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陆峰,王新利[1](2021)在《猪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葡萄球菌病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以渗出性皮炎为特征的疫病,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为受害对象。该病主要以散发为主,剖检可见组织脱水和皮下淋巴结出现炎性变化,皮肤增厚、凹凸不平,弹性降低,浑身肌肉组织颜色发绀、干涩,体表淋巴结肿大、淤血。药物治疗前利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临床实践中土霉素制剂疗效显着。
范方程,王文,彭娜娜,宁慧敏,董伟[2](2021)在《湖南岳阳猪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为确定湖南岳阳某猪场仔猪渗出性皮炎致病原,从该场发病仔猪组织(心脏、皮肤和肺脏)分离并纯化得到一株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最终将其诊断为猪葡萄球菌,且该分离菌对昆明小鼠具有致病性,感染可引起其皮肤出现脱毛、炎性渗出等,但不致死。进一步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阿莫西林、氟苯尼考、万古霉素、多西环素和磺胺异恶唑敏感;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中敏;对林可霉素耐药。表明该场仔猪发生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张维[3](2021)在《一例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导致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与防控》文中提出2020年9月初,湖南岳阳市某规模化猪场仔猪出现皮炎、气喘等症状,且发病严重仔猪最终死亡。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发现其淋巴结肿大,肾脏有出血点,且肺脏出现严重实变。取病变组织提取核酸基因组,通过PCR/RT-PCR分别检测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等;同时对病料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发现,在组织病料中检测出PCV2核酸阳性,同时分离出猪葡萄球菌;进一步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如头孢克肟、氨苄西林、青霉素和氨曲南等,但对头孢唑林、万古霉素和新生霉素等敏感。表明此次发病是由PCV2与猪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其结果为该场相关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隋国燕[4](2021)在《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弃奶期验证》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明确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临床扩大试验评价某药厂生产的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并检测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量,确认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弃奶期。方法1、在甘肃某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在给药前单乳区采集奶样70份,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及16S r DNA方法鉴定其种类,将鉴定出病原菌通过K-B纸片药敏试验进行8种抗生素(红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四环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2、在甘肃某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将患病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头)和对照组(n=34头)。在给药前、停药后7 d及停药后14 d,进行单乳区奶样采集,每个感染乳区注入3 g药物,每12 h注射1次,连续用药3次。将采集的各组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测及乳汁体细胞计数。通过临床观察、细菌清除率及体细胞计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3、选择25头健康奶牛,乳房内注入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每个乳区注入3 g药物,每12 h用药1次,连用3次。给药后60 h,采集4个乳区的混合奶样,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进行相关活性成分残留量的检测。样品经过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色谱柱进行分离,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在正离子或者负离子模式下,进行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对阿莫西林、舒巴坦和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1、70份患有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样经过细菌学鉴定后,在58份奶样中分离出65株病原菌,其中17株为大肠杆菌,21株为葡萄球菌,26株为链球菌,1株巨型球菌;对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和四环素敏感程度大于70%;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喹肟和庆大霉素产生耐药性;对阿莫西林中度敏感。2、通过临床扩大试验的结果显示,用药前采集的70份奶样中有58份奶样检出细菌,细菌总检出率为82.86%,试验组的细菌检出率为86.11%(31/36),对照组为79.41%(27/34)。停药后14 d,两组的混合感染清除率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单一感染清除率为92.86%和90.9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4.12%和93.55%,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8.3%和61.8%。两组奶样中的SCC在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1)。两组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试验优化和验证了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残留量的LC-MS/MS检测条件,结果表明其质控样品的准确度在规定范围内,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检测。药物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依照本研究的给药方案对健康奶牛给予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最后一次给药后60 h,生鲜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和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均低于现行标准中对各成分的MRLs要求。结论本研究中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受试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与对照药物一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优化后的LC-MS/MS检测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检测。给药后60 h,生鲜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的MRLs。确认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弃奶期为60h。
李秀丽,董志民,田向学,任卫科,燕晓翠,李富强,张莉,鄢明华[5](2021)在《猪葡萄球菌437-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从发生渗出性皮炎的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确定为猪葡萄球菌,并命名为437-2株。用1×109 CFU/mL剂量的该菌株经皮下感染小鼠、仔猪,均能引起注射部位皮肤脱毛、破溃、有炎性渗出物、结痂等病变,病理学观察可见表皮局部上皮细胞消失、皮下小血管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携带的表皮脱落毒素相关基因并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表皮脱落毒素ExhD和ShetA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但对痢菌净、氟苯尼考、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敏感。上述结果为猪葡萄球菌引起的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学、发病机理及诊断靶标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黄婧文,李欢,万振鹏,肖芬,张羿洋,吴晨晓,万乐,梁润利,朱芝秀[6](2021)在《仔猪溶血性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分析》文中指出剖解南昌某猪场死亡仔猪,呈现心肌炎、关节炎等症状,从其内脏分离得到病原菌ZGP-1、ZGP-2、ZGP-3。经过生化试验,分离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分离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啉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甲氧嘧啶、强力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完全耐药;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可知乳酸菌对分离菌ZGP-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可采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唑啉配合乳酸菌进行治疗,以缓解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耐药性问题。
马炫炫,任卫科,滕达,池晶晶,王秀敏,董志民,毛若雨,郝娅,李秀丽,王建华[7](2019)在《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研究仔猪渗出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制剂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PCR及BLAST序列比对方法对猪葡萄球菌437-2株毒素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不同浓度菌液人工感染仔猪试验分析该菌株的临床致病力、最小致病浓度、发病周期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ExhD毒素基因型,其毒素基因与德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M94662.1)和俄罗斯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M950188.1)的ExhD基因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磺胺异恶唑、链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杆菌肽及诺氟沙星耐药;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在整个试验周期内仅注射部位表现出皮炎症状,而中、高剂量组在耳后皮下注射2 d后均出现显着的渗出性皮炎症状,病猪表现为耳后出现油皮,全身被毛粗糙,皮肤呈深褐色厚皮痂,有大片蜕皮和黄色液体渗出;感染仔猪的脏器和皮肤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仔猪脏器无异常,耳部皮肤角质层角化过度,炎性细胞浸润,无棘皮层细胞分离,而中、高剂量组感染仔猪脏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皮肤表皮棘细胞层出现明显的细胞分离。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利用猪葡萄球菌437-2株可成功建立仔猪渗出性皮炎模型,所需的最小攻菌浓度为1×109 CFU/mL。
张鹏飞[8](2019)在《猪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yicus,S.hyicus)是猪渗出性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EE)的病原,可以引发仔猪皮肤脱落甚至脱水死亡。该病一直影响着全球养猪业的发展,目前对于猪渗出性皮炎在中国的流行情况以及血清型的研究尚不清楚,对该病的感染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对猪渗出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方法及灭活疫苗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渗出性皮炎的诊断、防控提供理论支持。为了解猪葡萄球菌在广东地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广东省九个市区采集了32份疑似患有渗出性皮炎的病料,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PCR鉴定分离出5类具有毒性的葡萄球菌,80%为猪葡萄球菌。对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检测发现,Exh A型占比为30%,Exh B型占比15%,Exh C型占比16%,没有检出Exh D型菌株。并以分离到的CK-1菌株作为代表菌株,开展了细菌生长特性、耐药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营养肉汤培养及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培养16h活菌数达到最高。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青霉素、链霉素耐药,对头孢类较敏感,能够分泌脱落毒素Exh A,动物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及仔猪都有致病性。为了研究猪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以CK-1菌株为代表,分别开展了该菌对小鼠以及仔猪感染的研究,不同注射方式感染小鼠试验表明,腹腔注射1.25x10^10CFU的猪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小鼠死亡,相同剂量皮下注射只引起注射部位皮肤脱落;10日龄仔猪较35日龄仔猪易感,仔猪最小发病剂量为2.0x10^8CFU。为了建立猪葡萄球菌抗体检测方法,本试验以CK-1菌株基因为模板构建了猪葡萄球菌的脱落毒素Exh A的可溶性表达载体p Cold TF-Exh A,并且分离纯化的蛋白可以引起仔猪发病,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利用纯化的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同时以猪葡萄球菌灭活菌体为抗原建立凝集试验检测方法,二者都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猪葡萄球菌抗体检测。本研究对猪葡萄球菌的纳米佐剂灭活疫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仔猪及妊娠母猪都没有副作用,4℃可以储存5个月。疫苗免疫后35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免疫保护试验显示对仔猪免疫2ml保护力可达到100%。本研究为了解广东地区猪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提供数据支持,掌握了猪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灭活疫苗的研究,为猪葡萄球菌的检测防控提供了参考。
陈亚强,彭津津[9](2019)在《一例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对重庆某发病猪场仔猪所患疾病进行诊治,试验采用细菌分离纯化、镜检及PCR鉴定,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进行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治疗。结果表明:该猪场仔猪所感染的病原为含有EXHA毒素的猪葡萄球菌,其对恩诺沙星与头孢吡肟高敏,经过2周的治疗,该猪场仔猪渗出性皮炎治愈率达到了63.89%。
张健,梁乔,王宏燕[10](2018)在《猪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文中提出为查明猪场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致病菌及确定其有效治疗药物,对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肺脏、心脏及病变皮肤等部位分离细菌后进行纯化,通过镜检、生化反应、细菌鉴定仪鉴定确定该致病菌为猪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青霉素类、林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均耐药,对头孢类药物较敏感,建议用作仔猪渗出性皮炎的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流行病学 |
| 2 临床症状 |
| 3 剖检变化 |
| 4 诊断 |
| 4.1 实验室诊断 |
| 4.2 鉴别诊断 |
| 5 防治 |
| 5.1 药物治疗 |
| 5.2 预防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样品来源 |
| 1.1.2 主要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病原分离与革兰氏染色鉴定 |
| 1.2.2 生化鉴定 |
| 1.2.3分离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及测序 |
| 1.2.4 分离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
| 1.2.5 动物试验 |
| 1.2.6 药敏试验 |
| 2 结果 |
| 2.1 细菌分离鉴定及生化试验结果 |
| 2.2 分离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 2.3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料来源 |
| 1.2 主要材料及试剂 |
| 1.3 病毒检测 |
| 1.4 细菌分离及鉴定 |
| 1.4.1 细菌分离及革兰氏染色鉴定 |
| 1.4.2 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及分析 |
| 1.5 药物敏感试验 |
| 2 结果 |
| 2.1 病毒检测结果 |
| 2.2 细菌分离及革兰氏染色鉴定结果 |
| 2.3 分离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及分析 |
| 2.4 分离菌药敏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表 |
| 前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文献综述 奶牛乳房炎概述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三、致谢 |
| 四、个人简介 |
| 附录 1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料来源 |
| 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 1.3 试验动物 |
| 1.4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
| 1.5 生化特性鉴定 |
| 1.6 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
| 1.7 体外生长曲线测定 |
| 1.8 耐药性测定 |
| 1.9 致病性试验 |
| 1.9.1 菌液制备 |
| 1.9.2 小鼠致病性试验 |
| 1.9.3 仔猪致病性试验 |
| 1.10 脱落毒素基因检测 |
| 2 结果 |
| 2.1 细菌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 2.2 16S rRNA 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
| 2.3 体外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 2.4 耐药性测定结果 |
| 2.5小鼠致病性试验 |
| 2.6 哺乳仔猪致病性试验 |
| 2.7 脱落毒素基因检测 |
| 3 讨论 |
| 1 试验材料 |
| 1.1 病料和试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 1.3 实验用菌 |
| 2 试验方法 |
| 2.1 细菌分离鉴定 |
| 2.1.1 病理检查。 |
| 2.1.2 细菌分离培养。 |
| 2.1.3 细菌生化鉴定。 |
| 2.2 细菌体外抑菌试验 |
| 2.2.1 药敏试验。 |
| 2.2.2 乳酸菌对分离菌体外抑制试验。 |
| 2.3 动物致病性试验 |
| 3 结果 |
| 3.1 临床检查结果 |
| 3.2 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
| 3.3 细菌生化试验结果 |
| 3.4 分离菌药敏试验结果 |
| 3.5 乳酸菌对分离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 |
| 3.6 动物致病性结果 |
| 4 讨论 |
| 4.1 菌种分析 |
| 4.2 临床症状分析 |
| 4.3 生化试验分析 |
| 4.4 体外抑菌试验分析 |
| 4.5 动物致病性试验 |
| 5 防控措施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株 |
| 1.1.2 试验动物 |
| 1.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猪葡萄球菌437-2株药敏试验 |
| 1.2.2 猪葡萄球菌437-2毒素基因的鉴定 |
| 1.2.3 仔猪渗出性皮炎模型的建立 |
| 1.2.4 临床症状及脏器病变观察 |
| 1.2.5 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
| 2 结 果 |
| 2.1 药敏试验 |
| 2.2 猪葡萄球菌毒素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
| 2.3 临床症状和脏器症状 |
| 2.4 脏器菌落分离和血液菌落计数 |
| 2.5 脏器组织切片观察 |
| 3 讨 论 |
| 4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病原学 |
| 1.2 流行病学 |
| 1.3 致病机理 |
| 1.4 耐药性 |
| 1.5 临床症状 |
| 1.6 病理变化 |
| 1.7 诊断 |
| 1.8 治疗与预防 |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2章 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 2.1 材料 |
| 2.1.1 病料来源 |
| 2.1.2 细菌菌种和试验动物 |
|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 2.1.4 载体与质粒 |
| 2.1.5 主要仪器及器材 |
| 2.2 方法 |
| 2.2.1 细菌分离鉴定 |
| 2.2.2 生物学特性分析 |
| 2.2.3 培养物光密度与浓度的研究 |
| 2.2.4 动物感染试验 |
| 2.3 结果 |
| 2.3.1 病料采集 |
| 2.3.2 细菌分离鉴定 |
| 2.3.3 生物学特性分析 |
| 2.3.4 动物感染试验 |
| 2.4 小结 |
| 第3章 猪葡萄球菌毒力研究 |
| 3.1 材料 |
| 3.1.1 菌种 |
| 3.1.2 实验动物 |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 3.1.4 主要仪器 |
| 3.2 方法 |
| 3.2.1 细菌复苏培养 |
| 3.2.2 细菌稀释平板计数 |
| 3.2.3 动物感染试验 |
| 3.3 结果 |
| 3.3.1 小鼠感染试验 |
| 3.3.2 仔猪感染试验 |
| 3.4 小结 |
| 第4章 猪葡萄球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 4.1 材料 |
| 4.1.1 菌株 |
| 4.1.2 血清 |
| 4.1.3 抗原 |
| 4.1.4 主要溶液及试剂 |
| 4.1.5 主要仪器 |
| 4.2 方法 |
| 4.2.1 蛋白表达 |
| 4.2.2 ELISA检测方法建立 |
| 4.2.3 凝集试验方法建立 |
| 4.3 结果 |
| 4.3.1 蛋白表达 |
| 4.3.2 ELISA方法的建立 |
| 4.3.3 凝集试验方法的建立 |
| 4.4 小结 |
| 第5章 猪葡萄球菌纳米佐剂灭活疫苗初步研究 |
| 5.1 材料 |
| 5.1.1 实验菌种 |
| 5.1.2 实验动物 |
| 5.1.3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 5.1.4 主要仪器 |
| 5.2 方法 |
| 5.2.1 疫苗菌株的筛选 |
| 5.2.2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实验室制备 |
| 5.2.3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 5.2.4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
| 5.2.5 仔猪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 |
| 5.2.6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保存期试验 |
| 5.3 结果 |
| 5.3.1 疫苗菌株的筛选 |
| 5.3.2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 5.3.3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检验 |
| 5.3.4 仔猪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 |
| 5.3.5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保存期试验 |
| 5.4 小结 |
| 第6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
| 6.1 讨论 |
| 6.1.1 猪葡萄球菌流行病学 |
| 6.1.2 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 6.1.3 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的研究 |
| 6.1.4 猪葡萄球菌灭活疫苗的研究 |
| 6.2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发表论文情况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 3 实验室诊断 |
| 3.1 细菌的分离、纯化 |
| 3.2 PCR鉴定 |
| 4 诊断结果 |
| 5 药敏试验 |
| 6 治疗 |
| 7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细菌分离、纯培养 |
| 1.2.2 细菌生化试验 |
| 1.2.3 细菌鉴定仪 |
| 1.2.4药敏试验 |
| 2 试验结果 |
| 2.1 细菌分离与培养结果 |
| 2.1.1 细菌纯培养结果 |
| 2.1.2 染色镜检 |
| 2.2 生化试验 |
| 2.3 细菌鉴定仪 |
| 2.4 药敏试验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