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der(?)n ArtaviaEstefan(?)a Elizabeth Masiel[1](2020)在《足三里穴区皮肤形态特征、热痛觉、机械性痛觉变化及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足三里穴区解剖位置、皮肤机械性痛觉,尝试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客观化定位研究。检查足三里穴区敏感点的本态特征:敏感度、形态。敏感度特征包括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形态特征包括柔韧性和形状。敏感度和形态变量有两个方面客观、主观参数,本研究对比这两个方面以便验证使用的变量(敏感度、形态)和测量工具(粗糙度仪、测力计)。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根据整个样本、体重指数组(BMI)划分足三里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的倾向。之后依据研究对穴区皮肤敏感度、形态学和位置的结果建立适合于所有人或各个体重指数组穴位特征(本态、定位)的规范或通用模式。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八纲证的关系。这都对探讨穴位特征、客观定位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是验证评估工具的第一步。方法:根据解剖穴位定位标准与机械性痛觉,对101例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定位(敏感点)。对穴位敏感度(机械性痛觉、热痛觉)、形态(柔韧性,形状)进行客观和主观测量,并对主观与客观指标(敏感度、形态)之间进行比较。所有的测量和评估均在双下肢,按右、左侧下肢的顺序进行。评价的敏感度指标为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两个指标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评价的形态指标为柔韧性和形状,同样各个指标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最后,上述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额外的对比,临床表现的依据为八纲辨证。本研究基于整个样本和体重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穴位定位:(一)足三里穴区皮肤敏感点定位的纵坐标与解剖学的同身寸(三寸)测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穴区皮肤敏感点定位的横坐标与解剖学的同身寸(中指宽)测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性系数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临床表现:(一)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柔韧性:右下肢偏软(67.5%)、左下肢偏硬(5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形状:右下肢偏凹陷(66.3%)、左下肢偏结节(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右侧56.8%敏感度较低,35.8%敏感度较高,7.4%敏感度适中;左侧37.9%敏感度较低,54.7%表现为高敏感度,7.4%表示敏感度适中,双下肢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足三里的主观形态变量与主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足三里的客观机械性痛觉(O)与客观热痛觉(O)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穴位区受到热刺激后,其温度变化呈现三种趋势:刺激后温度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且这些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临床测量仪器:(一)足三里主观形态变量与客观形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目前尚无法建立一个足够满意的客观形态预测模式,来与客观敏感度进行比较;(二)足三里的主观敏感度变量与客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足三里客观形态变量与客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一)基于八纲辨证的寒、热证病理表现与机械性痛觉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二)上述结果均基于总样本获得。而体重分组结果显示,体重指数<18.5 Kg/m2的个体(低体重)与八纲辨证中表证的病理表现之间关系具有统计意义(P<0.05)。BMI分组与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一)笔者偶然发现,足三里的同身寸(三寸)定位与推定骨量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定位:(一)根据足三里穴区解剖定位与敏感点位置对比,研究发现同身寸三寸来定位足三里穴区敏感点是较准确的,但没有证据证明同身寸一寸(中指)可以准确定位足三里穴区敏感点。穴位临床表现:(一)右侧足三里穴区皮肤比左侧要柔软,左侧皮肤则较硬;右侧足三里穴区皮肤比左侧要凹陷,左侧皮肤则结节;(二)左侧足三里穴区敏感点比右侧机械性痛觉敏感度高;(三)主观机械性痛觉与主观形态的关系是:皮肤较柔软一侧的穴位敏感度较低,较硬一侧则穴位敏感度较高;凹陷形穴位敏感度较低,结节形穴位敏感度较高;(四)患者热痛觉时间与机械痛觉时间之间密切相关;(五)患者的足三里区皮肤表浅温度对热刺激有三种反应,刺激后吸收热量(温度高),刺激后反射热量(温度低)或刺激后吸收和反射的热量互相平衡(温度不变)。穴位临床测量仪器:(一)粗糙度仪显示的R值(减法Rat、减法Rqz)能预测穴区部分形态特征(R值可偏于柔韧性或形状),但信息还不足以产生数字常数,可用于粗糙度仪系统提供穴位形状参数;(二)主观机械性痛觉和客观机械性痛觉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测力计来预测机械性痛觉敏感程度是有效的;(三)在双下肢压力值与Rat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反比例的关系。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一)机械性痛觉与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表现有关;(二)根据体重指数,低体重组(BMI<18,5Kg/m2)与八纲辨证中的表证表现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不证明BMI分组与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之间关系。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一)同身寸三寸与推定骨量相互联系,由此经络尺寸与骨量有一定的关系。
刘笑笑[2](2019)在《活性维生素D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荟萃分析活性维生素D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蛋白尿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研究活性维生素D降低CKD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作用及疗效,并分析活性维生素D对血压(B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钙(Ca)、血磷(P)、血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等的影响。3.研究活性维生素D和RAAS抑制剂是否具有协同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方法:1.采用电子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为从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检索已公开发表的活性维生素D干预治疗蛋白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试验,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6年09月至2018年0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轻中度蛋白尿病入119例,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把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接受骨化三醇0.25μg/d联合缬沙坦80mg/d治疗,B组单独接受骨化三醇0.25μg/d治疗,C组单独接受缬沙坦80mg/d治疗,给药前检测患者的24小时尿总蛋白量(24hUTP)、尿蛋白/肌酐(TP/Cr-U)、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BP、Ca、P、25-(OH)D3、PTH、ALP等指标基线水平,然后每四周随访一次,随访过程中检测患者BP、24hUTP、TP/Cr-U等,随访24周后检测上述基线指标,如24hUTP、TP/Cr-U等,比较研究终点24hUTP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并用治疗前后24hUTP变化量除以基线测量值,计算24hUTP变化百分率,比较三组变化百分率的差异,并比较治疗前后BP、Ca、P、25-(OH)D3、PTH、ALP、hs-CRP等指标差异。结果:1.Meta分析: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52篇,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990例患者,其中接受活性维生素D联合常规治疗或单独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实验组)496例(50.10%),接受常规治疗或安慰剂等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94例(49.90%)。实验组经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蛋白尿低于对照组[Mean Difference(MD)=-0.52,95%CI(-0.74,-0.3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血肌酐(Sc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D=-23.63,95%CI(-35.06,-12.20),P<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1)治疗 24 周后,A 组 24hUTP 由 1.16±0.46 g 降为 0.72±0.42 g(P<0.05),B 组由 1.05±0.41 g 降为 0.77±0.35 g(P<0.05),C 组由 0.97±0.49 g 降为0.69±0.39 g(P<0.05)。(2)A组和B组之间24hUTP变化百分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A组和C组之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不显着(P=0.088),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3)A组和B组治疗前后Ca、P、ALP、25-(OH)D3、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Ca、P、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hs-CRP均有所下降,A组由1.46±0.63mg/L降为1.25±0.49mg/L(P<0.05),B 组由 1.44±0.43 mg/L 降为 1.26±0.34 mg/L(P<0.05),C组由 1.46±0.64 mg/L 降为 1.39±0.51 mg/L(P>0.05),其中 A 组和 B 组治疗前后 hs-CR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文Meta分析说明活性维生素D对CKD患者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且可以改善肾功能。2.临床研究发现(1)活性维生素D对CKD患者具有降低轻中度蛋白尿的作用。(2)活性维生素D与ARB类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更显着。(3)治疗前后患者血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可能不依赖于血压、eGFR的改变。(4)治疗前后患者Ca、P、ALP、25-(OH)D3、PTH无明显差异,提示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同时,可能不影响患者正常的钙磷代谢。(5)活性维生素D能够降低hs-CRP,提示其有可能降低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吴开春,梁洁,冉志华,钱家鸣,杨红,陈旻湖,何瑶[3](2018)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56年开始认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以来,相继于1978年、1993年、2001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制定了中国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这些共识意见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的IBD临床诊治水平。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大庆市IBD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77/10万,广东省中山市为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Group,ChineseSocietyofGastroenter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4](2018)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文中指出
吴开春,梁洁,冉志华,钱家鸣,杨红,陈旻湖,何瑶[5](2018)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56年开始认识IBD之后,相继于1978年、1993年、2001年、2007年、2012年分别制定了中国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这些共识意见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行为并提高了治疗水平。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大庆市IBD的标化发病率为1.77/10万,广东省中山市的IBD标化发病率为3.14/10万[1-2]。不难看出IBD在我国仍属少见病,但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3]。同时随着对IBD认识的加深,我国临床和基础研究更趋标准化和规范
张赛萍[6](2018)在《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为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诊断部分、辨证部分、治疗部分和预防与调护部分。其中诊断部分包括:疾病诊断、病史、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辨证部分分为证候分类及辨证要点;治疗部分包括:中药煎剂的治法方药、中成药口服治疗及外治疗法。每一部分后都请专家用具体文字列出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将问卷递送至各地专家,待问卷反馈后进行统计,对各项指标的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较为统一的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内容,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儿童矮身材的中医病名应考虑为“矮身材”,其诊断标准应为:①在正常情况下,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SD;②2岁以下GV<7cm/y,3岁至青春期GV<5cm/y,青春期GV<6cm/y;③多数患儿伴有骨龄的落后。同时矮身材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病史的收集,辅助检查可以有效的帮助鉴别诊断。儿童矮身材常见的证型多是虚证,分别为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儿童矮身材以身材矮小、发育落后、形体瘦弱为主症,多以兼症、舌脉的不同来判断证型。矮身材的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调补各脏所虚是其治法所在,其中脾肾两虚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肝肾亏虚证选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证选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肺脾气虚证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中成药中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可用于肝肾亏虚证,玉屏风口服液、补中益气口服液用于肺脾气虚证,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证。但需注意中成药对于矮身材只能用于辅助治疗。而中医外治亦能于儿童矮身材的治疗。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儿童矮身材共识性较高的4个证型: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并得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规范化诊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绮夏,蒋翔,连敏,张珺,阎俪,孙春燕,马雄[7](2015)在《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文中研究指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首个经临床对照试验证实糖皮质激素是其有效治疗方法的肝脏疾病。然而50年后,AIH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罕见且异质性较强的疾病。和其他罕见病一样,针对AIH的临床试验所能纳入的病例数有限,并且制药企业也因非常局限的市场而对开发新药兴趣索然。患者的异质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限制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AIH患者年龄谱非常广,首次发病年龄可从婴儿
康伦雅[8](2015)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3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临床症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福建省立医院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3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等,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相应文献复习。结果3例病患中,男2例女1例;年龄23、26、27岁,病程2、12、23年,其中3例均有典型的手足抽搐,合并臀肌痉挛1例,合并颜面抽搐1例;肌肉酸痛1例,气促、水肿1例。嗜睡懒言1例;发育迟缓1例;1例有先天发育异常,表现为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征(Albrighthereditaryosteodystrophy,AHO)身体畸形:粗短身材、盾牌胸、圆脸、颈短、指(趾)粗短畸形,以第4、5指(跖)骨缩短、畸形最明显;白内障1例,束臂加压实验阳性1例。4例均有低血钙,高血磷,高PTH血症。关节X片1例提示双手第4、5掌骨头部较宽,骺线闭合,不均匀变短。头颅CT检查1例。颅脑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有钙化改变1例。合并甲减1例。脑电图异常1例。1例患者行基因测序检查,结果外显子1A的甲基化缺失被发现存在患者基因上,考虑为母系等位基因印记缺陷。结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为临床罕见的遗传病,目前考虑与GNAS1基因变异相关,研究发现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临床病人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当患者被发现有药物控制不佳的反复手足抽搐、类似癫痫样发作和(或)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症者,血尿钙磷、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应及时行,可以尽早确诊,基因检查可进一步应用于有条件者。目前该病尚无特殊治疗手段,饮食上需减少高磷食品摄入可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手足抽搐主要予静脉注射钙剂、安定药物等对症治疗控制抽搐发作,需终生补充钙剂、维生素D制剂或其衍生物于非急性发作期,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李秀美[9](2014)在《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PCOS&DUB的证型特征,通过随机对照法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治疗组进行治疗,通过与对照组对照,验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对治疗PCOS&DU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PCOS&DUB提供指导。方法:1.根据PCOS&DUB诊断标准,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归纳PCOS&DUB证型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制定其治疗原则,以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2.对所收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不规则出血期服止血方10剂;地屈孕酮片1盒,于撤退性出血第5天起开始服助卵调经方14剂,下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继续服助卵调经方14剂,连续3个月经周期。对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予胰岛素增敏剂盐酸二甲双胍片及盐酸吡格列酮口腔崩解片3个月经周期。同时指导患者三高三低饮食(高蛋白、高纤维、高微量元素及低糖、低脂、低盐)及非出血期有氧运动。对照组选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止血、调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对照组治疗前后BMI、治疗组治疗前后BMI、对照组治疗前后WHR、治疗组治疗前后WHR、治疗组中肾虚痰阻组、脾虚湿困组及肾虚血瘀组半年后复发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MI、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HR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阴道流血的血止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调整月经周期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比发现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是治疗PCOS&DUB行之有效的安全、综合方案,在控制患者不规则出血、调整月经周期、防止复发等方面疗效显着,可以在临床推广实施。
杨浩[10](2014)在《强胰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肥胖小鼠-KKAy的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自发型2型糖尿病肥胖小鼠-KKAy(KK/Upj-Ay/J),研究强胰降糖胶囊(Qiangyi Jiangtang Capsules,QJC)对KKAy小鼠血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饲养KKAy小鼠诱导形成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以空腹血糖值≥7.8mmoL/L,并伴随有对外源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者为成模标准。成模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组和QJC低中高剂量组。以0.5%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配制二甲双胍和QJC,二甲双胍灌胃剂量为0.25g/kg,QJC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0.6g/kg、0.9g/kg和1.35g/kg,灌胃溶液每天现配现用,每天上午按10ml/kg灌胃1次,共9周。每周测定一次血糖血脂,灌胃2周时测定蔗糖耐量,灌胃4周和9周时测定葡萄糖耐量,灌胃9周后测定血清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立即取胰尾和肾脏固定,做病理切片,HE和PAS染色后观察胰岛和肾脏的损伤情况,其余胰腺部分冻存,解冻后的胰腺做成10%的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QJC低剂量组(0.6g/kg)和QJC中剂量组(0.9g/kg)灌胃给药第2周,动物血糖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灌胃2周以后,QJC各组血糖水平相对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给药前相比一直有降低趋势。2.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空腹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模型组动物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给药9周时QJC各组空腹血清胰岛水平与模型组比较,QJC低剂量组(0.6g/kg)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JC中、高剂量组(0.9g/kg、1.35g/kg)与模型组比较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QJC高剂量组(1.35g/kg)水平低于QJC中剂量组(0.9g/kg),整体呈现剂量依赖性。灌胃给药9周时模型组动物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QJC三个剂量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3.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灌胃给药2周时蔗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只有QJC各组120min血糖水平降低到O min水平以下;灌胃给药9周时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QJC三个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幅度明显减小,各时间点的血糖差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JC高剂量组(1.35g/kg)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也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灌胃给药1周后,QJC低剂量组(0.6g/kg)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一直低于模型组,第2周和第7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给药2周后,QJC中剂量组(0.9g/kg)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一直低于模型组,第6周和第7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胃3周后QJC高剂量组(1.35g/kg)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一直低于模型组,第7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JC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略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SOD、MDA和TNF-α的影响:模型组MDA水平高于正常组,模型组SOD水平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QJC各组匀浆液MDA和TNF-α水平降低,匀浆液SOD水平升高,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差异。6.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胰腺病理学的影响:模型组胰腺组织出现明显充血水肿,胰岛分布稀疏,胰岛坏死等病理现象,QJC各组相对于模型组的上述病变情况要轻,呈现剂量依赖性。7. 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肾脏病理学影响:模型组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管萎缩和再生,肾小球系膜增厚和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现象,QJC各组肾小球及肾小球系膜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肾小管均未见异常。结论:1.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其降糖机理与增加葡萄糖利用度密切相关。2.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3.QJC对KKAy小鼠的血脂有改善作用。4.QJC对KKAy糖尿病小鼠胰腺和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研究目的 |
| (三) 研究意义和内容 |
|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 |
| 2 穴位定位与临床相关研究 |
| 3 经络定位与骨度分寸之间关系 |
|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 |
|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关系的科学假说 |
| (一) 穴位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概况 |
| 1 穴位概念 |
| 2 足三里穴的研究(典型穴位) |
| 3 腧穴的解剖学、临床和生物物理学研究 |
| (二) 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分析 |
| 1 急性炎症 |
| 2 慢性炎症 |
| (三) 淋巴系统与炎症的关系分析 |
| (四) 炎症结局对穴位本态及功能的影响 |
| 1 存在缺陷或过度炎症者的后续影响 |
| 2 组织修复:再生、愈合和纤维化 |
| 3 正常细胞的增殖和组织生长调控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目的 |
|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关系 |
| 2 穴位位置 |
| 3 穴位测量临床仪器的研究 |
| (二) 研究假设 |
|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
| 2 穴位位置 |
| 3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
| 4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
| (三) 研究设计 |
| 1 穴位解剖定位研究 |
| 2 穴位敏感点定位研究与主观敏感度评价 |
| 3 客观敏感度评价 |
| 4 粗糙度测量 |
| 5 热痛觉测量 |
| (四) 主要变量 |
| (五) 临床资料 |
| (六) 诊断标准 |
| 1 正常体重组 |
| 2 超重和肥胖组 |
| 3 低体重组 |
| (七) 测量仪器 |
| 1 体表测量“粗糙度仪” |
| 2 痛感测量仪器“测力计” |
| 3 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测量仪 |
| (八) 研究限制和偏差 |
| (九) 伦理问题 |
| (十) 结果 |
| 结果1 主观形态 |
| 结果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
| 结果3 机械性痛觉(主观变量-S)和穴位形态(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
| 结果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
| 结果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
| 结果6 敏感度测量 |
| 结果7 形态(主观变量-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
| 结果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
| 结果9 主观形状(S)与客观形状(二分类数据-客观变量“O”)之间的关系 |
| 结果10 八纲证 |
| 结果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
| 结果12 热痛感 |
|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
| (一) 结果分析 |
|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
| 2 穴位定位 |
| 3 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 |
|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
|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
| (二) 各指标讨论和分析 |
| 结论1 主观形态 |
| 结论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
| 结论3 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和穴位形态(S)之间的关系 |
| 结论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
| 结论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
| 结论6 敏感度测量 |
| 结论7 形态(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之间的关系 |
| 结论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
| 结论9 主观形态(S)与客观形态(二分类数据“O”)之间的关系 |
| 结论10 八纲证 |
| 结论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
| 结论12 热痛感 |
| (三)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 (四) 建议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一 穴位本态概念示意图 |
| 附件二 研究概念示意图 |
| 附件三 穴位概念示意图 |
| 附件四 生理系统概念示意图 |
| 附件五 穴位定位、敏感度和形态变量之间的关系 |
| 附件六 研究结果 |
| 附件七 BMI结果 |
| 附件八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定义 |
| 附件九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处理过程 |
| 附件十 穴位位置、敏感型和解剖型定义 |
| 附件十一 穴位形态图解 |
| 附件十二 粗糙度仪测量的参数 |
| 附件十三 主要变量的相关原则 |
| 附件十四 统计验证 |
| 附件十五 病例记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活性维生素D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本章讨论 |
| 4.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活性维生素D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数据处理及分析 |
| 第二部分 结果 |
| 1. 统计资料 |
| 2.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 |
| 3. 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情况 |
| 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 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蛋白尿下降程度比较 |
| 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的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蛋白尿的毒性作用及治疗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常用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IBD诊断 |
| 1.1 溃疡性结肠炎 |
| 1.1.1 诊断标准 |
| 1.1.1. 1 临床表现 |
| 1.1.1. 2 肠镜检查 |
| 1.1.1. 3 黏膜活检 |
| 1.1.1. 4 其他检查 |
| 1.1.1. 5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 |
| 1.1.2 疾病评估 |
| 1.1.2. 1 临床类型 |
| 1.1.2. 2 病变范围 |
| 1.1.2. 3 疾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 |
| 1.1.2. 4 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
| 1.1.3 鉴别诊断 |
| 1.1.3. 1 急性感染性肠炎 |
| 1.1.3. 2 阿米巴肠病 |
| 1.1.3. 3 肠道血吸虫病 |
| 1.1.3. 4 其他 |
| 1.1.3. 5 UC合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C.diff) 或CMV感染 |
| 1.1.3. 6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鉴别 |
| 1.1.4 诊断步骤 |
| 1.1.4.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 1.1.4. 2 常规实验室检查 |
| 1.1.4. 3 结肠镜检查 (应进入末端回肠) 并活检 |
| 1.1.4. 4 小肠检查 |
| 1.1.4. 5 重度活动期患者检查的特殊性 |
| 1.1.5 诊断举例 |
| 1.1.6 疗效标准 |
| 1.1.6. 1 缓解的定义 |
| 1.1.6. 2 疗效评定 |
| 1.1.6. 3 复发的定义 |
| 1.1.6. 4 与糖皮质激素 (以下简称激素) 治疗相关的特定疗效评价 |
| 1.2 克罗恩病 |
| 1.2.1 诊断标准 |
| 1.2.1.1临床表现 |
| 1.2.1. 2 实验室检查 |
| 1.2.1. 3 内镜检查 |
| 1.2.1.4影像学检查 |
| 1.2.1. 5 病理组织学检查 |
| 1.2.2 疾病评估 |
| 1.2.2. 1 临床类型 |
| 1.2.2. 2 疾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 |
| 1.2.2. 3 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
| 1.2.3 鉴别诊断 |
| 1.2.4 诊断步骤 |
| 1.2.4.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 1.2.4. 2 常规实验室检查 |
| 1.2.4. 3 内镜及影像学检查 |
| 1.2.4. 4 排除肠结核相关检查 |
| 1.2.5 诊断举例 |
| 1.2.6 疗效标准 |
| 1.2.6. 1 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疗效评价[6] |
| 1.2.6. 2 与激素治疗相关的特定疗效评价 |
| 1.2.6. 3 与手术相关的疗效评价 |
| 1.2.6. 4 黏膜愈合 (mucosal healing) |
| 2 IBD治疗 |
| 2.1 UC |
| 2.1.1活动期的治疗 |
| 2.1.1.1轻度UC |
| 2.1.1.2中度UC |
| 2.1.1.3重度UC |
| 2.1.2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
| 2.1.2.1需要维持治疗的对象 |
| 2.1.2.2维持治疗的药物 |
| 2.1.2.3维持治疗的疗程 |
| 2.1.3外科手术治疗 |
| 2.1.4癌变监测[4] |
| 2.1.4.1监测的时间 |
| 2.1.4.2肠黏膜活检 |
| 2.1.4.3病变的处理 |
| 2.2 CD |
| 2.2.1活动期的治疗 |
| 2.2.1.1一般治疗 |
| 2.2.1.2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 |
| 2.2.2药物诱导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
| 2.3.3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 |
| 2.3.3.1氨基水杨酸制剂 |
| 2.3.3.2激素 |
| 2.3.3.3硫嘌呤类药物 |
| 2.3.3.4甲氨蝶呤 |
| 2.3.3.5抗TNF-α单克隆抗体 |
| 2.3.4肛瘘的处理 |
| 2.3.5外科手术治疗和术后复发的预防 |
| 2.3.5.1外科手术治疗 |
| 2.3.5.2术后复发的预防 |
| 2.3.6癌变的监测 |
| 3 展望 |
| 附结肠型CD与肠结核的鉴别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儿童矮身材的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及治疗 |
| 1. 病名认识 |
| 2. 病因病机认识 |
| 3. 治疗 |
| 二、西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 |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 治疗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 |
| 一、问卷的设计 |
| 二、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 1. 专家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专家积极系数 |
| 2. 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 |
| 3. 专家调查问卷的评价 |
| 4. 专家问卷调查的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关于本研究的意义 |
| 二、关于问卷的设计 |
| 三、关于德尔菲法 |
| 1. 专家的参与 |
| 2. 德尔菲法 |
| 四、关于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 |
| 1. 结果分析 |
| 2. 理论探讨 |
| 五、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AIH的流行病学 |
| 2临床疾病谱 |
| 3诊断检查和诊断标准 |
| 4 AIH的治疗 |
| 5特殊病人群体 |
| 6治疗中的困难 |
| 7管理问题、生活质量以及提供医疗服务 |
| 8研究日程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文献复习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 |
| 1 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数及频率情况 |
| 3.2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率聚类分析冰图 |
| 3.3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率聚类分析树图 |
| 3.4 180例患者的证型分布况 |
| 4 讨论 |
| 4.1 PCOS&DUB的中医病因机 |
| 4.2 PCOS&DUB的中医治疗则 |
| 第二部分 PCOS&DU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1 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 1.6 病情分级标准 |
| 1.7 中医症候疗效的判定标准 |
| 1.8 临床总疗标准 |
| 1.9 止血疗效标准 |
| 1.10 调经疗效判定 |
| 1.11 BMI的标准 |
| 1.12 超声检查疗效判定 |
| 1.13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 |
| 2 统计方法 |
| 3 临床资料 |
| 4 治疗方法 |
| 4.1 治疗组 |
| 4.2 对照组 |
| 4.3 观察指标 |
| 5 结果 |
| 6 讨论 |
| 6.1 PCOS&DUB病理生理分析 |
| 6.2 PCOS&DUB的治疗方案分析 |
| 6.3 PCOS&DUB的远期并发症分析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