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周如意,张弘[1](2021)在《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中医治疗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失眠人群数量不断上升,催眠类药物因其能够缩短入睡时长和增加总睡眠时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愈加广泛,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药物依赖性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主要表现为需要依靠药物辅助入睡,减量或停药后出现失眠加重、头痛、焦虑烦躁等戒断反应,且患者长期用药面临记忆力、思维力、定向力等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对于此类失眠患者,目前西医缺乏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可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研究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药、针灸、推拿治疗等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提供临床依据。
张丽娟[2](2021)在《探讨盐酸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采用盐酸曲唑酮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0例患者在电脑随机方法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25例/组。给予其中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其中研究组盐酸曲唑酮方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盐酸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疗效理想,推荐应用。
鲁翔[3](2020)在《盐酸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盐酸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盘锦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曲唑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戒断症状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临床疗效、睡眠障碍评分。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戒断症状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戒断症状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的依赖,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戒断症状,改善睡眠障碍。
李文雅[4](2020)在《柴芩安神汤戒断治疗阿普唑仑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柴芩安神汤戒断治疗阿普唑仑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观察柴芩安神汤在治疗改善阿普唑仑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阿普唑仑的用药量,控制、降低阿普唑仑戒断综合症的发生率。证实柴芩安神汤在减少阿普唑仑服用量、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戒断综合症的有效性,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从而为药物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的治疗打开新思路及新方法,为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内容:本课题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脑病门诊、住院部及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的患者,西医诊断符合焦虑性失眠伴药物依赖性,中医诊断符合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共纳入96例,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期间,治疗组剔除2例、脱落3例,对照组剔除8例、脱落3例,共统计病例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普唑仑递减治疗,每两周减少服药量的25%,以2个月为一疗程的戒断治疗。治疗组患者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芩安神汤”干预戒断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柴胡12g,黄芩15g,苏子15g,川椒6g,桂枝10g,酸枣仁30g,生牡蛎30g,生石膏30g,夜交藤15g,合欢花15g,党参30g,甘草6g,栀子10g,淡豆豉1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约150ml),分早晚温服。当受试者因减少阿普唑仑所服剂量而引起失眠、焦虑加重及其他戒断综合症,甚则难以耐受时,需恢复到当次阿普唑仑减量前剂量,待下一减量周期再行减量。两组戒断治疗时间均为2月(戒断治疗期间每周定期随访)。观察指标:口服阿普唑仑剂量及递减率的变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表(SAS)得分变化,中医临床证候及体征的变化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综合症评分比较;安全性指标:脉搏、呼吸、心率、血压、体重,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药物急性反应、亚急性毒性反应记录。选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总体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率88.37%),对照组(有效率70.27%)。2.治疗2月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指数(S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SAS积分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前4周治疗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相当;在第4周到第8周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组PQI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综合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组SAS积分减分率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经秩和检验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治疗组P<0.05,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结果示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缓解。组间各积分因子分析:在“入寐困难”、“寐而易醒”、“心慌、心悸”及“胸闷胁痛”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醒后不寐”、“彻夜难眠”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疗效相当;在“烦躁易怒”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次于对照组。4.在阿普唑仑减药方面,治疗组减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药物戒断综合症的评分和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本试验观察所用药物处于安全范围,在临床观察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异常情况。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血、尿、便)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柴芩安神汤在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的同时,可减少阿普唑仑使用剂量,有效控制、降低戒断综合症的发生率,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据此,我们得出结论,柴芩安神汤治疗药物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疗效显着,为进一步治疗其他药物依赖型的疾病打开新思路及新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应用前景广泛,值得应用研究。
高宇星[5](2020)在《小陷胸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痰热扰神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小陷胸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痰热扰神型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比较BZDs依赖性失眠患者的精神状况及其治疗后的精神状况。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BZDs依赖性失眠患者随机分配。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小陷胸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佐匹克隆片替代治疗,两组均进行BZDs递减撤药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自评焦虑量表评估。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失眠症状改善,匹兹堡积分均降低(P<0.01)。治疗组睡眠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89.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关于失眠的主症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关于失眠的主症临床疗效评定总有率分别为96.6%和85.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失眠主症及失眠伴随的兼症总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总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5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但对痰热扰神型BZDs依赖性失眠患者的失眠主症改善明显,同时对兼症改善明显。对照组仅对失眠的主症有改善,对兼症改善不明显。(4)治疗组(SAS均分:56.62±4.66)与对照组(SAS均分:55.21±6.56)治疗前大部分入组患者存在焦虑的情况,治疗后SAS评分均降低(P<0.01),说明BZDs依赖性失眠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焦虑的情况,治疗后失眠症状改善的同时焦虑症状也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小陷胸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痰热扰神型BZDs依赖性失眠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改善失眠症状,特别是失眠所伴随的“胃不和”兼症改善明显。(2)BZDs依赖性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小陷胸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在改善失眠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王婧[6](2019)在《腹针疗法治疗艾司唑仑依赖性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腹针疗法对艾司唑仑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进行干预的情况,对比腹针治疗前后艾司唑仑服药量、艾司唑仑减药率、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苯二氮草戒断症状问卷(BWSQ)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变化,并与艾司唑仑减药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腹针疗法对艾司唑仑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作用,同时,对SCL-90量表中F1因子进行降维分析,尝试讨论腹针作用原理。方法:运用EXCEL RAND函数进行随机分组,将72例入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减药法治疗,由医生在门诊每周对患者用药量的调整进行一次指导。4周为一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艾司唑仑减药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予腹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留针30分钟。4周为一疗程。本实验以艾司唑仑服药量、艾司唑仑减药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为主要观察指标;以苯二氮卓戒断症状问卷(BW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次要观察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数据收集:1.艾司挫仑使用量:于干预前和第1、2、3、4、8周各记录1次。2.BZDs减药率:根据干预前和第1、2、3、4、8周艾司唑仑使用量计算得出相应结果。3.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纸质版进行检查,于干预前和第4、8周各检查记录1次。4.苯二氮草戒断症状问卷(BWSQ):采用苯二氮戒断症状问卷(BWSQ)纸质版进行检查,于干预前和第1、2、3、4、8周各检查记录1次。5.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入组患者统一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给予统一指导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答卷,并统一收回。回收后手工录入。于干预前和第4周疗程结束后各检查记录1次。并对相应时间节点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统计学分析。数据由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艾司唑仑服药量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3周、4周后及随访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艾司唑仑服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随访4周疗效稳定。组内对比:两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少于治疗前,4周后随访疗效稳定。2.艾司唑仑减药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实验组临床控制9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后随访,实验组临床控制9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7.1%。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4周后随访,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SQI总分及各项得分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分值低于对照组。组内对比:治疗4周后实验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分值低于治疗前。4周后随访时实验组PSQI总分及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分值低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照组PSQI总分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分值低于治疗前。4周后随访时对照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时分值低于治疗前。4.PSQI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1%;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48.6%。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4周后,实验组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37.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BZDs戒断症状问卷(BWSQ)组间比较:治疗各周及随访后,实验组与对照组BWSQ得分均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组内对比:实验组治疗1周、3周、4周后及随访时BWSQ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得分小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随访时BWSQ得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后得分大于治疗前,随访得分小于治疗前。6.症状自评量表(SCL-90)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可比性好。治疗4周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在总分及阳性因子范围内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其他因子得分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结论:腹针疗法对艾司唑仑药物依赖性失眠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状态,减少或停止艾司唑仑药物的使用,并能够控制患者服药时的日间症状和减药后的戒断症状。相较于单纯BZDs减药治疗,腹针疗法在停止治疗后患者症状不易复发。腹针疗法在治疗艾司唑仑药物依赖性失眠疾病中,充分体现了其起效快、作用强、疗效持久的技术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陈颖,范竹青,于文艳[7](2018)在《针刺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药物戒减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5例服用苯二氮类药物超过3个月,日剂量折算地西泮≤10 mg,且减药困难的原发性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同时按规则指导减药。取穴百会、神庭、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于基线期、治疗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第4周末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减药率评估,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同时,在治疗中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第4周末,采用苯二氮类药物戒断症状量表(Benzodiazepine withdrawal symptom questionnaire,BWSQ)对减药过程中的戒断反应进行评估,并以此来调整减药速度。结果依据PSQI评分,总有效率85.71%。口服药物减量或停药,总有效率为92.86%。随访4周,总有效率均无变化。治疗后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期间,出现乏力等不良反应,以第1周为着,均与减药相关。调整减药速度,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针刺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症睡眠质量改善、药物戒减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陈家和,王岳锋,袁松,曹诗红,张洁静,乐海峰[8](2018)在《清热化痰法治疗老年人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间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9例),在渐次减量的同时,对照组采用曲唑酮,观察组采用清热化痰法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及1个疗程后观察修订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指数失眠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Zung氏焦虑评定量表积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韦氏记忆量表(WMS-RC)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减停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90.0%比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8,P<0.05)。治疗后两组修订PSQI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PSQI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8±1.1)分比(10.6±1.3)分,(2.9±0.8)分比(4.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3、5.535,均P<0.05)。治疗后两组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2.90±5.65)分比(48.21±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6,P<0.05)。治疗后两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记忆商数均显着升高,且观察组短时记忆、记忆商数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3.30±5.31)分比(20.55±6.58)分,(76.67±12.70)分比(67.36±19.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2.047,均P<0.05)。结论清热化痰法对苯二氮依赖性失眠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减停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戒断症状,提高记忆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程瞾[9](2018)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多药使用现状及其对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江苏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者多药使用现状,初步探究治疗者多药使用与MMT依从性之间的关联,并对其使用类型、种类数、频率以及时长等与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探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降低MMT治疗者各类毒品、药品使用率,提高治疗依从性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设计,选择江苏省5家MMT门诊为研究现场,通过方便抽样选择正在接受治疗且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尿液检测及MMT信息管理系统等三个途径。描述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以及多药使用原因等;比较研究对象自述与尿检毒品使用结果的一致性情况;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结果及既往研究和工作经验,筛选潜在混杂因素,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对多药使用与MMT依从性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多药使用特征与MMT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6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4.8±7.5)岁,以男性(75.8%)、初中学历(49.1%)、汉族(97.8%)、已婚或同居(51.6%)、无工作(60.3%)者为主。研究对象苯二氮卓类、甲基苯丙胺、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丁丙诺啡以及氯胺酮几类物质总体使用率为23.2%,其中苯二氮卓类物质使用率最高,为14.5%;其次为甲基苯丙胺,使用率为8.7%;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丁丙诺啡和氯胺酮的使用率分别为2.6%、2.0%和2.0%。MMT治疗者自述与尿检使用传统毒品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4),自述与尿检使用苯二氮卓类、甲基苯丙胺、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丁丙诺啡以及氯胺酮几类药物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4)。研究对象的治疗不依从率为53.8%;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MMT治疗者使用除传统毒品外的药物会使其治疗不依从的风险增加(OR=1.74,95%CI:1.04-2.91);使用甲基苯丙胺(OR=2.50,95%CI:1.12-5.57)和使用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氯胺酮或丁丙诺啡(OR=2.96,95%CI:1.01-8.69)均为MMT治疗者治疗不依从的危险因素,而使用苯二氮卓类物质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则不明显(OR=1.31,95%CI:0.69-2.48)。此外,使用甲基苯丙胺、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以及丁丙诺啡(MMKB)者的治疗依从性与其使用特征有关。使用单种(OR=2.49,95%CI:1.07-5.78)和多种(OR=3.50,95%CI:1.00-12.27)药物对 MMT治疗依从性影响不同,且此种影响随着使用种类数的增加而增大(P趋势=0.007);使用MMKB频率小于每周2次者的MMT不依从风险是非使用者的3.07倍(95%CI:1.05-8.99),且此种风险可能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P趋势=0.048);而使用MMKB时长在3年之内的治疗者治疗不依从的风险是非使用者的3.30倍(95%CI:1.23-8.91),且此种风险亦可能随着MMKB使用时长的改变而改变(P趋势=0.022)。结论江苏省MMT治疗者中存在多药使用,尤其是苯二氮卓类和甲基苯丙胺等物质的使用现象。MMT门诊治疗者使用多药的种类,频率和时长均可能对治疗者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
李雪汉,李桂红[10](2017)在《门诊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产生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院门诊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产生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的相关因素。方法苯二氮类药物依赖的老年患者(≥60岁)118例纳入研究组,同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以1∶1比例抽取服用苯二氮类药物但未形成依赖的门诊老年患者(118例)并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与药物依赖相关因素,并分析药物依赖性发生的危险因子。结果研究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婚姻状况、服药时间、精神病家族史、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病前性格(神经质、内外向)及情绪低落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前性格(神经质、内外向)、情绪低落和生活质量因素是形成药物依赖的危险因子。结论针对于临床中就诊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应慎重给予苯二氮类药物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
| 1.1 营卫失和,阳不入阴 |
| 1.2 五神不安于五脏 |
| 1.3 他邪所生 |
| 2 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
| 2.1 久病体虚,阴阳失衡 |
| 2.2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 |
| 3 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中医疗法 |
| 3.1 中药疗法 |
| 3.2 针刺疗法 |
| 3.3 推拿疗法 |
| 3.4 联合治法 |
| 4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有效率 |
| 2.2 睡眠指数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戒断症状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3 两组睡眠障碍评分比较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病例来源 |
| 3.病例选择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 |
| 3.5 中止试验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5.观察指标 |
| 5.1 安全性指标 |
| 5.2 疗效性指标 |
| 6.疗效评判标准 |
| 7.统计学分析 |
| 8.研究结果分析 |
| 讨论 |
| 1.焦虑性失眠的研究背景 |
| 2.焦虑性失眠的发病机制 |
| 3.戒断治疗药物依赖型疾病的研究背景 |
| 3.中医戒断治疗安定药物依赖性的探索 |
| 4.导师对焦虑性失眠的认识 |
| 5.柴芩安神汤的组方分析 |
| 6.研究结果讨论 |
| 不足与展望 |
| 1.不足 |
| 2.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综述 中医药戒断治疗阿普唑仑依赖型焦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 1.中医对焦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焦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
| 3.中药戒断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发展现状 |
| 4.中医戒断治疗安定药物依赖性的探索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
| 表一 |
| 表二 |
| 表三 |
| 表四 |
| 表五 |
| 表六 |
| 附录三 |
| 中英文缩略对照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病例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试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及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 2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
| 3 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 1.2 中医对药物依赖性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对药物依赖性失眠的治疗 |
| 1.4 小结 |
| 2 西医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现代研究及治疗方法综述 |
| 2.1 西医对药物依赖性失眠的认识 |
| 2.2 BZDs应用现状及药物依赖 |
| 2.3 BZDs依赖机制 |
| 2.4 BZDs的药物种类、服用时间及剂量等对其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的影响 |
| 2.5 西医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 |
| 2.6 小结 |
| 3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病例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的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研究方案 |
| 2.3 观察期间要求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主要指标 |
| 3.3 次要指标 |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4 指标评估时点及检查方法 |
| 4.1 艾司唑仑使用量 |
| 4.2 BZDs减药率 |
| 4.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 4.4 苯二氮戒断症状问卷(BWSQ) |
| 4.5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 4.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5.1 样本量估算 |
| 5.2 统计工具 |
| 5.3 统计学方法选取原则 |
| 5.4 疗效评价方法 |
| 6 结果 |
| 6.1 基线资料 |
| 6.2 疗效评价 |
| 7 讨论 |
| 7.1 数据讨论 |
| 7.2 腹针疗法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 7.3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脱落标准 |
| 1.2.5 治疗方法 (1) 针刺方案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疗效评定指标 (1)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 [12]: |
| 1.3.2 安全性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分析 |
| 2.1.1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 评分 |
| 2.1.2 减药率情况 |
| 2.2 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
| 2.3 安全性评估 |
| 3讨论 |
|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
| 国内美沙酮维持治疗发展历程及现状 2. |
| MMT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 |
| MMT治疗者多药使用现状及其对MMT产生的影响 4. |
| 多药使用对MMT依从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 研究设计 2. |
| 研究现场 3. |
|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4. |
| 变量定义 5. |
| 调查内容 6. |
| 数据收集 7. |
| 资料整理与分析 8. |
| 质量控制 9. |
| 伦理审查 10. |
|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 |
| 研究对象MMT情况 3. |
|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情况 4. |
| 研究对象自述与尿检使用毒品结果一致性分析 5.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特征 6.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原因 7. |
| 研究对象自述多药使用对MMT影响 8.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对MMT依从性影响的因素分析 讨论 1. |
|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情况 2. |
| 研究对象自述与尿检毒品使用结果一致性分析 3.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特征 4.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原因 5. |
| 研究对象自述使用多药对MMT影响 6. |
| 研究对象多药使用对MMT依从性影响的因素分析 7. |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1. |
| 结论 2. |
|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来源于北京大兴医院门诊 |
| 1.2 方法 |
| 1.2.1 调查工具 |
| 1.2.2 调查手段: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2组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依赖相关因素比较 |
| 2.3 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