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张益[1](2021)在《我国芒果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芒果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生产消费均出现增长的趋势。在梳理我国芒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芒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总体来看,我国芒果单产较高,果品上乘,效益较好,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也存在种植品种较为单一、产业链发展滞后、管理技术推广不足、标准化系统有所欠缺等不足。在进一步厘清制约因素后,以提质增效为目的,提出促进我国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晓杰,田海,马晨,张群,王盼,阳辛凤[2](2021)在《不同芒果品种果实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研究芒果主产区(海南、广西)的3种主要芒果品种(台农、金煌、贵妃)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与差异。以3种芒果主栽品种为材料,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总糖、甜度值进行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熟期的芒果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芒果果实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果糖、葡萄糖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79.07 mg/g FW;台农果实的总糖、甜度值、蔗糖和果糖含量最高,葡萄糖含量最高的是金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的是贵妃;芒果果实中蔗糖和果糖含量高低表现为台农>金煌>贵妃(品种)、海南>广西(产地)。相关性分析显示,3种可溶性糖中对果实甜度呈正相关的是蔗糖和果糖。聚类分析可将芒果样品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积累型和己糖(葡萄糖和果糖)积累型。
朱杰[3](2020)在《海南芒果产业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海南地处热带,四季如春、光照充足、空气优质且土地肥沃,适合发展芒果生产。由于近年来海南芒果生产出现许多技术问题,使海南芒果品质下降。该文介绍海南芒果的基本情况,分析海南芒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关键技术,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海南芒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朱杰[4](2019)在《海南芒果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海南地处热带,四季如春,阳光灿烂,空气优质土地肥沃,适合发展芒果生产。但是近年来海南芒果生产出现许多技术问题,使海南芒果品质下降。该文介绍海南芒果的基本情况和种植优势,分析海南芒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了要提高芒果产值,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树立品牌意识,扩大交流,加强地理性品牌应用及监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强国内外基地开拓等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海南芒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昆澄[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芒果是世界着名的热带水果,因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广受欢迎,是我国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家农业部将芒果列为我国重点热区水果,把右江河谷列入芒果区域布局。之后,广西农业厅进一步将百色列为芒果重点区域和芒果优势区域。近年来百色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芒果生产发展的规划,使百色芒果迅速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芒果产业已发展成为百色市的支柱产业,是百色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百色芒果产业的发展对百色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论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了国内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百色芒果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从百色芒果品种结构、品牌建设、产业链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出百色芒果产业当前还存在品种结构待完善,品种更新慢;采后保鲜技术落后、冷链物流不完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深加工技术,芒果的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并分析了近年百色芒果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指出当前芒果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一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含量;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提高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加强芒果品牌与文化建设;提升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最后针对百色芒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科研等角度对百色芒果产业振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兰子汉[6](2018)在《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且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本研究结合大田生产实际,选取目前海南省主栽芒果品种红金龙为试验对象,通过研究纯硼四个水平(0/株、1.13g/株、2.26g/株、3.39g/株)、纯镁四个水平(Og/株、10g/株、20g/株、30g/株)配施对红金龙芒果叶片营养,果实营养、土壤养分、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对海南省红金龙芒果生产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成花率和挂果率的影响。镁肥施用量与成花率达到显着性相关,硼、镁肥用量与挂果率均呈现正相关,且硼肥与挂果率相关性更大。综合来说,处理E(Mg2B2)的成花率和挂果率最好,I(Mg3B3)处理的效果次之。且施用不同用量的硼、镁肥对成花率和挂果率总体都有促进作用。2.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处理D(Mg2B1)与对照相比增重的效果最明显,但增产的效果却较差;E(Mg2B2)处理的单果重效果仅次于D(Mg2B1)、G(Mg3B1),但是增产效果最好,达到35.68%;效果最差的是处理A(Mg1B1),单果重和产量与对照相比均降低了。综合各处理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以处理E(Mg2B2)的效果最好,处理A(Mg1B1)的效果最差。3.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果实VC含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除了处理A(Mg1B1)、B(Mg1B2)的维生素C含量比CK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要低,其余处理均比CK处理含量高。处理H(Mg3B2)的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效果最差的是处理A(MgiBi)。对果实外观品质影响中,处理G(Mg3B1)的效果最好,处理E(Mg2B2)、D(Mg2B1)其次,中-高用量镁肥,低-中用量硼肥的纵径明显比其他施肥处理要高;对果实横径增加最明显的是处理D(Mg2B1)其次是处理F(Mg2B3),中高水平镁肥对果实横径影响最大,硼肥对果实横径影响较小。4.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固酸比的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在可溶性固形物上,处理F(Mg2B3)的效果最好;效果最差的是处理D(Mg2B1),只提高了 3.48%。在可滴定酸上,处理C(Mg1B3)的降低效果最明.显;降低效果最差的是处理B(Mg1B2),仅降低了 8.33%。在固酸比上,处理I(Mg3B3)的效果最明显;效果最差的是处理B(Mg1B2),降低了 1.85%。综合各处理的影响,处理I(Mg3B3)的效果最好。5.硼、镁肥配施对叶片和果实矿质养分的影响。施用不同用量硼、镁肥均能增加叶片中B、Mg养分,促进果实吸收Mg、B养分,但是当硼、镁肥过量施用时,会抑制果实对其他养分的吸收。并不是土壤中养分含量越高,果实吸收养分的能力就越强。6.推荐施肥量。根据因子评价优良度排序,推荐本研究较佳的施肥配比组合是N(纯量)490g/株+P(P2O5 计)112g/株+K(K2O 计)540g/株+Mg(纯量)20g/株+B(纯量)2.26g/株。
赵军连[7](2017)在《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查阅二手资料,了解海南省澄迈地区热带水果的种植、生产概况。采用对果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经营者及其他相关人员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获取了部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同时检验了二手数据的准确性。基于澄迈地区水果业的种植情况,需要用大量数据来阐述,故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来研究。运用扩展的钻石模型,从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和机遇与政府因素五个方面对海南省水果种植业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基于对水果种植业竞争力定义以及对其构成要素的分析,依据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同时吸收国内外同类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本次测度的一级指标要素有5个,二级指标要素选了 18个。根据测出的海南省澄迈县水果种植业竞争力排名,对影响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通过研究在实践上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也有助于海南热带水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启凡[8](2017)在《我国芒果生产布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我国芒果产业发展迅速,在增加当地种植户收入和各主产省份农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2015年的数据显示,海南、广西、云南和四川这4个省份的芒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广西、云南和四川均有着较高的增速,与之相对的是种植面积保持基本不变的福建省和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并趋于稳定的广东省。与20年前相比,当时的广东曾是我国最重要的芒果产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保持着较大的规模。而2000年往后,随着四川省芒果的不断起步以及海南芒果的快速发展,广东省芒果产业逐渐失去了其优势地位。1998~2005年和2005年往后这两个时段属于我国芒果产业发展逐步稳定及不断调整的时期,从目前中国芒果生产布局的变迁过程来看,其生产布局逐渐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劳动力成本低且病虫害较少的地区集中和转移。毋庸置疑,中国芒果各主产区的地位正逐渐更替,了解我国芒果产业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对我国芒果产业布局优化及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是对我国芒果优势产区布局进行描述,同时对全国芒果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划分,主要从年末种植面积和全年总产量这两个指标入手,对我国芒果各主产省的发展特点进行梳理。然后采用生产集中度、生产规模指数和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对芒果产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找出芒果产业布局变动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结果发现: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芒果生产布局的变动。其中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是芒果生产布局时空演变的前提和基础,同样也是生产变动的制约因素,而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才是中国芒果生产布局变化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调整芒果种植结构,加强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实施芒果深加工战略,完善储存与运输设施建设,按比较优势调整芒果产业布局等都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钟勇,黄建峰,罗睿雄[9](2016)在《海南省芒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芒果栽培历史悠久,优势分布区主要在昌江、东方、乐东、陵水至三亚一带。本文总结了海南芒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调整品种结构、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和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是全面提升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韦运谢[10](2014)在《芒果炭疽病菌漆酶基因Lac1的克隆与致病相关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世界五大着名热带水果之一。芒果炭疽病是为害芒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国内外芒果产区普遍发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Penz.&Sacc)是芒果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物学、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等基础病理学方面,对病原菌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在致病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较少。以胶孢炭疽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病原菌致病相关功能基因及其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对揭示该菌致病机理及其与芒果之间的互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会为发展芒果炭疽病新的防治靶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基因同源克隆策略,从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中克隆了漆酶基因Lacl的全长序列,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潮霉素B抗性基因(gfp::hygB)插入突变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该基因敲除突变体并测定了其表型。主要结果如下:1.以愈创木酚为底物,平板法筛选获得产漆酶能力较高的菌株A2;提取A2漆酶粗酶液测定致病力,发现粗酶液能促进芒果炭疽病菌在寄主组织中的扩展。利用SEFA-PCR和RT-PCR技术获得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2966bp、1768bp,命名为Lacl。编码区中存在3个大小分别为47bp、50bp和64bp的内含子(位于第583-629,785-834和977-1040bp处);推测开放阅读框编码59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65.46kDa,等电点(PI)为5.36,其中前22个氨基酸残基是预测的信号肽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Lac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多种真菌的含铜氧化物酶聚为一类,其中与黄瓜炭疽菌(C. lagenarium) laccase (BAB32575.1)的相似性最高(73%)。因此推测本试验获得的Lacl基因为C. gloeosporioides的漆酶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 (JQ762259.1)。2.经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Lacl基因在侵染6h时表达最弱,9h时表达最强。用In-Fusion? HD Cloning Kit构建C. gloeosporioides的Lacl基因敲除载体pA2LFGHB,从该载体上扩增一段插有gfp::hygB基因的重组Lacl基因片段,转化C.gloeosporioides原生质体,所有转化子经PDA平板筛选、PCR验证和Southern杂交证实,确定获得一个突变体,命名为AA2LACl.表型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A2LAC1不能分泌漆酶,不能形成附着胞,产孢能力、纤维素酶酶活和胞内黑色素含量显着下降,菌落颜色由灰黑色变为近白色,气生菌丝和分枝数减少,菌丝生长速率下降;菌丝对温度更敏感;对酸碱环境的最适范围变宽;对多种盐的渗透胁迫反应和抗氧化能力增强;对部分碳氮源的利用发生了变化;用菌饼接种芒果嫩叶和熟果果皮,刺伤接种能产生病斑,但比野生型菌株的致病力显着下降,不刺伤则完全不能致病。说明漆酶Lacl在C. gloeosporioides菌丝的生长、发育、分化、黑色素的沉着,分生孢子、漆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寄主的致病力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剂与仪器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液相色谱条件 |
| 1.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1.3.3 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
| 1.3.4 TSS测定 |
| 1.3.5 总糖含量、甜度值的计算方法 |
| 1.3.6 回收率和精密度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
| 2.2 芒果样品果实TSS、总糖、甜度值以及各糖组分含量的变化范围及分布 |
| 2.3 不同品种芒果果实糖组分含量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 2.4 总糖及甜度值 |
| 2.5 蔗糖、果糖、葡萄糖产地及品种的含量变化分析 |
| 2.5.1 蔗糖 |
| 2.5.2 果糖 |
| 2.5.3 葡萄糖 |
| 2.6 糖组分相关分析 |
| 2.7 样品聚类分析 |
| 3 结论 |
| 0 引言 |
| 1 产业现状 |
| 1.1 特色优势 |
| 1.2 发展势头及市场前景 |
| 1.3 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
| 1.4 产量和品质面对挑战 |
| 1.5 产业服务升级亟待解决 |
| 2 发展瓶颈 |
| 2.1 品种单一且管理水平低 |
| 2.2 产品经济效益欠佳 |
| 2.3 品牌影响力较弱且市场竞争力不强 |
| 2.4 精准扶持力度不足 |
| 2.5 产业生产标准和规范有待加强 |
| 2.6 技术优势不明显 |
| 2.7 外部市场冲击影响较大 |
| 3 相关建议 |
| 3.1 积极改良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 3.2 强化管理与加大优良品种推广 |
| 3.3 加强培训和全面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
| 3.4 发展芒果产品深加工 |
| 3.5 树立品牌意识和抢抓市场 |
| 3.6 深化合作和提升产品品质 |
| 3.7 集约型管控与强化地理品牌意识 |
| 3.8 政策引领和发挥产业致富优势 |
| 3.9 拓展产业发展维度 |
| 4 结束语 |
| 一、海南芒果产业现状 |
| 1、海南芒果的优势 |
| 2、海南芒果产业形成规模,迅速发展 |
| 3、海南芒果是脱贫致富产业之一 |
| 4、导致芒果价格和品质不断下降的原因 |
| (1)病害流行 |
| (2)芒果摘后催不熟 |
| (3)芒果药害现象有时发生 |
| 5、综合技术不配套及保鲜问题 |
| 二、海南芒果产业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 1、品种单一、管理水平低 |
| 2、芒果加工成品较少,农民以鲜果销售为主 |
| 3、芒果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
| 4、政府投资较少,扶持力度不够 |
| 5、海南芒果生产上没有统一生产标准与规范 |
| 三、海南芒果产业发展建议 |
| 1、改造低产芒果园,提高芒果产值 |
| 2、推广芒果优良品种,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
| 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 |
| 4、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企业,发展芒果产品深加工 |
| 5、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
| 6、扩大交流,把新的技术提供给农民 |
| 7、加强海南芒果地理性品牌应用及监管工作 |
| 8、加大对芒果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 9、增强芒果的国内外基地开拓 |
| 四、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内容 |
| 1.3.4 技术路线 |
| 2 国内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1 国外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1.1 国外芒果生产概况 |
| 2.1.2 国外芒果进出口情况 |
| 2.1.3 国外芒果产业特点 |
| 2.2 国内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2.2.1 国内芒果生产概况 |
| 2.2.2 国内芒果市场情况 |
| 2.2.3 国内芒果加工情况 |
| 2.2.4 国内芒果产业主要存在问题 |
| 3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3.1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 3.1.1 右江区芒果生产概况 |
| 3.1.2 田阳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1.3 田东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1.4 田林县芒果生产概况 |
| 3.2 百色芒果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
| 3.2.1 品种资源 |
| 3.2.2 栽培与病虫害防控 |
| 3.2.3 加工技术 |
| 3.3 市场开拓与物流流通 |
| 3.4 品牌建设 |
| 3.5 生产组织形式 |
| 3.6 百色芒果产业与扶贫攻坚 |
| 3.7 百色芒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 3.7.1 品种结构待完善,品种更新慢 |
| 3.7.2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
| 3.7.3 采后保鲜技术落后,冷链物流不完善 |
| 3.7.4 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
| 3.7.5 缺乏深加工技术,芒果的附加值有待提升 |
| 4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 4.1 百色芒果发展趋势分析 |
| 4.1.1 主导品种特色化,区域布局趋向合理化发展 |
| 4.1.2 产业朝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
| 4.1.3 产业综合竞争力逐年提高 |
| 4.1.4 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应用推广范围稳步提高 |
| 4.1.5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带动芒果产业发展 |
| 4.1.6 芒果高端产品和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
| 4.2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思路与主要任务 |
| 4.2.1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 |
| 4.2.2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 |
| 4.3 百色芒果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
| 4.3.1 政府层面 |
| 4.3.2 企业层面 |
| 4.3.3 科研方面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附件2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芒果栽培现状 |
| 1.1.1 国外芒果产业现状 |
| 1.1.2 国内芒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 1.1.2.1 国内芒果生产现状 |
| 1.1.2.2 国内芒果生产主要问题 |
| 1.1.3 海南芒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 1.1.3.1 海南芒果生产现状 |
| 1.1.3.2 海南芒果生产主要问题 |
| 1.2 配方施肥在果树上的研究现状 |
| 1.3 镁、硼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 1.3.1 镁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 1.3.1.1 镁素的生理功能 |
| 1.3.1.2 镁素的研究现状 |
| 1.3.2 硼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 1.3.2.1 硼素的生理功能 |
| 1.3.2.2 硼素的研究现状 |
| 1.4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采样、制样和测定方法 |
| 2.3.1 土壤采集方法与制备 |
| 2.3.2 叶片样品采集方法与制备 |
| 2.3.3 果实样品采集方法与制备 |
| 2.3.4 产量及品质测定方法 |
| 2.3.5 样品矿质元素分析及方法 |
| 2.4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硼、镁肥配施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3.1.1 硼、镁肥配施对成花率和结果率的影响 |
| 3.1.2 硼、镁肥配施对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 |
| 3.1.3 硼、镁肥配施对VC含量的影响 |
| 3.1.4 硼、镁肥配施对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3.1.5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 3.2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和叶片主要矿质元素的影响 |
| 3.2.1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N元素的影响 |
| 3.2.2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P元素的影响 |
| 3.2.3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K元素的影响 |
| 3.2.4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Mg元素的影响 |
| 3.2.5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B元素的影响 |
| 3.2.6 小结 |
| 3.3 硼、镁肥配施处理与成熟期叶片、果实、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 3.4 硼、镁肥配施处理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 3.5 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的综合因子评价 |
| 3.5.1 果实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
| 3.5.2 果实性状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与处理优良度排序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硼、镁肥配施对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的影响 |
| 4.1.2 硼、镁肥配施对成花率和结果率的影响 |
| 4.1.3 硼、镁肥配施对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 |
| 4.1.4 硼、镁肥配施对品质的影响 |
| 4.1.5 因子评价推荐施肥量 |
| 4.2 结论 |
| 4.2.1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成花率和挂果率的影响 |
| 4.2.2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 4.2.3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内在品质的影响 |
| 4.2.4 硼、镁肥配施对叶片与果实矿质养分影响 |
| 4.2.5 本试验推荐施肥量 |
|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序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海南地区水果种植的价值体现 |
| 1.1.2 澄迈地区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比较研究 |
| 1.3.2 调查研究 |
| 1.3.3 统计分析 |
| 1.3.4 个案研究 |
| 1.4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内容 |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 2 相关概念内涵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 2.1 区域产业竞争力内涵及相关文献研究 |
| 2.1.1 区域产业竞争力内涵 |
| 2.1.2 国内外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 |
| 2.2 国内外关于水果种植业的文献研究 |
| 2.2.1 国外关于水果种植业的文献研究 |
| 2.2.2 国内关于水果种植业的研究 |
| 3 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的现状 |
| 3.1 调查样本情况及基本特征 |
| 3.2 近几年海南澄迈地区与全省水果种植总规模的比较 |
| 3.3 近几年海南澄迈主要水果种植的概况 |
| 3.3.1 近几年海南澄迈主要水果的种植和生产概况 |
| 3.3.2 近几年海南澄迈各种水果种植和生产小结 |
| 3.4 近几年澄迈水果种植业组织化的概况 |
| 3.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
| 3.4.2 农业企业概况 |
| 4 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定及分析 |
| 4.1 区域产业竞争力常用测度方法的介绍及评价 |
| 4.2 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4.2.1 水果种植业竞争力关键因素指标分析 |
| 4.2.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 4.2.3 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 4.3 海南省各市县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现状 |
| 4.3.1 海南省各市县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排名 |
| 4.3.2 现阶段海南各市县水果种植业发展定位分析 |
| 4.4 分析各个指标对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 |
| 5 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
| 5.1 影响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
| 5.1.1 澄迈水果种植业生产要素分析 |
| 5.1.2 需求条件分析 |
| 5.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
| 5.1.4 澄迈水果种植业经营主体因素分析 |
| 5.1.5 机遇和政府因素分析 |
| 5.2 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5.2.1 澄迈水果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 5.2.2 澄迈水果种植业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
| 5.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
| 5.2.4 澄迈水果种植业经营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 5.2.5 机遇与政府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 6 提升海南澄迈水果种植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
| 6.1 改善生产要素条件 |
| 6.1.1 倡导发展有机农业,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 6.1.2 创新管理体制,强壮农技队伍 |
| 6.2 改善需求条件 |
| 6.2.1 以冷库为依托,扩大淡季、时令水果的比例 |
| 6.2.2 借鉴经验,调整热带水果产期结构 |
| 6.2.3 适当依靠政府,加强水果产品品牌的塑造 |
| 6.3 完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 6.3.1 与扶贫政策相结合,促进电商的发展 |
| 6.3.2 政府鼓励并监督有实力的涉农企业从事农业综合服务 |
| 6.4 提高水果生产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
| 6.4.1 适当地设置防护林,防风固沙 |
| 6.4.2 提高农户认知,确保水果安全生产 |
| 6.4.3 借鉴台湾的经验,指导合作社发展 |
| 6.5 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作用 |
| 6.5.1 创新引进人才机制 |
| 6.5.2 适度依靠政府扶持,增强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 |
| 6.5.3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品种保护制度 |
| 7 研究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 1.2.1 选题的目的 |
| 1.2.2 选题的意义 |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3.4 数据来源 |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4.2 不足之处 |
| 2、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区位理论 |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 2.1.3 区域规划理论 |
| 2.2 文献综述 |
| 2.2.1 有关芒果产业的研究 |
| 2.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动的研究 |
| 2.2.3 文献评述 |
| 3、中国芒果产业发展概况 |
| 3.1 中国芒果的优势发展区域分布 |
| 3.2 我国芒果各主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 |
| 3.3 现阶段我国芒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4、我国芒果产业生产发展与布局分析 |
| 4.1 生产集中度分析 |
| 4.1.1 生产集中度指标定义 |
| 4.1.2 生产集中度变化分析 |
| 4.2 生产规模指数分析 |
| 4.2.1 生产规模指数定义 |
| 4.2.2 生产规模指数变化分析 |
| 4.3 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 4.3.1 区域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
| 4.3.2 比较优势区域变动分析 |
| 5、芒果生产布局演变实证研究 |
| 5.1 变量设置及研究假设 |
| 5.1.1 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
| 5.1.2 技术因素分析 |
| 5.1.3 市场因素分析 |
| 5.1.4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 5.1.5 政策因素分析 |
| 5.2 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
| 5.2.1 模型的构建 |
| 5.2.2 数据的处理 |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 |
| 6、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 6.1 主要结论 |
| 6.2 政策启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一、海南芒果产业发展优势 |
|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季节优势 |
| (二)价格优势 |
| 二、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
| (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 |
| (二)区域布局日渐科学合理 |
| (三)品种结构日渐优化 |
| (四)生产经营日渐规模化 |
| (五)单产大幅度提高 |
| 三、海南芒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一)品种结构过于单一,亟需优良新品种 |
| (二)总体管理水平不高,质量和品牌有待提高 |
| (三)标准化程度低,采后处理加工环节薄弱 |
| (四)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产期过于集中 |
| 四、发展对策 |
| (一)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调整品种结构 |
| (二)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意识,促进芒果产业化发展 |
| (三)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和完善芒果标准化生产体系 |
| 1. 建立海南省芒果果园土壤肥力现状数据库和主栽芒果品种营养诊断标准技术体系,主要开展海南省主栽芒果品种树体水分变化规律、不同果园耕作方式对水肥的需求量的研究,把施肥管理技术、水肥共施技术和水分精准管理技术进行组装,形成符合海南芒果不同优势区域现状的水肥管理技术体系。 |
| 2. 以芒果重要病虫害为对象,以支撑绿色芒果、有机芒果生产为目标,开展芒果重要病虫害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
| 3. 开展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运、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采后处理和加工设备及工艺,开展芒果叶等活性成分鉴别及芒果皮和芒果核的综合利用初步研究,开展残次果果脯加工、芒果果汁、果醋和果酒等深加工产品的加工工艺研究,加大深加工产品的力度,延长芒果产业链,增加商品附加值。 |
| 4. 分析海南芒果产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关键生产技术问题,比较国内外主要芒果生产国技术发展趋势,寻找制约海南芒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生产技术的制约瓶颈;并进行芒果产业组织化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探讨提高芒果产业组织化的有效模式,以及推进芒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
| 5. 开展芒果产期调节的研究。 |
|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上篇 引言 |
| 1 我国芒果产业的经济重要性 |
| 2 芒果炭疽病研究进展 |
| 2.1 分布与为害 |
| 2.2 症状特点 |
| 2.3 病原菌 |
| 2.4 发病规律 |
| 2.5 防治 |
| 2.5.1 选用抗病品种 |
| 2.5.2 农业防治 |
| 2.5.3 化学防治 |
| 2.5.4 生物防治 |
| 2.6 胶孢炭疽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 3 漆酶(Laccase)研究进展 |
| 3.1 真菌漆酶结构特征 |
| 3.2 真菌漆酶分子遗传研究 |
| 3.2.1 漆酶基因的表达 |
| 3.2.2 植物病原真菌漆酶基因的功能 |
| 3.3 真菌漆酶提纯与活性测定方法 |
| 4 本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4.1 目的意义 |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 4.3 技术路线 |
| 下篇 研究内容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1.1 供试药剂及试剂 |
| 1.1.2 培养基 |
| 1.1.3 仪器设备 |
| 1.1.4 供试品种与病原菌 |
| 1.2 方法 |
| 1.2.1 芒果炭疽病菌漆酶活性分析 |
| 1.2.2 漆酶基因Lac1片段扩增 |
| 1.2.3 SEFA-PCR获得漆酶Lac1基因的DNA全长 |
| 1.2.4 漆酶基因Lac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
| 1.2.5 Lac1基因在不同侵染时段的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 |
| 1.2.6 Lac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 1.2.7 Lac1基因敲除 |
| 1.2.8 基因敲除突变体筛选与PCR验证 |
| 1.2.9 突变体Southern杂交分析 |
| 1.2.10 半定量RT-PCR分析突变体△A2LAC1的相关基因表达及基因产物活性测定 |
| 1.2.11 漆酶基因Lac1突变菌株△A2LAC1表型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芒果炭疽病菌漆酶活性分析 |
| 2.1.1 芒果炭疽病菌产漆酶平板筛选检测 |
| 2.1.2 粗漆酶液对A2致病力的影响 |
| 2.2 漆酶基因Lac1扩增 |
| 2.2.1 芒果炭疽病菌A2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2.2 Lac1基因片段的扩增 |
| 2.2.3 SEFA-PCR扩增获得Lac1基因的DNA全长 |
| 2.2.4 漆酶基因Lac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
| 2.2.5 漆酶Lac1基因序列分析 |
| 2.3 Lac1基因在不同侵染时段的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 |
| 2.3.1 扩增循环数的确定 |
| 2.3.2 表达量分析 |
| 2.4 漆酶基因Lac1基因的敲除 |
| 2.4.1 Lac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 2.4.2 Lac1基因的敲除 |
| 2.4.3 Lac1敲除突变体的筛选与PCR验证 |
| 2.4.4 Lac1突变体△A2LAC1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 2.5 突变体△A2LAC1半定量RT-PCR分析和相关酶活及黑色素含量测定 |
| 2.5.1 突变体△A2LAC1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 2.5.2 突变体△A2LAC1酶活和黑色素含量测定 |
| 2.6 漆酶Lac1突变体△A2LAC1表型测定 |
| 2.6.1 突变体△A2LAC1对潮霉素抗性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 2.6.2 突变体△A2LAC1菌落、菌丝形态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 |
| 2.6.3 突变体△A2LAC1产孢量测定及孢子萌发观察 |
| 2.6.4 突变体△A2LAC1生长温度范围的测定 |
| 2.6.5 突变体△A2LAC1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
| 2.6.6 突变体△A2LAC1对pH敏感性测定 |
| 2.6.7 碳源和氮源对突变体△A2LAC1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6.8 突变体△A2LAC1对高渗胁迫条件的敏感性测定 |
| 2.6.9 突变体△A2LAC1抗氧化能力测定 |
| 2.6.10 突变体△A2LAC1致病力测定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主要结论 |
| 3.1.1 初步确定漆酶对芒果炭疽病菌致病力有影响 |
| 3.1.2 获得芒果炭疽病菌漆酶基因Lac1全长序列 |
| 3.1.3 获得芒果炭疽病菌漆酶基因Lac1敲除突变体 |
| 3.1.4 漆酶Lac1基因突变体△A2LAC1的表型 |
| 3.1.5 初步分析了漆酶Lac1与其它一些酶活的关系 |
| 3.2 讨论 |
| 3.2.1 漆酶活性分析 |
| 3.2.2 漆酶Lac1基因的表达 |
| 3.2.3 漆酶Lac1基因的表型分析 |
| 3.2.4 漆酶基因家族 |
| 3.2.5 漆酶与致病力的关系 |
| 3.2.6 漆酶Lac1与其他致病基因的关系 |
| 3.3 本研究创新点 |
| 3.4 后续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