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1](2021)在《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直播是一种先进的轻简栽培技术,省水省力不减产,尤其是水稻旱直播。但水稻旱直播易受低温和草害影响,针对水稻旱直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旱地水稻覆膜直播种植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水稻覆膜旱直播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解决了白色污染并利用了自然降雨。对普通PE地膜与可降解地膜以及传统平作模式与微型垄沟集雨种植模式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两种种植模式均采用大小行距配置:大行距250 mm,小行距120 mm,微型垄沟的垄高即沟深为30-40 mm,在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中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综合表现最佳,与平作无覆盖种植模式比较,提高土壤温度10.91-19.5%、发芽率6.54-78.46%、株高59.38%、叶面积45.21%、地上干物质量34.3%、地下干物质量54.41%和粮食产量14.28%。(2)离散元法是散粒物料模拟和装置设计的重要手段,仿真参数的精准度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对本文设计中涉及的物料(石块、土壤和稻种)和机具间相互作用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进行了测量和标定,并采用手持式3D扫描仪进行颗粒模型的构建,提高了颗粒模型的精度,获得的仿真参数和仿真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穴直播机的作业过程,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测试结果间的差异<10%,模型可靠,仿真结果可信。(3)提出的“微型铲+伸缩管”组合式播种方法实现了膜上开孔播种的功能,并有效减少了投种堵塞现象,降低了漏播和重播率,提高了播种质量。对装置的作业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装置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滚筒直径为410 mm,12组微型铲和伸缩管均匀的分布在滚筒的圆周上,微型铲的长度为70 mm,装置入土后的重合度为2.7868,有效降低了滚筒作业时的滑移率,保证了穴距的稳定;并采用Solid Works Motion对装置的运动学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Design Expert进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的三因素三水平的离散元仿真实验,以进一步探究装置的投种机理,构建了以播种深度为响应值,前进速度V、伸缩管伸出长度h1和斜切高度h2为变量的回归模型,根据农艺要求寻优得到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为V=0.5 m/s,h1=15 mm,h2=15 mm,该作业参数组合下的田间试验结果为穴距合格率、孔穴错位率、播种深度合格率、穴粒数合格率和空穴率分别为100%、4.84%、95%、83.33%和3.23%,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满足播种要求。(4)播种层土块破碎以及石块等硬物的排出,为播种和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种床环境,设计的排石辊直径为210 mm,拨石齿长度为100 mm,拨石齿在排石辊上按照螺距为1200 mm,间距为40 mm均匀分布,石块由中间向两侧排出。利用Design Expert创建Box-Behnken Design试验组合,进行了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构建了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3个因素对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入土深度>旋转速度>前进速度、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和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寻优得仿真试验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V=0.5 m/s、入土深度H=61 mm和旋转速度n=110 r/min,在该组合条件下仿真试验得到石块排出率y1=85.65%,排石速率y2=35.47块/米,水平作业阻力y3=719.23 N,转矩y4=174.89 N·m,对该作业参数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石块排出率为77.23%,该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可信。(5)覆土镇压是北方水稻旱直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地膜的采光率,采用对行覆土的方式,并将排土环口改为镂空的排土孔,减少大的土块或石块落在种子上方,排土孔大小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以机组前进速度、覆土圆盘工作转角和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因素,覆土量为响应值进行连续试验设计,构建覆土量模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各试验组覆土量信息的采集,对覆土量模型分析得各因素对响应值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覆土圆盘入土深度>机组前进速度。满足覆土量要求,机组前进速度为0.5m/s条件下求得的作业参数组合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为21°,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50 mm,此时覆土的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3%,种孔覆土合格率为96%,均满足农艺和设计的目标要求。(6)为验证本文设计的穴直播机作业性能,进行了田间试验,播种时0-100 mm土层的平均土壤紧实度为133.18 k Pa,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5.35%,作业时机组的工作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0.5 m/s,排石辊转速为110 r/min,入土深度为61 mm,伸缩管伸出长度为15 mm,田间试验结果为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1.67%、穴距合格率为95.56%、孔穴错位率为4.26%、播种深度合格率为95.56%、穴粒数合格率为91.11%和空穴率为3.23%,满足使用要求。播种后23天采集出苗信息,以穴为单位,平均出苗率为76.73%。综上所述,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缓解了水稻直播面临的风险和白色污染,提高了自然降雨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研制的水稻覆膜旱直播机达到了设计目标,满足了行业标准以及实际生产的农艺要求。
王青[2](2020)在《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工业建筑中相对独立的类型,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西方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闽南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华侨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对闽南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推动了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早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等城市配套市政体系的完善。本文以1842年至1966年期间创办的闽南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理清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工业建筑遗存个案现状等方面的情况,揭示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特征。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体系,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与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介绍闽南华侨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路径,以及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停滞和二次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闽南华侨工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地域分布和规模状况。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厦门淘化大同罐头厂、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厦门、泉州、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中食品工业类、公共事业类和其它工业类典型案例的建造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立面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叙述,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规模与总平面布局特点、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内容的揭示和分析,总结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周颖[3](2020)在《新加坡《叻报》音译外来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新加坡被开辟为自由港之后,橡胶种植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殖民者的行政语言英语、新加坡土着居民的语言马来语、华人移民带去的华语以及世界各国语言,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新加坡独特的多语环境。其中华侨作为新加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新加坡华文报刊业的开创与发展。于1881年创刊的《叻报》,作为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记录了当时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研究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语的珍贵资料。本文以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叻报》音译外来词为研究对象,以期揭示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语的部分特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来源语种的角度,将《叻报》中的音译外来词划分为英语、日语、马来语、俄语、法语、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越南语、丹麦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泰语、波斯语、菲律宾语、爪哇语、突厥语、蒙语、女真语、粤语、满语这23个来源语种;其次从借入方式的角度,将《叻报》音译外来词划分为纯音译外来词、类化音译外来词、意音同译外来词和半音半意外来词这4类借入方式;最后,从词义范畴角度将《叻报》音译外来词划分为地名类、事物类、称谓类、抽象类4类词。第二章和第三章将《叻报》与新加坡、中国本土的其他报章进行比较,发现音译外来词的使用在同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中具有普遍性,是当时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一个词汇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也受同期中国本土报章词汇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叻报》音译外来词沿用至现代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甚至进入到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词汇系统里,而有些《叻报》音译外来词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第四章分析了影响清末民初新加坡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新加坡社会历史发展和语言接触两个方面,语言接触主要是英语、马来语、俄语等接触;影响清末民初新加坡音译外来词历时演变的因素主要有新加坡社会政治、经济、语言政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潘语婷[4](2018)在《《农业科技英语》(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英语科普文章也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将农业科技英语译成准确、流畅、地道的汉语,对中外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材于教材《农业科技英语》,该教材全部课文选编自相关专业的原版英语文献材料。它以“宽泛”和“大农”专业科普知识为依托融合了农业科普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培养既熟悉农业科学技术又能熟练利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的复合型农业英语人才。根据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划分,《农业科技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该文本功能的核心是信息的准确性和读者的反应,翻译时宜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策略,以突出文本信息功能,加强译文的可读性,使译作产生的效果接近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本篇实践报告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探讨译者完成《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的过程。该报告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理论、案例分析和结论。报告首先介绍了原文、原文作者、原文文体特征和该报告的意义。第二章译者主要列出了其使用的翻译工具和术语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和质量控制方法。第三章介绍了交际翻译的具体内容。译者在下一章结合翻译策略给出了部分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分析。最后,译者对此次翻译任务进行了总结,阐释了她的发现及不足,使其对自己的翻译水平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
石松[5](2017)在《20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于服务国家战略、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自二战后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由于农业进步对于消除贫困、维护全球和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和很多援助机构将相当数量的对外援助资源投入了农业发展领域,其形式包括农业物资的直接投入、灌溉设施等工程援建,以及教育和技术援助等。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政府、科学和教育界人士逐步得到共识:帮助受援方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最为关键的援助内容和有效的援助方式。纵观美国自身的农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创这一发展模式的美国赠地高校,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关注的对象从本国农业逐步扩大至更广阔的范围。他们分享知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也因此在空间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在二战后,为了配合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的战略需求,美国赠地高校首先在政府组织下承担实施了一批对外援助项目。在农业领域开展对外援助,在诸多赠地高校乃至美国高校中,康奈尔大学可谓是先锋和代表。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康奈尔大学自20世纪开始组织和参与的农业领域的对外援助活动的整个发展历程,将这一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查论述,并作对比分析。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较早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20世纪上半叶的时间为其初步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二战结束后,康奈尔大学的对外农业援助开始逐步向第二个阶段转型,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纵观这两个阶段,康奈尔大学开展对外农业援助不论是起源还是转型,均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部动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其援助地域和对象的侧重、援助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有着较为显着的变化。从两个发展阶段中选取的代表性援助案例“康奈尔—金陵故事”和“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既折射出各自历史阶段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延续性和传承性的脉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客观的评述,首先必须承认这些援助行为给受援方带来的客观帮助,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它对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传播和应用的推动。但是,我们亦不能忽视对外农业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特点,以及援助双方必须互惠互利而绝非单向给予的基本特征。由此来看,这些援助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观点和视角的创新:一是将康奈尔对外援助行为从学界普遍理解的二战后起源向前追溯至19与20世纪之交,将当时的一些民间和个人行为认定为其对外农业援助的开端,从而得以更完整地把握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全貌;二是从对外农业援助的利益指向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实施援助一方从中的获益;三是明确了对外农业援助行为与农业高校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以便于科学归纳和梳理具体援助内容与形式。此外,本研究发掘利用了大量康奈尔大学保存的珍贵档案和史料,在研究内容和材料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展历程的研究,除了可以更多地挖掘历史、还原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历史轨迹,更可以从史实中总结归纳出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希望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农业高校在放眼全球寻求更大发展机遇时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希望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和其他各国加强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能够有所启迪。
侯丹丹[6](2017)在《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雁行模式”的发展曾密切了东亚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合作的深化。然而,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雁首”地位逐步丧失,台湾、韩国对日本的赶超趋势加剧,三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两岸产业间的互补性逐步削弱,竞争趋势显现,这些变化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台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合作空间,特别是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并将此命题与产业合作理论相融合,构建“单方引导”与“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空间模型。(2)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特征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依据东亚产业发展特征对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予以验证。“雁行模式”解体初期,东亚经济体间产业发展的阶梯性尚存,随着后“雁行模式”时期的发展,东亚产业发展的梯度性逐步削弱,后发经济体的赶超趋势明显增强,台湾产业在东亚陷入了“上压、下挤、平行超越”的窘境。(3)分析台湾低、中、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特征的现状,从产品现有能力与未来潜力视角探讨台湾产业的发展特征。台湾的出口潜力较为集中地体现在陆用车辆、工程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上,而其出口竞争力在加工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台湾的出口潜力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4)探讨“单方引导”合作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并分析台湾产业发展中“西进”与“南向”的关系。在东亚,台湾与大陆、日本以及泰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最突出,其中,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空间较大,而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空间明显。同时,基于东亚产业合作,台湾电力机械及其零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皮革、皮革或合成革制品、塑料制品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会更大。台湾产业的“南向”确实对“西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台湾当局想以“南向”取代“西进”并不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5)探讨“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和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可展开合作的领域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在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上表现最为突出;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在双方共同促进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加明显;大陆虽表现出一定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但其可带动台湾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明显低于台湾可带动大陆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展现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潜力。然而,产业合作潜力是产业合作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产业合作的实现离不开执政当局政策的协调与推动。从台湾当前的对外经贸形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前景并不乐观,将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方师乐[7](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跨区服务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发生在中国最近20年内的农业机械化过程是美国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农业机械化过程的缩影。但是,在传统的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文献中,对于中国快速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依然是表面化和模式化的。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跨区服务这一现象的深入剖析,结合中国特有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有关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如下3个关键性问题:(1)在人多地少、土地极度细碎化的农业资源禀赋约束下,中国为何能够发展农业机械化?(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分别走过了农机小型化阶段和农机大型化阶段,那么是怎样的因素引致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变迁?(3)中国的农机跨区服务是否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谷物产出的空间外溢性?这种外溢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何,而这种规律又怎样和中国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地理特征相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回答农业机械化为什么会发生(Why)?为什么现在发生(Why now)?以何种方式实现(How)?以及有何影响(Impact)?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1)关于农业机械化为什么会发生和为什么现在发生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农业机械化是在更广的经济发展大背景——城镇化和就业非农化的引导下发生。宏观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短期内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是竞争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所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会促进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收从客观上要求农业实现机械化,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总体上增加了农户的农业机械支出。(2)关于以何种方式实现的问题,本文在在俱乐部理论理论的框架下指出,农机跨区服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实是生产性农业机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俱乐部商品。中国国土在纬度上的纵横辽阔,不同地区同一农作物的同一生产环节时间跨度大,为农机跨区作业赢得了时间差,保障了俱乐部成员的充足,而中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这又降低了俱乐部成员的边际成本。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中国一样幅员辽阔、基建完善、耕地极度细碎化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很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原因。(3)关于有何影响的问题,本文认为,农机跨区服务这种特殊的农机化实现方式已经改变了粮食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存在是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的体现。进一步,本文认为,大规模的农机跨区服务必然导致农业机械化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农机化水平不仅作用于当地的粮食生产,也对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产生辐射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说。总体而言,本文从实际现象出发,运用主流经济学分析工具将现实理论化、模型化,最后又通过实证分析将理论与现实统一,从而加深了对实际现象的认知,其中可能的创新体现如下:首先,从研究视角方面:(1)非农就业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现象,但是本研究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不仅导致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分工,更促进了农业产业内部的分工,在中国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安排下,这种分工表现为形成了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市场,而这是过去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从农机跨区服务这样一个现象切入,认为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应,并试图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测算这种效应的显着性和规模。(3)虽然部分研究指出农业机械跨区服务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殊模式,但对这一现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化和模式化的描述阶段,尚不能构建一个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去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机理以及外部冲击如何影响农机跨区服务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公共经济学领域下的俱乐部理论解释农业机械使用者和所有者分离的内在机制,分析小农户和大机械同时存在的缘由,并指出这是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必然现象。其次,从研究方法方面:(1)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谷物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在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中是较早的。(2)利用更加微观的大样本数据研究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在模型的设计中考虑两者的滞后效应,将长期和短期关系分离,从而更为深刻地揭露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阿航[8](2013)在《洋葱皮》文中研究说明一、经历与见闻以音乐的形式留下印象黄幻颂拥有意大利居留,他是无须走偷渡这步棋的。黄幻颂之所以没直接去意大利,而是跑到这匈牙利来,那是为了他的两个儿子。黄幻颂的两个儿子没意大利居留,不能"正门"进入,得走偏门。黄幻颂做出决定———带领大伙儿摸着石头过河———去匈奥边境再作计较。两辆的士将我们这干人马从布达佩斯载运到了匈牙利与奥地利交界的一座小城。那座与奥地利紧挨着的小城叫什么来着,我当时就没搞清楚,现在更是稀里糊涂。的士司机将车
肖宏儒,梁建,吴崇友,胡志超[9](2007)在《菲律宾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应菲律宾农业部农产品产后推广局的邀请,我们就菲律宾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了考察,先后考察了菲律宾产后推广局、菲律宾国家水稻所等单位。本文就菲律宾的农业机械化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简述如下。
中菲农技中心中国专家组[10](2006)在《菲律宾农机市场现状与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受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的委托,由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中国专家组与菲律宾兴农企业有限公司(Super Trade Enterprises)联合组成的菲律宾农机市场调研组,从2005年2月开始筹划,4月正式启动,对菲律宾农机市场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调研,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就菲律宾农机市场现状、菲律宾农民对农机的需求、菲律宾农机化发展趋势、部分中国农机在菲律宾的市场份额、中国农机进入菲律宾市场的前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相信这篇文章将对中国农机企业进入菲律宾农机市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2.1 国内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
| 1.2.2 国外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
| 1.3 现有水稻旱地穴直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地概况 |
| 2.2.2 地膜性能 |
| 2.2.3 试验设计 |
| 2.2.4 采样与测量 |
| 2.2.5 统计与分析 |
| 2.3 田间试验结果 |
| 2.3.1 土壤温度 |
| 2.3.2 发芽率 |
| 2.3.3 幼苗生长 |
| 2.3.4 产量 |
| 2.3.5 地膜降解进程 |
| 2.3.6 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 2.4 结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离散元仿真模型研究 |
| 3.1 引言 |
| 3.2 物料的本征参数测定 |
| 3.2.1 含水率 |
| 3.2.2 密度 |
| 3.2.3 外形尺寸 |
| 3.2.4 恢复系数 |
| 3.3 物料颗粒模型构建 |
| 3.4 物料离散元模型标定 |
| 3.4.1 土壤和稻种休止角测定与离散元标定 |
| 3.4.2 石块斜面试验与离散元标定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总体设计 |
| 4.1 引言 |
| 4.2 旱地水稻穴直播农艺要求 |
| 4.3 设计原则 |
| 4.4 总体方案设计 |
| 4.5 整机传动方案 |
| 4.6 工作原理 |
| 4.7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播种机理与装置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播种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 5.2.1 总体结构 |
| 5.2.2 工作原理 |
| 5.3 播种机理研究 |
| 5.3.1 取种过程 |
| 5.3.2 运种过程 |
| 5.3.3 投种过程 |
| 5.4 关键部件设计 |
| 5.4.1 滚筒设计 |
| 5.4.2 驱动滑道设计与仿真 |
| 5.4.3 微型铲与伸缩管设计 |
| 5.4.4 分种装置设计 |
| 5.4.5 平行四杆机构设计 |
| 5.5 电控系统设计 |
| 5.5.1 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
| 5.5.2 电控系统的组成 |
| 5.6 基于EDEM的投种过程研究 |
| 5.6.1 仿真模型与参数 |
| 5.6.2 仿真试验设计 |
| 5.6.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6.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
| 5.6.5 最佳参数组合 |
| 5.7 田间试验 |
| 5.7.1 田间条件 |
| 5.7.2 数据采集 |
| 5.7.3 试验结果 |
| 5.8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种床整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
| 6.1 引言 |
| 6.2 种床整理装置的结构与设计 |
| 6.2.1 总体结构 |
| 6.2.2 工作原理 |
| 6.2.3 驱动辊与拨石齿设计 |
| 6.2.4 压槽辊设计 |
| 6.3 基于EDEM的种床整理装置设计与优化 |
| 6.3.1 仿真模型与参数 |
| 6.3.2 仿真试验设计 |
| 6.3.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 6.3.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
| 6.3.5 最佳作业参数组合 |
| 6.4 传动系统设计 |
| 6.4.1 带轮减速系统设计 |
| 6.4.2 单级锥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
| 6.4.3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
| 6.5 田间试验 |
| 6.5.1 试验条件 |
| 6.5.2 数据采集 |
| 6.5.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 6.6 本章小结 |
| 第7章 覆土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
| 7.1 引言 |
| 7.2 覆土装置的结构组成与理论分析 |
| 7.2.1 总体结构 |
| 7.2.2 工作原理 |
| 7.2.3 滚筒与带状螺旋设计 |
| 7.2.4 排土孔尺寸与调整 |
| 7.2.5 覆土圆盘的选型 |
| 7.2.6 镇压轮的选择 |
| 7.3 田间覆土作业模型构建 |
| 7.3.1 试验设计 |
| 7.3.2 试验方法 |
| 7.3.3 数据采集 |
| 7.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田间试验 |
| 8.1 试验条件 |
| 8.2 田间试验 |
| 8.2.1 田间作业性能参数测定 |
| 8.2.2 田间试验测定结果 |
| 8.3 出苗情况测定 |
| 8.4 本章小结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结论 |
| 9.2 创新点 |
| 9.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 1.1.1 相关概念 |
| 1.1.2 研究背景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关于闽南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 1.2.2 关于闽南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 1.2.3 关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 1.2.4 既往研究问题综合分析 |
| 1.3 研究范畴与框架 |
| 1.3.1 研究范围 |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1.3.3 研究框架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 第2章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 2.1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 2.1.1 从海外谋生到创办工厂 |
| 2.1.2 厦门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 2.1.3 泉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 2.1.4 漳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 2.1.5 闽南华侨工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因分析 |
| 2.2 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1842-1907) |
| 2.2.1 厦门地区 |
| 2.2.2 泉州地区 |
| 2.2.3 漳州地区 |
| 2.3 闽南华侨工业的快速增长(1908-1936) |
| 2.3.1 厦门地区 |
| 2.3.2 泉州地区 |
| 2.3.3 漳州地区 |
| 2.4 闽南华侨工业的停滞阶段(1937-1944) |
| 2.5 闽南华侨工业的二次发展(1945-1966) |
| 2.5.1 厦门地区 |
| 2.5.2 泉州地区 |
| 2.5.3 漳州地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闽南华侨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 |
| 3.1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及分布 |
| 3.1.1 闽南近代工业概况 |
| 3.1.2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 |
| 3.1.3 闽南工业分布 |
| 3.2 闽南华侨工业的门类 |
| 3.2.1 闽南华侨食品工业 |
| 3.2.2 闽南华侨公用事业 |
| 3.2.3 闽南其它华侨工业 |
| 3.3 闽南华侨工业分布特征与成因 |
| 3.3.1 早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 3.3.2 兴盛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 3.3.3 停滞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 3.3.4 二次发展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
| 4.1 厦门华侨工业建筑 |
| 4.1.1 食品工业类 |
| 4.1.2 公共事业类 |
| 4.1.3 其它工业类 |
| 4.2 泉州华侨工业建筑 |
| 4.2.1 食品工业类 |
| 4.2.2 公共事业类 |
| 4.2.3 其它工业类 |
| 4.3 漳州华侨工业建筑 |
| 4.3.1 食品工业类 |
| 4.3.2 公共事业类 |
| 4.3.3 其它工业类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
| 5.1 建筑规模、选址分布与总平面布局特点 |
| 5.1.1 以中小型为主导的建筑规模 |
| 5.1.2 受城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的选址分布 |
| 5.1.3 行列式排布的总平面布局 |
| 5.2 建筑单体立面风格 |
| 5.2.1 闽南传统地域建筑风格 |
| 5.2.2 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 5.2.3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 5.3 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 |
| 5.3.1 地域性的细部构造处理 |
| 5.3.2 闽南传统材料的广泛使用 |
| 5.4 建筑结构类型 |
| 5.4.1 砖木混合结构 |
| 5.4.2 钢筋混凝土结构 |
| 5.4.3 钢结构 |
| 5.5 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的引入 |
| 5.5.1 建造技术的引入——上李水库拱坝 |
| 5.5.2 建筑设备的引入——电力和水利 |
| 5.5.3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6.1.1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
| 6.1.2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门类及区位分布规律的总结 |
| 6.1.3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 |
| 6.2 不足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闽南第二次工业普查工厂统计表(1842-1966) |
| 附录 B 闽南华侨工业企业统计表(1842-1966) |
| 附录 C 闽南工业遗产名录总汇 |
| 附录 D 工业遗产调研案例整理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 0.1.1 研究缘起 |
| 0.1.2 研究意义 |
| 0.2 研究现状综述 |
| 0.2.1 国内外关于《叻报》的研究动态 |
| 0.2.2 国内外关于外来词的研究 |
| 0.2.3 国内外关于音译词的研究 |
| 0.2.4 国内外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 |
| 0.3 术语的界定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
| 0.3.1 术语的界定 |
| 0.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 0.4 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 |
| 0.4.1 研究方法 |
| 0.4.2 理论支撑 |
| 第一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类型分析 |
| 1.1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语种来源 |
| 1.2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借入方式 |
| 1.2.1 《叻报》纯音译外来词 |
| 1.2.2 《叻报》类化音译外来词 |
| 1.2.3 《叻报》意音同译外来词 |
| 1.2.4 《叻报》半音半意外来词 |
| 1.3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词义范畴类型 |
| 1.3.1 地名类音译外来词 |
| 1.3.2 事物类音译外来词 |
| 1.3.3 称谓类音译外来词 |
| 1.3.4 抽象类音译外来词 |
| 第二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新加坡其他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 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同期其他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 2.1.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星报》中的使用情况 |
| 2.1.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天南新报》中的使用情况 |
| 2.1.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星报》《天南新报》中的分布特征 |
| 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 2.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早报》中的使用情况 |
| 2.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晚报》中的使用情况 |
| 2.2.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早报》《联合晚报》中的分布特征 |
| 第三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汉语标准语中的使用情况 |
| 3.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国本土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 3.1.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
| 3.1.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新闻报》中的使用情况 |
| 3.1.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申报》《新闻报》中的分布特征 |
| 3.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标准语中的使用情况 |
| 3.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华数字书苑报纸库》中的使用情况 |
| 3.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BCC·报刊》中的使用情况 |
| 3.2.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华数字书苑报纸库》《BCC·报刊》中的分布特征 |
| 第四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 4.1 影响《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因素 |
| 4.1.1 新加坡社会历史发展对《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影响 |
| 4.1.2 语言接触对《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影响 |
| 4.2 影响《叻报》音译外来词历时演变的因素 |
| 4.2.1 新加坡社会政治政策的影响 |
| 4.2.2 新加坡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 |
| 4.2.3 新加坡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
| 4.2.4 语言政策和语言接触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一、论文 |
| (一)期刊论文 |
| (二)学位论文 |
| 二、着作/词典 |
| 致谢 |
| Acknowledgements |
| Abstract |
| 摘要 |
| 1. Task Description |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ditor of the ST |
| 1.2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 |
| 1.3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T |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 2.1 Translation Tools |
| 2.2 The Establishment of Term Database |
| 2.3 Previous Studies about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 2.4 Quality Control |
| 2.5 Thesis Schedule |
| 3. Theoretical Basis |
| 3.1 Types of Translating Text |
| 3.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 4. Case Analysis |
| 4.1 Translation of Words |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 4.2.1 Addition |
| 4.2.2 Splitting and Recasting |
| 4.2.3 Conversion |
| 5. Conclusion |
| 5.1 Major Findings |
| 5.2 Limita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ces |
| Appendix Ⅰ |
| Appendix Ⅱ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依据与意义 |
| 一、研究依据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一、针对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研究 |
| 二、对外农业援助的相关研究 |
| 三、有关康奈尔大学近代开展对外农业援助的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框架 |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 一、相关理论依据 |
| 二、研究方法 |
| 三、资料来源 |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 二、可能的不足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 第一节 “对外农业援助”的内涵与外延 |
| 一、对外援助(援外)、国际援助 |
| 二、对外农业援助 |
| 第二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和辨析 |
| 一、国际发展援助 |
| 二、粮食援助 |
| 三、国际农业与农村发展 |
| 第二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
| 第一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发端的背景与动因 |
| 一、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宏观背景 |
| 二、对外农业援助在康奈尔大学起源的内部动因 |
| 第二节 起源阶段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地域与方式的选择 |
| 一、地域的选择: 拉美与亚太地区 |
| 二、基于高校基本职能的援助方式的选择 |
|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
|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招收外国留学生 |
| 二、开展科学研究: 零星出现的资源考察 |
| 三、以个人活动为主的知识转移与技术推广 |
| 四、校内组织或相关保障: 民间组织与社团的成立 |
| 第三章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的转型和快速发展 |
| 第一节 转型的背景和动因 |
| 一、对外农业援助发生转型时的全球局势与宏观背景 |
| 二、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获得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
| 第二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转型中的地域和方式的选择 |
| 一、地域的选择: 广泛性与重点性并存 |
| 二、更加综合多样的援助方式 |
| 第三节 主要援助活动内容 |
|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 关注重点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 |
| 二、开展科学研究: 内容极大拓展与丰富 |
| 三、在技术推广基础上形成更加立体综合的援助项目 |
| 四、校内组织或保障: 官方机构的成立与激励措施 |
| 第四章 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个案及其比较分析 |
| 第一节 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 康奈尔—金陵故事 |
| 一、援助背景与起源 |
|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
|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
| 第二节 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 康奈尔—洛斯巴诺斯故事 |
| 一、援助背景及起源 |
| 二、主要援助经历与内容 |
| 三、援助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
| 第三节 康奈尔大学对外农业援助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和分析 |
| 一、援助行为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的对比 |
| 二、援助对象和发生地点的比较 |
| 三、援助方式与行为的比较 |
| 第五章 评价与启示 |
| 第一节 历史评价 |
| 一、带给受援方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
| 二、援助行为具有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特征 |
| 三、推动先进农业科技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
| 四、特定时代背景下帮助获取国家利益的工具 |
| 五、“美国需要”和“美国模式”形成的历史局限性 |
| 第二节 经验与启示 |
| 一、对外农业援助与农业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
| 二、紧紧依托高校基本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
| 三、“官民并举”和多渠道的经费投入 |
| 四、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属性 |
| 五、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 导论 第一节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
| 研究现状 第三节 |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
|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
|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
| 理论基础 第二节 |
| 研究框架 第三章 |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一节 |
|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 |
|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的验证 小结 第四章 |
| 台湾产品空间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
| 产品分类标准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
| 台湾低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
| 台湾中等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
| 台湾高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单方引导”合作模式 第一节 |
| 台湾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
| “单方引导”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六章 |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 第一节 |
| 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二节 |
| 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三节 |
| 台湾与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七章 |
| 结语 第一节 |
| 研究结论 第二节 |
| 相关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产品名称 附录2 |
| 低中高技术产品的代码及名称 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奖励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假说 |
| 1.2.3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数据来源 |
| 1.3.3 技术路线图 |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 2.1.1 农业机械 |
| 2.1.2 农业机械化 |
| 2.1.3 城镇化 |
| 2.1.4 农机跨区服务 |
| 2.1.5 空间溢出效应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 2.2.2 城乡二元经济理论 |
| 2.2.3 俱乐部理论 |
| 2.2.4 农户模型理论 |
| 2.2.5 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理论 |
| 2.3 文献综述 |
| 2.3.1 非农就业对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
| 2.3.2 非农就业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 2.3.3 农业机械化对非农就业的贡献 |
| 2.3.4 关于耕地细碎化和农业机械化的争论 |
| 2.3.5 农业机械化和粮食产出之间的关系 |
| 2.3.6 本文在文献上可能的贡献 |
| 3 研究背景 |
| 3.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
| 3.1.1 农业机械化的起步阶段: 1949-1980年 |
| 3.1.2 农业机械小型化阶段: 1981-2001年 |
| 3.1.3 农业机械大中型化阶段: 2002年至今 |
| 3.2 中国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历史 |
| 3.2.1 全面管制阶段: 1949-1982年 |
| 3.2.2 逐步放开阶段: 1983-2002年 |
| 3.2.3 加速推进阶段: 2003年至今 |
| 3.2.4 中国就业非农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趋同性 |
| 3.3 中国农机跨区服务发展的历史 |
| 3.3.1 初级发展阶段: 1996年之前 |
| 3.3.2 井喷式发展阶段: 1996-1999年 |
| 3.3.3 全面推进阶段: 2000-2013年 |
| 3.3.4 回落阶段: 2014年至今 |
| 4 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路径分析: 俱乐部理论的视角 |
| 4.1 农户使用农机服务的“俱乐部模型” |
| 4.1.1 数理模型 |
| 4.1.2 图形分析 |
| 4.2 在中国农机作为俱乐部商品的可行性 |
| 4.2.1 自然禀赋的可行性 |
| 4.2.2 制度安排的可行性 |
| 4.2.3 市场竞争的可行性 |
| 4.3 俱乐部视角下中国农机化的发展路径——相对静态均衡分析 |
| 4.3.1 非农就业增加,农业劳动力工资上升 |
| 4.3.2 国家扶持农机工业,对大中型农机给予补贴 |
| 4.3.3 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规模增加 |
| 4.4 本章小结 |
| 5 城镇化拉动农业机械化的规律和内在动力 |
| 5.1 引言 |
| 5.2 文献回顾 |
| 5.3 理论模型 |
| 5.4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 5.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 5.4.2 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
| 5.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 5.5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
| 5.5.1 初步回归结果 |
| 5.5.2 农业劳动力密度中介效应的检验 |
| 5.5.3 稳健性检验 |
| 5.6 本章小结 |
| 6 非农就业、农机投资和农机服务利用 |
| 6.1 引言 |
| 6.2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 6.3 农户模型 |
| 6.4 数据、计量模型和样本统计性描述 |
| 6.4.1 数据来源 |
| 6.4.2 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 |
| 6.4.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 6.5 回归结果和讨论 |
| 6.6 稳健性检验 |
| 6.6.1 异常值的干扰问题 |
| 6.6.2 非农就业的内生性问题 |
| 6.6.3 来自山东省调研数据的验证 |
| 6.7 本章小结 |
| 7 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布规律 |
| 7.1 引言 |
| 7.2 问题的提出:来自全国数据和省级数据的矛盾 |
| 7.2.1 背景与假设 |
| 7.2.2 回归结果与讨论 |
| 7.3 空间上的统计分析 |
| 7.4 空间计量分析 |
| 7.4.1 基本模型设定与估计 |
| 7.4.2 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分布规律 |
| 7.4.3 跨经纬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 7.5 本章小结 |
| 8 结论和政策启示 |
| 8.1 主要结论 |
| 8.2 政策启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 一、经历与见闻 |
| 以音乐的形式留下印象 |
| 有惊无险 |
| 到番人家做客 |
| 民以食为天 |
| 黑工 |
| 有这样的事吗? |
| 几件辛酸事儿 |
| 胃出血 |
| “上海十六铺” |
| 相处 |
| 蒙面人 |
| 延居留 |
| 阁楼 |
| 二、有关写作的事儿 |
| 落寞 |
| 台湾女老师 |
| 马可·波罗中文书店 |
| 离罗马一百公里处小镇 |
| 找不到自己位置 |
| 老板, 你信写不完的呀 |
| 三、漂泊异域的人 |
| 拖拉机手 |
| 连女士一家子 |
| 桃花 |
| 米兰老板 |
| 电视机 |
| 远房大伯 |
| 烫工夫妇 |
| 郦桑桑 |
| 娱乐杂志上的中国女人 |
| 蛇头阿三 |
| 遥远的风车 |
| 1 菲律宾农业机械化现状 |
| 1.1 水稻种植农机化水平 |
| 1.2 主要农机保有情况 |
| 1.2.1 菲律宾使用的手扶拖拉机结构简单, 发动机全部是进口, 底盘和农具由国内生产。 |
| 1.2.3 菲律宾使用的动力机械以5~14. |
| 1.2.5 菲律宾使用的脱粒机都是本国产的全喂入式, 分带清选装置和不带清选装置2种。 |
| 1.2.6 菲律宾的粮食主要靠日晒自然干燥。 |
| 1.2.8 菲律宾有可灌溉地138万hm2 (单季) , 其中国家 |
| 2 菲律宾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
| 2.1 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
| 2.2 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将会保持上升的势头 |
| 2.2.1 手扶拖拉机和发动机手扶拖拉机是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 用途十分广泛。 |
| 2.2.2 四轮拖拉机36. |
| 2.2.3 割晒机人工收割生产率很低, 发展割晒机投 |
| 2.2.4 脱粒机目前都是国产的脱粒机, 比较适合菲律宾国情, 进口的可能性不大。 |
| 2.2.5 烘干机年销售量保持在50台左右, 主要在米厂, 农村很难推广。 |
| 2.2.6 碾米机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 |
| 2.2.7 水泵年销售保持在15 000~20 000台左右。 |
| 3 中国农机进入菲律宾市场的前景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