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喜哪[1](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宋金柱[2](2020)在《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过程的溶质夹带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冻浓缩是将料液中的水冷冻为冰而实现料液浓缩或分离的技术,具有有效成分保留率高、能耗低等优势,但冷冻浓缩过程中所结冰晶中对溶质成分的夹带是制约该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以降低冷冻浓缩过程中的溶质夹带为目标,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分析冷冻浓缩过程溶质夹带基本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冷冻浓缩过程中的冰晶间隙溶质夹带模型、浓差极化模型、表面附着夹带模型,为冷冻浓缩过程中溶质夹带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以冷冻浓缩过程的溶质夹带机理模型为指导,设计了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并以蔗糖水溶液为背景料液,给出了装置运行时的蔗糖水溶液物性方程、结冰过程方程、溶质夹带率方程,并利用上述方程编制了装置的性能模拟软件,对装置的结冰速度、溶质夹带率等性能指标随料液筒内直径、冷冻浓缩器外直径、冷冻浓缩器有效长度、冰层厚度、载冷液温度、料液温度、料液质量浓度、料液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模拟分析,表明除冷冻浓缩器有效长度外其他七个参数均对结冰速度和溶质夹带率有显着影响,且结冰速度与溶质夹带率随冷冻浓缩器外直径、料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料液筒内直径、冰层厚度、载冷液温度、料液温度、料液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以装置性能随关键参数的模拟研究规律为指导,研制了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实验装置,对装置在降温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对蔗糖水溶液和苹果汁在典型工况下的冷冻浓缩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该装置实际运行时的较佳工况参数,可使蔗糖水溶液和苹果汁在冷冻浓缩过程中的溶质夹带率在5.00%~7.06%之间。
赵莉,陆金美,周欣[3](2019)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缓解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腹胀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在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入住本院肝脾内科的60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限制水钠、利尿、补充蛋白、腹腔穿刺放腹水等传统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观察两组腹胀程度和腹围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腹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腹围明显小于对照组,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能有效缓解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腹胀程度,促进患者舒适,提高其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度。
成美娇,郑伟强[4](2019)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因严重的钠水潴留可逐渐发展为顽固性腹水。顽固性腹水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并且对限钠、利尿、护肝、补充白蛋白、放腹水等传统治疗措施效果欠佳,死亡率高。本文就顽固性腹水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给予综述。
王晓影,邱爽,蒋蔚[5](2018)在《腹水超滤回输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行腹水超滤回输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4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超滤浓缩腹水回输术治疗和针对性护理。结果腹水回输后24 h血浆白蛋白值,以及临床体征(体质量、尿量、腹围等)与回输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患者总蛋白提升,体质量下降,腹围减低,尿量增加,不良反应及护理并发症发生较少。结论超滤腹水回输术结合相应的护理对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显着且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梁静[6](2018)在《腹水浓缩回输治疗76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方法对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76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治疗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掌握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方法的功效。结果:治疗后腹围(94.2±6.1)c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97.9±7.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体重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24 h尿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显效66例(86.8%),无效10例(13.2%);跟踪随访1年时的死亡率为89.5%(68/76),死亡率较高。结论:腹水浓缩回输法对于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成效。
刘斌,王晶,赵汉清,康金旺,梁成[7](2015)在《健脾活血利水方加减穴位敷贴联合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健脾活血利水方穴位敷贴联合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7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腹水回输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取健脾活血利水方穴位敷贴联合腹水回输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血钠、尿钠等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0.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60.0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3.143,P<0.05);研究组治疗后腹部饱胀、肢体浮肿的患者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χ2=4.352,P<0.05;χ2=4.136,P<0.05);治疗后,研究组ALT、AST、TB以及ALB、A/G的改善均比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采取健脾活血利水方穴位敷贴联合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腹水回输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欧金龙[8](2014)在《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协定方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用药指导;并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客观评价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探讨优化的中医治疗方案,为进一步研制出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确及安全可靠的中成药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本研究纳入于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肝病科病房收治,已确诊为气虚血瘀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共60例,按1:1:1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①及对照组②,每组各20例。对照组②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限水限钠、病因治疗、保肝降酶、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措施;对照组①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等中药(非“苍牛防己黄芪汤”)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三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体征(腹胀、乏力、纳差、黄疸、双下肢浮肿、舌象、脉象)、肝功能、凝血、血氨、腹部B超等,每日监测患者体重、腹围、24小时尿量等指标;并于治疗前后记录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尿粪三大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三组均可行腹腔穿刺抽液术缓解腹胀情况。记录完毕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用SPSS19.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用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1.总疗效比较:治疗组20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①20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②20例,总有效率75.00%。经卡方检验,x2=8.533,P=-0.014,P<0.05,说明三组临床综合疗效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显效组(45.00%)和有效组中(30.00%)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治疗组20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①20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②20例,总有效率60.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①在总疗效比较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②在总疗效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三组中医症候疗效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显效组(80.00%)中的中医症候改善比对照组占优。3.三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较,在纳差、黄疸改善方面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②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较,在乏力、腹胀、胁痛、纳差、黄疸方面均有差别(P<0.05);对照组①与对照组②治疗前后变化差值比较,在乏力、胁痛、纳差方面均有差别(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自身前后对比在乏力、腹胀、胁痛、纳差、黄疸、肢肿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②仅在腹胀、肢肿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4.三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对照组①在ALT、Tβ、ALB方面和对照组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在上述三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①疗效更佳。5.三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三组组内自身前后对照在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腹水深度方面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方差两两配对比较,可知在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①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其中,在腹水分度中,治疗组在体重和平均24h尿量效果比对照组①更佳。6.三组患者腹部B超(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在门静脉内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①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计算,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通过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①和对照组②疗效更佳。对照组②治疗前后门静脉无明显变化,统计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7.安全性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等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亦无不良反应出现,表明中药方剂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所采用的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在重度腹水组中,对于减轻体重,改善腹胀和加强利尿的效果比益气活血方更佳。在治疗过程中少见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同时作为协定方,有方药相对固定的特点,使用规范、安全、方便,为我们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为中成药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唐海红[9](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并粗略统计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之法及药物。方法:以“肝硬化腹水”或“鼓胀”或“水臌”并且“中医”或“中药”或“中西结合”为检索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一维普资讯、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检索近20年(1994-2013年)发表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设定文献入选及剔除标准,选取含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尽量选取前瞻性研究文献,入选文献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统一,尽量减少临床异质性。应用Jadad scale评分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入选文献Jadad评分需大于等于2分。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计数资料二分类数据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CI表示干预结果。结合研究变异的情况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运用。采用亚组分析进行敏感度分析,应用“倒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若试验之间存在临床异质性或试验提供信息量不足时,则对纳入试验作定性分析。统计入选研究中关于不良反应的报道评价治疗措施的安全性。结果:检出相关文献396篇,根据文献入选及排除标准,剔除NRCT研究及Jadad评分小于2分及数据不全的研究,最后有12篇文献115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中西医结合组613例;单纯西医治疗组540例。12项研究中各项研究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文献质量Jadad评分3分1篇,2分11篇,共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对比单纯西医治疗组在提高总有效率上有优势[合并OR=4.86,95%CI(3.54—6.66),OR合并假设检验z=9.82,P<0.05];并且在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LB.TBIL上较单纯西医组更有效:(1).中西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ALT情况的合并WMD=-10.95,95%CI(-17.13—-4.76),WMD合并假设检验z=3.47,P<0.05;(2)中西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ALB情况的合并WMD=4.56,95%CI(2.42—6.71), WMD合并假设检验z=4.17,P<0.0001;(3)中西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TBIL情况的合并WMD=-10.19,95%Cl(-19.36—1.02),WMD合并假设检验z=2.18,P<0.05。而在降低AST上无明显优势:合并WMD=-16.65,95%Cl(-34.33—1.02),WMD合并假设检验z=1.85,P>0.05。剔除一篇研究数据较其余11篇研究数据差异较大的研究后再进行meta分析,结果未见逆转,说明评价结果稳定性尚可。由于几乎所有研究都没有报道失访及退出原因,且非多中心病例收集,随机及隐藏方法报道不详,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结合漏斗图提示无明显发表性偏倚。入选的12篇研究都报道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本研究中的中西结合治疗措施安全性稳定。入选的12篇文献所用方剂中前八位中药:茯苓、白术各10次,黄芪8次,丹参6次,鳖甲、大黄、山药、柴胡各5次。主要以攻补兼施之法,或以攻为主,采用活血化瘀、利水逐瘀、清热利湿等;或以补益为主,采用益气健脾、健脾疏肝、育阴利水、补肝益肾等方法。结论:文献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高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提示今后在研究的方法学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安健[10](2012)在《滋水清肝饮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田德禄教授在治疗肝硬化腹水辨证属“阴虚水停”的患者时常采用滋水清肝饮化裁收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中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及诊疗进展,探讨滋水清肝饮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型患者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历代经典学医着作,搜集整理有关腹水类疾病的论述及方药,探讨其病名演变、病因病机和治疗,探究滋水清肝饮方源及方义;以“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滋水清肝饮”、“阴虚”为关键词,在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上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肝硬化腹水中西医诊疗进展,分析比较滋水清肝饮与其他方药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方面的异同。结果:1.类似腹水表现的疾病在古代有“水”、“水病”、“卒大腹水病”、“大腹水肿”、“水胀”、“水鼓”等专门的名称。病因提到了运气失常(岁水太过、不及等)、六淫侵袭(“邪气内逆”、热淫所胜、火淫所胜、湿热郁蒸)、正气虚损(大病或下痢后、妇人产后、积虚劳损)不能运化水液、水湿浸渍(新热食讫入水自渍及浴)等。病机主要为肾脾虚弱,肺与三焦不利,水湿内结。治疗上自汉至宋代保存有大量攻逐祛水及利水消肿为主的方剂,显示出逐水利水在治疗腹水方面曾是主要手段。元、明以后对以腹部胀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鼓胀”或类似名称者渐多,少有专门论及腹水者,对类似腹水症状的描述混于“水肿”等病之中,无专门之名称及病机分析;治疗上认识到攻下存在损伤正气的不足,“下”法应用渐少,多按“鼓胀”治疗。2.现代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病机认识及治疗多数仍参照“鼓胀”进行,有部分文献提到了肺失通调水道、三焦不利导致腹水产生的观点。3.西医在明确腹水原因方面可测定血浆和腹水蛋白比值(SAAG)或行腹腔镜检查,治疗方面除传统方法外还可使用生长激素,疗效尚有待验证。4.滋水清肝饮针对的病机是肝郁化火,燥伤阴血,肾阴亏虚,或兼火燥生风。文献报道的对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治疗重视益肾滋阴与利水两方面的结合。结论:1.类似腹水表现的疾病古代名称多与“水”有关,元、明之后渐以“鼓胀”概称。但“鼓胀”涵盖范围较广,肝硬化腹水称为“水臌”更能体现其症状特点及历史渊源。2.古代医家对于腹水类疾病病机的认识,重视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的核心作用及“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经典理论,突出“肾主水”之功能失常及三焦闭塞,这些与当今分析肝硬化腹水时参照的“鼓胀”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有一定区别。3.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无突破性进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有优势。4.滋水清肝饮较其他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方剂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病人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挖掘其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冷冻浓缩简介 |
| 1.1.1 冷冻浓缩的内涵 |
| 1.1.2 冷冻浓缩特点 |
| 1.1.3 冷冻浓缩的原理 |
| 1.2 冷冻浓缩装置研究进展 |
| 1.2.1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装置研究进展 |
| 1.2.2 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研究进展 |
| 1.3 冷冻浓缩应用研究进展 |
| 1.3.1 果蔬汁领域 |
| 1.3.2 酿酒领域 |
| 1.3.3 茶制品领域 |
| 1.3.4 水处理领域 |
| 1.3.5 医药领域 |
| 1.3.6 其他领域 |
| 1.4 溶质夹带研究进展 |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 2 界面渐进冷冻浓缩的溶质夹带模型分析 |
| 2.1 溶质夹带基本机理 |
| 2.2 冰晶间隙溶质夹带模型 |
| 2.3 浓差极化模型 |
| 2.4 表面附着夹带模型 |
| 3 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及其性能模拟 |
| 3.1 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简介 |
| 3.2 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的特性方程 |
| 3.3 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浓缩装置性能模拟软件 |
| 3.4 低溶质夹带型套管式界面渐进冷冻装置的性能分析 |
| 4 溶质夹带规律的实验研究 |
| 4.1 实验目的 |
| 4.2 实验装置和仪表简介 |
| 4.3 实验操作 |
| 4.3.1 实验步骤 |
| 4.3.2 操作方法 |
| 4.4 实验数据及分析 |
| 4.4.1 装置降温过程参数分析 |
| 4.4.2 典型工况下溶质夹带率分析 |
| 5 结论 |
| 5.1 全文总结 |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 5.3 论文的不足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情况 |
| 8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评价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再次入院治疗2周后腹胀程度和腹围变化比较 (见表1) |
| 2.2 两组患者再次入院治疗后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分比较 (见表2) |
| 3 讨论 |
| 1 顽固性腹水的诊断标准 |
| 2 顽固性腹水的发生机制 |
| 2.1 动脉血管扩张理论 |
| 2.2 低钠血症 |
| 2.3 门脉高压 |
| 3 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
| 3.1 各类药物的选择 |
| 3.1.1 特利加压素 |
| 3.1.2 托伐普坦 |
| 3.1.3 米多君 |
| 3.1.4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胺 |
| 3.2 非药物治疗的应用 |
| 3.2.1 腹腔穿刺大量放腹水 (LVP) 联合输注白蛋白 |
| 3.2.2 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ansjugularl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TIPS) |
| 3.2.3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 (Cellffee and concen-trated ascites reinfusiontherapy, CART) |
| 3.2.4 自动低流量腹水泵 |
| 3.2.5 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 |
| 4 结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病情改善情况 |
| 2.2 血浆白蛋白, 体质量、腹围、24 h尿量比较 |
| 3 讨论 |
| 3.1 感染预防和处理 |
| 3.2 防治过敏 |
| 3.3 低血压防治 |
| 3.4防治心功能不全 |
| 3.5防治滤器堵塞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治疗次数与存活率 |
| 2.2 治疗前后腹围、尿量等变化 |
| 2.3 医疗相关事件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
| 2.4 预后随访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1.2.1 诊断及纳入标准 |
| 1.2.2 剔除标准 |
| 1.3 治疗 |
| 1.3.1 常规治疗 |
| 1.3.2 腹水回输 |
| 1.3.3 健脾活血利水方穴位敷贴 |
| 1.4 观察评估指标 |
| 1.5 治疗效果评定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表现及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钠和尿钠改善情况比较 |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
| 2.5 腹水含量及腹部主要静脉宽度尺寸和血流大小的变化 |
| 2.6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研究 |
| 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
| 二、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 |
| 三、肝硬化腹水的相关鉴别诊断 |
| 四、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
| 第二节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 一、病名病位 |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 三、治疗方法 |
| 第三节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对象 |
| 二、诊断标准 |
| 三、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
|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 |
| 五、研究设计 |
| 六、观察指标 |
| 七、疗效评估 |
| 八、数据管理与分析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临床资料 |
| 二、疗效评价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遇 |
| 第二节 学术思想的探讨 |
| 第三节 苍牛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分析及鉴别 |
| 一、方药组方分析 |
| 二、与益气活血方的比较 |
| 三、组方的药理学研究 |
| 第四节 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 1 中医古籍中关于肝硬化腹水的论述 |
| 1.1 秦汉魏晋时期 |
| 1.2 隋唐两宋时期 |
| 1.3 金元时期 |
| 1.4 明清时期 |
| 2 现代中医药对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
| 2.1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病名规范 |
| 2.2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
| 2.3 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 |
| 2.4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 1 肝硬化腹水的概念及分类 |
| 2 肝硬化腹水的流行病学调查 |
| 3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 4 肝硬化腹水相关的鉴别诊断 |
| 5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
| 5.1 一般治疗 |
| 5.2 利尿剂疗法 |
| 5.3 腹腔穿刺放腹水 |
| 5.4 自身腹水回输 |
| 5.5 其他治疗方法 |
| 5.6 治疗措施的选择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的META分析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资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词缩略表 |
| 综述一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病名演变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疗 |
| 4 调护及预后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综述二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进展 |
| 1 分类和诊断 |
| 2 腹水的治疗 |
| 滋水清肝饮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的理论研究 |
| 1 方源 |
| 2 方义 |
| 3 滋水清肝饮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的探讨 |
| 3.1 关于阴虚水停的探讨 |
| 3.2 滋水清肝饮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报道 |
| 3.3 滋水清肝饮与其他方剂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比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