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鸠射,吉俄阿西[1](2021)在《情满彝乡 醉美谷莫》文中研究表明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的发展,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大变迁。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以前那些靠天吃饭的彝族村民们,如今变成了城里人争相前往的美丽乡村。这些可喜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谷莫村,位于昭觉县特布洛乡以南,距乡政府1.9公里,距县城30.1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776亩,林地面积775亩,草地面积890亩。辖谷莫、马什觉两个社(小组),有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22户94人。海拔2000—2460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玉米为主。属于典型的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
李季航[2](2013)在《马铃薯育种资源研究及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EST-SSR标记开发》文中提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非禾谷类作物,对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马铃薯主要通过无性繁殖,具有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组成,遗传上高度杂合,自交后代衰退明显,杂交后代分离复杂;因而遗传育种研究水平总体上与其他主要栽培作物相去甚远。在我国马铃薯育种资源相对匮乏、育种规模小、难以育成突破性品种,尤其缺乏适合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的加工专用型品种,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杂交育种仍是国内外马铃薯育种最常用而现实的育种手段。为指导杂交育种亲本的筛选和选配、提高马铃薯育种成效,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开花座果、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鉴定和深入分析;采用RAPD 和SSR分子标记对部分种质资源及部分四川省良繁品种材料分别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等鉴定;并以种薯5号为材料进而了脱毒原种高效扩繁技术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97份种质资源春秋两季开花座果习性的考察分析表明:在本地生态气候条件下春季的开花座果率高于秋季,更适于开展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研究;秋季的现蕾、开花情况可以作为筛选杂交育种亲本的参考;多数材料用作杂交亲本需要进行开花有待或在高海拔地区异地进行;筛选到40份可在当地春季栽培条件下作为杂交亲本的种质资源材料。2.春秋两季的产量性状考察和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存在的季节适应性差异,可以分别作为春季、秋季马铃薯栽培品种选育的育种基础材料;在马铃薯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大薯重是最主要、直接的因素,因而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和品种审定的主要产量性状指标;同时大薯重也比商品薯率更适于作为马铃薯经济产量的指标;季节间产量性状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同一性状对应,表明在育种选择是应避免季节交叉选择淘汰特殊季节适应性遗传类型;产量性状鉴定也为产量育种亲本筛选提供了依据。3.春季主要品质性状的考察和分析表明:除淀粉与干物质含量间极显着相关外,4个品质性状间及其与产量性状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表明在供试材料的基础上同时育种改良产量和品质、选育不同类型的加工专用型品种是可行的;但育种目标和选择时应同时明确产量和品质指标;品质性状的鉴定也为品质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了依据。4.RAPD和SSR分析的材料间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均表明:供试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总体较低,为提高马铃薯杂交育种的成效,还应该进一步创新发掘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基础;生态遗传类型相似可能是限制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RAPD和SSR分析也揭示了80-2、U4等与主要栽培品种遗传差异较大,在杂交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的材料;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也为进一步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了依据。5.对30份四川省马铃薯良繁品种材料的分析显示:供试良繁品种遗传多样性可能高于种质资源,生态遗传类型差异可能是其原因,因而生态遗传类型差异可能是拓宽马铃薯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来源不同的同名供试材料中,D29和D30(中薯2号)、D22和D23(米拉)为相同品种,而其余同名材料可能属于“同名不同种”,供试材料中也存在“同种不同名”的情况;认为在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中还需要加强品种真实性鉴定。6.分析认为:RAPD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结果在总体上可以相互印证,在遗传多样性与杂交亲本选配等研究中两种方法均适用;SSR分析更适于品种真实性鉴定,但可能需要在二代测序、EST序列数据的基础上重新开发、筛选与表达序列关系密切的SSR引物,建立可靠性、可操作性更强的技术体系。7.对马铃薯基因组进行SSR位点搜索,揭示了较高水平的总SSR位点和单一SSR位点数量和频率;提取单一SSR位点,在马铃薯EST序列中进行搜索、比对,获得有产物SSR位点2036个;分析了EST-SSR标记的多态性,筛选到多态性EST-SSR标记1848个,其中产物长度差异大于3bp的EST-SSR标记465个;探讨了这些EST-SSR标记在马铃薯遗传与育种中的应用。8.种薯大小、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块茎体积与重量生长曲线、物质积累与分配、繁殖系数等指标均受原原种种薯大小、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提高原原种种薯大小会延长块茎的增长期、块茎体积和重量,有利于干物质向块茎运输、分配,降低块茎的质量繁殖系数但提高块茎数量繁殖系数;低密度和高密度均导致块茎增长缩短、但增长强度提高,提高密度会降低物质向块茎的运输积累,并降低质量繁殖系数和繁殖系数。
旭仁花,王春颖[3](2011)在《浅谈谷子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相对稳定的特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0%~15%,在一些山、寒、旱及丘陵山区种植比例更大。去壳后称小米,具有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等特点,
梁严冰[4](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6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北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突出的矛盾及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于陕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陕北地区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陕北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且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改革开放,陕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经济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陕北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陕北地区为典型的“两源并富”地区。新中国建立,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工业经济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且资源的开发是以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工业开发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成效显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它地区之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关系密不可分。新中国60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证明陕北农业结构变化特点鲜明,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部门主要是毛纺、服装、日用工业、陶瓷等部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陕北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电力等部门发展迅速;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陕北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既与国家的政策及陕北经济的客观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要求密不可分。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对陕北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建立60年来,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60年来,陕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规划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陕北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希望对陕北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突出问题,这将是陕北经济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富饶的贫困”及“资源枯竭型”地区及城市发展经济的老路在陕北地区重演。
国泽新[5](2011)在《建平县地膜覆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建平县是位于辽西地区的一个山区农业大县,气候干旱,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干旱始终困扰和制约着建平县农业的发展。为使建平县粮食高产稳产,解决无霜期短,墒情不足,干旱造成的减产等问题,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成效显着。通过分析建平县的自然气候条件,地膜覆盖发展历史,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栽培技术措施,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分析了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优势,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高扬[6](2007)在《榆林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农业较传统农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很大突破,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发展生态农业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地带。榆林的沙区人民虽然一代接着一代抵抗风沙侵袭,但生态环境仍未得到充分改善。调查分析榆林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根据榆林的立地和生态环境条件及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对策,对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榆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榆林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加之过去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榆林物种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有品质优良的马铃薯、红枣,畅销国内外的优质小杂粮,正在兴起并逐步占据主导位置的草、羊产业,占有自然资源优势的绿色蔬菜。榆林市作物布局区域特征明显,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要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以粮食、蔬菜作物为主,水稻、玉米、农作物制种等初具规模;南部丘陵沟壑区主要是旱作农业,以小杂粮等秋粮、果品和桑蚕为主。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榆林市目前生态农业现状,结合榆林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榆林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建设六大工程;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1)发展六大产业。马铃薯产业:榆林马铃薯个大肉沙,营养丰富,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马铃薯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榆林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名优小杂粮产业:榆林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的小杂粮籽粒饱满、颗粒大、色泽好、品质佳,是榆林市的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绿色蔬菜产业:榆林远离大中城市,空气清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农田多为新开垦的沙壤土和冲积土,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生轻,有机肥源充足,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的资源优势;草、羊产业:榆林是陕西省的主要牧区,草资源丰富,目前全市羊子饲养量为775万只,居全省第一。只有发展好草产业,才能带动羊产业的发展,才能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枣产业:枣树适应性强,耐瘠薄,为山区优质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尤其适合黄河沿岸地带栽培。(2)建设六大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以沼气、太阳能、风能为重点,走一条因地制宜、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新路;沃土工程:进行耕地地力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植保工程:加强榆林市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站建设,加大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控制防制体系建设,建立农药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促进绿色植保的稳步发展;生态示范园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榆林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农田环境治理工程:加紧农田防护林网、田间道路、灌溉除涝、抗旱蓄水等设施建设,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膜等废弃物无害化治理,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民增收增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将沼气建设与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节支,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3)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北部风沙滩区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产环境的无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部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合理规划与布置水土保持农耕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优化农、林、牧等各业用地结构,实现以水土流失控制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目标。
顾中量,陈正远[7](2004)在《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和前景》文中提出通过对德宏州冬种马铃薯优势的分析,针对生产上出现的种薯自给率低、休眠期难于打破、冬种品种缺乏、种性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加速冬种马铃薯上规模、上档次的技术措施及主要对策,值得同类地区借鉴参考。
顾中量,陈正远[8](2004)在《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和前景》文中指出通过对德宏州冬种马铃薯优势的分析,针对生产上出现的种薯自给率低、休眠期难于打破、冬种品种缺乏、种性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加速冬种马铃薯上规模、上档次的技术措施及主要对策,值得同类地区借鉴参考。
德宏州农学会[9](2003)在《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和前景》文中研究表明 “九五”以来,德宏州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把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作为突破“三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支柱产业
德宏州农学会[10](2003)在《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和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九五”以来,德宏州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把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作为突破“三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支柱产业的新举措。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等方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1.1 世界与我国的马铃薯生产 |
| 1.1.2 我国马铃薯的主要制约因素 |
| 1.2 马铃薯的生物学基础 |
| 1.2.1 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
| 1.2.2 马铃薯的分类 |
| 1.2.3 马铃薯的形态与生长发育 |
| 1.3 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研究 |
| 1.3.1 马铃薯性状遗传研究 |
| 1.3.2 马铃薯常规育种 |
| 1.3.3 马铃薯的种质资源 |
| 1.4 马铃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
| 1.4.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
| 1.4.2 马铃薯基因克隆与鉴定 |
| 1.4.3 马铃薯细胞工程 |
| 1.4.4 马铃薯基因工程 |
| 1.4.5 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
| 1.5 马铃薯脱毒繁育与良种繁育体系 |
| 1.5.1 马铃薯病毒性退化及其防治 |
| 1.5.2 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 |
| 1.5.3 种薯质量控制体系 |
| 第2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性状鉴定与分析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田间种植 |
| 2.2.3 开花座果习性考察 |
| 2.2.4 产量性状考察 |
| 2.2.5 品质性状测定 |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开花习性及其相关分析 |
| 2.3.2 产量性状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 |
| 2.3.3 单株薯重与大薯重通径分析 |
| 2.3.4 品质性状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马铃薯开花习性与马铃薯育种 |
| 2.4.2 马铃薯产量性状关系与产量育种 |
| 2.4.3 马铃薯品质性状关系与品质育种 |
| 第3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与良繁品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供试材料 |
|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 3.2.3 RAPD分析与产物检测 |
| 3.2.4 SSR分析与产物检测 |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RAPD和SSR引物筛选 |
| 3.3.2 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 3.3.3 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
| 3.3.4 良繁品种的RAPD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杂交育种 |
| 3.4.2 四川省部分良繁品种的遗传差异与种薯质量控制 |
| 3.4.3 分子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应用问题探讨 |
| 3.4.4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 |
| 第4章 马铃薯脱毒原种的高效扩繁技术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及试验地 |
| 4.2.2 试验设计 |
| 4.2.3 取样及测定指标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单株干物质积累分析 |
| 4.3.2 块茎指标分析 |
| 4.3.3 各时期干物质分配分析 |
| 4.3.4 种薯产量及其扩繁系数分析 |
| 4.4 结论与讨论 |
| 4.4.1 块茎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因素 |
| 4.4.2 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因素 |
| 4.4.3 繁殖系数及其衡量标准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轮作倒茬 |
| 二、精细整地 |
| 三、合理施肥 |
| 四、适期播种 |
| 1. 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 |
| 2. 播种期与播种方式 |
| 3. 播量与密度 |
| 五、科学管理 |
| 1. 保全苗 |
| 2. 蹲苗促壮 |
| 3. 中耕除草 |
| 六、适时收获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 四、理论及史料依据 |
|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
|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
| (一)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
| (二) 复杂的陕北地理环境 |
|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
| (一) 农林牧副业资源 |
| (二)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
| (三)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
|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
| (一) 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
| (二) 陕北的工业 |
| (三) 陕北的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 |
| (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 |
| 小结 |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
|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 (二) 建国初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 |
| (三) 1958—1965年陕北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
| (四) 农业学大寨与陕北农业 |
|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 (一) 工业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 (二) 手工业的新发展 |
| (三) "学大庆"与陕北石油工业 |
| (四)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
| (一) 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 (二) 初具规模的陕北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发展 |
| (三) 新的多种商品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及国营商业的壮大 |
| (四) 地方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
| 小结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
|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
| (二)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陕北农业 |
| (三) 适用、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 |
| (四) 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陕北特色农业 |
| (五) 农产品的产业化 |
| (六)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工业经济的政策法规 |
| (二) 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壮大 |
| (三)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
| (四) 天然气的开发与广泛利用 |
|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
| (二) 公路交通网的建立与发展 |
| (三) 铁路的开通与延伸 |
| (四)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
| (五) 商业贸易的新篇章 |
| 小结 |
|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
| 一、60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
| (一)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
| (二)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 (四)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
| (五)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着 |
| (六) 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 二、60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
| (一)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 (二) 能源工业强势崛起 |
| (三)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
| (四) 工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投资效果显着提高 |
| 三、60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
| (一) 交通运输规模的增长与扩大 |
| (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日见成效 |
| (三)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
| 小结 |
|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
|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
| (一)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多矿共生 |
| (二)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演变 |
| (三)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的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
|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
| (五) 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
|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
| (一) 工业布局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导向为主 |
| (二) 以重工业为主 |
| (三) 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
| (四) 能源工业产业聚集度高 |
|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
| (一) 国家组织力量对陕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 |
| (二) 援助建设陕北工业 |
| (三) 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陕北经济建设 |
| (四) 机器设备、资金由国家进口调拨和援助 |
| (五) 跳跃式的陕北工业开发 |
|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 |
| (二) 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优势 |
| (三) 陕北的高效、特色农业 |
|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的演变 |
|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征 |
| 小结 |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
|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布局的演变 |
| (二) 影响陕北产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
|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结构的调整 |
|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 |
|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特征 |
| (三) 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
| (四) 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 |
|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
| (一) 陕北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
| (二) 陕北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
| (三) 陕北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
|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
| (一) 陕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
|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原因 |
| 小结 |
|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
|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
| (一) 城乡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
| (二) 城乡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
| (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
|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不断完善 |
|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
| (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
| (二)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 |
| (三)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
|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
| (一) 陕北的人口发展 |
| (二)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
| (三)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 四、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 |
| (一) 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
| (二) 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
| (三)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
| (四) 城市规划逐渐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
| 小结 |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
| 一、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整体上讲陕北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
| (二)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
| (三) 农民离乡问题突出 |
| (四)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
| (五)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低 |
| (六) 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 |
| 二、陕北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启示 |
| (一) 陕北经济变迁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
| (二)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本方向 |
| (三)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
| (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 (五) 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 (六) 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
| 结束语 |
| 一、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进程 |
| 二、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经验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一、建平县基本情况 |
| 二、建平县地膜覆盖栽培生产概况 |
| 三、工作组织措施 |
| 1. 建立领导组织, 加强项目管理 |
| 2. 开展技术培训, 加强宣传引导 |
| 3. 科技示范引导, 提升种植水平 |
| 4. 整合支农资金, 加大扶持力度 |
| 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及成效 |
| 五、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优势 |
| 1. 保墒提墒 |
| 2. 提高地温 |
| 3. 改善土壤耕层结构 |
| 4. 改善土壤保肥供肥性能 |
| 5. 改善作物田间光照条件, 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有利于光合作用。 |
| 6. 减轻病虫杂草和土壤盐渍对作物的危害。 |
| 六、发展对策 |
| 1. 继续加大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力度。 |
| 2. 建议上级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充分发挥地膜覆盖在粮食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
| 3. 推广应用地膜覆盖专业化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生态农业基本理论 |
| 1.2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
| 1.2.2 中国生态农业研究 |
| 1.3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第二章 榆林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
| 2.1 自然资源特点 |
| 2.2 生态农业建设特点 |
| 2.3 生态农业建设成就 |
| 2.3.1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
| 2.3.2 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雏形 |
| 2.3.3 农村能源建设有所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
| 2.3.4 适合榆林市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初步形成 |
| 2.4 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4.1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较慢 |
| 2.4.2 农村能源建设进展较慢 |
| 2.4.3 农田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 |
| 2.4.4 重用轻养,广种薄收,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
| 2.4.5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下 |
| 2.4.6 农业科技人员少,新技术推广缓慢 |
| 2.4.7 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肥有效利用率低 |
| 2.4.8 种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 |
| 第三章 榆林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路 |
| 3.1 发展思路 |
| 3.2 发展重点 |
| 3.2.1 发展六大特色产业 |
| 3.2.2 建设六大工程 |
| 3.3 保障措施 |
| 3.3.1 抓五大体系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
| 3.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
| 第四章 榆林市生态农业建设案例分析 |
| 4.1 南部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调整—米脂泉家沟村生态农业模式 |
| 4.1.1 基本情况 |
| 4.1.2 主要生态措施 |
| 4.1.3 启示 |
| 4.2 北部风沙滩区金鸡滩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
| 4.2.1 能源结构 |
| 4.2.2 种植、养殖业 |
| 4.2.3 生态农业模式 |
| 4.2.4 效益分析 |
| 4.2.5 启示 |
| 4.3 榆林市米脂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
| 4.3.1 经济效益 |
| 4.3.2 生态效益 |
| 4.3.3 启示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1.1 六大产业 |
| 5.1.2 六大工程 |
| 5.1.3 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
| 5.2 讨论 |
| 5.2.1 树立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观 |
| 5.2.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 |
| 5.2.3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
| 5.2.4 建立以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 |
| 5.2.5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德宏州发展冬种马铃薯的四大优势 |
| 2 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
| 3 做大做强德宏州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对策 |
| 1 德宏州发展冬种马铃薯的四大优势 |
| 1.1 气候优势 |
| 1.2 土地资源优势 |
| 1.3 反季节优势 |
| 1.4 高商品率高价位优势 |
| 2 存在问题 |
| 2.1 种薯自给率低 |
| 2.2 休眠期难于打破 |
| 2.3 冬种品种缺乏 |
| 2.4 种性退化严重 |
| 3 做大做强冬种马铃薯产业的构想 |
| 3.1 指导思想 |
| 3.2 主要措施 |
| 3.2.1 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冬种马铃薯的规模化 |
| 3.2.2 加快种薯基地建设,解决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
| 3.2.3 抓好“订单农业”,实现冬种马铃薯的市场化开发 |
| 3.2.4 加强品种选育,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开发的科学化 |
| 4 请求上级有关部门给予解决的几个问题 |
| 4.1 冬种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建设 |
| 4.2 优质商品薯基地建设 |
| 4.3 流通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