P<0.05),治疗组VAS评分下降跨度大于对照组,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COD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CODI指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治疗组指数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4)DR骨盆平片检查: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骨盆平片中耻骨联合间距数值前后比较,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提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复位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复位骨盆交叉带治疗。结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在PPSS的临床治疗上都能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相比较,在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方面,总有效率及相关指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对于缓解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疼痛、麻木、活动障碍等症状疗效更为有效。
祁冀[10](2020)在《扳法对骶髂关节和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骶髂关节(SIJ)的关节间隙CT下形态和分布特征以及斜扳法对SIJ的生物力学效应,为临床上SIJ错位的诊疗提供参考。研究颈部扳法对兔颈总动脉重度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及血管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其安全性提供补充。方法:1.观测280例干燥髋骨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和相对位置。2.回顾75例健康成年人CT资料,观测第1-3骶椎(S1、S2、S3)平面SIJ的滑膜关节间隙和骨间韧带的形态和相对面积。3.6具人体骨盆标本依次切断耻骨联合及韧带,进行垂直压缩、拉伸和斜扳试验,观测SIJ的应变和相对运动。4.兔随机分为手法Ⅰ组(颈部扳法)、手法Ⅱ组(推桥弓)、CAS组和对照组,CAS造模及手法干预后,检测血流剪切力、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病理(HE、油红O、Masson三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4、CD68)对斑块成分进行分析。5.对兔颈总动脉进行轴向拉伸试验,分析力学特性。结果:1.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U”形(43.2%)、“V”型(38.2%)、“W”型(11.1%)、增生型(7.5%),未见性别或双侧差异(P>0.05)。2.(1)在S1平面,滑膜间隙为直线型;S2、S3平面滑膜间隙的相对面积逐渐增加,男性多呈弧线型,女性多呈“S”型。(2)在S1、S2平面,男性的滑膜间隙所占面积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0.05)。3.(1)正常SIJ在斜扳试验中的相对角位移小于压缩和拉伸试验(P<0.05),SIJ上部相对位移小于压缩试验(P<0.05),SIJ下部相对位移与压缩试验相比无差异(P>0.05)。(2)斜扳试验中SIJ的相对位移明显小于腰椎-髂嵴间的相对位移(P<0.05)。(3)随着耻骨联合和韧带逐步被破坏,SIJ在斜扳试验、压缩和拉伸试验中的相对角位移和相对位移大致呈增加趋势,但斜扳试验中SIJ的相对角位移不超过压缩试验。(4)卸载应力后,与初始状态比较,所有SIJ的相对角位移和相对位移不超过0.02°,相对位移不超过0.02mm。4.(1)手法Ⅰ组、手法Ⅱ组兔血清hs-CRP、血流剪切力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2)手法Ⅰ组和手法Ⅱ组斑块内脂质含量高于CAS组(P<0.05),胶原纤维含量和CD68 IOD值高于CAS组(P<0.05);手法I组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高于CAS组(P<0.05)。5.手法Ⅰ组兔颈总动脉的弹性模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SIJ错位的临床诊断需考虑髂后上棘和关节间隙形态的特殊性。斜扳法可致SIJ发生轻微的旋转和分离,该效应在耻骨联合和韧带损伤、关节稳定性明显下降时增加,但近似于生理载荷的效应,且手法复原后该效应可能消失。颈部扳法可致重度CAS兔颈总动脉血流剪切力升高,加速不稳定斑块破裂,甚至血管弹性降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测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的影响和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斜扳法对骶髂关节应力-应变的有限元分析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三种复位手法作用于骶髂关节的有限元分析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1 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脱落病例处理 |
| 2 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效评定 |
| 2.3.1 观察指标 |
| 2.3.2 评定标准 |
| 2.4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 3.2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 3.3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 3.3.1 两组治疗前后 VAS 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
| 3.3.2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评分单项比较 |
| 3.3.3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总评分比较 |
| 3.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 3.4 不良反应 |
| 4 讨论 |
| 4.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 4.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 4.1.2 中医病因病机 |
| 4.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 4.2.1 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病名及诊断要点 |
| 4.2.2 梨状肌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定位 |
| 4.2.3 发病机制 |
| 4.2.4 病理变化 |
| 4.3 中西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现状 |
| 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
| 4.4.1 梨状肌与骨盆的关系 |
| 4.4.2 筋与骨的关系 |
| 4.4.3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
| 4.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手法基础 |
| 4.5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分析 |
| 4.6 结果分析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知情同意书 |
| 附件-2 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
| 附件-3 JOA 评分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1.6 研究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一般资料 |
| 3.2 实验室检查 |
| 3.3 疗效指标 |
| 4 疗效判定标准 |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 4.3 安全性评定标准 |
| 4.4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 5 统计学处理 |
| 5.1 数据收集 |
| 5.2 检测变量 |
| 5.3 统计方法 |
| 6 结果 |
|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与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AS的病因病机探讨 |
| 2 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依据 |
| 3 “寒痹颗粒”组方用药及分析 |
| 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知情同意书 |
| 文献综述 |
| 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 2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
| 3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2.3 疗程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VAS、ODI比较 |
| 2.2 两组髂骨横径差比较 |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1 骶髂关节生物力学与骨盆稳定性的关系 |
| 2 骶髂关节解剖与女性内生殖器血供的关系 |
| 3 骶髂关节解剖与女性内生殖器神经的关系 |
| 4 中医对骶髂关节错动与痛经的认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1.1 定义 |
| 1.1.2 流行病学 |
| 1.1.3 自然病程 |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1.5 病理变化 |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 1.1.7 诊断标准 |
| 1.1.8 活动性评价 |
| 1.1.9 西医治疗 |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 1.2.3 辨证论治 |
| 1.2.4 中医药疗法 |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 1.4 小结与展望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2.2.3 纳入标准 |
| 2.2.4 排除标准 |
| 2.2.5 剔除标准 |
| 2.2.6 脱落标准 |
| 2.3 分组方法 |
| 2.3.1 样本量 |
| 2.3.2 随机化 |
| 2.3.3 对照 |
| 2.3.4 盲法 |
| 2.4 治疗方案 |
| 2.4.1 治疗耗材 |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 2.4.6 疗程 |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 2.6 观察指标 |
| 2.7 观察时间 |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研究情况 |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 3.3.2 血沉 |
| 3.3.3 C反应蛋白 |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 3.6.3 功能指数 |
| 3.6.4 测量学指数 |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 4.2.2 学术内涵 |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 4.3.2 药对配伍 |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 4.4.2 量表选择 |
| 4.5 结果分析 |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 4.6 结果讨论 |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 4.8 不足与展望 |
| 4.9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骶髂关节损伤的中西医方面研究 |
| 1.1.1 骶髂关节损伤的中医认识 |
| 1.1.2 骶髂关节损伤的西医认识 |
| 1.1.3 骶髂关节损伤的中西医治疗 |
| 1.2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发展 |
| 1.2.1 踩跷法 |
| 1.2.2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发展 |
| 第二章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力学参数采集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主要测试设备 |
| 2.2.2 术者的选择 |
| 2.2.3 受试者的选择 |
| 2.2.4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 2.2.5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操作 |
| 2.2.6 技术路线 |
| 2.2.7 测试步骤 |
| 2.2.8 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受试者一般情况 |
| 2.3.2 时间-力曲线 |
| 2.3.3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各时段的力学参数及即时镇痛疗效 |
| 第三章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研究 |
| 3.1 研究资料 |
| 3.1.1 病例来源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3.1.6 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 |
| 3.1.7 意外事件处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组 |
| 3.2.2 治疗 |
| 3.2.3 观察指标 |
| 3.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3.2.5 统计学方法 |
| 3.2.6 不良事件 |
| 3.2.7 技术路线图 |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3.1 一般研究资料结果 |
| 3.3.2 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
| 3.3.3 临床疗效评定 |
| 3.4 讨论 |
| 3.4.1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的力学特征 |
| 3.4.2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机理 |
| 3.4.3 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与传统踩跷法的区别 |
| 3.4.4 研究结果的分析 |
| 3.4.5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 3.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课题支持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研究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干预措施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治疗组:采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
| 2.2.2 对照组: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 |
| 2.3 疗程 |
| 2.4 疗效评价 |
| 2.4.1 基线观测内容 |
| 2.4.2 疗效观测 |
| 2.5 评估节点 |
| 3.统计学方法 |
| 4.统计结果 |
| 4.1 基线检测结果分析 |
| 4.1.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 4.1.2 VAS、CODI指数、耻骨联合间距基线对比 |
| 4.2 统计结果分析 |
| 4.2.1 总临床疗效比 |
| 4.2.2 治疗后疗效评分评价 |
| 5.文献研究 |
| 5.1 中医对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认识 |
| 5.1.1 中医记载之“产后痹症” |
| 5.1.2 中医骨伤中“筋出槽、骨错缝”一说 |
| 5.2 现代医学对PPSS的认识 |
| 5.2.1 耻骨联合的相关解剖结构 |
| 5.2.2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致病原因 |
| 5.2.3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表现 |
| 5.2.4 鉴别诊断 |
| 5.3 影像学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 |
| 5.4 诊断依据的研究 |
| 5.5 治疗现状 |
| 5.5.1 西医治疗 |
| 5.5.2 中医治疗 |
| 5.6 经筋推拿 |
| 5.6.1 经筋推拿理论 |
| 5.6.2 经筋在耻骨联合部位大致分布及症状表现 |
| 5.6.3 经筋推拿治疗痛症经验探讨 |
| 5.7 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
| 5.7.1 操作机理 |
| 5.7.2 特色及创新 |
| 6.讨论及分析 |
| 7.存在的问题 |
| 8.展望与发展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英文缩略词 |
| 综述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骶髂关节扳法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 2 颈部扳法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髂后上棘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正常SIJ的关节间隙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扳法对SIJ的应力-应变及相对运动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扳法对兔颈总动脉重度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扳法对重度CAS兔颈总动脉拉伸性能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附录 |
| 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骶髂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探讨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