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1)在《桂枝茯苓加减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桂枝茯苓加减方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与否,进一步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防治事业提供新的中医辨证思路和诊疗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满足纳排标准的72例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宣教及生活方式干预等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口服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片,每次0.5g,每日3次;治疗组予对照组同等剂量的二甲双胍口服,并加服中药桂枝茯苓加减方水煎剂,每次150ml,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观察12个周。最终通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差异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治疗期间因随访失联导致5例患者脱落,最终完成试验者,对照组36例,治疗组31例,共计67例。两组患者治疗前所有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治疗后结果:(1)中医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降低程度更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中医治疗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单用二甲双胍组的36.1%,差异显着(p<0.05)。(2)减重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及体重指数(BM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减重效果更好,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下降>5%者4例,3%-5%者20例,<3%者12例;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下降>5%者16例,3%-5%者12例,<3%者3例,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体重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抵抗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疗效更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较治疗前增加(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改善幅度更显着(p<0.05)。(4)降糖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降糖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80.6%,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降糖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降脂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桂枝茯苓加减方组疗效更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方面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方面,两组治疗后下降水平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且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研究结论(1)联用桂枝茯苓加减方能有效改善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状。(2)联用桂枝茯苓加减方在增加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改善其胰岛素抵抗,以及减重、降糖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用二甲双胍。(3)桂枝茯苓加减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为适合临床推行使用。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2](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提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宋琳琳[3](2020)在《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而老年糖尿病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目前糖尿病患者治疗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降糖为主,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及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甚至失效,此时需及时使用胰岛素。而老年人通常具有较长的病程、依从性较低,超重或肥胖率高,各项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退,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用胰岛素治疗时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所以在胰岛素选择上既要有效控制血糖,又要避免低血糖发生、不增加体重且有较好的依从性十分必要。为明确两种不同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遂进行以下研究。目的: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启用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案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11-2018.11在聊城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11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59),患者为在原口服降糖药方案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另一组为门冬胰岛素30组(n=59),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单用或加1-2种口服降糖药)治疗,收集相关资料。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出院后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24周后随访并记录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情况,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上述指标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甘精胰岛素组及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腰围)及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水平,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甘精胰岛素组及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着下降(P<0.01),而体重、BMI、腰围均无显着变化(P>0.05)。3)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及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门冬胰岛素30组较甘精胰岛素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较门冬胰岛素30组显着降低患者的体重、腰围,且对BMI的影响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过程中甘精胰岛素组及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6)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及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小时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对比两组全部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者(<=7.0%)与不达标者的基线资料,发现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因素为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及门冬胰岛素30均能有效发挥临床治疗作用,其中门冬胰岛素30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更为显着,甘精胰岛素在降低患者体重、腰围方面更具优势。2、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安全,在安全性方面无显着差异性。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不增加体重、腰围、BMI,可作为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措施。

高雪娟[4](2020)在《降糖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降糖丸对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标准,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部收治的72例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将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降糖丸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36例,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36例。结合基础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临床指标、中医症候,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数据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脱落1例,实际纳入病例35例;治疗组脱落2例,实际纳入病例34例。2.血糖疗效比较:本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果糖胺(FRA),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疗效比较:本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TG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体重指数(BMI)疗效比较:本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BMI,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区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疗效比较:本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HOMA-IR,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胰岛功能相关指标疗效比较:本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水平,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降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水平、增加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HOMA-β、降低TXNIP、IAPP水平、增加Bcl-2表达都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临床疗效评价,中医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疗效三个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88.24%、88.2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51.43%、60.00%,治疗后两组相比,中医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疗效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本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降糖丸能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中医证候,同时可降糖,改善脂代谢、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且服用药物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临床依据,值得推广。

宋云[5](2020)在《六味地黄连柏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六味地黄连柏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探求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推广临床。方法:本课题通过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老年病科、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以中药+西药(六味地黄连柏汤+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干预,对照组以西药(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干预,共治疗12周。收集两组治疗前后FPG、2hPBG、HbA1c、TC、TG、LDL-L和HDL-L的生化实验室指标及BMI、WHtR和中医证候等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指标数据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本课题研究收集病例共80例,脱落7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3例),最终完成73例。治疗过程中,73例病例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血糖方面,经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FPG、2hPBG及HbA1c指标均能有效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FPG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2hPBGHbA1c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方面,经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TC、TG、LDL-L、HDL-L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除对照组HDL-L指标外),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DL-L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后对HDL-L方面无明显改善变化。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TC、TG、LDL-L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调节HDL-L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体质指数及腰高比方面,经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BMI、WHtR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BMI、WHtR方面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尿频量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脘腹胀满、口渴不多饮、溲赤)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耳鸣、健忘、排便不爽)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耳聋、失眠)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地黄连柏汤可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患者的血糖、血脂等生化实验室指标,同时对中医相关证候及临床症状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经验,推广临床。

庞慧[6](2020)在《扎鲁特旗某地区成年蒙古族2型糖尿病流行状况及与膳食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扎鲁特旗某地区蒙古族人群2型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分析其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关系,为膳食指导和2型糖尿病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扎鲁特旗农牧地区18岁以上蒙古族人群,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行为习惯,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食物频率;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采集血标本检测血脂和血糖,计算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采用偏相关分析膳食模式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790人,调查人群T2DM总患病率为10.76%,其中男性T2DM患病率11.9%,女性T2DM患病率为10.0%;IFG患病率为9.11%,男性和女性IFG患病率分别为10.9%、7.9%;T2DM标化患病率为10.97%,IFG标化患病率为9.43%。(2)膳食模式分析中,男性提取了4个膳食模式,分别为禽类速食高能量膳食模式、畜肉薯类膳食模式、菌藻坚果类膳食模式和嗜酒饮料类膳食模式;女性提取了3个膳食模式,包括鱼虾菌藻类膳食模式、速食坚果类膳食模式和畜肉薯类膳食模式。(3)男性禽肉速食类膳食模式Q2分位发生T2DM的危险是最低分位Q4的0.223倍,调整其他因素后仍存在差异(OR=0.221,OR95%CI:0.058~0.851);与正常参照组相比,男性禽肉速食类膳食模式最高分位Q1在未调整(OR=0.215,OR95%CI:0.058~0.795)和调整其他因素后(OR=0.208,OR95%CI:0.055~0.784)均显示差异显着。禽肉速食类膳食模式与矿物质和能量、蛋白质存在相关性,为T2DM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与HDL-CH(r=-0.132,P=0.020)呈负相关。在女性速食坚果类膳食模式中,最高分位Q1和Q3在调整前后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Q1患T2DM风险为Q4的0.302倍(OR=0.302,OR95%CI:0.121~0.75),Q3患T2DM风险为Q4的0.356倍(OR=0.356,OR95%CI:0.143~0.889)。速食坚果类膳食模式与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相关,为T2DM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女性鱼虾菌藻类膳食模式最高四分位Q1发生空腹血糖受损的风险为最低分位Q4的0.133倍,多因素模型显示差异仍显着(OR=0.131,OR95%CI:0.029~0.595),鱼虾菌藻类膳食模式与矿物质和蛋白质存在相关性,为女性空腹血糖受损患病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扎鲁特旗农牧地区2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较高,男性禽肉速食膳食模式富含矿物质和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女性速食坚果类膳食模式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素,均为T2DM发病风险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T2DM的患病风险;鱼虾菌藻类膳食模式为该地区女性空腹血糖受损患病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

侯喆[7](2019)在《开郁运脾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开郁运脾汤对老年肝郁痰阻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尿酸及早期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肝郁痰阻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开郁运脾汤。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运动疗法、饮食控制、降糖药物,降尿酸药物别嘌醇片。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β 2微球蛋白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空腹、餐后2h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开郁运脾汤对降低老年肝郁痰阻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尿酸及早期肾功能水平具有显着疗效。

王晓庆[8](2019)在《新型胰岛素增敏剂FGF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占很大比例,其发病原因多是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现有针对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并不能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并且存在显着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的、能改善IR状态的药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临床意义。近年,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FGF1)被发现可作为调节血糖平衡的一种有效因子,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改善IR,但FGF1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从三个层面探讨胰岛素增敏多肽FGF1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首先从动物水平方面研究重组人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recombinant 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rhFGF1)对胰岛素抵抗状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快速降血糖的作用;其次进入细胞层面研究rhFGF1对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最后在分子层面研究rhFGF1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和糖调节蛋白(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蛋白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建立2种糖尿病模型得出短期内rhFGF1对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有较好的降血糖效果。基于STZ诱导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rhFGF1对健康小鼠空腹血糖没有影响;给高血糖小鼠单次注射降糖效果不明显;筛选出2 U·kg-1胰岛素具有显着降低血糖效果后,和rhFGF1联合用药显示高血糖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经单次注射1 mg·kg-1 rhFGF1后,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空腹血糖显着下降。在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方面,高血糖状态下胰腺细胞出现凋亡破裂,细胞界限不清晰,并且呈现散在分布。rhFGF1处理后病理表现较轻,IR状态得到改善。2、rhFGF1不依赖于胰岛素独立促进IR的HepG2细胞摄取葡萄糖,具有剂量依赖性,且效果优于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通过10-5 mol·L-1胰岛素处理HepG2细胞36 h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筛选出荧光葡萄糖探针2-NBDG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0μmol·L-1和最佳时间为1 h。加药处理24 h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和rhFGF1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IR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随着rhFGF1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rhFGF1浓度在10-5mol·L-1时,IR细胞葡萄糖摄取率达到最高,且葡萄糖摄取作用明显高于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3、采用质粒转染将红色荧光蛋白(DsRed2)标记的GLUT1转染至C6细胞,激光共聚焦技术探测rhFGF1处理5 h后细胞内GLUT1-DsRed2表达上调、分布改变。正常细胞GLUT1-DsRed2表达分布大致呈红色荧光,散在分布于细胞内。经rhFGF1处理后细胞内GLUT1-DsRed2集中在细胞膜表面,细胞核内少量分布。4、通过免疫印迹分析在rhFGF1处理后伴随GLUT1胞内转运的GRP78蛋白分布出现向膜转位。rhFGF1处理30 min后GRP78蛋白在胞浆表达量降低,在细胞膜分布明显上调。由此得出,rhFGF1促使GRP78表达上调以及分布的变化和GLUT1受rhFGF1诱导分布改变的结果一致,即参与外界葡萄糖进入细胞这一过程。

杨红[9](2014)在《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已知心脏是人体能量需求最大的器官,心肌发生代谢紊乱,提示心肌供能不足,影响心肌泵血能力。糖尿病引起的高糖高脂会导致心肌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中血管收缩增强,减少血管血流量,会引发心肌缺血。所以,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生代谢紊乱的同时,还伴随着收缩功能的异常。本研究从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收缩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尾加压素Ⅱ(UⅡ)的研究着手,研究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的机制,探讨运动干预及其药物联合干预是否能改善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等问题,从而起到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作用。方法1.健康SD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A组),安静糖尿病组(B组),运动糖尿病组(C组),运动加药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C组D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D组给予罗格列酮。2.大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变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干预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大鼠糖化血清蛋白、血脂三项的结果。3.心肌和血管组织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4.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和血管中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1)和收缩功能因子(ET-1、UⅡ)的基因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1.1软件处理,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处理。结果1.实验大鼠出现三高一低症状:安静糖尿病组体重明显降低(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体重增加;糖尿病组心脏重量降低,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升高;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增大,运动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降低;糖尿病大鼠糖耐量试验阳性。2.实验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糖尿病组血糖明显升高(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血糖明显降低(p<0.01),且运动加药组降低幅度更明显;糖尿病组糖化血清蛋白升高(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含量降低,且运动加药组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升高,且总胆固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物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且综合干预后总胆固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加药物组降低甘油三酯含量。3.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变化: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细胞肥大扭曲,细胞间隙增大,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心肌排列尚整齐,肥大心肌减少,细胞间隙变小;糖尿病大鼠血管内膜增厚病灶,病灶表面内皮细胞肿胀、肥胖,局部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内膜较为平坦,细胞平行排列,破坏较轻。4.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中PPARα、IGF-I、ET-1表达降低和CPT-1、UⅡ升高,且ET-1、UⅡ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管中PPARα、CPT-1、IGF、ET-1、UⅡ降低,且CPT-1、IGF-I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糖尿病组心肌PPARα、CPT-1、ET-1、UⅡ降低和IGF-I升高,血管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运动加药组心肌中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且UⅡ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管中PPARα、IGF-I、ET-1、UⅡ升高和CPT-1降低,且PPARα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蛋白水平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CPT-1、IGF-I降低和ET-1、UⅡ升高,且心肌PPARα(p<0.01)和血管CPT-1(p<0.05)降低有显着性差异;运动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IGF-I升高和ET-1、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加药组心肌血管PPARα、IGF-I升高和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和ET-1降低,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升高。同时,心肌血管代谢和收缩因子发生改变,尤其心肌和血管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I显着降低,收缩因子ET-1和UⅡ显着升高,势必造成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能量代谢障碍,且血管过度收缩,心肌供血量不足,最终影响心血管舒缩功能。2.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糖、脂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在改善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和能量代谢障碍方面有一定效果。同时,还可改善血管收缩异常,增加心肌供血量。此外,运动干预对血管代谢和收缩功能的作用比心肌更明显。3.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紊乱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运动联合药物干预是改善心血管代谢的有效方法。

王春雨,万东君[10](2012)在《老年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选择策略》文中指出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整体健康状态较差,合并疾病多,必须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对胰腺β细胞功能状态、主要器官状态等因素全面评估,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二、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茯苓加减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肥胖T2DM流行病学和病因病机
    2 从气虚血瘀角度辨治肥胖T2DM理论依据
    3 微循环角度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肥胖T2DM患者IR理论依据
    4 桂枝茯苓加减方改善气虚血瘀型肥胖T2DM患者IR研究基础
    5 桂枝茯苓加减方治疗新诊断肥胖T2DM患者(气虚血瘀证)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2 型糖尿病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胰岛素抵抗型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临床治疗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降糖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略词一览表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2.治疗后结果分析
        3.疗效分析
        4.安全性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1.中医学对老年糖尿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老年糖尿病的研究和认识
        3.降糖丸的组方来源及方义分析
        4.降糖丸单味药物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药理研究
        5.降糖丸对血糖疗效的分析
        6.降糖丸对血脂疗效的分析
        7.降糖丸对体重指数疗效的分析
        8.降糖丸对HOMA-IR疗效的分析
        9.降糖丸对TXNIP、IAPP、Bcl-2 蛋白表达及HOMA-β的分析
        10.降糖丸对中医证候结果及疗效的分析
        11.问题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老年糖尿病的研究和认识
        1.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4.老年糖尿病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学对老年糖尿病(消渴)的研究进展
        1.消渴病名沿革
        2.消渴病因论述
        3.消渴病病机论述
        4.消渴中医辨证论治
        5.消渴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三、结语
    参考文献 2
附录
    附表1 病例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2 降糖丸治疗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附表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六味地黄连柏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后结果数据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2 西医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认识
    3 导师经验及六味地黄连柏汤的研究
    4 方中中药在糖尿病方面的药理研究
    5 六味地黄连柏汤对观察指标的分析讨论
    6 六味地黄连柏汤在疗效方面的分析讨论
    7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扎鲁特旗某地区成年蒙古族2型糖尿病流行状况及与膳食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扎鲁特旗某地区成年蒙古族2型糖尿病流行状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和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变量定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 研究对象T2DM和 IFG患病情况
        2.3 不同性别患病率分布情况
        2.4 T2DM、IFG及血糖正常组在人口学特征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扎鲁特旗某地区成年蒙古族2型糖尿病与膳食模式的关系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膳食模式分类
        1.4 营养素计算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膳食模式
        2.2 膳食模式与营养素和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膳食模式的特征
        2.4 膳食模式与T2DM和 IFG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膳食模式的命名
        3.2 膳食模式特征
        3.3 膳食模式与T2DM和 IFG的相关性
        3.4 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流行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和防控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开郁运脾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六) 中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安全性判定标准
        (五) 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二) 治疗后疗效性指标分析
        (三) 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二、开郁运脾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
        (一) 开郁运脾汤组成
        (二) 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三、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西医发病机制的认识
    四、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一) 中药方治疗
        (二) 中成药治疗
        (三) 单药治疗
        (四) 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六、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病例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8)新型胰岛素增敏剂FGF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及治疗研究
        1.1.1 糖尿病介绍
        1.1.2 糖尿病发病机制
        1.1.2.1 1 型糖尿病
        1.1.2.2 2 型糖尿病
        1.1.3 降糖药物及作用机制
        1.1.3.1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1.1.3.2 胰岛素促泌剂
        1.1.3.3 胰岛素增敏剂
        1.1.3.4 α-糖苷酶抑制剂
        1.1.3.5 糖异生抑制剂
        1.1.4 常规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2 FGF1 在降糖方面的研究
        1.2.1 FGF家族
        1.2.2 FGF1 的结构及功能
        1.2.3 FGF1 降低血糖功效的机制
        1.2.3.1 FGF1 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1.2.3.2 FGF1 参与代谢调节
        1.2.4 FGF1 的两种注射方式降糖效果的比较
        1.2.5 FGF1与FGF家族其他成员降血糖效果的比较
    1.3 本研究介绍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2.1 rhFGF1 的降糖效果验证
        1.3.2.2 rhFGF1 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验证
        1.3.2.3 rhFGF1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1.3.3 研究方法
        1.3.3.1 文献检索法
        1.3.3.2 试验
        1.3.4 技术路线
        1.3.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6 研究特色或创新之处
2 rhFGF1 降糖效果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动物
        2.1.1.2 试验药品
        2.1.2 设备及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配制
        2.2.2 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
        2.2.2.1 ICR小鼠饲养及STZ注射
        2.2.2.2 空腹血糖的测定
        2.2.3 rhFGF1 增敏试验
        2.2.3.1 注射方式及顺序
        2.2.3.2 血清葡萄糖、血清胰岛素的测定
        2.2.4 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
        2.2.4.1 石蜡包埋切片
        2.2.4.2 HE染色
        2.2.5 统计分析
    2.3 数据分析
        2.3.1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2.3.2 各组小鼠饮水变化
        2.3.3 各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
        2.3.4 小鼠血胰岛素水平变化
        2.3.5 小鼠胰腺形态学观察
    2.4 小结与讨论
3 rhFGF1 帮助IR细胞增加葡萄糖摄取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试验试剂
        3.1.3 设备及耗材
    3.2 试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配制
        3.2.1.1 培养基配制
        3.2.1.2 主要溶液配制
        3.2.2 细胞培养
        3.2.3 rhFGF1 细胞毒性试验
        3.2.4 建立HepG2 细胞IR模型,筛选建模最佳浓度
        3.2.5 rhFGF1 对胰岛素抵抗的HepG2 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测定
        3.2.6 统计分析
    3.3 数据分析
        3.3.1 rhFGF1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3.3.2 HepG2 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3.3.3 rhFGF1 促进IR细胞摄取葡萄糖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4 rhFGF1对GLUT1 膜转位影响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设备及耗材
        4.1.4 常用培养基配制
        4.1.5 质粒和菌株
    4.2 试验方法
        4.2.1 热击法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4.2.2 抽提质粒
        4.2.2.1 挑菌
        4.2.2.2 提取质粒和杂质检测
        4.2.2.3 质粒质量检测
        4.2.3 细胞转染
        4.2.4 观察荧光
    4.3 数据分析
        4.3.1 所提质粒的质量检测
        4.3.2 转染后最佳加药时间
        4.3.3 rhFGF1 对于GLUT1 葡萄糖转运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5 rhFGF1 促进GRP78 膜转位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株
        5.1.2 试验试剂
        5.1.3 设备及耗材
        5.1.4 主要试剂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GRP78 蛋白定位定量
        5.2.1.1 样本处理
        5.2.1.2 细胞蛋白提取
        5.2.1.3 GRP78 蛋白分离
        5.2.1.4 GRP78 蛋白转膜
        5.2.1.5 抗体孵育
        5.2.1.6 ECL显色
        5.2.1.7 显色结果量化
        5.2.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GRP78 蛋白定位定量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介
致谢

(9)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综述
    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3 糖尿病心血管代谢收缩因子的研究现状
    4 运动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5 药物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1 仪器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1.3 分组和运动干预、运动加药干预
    1.4 一般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1.5 心肌和血管形态学观察
    1.6 心血管代谢和功能因子的基因蛋白检测
    1.7 统计学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生理变化
        2.1.1 实验大鼠体重变化
        2.1.2 实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2.1.3 实验大鼠的心脏相对重量和心脏/体重指数
    2.2 实验大鼠一般生理化指标
        2.2.1 实验大鼠血糖的变化
        2.2.2 实验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变化
        2.2.3 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的结果
        2.2.4 各组大鼠血脂三项的变化
    2.3 实验大鼠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的改变
    2.4 实验大鼠心肌代谢因子的变化
    2.5 实验大鼠血管代谢因子的变化
    2.6 实验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2.7 实验大鼠血管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3 讨论
    3.1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3.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3.2.1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3.2.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3.2.3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3.3.1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3.3.2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3.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茯苓加减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D]. 王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3]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启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D]. 宋琳琳. 山东大学, 2020(11)
  • [4]降糖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D]. 高雪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六味地黄连柏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兼湿热证临床观察[D]. 宋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扎鲁特旗某地区成年蒙古族2型糖尿病流行状况及与膳食模式的关系研究[D]. 庞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开郁运脾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D]. 侯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新型胰岛素增敏剂FGF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晓庆.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D]. 杨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4(02)
  • [10]老年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选择策略[J]. 王春雨,万东君. 医学与哲学(B), 2012(07)


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论文 胰岛素增敏剂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上一篇:古朴奇特的锦松盆景
下一篇: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