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严[1](2021)在《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肾和血安胎饮和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过程中绒毛膜下血肿体积变化、血b-h 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初步探究其作用机理,旨在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运用完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按照本研究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维生素E软胶囊、叶酸片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7日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记录治疗前、一周后及两周后患者绒毛膜下血肿体积变化、血b-h 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试验结果。结果:1.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孕前BMI、孕产史、停经天数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阴道流血时间、SCH的病情程度、SCH体积(容量)、SCH体积/孕囊体积、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综合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孕14周,所观察病例在观察周期中未出现胚胎停育及自然流产病例。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3%;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具有显着差异(P<0.05)。3.SCH的体积变化方面治疗一周后及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一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小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一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较治疗前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能够促进绒毛膜下血肿的吸收,缩小SCH的体积,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者。4.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方面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清b-HCG、孕酮值高于单纯西药组,较治疗前相比,其数值也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清b-HCG、孕酮值仍高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其数值呈逐渐上升趋势,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较治疗前相比,其值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低于单纯西药组,较治疗前与治疗一周后相比,其值也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单纯西药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在治疗前、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CA125值低于单纯西药组,其数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两周后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CA125值稍低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血CA125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5.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方面观察组患者平均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为5.73±2.43天,对照组患者平均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为8.07±2.86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单纯西药组,其积分值也小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呈逐渐减少趋势,差异亦显着(P<0.05)。6.安全性相关指标疗程观察期间,所有病例安全性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SCH肾虚证患者中,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在保胎有效率、减少血肿体积及促进血肿吸收、缩短阴道流血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与单纯使用西药组均能升高血清b-HCG、孕酮水平值,但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血清b-HCG、孕酮值升高更明显。3.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在治疗两周后能够显着降低母体的血D-二聚体值,推测益肾和血安胎饮能够降低妊娠血液高凝状态,减少母胎之间血管阻力,改善母胎界面血循环。4.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刘红根[3](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IVF-ET中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理论部分:继承与发扬《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将其应用到中医妇科的临床工作中,用以阐释女性的生理、病理状况,为经方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及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的系统性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中医治疗为例,验证将六经辨证与IVF-ET技术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1.理论部分:阅读《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文献,以及《易经》、《道德经》等哲学书籍,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哲学含义,突出“时间”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将六经辨证与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及IVF-ET技术相结合。2.临床部分:设计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分析99例因不孕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黄体期短效长方案对患者进行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试验组(A 组)采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进行干预,对照组(B组)采用苍附导痰丸、参芪寿胎丸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C组)不使用中药干预,随访1年后,统计、比较各组间临床结局指标(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治疗前后体质评分),并进行讨论与评价。结果:1.理论部分:形成了将六经辨证与中医妇科临床相结合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简称“孙氏体系”)。2.临床部分:三组Gn用药天数:A组显着短于C组(P<0.01),B组短于C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Gn用药量:A组显着小于B组(P<0.01);A组小于C组(P<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卵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明显多于C组(P<0.01)。受精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多于C组(P<0.05)。优胚数:A组显着多于B、C组(P<0.01);B组多于C组(P<0.05)。平均每卵所需Gn量: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显着少于C组(P<0.01)。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A组显着少于B、C组(P<0.01);B组显着少于C组(P<0.01)。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患者的痰湿体质,A、B两组都较其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P<0.01),C组无改善(P>0.05);对于治疗后的组间比较,A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P<0.01),B组疗效显着优于C组(P<0.01)。结论:1.理论部分:“孙氏体系”可以利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等说理工具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女性的生理、病理进行阐释,对不同时期的常见疾病提出诊治思路,并对促排卵治疗、IVF-ET过程的中医治疗提出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应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能减少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增加患者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改善患者痰湿体质,而对于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影响。以点带面,证明了“孙氏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
王凯莉[4](2020)在《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补肾促卵方治疗POI导致不孕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疗效机制,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医院和中医门诊部就诊的肾虚血瘀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患者。共纳入56例PO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补肾促卵方(30例),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6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有效性。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6%,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对于POI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排卵率比较:治疗组排卵率为56.7%,对照组为73.0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克龄蒙+克罗米芬促排卵效果优于补肾促卵方。3.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妊娠率为16.67%,对照组妊娠率为1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妊娠率方面两组疗效相当。由于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周期较短等原因,两组在妊娠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相关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组内比较显示,血清激素FSH、AMH、INHB及FSH/LH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可以明显改善POI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降低FSH/LH数值,提高AMH、INHB水平。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组内比较显示,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提高POI患者的AMH数值,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FSH、LH数值,提高E2、INHB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改善LH、E2、FSH/LH、AMH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与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改善LH、E2、FSH/LH、AMH方面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在改善FSH、INHB水平、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能够降低FSH、升高INHB、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效果明显优于克龄蒙+克罗米芬。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POI患者的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证候总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可以有效改善POI患者肾虚血瘀以及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临床诸候;对照组POI患者的中医证候除月经色暗及总证候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证候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克龄蒙+克罗米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OI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色暗、证候总积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在改善月经色暗及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改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少腹腹痛、月经期、量、质、畏寒肢冷、性欲减退、潮热盗汗等单个证候方面二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1.本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6%,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对于POI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补肾促卵方能够有效改善POI导致的肾虚血瘀型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肾虚血瘀证候、月经期、量、色、质及雌激素缺乏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3.补肾促卵方可以有效提高POI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且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可作为经验方辨证施治于临床,期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能够增加动物实验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陈琪珍[5](2020)在《补肾化痰汤联合螺内酯片治疗肾虚痰湿证PCOS-HA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于补肾化痰汤联合螺内酯片治疗肾虚痰湿型PCOS-HA的临床观察,为治疗肾虚痰湿型PCOS-HA提供可行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痰湿型PCOS-HA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20例)、单纯西药组(20例)、单纯中药组(20例)。实际完成中西药组(19例),单纯西药组(18例),单纯中药组(18例)。中西药组服用补肾化痰汤+螺内酯片,西药组服用螺内酯片,中药组服用补肾化痰汤。连续治疗6个月经周期,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停药3个月后月经量、月经周期的改变及相关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表积分情况以及LH(黄体生成素)、T(睾酮)、FSH(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多毛评分的变化。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分析做出相应结论。结果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联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两组;停药3个月后联合组、中药组方面疗效相当,且均优于西药组。在降低血清LH(黄体生成素)、T(睾酮)、LH/FSH比值方面联合组亦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在改善多毛方面联合组、西药组、中药组之间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别;联合组、西药组在远期改善多毛方面疗效相当,且均优于中药组。对三组患者进行总疗效评估,近期表现为联合组均优于西药组,西药组优于中药组;远期表现为联合组优于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药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化痰汤联合螺内酯片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有一定治疗效果。
刘一斐[6](2020)在《加减归肾丸结合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卵巢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是影响生育年龄妇女生殖健康的严重疾病,可导致月经失调或不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年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卵巢的手术创伤相关。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在临床中表现主要为月经失调(月经频发、稀少或量少)、不孕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表现,较多患者因月经的改变以及不孕就诊。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随着对其认识的逐渐加深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目前对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尚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方案,现代医学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通过外源激素的补充达到维持月经、延缓症状的目的。中医对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主要是以补肾为基础的辨证论治,在抗卵巢衰老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加减归肾丸是岭南罗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张玉珍教授的经验方,全方具有补肾健脾、疏肝活血的功效,临床上用于卵巢早衰及卵巢功能减退。中药周期疗法是根据女性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选择用药,调理阴阳,因势利导,调节月经周期。本课题拟用加减归肾丸结合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期明确该治疗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减归肾丸结合中药周期疗法对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医证候、血清性激素水平和证候疗效的改变情况,评价该干预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脾肾不足、肝郁血瘀证型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40例,给予加减归肾丸为基础方,同时结合月经周期进行加减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闭经患者治疗3个月)。通过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血清FSH、LH、FSH/LH、E2值以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的变化,分析加减归肾丸结合中药周期疗法对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血清性激素FSH值较治疗前有显着的下降,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后的血清性激素FSH/LH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清性激素LH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判:显效1例(2.5%),有效38例(9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研究结论:加减归肾丸结合中药周期疗法可以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性激素FSH水平,对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潘雪[7](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崔楠[8](2020)在《补肾化瘀祛湿法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补肾化瘀祛湿法联合西药治疗血栓前状态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相关诊疗成效,评价导师经验方化瘀祛湿汤、补肾种玉汤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理,比较治疗后的妊娠保胎成功率及中医证候有效率,用药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单项症状评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凝血四项、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的改变,为中医药诊治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探求安全有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符合肾虚血瘀湿阻型的60例RSA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于月经1-5天口服化瘀祛湿汤,月经第6天起服用补肾种玉汤,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两组用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的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妊娠保胎成功率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自然流产次数、病情程度及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凝血四项、D-二聚体、AC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妊娠保胎成功率分别是69.23%、85.71%,治疗组成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是76.67%、90.3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P<05 0.),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5 0.)。单项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除对照组脘腹胀满外,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治疗组单项症状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除头晕耳鸣和面色晦暗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4.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PT、T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升高,除对照组PT外,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 0.)。治疗组APTT、PT、TT上升情况优于对照组,除TT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两组患者治疗后FIB均较治疗前降低(P<05 0.),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5 0.),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6.两组患者治疗后抗心磷脂抗体抗体转阴率分别为44.00%和80.77%,治疗组的ACA抗体转阴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0.)。结论:补肾化瘀祛湿法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湿阻型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疗效显着,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妊娠保胎成功率及中医证候有效率均优于单纯服用西药,患者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得到改善,抗心磷脂抗体转阴率提高,表明补肾化瘀祛湿法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以调节血液高凝状态,调节自身免疫,改善不良妊娠结局,且无明显副反应,安全可靠。
蓝裕君[9](2020)在《中医综合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是指女性卵巢中卵泡的数量及其质量降低,同时卵泡发育成优质卵母细胞的能力减弱,进而对女性的生育能力、生活质量等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目前单纯采用西医方法对本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本临床研究通过在西药治疗(补佳乐+黄体酮胶囊)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中医综合方案(复方左归胶囊、艾灸、推拿、心理疏导、健康生活宣教)治疗肾虚型DOR患者,评价中医综合治疗对肾虚型DOR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窦卵泡计数、月经情况、临床症状等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以期为DOR患者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改善其卵巢功能、月经情况、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且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的肾虚型DOR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补佳乐片+黄体酮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予复方左归胶囊,配合艾灸、推拿、心理疏导治疗及健康生活宣教,连续干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FSH/EH、窦卵泡数(AFC)、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月经情况变化、临床症状改变。对治疗前后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两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痊愈率为18.52%,对照组痊愈率为6.9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Fishr x2检验,提示两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68.97%,经Fishr x2检验,提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经Mann-Whitney U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提示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2.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对照组、观察组FSH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5>0.05),观察组治疗前后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0.05)。对照组、观察组LH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0.05)。4.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比促黄体生成素(FSH/LH)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FSH/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SH/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FSH/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对照组、观察组FSH/LH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5.治疗前后雌二醇(E2)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0.005)。对照组、观察组E2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0.05)。6.治疗前后窦卵泡计数(AFC)值比较经配对秩和检验,治疗前后对照组A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观察组治疗前后A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两组A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对照组、观察组AFC差值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7.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经配对秩和检验,治疗前后对照组月经情况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两组月经情况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对照组、观察组月经情况积分差值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8.治疗前后肾虚症候积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肾虚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肾虚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肾虚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对照组、观察组肾虚症候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9.安全性监测评价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2次常规血液检验,提示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DOR患者的治疗上,单纯使用补佳乐+黄体酮胶囊治疗与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卵泡期血清激素水平,增加窦卵泡数,且联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卵泡期FSH、FSH/LH水平,增加AFC,改善月经情况及部分中医肾虚临床症状等方面效果更优,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提示常规西药人工周期联合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DOR患者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进行停药后的患者随访而进一步评价。
张滢丹[10](2019)在《《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30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了解其文献发表现状,探讨各方剂临床使用情况,总结药物使用规律,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水平,发现傅氏治崩方剂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文献学基础。方法利用电子检索搜集近30年(1989年——2018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读秀知识库。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统计分析各方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各方剂药物使用规律和加减变化情况,以率的形式表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利用Weka3.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的分析;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234篇,通过精读全文,按照排除标准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剔除,剩余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16篇,其中临床试验76篇,临证经验40篇;期刊论文106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1篇;期刊论文共涉及64种期刊,核心期刊20种,文献3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67篇。2篇文献得到基金支持。文献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作者单位以省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为主,作者单位共涉及28个地区,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2.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纳入文献116篇,傅氏治崩方剂共使用139次,其中:固本止崩汤71篇文献,使用89次;逐瘀止血汤17篇文献,使用18次;加减当归补血汤9篇文献,使用16次;引精止血汤9篇文献,使用9次;清海丸6篇文献,使用8次;固气汤5篇文献,使用6次;平肝开郁止血汤3篇文献,使用3次。文献中,固本止崩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加减当归补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血瘀型崩漏;固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型崩漏、胎漏胎动不安;引精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型交感出血、男性性交后出血;平肝开郁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型崩漏;逐瘀止血汤用于治疗血瘀型崩漏、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清海丸用于治疗阴虚型崩漏。各方剂治疗疾病及证型与傅山原文相符,又有所创新。各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但其产生疗效的机理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方剂使用方法以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为主,部分使用其他方法联合治疗。3.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剂使用均以原方药物为主,并根据辨证论治进行一定的增删,新增药多为对证用药和辅助止血用药,炮制药物多为炭药。固气汤、平肝开郁止血汤、清海丸使用次数少,用药分析结果意义不大,研究存在较大空缺。4.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共24篇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质量评价,整体研究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缺乏预试验和样本量估计,缺乏伦理学思维,随机化水平低,盲法缺失,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不高,缺少合并用药规定,治疗时长不统一,结局指标测量方法不统一,缺乏安全性考虑,随访记录较少。在组间均衡性比较、疗效评价内容、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较为完善。试验的理论依据呈现两极分化;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5.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较高;固本止崩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现状表现为:1.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较少,核心期刊文献较少;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和科研基金支持;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固本止崩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2.傅氏治崩方剂在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妇科血证,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使用既传承了傅山治崩思想,同时有一定的创新。3.各方剂在临床主要为原方使用,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有一定的药物加减,炮制药物多为炭药,以加强止血作用。4.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meta分析文献偏倚风险高,异质性大,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发表,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5.在固本止崩汤的治疗机理、逐瘀止血汤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月经异常等多个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研究内容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选择 |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处理 |
| 2.5 伦理原则 |
| 二、研究结果 |
| 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
| 1.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1.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各指标比较 |
| 2.1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停止时间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的体积(容量)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的体积/孕囊体积比较 |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 值比较 |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病例剔除、脱落、中止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三、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SCH的研究 |
| 1.1 SCH的发病机制 |
| 1.2 SCH的治疗 |
| 2.历代中医家对SCH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研究 |
| 3.益肾和血安胎饮方药分析 |
| 3.1 方药组成 |
| 3.2 方药分析 |
| 4.益肾和血法之“和”义探讨 |
| 5.研究结果分析 |
| 5.1 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分析 |
| 5.2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分析 |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 的体积(容量)、SCH 的体积/孕囊体积分析 |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HCG、孕酮值分析 |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D-二聚体值分析 |
| 5.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CA125 值分析 |
| 5.7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5.8 安全性相关指标分析 |
| 四、结论 |
| 五、结语 |
| 1.创新点 |
| 2.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 三、排除标准 |
| 四、纳入结果 |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 一、何梦瑶 |
| 二、刘渊 |
| 三、何守愚 |
| 四、潘名熊 |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 一、吕楚白 |
| 二、吕安卿 |
| 三、谢泽霖 |
| 四、郭梅峰 |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 一、罗氏妇科 |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 一、访谈方式 |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 一、采访题目 |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 三、采访目的 |
| 四、访谈概要 |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实验方案 |
| 四、观察指标 |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 三、讨论 |
| 四、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体系构建 |
| 1 “孙氏体系”的哲学源流 |
| 1.1 六经欲解时 |
| 1.2 阴阳模型 |
| 1.3 三阴三阳模型 |
| 1.4 太极图模型 |
| 1.5 象思维 |
| 1.6 八卦模型 |
| 1.7 五行模型 |
| 2 “孙氏体系”的具体内容 |
| 2.1 以阳为主导的卵泡期 |
| 2.2 以阴为主导的黄体期 |
| 2.3 阴阳转化、交接的枢纽 |
| 3 “孙氏体系”的外延 |
| 3.1 不同阴阳循环之观览 |
| 3.2 与促排卵治疗的关系 |
| 3.3 与IVF-ET的关系(以长方案为例) |
| 4 讨论 |
| 4.1 六经辨证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
| 4.2 分期序贯疗法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
| 4.3 “孙氏体系”以“时间”连接六经辨证与分期序贯疗法 |
| 4.4 “孙氏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理念 |
| 4.5 “孙氏体系”的标准化 |
| 4.6 “孙氏体系”的局限性 |
|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4 临床使用药物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分组 |
| 2.2 临床治疗方案 |
| 2.3 观察记录与数据统计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应用六经辨证论治PCOS的研究现状 |
| 4.2 应用分期序贯法治疗PCOS的研究现状 |
| 4.3 “孙氏体系”论治PCOS的创新性 |
| 4.4 “孙氏体系”对于痰湿型PCOS患者的遣方思路 |
| 4.5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疗效分析 |
| 4.6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治疗理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分期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 1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临床表现 |
| 1.3 病因 |
| 1.4 POI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 |
| 2 POI导致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 2.1 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 |
| 2.2 激素替代疗法(HRT) |
| 2.3 促排卵治疗 |
| 2.4 辅助生殖技术(ART) |
| 2.5 生育力保存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POI导致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 1 祖国医学对POI导致不孕症的认识 |
| 1.1 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为本 |
| 1.2 瘀血阻滞,冲任失调 |
| 1.3 肝失疏泄,癸水无源 |
| 1.4 脾虚失运,肾精失养 |
| 1.5 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
| 2 POI导致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 2.1 辨证论治 |
| 2.2 分期论治 |
| 2.3 单方验方治疗 |
| 2.4 针灸治疗 |
| 2.5 埋线治疗 |
| 2.6 膏方 |
| 第二部分 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方法 |
| 3.1 病例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 |
| 3.4 样本量计算 |
| 3.5 随机方法 |
| 3.6 治疗方法 |
| 3.7 观察指标 |
| 3.8 疗效判定标准 |
| 3.9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3.10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6 结果 |
| 6.1 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 |
| 6.2 治疗后结果比较 |
| 6.3 安全性评价 |
| 6.4 不良事件及脱落病例记录 |
| 7 讨论 |
| 7.1 研究依据 |
| 7.2 肾虚血癖是POI的发病基础 |
| 7.3 补肾促卵方的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
| 7.4 补肾促卵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7.5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1.3 选择病例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终止、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安全性指标 |
| 2.4 观察项目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 4.2 祖国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 4.3 导师运用补肾化痰汤治疗肾虚痰湿型PCOS-HA |
| 4.3.1 方药组成配伍及意义 |
| 4.3.2 补肾化痰汤联合螺内酯片降低LH、LH/FSH值、改善多毛的理论依据 |
| 4.4 现代药理研究 |
| 4.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近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卵巢功能减退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影响卵巢储备功能的因素 |
| 2. 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价指标 |
| 3. 西医学对DOR的治疗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卵巢功能减退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DOR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DOR的中医药治疗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中医证候疗效评判标准 |
| 2.4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 3.2 疗效评价 |
| 3.3 实验室指标检测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立论依据 |
| 2. 组方特点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 3.3 实验室指标分析 |
| 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患病情况 |
| 2 病因 |
| 3 发病机制 |
| 4 临床表现 |
| 5 并发症 |
| 6 诊断标准 |
| 7 治疗 |
| 8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 1 病名源流 |
| 2 中医病因病机 |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 4 中医治疗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
|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
|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 前言 |
| 1 研究材料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研究总结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补肾化瘀祛湿法治疗RSA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指标观察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本情况 |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 3.3 妊娠保胎成功率观察 |
| 3.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补肾化瘀祛湿法治疗RSA血栓前状态的理论探讨 |
| 1.1 肾虚血瘀湿阻型RSA血栓前状态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 1.2 补肾化瘀祛湿法治疗RSA血栓前状态的理论依据 |
| 2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2.1 方药组成分析及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 2.2 对照组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选择依据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中医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 3.2 实验室指标及妊娠保胎成功率分析 |
| 4 作用机理探讨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现代西医学对RSA血栓前状态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 1.1 RSA血栓前状态的概念 |
| 1.2 RSA血栓前状态病因学研究 |
| 1.3 RSA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
| 1.4 RSA血栓前状态的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RSA血栓前状态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 2.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 2.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中医治疗的认识 |
| 2.4 中医其他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西医研究 |
| 1.1.1 DOR有关的疾病概念及联系 |
| 1.1.2 DOR的生理病理及检测 |
| 1.1.3 DOR的病因 |
| 1.1.4 DOR的西医治疗 |
| 1.2 中医对于DOR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中医治疗 |
| 1.2.3 情志疗法 |
| 第二章 临床观察及研究 |
| 2.1 临床研究方案 |
| 2.1.1 研究目的 |
| 2.1.2 研究对象 |
| 2.1.3 分组方法 |
| 2.1.4 相关诊断标准 |
| 2.1.5 纳入标准 |
| 2.1.6 排除标准 |
| 2.1.7 剔除标准 |
| 2.1.8 脱落标准 |
| 2.1.9 患者知情同意 |
| 2.1.10 研究方法 |
| 2.1.11 观察指标 |
| 2.1.12 疗效评价 |
| 2.1.13 安全性指标 |
| 2.1.14 观察时点 |
| 2.1.15 试验地点 |
| 2.1.1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 2.1.17 统计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2.2.1 纳入病例治疗前资料的基线比较 |
| 2.2.2 治疗后结果比较 |
| 2.2.3 安全性监测评价 |
| 2.2.4 不良事件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补肾中药对DOR的治疗作用 |
| 2.3.2 中医外治法对DOR的治疗作用 |
| 2.3.3 情志疗法对DOR的治疗作用 |
| 2.3.4 中医综合疗法对DOR的治疗作用 |
| 2.3.5 中医综合治疗肾虚型DOR的临床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论文中名词说明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检索策略 |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 1.6 建立数据库 |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
|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
|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
|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
|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 3 讨论 |
| 3.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讨论 |
|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
| 3.3 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
| 3.4 傅氏治崩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讨论 |
| 3.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讨论 |
| 3.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