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1](2020)在《血尿净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课题旨在使用统计学方法客观地评价验方“血尿净”在治疗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为其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方法本研究在均使用常规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以验方“血尿净”为治疗组,以肾炎康复片为对照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均分入组后进行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其相关临床指标,使用spass22.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结果1.总有效率:在系统用药治疗4周以后,治疗组为54.3%,对照组为40.0%,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为66.7%,而治疗组可高达96.7%。治疗8周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66.7%,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可达96.7%,两组结果相比较:Z2=-2.336,*P2<0.05,即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所使用的药物(验方“血尿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使用的药物(肾炎康复片)。2.临床疗效:在系统用药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比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镜检红细胞及肾保护作用:治疗前:治疗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为29.37±2.40(个/HP),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为29.13±2.11(个/HP);治疗后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为:14.17±2.65(个/HP),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为13.63±3.02(个/HP);治疗后8周后:治疗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2.87±1.33(个/HP),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为5.07±2.43(个/HP)。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数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df=15)=1.159,※P=0.264>0.05,结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治疗组:t1(df=29)=20.532,P1<0.05。对照组:#t1=20.136,#P1<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每个视野个数治疗前后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t1(df=29)=0.132,*P1>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每个视野个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对比,对照组:#t2=38.281,#P2<0.05;治疗组t2(df=29)=56.483,P2<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的每个视野个数情况低于治疗前,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t2(df=29)=-5.142,*P2<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每个视野个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所有入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在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分析以上结果可得出,在均常规性地使用西医学治疗的基础上,与加用肾炎康复片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采用的验方“血尿净”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不适症状,更加有效地降低尿沉渣中的红细胞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石晓琪[2](2020)在《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IgA肾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通过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扁桃体切除等为主,疗效并不显着。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仁和教授主张慢性肾炎从风论治,提出“肾络症瘕”的病机理论,倡导慢性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深入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收集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典型医案,将医案解析、标引后导入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并验证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认识及用药经验,并尝试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与理化指标和IgA肾病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医案数据库中,对纳入研究的148个典型医案的“病因”和“发病”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病因以“久病正虚”和“外感”为多,且外感病因中“风邪”占主导地位,夹杂热邪、寒邪、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发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因外感、情绪波动、劳累等诱因急性加重。结论:IgA肾病呈慢性病程,在以外感为主的诱因下反复急性发作,与吕老的认识相符。为研究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在症状和用药方面的特点,基于频次统计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的“症状体征”和“用药范围”,基于关联规则查询“药物配伍几率”探索吕教授常用药对。结果显示,IgA肾病外感医案中,“发热、恶寒”的卫表症状少见,以“咳嗽、咽痛”等肺失宣肃、邪伏咽喉的症状为主。和非外感医案相比,外感医案的“痰浊”和“头晕”表现加重。从舌象来看,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中舌“暗”的比例相当,但外感医案中“黯红舌”比例高,非外感医案中“淡暗舌”比例高。从用药来看,外感医案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兼有肝火时加用栀子;用荆芥炭-防风-蝉衣-栀子疏风、行血祛风、剔络搜风以全方位祛除风邪;除上述清热解表、祛风散邪的药物外,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排在前8位的药物完全相同,均为丹参、猪苓、生黄芪、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灵芝,且灵芝-红景天,丹参-丹皮-赤芍为常用药对。结论:1.IgA肾病患者的外感为虚人外感,祛外邪的同时需兼顾“虚”“瘀热”的内伤病机;2.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经验成熟,注重“虚”“瘀热”病机,治以活血凉血、益气养血。为研究不同肾功能分期的IgA肾病在症状、证候、病位等方面的演变规律及吕仁和教授的用药特点,按血肌酐水平将医案分为IgA肾病前期和后期。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结果显示:随着肌酐升高,症状及舌象提示水湿内停、血瘀病机加重,证候提示瘀热证、湿浊阻滞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例增加,病位由肺脾肾为主向心肾为主转变,用药显示清热凉血、活血泻浊、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出现频率增高。结论:医案数据库对IgA肾病前期、后期的症状、证候、病位和用药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揭示了 IgA肾病在不同肾功能分期的病情演变规律,且符合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认识。为初步探索IgA肾病的病理分级轻重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以IgA肾病病理Ⅲ级为分界点将医案分为两类。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以“症状”“证候种类”“用药范围”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夜尿多、尿浊的症状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现代医学IgA肾病的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一致;颜面肿、下肢肿、胞睑肿胀等水湿内停症状及心悸、眠差等心神受扰、水气凌心的症状的加重亦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吕仁和教授的临床认识相一致。随病理分级的加重,由气虚证、阴虚证转变为阴阳两虚证为主,瘀热证贯穿始终,出现血瘀痰凝证;用药方面,莪术等活血消症药及灵芝、红景天等养心安神药比例增加。初步结论: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初步提示病理分级轻重;随病理分级加重,治疗上需加强活血消症、益气养心、补益阴阳气血的力度。
谢帆,凌鑫隆,冯雨林,董飞侠[3](2019)在《中医药治疗单纯血尿型隐匿性肾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单纯血尿型隐匿性肾炎(Latent glomerulonephritis,LGN)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其临床表现轻微,病情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确切,笔者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单纯血尿型LGN的特色和优势。
咸伟,王传花[4](2019)在《左归丸联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隐匿性肾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左归丸联合二至丸加减对于肝肾阴虚型隐匿性肾炎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利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70例肝肾阴虚型隐匿性肾炎患者分成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案(黄葵胶囊、血尿安胶囊、百令胶囊);观察组在I组治疗基础上加左归丸联合二至丸加减治疗方案,评估两组患者:①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②西医临床治疗效果;③中医证候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较对照组恢复情况更为理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观察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82.86%)显着优于对照组(65.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91.42%)显着优于I组(71.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归丸联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隐匿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应用。
刘爱霞[5](2018)在《补肾健脾活血汤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取补肾健脾活血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4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57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作为对照组,另57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补肾健脾活血汤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以及尿红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有91.23%,明显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高(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51%,明显比对照组发生率12.28%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取补肾健脾活血汤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安全性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梁白冰[6](2016)在《中医二联疗法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12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蛋白尿和血尿变化,以探讨二联疗法(培本固元方+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分组标准以及时间顺序在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纳入60例患者,共120例。120例患者均予基础内科治疗以及培本固元方治疗,观察组在这个方案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治疗,120例患者均治疗2周,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尿沉渣RBC计数﹑尿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通过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二联疗法的安全性。结果:1.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75.0%,对照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治疗后,二联疗法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86.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治疗后两组证侯总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治疗后两组尿沉渣RBC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尿沉渣RBC计数较非二联疗法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治疗后观察组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非二联疗法尿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尿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患者在应用二联疗法后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联疗法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尿沉渣RBC计数﹑尿蛋白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疗法安全可靠。
法文喜[7](2014)在《二黄四草汤治疗下焦湿热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二黄四草汤对下焦湿热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二黄四草汤,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尿安胶囊,均治疗4周一疗程,对比治疗后两组疾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尿沉渣RBC计数、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评价二黄四草汤的安全性。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尿分型、中医症候积分,尿沉渣RBC计数、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综合疗效总有效率79.3%,对照组疾病综合疗效总有效率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93.1%,对照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两组证侯总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观察组小便黄赤治疗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小便黄赤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便灼热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小便灼热治疗总有效率为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后两组尿沉渣RBC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尿沉渣RBC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后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两组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上升,但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⑨观察组患者服用二黄四草汤后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治疗前后SCr、BUN、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黄四草汤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尿沉渣RBC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可靠。
姬赐祥[8](2014)在《基于肺肾理论养肺滋肾方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提高临床肾炎血尿的治疗效果,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学术思想,观察运用基于肺肾理论经验方养肺滋肾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探索肾炎血尿的切实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按照试验设计标准,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肾炎血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加血尿安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养肺滋肾方,4个疗程之后观察尿潜血、尿蛋白、症状体征,并用统计学对两组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通过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尿常规检查,将尿潜血的疗效进行对比,两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28例病人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55.17%,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尿潜血的改善明显是要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2)通过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尿常规检查,将尿蛋白的疗效进行对比,两组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28例病人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65.52%,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慢性肾炎尿蛋白的改善明显是要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3)通过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描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治疗组28例病人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58.62%,经统计学分析P=0.017<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于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常规治疗有明显优势;对于常见腰痛、乏力、易感以及咽喉部不适等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基于肺肾理论养肺滋肾方从肺论治肾炎血尿,明显降低尿潜血及尿蛋白,对临床症状体征也有明显改善。
胡岚,孙伟[9](2014)在《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文中提出该文从中医方面阐述了近年来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着重探讨了单纯性血尿和单纯性蛋白尿的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及验方治疗。中医药在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刘晓萍[10](2013)在《健脾益肾汤治疗脾肾气虚型隐匿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以四君子汤合黄芪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自拟“健脾益肾汤”治疗隐匿性肾炎蛋白尿属脾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以及本方对脾肾气虚型LGN单纯性蛋白尿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单纯性蛋白尿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用厄贝沙坦片150mg po qd治疗,试验组单纯服用中药健脾益肾汤治疗,一次200ml,一日3次,一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尿蛋白、24h蛋白定量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68例患者,8例被剔除,60例纳入本研究,收集完成的病例与剔除病例的数目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患者依从性大于88.2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经过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试验组在改善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尿频或夜尿多等中医临床症状,以及减少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汤对脾肾气虚型LGN单纯蛋白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和减少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提高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符号表 |
| 前言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论治IgA肾病研究概述 |
| 1. 病名探讨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则治法 |
| 4. 小结 |
| 综述二 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综述 |
| 1. 医案研究的目的 |
| 2. 中医医案研究的政策背景 |
| 3. 医案研究的发展历程 |
| 4. 医案研究者的要求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筛选 |
| 1.3 病例质量控制 |
| 1.4 数据预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理化指标 |
| 2.2 病因种类及发病 |
| 2.3 病位范围 |
| 2.4 根据是否外感分类的医案分析 |
| 2.5 根据肾功能分期的医案分析 |
| 2.6 根据病理分级的医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病因病机 |
| 2 中医药治疗 |
| 2.1 辨证论治 |
| 2.2 辨病结合辨证 |
| 3 中医药结合其他疗法 |
| 4小结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 1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对比情况 |
|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情况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
|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结果: |
| 2.2 临床效果: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回顾性研究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医症候积分表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s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来源 |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 (二)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
| (三)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 (四)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 (五)提前中止试验/脱落标准 |
| 二、方法 |
| (一)研究方案 |
| (二)观察指标 |
| (三)疗效判断标准根据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拟定的标准 |
| (四)安全性评价标准根据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拟定的标准 |
| (五)不良反应的记录 |
| (六)数据统计与处理 |
| 结果 |
| 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二、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 (一)两组间疾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 8 |
| (二)两组间中医证侯疗效比较,见表 9 |
| (三)两组间证侯总积分比较,见表 10 |
| (四)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见表 11 |
| (五)两组治疗前后尿沉渣 RBC 计数比较,见表 12 |
| (六)两组治疗前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见表 |
| (七)两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幅度比较,见表 14 |
| (八)安全性评估,见表 15 |
| 讨论 |
| 一、古代医家对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现代医家对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导师对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
| 四、组方分析 |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 (一)中医疗效分析 |
| (二)西医疗效分析 |
| (三)安全性分析 |
| 六、中医药在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优势初探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语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及符号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2、疗效分析 |
| 3、脱落病例 |
| 4、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立论依据 |
| 2、现代医学对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 |
| 3、现代医学对肾炎血尿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
| 4、从现代医学中寻找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理论 |
| 5、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中医理论探讨立论依据 |
| 6、药物分析 |
| 7 结果分析 |
| 结论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附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2. 1 单纯性血尿 |
| 2. 2 单纯性蛋白尿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 专方化裁治疗 |
| 5 小结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临床观察表 |
| 技术路线图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