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电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祖璋[1](2021)在《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并采用相关量表评价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0例患者分为电子灸组和对照组,最终电子灸组完成34例,对照组完成33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电子灸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廉泉穴、天突穴、天鼎穴(双)以及扶突穴(双)4个穴位的电子灸治疗,每次治疗为30min,每周5次,治疗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Vital Stim吞咽治疗,每次治疗为30min,每周5次,治疗4周。于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行肌骨超声检测,于首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对患者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定。结果:(1)咽侧壁活动度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咽侧壁活动度值均较前增加(电子灸组P<0.01,对照组P<0.01),且电子灸组咽侧壁活动度值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2)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结果:经整体分析,时点的P<0.01,时点*组别的P<0.01,组别的P<0.05。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前下降(P<0.01),治疗2周及4周后电子灸组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3)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经整体分析,治疗2周后电子灸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电子灸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评定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1),两组治疗均在治疗2周后起效,而电子灸组疗效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结论:咽部穴位的电子灸治疗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并能降低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马海玉[2](2021)在《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熏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血清氧化应激因子(MDA、SOD)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法治疗DPN(脾肾两虚夹瘀证)的临床作用机理。方法所选132例研究者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确诊为DPN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或住院部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丙、丁4组,每组各33例。所有受试患者给予饮食、运动、健康指导、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甲组给予蒸馏水熏蒸,乙组给予匀气散加味熏蒸,丙组采用针刺法,丁组给予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法,1次/日,疗程为2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于治疗前、后记录临床指标并采集血清标本,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电流感觉阈值(CPT),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用比色法(WST-1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对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DPN病程、Hb A1C、BMI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2.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蒸馏水熏蒸组总有效率为38.7%,匀气散熏蒸组总有效率为78.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3%,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0%。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蒸馏水熏蒸组(P<0.01);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5)。说明在各治疗组中,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体疗效最佳。3.积分比较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CSS积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TCSS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积分下降程度高于其他3组(P<0.05)。说明4组患者积分均可减少,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改善患者证候优于其他3组。4.腓总神经MNCV结果: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组MNCV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MNCV均明显高于蒸馏水熏蒸组(P<0.05);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提高MNCV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双侧腓总神经MNCV均有所提高,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较其他3组在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势更明显。5.腓浅-腓深神经CPT结果:与本组同侧同频率治疗前相比,4组患者治疗后电流感觉阈值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CPT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CPT无显着性差异(P>0.05);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CPT与其他3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双侧不同频率下腓浅-腓深神经CPT均有所下降,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降低腓浅-腓深神经电流感觉阈值较其他3组更优。6.MDA浓度、SOD活力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MDA浓度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活力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MDA浓度、SOD活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MDA浓度、SOD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后其他3组比较,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使血清中MDA浓度水平下降和SOD活力提高更明显(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血清中MDA浓度水平降低、SOD活力增加,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较其他3组降低血清中MDA浓度、提高SOD活力优势更显着。结论 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MNCV及CPT,通过降低血清中MDA浓度、提高SOD活力对机体氧化应激产生影响,起到减轻或抑制机体氧化能力、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修复受损神经、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李奕虹[3](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消渴病痹证的中药运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及万方等数据库中近五年来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痹证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该病的用药组成及规律并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为广大医家治疗本病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1月30日至2020年11月30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及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痹证的文献,首先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对纳入的研究文献中各中药复方的药物进行收集并整理,将整理好的中药复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药物使用频率、药性、药味及归经,并利用该软件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方法得出中药治疗消渴病痹证的高频药物、配伍规律、新方组合等。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72篇,所涉及的中药共165味,总频次为1875次。2.高频中药(频次>11次)共41味,其中黄芪占首位,共使用123次,其次是当归、鸡血藤、桂枝、川芎、甘草、地龙、牛膝、红花等。3.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分类,使用温性药物837次,占比46.06%,寒性药物477次,占比26.25%,平性药物410次,占比22.56%,凉性药物62次,占比3.42%,热性药物31次,占比1.71%。药味中甘味药1044次,占比36.20%,苦味药798次,占比27.09%,辛味药666次,占比23.09%,酸味药192次,占比6.66%,咸味药162次,占比5.62%,涩味药22次,占比0.76%。归经以入肝经药为主,共使用1139次,占比25.01%,其次为入脾经药786次,入心经药529次,入肺经药529次,入肾经药468次,入胃经药364次,入膀胱经药216次,入胆经药110次,入大肠经药90次,入心包经药69次,入小肠经药8次,入三焦经药6次。4.常用药对(频次≥40次)共30个,其中黄芪、当归组合最多,为71次,其后依次为鸡血藤、黄芪组合69次,黄芪、桂枝组合68次,川芎、当归组合61次,川芎、黄芪组合58次,依次递减。5.药物功效以补虚药(黄芪、当归、甘草、白芍、熟地黄、麦冬、白术等)为主,其次为活血祛瘀药(鸡血藤、川芎、牛膝、红花、丹参、桃仁、水蛭等)、解表药(桂枝、葛根、细辛等)。6.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治疗消渴病痹证的6个新方组合,新方1由茵陈、淫羊藿、防己、透骨草4味药组成,新方2由威灵仙、当归、红花、赤芍、川芎、桃仁组成,新方3由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漏芦组成,新方4由麻黄,鹿角胶,芥子,炮姜,附子组成,新方5由川芎,地龙,牛膝,僵蚕,通草组成。结论:1.治疗消渴病痹证的高频药物是:黄芪、当归、鸡血藤、桂枝、川芎等,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黄芪。2.治疗消渴病痹证药物中,药味以甘为主,药性以温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为主。3.治疗消渴病痹证药物中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4.由聚类分析得出治疗消渴病痹证多采用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阳和汤等方剂加减。

陈岳祺[4](2020)在《四藤末梢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患者,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四藤末梢散外洗,观察其疗效,以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72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周期为1个月。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NSI积分、下肢VPT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四藤末梢散外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患者的疗效。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2.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变,说明了四藤末梢散外洗并不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四藤末梢散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是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3.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MNSI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因此,四藤末梢散外治能显着改善DNP血瘀证患者的MNSI积分。4.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VPT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VPT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四藤末梢散外治能显着改善DNP血瘀证患者的震动感觉阈值。5.通过监测两组患者的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过1个月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四藤末梢散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使MNSI积分显着下降,显着改善双下肢VPT评分。然而,在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方面,四藤末梢散并无明显效果,说明了四藤末梢散具有独立于降糖效果之外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作用。本次研究前、后受试患者的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也证明了四藤末梢散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李静[5](2020)在《温通活血乳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通活血乳膏治疗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消渴病痹症的患者按随机信封1:1的比例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即基础降糖治疗联合甲钴胺(弥可保)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患肢上外涂温通活血乳膏,共观察给药28天。观察两组受试患者参与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SS评分、TCSS评分、四肢多普勒彩超、C反应蛋白、唾液酸、中医证候总分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试验组及对照组VAS评分较本组给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试验组给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对临床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唾液酸水平较本组给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给药后唾液酸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SS评分、TCSS评分、血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给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通活血乳膏能够改善患者四肢疼痛、麻木、冰凉等临床不适症状,降低VAS评分,降低唾液酸水平,可改善消渴病痹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静,马丽[6](2019)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中医外治法治疗DPN的临床经验,为今后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搜集近3年关于中医药外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中药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可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还能提高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比较优势。

马诗棋,黄海鹏,王洪峰[7](2019)在《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关于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同时进行手工检索。采用Jadad评分法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2软件对文献进行对比Meta分析,进一步探究针灸与常规西药的疗效对比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共700例临床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5.85,95%CI(3.88,8.81),P=0.58,I2=0,Z=8.43(P <0.000 01),各研究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针灸改善胫神经传导速度指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3.26,95%CI(1.94,4.57), P=0.90,I2=0,Z=4.85(P <0.000 01)。结论与常规西药相比,针灸治疗可以显着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但由于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具体研究机制尚未证实,仍需探究高质量、高水平的RCT文献,为临床循证医学提供有效证据。

徐潇静[8](2019)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中药治疗DPN的优势,为中医中药治疗DPN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性研究,以期望更好地做到中西医相结合,为DPN的治疗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弥补西医治疗DPN的局限性。方法: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病例均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共60例,按照1:1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使血糖达标,血糖平稳2周后入组,对照组用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试验组用甲钴胺片加自拟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整个试验共观察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传导速度、Toronto评分、血糖、血脂等,于试验结束后进行统计评价,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试验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1)试验组总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的有效率56.67%,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提示益气养阴通络方可提高气阴两虚兼血瘀型DPN患者的综合疗效;(2)两组治疗后FBG、2hPG较治疗前一定的下降,但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bA1c均较前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HbA1c低于对照组,说明益气养阴通络方有一定的降血糖的作用;(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均有效;经过12周的治疗,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养阴通络方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的效果;(4)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上升,在试验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SNCV、腓总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MNCV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均有改善;在对照组里面腓总神经SNCV和腓总神经MNCV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而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没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正中神经SNCV、腓总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MNC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养阴通络方对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益气养阴通络方对DPN的有效性;(5)两组患者的Toronto评分进行比较,经治疗两组Toronto评分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前后Toronto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Toronto评分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益气养阴通络方对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DPN患者的Toronto评分的改善有效,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提高DP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明确,可以显着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并有一定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改善血脂指标的作用;中医中药可以改善DPN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不良反应。

孙丰卉,倪青[9](2018)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文中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蚁行感、无力等,且多伴有睡眠障碍或抑郁状态,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足,是DM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DM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刘璐璐,庄丽,厉璟,徐彩勤[10](2018)在《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子灸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温热电针艾绒隔热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足部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脂、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各项指标、血脂各项指标、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NSI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子灸是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二、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测指标
        2.6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7 数据分析
    3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2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2.1 咽侧壁活动度值比较
        2.2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比较
        2.3 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课题设计与分析
        1.1 中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 西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3 选择咽侧壁活动度的依据
        1.4 电子灸的中医理论依据
        1.5 电子灸的西医理论依据
        1.6 穴位处方的中西医理论
        1.7 肌骨超声理论
        1.8 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咽侧壁活动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2 量表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3 时间因素分析与讨论
    3 课题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2.疗效指标比较
    3.安全性评价及脱落情况
讨论
    1.中医对DPN的认识与治疗
    2.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疗法与DPN
    3.氧化应激与DPN
    4.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疗法对DPN的作用
    5.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药品不良反应关联评价表
    附录2 观察性指标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4 TCSS积分表
    附录5 不良反应/事件(AE)报告表
    附录6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外治法研究进展
    1.中医药物外治法
    2.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3.其他
    4.外治联合疗法
    5.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附录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消渴病痹证的中药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消渴病痹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四藤末梢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与目的
    2.研究对象
    3.诊断标准
        3.1 糖尿病DSPN的诊断标准:
        3.2 中医消渴痹症血瘀证中医辨证依据
    4.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条件及步骤
        5.1 受试者自行退出研究
        5.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5.3 研究中止的条件
        5.4 脱落病例标准
    6.研究方法
        6.1 方案设计
        6.2 治疗方案
        6.3 临床观察指标
        6.4 疗效判定与评价
        6.5 不良事件的观察
        6.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完成情况
    2.一般情况比较
        2.1 年龄比较
        2.2 性别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2.5 治疗前MNSI积分、振动评分比较
    3.疗效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MNSI积分、疗效的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周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的比较
        3.4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4.讨论
        4.1 立项依据
        4.2 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1.结论
    2.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温通活血乳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中止、退出试验条件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3 中医外治法
    3.1 中药足浴
    3.2 中药熏洗
    3.3 中药贴敷
    3.4中药涂擦治疗
    3.5 穴位注射疗法
    3.6 针灸
    3.7 放血疗法
4 其他疗法
    4.1 物理疗法
    4.2 高压氧
    4.3 生物电子药物
5 结语

(7)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
    1.5质量评价
    1.6疗效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2.6 其他结局指标
        2.6.1 神经传导速度
        2.6.2 临床症状好转程度
        2.6.3 生化指标
    2.7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2 本研究局限性
4 小结

(8)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和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和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资料搜集
        2.3 试验方法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技术路线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3.2 疗效资料统计
        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1.病因病机
        1.1 DPN以虚为本,尤以气阴两虚为关键
        1.2 瘀血在DP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立法思想
        2.1 虚
        2.2 瘀
    3.方药分析
    4.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DPN的优势
    5.疗效评价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熏洗治疗
    1.1 改善临床症状的中药复方
    1.2 促进神经恢复的中药复方
2 针刺治疗
3 艾灸治疗
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5 中药穴位注射治疗
6 推拿治疗
7 中药透药疗法
8 穴位埋线治疗
9 光波、声波治疗
1 0 其他外治方法
1 1 结语

(10)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1]
        1.2.2 中医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各项指标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指标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比较
        3.3.4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3.3.5 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4 讨论

四、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D]. 陈祖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D]. 马海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消渴病痹证的中药运用规律研究[D]. 李奕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四藤末梢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陈岳祺.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温通活血乳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D]. 李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 李静,马丽. 新疆中医药, 2019(06)
  • [7]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影响的Meta分析[J]. 马诗棋,黄海鹏,王洪峰. 吉林中医药, 2019(11)
  • [8]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观察[D]. 徐潇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J]. 孙丰卉,倪青. 北京中医药, 2018(09)
  • [10]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刘璐璐,庄丽,厉璟,徐彩勤. 上海针灸杂志, 2018(03)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传导论文 中药熏蒸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赵树理对新文学的双重“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