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比亚·阿布拉[1](2021)在《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神经根型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主要的临床诊断之一。由于LFS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进一步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准确鉴别LFS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因诊断和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FS通常因致狭窄因素导致椎间孔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并压迫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其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压迫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LFS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神经根性疼痛作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低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对LFS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提高LFS的诊断水平,加强LFS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LCCSLLRS和LDH患者,并分为LFS、LCS和LDH组。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术前NRS评分、术前JOA评分、中医证型等临床指标,并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性,与LF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显着相关(P<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是影响LFS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1.579-10.773,P=0.004)。Kemp征(+)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60%。(2)在LSS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梨状肌紧张试验(+)是LFS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2.464-40.786,P=0.001)。梨状肌紧张试验(+)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8.5%。(3)在LFS和LDH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倾疼痛缓解(+)、Kemp征(+)、直腿抬高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倾疼痛缓解(+)(95%CI 1.202-15.195,P=0.025)、Kemp 征(+)(95%CI 1.767-27.538,P=0.006)、直腿抬高试验(+)(95%CI 0.047-0.647,P=0.009)均为 LFS的独立影响因素。取各项独立影响因素ORs值的整数作为风险评分,制定简易诊断量表。根据总风险评分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8%。结论:LFS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不同类型腰椎疾病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中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为LFS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结果可提高LFS的临床诊断水平,为合理、精准及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二、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估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程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旨在为LFS的诊断和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和LCCSLLRS患者,并分为LFS和LCS组。收集并整理X线、CT和MRI相关影像学指标,并进行各项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性分析,定量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LFS在神经根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较常见,其中椎间孔狭窄最常受累节段为L4-5(53.3%)。(2)根据X线测量指标分析LFS组脊柱排列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矢状面运动范围在L5-S1椎间孔水平明显增大(P<0.001)、背伸角在L3-4/L4-5椎间孔水平明显减小(P<0.05),动力移位距离和冠状位Cobb角明显增大(P<0.01)。(3)根据CT测量指标分析椎间孔区域形态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椎间孔面积明显减小,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高度均明显降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和N-E角明显增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MRI测量指标发现,在责任椎间孔节段LFS组椎间孔狭窄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Modic改变和许莫氏结节发生率高于L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LFS组不同影像学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24至+0.886)。其中,椎间孔高度与椎间孔面积呈显着正相关(r=0.554),与N-E角呈低度负相关(r=-0.368)。椎间孔宽度与椎间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44)。小关节退变分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86)。椎间盘退变分级与中、后-椎间隙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775,r=-0.824)。椎间盘退变分级与真空征呈低度正相关(r=0.420)。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椎间楔形角呈低度正相关(r=0.498)。(6)根据ROC分析发现,椎间孔高度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9.34mm、曲线下面积为0.971、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7.7%;椎间孔面积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36.95mm2、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80.0%。(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臀部疼痛(+)、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的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FS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定量影像指标的诊断临界值为LFS提供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退变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较复杂的椎间孔狭窄体系,其中纵向狭窄因素较为关键;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LFS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上,通过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责任椎间孔的异常解剖学特征对LF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椎间孔狭窄模型(CCD模型)中DRG损伤性NP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通路和作用于靶点的中药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明确LFS的DRG压迫损伤机制,为LFS的诊断和中医药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来自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核心基因的PPI网络,并以核心基因(靶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进行候选组分及关键组分的筛选,根据获得的组分列表收集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最终成功构建靶点—组分—中药网络,并系统地分析靶点、组分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1)对CCD大鼠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处理,共筛选出1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92个,下调基因有618个,考虑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DRG损伤性NP的潜在靶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两组基因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热图分析发现样本重复性好,可用于后续研究。(2)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免疫应答等。下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谷氨酸能突触通路、PPAR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突触间信号传递、跨突触膜通道、门控通道活动、钙离子结合等。(3)通过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插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其中CASP3、IL-6、TP53、MMP9、IGF1在NP中的作用机制相对明确。(4)本研究通过核心基因获得的关键组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5)通过靶点-组分-中药网络获取的关键中药包括沙棘、麻黄、紫苏、芫荽、金银花、柴胡等。(6)根据候选中药的药味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药味多属苦、甘。归经则以肝经居多。结论:本研究认为,CASP3、IL-6、TP53、MMP9、IGF1等核心基因及其免疫炎症和神经传导相关信号通路在DRG损伤性N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LFS的分子诊断开发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关键组分,以及沙棘、麻黄、金银花、柴胡、黄芩等中药在DRG损伤性NP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LFS的处方探索和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黄超[2](2020)在《虾青素联合叶酸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再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文中指出背景:臂丛神经的损伤,特别是全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BPA),可引起上肢的完全瘫痪,是上肢最严重的损伤,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其好发于青壮年,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身心和财产上巨大的打击。导致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穿透伤、跌倒、机动车辆所引起的创伤和新生儿产伤等。尽管很难确定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BPA的确切数量,但随着极限运动的普及以及机动车事故幸存者数量的增加,其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70%的臂丛神经严重牵拉伤中,会发生神经根的撕脱,使脊髓与周围效应器(肌肉)发生永久性分离,导致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因营养支配的缺失和周围存在的有害物质发生不可逆的死亡,造成运动功能的丧失。BPA是一种节前神经损伤,治疗上一般采取神经移位术或功能性肌肉移植重建术,但存在疗效欠佳,不可避免的代偿正常神经组织,使得损伤范围扩大,同时存在二次手术的风险等。近年来,撕脱神经的原位回植术,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关注,其操作简单,损伤副作用小。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对该治疗方式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单纯的原位回植,无法使其术后功能恢复达到满意。在BPA的损伤机制中,原发性的外伤暴力会引起损伤部位神经组织损伤、出血、组织水肿,诱导损伤部位发生继发性损伤,包括氧化应激、炎性细胞浸润、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损伤等,进一步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广泛变性和凋亡,造成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困难。其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继发性损伤中造成神经组织大量破坏的最主要进程。原发性的外伤暴力发出机械冲击后,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损伤部位生成,造成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受到损伤,神经元细胞也出现大量死亡。同时,BPA后小胶质细胞(microgial cell,MG)活化,产生大量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与周围上调表达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一起,募集大量的炎症细胞向损伤部位迁徙,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级联反应,在伤后24-72小时达到峰值,使得神经组织水肿程度增加,进一步使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受到阻碍。BPA后,为提高原位回植的治疗满意度,在撕脱神经早期原位回植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抗炎抗氧化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继发性损伤,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虾青素(astaxanthin,AST)是一种非维生素A源的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脂溶性,与类胡萝卜素功能相似,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在淬灭单线态氧和捕获自由基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同时在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方面具有不错的性能。叶酸(folic acid,FC)是人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作用效果。同时,叶酸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反应变为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icAcid,THF),参与嘌呤、嘧啶和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参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前景。材料和方法:以成年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构建大鼠BPA损伤、C6神经根原位回植的动物模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BPA回植模型大鼠分成4组,每组18只:对照组(Control)、虾青素(AST)治疗组、叶酸(FC)治疗组和虾青素联合叶酸(AST+FC)治疗组。AST组给予AST(75mg/kg)灌胃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FC组给予FC(80ug/kg)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和橄榄油(1mL/kg)灌胃;AST+FC联合治疗组给予AST(75mg/kg)灌胃和FC(80ug/kg)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橄榄油(1mL/kg)灌胃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评价疗效方法如下:(1)术后24小时,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ROS含量,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损伤侧C5-C7脊髓前角组织内急性期IL-6含量;(2)术后第2-6周,每周行1次Terzis理毛行为测试(Terzis grooming test,TGT),评估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3)术后第6周,荧光金(fluorescent gold,FG)逆行标记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检测该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数量;(4)术后第6周,免疫荧光法测定伤侧C6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生存率;(5)术后第6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直径;(6)术后第6周,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检测损伤侧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结果:使用AST和FC进行干预后,结果显示,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对比,AST组较FC组有更好的抗氧化疗效,FC组较AST组有更好的抗炎疗效,两者联合在早期抗炎抗氧化作用中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术后6周,AST和FC能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加肱二头肌肌纤维的直径及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同时保留更多功能性运动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生存率。结论:(1)虾青素和叶酸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早期摄入的虾青素表现出较叶酸更好的抗氧化作用,而叶酸则表现出了更好的抗炎作用,两者的协同作用更好的促进了臂丛神经功能恢复;(2)在BPA损伤回植神经根后,早期的抗炎抗氧化治疗,增加了损伤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生存率,使其具有更多的功能性神经元,促进了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为临床医治臂丛神经撕脱伤这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赵硕[3](2019)在《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实验过程中,以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电针针刺大鼠“环跳”穴和“委中”穴,观察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从神经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HE染色、神经透射电镜和以L4-L5脊神经节中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和雪旺细胞为指标,评价针刺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和评价针刺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大鼠80只,体重250±20g,月龄23月,雌雄各均,大鼠购入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每组各20只(治疗组再细分为治疗7天组和治疗14天组,每组各10只)。通过神经钳技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不做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模型组:成功造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环跳组和委中组:造模第8天开始电针干预,使用毫针针刺环跳穴和委中穴,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分别治疗7天和14天。在造模后第1天、治疗7天和14天后,对各组大鼠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index,SFI)检测,据此评估损伤后大鼠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取大鼠的L4-L5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体化学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蛋白表达。最后,将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性指数(Functional finger number of sciatic nerve,SFI)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的SFI值接近0;在建模的第7天,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的SFI值显着降低。针刺治疗后,两电针治疗组指数仍未恢复正常,但其SFI值仍高于模型组(P<0.05),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P<0.05)。治疗14天比治疗7天效果好。可见针刺治疗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2.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MNCV):运用神经电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结果显示,模型建立成功后,这些模型组的MNCV数据低于假手术组(P<0.05),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在进行治疗以后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7天治疗效果,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3.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髓鞘完整,神经纤维连续,雪旺细胞、轴突排列整齐,清晰可见,毛细血管管腔呈规则形态。模型组神经轴突消亡,髓鞘崩解,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消失,细胞核模糊,神经纤维间毛细管管腔形态不规则。委中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轴突排列模糊可见。环跳组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髓鞘结构有所恢复,周边有大量增生雪旺细胞,轴突清晰。从病理图片上显示:环跳组的病理变化改善程度优于委中组。4.神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电镜下观察假手术组的神经纤维截面呈现出近似圆形且神经的轴突外面有由雪旺细胞质膜形成的髓鞘紧紧将其包裹住,轴突内轴的质地比较均匀,微管、微丝(神经细丝)完整,线粒体排列均匀,核内线粒体嵴密集且均匀。电镜下观察模型组,核膜破裂或核孔扩张,内质网扩张,异染色质凝聚靠近核膜,轴突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紊乱,轴索缩,线粒体肿胀变形,线粒体嵴不规则或消失。电镜下观察环跳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多的线粒体。电镜下观察委中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不是特别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少的线粒体。环跳组较委中组分布排列均匀,神经轴突发育较好。5.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及雪旺细胞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结果显示:5.1四组实验中NCAM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高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较委中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2四组实验中CNTF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5.3四组实验中雪旺细胞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蛋白的表达显示:已知四组大鼠的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的蛋白分子用荧光素标记,当相应的抗体反应时,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有一定含量的荧光素,可以看到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也能看见荧光所在的位置,根据荧光显示的位置来确定抗体的相关性质和位置,定性以后,再通过定量技术,测定在该实验中荧光含量具有的重要意义。结论:1.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并且对坐骨神经所管辖区域组织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着优势,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环跳组优于委中组。且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有很好的的疗效,没有副作用。2.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改善因病变导致受损的神经纤维,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环跳组恢复优于委中组。3.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能够上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中NCAM、CNTF和雪旺细胞的表达,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
王干,罗伟,郝红,李桂梅,曹晓卉,王旭平,王佩杰,张佳,何飞[4](2014)在《PGP9.5及NCAM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软腭末梢神经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的表达及末梢神经在软腭各层组织中分布,探讨OSAHS患者软腭末梢神经分布特点及调节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OSAHS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排除OSAHS的单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HE染色检测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免疫组化检测软腭组织中PGP9.5和NCAM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软腭不同层次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不同,末梢神经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腺体、血管周围,肌肉组织周围少量分布;2实验组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PGP9.5及NCAM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GP9.5、NCAM的表达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706,P=0.01;r=0.636,P=0.01)。结论 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及支配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王干[5](2014)在《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定位及PGP9.5、NCAM在软腭组织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的部位,研究阻塞部位除了解剖学因素参与OSAHS的发生,是否还存在神经肌肉调节的异常参与了OSAHS的发生。方法1.选择经我院PSG(Polysomnography,多导睡眠监测)诊断的100例OSAHS患者行常规的体格检查,例如身高、体重、颈围、是否有颌面结构异常,专科检查,例如鼻咽、口咽、喉咽等处是否有解剖学上的阻塞,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uller实验,上气道CT扫描范围为环状软骨到鼻咽顶等明确患者上气道易发生阻塞的部位。2.选择30例经我院PSG检查诊断为OSAHS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经PSG检查排除OSAHS的单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HE染色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软腭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9.5,PGP9.5)、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的表达,PGP9.5、NCAM的表达水平采用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进行半定量测定。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PGP9.5及NCAM的IOD的差异及对照组中PGP9.5及NCAM表达水平与AHI的关系。结果1.常规专科检查:鼻腔结构较正常狭窄者共80例,以鼻中隔偏曲及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常见。根据Friedman分级,见腭舌关系2°共13例,腭舌关系3°共36例,腭舌关系4°共51例。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uller实验:鼻咽部狭窄的共80例,口咽部狭窄中腭后区气道狭窄的共98例,单纯腭后区气道狭窄的共32例,腭后区狭窄合并舌后区狭窄66例,单纯舌后区狭窄2例。上气道CT扫描检查:鼻咽部狭窄81例,口咽部狭窄中98例腭后区气道狭窄,33例单纯腭后区气道狭窄,65例腭后区狭窄合并舌后区狭窄,单纯舌后区狭窄2例。2.(1)实验组软腭不同层次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不同,末梢神经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腺体、血管周围,肌肉组织周围少量分布;(2)实验组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PGP9.5及N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GP9.5和NCAM的表达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分别为r=0.706,P=0.01;r=0.636,P=0.01)。结论(1)OSAHS患者最易发生阻塞的部位为软腭后区,舌后区平面阻塞也占重要比例, OSAHS患者软腭具有解剖学上的狭窄;(2)常规专科检查、纤维鼻咽喉镜检查、上气道CT检查结合能更好的确定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部位;(3)OSAHS患者和非OSAHS者软腭组织中同样存在末梢神经及神经反射;(4)OSAHS患者软腭组织中末梢神经的分布及神经肌肉支配存在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杜旭[6](2012)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神经生长导向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关键环节——轴突再生为切入点,动态观察电针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相应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Slit2、 Netrin-1及其mRNA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可能性机制,为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对照组与电针治疗组动物采用右后肢坐骨神经锐性横断后即刻端对端外膜缝合的方法造模。造模后第2日,电针治疗组取患侧腧穴“环跳”、“足三里”,常规针刺后进行电针治疗,正极接“环跳”,负极接“足三里”,采用疏密波,频率为5Hz,电流强度以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15分钟,7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于第1-3疗程治疗结束后每组取8只动物进行行为学(SFI)检测和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电针对损伤的坐骨神经组织中雪旺细胞(S100蛋白)和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Slit2、Netrin-1的影响;采用RT-PCR法观察电针对损伤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mRNA、Slit2mRNA、Netrin-1mRNA的影响。结果1.行为学(SFI)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每一疗程结束后,模型对照组SFI都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电针治疗组SFI都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2.S100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坐骨神经组织中,第一疗程结束后,模型对照组S100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第1疗程结束后,模型对照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第3疗程结束后,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整个过程电针治疗组S100蛋白表达持续高于模型对照组,第1疗程结束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2、3疗程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 Slit1、SlitlmRNA表达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Slit1、Slit1mRNA表达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治疗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Slit1、Slit1mRNA也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且都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P<0.05)。4. Slit2、Slit2mRNA表达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Slit2、Slit2mRNA表达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治疗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Slit2、Slit2mRNA也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且都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5. Netrin-1、Netrin-1mRNA表达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Netrin-1、Netrin-1mRNA表达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P<0.05)。电针治疗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组织中Netrin-1、Netrin-1mRNA也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且都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1.电针可促进实验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2.电针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相应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Slit2、 Netrin-1及Slit1mRNA、Slit2mRNA、Netrin-1mRNA的表达,且每个神经生长导向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增强趋势同步。3.电针可能通过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组织中雪旺细胞增殖,为神经再生修复奠定重要的基础,以及影响神经生长导向因子的表达等营造有利于神经再生修复的微环境,实现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促进作用。
徐乐勤,张有为,李晓锋,舒冰,王拥军,施杞,周重建[7](2011)在《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压迫模型大鼠神经根组织Bax和Bcl-2的表达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后L4神经根组织Bax和Bcl-2的表达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SPF级)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和益气化瘀方组,每组各10只。采用自制胶块压迫于大鼠右侧L4神经根背根节处,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椎旁肌。造模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弥可保组采用肌肉注射弥可保注射液;益气化瘀方组给予益气化瘀方煎剂灌胃,于造模10d后取右侧受压神经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背根节神经细胞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神经根组织Bax和Bcl-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腰神经根压迫后,模型组的Bax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增高,其中基因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减少,其中基因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化瘀方可减少Bax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其中基因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另外益气化瘀方可增加Bcl-2的蛋白表达,但对Bcl-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可导致受压神经根组织Bax的过表达增加和Bcl-2的表达抑制。益气化瘀方可抑制神经根组织Bax的过表达;可增加Bcl-2的蛋白表达,但对其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张秋红[8](2011)在《电针对大耳白兔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GAP-43和NCAM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电针对大耳白兔坐骨神经损伤(SNI)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48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给予手术钳夹造成大耳白兔坐骨神经SunderlandⅡ~Ⅲ度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针刺“环跳”、“足三里”穴,以G6805-C型治疗仪导线连于针尾上。选用疏密波,强度以针身微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休息1天,开始下一疗程;模型对照组不做针刺治疗,但与电针组同样进行动物抓取;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第1、2疗程治疗结束后当天观察各组大耳白兔右后肢的功能状况,检测三组大耳白兔坐骨神经损伤处对应脊髓节段中(脊髓腰膨大处)GAP-43和NCAM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基本功能改善方面,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耳白兔右后腿功能明显改善。脊髓前角GAP-43表达变化:第1、2个疗程后,模型对照组脊髓中GAP-43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于电针治疗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脊髓前角NCAM表达变化:第1、2疗程后,模型对照组脊髓中NCAM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于电针治疗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电针能促进大耳白兔坐骨神经急性损伤后的肢体功能恢复,电针组大耳白兔脊髓中GAP-43及NCAM含量明显增多,说明电针能增加脊髓中GAP-43与NCAM的合成与分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的再生与修复。
龚宏勋,刘凤芳,陈贤明,张贤[9](2010)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腭帆张肌失神经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帆张肌中钙蛋白酶-1(calpain1)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的表达以及运动终板形态改变,探讨OSAHS患者上气道扩张肌失神经变化。方法选取30例OSAHS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排除OSAHS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elin esterase,AchE)染色法显示运动终板形态变化,免疫组化Elivison二步法检测腭帆张肌中calpain1和NCAM的表达。结果①OSAHS组运动终板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②calpain-1和NCAM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calpain1和NCAM的表达水平均与呼吸紊乱指数呈正相关(r=0.811,P=0.000;r=0.692,P=0.000)。结论 OSAHS患者上气道扩张肌存在失神经支配病变,且病情越重失神经的程度也越严重。
李晓锋,徐乐勤,席智杰,周重建[10](2009)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细胞凋亡与中药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的成熟和普及,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本文就近年来对于周围神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1.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病因素与西医诊治现状 |
| 2.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 2. 分组依据 |
| 3.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 4.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 |
| 2. 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
| 3. LFS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评价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 2. 分组及评价依据 |
| 3. 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 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
| 5.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 |
| 2. LFS脊柱排列特征 |
| 3. CT测量指标分析 |
| 4. MRI测量指标分析 |
| 5. 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 6. 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
| 7.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LFS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分析 |
| 2.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的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基因芯片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数据处理和差异基因的筛选 |
|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 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筛选 |
| 4. 核心基因相关候选成分及关键成分筛选 |
| 5. 中药匹配并构建靶点-成分-中药网络 |
| 6. 中药特征分析 |
| 讨论 |
| 1. 上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2. 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3. 核心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 4. 核心成分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 5. 中药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篇 实验研究 |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所用动物及具体分组 |
| 2.3 BPA动物模型制备 |
| 2.4 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ROS含量 |
| 2.5 分光光度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IL-6 相对含量 |
| 2.6 行为学测试 |
| 2.7 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C6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 |
| 2.8 肌皮神经荧光金(FG)逆行标记法检测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 |
| 2.9 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苏木精-伊红染色 |
| 2.10 损伤侧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检测 |
| 2.11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 3.1 AST和 FC能有效降低大鼠BPA后急性期脊髓组织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
| 3.2 AST和 FC促进BPA后大鼠患侧前肢肱二头肌运动功能恢复 |
| 3.3 AST和 FC显着增加了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 |
| 3.4 AST和 FC显着增加了损伤侧FG标记的功能性运动神经元的数量 |
| 3.5 AST和 FC治疗可促进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的生长 |
| 3.6 AST和 FC可增加BPA后大鼠患侧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复合运动电位的波幅 |
| 第四章 实验讨论 |
| 第五章 实验总结 |
| 第二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和研究 |
| 第二章 虾青素在神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
| 第三章 叶酸在神经系统中的保护作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结果判定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HE染色 |
| 2.2 免疫组化染色及对比分析 |
| 2.3 多重线性相关分析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 第一部分 100 例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阻塞部位的检查 |
| 1 材料及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PGP9.5 及NCAM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软腭末梢神经表达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目录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1.4.1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的配制 |
| 1.4.2 RT-PCR相关试剂的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 2.3 处理方法 |
| 2.4 治疗方法 |
| 2.4.1 穴位选取 |
| 2.4.2 治疗方案 |
| 2.5 标本的采集 |
| 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 |
| 3.3 坐骨神经中S100蛋白的表达检测 |
| 3.4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1蛋白的表达检测 |
| 3.5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1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 |
| 3.5.1 物品器械的去RNA酶处理 |
| 3.5.2 总RNA提取 |
| 3.5.3 总RNA的鉴定与评估 |
| 3.5.4 逆转录反应(cDNA合成) |
| 3.5.5 引物设计 |
| 3.5.6 PCR反应体系 |
| 3.5.7 PCR扩增条件 |
| 3.5.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 3.6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蛋白的表达检测 |
| 3.7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 |
| 3.8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Netrin-1蛋白的表达检测 |
| 3.9 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Netrin-1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 5.2 各组大鼠SFI变化 |
| 5.3 各组大鼠坐骨经中S100蛋白的变化 |
| 5.4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1蛋白表达的情况 |
| 5.5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1mRNA表达的情况 |
| 5.6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蛋白表达的情况 |
| 5.7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mRNA表达情况 |
| 5.8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Netrin-1蛋白表达的情况 |
| 5.9 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Netrin-1mRNA表达的情况 |
| 6. 讨论 |
| 6.1 祖国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6.1.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范畴 |
| 6.1.2 病因病机 |
| 6.1.3 治疗原则 |
| 6.2 现代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6.2.1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
| 6.2.2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 |
| 6.2.3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
| 6.2.4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
| 6.3 关于电针疗法的选择 |
| 6.3.1 关于腧穴的选择依据 |
| 6.3.2 关于电针疗法 |
| 6.3.3 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确切 |
| 6.3.4 本实验电针疗法方案的确立 |
| 6.4 关于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选择 |
| 6.4.1 常用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
| 6.4.2 关于动物模型选择的依据 |
| 6.5 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功能的影响 |
| 6.5.1 常用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
| 6.5.2 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SFI的影响 |
| 6.6 关于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SCs的影响 |
| 6.6.1 关于SCs与S100蛋白 |
| 6.6.2 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SCs的影响 |
| 6.7 关于周围神经再生修复与神经生长导向因子 |
| 6.8 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Slit1、Slit2、Netin-1及其mRNA的影响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附件1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 附图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动物与分组 |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1.4 模型建立 |
| 1.5 给药剂量及方法 |
| 1.6 免疫组化 |
| 1.7 RT-PCR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 2.1.1 免疫组化检测Bax的表达 |
| 2.1.2 免疫组化检测Bcl-2的表达 |
| 2.2 RT-PCR检测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痹证”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对“痿症”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2.1 神经系统及神经 |
| 2.2 现代研究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3.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状况 |
| 3.1 现代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状况 |
| 3.2 中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状况 |
| 3.3 针灸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状况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方法 |
| 2.2 处理方法 |
| 2.3 指标的观察与检测 |
| 2.4 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一般状况 |
| 3.2 电针治疗1、2 疗程后 GAP-43 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 电针治疗1、2 疗程后 NCAM 含量的检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 4.2 选穴依据 |
| 4.3 指标的选取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判定。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腭帆张肌运动终板的形态观察。 |
|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对比分析。 |
| 2.3 分别以NCAM和calpain 1为横坐标、AHI为纵坐标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