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配方颗粒五味子降酶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配方颗粒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军[1](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杨爽[2](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郑宇[3](2021)在《五味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据《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的煎煮要求制备了标准汤剂,以标准汤剂为质控参照,对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配方颗粒的提取、浓缩、干燥和制粒工艺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五味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探讨了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提取液成分含量相关性,阐释了五味子提取液喷雾干燥黏壁的内在因素。为五味子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分述如下:1.选择15批不同来源的五味子药材,参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制备标准汤剂,采用均值±3SD算法,制订了指标成分五味子醇甲转移率和浸膏得率的范围,五味子醇甲转移率为21.28%~33.85%,浸膏得率为31.90%~38.91%,为五味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质量控制依据。五味子醇甲属于木脂素类,其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小于等于13mg/m L,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水中溶解度小。标准汤剂参照临床用药习惯,只用水做溶媒提取,故五味子醇甲转移率低。2.以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并在之前开展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优化五味子配方颗粒提取、干燥及制粒工艺参数,为五味子配方颗粒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L9(34)正交表,将五味子醇甲的转移率和五味子醇甲浸膏得率做为指标,通过对加水的倍量、提取的时间和次数3个因素的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的考察,优化最佳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次数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加水倍量次之。最终确定五味子药材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每次加水8倍量并且煎煮1h。该工艺条件下五味子指标成分转移率以及浸膏得率值均在制订的标准汤剂指标范围内。3.五味子提取液直接进行喷雾干燥黏壁严重,干燥过程无法进行,在提取液内加入麦芽糊精有助于改善五味子提取液喷雾干燥黏壁现象,提高得粉率,并对比研究了不同DE值及加入量的麦芽糊精对五味子提取液喷雾干燥的影响。测定干燥粉末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优化喷雾干燥工艺参数,最终确定干燥工艺为:加入提取液含固量40%的麦芽糊精(DE10),进风温度140℃,进液速度7.5m L/min,雾化压力45mm Hg,压缩空气比100%,得粉率为70%,干燥粉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为49.43%,松密度0.30g/m L,振实密度0.51g/m L,休止角51.8°。4.对配方颗粒的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选用干法制粒方式。考察制粒常用添加剂麦芽糊精,糊精和乳糖对五味子浸膏粉干法制粒的影响,筛选最佳比例,并优化干法制粒工艺参数。工艺参数最终确定为:原辅比为1:1.5,即(浸膏粉100g+40g麦芽糊精):110g麦芽糊精,滚轮压力2.0MPa,滚轮转速10Hz,侧封压力2.0MPa。可为五味子配方颗粒的成型工艺提供参考。5.五味子提取液在喷雾干燥过程中,若不添加助喷辅料,干燥粉出现黏壁。已有实验证明,有机酸、小分子糖等小分子物质引起黏壁,蛋白质等大分子改善黏壁。课题组前期将玻璃化转变温度(Tg)理念引入喷雾干燥,通过加入适当辅料提高混合物Tg值,可使喷雾干燥顺利进行。通过测定15批次五味子水提取液中成分含量,蛋白质的含量在22.77~35.75mg/g之间,总酚含量在3.40~4.92mg/g,鞣质含量在1.58~3.11 mg/g之间,果糖含量在0.78~5.23mg/g,葡萄糖含量在0.01~3.82mg/g,总多糖含量在7.37~17.68mg/g之间。分析成分含量与喷干粉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相关性,为喷雾易黏壁中药提取液的干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6.为了确保其制剂的质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四部相关质量标准要求,对多批五味子配方颗粒样品进行性状、鉴别、检查、功能性指标成分含量测定。试验结果证明均满足颗粒剂项下要求,且配方颗粒中五味子醇甲平均含量为2.33mg/g。初步拟定五味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为企业制定产品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五味子药材为原料,科学合理地研究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以及对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五味子提取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提取液成分相关性进行研究,为富糖类中药五味子配方颗粒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匡子禹[4](2021)在《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中医干预措施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为临床治疗DILI提供真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挖掘中医药治疗DILI的中药处方,分析中医治疗DILI的用药规律,探讨DILI的发病病机,为DILI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大型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DIL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提取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数据、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及质量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纳入研究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并对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DILI的包括RCT、名医经验、医案等,提取资料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其进行药物使用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研究一共纳入21项相关研究,其中高质量研究5项。纳入研究共包括1971名患者,其中试验组1023名、对照组948名。总体看来,中医药在ALT、AST及TBiL方面优于西医常规,在降低ALP方面相较于西医常规无明显优势。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中药汤剂在保肝降酶方面及降低胆红素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部分汤剂在结局指标疗效方面不及西医,未能显现出明显优势。中成药在保肝降酶及降低胆红素方面疗效显着,在结局指标方面均能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或与西医常规等效。在安全性方面,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共纳入58项相关研究,共53首方剂,包含121味中药,结果显示,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柴胡(32次),其次是甘草(28次)、茵陈(27次),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和脾经为主,功效方面多以补虚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柴胡-白芍、柴胡-茵陈-甘草、茵陈-白术-甘草-柴胡等为治疗DILI的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显示,7组药物的功效多以疏肝健脾、清热燥湿及活血化瘀为主。结论中医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中成药在治疗DILI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保肝降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多数中药汤剂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或与西医常规等效,但部分中药汤剂在保肝降酶及降低胆红素方面相较于西医常规未能显现出优势。由于用于治疗DILI的中医干预措施众多,分布较为分散,因此结果未能全面的反应其使用情况及实际临床疗效,缺乏推广性。因此今后仍需围绕每种干预措施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严谨,并且体现中医辨证特色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期获得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研究二的结果,在治疗方面多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用药方面多以肝经为主,由此可见,DILI主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肝脾,病理产物为湿热、气滞、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DILI提供新的思路及选方用药参考,但还未能全面反映中医治疗DILI的用药规律,临证时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罗东[5](2021)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人参汤加减。疗程均为12周,两组均合理运动及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CAP值、肝酶及血脂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从中医症状评分表可看出,治疗前后两组的单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两组药物均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症状;治疗后两组在胁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纳食等症状方面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夜尿次数、大便情况两项症状疗效比较(P>0.05),两组疗效相当。2.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3.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有下降,两组间ALT、AST指标下降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都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在改善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值均有好转(P<0.05);但中药组对TG的改善更加有效(P<0.05),而两组药物对TC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P>0.05)。5.在降低CAP值方面,两组药物对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均有较好疗效(P<0.05),两组间CAP值差异经分析(P<0.05),中药组效果更加明显。6、在B超检查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B超均有好转,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结论:1、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血脂疗效显着。2、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改善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更好的降低患者CAP值。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脂肪肝的检测率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黄芪人参汤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胡秋红[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总结陈四清老师的临证经验。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08年04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门诊诊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2诊次(71例)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苔、脉象、处方用药等逐项录入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构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数据挖掘运算模型,应用强化FPGrowth算法、K-MEANS算法,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1.本课题收集的632诊次病案中,共纳入71例患者,男性患者46例,共410诊次,女性患者25例,共222诊次。龄最大者为77岁,年龄最小者为27岁。患者年龄段在30-69岁之间,累计约为95.89%,其中年龄段在40-49岁之间所占比例最高,频次为189诊次,频率为29.91%。2.本次研究中临床以便溏、右胁隐痛、乏力、面黄、口干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其中便溏出现频率最高,高于其他症状出现的频率;舌象分布共有25个,频率大于10%的舌质有质暗红、质红、质淡红、苔薄、苔淡黄腻、苔薄黄腻、苔薄黄、苔薄白。其中质暗红频率最高,高于其他舌象的频率;脉象分布共有7个,出现频率大于10%的脉象有细脉、弦脉、滑脉,以细脉出现频率最高,其与弦脉频率之和为145.25%,大于100%。3.用药方面,陈四清老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范围广泛,病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71味,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种药物分别是:垂盆草、金钱草、郁金、土茯苓、黄连、黄芩、五味子、败酱草、麸炒白术、忍冬藤;其中郁金与金钱草、垂盆草与金钱草、土茯苓与郁金、土茯苓与垂盆草是陈四清老师治疗该病常用药对;其用药范围涉及清热解毒药、利湿退黄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解表药、收涩药等;按药物归经分类常用药物主入肝经,其次入肺、胃、脾经,部分入肾、心经;聚类分析得出陈四清老师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陈四清老师的自拟方“肝郁脾虚方”为主。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位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部分可及肺、心、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湿、疫毒、肝郁、气滞、瘀热、阴虚等为主;病理性质有寒有热,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治疗上实证以清热解毒、利胆化湿、凉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虚证以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为主。核心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肝郁脾虚方”为主。

姜大林[7](2020)在《丹参玉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丹参玉液汤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门诊及病房的且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先进行2周指标清洗治疗,使血糖、血脂等指标稳定在一定区间内,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病程、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80mg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服丹参玉液汤(配方颗粒)1剂日二次,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指标的统计学变化,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评价丹参玉液汤临床效果。结果:(1)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6.67%,入组患者均完成临床观察,整个实验期间未出现过敏、发热等及不良反应;(2)对比治疗前后两组ACR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CR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丹参玉液汤联合缬沙坦胶囊的治疗模式,在改善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的同时,具有降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临床作用;(2)丹参玉液汤联合缬沙坦胶囊的治疗模式,安全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张慧中[8](2020)在《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研究,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2周后患者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及治疗后疗效的情况。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如黄疸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神疲、纳呆、腹泻、腹胀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效果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指标比较:在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GGT、TBA)方面,两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2周、4周治疗后均可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上效果优于对照组。3.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比较: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治疗2周后肝肋下缘大小与治疗前比较情况相近。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的肝肋下缘大小较治疗前得到回缩。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均可使肝肋下缘大小得到回缩。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肝肋下缘大小方面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治疗疗效等级比较:治疗组显效人数为24人,有效人数为5人,无效人数为1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人数14人,有效人数12人,无效4人,对照组总要效率为86.7%。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进行数据分析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疗效等级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结论:1.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使患儿黄疸的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腹胀、腹泻、神疲、纳呆临床症状得到缓解。2.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改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降低TBIL、DBIL、ALT、GGT、TBA 的水平)。3.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的回缩患儿肝肋下缘的大小。4.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王书敏[9](2020)在《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以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在传统汤剂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中药剂型即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通过比较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HPLC指纹图谱及二者龙胆苦苷、芍药苷和蛇床子素的含量,研究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在化学组成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是否可行,同时为独活寄生汤的改良剂型即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论文实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影响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的各个因素的范围,并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筛选出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加以验证,以保证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浸膏得率的比较:浸膏是中药复方临床应用总的物质基础,比较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能发现二者在有效化学成分的煎出率上的差异性,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浸出物含量百分率的研究可以反映固体汤剂合适的冲泡的时间。第三部分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二者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从整体对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化学组成上进行比较,来说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四部分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的龙胆苦苷(GPS)、芍药苷(PF)和蛇床子素(OST)含量的比较研究:采用RP–HPLC法分别测定二者GPS、PF及OST的含量,进一步比较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差异性,为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出影响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因素主要有:加热温度、煎煮时间和加水量,并确定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加热温度为110℃、煎煮时间为25 min,加水量为255 mL。对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进行比较,得出二者在浸膏得率上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中提取出27个共有色谱峰,各化学成分的保留时间接近,但峰面积比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相似度软件2004A版计算二者的相关性为0.948。建立了RP–HPLC法来同时测定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中GPS、PF和OST含量的方法,龙胆苦苷的回归方程为Y=355205X+7184.1,r=1(n=6),龙胆苦苷的线性范围在38μg~950μg关系良好。芍药苷的回归方程为Y=41448X-13163,r=0.9998(n=6),芍药苷的线性范围在29.36μg~734μg关系良好,蛇床子素的回归方程为Y=56672X-1490.8,r=0.9999(n=6),蛇床子素的线性范围在1.874μg~46.85μg关系良好,三者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7%、97.46%和99.57%,RSD分别为0.9%、1.43%和0.67%。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稳定、便捷,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与独活寄生汤没有显着性差异,化学组成相似,但是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以独活寄生汤为高,两者芍药苷和龙胆苦苷的含量以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为高。

程玲[10](2020)在《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开展护肝片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护肝片中主药五味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五味子乙素对抗结核药导致的正常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探讨护肝片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实验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研究的68名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片口服治疗。疗程为14天。两组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①中医证候指标改善情况,·②肝功能相关化验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改善情况;③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指标: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蛋白含量变化情况。2.体外细胞实验①使用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和利福平(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处理人正常肝 L02 细胞 48h,通过 MTT实验确定五味子乙素的保护浓度和利福平的造模浓度。选择五味子乙素50μM为细胞保护浓度,利福平200μM作为细胞造模浓度。②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5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处理0-72h,MTT实验检测L02细胞的存活率。③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12 h、24 h和48 h,观察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④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48h;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200μM利福平和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25μM、50μM、100μM)处理L02细胞48h,采用WB、qRT-PCR、流式细胞方法分别检测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⑤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10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作用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上述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实验①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LT、AL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IN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相比,仅ALT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改善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除ALT、ALP外,TBIL水平开始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TBIL改善更明显。INR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仅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均未出现明显下降。治疗2周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外细胞实验①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比较利福平组,L02细胞的存活率显着提高,表明五味子乙素可以减少利福平对L02细胞的损害。②利福平可以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路并促进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p-IRE1 和 XBP-1 的蛋白质表达,同时,利福平促进基因GRP78、PERK、ATF4和CHOP mRNA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③WB、qRT-PCR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和XB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且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④流式细胞术和WB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能有效抑制利福平诱导的L02细胞凋亡,降低凋亡蛋白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⑤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L02细胞核内GRP78、PERK、ATF6、p-IRE1和XBP-1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论①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②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③护肝片可以有效地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对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起到治疗作用。④五味子乙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利福平损伤的肝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 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 和 XBP-1 的表达水平,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且抑制效果与其作用浓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其保肝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来实现。

二、中药配方颗粒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配方颗粒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2.4 正交优化
        2.5 矫味剂的选择
        2.6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检查
        2.3 薄层鉴别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速试验
        2.2 室温留样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3 急性毒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2.4 方法学考察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五味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吸湿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五味子标准汤剂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2.2 药材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3 五味子标准汤剂制备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五味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评价指标
        2.2 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2.3 配方颗粒干燥工艺研究
        2.4 配方颗粒制粒工艺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五味子浸膏粉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提取物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五味子提取液制备
        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 鞣质含量测定
        2.4 单糖含量测定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2.6 有机酸含量测定
        2.7 五味子提取液浸膏粉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五味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指标性成分含量检测
        2.5 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及近况
        1 DILI流行病学
        2 DILI的发病机制
        3 DILI临床表现
        4 DILI的诊断及新型生物标志物
        5 DILI的治疗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DILI的认识
        2 DILI的病因病机
        3 中医药治疗DILI的临床应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研究一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DILI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
    3 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5)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6 脱落处理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4.3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质量控制
    7.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2.临床疗效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脂疗效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B超比较
        2.6 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
        2.7 治疗前CAP值情况
        2.8 治疗后CAP值疗效比较
        2.9 中医证状总有效率比较
        2.10 证候积分治疗前
        2.11 证候积分治疗后
    3.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结果分析
    2.黄芪人参汤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3.问题与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1.1 .NAFLD的中医病名论述
        1.2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NAFLD的中医病机
        1.4 辩证论治
    2.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NAFLD的诊断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2.5 手术治疗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理论研究
    1.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西医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
        2.3 诊治进展
    3 陈四清老师从湿热疫毒辨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探
        3.1 湿热疫毒是其根本病因
        3.2 湿热是其病机关键
        3.3 清热利湿解毒是其治疗大法
        3.4 疗效评价宜客观化
    4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及应用
        4.1 数据挖掘应用背景
        4.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4.3 数据挖掘主要研究方法
        4.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2.2 病例的预处理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4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研究内容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基本信息
        4.2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4.3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4.4 药物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病理因素
    3 病位
    4 病理性质
    5 基本治法
    6 核心方药分析
        6.1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
        6.2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
        6.3 肝郁脾虚方
    7 验案举隅
        7.1 验案一
        7.2 病案二
        7.3 病案三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丹参玉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2.4 纳入病例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2.7 终止试验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导入期
        3.2 分组治疗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指标观察
        4.2 安全性观察
    5 疗效评价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观察完成情况
    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1 性别比较
        2.2 病程、年龄比较
    3 治疗疗效分析
        3.1 导入期结果
        3.2 治疗前后西医观察指标对比
        3.3 治疗前后中医观察指标对比
        3.4 临床疗效有效率
    4 安全性指标检测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络病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3 选用方剂分析
        3.1 方解及制方特点
        3.2 丹参玉液汤单味中药的药效及药理作用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4.2 实验室指标分析
    5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8)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分析
        1.3 中医治疗
        1.3.1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1.3.2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1.3.3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1.3.4 针灸疗法治疗
    2 西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病因分析
        2.3 西医治疗方法
        2.3.1 病因治疗
        2.3.2 对症支持治疗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选取病例依据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3.2 肝功能指标观察
        2.3.3 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4.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3 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分布比较
        4.4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5 肝功能指标比较
        4.5.1 TBIL水平比较
        4.5.2 DBIL水平比较
        4.5.3 ALT水平比较
        4.5.4 GGT水平比较
        4.5.5 TBA水平比较
        4.6 肝肋下缘大小比较
        4.7 两组治疗疗效等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分析
    2 中药退黄方的讨论
        2.1 治法讨论
        2.1.1 扶正健脾法
        2.1.2 活血化瘀法
        2.1.3 疏肝利胆法
        2.2 中药退黄汤方药分析
        2.3 方中单位中药的相关阐述
    3 中药退黄汤疗效性分析
        3.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3.2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3.3 肝肋下缘大小疗效分析
        3.4 疗效等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药煮散剂
        1.1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
        1.2 中药煮散现代相关研究
    2 中药配方颗粒剂
    3 独活寄生汤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章 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
        2.2 制法
        2.3 色谱条件
        2.4 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
        2.5 浸膏得率计算
        2.6 蛇床子素、龙胆苦苷及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2.7 单因素考察
        2.8 正交试验优化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
        2.9 成型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浸膏得率比较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用药
    2 实验方法
        2.1 测定方法
        2.2 浸出率计算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样品制备
    3 结果
        3.1 测定结果
        3.2 统计处理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 HPLC 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GPS、PF和 OST含量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概述
    1 现代医学相关理论
        1.1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病因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1.4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现状
        1.5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1.6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2 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2.3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
    3 护肝片的相关研究
        3.1 方药组成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3.2 护肝片的质量评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护肝片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治疗抗结核药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相关标准的确定
        2.2 分组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情况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指标的比较
        4 讨论
        4.1 护肝片治疗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理论基础
        4.2 护肝片方义解释
        4.3 护肝片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的优势
        4.4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
        4.5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五味子乙素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对利福平引起的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
    实验目的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株
        1.3 试剂与抗体
        1.4 实验器材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2.3 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表达的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
        2.4 内质网应激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qRT-PCR法)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
        2.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FP和S B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Sch B抑制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Sch B抑制RFP诱导的L02细胞凋亡
        3.5 Sch B 对 RFP 处理的 L02 细胞核中 GRP78、PERK、ATF6、p-IRE1 和 XBP-1 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4.1 中药五味子的现代药理研究简述
        4.2 五味子乙素对利福平导致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 五味子乙素对L02细胞保护作用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 药物性肝损伤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三 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
    附录四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药配方颗粒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五味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郑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匡子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罗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D]. 胡秋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丹参玉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祭[D]. 姜大林.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D]. 张慧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 王书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程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五味子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药论文 独活寄生汤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21世纪的高温超导电源技术
下一篇:国外通用航空运营及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