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雨,潘卫宇,梁莹,张淑雅,郭文豪[1](2022)在《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患者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干预, 对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接受THA手术的患者中选出160例, 依照手术先后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则以此为基础, 实施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措施, 在术后第1天即下床活动和锻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5 d和术后1个月, 观察组患者Harris人工髋关节的功能总分依次为(69.11±2.47)分和(84.32±2.55)分, 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06±3.39)和(78.33±2.5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 对照组患者下肢DVT、假体脱位、便秘依次出现7、2、11例, 而观察组则为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下床活动对THA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

颜玉梅,程亚妹[2](2021)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及其干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价表对病人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为(15.35±5.64)分,其中足背/足趾运动维度得分为(3.83±1.66)分,踝关节运动维度得分为(2.37±0.97)分,股四头肌运动维度得分为(3.46±1.81)分,床边功能锻炼维度得分为(4.39±2.07)分,练习下床行走维度得分为(2.85±0.13)分,病人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功能锻炼认知度、家庭支持、体力状况、心理状态、自理能力、担心关节移位程度、有无他人指导为影响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因素(P<0.05);疼痛程度、心理状况、功能锻炼认知度、家庭支持、有无他人指导为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疼痛程度、心理状况、功能锻炼认知度、家庭支持、有无他人指导会直接影响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临床护理人员应针对以上因素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改善措施,有利于提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病人功能康复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贾伞伞[3](2021)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在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效果,以优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或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关节科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为骨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程度;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1周、术后2周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支付类型、照护支持系统、患侧、合并症种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假体材料、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镇痛泵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5.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术后1周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便秘、压疮、假体脱出、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床上坐起或下床站立及锻炼时眩晕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人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眩晕总持续时间及眩晕人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能够减轻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葛若兰[4](2021)在《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了解国内外关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现状,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明确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制定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案,提升专业护理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预检后确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网络(CNKI)、万方资源、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Pub Med、Web of science以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研究,为防止遗漏辅以手动检索,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31日。严格遵循纳入排除标准,采用End 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筛查,采用C ochrane5.1.0手册客观评价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制作文献风险偏倚图和风险偏倚表,Stata15.1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 eta分析,Ge MTC0.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结果分析及排序概率图和排序概率表。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本研究最初检索出5014篇文献,利用End Note X9筛除重复发表文献2051篇后余下2693篇,浏览题目及摘要后排除2284篇,确定通过初次筛选的文献679篇,通读全文后最终纳入84篇文献,共涉及11784名患者。纳入的84项研究中,49项研究仅提及随机字样,31项研究用了随机数字表法或者密闭信封法分组,4项研究显示分配隐藏高风险;有8项研究提及了分配隐藏和盲法,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研究者、结局评估者盲法,以上所纳入的文献Cochrane评分均为B级及以上。(2)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DVT预防方面,不同的干预方法中,采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0.31,95%CI(0.21~0.46,P=0.841)],康复训练[OR=0.26,95%CI(0.15~0.44),P=0.976],低分子肝素钠[OR=0.19,95%CI(0.09~0.41,P=0.654)],利伐沙班[OR=0.18,95%CI(0.05~0.75,P=0.612)],动静脉足泵[OR=0.21,95%CI(0.10~0.43),P=0.461],低分子肝素钙[OR=0.25,95%CI(0.10~0.61),P=0.905]的预防效果均优于常规护理预防;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5.00,95%CI(1.65~15.61,P=0.635)]、康复训练+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0.16,95%CI(0.05~0.50),P=0.580)]、康复训练+低分子肝素钙[OR=0.21,95%CI(0.12~0.39),P=0.225)]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利伐沙班[OR=0.27,95%CI(0.10~0.77),P=0.579)]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独的利伐沙班,利伐沙班预防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钙[OR=0.45,95%CI(0.32~0.62),P=0.933];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低分子肝素钙[OR=0.33,95%CI(0.22~0.51,P=0.867)]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钙。以上结果I2均<50%,P>0.10,其余干预措施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网状Meta一致性评估:DVT整体不一致性检验结果P=0.067,局部不一致性检验P值均>0.05,表明研究一致性结果良好;环不一致性检验表明直接与间接比较统一性高。(4)收敛性评估结果显示PPSRF均介于1.00~1.02之间,模型拟合度好,结论具有可靠性。(5)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预防相比,不同的干预方法中,动静脉足泵[OR=9.80,95%CI(5.64~17.87)]、动静脉足泵+低分子肝素钠[OR=91.76,95%CI(10.44~2836.32)]、梯度弹力加压袜[OR=3.12,95%CI(1.17~8.21)]、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6.31,95%CI(4.14~9.78)]、低分子肝素钙[OR=7.09,95%CI(4.46~11.37)]、低分子肝素钙+梯度弹力加压袜[OR=10.29,95%CI(4.39~23.91)],低分子肝素钙+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25.94,95%CI(13.02~51.73)],低分子肝素钠[OR=8.62,95%CI(5.23~14.59)],康复训练[OR=3.57,95%CI(2.21~5.93)],康复训练+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OR=18.76,95%CI(4.29~107.47)],康复训练+低分子肝素钙[OR=23.04,95%CI(12.08~45.27)],利伐沙班+康复训练[OR=99.39,95%CI(27.46~399.23)],利伐沙班[OR=20.47,95%CI(12.15~35.11)]等这些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术后DVT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梯度弹力加压袜及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单独干预外,药物与物理的单一或联合干预,效果均优于康复训练。除动静脉足泵+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以及康复训练+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外,利伐沙班+康复训练的预防效果优于本研究中提及的其他干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不同干预措施对VTE预防效果排序:在预防DVT方面,利伐沙班+康复训练预防效果最好,概率值为49%,其次为动静脉足泵+低分子肝素钠(32%),低分子肝素钙+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35%),排名第四至十四可能性最大的依次为:康复训练+低分子肝素钙(30%)、利伐沙班(37%)、康复训练+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19%)、低分子肝素钙+梯度弹力加压袜(31%)、动静脉足泵(28%)、低分子肝素钠(30%)、低分子肝素钙(38%)、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46%)、康复训练(57%)、梯度弹力加压袜(59%)以及常规预防(99%)。在PE预防方面,利伐沙班效果最好,Rank1概率值为33%,其次为低分子肝素钠,Rank2概率值为23%,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排第三,Rank3概率值为23%,低分子肝素钙排第四,Rank4概率值为12%,常规预防排第五,Rank5概率值为9%。结论:(1)在考虑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效果时,利伐沙班+康复训练表现出了优于其它预防措施的结果,建议在临床上使用。(2)在考虑髋关节置换术后PE的预防效果时,利伐沙班的预防效果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可作为预防肺栓塞首选。(3)物理预防方法中,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的效果优于康复训练,动静脉足泵的效果优于梯度弹力加压袜,也优于康复训练,推荐常规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或动静脉足泵。(4)综合干预效果大多优于单一的干预方法,但利伐沙班的效果优于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康复训练,以及低分子肝素钙+梯度弹力加压袜,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应用。

赵宸悉[5](2021)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探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病例回顾法、作业流程重组法、德尔菲法构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并将黑龙江省某三甲医院骨伤科病房作为研究场所,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情况、SAS焦虑自评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结果1.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第一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第二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875;(3)第一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7个,111个。第二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8个,132个。两轮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3.8-5,4.15-5。两轮专家函询认为条目重要性评分大于5的专家满分比分别为5%~100%,30%~100%;(4)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条目的变异系数介于0~0.24和0~0.11之间,协调系数的显着水平P<0.001,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高,结果更可信;(5)本研究中两轮专家咨询表信度进行Cronbach’s Alpha分析,结果第一轮共111项条目,α系数为0.94,第二轮共132项条目,α系数为0.897。2.临床应用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3)围术期并发症,试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d、术后2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比较,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关节活动评价约在55分,而术后2月即能达到85分,达到标准水平,而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评分约46分,术后2月达到75分,关节等级评价达中等水平。P<0.001;(5)SAS焦虑自评量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得分(47.50±4.001))显着低于对照组(51.17±3.201))得分,且与干预前相比,焦虑症状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102.78±3.19)显着高于对照组(96.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减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该路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为快速康复理念在临床广泛施行提供参考方案。

王琪[6](2021)在《IARA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恐动症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比较IARA模式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对THA术后患者恐动程度、髋关节疼痛水平、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髋关节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IARA模式干预方案对THA术后恐动症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方法]1.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首次行THA术后发生恐动症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数字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的列表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下肢肌力锻炼、行走锻炼、负重锻炼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IARA模式干预,主要包括标准程序和干预程序。2.手术后24h内,患者意识恢复后,使用恐动症Tampa评分表(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恐动症,被评定为恐动症者,结合入院资料,填写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并收集髋关节疼痛等指标。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7d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出院当天应用TSK、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Harris Hip Score,HHS),评估患者的恐动程度、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重复测量疼痛指标并记录住院天数。3.使用IBM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频数、百分比[n(%)]描述患者的一般资料;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83例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41例,对照组42例。THA术后恐动症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15.55)岁,平均身高为(164.98±8.09)cm,平均体重为(64.18±11.01)kg,平均BMI为(23.51±3.33)kg/cm2。其中男性患者占61.40%,女性患者占38.60%;手术部位左侧占56.60%,右侧占43.40%。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性别、家庭居住地、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医疗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既往疾病史、疼痛年限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THA术后两组患者恐动症的比较: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TSK评分均值由(47.32±5.05)分下降至(34.00±5.68)分;对照组TSK评分均值由(46.71 ±5.24)分下降至(42.02±5.28)分,随着时间推移两组TSK评分均值都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SK.均值评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术后24h试验组与对照组TSK均值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595),但出院日试验组与对照组TSK均值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6,P<0.001)。3.THA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的比较:试验组HHS平均评分为(77.98±4.58)分,对照组HHS平均评分为(69.21±5.31)分,试验组HHS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49,P<0.001)。4.THA术后两组髋关节疼痛的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VAS评分均值由4.07逐步下降至1.82、1.32;对照组VAS评分均值由4.52逐步降低至2.56、1.98,表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均有所降低,但试验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THA术后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试验组平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98±0.82)d,对照组平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31±1.89)d,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55,P<0.001)。6.THA术后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41±3.79)d和(15.74±4.29)d,平均住院天数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60,P<0.001)。[结论]IARA模式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该方案科学、可靠,能有效降低THA术后患者的恐动症程度,缓解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朱金明,翁晓蓓,李昕华[7](2021)在《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我科进行的19例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康复情况,分析总结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 17位患者共行19例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其中2例男性患者均先行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月再次入院行左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均年龄(44.76±11.59)岁,住院天数为6~15天,平均(10.05±2.86)天。其中术前2~7天,平均(3.95±1.68)天,术后为3~8天,平均(5.21±1.69)天。术后无神经或大血管损伤、髋关节僵硬、感染、脱位、假体松动、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精准、微创的优势,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可以充分发挥MAKO特点,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李云玲[8](2021)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治的80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则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加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加以针对性护理,其效果较为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

王燕[9](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THR术后衰弱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THR患者术后衰弱和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为改善THR术后患者衰弱程度,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3月住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6月住院行THR的60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骨科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骨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术后衰弱患者进行干预,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应用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衰弱表型量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12)等检测工具,评估干预前、出院时、干预1个月及3个月时的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同时间的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的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基线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的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情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BI指数评分、衰弱表型评分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1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出院时对照组Harris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对照组Harris评分为(79.53±4.70)分、(86.95±6.37)分,干预组 Harris 评分为(82.02±5.38)分、(91.98±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MNA评分: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MNA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MNA评分为(19.60±1.46)分,干预组MNA评分为(21.58±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出院时对照组患者BI指数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对照组BI指数评分为(73.92±3.70)(85.00±3.32)分,干预组 BI 指数评分为(77.00±3.93)(89.92±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衰弱评分:出院时对照组患者衰弱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对照组衰弱评分为(3.28±0.46)(2.63±0.46)分,干预组衰弱评分为(2.92±0.38)(2.18±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SF-12评分: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SF-12躯体健康(PCS)评分和精神健康(MCS)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精神健康(MCS)评分为(41.20±2.30)分,干预组为(40.70±3.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12躯体健康(PCS)评分为(36.13±1.90)分,干预组为(37.1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营养补充和康复锻炼为主的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THR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营养状态。(2)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老年THR术后患者的自理能力。(3)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改善老年THR术后患者的衰弱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范彩丽[10](2020)在《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骨科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的精准护理对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开展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93名;根据研究标准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精准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每组各36例。常规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关节外科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精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骨科护士和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基于DCO的精准护理干预,包括:预警(DORSSSP3.0评估系统及Caprini风险评估),精准防控(术前预康复锻炼、精准化心理护理、精准化防栓护理、术后局部冰敷及恒温补液),精准宣教(思维导图、二维码、微信及微信群)。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H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状态焦虑问卷(S-AI)、纽卡斯尔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NSNS)分别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焦虑状态、病人满意度情况,分析比较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成功下地活动时间,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焦虑水平,出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情况,术后30日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精准干预组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研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2例,因剔除、失访、中途退出等原因共脱落5例,精准干预组患者脱落率为5.55%,常规干预组患者脱落率为8.33%,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共67例,精准干预组34人,常规干预组33人。(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HHS、BI、S-AI得分比较(P>0.05)。(2)髋关节功能: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出院3月的HHS均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HHS随时间变化呈递增的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组。(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的BI均高于常规干预组(P<0.001)。两组患者BI随时间均呈递增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干预组。(4)心理焦虑状态: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出院3月的S-AI得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1)。两组患者S-AI随时间均呈递减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S-AI下降幅度较常规干预组明显。(5)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NSNS、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精准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活动的时间较常规干预组提前(P<0.01);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常规干预组(P<0.01);精准干预组术后30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日均未发生死亡。2.相关性分析结果:(1)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HHS得分分别与出院时(rs=-0.614,P<0.01)及出院1月(rs=-0.588,P<0.01)的S-AI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精准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与患者入院时焦虑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s=0.815,P<0.01)。(2)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HB水平与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rs=-0.635,P<0.01)、干预前S-AI(rs=-0.586,P<0.01)、出院时S-AI(rs=-0.376,P<0.05)呈负相关;患者出院1月HHS得分(rs=0.545,P<0.01)及出院3月HHS得分(rs=0.358,P<0.05)分别与出院时HB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基于DCO的精准护理是一种安全的护理模式,可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2.患者心理焦虑水平、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出院时HB水平及出院后的髋关节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样本量小,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及其干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2.2 康复锻炼依从性评价表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
    2.2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2.3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
    3.2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3.2.1 与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的相关性
        3.2.2 与功能锻炼认知度、家庭支持以及有无他人指导的相关性
    3.3 干预对策

(3)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股骨颈骨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祖国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2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
        2.1 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2.2 祖国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2.3 西方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2.4 国内外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
    3 动静互补平衡论
        3.1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来源
        3.2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内涵
        3.3 心神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3.4 形体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3.5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应用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病例入选标准
    2 样本量估算
    3 分组方法
    4 干预方法
        4.1 基础护理
        4.2 常规功能锻炼
        4.3 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
    5 疗效评定
        5.1 基线资料
        5.2 观察指标
        5.3 资料的收集
    6 统计学方法
        6.1 基线资料
        6.2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设计阶段
        7.2 研究实施阶段
        7.3 资料收集阶段
        7.4 数据录入和分析阶段
    8 伦理原则
    9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4 干预后各项指标分析
        4.1 疼痛评分比较
        4.2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4.3 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各子项目评分比较
        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4.5 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4.6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理论分析
    2 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3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4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5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6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文献筛查
    2.6 质量评价
    2.7 数据提取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3.3 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效果的传统Meta分析结果
    3.4 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效果的网状图
    3.5 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DVT预防效果的一致性评估
    3.6 收敛性评估
    3.7 不同干预方法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3.8 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预防效果的排序
    3.9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分析
    4.2 不同干预方法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的影响
    4.3 合理选择干预措施对预防VTE的重要性
    4.4 建议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综述 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 VTE 的预防管理
    参考文献

(5)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国内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CNP国外研究现状
        2.2 CNP国内研究现状
    3.临床护理路径(CNP)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现状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制定
    1.研究方法
        1.1 文献分析法
        1.2 病例回顾法
        1.3 业务流程重组
        1.4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1.5 统计学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结果
    2 研究结果
        2.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2.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3 讨论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2.干预方案
    3 观测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首次排气时间
        3.3 住院时间
        3.4 并发症
        3.5 SAS(焦虑自评量表 )评分量表
        3.6 患者满意度量表
        3.7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4.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4.3 住院时间
        4.4 首次排气时间
        4.5 并发症
        4.6 两组干预后焦虑得分比较
        4.7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4.8 髋关节Harris评分
    5 讨论
        5.1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5.2 首次排气时间
        5.3 住院时间
        5.4 并发症
        5.5 SAS焦虑自评得分
        5.6 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分
        5.7 髋关节Harris评分
三.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着作
个人简介

(6)IARA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创新性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恐动症Tampa评分表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5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录6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护理要点
        1.4.1 术前护理
        1.4.1. 1 手术规划
        1.4.1. 2 术前检查
        1.4.1. 3
        1.4.2 术中配合MAKO
        1.4.3 术后护理
        1.4.3. 1 预防并发症
        1.4.3. 2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
        1.4.3. 3 术后常规护理
        1.4.4 康复训练
        1.4.4. 1 术后回到病房即可开始踝泵运动及肌力练习
        1.4.4. 2 根据患者情况,术后当天,最迟术后第1天开始坐位伸膝练习和活动度练习
        1.4.4. 3 术后负重练习
        1.4.5 出院康复指导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9)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THR术后衰弱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框架
    1.5 主要概念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工具
    2.5 干预方案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总体一般情况
    3.2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分析
    4.3 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分析
    4.4 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分析
    4.5 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衰弱状态的效果分析
    4.6 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已发表综述 老年衰弱评估及干预对策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0)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之处
7 局限性
8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效果[J]. 王晓雨,潘卫宇,梁莹,张淑雅,郭文豪.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02)
  • [2]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及其干预对策[J]. 颜玉梅,程亚妹. 全科护理, 2021(31)
  • [3]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D]. 贾伞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不同干预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VTE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D]. 葛若兰. 延边大学, 2021
  • [5]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D]. 赵宸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IARA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7]MAKO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J]. 朱金明,翁晓蓓,李昕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2)
  • [8]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研究[J]. 李云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2)
  • [9]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THR术后衰弱的干预研究[D]. 王燕.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范彩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科技人物宣传工作
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朱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