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媛媛,吕雪峰,王亚伟,叶琛琛[1](2020)在《小儿心肌损害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心肌损害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发展为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传统西医治疗以基础治疗、营养心肌为主,而小儿心肌损害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医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其展开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在治疗小儿心肌损害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故该文将以此作如下综述,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黄青青,卫小平[2](2017)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害的患儿,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组的LVEF、FS、CK-MB、α-HBDH和c Tn I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害,可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杨鑫[3](2017)在《磷酸肌酸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磷酸肌酸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对心肌酶谱的影响以及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03月至2016年1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儿,所有78例患儿依据随机数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新生儿窒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取果糖二磷酸钠辅助治疗心肌损害,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新生儿窒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取磷酸肌酸辅助治疗心肌损害。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是否为早产儿、体重和窒息程度)、治疗前后心肌损害标志物(包括CK-MB、HBDH、CK、LDH和AST))、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和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胎龄(t=1.25,P>0.05)、早产儿比例(χ2=0.77,P>0.05)、生产方式(χ2=1.35,P>0.05)、体重(χ2=0.92,P>0.05)和窒息程度(t=1.73,P>0.05)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可比性较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与对照组(χ2=7.5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K-MB(t=9.42,P<0.05)、HBDH(t=8.33,P<0.05)、CK(t=9.52,P<0.05)、LDH(t=10.26,P<0.05)和AST(t=7.38,P<0.05)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磷酸肌酸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可有效降低心肌酶谱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作用效果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郭长红,闫美健[4](2016)在《辅酶Q10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胎粪致新生儿窒息后脑缺氧性损伤患儿血清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辅酶Q10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胎粪致新生儿窒息后脑缺氧性损伤后血清酶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静海临床学院胎粪致新生儿窒息后脑缺氧性损伤患儿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维持充足的通换气及循环功能及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辅酶Q10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共治疗7d为一疗程,测定血清酶、心肌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因子等指标,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ic dehydrogenase,α-HBDH)含量降低,心肌营养因子-1(myocardial nutritional factor-1,CT-1)、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及肌红蛋白(myoglobin,Mb)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含量升高,脂联素(adiponectin,AP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含量升高,瘦素(leptin)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CK-MB、AST、LDH、CK及α-HBDH含量较低,CT-1、CTn I及Mb含量较低,SOD、MDA含量较低,GSH-Px含量较高,APN、IGF-1含量较高,Leptin含量较低(P<0.05);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与研究组总有效率87.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酶Q10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胎粪致新生儿窒息后脑缺氧性损伤疗效确切,降低血清酶及心肌损伤,安全性高。
蔡丹[5](2015)在《依达拉奉联合参麦注射液对窒息新生鼠的心肌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新生鼠窒息缺氧过程中,心肌是否存在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2、探讨依达拉奉及参麦注射液对窒息新生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3、探讨单用及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参麦注射液对窒息新生鼠心肌的作用效果。方法:1、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按随机数表法将5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窒息组(10只)、Eda组(10只)、参麦组(10只)、Eda+参麦组(10只)。分别将新生鼠置于内装有钠石灰的磨口瓶中(容积55ml),安静后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密闭30分钟后立即取出,对照组不密封。2、给药方法:模型建立成功后3分钟内分别经腹腔分两部位给予参麦注射液2ml/kg、依达拉奉2mg/kg及生理盐水4ml/kg,复氧120分钟后立即取标本(血液、心肌组织)。3、观察指标:血清CK、LDH水平;心肌HE染色病理形态学改变;心肌组织p-p38MAPK及Bcl-2蛋白表达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性及定量分析心肌细胞凋亡(Tunel法)。结果:1、血清心肌酶CK、LDH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CK、LDH值均显着升高(P<0.01)。与窒息组相比,参麦组、Eda组及Eda+参麦组CK、LDH水平下降(P<0.05),其中Eda组及Eda+参麦组CK水平明显低于参麦组(P<0.05);Eda组与Eda+参麦组CK水平无差异(P>0.05);参麦组、Eda组及Eda+参麦组LD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肌组织HE染色:对照组细胞质均匀淡染,细胞核清晰,组织间质无水肿,少见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窒息组部分细胞呈空泡样,细胞核不规则,呈浓缩状,部分核消失,间质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部分肌纤维断裂。参麦组、Eda组及Eda+参麦组上述改变较窒息组明显减轻。3、心肌组织p-p38MAPK、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p-p38MAPK、Bcl-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窒息组比较,参麦组、Eda组及Eda+参麦组p-p MAPK蛋白均下降(P<0.05~0.01),而Bcl-2蛋白升高(P<0.05),其中Eda组及Eda+参麦组p-p38MAPK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参麦组(P<0.05);Eda组与Eda+参麦组p-p38MAPK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水平三者组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肌细胞凋亡荧光显色及凋亡指数(AI)结果比较: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照组仅有少量的绿色荧光,其余各组均较多,AI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窒息组相比,可见参麦组、Eda组及Eda+参麦组凋亡细胞荧光显色有所减少,AI水平显着下降(P<0.01);其中Eda及Eda+参麦组AI水平明显低于参麦组(P<0.05),但Eda与Eda+参麦组A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新生鼠窒息心肌损伤中,存在p38MAPK信号分子的激活,p-p38MAPK蛋白水平增高,心肌细胞凋亡增加。2、依达拉奉、参麦注射液均可减少p38MAPK的活化,上调Bcl-2蛋白水平,减少窒息新生鼠心肌细胞凋亡,起到心肌保护作用。3、单用依达拉奉与依达拉奉联合参麦注射液对窒息新生鼠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单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单用依达拉奉与依达拉奉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尹康[6](2013)在《磷酸肌酸联合参麦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磷酸肌酸联合参麦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果糖二磷酸钠和维生素C,观察组加用磷酸肌酸钠和参麦注射液,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及左心功能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72.5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CK-MB和cTnI水平,以及LVEF和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而血清CK-MB和cTnI水平,以及LVEF和SF均得到改善P<0.05),但是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磷酸肌酸联合参麦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临床疗效确切、促进心肌恢复、保护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万晓莉,张超,郑开臣[7](2013)在《神经节苷脂和磷酸肌酸钠及SMI联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和磷酸肌酸钠及SMI联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9例窒息新生儿心脑损伤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均采用"三项支持治疗、三项对症处理"进行早期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5%GS20ml,神经节苷脂20mg静滴,5%GS20ml,磷酸肌酸钠1g静滴,5%GS20ml,SMI15ml静滴;以上三种药物均为每天一次,共14d,对照组给予5%GS20ml,脑活素2ml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250mg/kg.d静滴,每天一次,共14d。两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用药,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GPBB、cTn-I、CK-MB在两组治疗前后数值、MRI在两组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及NBNA行为神经测定。结果 GPBB、cTn-I、CK-MB指标在窒息组中高于正常新生儿,同时cTn-I、CK-MB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项指标更接近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脑MRI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BNA评分情况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和磷酸肌酸钠及SMI联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脑损伤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齐运平,徐敏[8](2008)在《参麦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参麦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用参麦治疗并进行临床对照实验。结果:治疗10天后复查心肌同功酶(CK-MB)由治疗前(72.65±15.4)IU/L,治疗后为(20.56±5.65)IU/L,P<0.01。与对照组比较,在降低CK-MB方面疗效显着。在心率恢复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参麦对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降低CK-MB方面疗效显着。
龙志坚,李树华,龙凤尧[9](2007)在《1,6-二磷酸果糖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3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HIE合并心肌损害患儿63例,随机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FDP和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连续710d。结果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组29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7例;对照组31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348,P<0.05)。治疗组患儿心率、心电图、AST、LDH、CK、CK-MB恢复正常和神经系统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FDP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HIE合并心肌损害效果较好。
杨康治,吴少华,陈正珊,项素素,冯思国[10](2006)在《1,6-二磷酸果糖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63例HIE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加用FDP和参麦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心电图恢复、心肌酶谱恢复、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第5、10天NBN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FDP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HIE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西医治疗 |
| 1.1 基础治疗 |
| 1.2 营养心肌 |
| 1.2.1 磷酸肌酸钠 |
| 1.2.2 果糖二磷酸钠 |
| 1.2.3 辅酶Q10 |
| 1.2.4 维生素C |
| 1.2.5 其他 |
| 2 中医治疗 |
| 2.1 经方验方 |
| 2.2 中成药 |
| 3 小结与展望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6]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血液学指标测定: |
| 1.2.3 血清酶指标测定: |
| 1.2.4 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 |
| 1.2.5 氧化应激指标: |
| 1.2.6 炎症相关因子测定: |
| 1.2.7 临床疗效: |
| 1.2.8 安全性分析: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间血清酶指标测定状况 |
| 2.2 2组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状况 |
| 2.3 2组间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状况 |
| 2.4 2组间炎症相关因子测定状况 |
| 2.5 2组间临床疗效状况 |
| 2.6 安全性分析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品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2.2.1 主要试剂及药物配制 |
| 2.2.2 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的建立 |
| 2.2.3 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
| 2.2.4 血清心肌酶CK、LDH的测定 |
| 2.2.5 心肌组织病理学HE染色 |
| 2.2.6 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p-p38MAPK、Bcl-2 蛋白表达 |
| 2.2.7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Tunel 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新生鼠窒息后的一般情况 |
| 3.2 各组新生鼠血清CK、LDH浓度变化 |
| 3.2.1 各组新生鼠血清CK浓度变化 |
| 3.2.2 各组新生鼠血清LDH浓度变化 |
| 3.3 各组新生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 3.4 各组新生鼠心肌组织p-p38MAPK、Bcl-2 蛋白表达的变化 |
| 3.4.1 各组新生鼠心肌p-p38MAPK蛋白IOD值变化 |
| 3.4.2 各组新生鼠心肌Bcl-2 蛋白IOD值变化 |
| 3.5 各组新生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 |
| 3.5.1 各组心肌细胞凋亡定性观察 |
| 3.5.2 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4.1 缺氧与心肌损伤 |
| 4.2 缺氧与心肌细胞凋亡 |
| 4.3 P38MAPK、Bcl-2 与心肌细胞凋亡 |
| 4.4 依达拉奉的心肌保护作用 |
| 4.5 参麦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
| 4.6 依达拉奉联用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依达拉奉在新生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诊断标准[2]: |
| 1.2 一般资料: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评价标准[3]: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K-MB和c Tn I水平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后左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2.4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3 疗效评定 |
| 4 统计处理 |
| 5 治疗结果 |
| 5.1 临床疗效 |
| 5.2 GPBB、cTn-I、CK-MB在两组治疗前后数值情况比较 |
| 5.3 MRI在两组治疗前后的构成比 |
| 5.4 两组治疗前后NBNA评分情况比较 |
| 6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CK-MB变化情况 |
| 2.2 治疗前后心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测定方法 |
| 1.3 疗效评定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 2.2 2组患儿心率、心电图和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 2.3 2组患儿临床神经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 2.4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恢复情况 |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恢复情况 |
| 2.3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BNA评分比较 |
| 2.5 转归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