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来·阿布来提[1](2021)在《肝泡型棘球蚴病脑转移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李婷[2](2021)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超声、CT、MRI)在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中的价值;HCE分型反应病灶的活性,研究CT值和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HCE分型与活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时用超声、CT、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309例412个病灶,肝外病灶98个,根据WHO分型标椎,将其分为5型。本研究探讨两部分,一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HCE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二是研究CT和MRI对HCE分型和活性的评价,具体如下:1.计算超声、CT、MRI在各型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之间差异,用Mc Nemar检验比较一致性;2.分析各型病灶的血清铁蛋白(SF)等实验室指标及病灶的大小,用F、Kruskal-Wallis H检验求出其差异性;3.计算三种方法分别检出病灶内合并脂滴、胆瘘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的个数;4.将CT、MRI的单项检查结果(CT值、ADC值)与CT和MRI的病理对照检查结果(CT值1、ADC值1)进行分析,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ADC值、CT值1、ADC值1,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得出各型病灶的差异、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其临界值。结果:1.收集309例患者中,超声、CT分别检出CE1型67例、CE2型51例、CE3型55例、CE4型57例、CE5型37例,MRI检出CE1型65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57例、CE5型33例。超声、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致相仿,CE1-CE5分别为:96.3%94.5%、78.5%100%、76.3%100%、100%94.8%、100%98.6%;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837、0.852、0.868、0.872、0.936;MRI对CE1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7.0%、99.2%,CE2-CE3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100%,CE4、CE5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100%、89.2%、100%;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962、1.000、1.000、0.872、0.936;CT、MRI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5)。2.根据手术病理分型计数,CE1型69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70例,CE5型37例,各型SF、DBIL、IBIL、ALB、ALT、AFP、病灶长径、短经中,SF、IBIL、病灶的长径、短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BIL、ALB、ALT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CT、MRI检出病灶合并胆瘘的比例分别为3.9%、7.4%、10.3%;合并脂滴成分分别占3.2%、9.7%、11.3%;肝外病灶98例,超声、CT、MRI检出率分别为45.9%、96.9%、89.7%;4.HCE的5型病灶的CT值1、ADC值1、CT值、ADC值分别为:CE1型(5.38±1.94)HU(3.33±0.27)×10-3mm2/s(5.38±1.94)HU(3.33±0.27)×10-3mm2/s、CE2型(7.44±2.67)HU(3.16±0.17)×10-3mm2/s(7.62±2.67)HU(3.16±0.17)×10-3mm2/s CE3型(21.86±4.99)HU(2.62±0.24)×10-3mm2/s(22.07±5.89)HU(2.62±0.24)×10-3mm2/s CE4型(33.63±5.38)HU(2.42±0.11)×10-3mm2/s(33.63±5.38)HU(2.43±0.11)×10-3mm2/s CE5型(103.28±36.98)HU(2.20±0.086)×10-3mm2/s(103.28±36.96)HU(2.29±0.21)×10-3mm2/s,各型测量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E1、CE2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CT值1逐渐增高;CE1、CE2、CE3、CE4、CE5的ADC值1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病灶的ADC值1逐渐降低。CT值1和ADC值1之间呈负相关(r=-0.657)。绘制ROC曲线,CT值1、ADC值1、CT值、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2%、99.8%、91.0%、99.1%。结论:通过三种方法比较各型的敏感度、特异度,CT、MRI对肝囊型包虫各型病灶的特征性征象显示上更加清晰,以及MRI对分型诊断更加准确,对脂滴、胆瘘形成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的诊断各型病灶活性,肝囊性包虫不同类型其内的CT值和ADC值不同,可间接的反应病灶生长的活性。
刘丹,郭艳平,热依汉古丽·阿卜力孜,王秋萍,杨青,王光辉,沙焕臣,刘昌,杨筱凤[3](2020)在《多脏器包虫病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报道1例多脏器包虫病病例并复习文献。患者先后罹患肝包虫、肺包虫和盆腔包虫病,病史近30年,19岁首次手术后多次不同脏器复发,经历多次手术。包虫病为人畜共患病,虽然肝脏为好发部位,但也可罹患全身多个脏器,其诊断需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资料,首次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很重要,全面评估和多学科协作治疗可提高多次复发包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高欣[4](2020)在《PWI和18F-FDG PET/CT脑泡型包虫病边缘带生物学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WI成像技术的灌注特征以评价脑泡型包虫病(CAE)病灶主体及边缘带的血供机制及生物学活性,结果与PET-CT检查的SUVmax值对照,评价PWI在脑泡型包虫病变活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9月2020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脑泡型包虫病患者,应用GE 3.0T Signa Hdx System磁共振设备对其均行常规脑MR增强扫描及磁共振灌注(PWI)检查,选取颅内多发病变共31个病灶。运用GE ADW4.4后处理工作站对脑泡型包虫病的PWI的定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各感兴趣区(病变实质区、边缘区、水肿区及对侧相应正常区)的4个灌注参数指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10例CAE患者同期进行PET-CT检查,选取与灌注检查匹配的共16个病灶,比较PET-SUVmax值在病变各区域的差异,对CAE病灶边缘区rCBF、rCBV、MTT、TTP各参数指标与PET-SUVmax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包虫病灶边缘区与对照侧正常脑组织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PWI指标和PET/CT的指标进一步作出脑泡型包虫病边缘带诊断的ROC曲线分析。结果:脑泡型包虫病变边缘区的rCBF、rCBV值升高,TTP值降低,与病变实质区相比,总体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CAE病灶各区域rCBF、rCBV值高低比较,显示边缘区>对侧正常区(或水肿区)>实质区,边缘区的rCBF、rCBV值最高,实质区的最低,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区血供最丰富,中央实质区因大量坏死物质呈相对乏血供。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包虫病变边缘的TTP值与同区域的PET-SUVmax值存在负相关(r=-0.319,P<0.05),其余rCBF、rCBV、MTT指标与SUVmax值无明显相关性。得到rCBF、rCBV、SUVmax的ROC曲线分析表示,AUCrCBF=0.845(P<0.05),AUCrCBV=0.828(P<0.05),AUCSUVmax=0.856(P<0.05)。结论:PWI成像能通过反映泡球蚴病灶内部及边缘的血供灌注情况来评价病灶活性,其中病灶边缘带的TTP参数值与SUVmax值存在相关性,提示在没有条件进行PET/CT检查判断病变活性的情况下,有望将磁共振灌注成像作为一种较为实用的新技术推荐给临床应用。
刘辉[5](2020)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患儿(3-14岁)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8例患儿为腹腔镜组,传统开放手术54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患儿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残腔感染率、胆漏发生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残腔积液率、残腔感染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胆漏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手术指征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相似,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视野清楚、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患儿家属更容易接受。
许晓磊[6](2019)在《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93例肝外器官受累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外转移器官与病灶位置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行外科干预的98例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治疗策略,为流行地区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临床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临床材料。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年龄、性别、组别、区域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肝脏原发灶是否于肝外器官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对其中98例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n=61)、姑息性切除组(n=29)、肝移植组(n=8),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193例患者中,男89例,女104例,年龄范围572岁,中位年龄41岁,男女性别比1∶1.17;藏族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文盲占72.53%、小学占11.92%)是该病的重点人群;所有患者均来自青海境内,其中分布以青海果洛、玉树居多。2.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肝S8段(Hazard ratio[HR],1.877;95%confdence interval[CI]:1.026 to 3.437;P=0.041)与肝外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Hazard ratio[HR],5.689;95%confdence interval[CI]:1.913 to 16.915;P=0.002)与肝外器官脑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3.98例行外科干预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2例梗阻性黄疸、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1例为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为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1例为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1.肝内原发灶位置多位于右肝S7、S8段,肝脏邻近器官或组织多累及胆囊、肾脏、膈肌、胰腺等;肝外远隔转移器官多为肺、脑等,并且通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S8段原发灶与远隔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病灶与脑转移显着相关,在肝外远隔特定器官转移诊断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2.肝泡型包虫病行准根治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然后术后复发率却较低。对于肝外器官累及的这些复杂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收益。
尹杰[7](2019)在《肝泡型合并囊型包虫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泡型包虫(hepatic alveolar hydatid,HAE)和肝囊型包虫(hepatic cystic hydatid,HCE)混合感染的病例十分罕见,对两型包虫混合感染病例(Hepatic alveolar and cystic echinococcosis mixed infection,HAE&HCE)的临床特征至今无文献进行归纳描述,本文总结并展示了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从而增加我们对HAE&HCE疾病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4年)收治确诊的HAE&HCE病例数据共17例,收集2017年(1年)收治确诊的HAE及HCE的病例数据,分别为111例及84例。2、对HAE&HCE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等临床特点进行描述。着重展示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并收集其手术相关信息进行描述。3、根据影像学诊断,按照HAE、HCE及HAE&HCE将病例分成三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评估HAE&HCE患者的特异性指标。结果:收集的17例HAE&HCE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集中于30-50岁,平均年龄41.71±11.57岁;94.1%系藏族,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12例),多见于果洛州区域(12例),多数有密切动物接触史(16例),临床以肝区疼痛、右上腹压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包虫IgG检出率为68.8%(11/16),肝功能以A级多见,少见梗阻性黄疸(4/11)。CT影像学检查提示HAE&HCE涵盖了HAE、HCE的影像学特征,病灶可同时累及左、右半肝,可单发亦可弥漫多发;HAE病灶最大直径为21.92cm,长径均值为11.56±6.33cm;HCE病灶最大直径13.34cm,长径均值为7.71±2.86cm。其中有6例出现肝外器官累及,发生率高达35.3%,累及部位包括:肺、脑、骨、肾及腹/盆腔。所有的HAE&HCE病例中,3例行1类手术;3例未行手术,10例行2类或3类手术,1例行4类手术。在HGB、ALB、PT及APTT等实验室指标,HAE&HCE组与HCE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HAE&HCE组的病灶长径大于H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HAE&HCE病例十分罕见,临床表现与单纯HAE、HCE患者相近。
赵金辉,阿勇,西洛次仁,段绪光,晋美,何佳秀,刘雪,李勇[8](2018)在《探寻林芝地区肝包虫病的CT征象及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探寻林芝地区肝包虫病的CT征象及特点以利于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将215例确诊的肝包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检查,并对CT征象进行分型及分析。结果 CT征象分型:泡状棘球蚴病1例(0.47%),细粒棘球蚴型肝包虫214例(99.53%);细粒棘球蚴型肝包虫中分型:单囊型107例(50.00%),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囊壁光滑,其内密度均匀;囊壁可出现点状或条状钙化;多子囊型38例(17.75%),表现为典型的"囊内囊",即母囊内可见多发更低密度的子囊,子囊间可见分隔,子囊排列呈"蜂房样"或"车轮状";子囊破裂型30例(14.02%),内囊生发层发生脱落而导致内囊破裂、从外囊分离呈带状卷曲漂浮于囊液内,CT征象"飘带征"、"水上浮莲征"等;实质型8例(3.73%),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团块;钙化型31例(14.49%)表现为以钙化为主的软组织团块。结论林芝地区肝包虫病以单囊型为主,CT增强扫描在肝包虫病的诊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晓磊,王志鑫,王展,叶海雯,庞明泉,周灜,王海久,樊海宁[9](2018)在《98例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外科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将中晚期或晚期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早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仅行阿苯达唑药物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肝移植组,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男女性别比1∶1.45;患者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8岁。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 2例梗阻性黄疸、 1例切口感染、 1例胆管鄄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有4例死亡,包括1例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 1例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金柯,胡南南,刘源,韩亚萍,岳明,李军[10](2018)在《南京市20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南京市肝棘球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0例肝棘球蚴病确诊患者病历,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7名、女性13名;发病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8岁;除1例来自肝棘球蚴病流行区(西藏)的输入性病例外,其余均为本地患者;3例患者家中养犬多年、2例患者分别从事肉类销售和牲畜产品加工。14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就诊;2例为体检发现"肝囊肿"就诊;1例为"肝血管瘤"定期随访进行性增大就诊;3例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B超/CT检查发现肝占位或有不适到确诊的时间:7~14 d的7例、15~30 d的4例、> 30~60 d的5例、3个月的1例、7年的1例、9年的1例。20例患者中13例行部分肝切除术、7例行肝囊尾蚴病内囊摘除术,电话随访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南京市肝棘球蚴病患者流行病学史多不明确且大多数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肝棘球蚴病的影像学尤其是超声检查表现的认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引言 |
| 第1章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 1.1.4 WHO分型 |
| 1.1.5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各型病灶基本资料的情况 |
| 1.2.2 超声、CT、MRI检出不同类型囊型病灶的个数及其敏感度、特异度 |
| 1.2.3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灶直径差异性分析 |
| 1.2.4 超声、CT、MRI分别检出合并脂滴、胆瘘、肝外病灶的情况 |
| 1.3 讨论 |
| 1.3.1 包虫病概述 |
| 1.3.2 CE1-CE5 型在超声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 1.3.3 CE1-CE5 型在CT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 1.3.4 CE1-CE5 型在MRI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 1.3.5 超声、CT、MRI对检出合并脂滴、肝外病灶、胆瘘的分析 |
| 1.3.6 超声、CT、MRI联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的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CT和MRI对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与活性的评价 |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 2.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 2.1.4 WHO分型 |
| 2.1.5 影像学分析 |
| 2.1.6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的CT、MRI表现 |
| 2.2.2 各组病灶CT 值_1、ADC 值_1、CT 值、ADC 值之间的比较 |
| 2.2.3 各组病灶之间CT值_1和ADC值_1的相关性 |
| 2.2.4 各组病灶之间CT 值_1和 ADC 值_1、CT 值和 ADC 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HCE早期诊断的困难和联合诊断的重要性 |
| 2.3.2 CT值和ADC值在HCE活性诊断中的价值及联合诊断的优势 |
| 2.3.3 CT值和ADC值联合诊断对临床治疗的价值 |
| 2.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全文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 致谢 |
| 附录 A 附图 |
| 附录 B 综述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临床资料 |
|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资料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 检查方法 |
| 2.1 磁共振检查方法 |
| 2.2 ~(18)F-FDG PET/CT检查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3.1 PWI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
| 3.2 ~(18)F-FDG PET/CT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
| 3.3 偏倚的控制 |
| 4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
| 4.1 图像后处理 |
| 4.2 统计学分析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193 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患者的临床资料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临床特征 |
| 3.1.3 临床变量与是否远隔器官转移的关系 |
| 3.1.4 对常见远处转移器官部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 3.2 193 例患者中行外科干预的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 3.2.1 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 3.2.2 手术方式 |
| 3.2.3 术中术后情况 |
| 3.2.4 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随访情况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不同性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2 不同族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3 不同年龄患者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4 不同文化受教育程度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5 不同区域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6 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 |
| 4.7 肝泡型包虫肝外转移途径 |
| 4.8 实验室诊断 |
| 4.9 治疗方法 |
| 4.9.1 准根治性切除 |
| 4.9.2 姑息性切除 |
| 4.9.3 肝移植 |
| 4.9.4 其他 |
| 4.10 小结与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HAE&HCE患者的临床特征描述 |
| 3.1.1 基线资料 |
| 3.1.2 临床表现 |
| 3.1.3 实验室检查 |
| 3.1.4 病灶影像学特征 |
| 3.2 HAE&HCE病例资料与HCE、HAE对比分析 |
| 3.2.1 实验室检查 |
| 3.2.2 影像学资料 |
| 3.2.3 手术资料 |
| 第4章 讨论 |
| 4.1 流行病学分析 |
| 4.1.1 地域分布 |
| 4.1.2 传播途径 |
| 4.1.3 人群易感性 |
| 4.2 综合治疗 |
| 4.2.1 外科治疗 |
| 4.2.2 保守治疗 |
| 4.3 总结与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CT扫描方法 |
| 2 结果 |
| 2.2 病灶CT分型 |
| 2.3 增强CT征象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