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腹部脏器损伤及内出血急诊超声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急诊中腹部脏器损伤及内出血的超声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倔铭,李小燕,何雪梅[1](2021)在《基层医院急诊超声诊断钝性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分析基层医院急诊超声诊断钝性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新造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经超声诊断并治疗的钝性腹部创伤患者15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对患者的治疗前超声诊断和手术或保守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为超声检查诊断出血准确率为100%,出血位置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6.7%,对各个出血脏器的诊断情况都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特别是对单一实质性脏器的损伤诊断符合率达100%,对空腔脏器的损伤和复合型脏器损伤诊断符合率有待观察总结提升。结论:急诊超声在基层医院对于诊断钝性腹部创伤有非常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于宝荣[2](2021)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创伤性脾破裂(TSR)的传统治疗方式通常多采用开腹脾切除术治疗(OS),而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主要用于血液病性病理脾及良、恶性脾肿瘤的治疗。随着各种先进医疗仪器和手术中止血材料的出现,使得LS治疗TSR成为可能。但应用LS治疗TSR的临床适应症选择及可行性尚未确定,本文通过分析行LS及OS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LS治疗TSR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因各种原因所致TS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取的具体手术方式(LS组40例、OS组142例)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创伤原因、受伤后入院时间、血流动力学(术前血压、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术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OS组患者术前红细胞压积(Hct)较LS组患者低,OS组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较LS组患者高,OS组患者术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人数比例较LS组应用人数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AAST分级标准及中国天津分级标准下的术前TSR分级情况,得到相似的分布结果:LS组患者分级分布均较OS组患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相关数据显示:OS组手术时间较LS组短,但出血量较LS组多,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SR分级情况,两种分级方法得到相似的分布结果:LS组患者分级分布均较OS组患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分级标准下的TSR术前术中分级一致性较好;两组总输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花费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L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S组患者低(P<0.05)。结论:1、术前Hct、ISS可作为LS手术适应症选择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基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否和AAST分级标准的脾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可作为LS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依据;2、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目前研究结果显示:LS治疗中度TSR是安全、可行的。

张晴[3](2021)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10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2.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把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得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绘制危险因素与患者死亡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计算最佳临界值(cut-off)。结果:1.最终10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73例,女29例,男女比例2.52:1。年龄分布:15~84岁,平均年龄49.01±15.83岁,高发年龄段40~49岁(27.5%)。住院期间恶化及死亡20例,死亡率19.6%。致伤机制:交通事故伤62例(60.8%),高处坠落伤29例(28.4%),重物砸伤11例(10.8%)。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A型31例(30.4%),B型44例(43.1%),C型27例(26.5%),死亡率分别为:3.2%、22.7%、33.3%,各型死亡率间有统计学差异;A型平均ISS评分22.52±6.12分,B、C型分别为26.27±5.99和28.78±8.80分,A型与B、C型骨盆骨折的平均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血管介入7例(22.6%),全部合并血管损伤,B型血管介入19例(43.2%),13例(29.5%)血管损伤,C型血管介入16例(59.3%),14例(51.9%)血管损伤,骨盆骨折分型不同,是否血管介入和是否合并血管损伤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ISS评分13~50分,平均25.79±7.22分,主要集中在21~30分,占59.8%;存活组ISS评分平均24.55±6.53分,死亡组平均30.90±7.80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24h内大量输血组ISS评分平均28.93±8.865分,24h内未大量输血组平均24.61±6.14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有合并伤,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为主。2.单因素分析发现以下13个因素:年龄、入院时体温(Temperature,T)、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内大量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入院24h内最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乳酸(Lactic acid,Lac)与患者死亡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4个因素: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分析示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0.731、0.908、0.799;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8.5岁、27.5分、11.5分、105.8 umol/L。结论: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以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Tile C型骨折最易合并血管损伤,死亡率最高。ISS评分越高,入院24h内大量输血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差。患者基本都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死亡率高达19.6%。2.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及Cr水平升高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和脏器功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刘峰[4](2020)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整合、归纳现有的严重腹部创伤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经2轮德尔菲函询后,制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2.通过该方案的制定,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实施损伤控制复苏的观念意识,促进对创伤新理念新技术的规范落实,从而提升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护质量。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者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查阅严重腹部创伤救护相关文献,整合归纳有关证据条目。2.临床观察以南京某三甲医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追踪其在急救、ICU复苏不同阶段的DCR救护措施,采用现场笔记及日记的方式,记录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的护理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以获取临床中严重腹部创伤DCR的护理措施,补充已有文献证据条目。3.头脑风暴针对前期构建的咨询条目征求专家意见,对其结构框架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下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并对条目内容、语义措辞及文化适用背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必要的增删和修改意见及原因,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咨询条目形成最终专家函询问卷。4.专家完善由4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现场评阅,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根据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调整条目内容、语义表达及文化适用等,拟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初稿。5.德尔菲函询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每位专家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等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或建议。6.统计分析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对问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完善,初步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基本框架及内容,包含“创伤急诊抢救护理”、“创伤监护复苏护理”2项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经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3。两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50.20,协调系数分别为0.29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损伤控制复苏为理论指导,聚焦不同阶段核心护理问题,初步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最终形成的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系数较高,结果科学可靠,具有一定实用性。

杨丽萍[5](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李蕴峰[6](2020)在《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作为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手术模式,已成为业内共识,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严重,尤其是术中长时间的停循环和低温刺激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本课题组首次用Cook球囊、Gore导引鞘阻断Cronus象鼻支架的策略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并分析其对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 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全部在阜外医院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连续病例队列,共360例,其中球囊组130例,对照组230例,记录患者的近期临床结果和相关血液化验指标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倾向匹配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明确球囊阻断技术的优势。结果:球囊阻断技术使下半身停循环时间由17(14~20)min减少至5(3~7)min,鼻温由25.4(24.9-26.0)℃上升至27.6(27.1~28.0)℃。球囊阻断并不能减少30天死亡率(球囊组4.62%vs对照组7.83%,P=0.241),但可以显着减少急性肾功能损伤、肝损伤、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严重肺部感染和延迟拔管(呼吸机辅助时间>72 h)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清醒时间,以及减少术后输红细胞的率和量,但对输血浆和输血小板没有显着性影响。术后肾功能方面:球囊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酐升高的程度小于对照组;亚组分析显示,球囊阻断技术在减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上,对高危的术前血清肌酐高的亚组和转机时间长亚组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虽然对年龄≥65岁亚组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但对年龄<65岁亚组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血液系统方面: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均显着降低,且在院期间一直维持在相似的较低水平,但球囊组术后输红细胞显着少于对照组;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也均显着降低,球囊组降低的程度较小、恢复的速度更快,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均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反超过术前水平,较高的血小板计数增加了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球囊组在大多数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球囊组手术刺激的炎症反应较小、免疫力恢复程度较高。术后肝功能方面: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趋势不同,这是由于ALT在反映肝脏的药物代谢功能方面更灵敏,AST在反映肝脏的缺血状态方面更灵敏;球囊组患者在ICU期间ALT和AST的升高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在反映球囊阻断的优势和术后临床终点事件方面,AST 比 ALT更为灵敏。结论:利用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一系列术中管理策略的实施,使球囊阻断技术在血液系统保护、肾功能保护和缓解组织缺氧所致的损伤等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精准利用这些优势,可以确立这一新型手术技巧最优化的使用指征,还鉴于球囊阻断技术在手术操作方面简便并易于掌握和安全可靠的优点,使这一新型手术模式在本领域内大范围推广是可以预期的。

魏金旭[7](2020)在《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讨论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外科收治70例重症急性肝脓肿患者,分析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穿刺时间、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与超声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相比较,两组数据有无差异性。结果:由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与超声室超声主导的床旁超声相比,诊断的准确性差异、穿刺时间、发生的并发症等数据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大幅度减低,经统计学计算,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介入诊疗中不但具备普通床旁超声的一切优势,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开销,可广泛推广应用。

傅颖[8](2019)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严重创伤患者初期救治过程中,探讨应用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的准确性及其容量状态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设计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收住重症监护室的严重创伤患者。入选标准:①在受伤后6小时内进入急诊抢救室;②ISS评分≥16分。排除标准:①年龄<14周岁;②不适合急诊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胸廓严重畸形,大量皮下气肿,无法进行肺部和心脏超声检查者;③受伤后尚未进行全身CT和/或增强检查的患者;④伤情严重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在急诊室应用急诊床旁超声,选取凸阵探头(5-2MHZ)行e-FAST检查,依次针对剑突下、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耻骨联合上盆腔、双侧胸前区6个部位进行快速床旁超声筛查,并记录结果。最后以全身CT和/或增强结果为标准,评价e-FAST在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另外,在急诊室或重症监护室应用床旁超声,选取相控阵探头(5-1MHZ),探头置于剑突下,在距离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接点约2cm处测量下腔静脉呼气时最大内径(IVCmax)及吸气时最小(IVCmin)内径,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IVCmax-IVCmin)/IVCmax,自主呼吸时 IVCrvi>50%定义为容量不足。在胸骨旁短轴乳头肌切面,进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面积描记,测得左室舒张末期面积(LVEDA)。根据左室舒张末期面积指数(LVEDAI)=LVEDA/体表面积,计算得出LVEDAI。当LVEDAI<5.5cm2/m2定义为容量不足,分析IVCrvi及LVEDAI在评估容量状态中的可靠性。结果:1、本研究中60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在急诊室完成e-FAST检查,最终以全身CT和/或增强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其对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e-FAST的灵敏度74.1%,特异度100%。e-FAST诊断结果与全身CT和/或增强一致性较好(Kappa=0.759,P<0.001)。2、对严重创伤患者用床旁超声进行容量评估发现:①60例患者中有12例IVCrvi>50%,与检测时患者的休克指数(SI)无明显的相关性(P=0.734);②在胸骨旁短轴乳头肌切面测得LVEDA,并计算得出LVEDAI;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LVEDAI与SI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414,P<0.01)。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初期救治的患者,在急诊室进行e-FAST检查患者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床旁经胸心脏超声测量LVEDA获得LVEDAI值是快速容量评估的良好方法之一。

罗明桥[9](2019)在《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一体化救治模式与进行传统救治模式的差异性。方法:我院自2017年10月成立多发伤救治团队,该团队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创伤骨科、麻醉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共有42人,分为7组,每组6人,实验对象选择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创伤中心尚未成立时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9例,随机编号,作为对照组;另外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由我院创伤中心主导,按照一体化流程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9例,随机编号后作为实验组;将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ISS评分(AIS-90)、确定急诊手术时间、确定急诊输血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成功救治的各项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比较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本研究中,由创伤中心一体化流程救治的患者实验组共有4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76±20.54岁,受伤因素为车祸的29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6例,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3.59±2.36小时,平均ISS评分(AIS-90)34.00±10.88分,实施急诊手术36例,平均确定急诊手术时间101.75±76.59分钟,实施急诊输血34例,平均确定急诊输血时间108.47±86.39分钟,平均ICU住院时间8.27±8.88天,平均总住院时间30.96±39.71天,平均住院费用91664元,成功救治40例,救治率81.6%;创伤中心成立前通过传统模式救治对照组共有99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4.62±19.07岁,受伤因素为车祸的62例,高处坠落27例,其他10例,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4.69±4.52小时,平均ISS评分(AIS-90)33.17±10.66分,实施急诊手术58例,平均确定急诊手术时间142.24±102.63分钟,实施急诊输血57例,平均确定急诊输血时间162.63±130.15分钟,平均ICU住院时间6.74±8.56天,平均总住院时间32.32±38.32天,平均住院费用84687元,成功救治59例,救治率59.6%。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确定急诊手术时间、确定急诊输血时间、死亡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一体化救治模式较传统救治模式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死亡率。

李祥飞[10](2019)在《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道感染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并接受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120例重症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道感染患者,与传统超声检查相比,评估床旁超声的诊断准确性、检查及介入治疗总耗时、并发症、随访结果、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别。结果:床旁超声检查结果与传统超声检查结果准确性一致,且耗时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随访结果更让人满意。结论: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道感染实时介入诊疗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二、急诊中腹部脏器损伤及内出血的超声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中腹部脏器损伤及内出血的超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医院急诊超声诊断钝性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结果
    2.1 患者超声诊断出血准确率及出血部位符合率
    2.2 腹部脏器损伤超声表现
    2.3 治疗结果
3讨论

(2)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创伤性脾破裂治疗进展
    2.1 脾破裂的分类及分级
        2.1.1 脾破裂分类
        2.1.2 脾破裂分级
    2.2 脾破裂的诊断
        2.2.1 彩色多普勒超声
        2.2.2 腹部CT
        2.2.3 腹部血管造影
    2.3 脾破裂的治疗
        2.3.1 非手术治疗(NOM)
        2.3.2 手术治疗(OM)
    2.4 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4.1 创伤严重程度(伴有或不伴有多脏器损伤)
        2.4.2 外科医师操作技能及学习曲线
        2.4.3 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情况
        2.4.4 住院花费情况
        2.4.5 病人依从性
    2.5 小结及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病例选择标准
        3.1.2 病例排除标准
    3.2 手术方法
        3.2.1 开腹组手术方式
        3.2.2 腔镜组手术方式
    3.3 术后处理
    3.4 指标统计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手术资料
    4.3 术后资料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成立课题组
    2.2 初拟函询问卷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初步拟定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3.2 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4.2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4.3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4.4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条目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八章 附录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B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1.1.5 免疫功能检查
    1.1.6 心理功能评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脾损伤分级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球囊阻断手术步骤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前基本情况
        2. 手术策略及术中基本情况分析
        3. 术后近期结果分析
        4. 体外循环中的温度变化
        5. 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变化
        6. 体外循环灌注压变化
        7. 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
        8. 输血量分析
        9. 术中输液及体液调节
        10. 术中化验变化
        11. 多因素二元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采集和整理
        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后近期结果
        2. 围手术期肾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3. 围手术期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4. 围手术期炎症相关指标检查变化规律
        5. 围手术期肝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采集和整理
        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匹配前、后围手术期基本情况对比
        2. 肾功能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3. 肾功能临床结果的亚组分析
        4. 输血及血液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5. 神经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6. 呼吸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7. 肝功能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8. 其他临床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开放手术并发症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肾功能并发症
    3. 输血及血液系统并发症
        3.1 输血制品
        3.2 止血药
        3.3 红细胞
        3.4 血小板
        3.5 白细胞
    4. 神经系统并发症
        4.1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4.2 脊髓并发症
    5. 呼吸系统并发症
    6.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7. 消化道并发症
    8. 肝胆系统并发症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及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床旁超声在急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9)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资料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床旁超声在急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急诊中腹部脏器损伤及内出血的超声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医院急诊超声诊断钝性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 张倔铭,李小燕,何雪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2)
  • [2]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D]. 于宝荣.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张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D]. 刘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D]. 李蕴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魏金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D]. 傅颖.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D]. 罗明桥. 南华大学, 2019(01)
  • [10]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李祥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脾破裂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华法林致全身出血及肠坏死误诊1例
下一篇:我国桃育种目标演变、育种成果及目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