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明[1](2014)在《紫皮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生物合成影响因素和相关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紫皮大蒜G075为主要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蒜鳞茎外皮中花青苷含量和相关合成酶的变化,以及不同品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花青苷的种类组成和含量,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紫皮大蒜发育过程中,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呈现动态变化,鳞茎初始膨大期,鳞茎外皮中花青苷的含量比较稳定,但是生育后期随着大蒜鳞茎的成熟,新鲜外皮中花青苷含量下降。外皮中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CHI酶活性与花青苷积累趋势一致,而DFR和PAL酶活性的变化与花青苷的积累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CHI可能是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的关键酶。(2)生长环境的温度对花青苷的合成影响很大。相比于大棚和小棚的处理,露地条件下外皮中CHI酶活性较高,鳞茎外皮中花青苷的含量也较高,表明露地栽培有利于花青苷的合成。栽培基质的pH值对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影响很大。pH6.5条件下,鳞茎外皮中CHI活性高于pH7.5和pH8.5,表明低pH有利于花青苷的生物合成。(3)氮素水平影响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在1/2N水平下,鳞茎外皮中花青苷的积累高于1N和2N水平,且CHI酶活性也较高,表明缺氮的条件下有利于花青苷的生物合成。磷素水平也影响了花青苷的生物合成。1/2P和2P水平下鳞茎外皮中花青苷的含量低于1P水平,表明1P水平下有利于花青苷的生物合成。(4)大蒜不同生育时期花青苷种类和含量不同。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和天竺葵素4种花青苷在生育期前期含量较高,后期随着大蒜鳞茎的成熟,鳞茎外皮中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和天竺葵素含量均降低,与花青苷总量变化趋势相同,但是4种花青苷在总花青苷中的所占的比例随生育期没有变化。(5)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蒜鳞茎外皮中4种花青苷的含量不同,氮素和磷素虽然影响4种花青苷的含量,但没有改变它们在总花青苷中所占的比例;而温度和pH不仅改变了4种花青苷的含量,也影响了它们的比例,在pH6.5条件下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在总花青苷中的比例较高,但是在pH8.5条件下,天竺葵素和矮牵牛素的比例较高,温度改变了矮牵牛素在花青苷中的比例,大棚和小棚内鳞茎外皮中矮牵牛素的比例高于露地处理。(6)不同大蒜品种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不同。白皮蒜G046中没有检测到花青苷,G100总花青苷含量显着低于其它4个紫皮蒜品种,G088、G105、G2010-4和G075,这4个品种中花青苷含量、总量及比例均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所述,紫皮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含量和种类不仅因品种而异,还受栽培条件和生育时期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这些影响的规律,为紫皮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及其代谢调控奠定了基础,也为大蒜加工产业的蒜皮废弃物和紫皮大蒜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帅[2](2012)在《‘川花梨’农艺性状调查与营养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花梨是金花梨(pyrus pyrifolia nak.cv.Jinhua)芽变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本试验以川花梨为试材,对川花梨的农艺性状包括物候期、果实品质、果实生长发育、叶片及果实的矿物营养等进行了调查与测试。根据调查测定结果,对川花梨特征特性进行了全面描述,分析了物候期与生长发育特点,探讨了果实发育时期及发育特点和树体营养特性,进行了川花梨的营养诊断等研究。结果表明:1.川花梨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树姿半开张。幼树直立性强,结果后开张,枝条粗壮,分枝角度较小。1年生枝黄褐色,2-3年生枝棕色。叶片大,长15.2cm,宽8.7cm,卵圆形,较厚,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锯齿尖锐较细而密,刺芒多内合,叶柄长7.1cm,柄径0.24cm,幼叶深红色。花白色,花瓣近圆形,每花序5-8朵花,花粉较多。早果性强,定植后第2年开花结果,无采前落果现象。平均单果重450g左右,椭圆形或广卵圆形,成熟时果皮黄色,果面光滑,蜡质多,有光泽;果梗长,较粗;萼片脱落,果心小。果实风味甜,微香,果肉白色、质地脆汁液多,石细胞少,味甜,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12.8%,全糖10.01%,可滴定酸0.11%,维生素C含量27.12ig·g-,果实可食率88%以上2.川花梨具有早果、高产稳产、果大质优、耐贮藏、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优点。果实耐贮藏,室内可贮至翌年4-5月;对黑星病、叶斑病、轮纹病有较强抗性;成年树产量45000kg·hm-2,且连年稳产;在四川雅安8月底果实成熟,比金花梨提前15d左右。3.川花梨果实纵横径生长发育速度较金花梨快,但是由于金花梨果实发育周期较长,发育完成时的纵横径大小十分相近。两个品种果实均在6月中旬进入迅速膨大期,持续到7月下旬,果实纵横径生长呈“S”型曲线,两个梨品种果实鲜果重增长曲线呈明显“S”型曲线,单果重增长速率曲线呈单峰曲线。4.川花梨叶片和果实大量营养元素变异系数很小,微量元素变异系数较大;同一元素叶片中含量大于果实中含量,钾元素与铁元素在叶片中和果实中含量差异很小。元素间含量有一定相关性,其果实中的P与N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叶片与果实中大量元素正常适宜范围波动小,Zn元素和Fe元素适宜范围波动较大,这可能与测定土壤条件有关。
郭晓英[3](2011)在《忻州市梨、苹果树防冻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忻州市栽植梨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同川梨"就在原平市。当年"同川梨"曾远销东三省以及苏联、蒙古,很受青睐。七十年代以来新发展的酥梨,在忻府区、原平市、代县也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因土层深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好,糖分含量高,被列为农业部、山西省优质产品,小有名气。而苹果树在忻州市虽然发展较晚,却在忻定盆地发展很快,现在是一些乡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善,气候条件较差,冬季冻害和春季晚霜危害经常发
邱国梁[4](2011)在《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功能探讨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尤其对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着。《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农业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院地联营型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阅读文献,查阅搜集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的效果和意义,并总结提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建议。
陈刚明[5](2011)在《早熟梨新品系“02-1”选育及抗性研究》文中认为砂梨(Pyrus pyrifolia Nakai)是原产我国南方和日本的梨栽培种之一,以果肉中含有砂砾状的石细胞而得名。原有品种因大部分肉质较为粗糙,果面颜色多为褐色,欠美观、经济价值较低。在中国南方的大部分省市均有栽培。1998年,由宣城市农委牵头,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引入‘翠冠’、‘清香’、‘西子绿’等一批梨新品种进行定植,2002年夏季,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与宣城市农科所的专家,在宣州区古泉镇早熟梨生产基地范昌立农户梨园中,发现了两株‘清香’变异单株,分别编号为‘02-1’、‘02-2’,并且对‘02-1’开展遗传稳定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变异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浓绿,与‘清香’比较,其果形圆整、果肉细腻、成熟期提早7d左右,果实综合品质优于‘清香’。经连续8年的观察,变异植株植物学性状和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稳定。(2)为了鉴定这个变异的类别,对‘清香’和‘02-1’变异单株进行RAPD标记研究,试验表明‘02-1’较‘清香’在DNA水平上出现了变异,推测‘02-1’为清香营养系变异类型。(3)2009年,对‘02-1’和南方早熟梨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研究,采用多级多因子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宣城地区栽培的9个早熟梨品种果实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2-1’的模糊综合评判值仅次于翠冠,‘02-1’果实经济性状优良,有推广价值;(4)田间调查发现,‘02-1’对黑星病、炭疽病、黑斑病以及梨木虱、蚜虫等多种病虫害具有很强的抗性。室内接菌试验、叶片下表皮气孔使用显微观察、叶片多酚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证明了‘02-1’对逆境条件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5)通过栽培试验,对‘02-1’适宜的授粉品种、栽植密度、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等配套技术进行研究,集成了"02-1”标准化栽培技术。
孙启兰[6](2009)在《红色西洋梨新品种引进及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红色西洋梨品种红安久、早红考蜜斯、红考蜜斯、凯思凯德、红长把为试材,调查并研究了其在枣庄市栽培的物候期、植物学特征、新梢生长发育特性、抗病性,研究了不同栽植方式(一穴单株和一穴两株)和多效唑对西洋梨枝条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4年连续对5个西洋红梨品种各种性状及果品品质的分析比较,从中选出该市发展的果大色艳,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抗病早、晚熟的优良品种3个。(1)早红考蜜斯:早果、早熟、品质好,丰产抗病。栽后第3年开花,第4年结果,7月中下旬成熟,是红梨中最早成熟的优良品种。(2)红安久:晚熟、抗病、耐贮、酸甜可口,香味浓郁,品质上等。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恒温可贮藏到翌年6月份。(3)凯思凯德:果实大,近圆形,美观、丰产、抗病性强,是品质最好的晚熟的优良红梨品种之一。2.红色西洋梨幼树新梢生长时间长,萌发后即进入迅速生长期,直至70d左右开始缓慢生长,只有1次生长高峰。玛瑙和绿宝石1年中有2次生长高峰,有两次生长缓慢期。3.在抗病性上,西洋梨品种均抗黑星病,感病率为0;红考蜜斯感染褐斑病率为(57.3%),红色长把梨感染锈病率为(2%),其余品种均未受感染。4.一穴两株栽植可使红梨幼树提早结果,产量高于单植;树盘覆草能保持土壤水分、稳定地温,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肥力。5.在红色西洋梨生长季(分别在6月8、18、28日)喷施15%多效唑150倍3次,可有效控制红色西洋梨的新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
周焕新[7](2007)在《云南红梨色泽变化与套袋对果实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以高接红梨为试材,于2005年--2007年研究早熟(95-2)、中熟(32)、晚熟(35)三个梨树品中在果实发育期间的色素(叶绿素、花青苷、胡萝卜素)、糖及PAL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着色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点的发育,果皮下表层石细胞的发育;同时研究套袋对上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随叶绿素的降解,花青苷大量合成;花青苷的积累随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花青苷的积累随PAL活性的加强而增加。2.果实发育过程中早熟品种随着延迟采收花青苷分解,大田表现和试验实所测数据相吻合。中熟和晚熟两个品种在果实发育初期也有退色现象,这与实验室所测数据相呼应。3.进一步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点的形成过程,果皮下表皮石细胞的发育过程。运用电脑三维系统研究了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瘤状凸起现象”。4.研究了使用不同颜色的膜袋对上色的影响,并指导生产,应用于生产。在研究红梨上色时发现,花青苷含量的增加与叶绿素含量的减少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是:早熟R2=0.9283,回归系数b= -2.6101;中熟R2=0.4781,回归系数b=-1.2509;晚熟R2=0.5588,回归系数b= -1.234。花青苷和PAL活性的增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是:早熟R2=0.7933,回归系数b= 14.796;中熟R2=0.9809,回归系数b=0.0319;晚熟R2=0.8595,回归系数b=0.0286。花青苷和可溶性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是:早熟R2=0.9376,回归系数b=1.3684;中熟R2=0.6688,回归系数b=1.7814;晚熟R2=0.7194,回归系数b=1.8108。在套袋方面,进行了六种不同颜色膜袋的实验,从中选择出适宜上色的膜袋类型,从而为生产服务。
秦仲麒[8](2005)在《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该研究通过种间杂交技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杂交实生后代的初选、复选和决选研究,并在品种比较试验、中试和区试的基础上,完成了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和“鄂梨2号”的选育研究,已于2002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开展了其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和由省内及省外的规模化推广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鄂梨1号”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30g,最大果重493.5g,果形整齐一致。果皮绿色,具少许蜡质光泽。果点小、中多、分布极浅。果面极平滑洁净,外观美。果肉白色,肉质细、脆、嫩、汁多,石细胞极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0.5~12.1%,总糖7.88%,总酸0.16%,维生素C含量1.39mg/kg。果心小,横径为2.69cm,果心闭合。果实耐贮藏,常温下置于纸箱中10天后好果率为94.83%,15天后好果率为91.26%,贮藏期19天。品质中上等。“鄂梨2号”成熟期早、外观美、品质优,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果重330g,果形整齐一致。果皮薄、果实底色绿色,果面黄绿色,具蜡质光泽。果点中大、中多。果面平滑光洁。果肉洁白,肉质细、脆、嫩、汁多,石细胞极少,味甜,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2.0~14.7%,总糖7.76%,总酸为0.16%,维生素C含量为13.5mg/kg,品质上。果心极小,果心横切面直径小于1/3果实横切面直径,果心闭合。果实耐贮藏,货架期长,常温下贮藏期约18天。可溶性固形物分别高出早酥和金水2号21.3%和13.8%,总糖分别高于早酥和金水2号38.0%和20.4%,口感风味亦浓于金水2号,显着浓于早酥。 研究提出了鄂梨1号、2号的栽培技术要点:1、高标准建园。定植前应抽槽改土,施足有机肥。抬高定植,定植株行距2.0米×4.0米。搭配适宜的授粉品种。2、整形修剪。鄂梨1号宜采用疏散分层形。鄂梨2号宜采用双层开心形或小冠疏层形。幼树修剪宜轻,少短截,多拉枝,培养牢固骨架;盛果期对结果枝组应注意回缩更新复壮,以延长盛果期。3、合理施肥。秋季重施基肥,可按1千克果1~2千克肥的比例施入农家肥;2月中旬(萌芽前20~30天)施速效氮肥作萌芽肥;5月中旬施复合肥作壮果肥。4、疏花疏果。疏蕾于花芽膨大前结合花前复剪进行,疏果于谢花后10天进行,先每果台留果2~3个,5月中旬定果,每果台留果1~2个,最好留第3和第4序位上的果实。并做好果实膨大期的抗旱排涝工作。5、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止过早落叶及二次花。
徐常胜,金菊[9](2002)在《引大灌区红巴梨的引种与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在引大灌区引种红巴梨的主要生长性状与栽培技术要点。
王德生[10](2002)在《红巴梨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培育的红巴梨,是优质洋梨品种,具有早果、高产、高效等特点,2000年1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植物学特征 幼苗新梢和幼叶均为红色,展叶后变为绿色。1年生苗有2~3个副梢,幼树生长直立,树姿呈纺锤形,主干浅褐色,表面光滑。1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蔬菜类产品外皮颜色果皮颜色研究进展 |
| 1.1.1 外皮颜色与商品性 |
| 1.1.2 葱蒜类表皮颜色与功能 |
| 1.2 花青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 1.2.1 花青苷的来源、结构、种类与功效 |
| 1.2.2 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
| 1.2.3 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酶研究进展 |
| 1.3 花青苷生物合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 1.3.1 环境光照条件的影响 |
| 1.3.2 环境温度条件的影响 |
| 1.3.3 基质 pH 值的影响 |
| 1.3.4 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
| 1.3.5 糖含量的影响 |
| 1.3.6 矿质元素的影响 |
| 1.3.7 其它因素的影响 |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紫皮大蒜外层鳞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花青苷相关酶活性及花青苷含量测定 |
| 2.1.1 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研究方法 |
| 2.2 不同环境条件下花青苷合成相关酶活性及花青苷含量测定 |
| 2.2.1 材料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研究方法 |
| 2.3 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成分鉴定 |
| 2.3.1 材料 |
| 2.3.2 研究方法 |
| 2.3.3 液相色谱条件 |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 3.1 大蒜鳞茎发育过程中外皮花青苷含量及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 3.1.1 鳞茎外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 |
| 3.1.2 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 |
| 3.1.3 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
| 3.2 不同环境条件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及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2.1 环境温度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和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2.2 栽培基质 pH 值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和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影响 |
| 3.2.3 氮素水平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和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2.4 磷素水平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含量和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3 不同品种大蒜不同生育期鳞茎外皮花青苷的种类 |
| 3.3.1 不同生育期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的种类变化 |
| 3.3.2 不同生育期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种类的比例变化 |
| 3.3.3 不同品种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种类的差异 |
| 3.3.4 不同品种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种类比例的差异 |
| 3.4 不同环境条件对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种类的影响 |
| 3.4.1 栽培温度条件的影响 |
| 3.4.2 栽培基质 pH 值的影响 |
| 3.4.3 不同氮素水平的影响 |
| 3.4.4 不同磷素水平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栽培条件下紫皮大蒜鳞茎外皮中花青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2 大蒜鳞茎发育过程和不同栽培条件下鳞茎外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 4.3 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环境下大蒜鳞茎外皮花青苷种类的变化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农艺性状研究 |
| 2.1.1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差异 |
| 2.1.2 同一品种农艺性状具有遗传多样性 |
| 2.1.3 农艺性状与遗传规律 |
| 2.2 矿质营养元素 |
| 2.2.1 矿质营养与果树品质 |
| 2.2.2 矿质营养与果树产量 |
| 2.2.3 矿质营养与果树抗逆性 |
| 2.3 光合特性研究 |
| 2.3.1 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 |
| 2.3.2 光合特性与产量 |
| 2.3.3 光合特性与成熟期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材料 |
| 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
| 3.3 测试分析 |
| 3.3.1 农艺性状及物候期田间调查 |
| 3.3.2 叶片与果实测试 |
| 3.3.3 病害指数测定 |
| 3.3.4 枝条电解质渗出率测定 |
| 3.3.5 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川花梨基本特性 |
| 4.1.1 川花梨农艺性状 |
| 4.1.2 川花梨与金花梨树体基本性状 |
| 4.2 物候期调查 |
| 4.2.1 川花梨叶芽物候期 |
| 4.2.2 川花梨花芽物候期 |
| 4.2.3 川花梨坐果落果情况调查 |
| 4.2.4 川花梨结果枝类型 |
| 4.2.5 川花梨果实生长动态 |
| 4.3 川花梨果实品质 |
| 4.3.1 川花梨果实外观品质 |
| 4.3.2 川花梨果实内在品质 |
| 4.3.3 川花梨果实品质鉴评评分 |
| 4.4 叶片与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 |
| 4.5 川花梨病害及抗寒性 |
| 4.5.1 川花梨与金花梨主要病害发病指数 |
| 4.5.2 枝条电解质渗出率 |
| 4.6 川花梨营养特性 |
| 4.6.1 川花梨果园园地及树体基本情况 |
| 4.6.2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
| 4.6.3 川花梨光合营养特性 |
| 4.6.4 叶片矿物营养 |
| 4.6.5 果实矿物营养 |
| 4.6.6 叶片与果实中矿物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 |
| 4.6.7 叶片与果实矿物营养元素含量范围 |
| 5 讨论 |
| 5.1 川花梨与金花梨的大部分农艺性状具有相似性 |
| 5.2 生态气候对物候期和果实品质等特性的影响 |
| 5.3 生态气候对川花梨栽培区域及产量的影响 |
| 5.4 叶片与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及相关性 |
| 6 结论 |
| 6.1 川花梨农艺综合性状具有特异性与品质优良性 |
| 6.2 川花梨抗性及适应性强 |
| 6.3 川花梨果实发育快 |
| 6.4 川花梨叶片与果实矿物营养含量存在适宜范围 |
| 6.5 生产中应合理平衡施肥适时采收 |
| 7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本论文经费资助项目 |
| 一、忻州市梨、苹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
| 二、冻害是制约忻州市梨、苹果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 |
| 三、梨、苹果树防冻及高产栽培技术 |
| 1. 引进新品种, 逐步调整品种结构 |
| 2. 加强管理, 增强树势 |
| 3. 推广梨果套袋技术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2 目的及意义 |
|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1.4 预期目的 |
| 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1 农业科技园区内涵 |
| 2.1.1 农业科技园区内涵 |
| 2.1.2 农业科技园区基本特征 |
| 2.1.3 农业科技园区的分类 |
| 2.2 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 |
| 2.2.1 农业科技园区是科研试验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
| 2.2.2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示范展示的良好平台 |
| 2.2.3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都具有集成创新的特性 |
| 2.2.4 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 |
| 2.2.5 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极佳场所 |
| 2.3 国内外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 2.3.1.国外农业园区的主要模式 |
| 2.3.2 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
| 2.3.3 国外农业园区与我国农业园区的主要联系 |
| 2.3.4 国外农业园区与我国农业园区的主要区别 |
| 2.3.5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
| 2.4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2.4.1 园区建设资金缺乏,可持续发展困难 |
| 2.4.2 区建设模式雷同,辐射带动作用弱 |
| 2.4.3 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 |
| 2.4.4 经营管理机制与市场不相适应 |
| 第三章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区及其示范带动功能 |
| 3.1 中国农科院廊坊园区基本情况 |
| 3.2 院地合作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机遇与合作机制分析 |
| 3.2.1 院地合作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机遇 |
| 3.2.2 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区合作机制 |
| 3.3 园区示范带动的意义 |
| 3.3.1 新技术和新成果示范作用 |
| 3.3.2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
| 3.3.3 培养、培训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 |
| 3.4 中国农科院廊坊园区示范带动工作 |
| 3.4.1 园区内示范项目 |
| 3.4.2 中国农业科学院广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
| 3.4.3 科技合作项目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
| 3.4.4 多种途径增强园区示范展示功能 |
| 3.4.5 园区示范带动成效显着 |
| 第四章 结论 |
| 4.1 发挥农业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的建议 |
| 4.1.1 明确指导思想、实施思路 |
| 4.1.2 因地制宜,科学办园 |
| 4.1.3 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 |
| 4.1.4 创新技术,凝聚人才 |
| 4.1.5 发展主导,强化示范带动功能 |
| 4.1.6 以点带面,逐步扩散 |
| 4.1.7 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普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水平 |
| 4.1.8 建立良好的信息联络网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综述 |
| 1.1 中国梨树栽培历史和现状 |
| 1.2 梨品种选育研究 |
| 1.2.1 引种 |
| 1.2.2 实生选种 |
| 1.2.3 芽变选种 |
| 1.2.4 辐射育种 |
| 1.2.5 杂交育种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仪器与试剂 |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 3.2.2 主要试剂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品种资源经济性状模糊综合评判 |
| 3.3.2 抗性鉴定 |
| 3.3.3 变异分子检测 |
| 3.4 技术路线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生物学调查 |
| 4.1.1 植物学特性 |
| 4.1.2 生长结果习性 |
| 4.1.3 物候期 |
| 4.2 模糊综合评判 |
| 4.2.1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测定 |
| 4.2.2 分析方法 |
| 4.2.3 评判结果 |
| 4.3 ‘02-1’抗性鉴定 |
| 4.3.1 田间病情指数调查 |
| 4.3.2 梨黑星病、炭疽病和梨锈病的抗性比较 |
| 4.3.3 病害抗性机制研究 |
| 4.4 变异品种RAPD分析 |
| 4.5 配套栽培技术 |
| 4.5.1 授粉品种选择 |
| 4.5.2 建园与定植 |
| 4.5.3 土肥水管理 |
| 4.5.4 花果管理 |
| 4.5.5 整形修剪 |
| 4.5.6 病虫害防治 |
| 4.5.7 适时采收 |
| 4.5.8 推广应用前景及适用范围 |
| 5 讨论 |
| 5.1 气孔密度对叶片病害抗性影响 |
| 5.2 叶片多酚与病害抗性关系 |
| 5.3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抗性关系 |
| 5.4 关于变异类型的RAPD鉴定 |
| 6 结论 |
| 6.1 ‘02-1’经济性状综合评判 |
| 6.2 抗性鉴定 |
| 6.3 变异分子检测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国内外西洋梨生产与发展现状 |
| 1.2 国内外西洋梨研究现状 |
| 1.2.1 西洋梨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抗逆性分析 |
| 1.2.2 西洋梨组织培养方法 |
| 1.2.3 西洋梨果实采后生理特性 |
| 1.2.4 西洋梨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
| 1.3 西洋梨在我国的生态区划 |
| 1.4 西洋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
| 1.4.1 发展西洋梨有利于优化梨品种结构 |
| 1.4.2 西洋梨具有市场空间 |
| 1.4.3 我国具有适宜西洋梨发展的生态条件 |
| 1.4.4 西洋梨具有国际竞争力 |
| 1.4.5 发展西洋梨可带动我国梨果加工业发展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的提出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条件 |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梨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长特性研究 |
| 3.2 不同梨品种的抗逆性研究 |
| 3.3 早红考蜜斯幼树栽植方式研究 |
| 3.4 不同覆盖方式对早红考蜜斯幼树生长的影响 |
| 3.5 多效唑对西洋梨新梢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6 红色西洋梨的果实发育与果实品质 |
| 3.7 红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
| 1 引言 |
| 1.1 关于果实色泽研究的现状 |
| 1.2 课题来源和目的、意义 |
| 1.3 梨的概述 |
| 1.4 红梨的概况 |
| 1.5 花青苷的合成 |
| 1.6 影响花青苷合成的内在因素 |
| 1.7 影响花青苷合成的外在因素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各种色素测定方法 |
| 2.2 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
| 2.3 可滴定酸的测定(滴定法) |
| 2.4 显微镜下观察果点和石细胞发育 |
| 2.5 PAL 活性测定 |
| 3 结果分析 |
| 3.1 果皮叶绿素、花青苷与胡萝卜素之间的分析 |
| 3.2 PAL、还原性糖、可溶性糖与花青苷之间关系的分析 |
| 3.3 果实上色过程中与紫外线强度之间的变化 |
| 3.4 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团的变化 |
| 3.5 果点情况分析 |
| 3.6 果实表皮结构三维图分析 |
| 第二部分 |
| 1. 不同膜袋对红梨品质的影响 |
| 1.1 不同颜色套袋对果实果点及果皮粗糙程度和硬度的影响 |
| 1.2 不同颜色套袋对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的影响 |
| 1.3 不同颜色套袋对果皮花青素和叶绿素的影响分析 |
| 总结 |
| 1. 套袋与不套袋果的比较 |
| 2. 色素的变化 |
| 讨论 |
| 1.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青苷含量及其相关次生物质代谢 |
| 2. 促进果实着色的栽培技术措施 |
| 3. PAL 与上色的关系 |
| 4. UV-B 辐射强度与上色之间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前言 |
| 1.1 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
| 1.1.1 世界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
| 1.1.2 中国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
| 1.1.3 中国梨引种概况 |
| 1.1.4 梨果实性状遗传规律 |
| 1.1.4.1 梨果实成熟期的遗传 |
| 1.1.4.2 梨果实锈色的遗传 |
| 1.1.4.3 梨果实大小的遗传 |
| 1.1.4.4 梨果实形状的遗传 |
| 1.1.4.5 梨果色泽的遗传 |
| 1.1.4.6 梨果实风味的遗传 |
| 1.1.4.7 梨果实肉质的遗传 |
| 1.1.4.8 梨果心大小的遗传 |
| 1.1.4.9 梨石细胞的遗传 |
| 1.1.4.10 梨果实无籽性的遗传 |
| 1.1.4.11 果点、果皮厚度、果柄和果汁的遗传 |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选育经过 |
| 3 主要性状 |
| 3.1 果实性状 |
| 3.1.1 鄂梨1号果实性状 |
| 3.1.2 鄂梨2号果实性状 |
| 3.2 植物学特征 |
| 3.2.1 鄂梨1号的植物学特征 |
| 3.2.2 鄂梨2号的植物学特征 |
| 3.3 生长结果习性 |
| 3.3.1 鄂梨1号的生长结果习性 |
| 3.3.2 鄂梨2号的生长结果习性 |
| 3.4 物候期 |
| 3.4.1 鄂梨1号物候期 |
| 3.4.2 鄂梨2号物候期 |
| 3.5 抗性及适应性 |
| 3.5.1 鄂梨1号抗性及适应性 |
| 3.5.2 鄂梨2号抗性及适应性 |
| 4 栽培技术要点 |
| 4.1 授粉品种选配 |
| 4.1.1 鄂梨1号授粉品种选配 |
| 4.1.2 鄂梨2号授粉品种选配 |
| 4.2 栽植密度 |
| 4.3 适宜树形 |
| 4.3.1 鄂梨1号适宜树形 |
| 4.3.2 鄂梨2号适宜树形 |
| 4.4 修剪 |
| 4.4.1 鄂梨1号修剪 |
| 4.4.2 鄂梨2号修剪 |
| 4.5 疏花疏果 |
| 4.6 施肥 |
| 4.6.1 基肥 |
| 4.6.2 催芽肥 |
| 4.6.3 壮果促花肥 |
| 4.7 综合防治病虫害 |
| 5 栽培表现及推广应用情况 |
| 5.1 云南省安宁市 |
| 5.1.1 总体评价 |
| 5.1.2 栽培表现 |
| 5.1.2.1 果实性状 |
| 5.1.2.2 果实成熟期 |
| 5.1.2.3 抗病性 |
| 5.1.2.4 树势及丰产性 |
| 5.1.3 发展计划 |
| 5.2 广西桂林市 |
| 5.2.1 总体评价 |
| 5.2.2 栽培表现 |
| 5.2.2.1 栽培地点 |
| 5.2.2.2 成熟期 |
| 5.2.2.3 早果丰产性 |
| 5.2.2.4 果实性状 |
| 5.2.2.5 抗性 |
| 5.2.3 发展前景 |
| 5.3 湖北省应城市 |
| 5.3.1 总体评价 |
| 5.3.2 栽培表现 |
| 5.3.2.1 基地生态气候条件 |
| 5.3.2.2 树势及丰产性 |
| 5.3.2.3 抗性及适应性 |
| 5.3.2.4 果实性状 |
| 5.3.2.5 主要物候期 |
| 5.3.3 发展计划 |
| 5.4 其它地区应用情况 |
| 6 推广应用前景 |
| 7 我国落叶果树育种研究和推广的措施、经验及建议 |
| 7.1 研究和推广的措施、经验 |
| 7.1.1 制定“三边”研究方案 |
| 7.1.2 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 |
| 7.1.3 产研结合 |
| 7.1.4 抓住优势学科,稳定科研队伍,开展广泛合作 |
| 7.2 我国落叶果树育种研究的建议 |
| 7.2.1 走出“重引轻育”误区,创自主育种之路 |
| 7.2.2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并举 |
| 7.2.3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并重,且重视育种实践应用 |
| 7.2.4 把果树种质资源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基本情况 |
| 2 主要性状 |
| 2.1 形态特征 |
| 2.2 生长结果习性 |
| 2.3 果实经济性状 |
| 2.4 物候期 |
| 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 建园 |
| 3.2 栽植密度与栽植技术 |
| 3.3 配置授粉树 |
| 3.4 整形修剪 |
| 3.5 肥水管理 |
| 3.6 疏花疏果 |
| 3.7 吊枝 |
| 3.8 控制后期肥水 |
| 3.9 冬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