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谈3518CTS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成升魁,喻闻,张永恩,李灯华,王禹,吴晨[1](2016)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减少作物产后损失,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该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农产品流动特征,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包括收获、运输、干燥和储藏)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三者平均损失率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损失比例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储藏和收获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环节。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情景5(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条件达到最优)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均可以降低到4.0%以下。由此可见,中国粮食作物产后减损存在较大潜力,减损重点应落在农户储粮环节以及作物收获环节。作物产后减损需要国家农业科技政策作保障,通过提升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以及提高作物机械收获水平和改进作物收获质量等综合措施,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中国粮食产后减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廖凌衡[2](2010)在《纵向双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脱粒分离装置是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使籽粒从谷穗上脱下,同时尽量多地将籽粒从脱出物中分离出来。脱粒分离装置直接影响脱不净损失率、夹带损失率和破碎率等性能指标,决定了机器的工作质量和生产率。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院所资金项目“纵向双轴流稻麦联合收割机”,对脱粒分离装置进行研究,并完成正交试验;分析结构与运动参数对脱粒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制纵向双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提供参考。通过理论研究与试验验证,得出了以下结论。(1)脱粒分离装置的最优组合方案是:①滚筒型式为杆齿式②滚筒转速为750r/min③凹板中段筛条间距为28mm,前、后段为14mm。滚筒型式是影响籽粒夹带损失率和破碎率的主要因素。(2)本次试验研究了凹板筛条间距对脱粒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试验论证了凹板的最佳方案为中间稀疏,前后段稍密的规律。(3)滚筒转速为750r/min时,脱粒性能指标最好。转速过高或过低,籽粒夹带损失率和破碎率均增加。(4)滚筒型式是影响籽粒轴向分布的主要因素。试验证明,滚筒长度在1400mm处,脱粒分离率已达98%以上,故可适当缩短滚筒长度。(5)板齿滚筒容易缠草,增大了滚筒脱粒功耗,不适合用于水稻收获。杆齿滚筒脱粒分离性能优于纹杆+板齿滚筒和板齿滚筒。

徐云云[3](2010)在《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及其在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山地、丘陵地区谷物机械化收获的需要,且考虑到我国手扶拖拉机拥有量巨大,河南科技大学研制开发了一种与10-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来替代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其特点是体积小、操作灵活、易于翻越窄沟和陡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其淸选分离部分常存在堵塞、淸选损失高、淸选效果较差等问题;为了满足淸选的需要不得不设置很高的风机转速,这就使得机器的振动、噪声增大,影响了机器的可靠性和机手的作业环境。本课题通过研究风机叶片数量、风机叶片型式及风机转速对淸选效果的影响规律,比较了风机叶片数量为3、6、9、12片,风机叶片型式为直叶片和弯叶片时的吸风口动压大小,设计出降低风机转速后不影响其排杂能力的新型风机;并且在微型机试验台上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实验方法对旋风分离清选系统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应用DPS试验数据处理软件分别得出它们对清洁率与损失率影响的拟合方程,由此对该系统的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旋风分离淸选系统解决了淸选分离部分存在的问题,并且使整机的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有利于微型机的推广与实际应用。

郭健[4](2009)在《纵向双轴流脱粒装置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本论文结合国家科技部院所资金项目“纵向双轴流稻麦联合收割机”课题,以完善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性能和解决农民实际需要为目的,研究开发了纵向双轴流稻麦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通过对其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理论研究和室内台架正交试验,分析各个参数对作业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最优方案。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建议:(1)脱粒装置的最优方案为A2B1C2,即:滚筒喂入头为齿板式、凹板喂入段为无孔底板和无孔导向器组合式、滚筒转速为700r/min。滚筒喂入头的结构形式是影响脱粒装置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齿板式滚筒喂入头是一种全新的脱粒工作部件,为国内外首创,制造加工成本较低、装机方便、脱粒性能较好。(2)滚筒喂入头结构是影响夹带籽粒损失率的主要因素。采用杆齿式和齿板式滚筒喂入头时,夹带籽粒损失率较低;采用螺旋式滚筒喂入头时,夹带籽粒损失率相对高一些。但是杆齿式滚筒喂入头导送性能较差,不宜用于纵向轴流脱粒。(3)滚筒转速是影响籽粒破碎率的主要因素。滚筒转速为700r/min时,籽粒破碎率较低,随着转速提高,破碎率随之升高。本试验的最佳转速为700r/min,为转速水平中的最低水平,因此可以在以后的试验中继续降低滚筒转速,获取最佳转速值。(4)凹板喂入段的导向器采用无孔结构的作业性能要优于有孔结构。(5)滚筒喂入头是影响籽粒轴向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齿板式滚筒喂入头时,滚筒前端籽粒分离量较大,脱粒曲线较好。

杨宝善,曹建敏,李雪颖[5](2007)在《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水稻收获机械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传统型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存在着籽粒破碎严重、收获损失大的问题,指出应用轴流滚筒改造现有传统型联合收割机,改进其工作性能,适应水稻收获,使其继续发挥使用价值,是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械全面进入田间前的重要过渡,旨在对提高水稻联合收获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李毅,单爱军,孙先明[6](2007)在《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与前景》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黑龙江省3大粮食作物之一,2006年种植面积为450万hm2,而机械收获水平仅为2%。随着大豆与水稻机械化收获的基本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当务之急。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特别是在近两年,随着我国政府新农业政策的出台,对农机购机补贴力度逐年加大,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高潮已经来临。为此,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张永军[7](2007)在《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农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约农作、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农机与农艺结合,欲使农业现代化健康、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好种植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前进的方向,理顺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发展。农艺必须依靠农机,农机也必须与农艺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原则是:农艺研究要考虑农机的可能性;农机设计与发展要满足农艺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上海农场广泛细致的调查与分析,探索了21世纪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到一机多用、联合作业、易操作、效率高,以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联合效应,推进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的和谐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提出了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对策与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历程以及当前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现状,提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必然性和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原则,指出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因时因事而异,建立谁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2、分析了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规模、资金、人才、技术的情况、农机操作人员的接受能力、农机使用维修成本、农艺技术采用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上海农场农业发展必须走农机与农艺全程结合之路,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局面下生存与发展,才能展示上海农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技术优势能力。3、综合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宜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指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关键是依靠科学进步、重视人才、加强管理、有机协调;提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必须用理论指导实践,尊重实践,在实践工作中注重技术的开拓、创新与引用,最终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史俊[8](2006)在《上海农场农机优化配置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是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桥梁、纽带和载体,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以上海农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阐明了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寻求新阶段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与优化配置的形式,提出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优化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上海农场自建场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明确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装备结构、管理体制、农机与农艺结合以及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农机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在分析上海农场自然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现状基础上,对主要耕种机械、收获机械农具配置的作业性能、作业质量、作业效率、作业成本以及与农艺技术的配套性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究明了农场主要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性能特点和技术优势,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上述机械与机具优化配置的最佳技术方案和农机田间作业的组织实施技术路线。同时,对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了例证。3、研究指出了上海农场在农机与农艺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协调组织、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以及如何建立农机农艺良好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优化的技术途径。4、研究明确了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创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措施。5、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何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提升技术队伍素质、加大投资力度、改革经营体制、扩大对外交流以及提高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未来了上海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本刊编辑部,袁慧颖[9](2006)在《问题与趋势——“中国联合收割机专家研讨会”侧记》文中提出 "火暴",几乎成为进入2004年以来业内人士对主要农机产品市场的共同感受,也是行业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井喷式的市场发展使得一场大规模的农业机械推进战在全国各地展开。作为农机产业的重要产品,联合收割机的生产和销售也呈现热势。据湖南省农机局副局长王元宝介绍。"2005年湖南省引进了6 40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计划到2010年使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达到5万台,每年推广5000台以上"。面对火热的市场形势,企业如何冷静应战,居安思危,把握产品技术和市场的走向,是应

姜云涛,杜德旺,段建军[10](2002)在《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

二、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纵向双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稻收获机械化概述
    1.2 国内外纵轴流脱粒装置的研究现状
        1.2.1 纵轴流脱粒装置概述
        1.2.2 国内纵轴流脱粒装置研究概况
        1.2.3 国外纵轴流脱粒装置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纵轴流脱粒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2.1 纵轴流脱粒装置
    2.2 纵轴流滚筒
        2.2.1 杆齿滚筒
        2.2.2 纹杆+板齿滚筒
        2.2.3 板齿滚筒
    2.3 滚筒转速
    2.4 凹板
    2.5 滚筒喂入量与需用功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
    3.1 试验目的与方法综述
    3.2 试验因素与水平
        3.2.1 滚筒型式
        3.2.2 滚筒转速
        3.2.3 凹板
    3.3 正交试验方案
    3.4 试验指标
    3.5 试验因素水平调整方法
        3.5.1 滚筒型式
        3.5.2 滚筒转速
        3.5.3 凹板筛条间距
    3.6 试验条件与数据记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数据分析
    4.1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4.1.1 极差分析
        4.1.2 方差分析与显着性检验
        4.1.3 最优工程平均
        4.1.4 最优方案试验真值区间估计
    4.2 试验数据处理
        4.2.1 夹带损失率(S_j)试验数据分析
        4.2.2 破碎率(Z_P)试验数据分析
    4.3 多指标正交试验的综合评价
        4.3.1 多指标正交试验评价方法
        4.3.2 试验结果的综合评价
    4.4 脱出籽粒沿轴向分布规律的试验数据分析
    4.5 综合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及其在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微型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试验装置及仪器
    2.1 淸选风机吸气性能试验装置
        2.1.1 淸选风机概述
        2.1.2 淸选风机试验装置
    2.2 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试验装置
        2.2.1 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概述
        2.2.2 旋风分离器工作原理
        2.2.3 试验装置简介
    2.3 试验仪器设备
第3章 淸选风机试验分析
    3.1 风机性能参数及相似理论
    3.2 提升淸选风机性能的试验
        3.2.1 叶片数量影响风机性能的试验
        3.2.2 叶片安装角影响风机性能的分析
        3.2.3 叶片型式对风机性能的影响
        3.2.4 新旧叶轮在相同转速下的比较
    3.3 小结
第4章 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试验分析
    4.1 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试验介绍
        4.1.1 试验条件
        4.1.2 试验指标
        4.1.3 试验参数的选取
    4.2 试验方法及应用软件
        4.2.1 试验设计方法
        4.2.2 研究应用的软件
    4.3 正交试验
        4.3.1 极差分析法
        4.3.2 方差分析法
    4.4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
    4.5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4.6 小结
第5章 物料适应性试验
    5.1 风机转速对喂入量的适应性试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连续性试验
    5.3 小结
第6章 新型旋风分离清选系统在机器上的应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纵向双轴流脱粒装置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收获机械化概述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纵轴流脱粒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纵轴流脱粒装置关键部件
    2.1 纵轴流脱粒装置
    2.2 纵轴流脱粒滚筒
        2.2.1 滚筒喂入头
        2.2.2 滚筒体
    2.3 凹板
        2.3.1 栅格筛体
        2.3.2 凹板喂入段
    2.4 滚筒盖
    2.5 滚筒喂入头工作机理研究
    2.6 滚筒转速
    2.7 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
    3.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3.2 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
    3.3 试验因素与水平
    3.4 正交试验表的选用
    3.5 编制试验方案
    3.6 试验数据实测及记录
    3.7 小结
第四章 试验数据分析
    4.1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4.2 试验数据分析
    4.3 多指标正交试验的综合评价
    4.4 脱出籽粒沿轴向分布规律的试验数据分析
    4.5 综合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

(5)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用轴流滚筒收获水稻的技术分析
2 国内外轴流滚筒收获水稻的发展趋势
3 结论

(6)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玉米收获机械的现状分析
    1.1 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1.2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
    1.3 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1.4 配玉米割台的联合收割机
    1.5 配捡拾器的联合收割机
2 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
    2.1 需求量急剧增加
    2.2 产品种类增多
    2.3 急需开发生产新型玉米收获机
3 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的因素
4 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建议
    4.1 研发方面要有所突破
    4.2 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

(7)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概述及作用
    1.2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1.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1.3.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农艺发展现状
    1.5 国内外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5.1 国外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现状
        1.5.2 我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1.5.2.1 我国农机与农艺结合历程
        1.5.2.2 我国农机农艺结合研究现状
        1.5.2.3 我国农机与农艺结合存在的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现状
        3.1.1 农机发展历程
        3.1.2 农艺发展历程
        3.1.3 上海农场种植业与机械化作业状况
        3.1.4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体制情况
    3.2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不同匹配模式对比分析
        3.2.1 不同年度小(大)麦生产农机与农艺操作规程对比分析
        3.2.1.1 操作程序共同特征分析
        3.2.1.2 操作程序差异分析
        3.2.2 水稻典型农机具效能比较与分析
    3.3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机械配型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3.3.2 农机与农艺技术人员的数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3.3.3 农机与农艺结合程度存在局限
        3.3.4 从事农艺与农机的研究人员显着不足
    3.4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优化结合的途径
        3.4.1 制定适应新时期农业要求的农机与农艺结合规划
        3.4.2 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依存关系
        3.4.3 强化组织管理,协调和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良性循环
    3.5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应用的发展对策
        3.5.1 依靠政策,争取扶持,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创造必要物质条件
        3.5.2 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农机发展模式
        3.5.3 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3.5.4 建立适应农场农业生产的农机与农艺服务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上海农场农机优化配置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业机械化的概述及作用
    1.2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3.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农垦农场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农垦农场农机化发展现状
        1.4.2 我国农垦农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5 我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1.5.1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1.5.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中存在问题
    1.6 我国农机具配套技术的现状
    1.7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3 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主要发展历程
    3.2 上海农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3 上海农场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上海农场农机优化配置的研究
    4.1 上海农场种植及机械化作业状况分析
    4.2 上海农场耕种机械的优化配置
        4.2.1 上海农场耕作机械与农具配置作业质量及成本分析
        4.2.1.1 热特 ZTS16245大功率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作业分析
        4.2.1.2 纽荷兰110-90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作业分析
        4.2.1.3 东方红-1204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作业分析
        4.2.1.4 48-58.8kW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作业分析
        4.2.1.5 上海-50拖拉机与配套农具作业分析
        4.2.2 上海农场耕作机械优化配置的技术方案
    4.3 上海农场收获机械的优化配置
        4.3.1 上海农场收获机械性能分析
        4.3.1.1 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分析
        4.3.1.2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分析
        4.3.1.3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分析
        4.3.1.4 全喂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分析
        4.3.2 上海农场收获机械优化配置的技术方案
    4.4 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的优化技术途径和对策
        4.4.1 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4.4.2 转变错误思路,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矛盾关系
        4.4.3 建立机农协调组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4.4 强化农机与农艺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4.4.5 农机的选型引进、革新改造与使用要适应农艺改革的要求
        4.4.6 农艺技术的改革要适应农业机械操作要求
    4.5 上海农场种植业机械优化配置技术的具体应用
5 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5.1 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5.2 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思想淡薄
        5.2.2 农机服务体系功能不尽完善,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太适应
        5.2.3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不健全,限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5.2.4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较缓慢,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5.2.5 农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5.2.6 农机服务组织创新能力、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提升
    5.3 上海农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5.3.1 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保障农业机械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
        5.3.2 加强对农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5.3.3 加快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及组织体系的创新
        5.3.4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3.5 培育农机服务新组织,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和农机化服务市场
        5.3.6 加大对农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机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5.3.7 加强农机化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农机服务网络
6 上海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
    6.2 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6.3 树立大农机战略意识,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提高农场农机化整体水平
    6.4 强化农场农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
    6.5 加强农机技术人才素质建设,构建农机化服务的技术保障体系
    6.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经营的决策水平
    6.7 深化农机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6.8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6.9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农机服务效能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良的作业质量
    a.收获水稻作业质量高。
    b.作业效率高。
    c.一机多能。
2 不断改进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
    a.水稻割台和大豆割台的拨禾轮四连杆机构装配中存在问题;作业中出现幅板扭曲、断裂, 耙齿轴断裂等故障。
    b.割台传动摆环箱轴头油封处漏油。
    c.收获大豆时, 双轴流滚筒跑粮严重。
    d.筛箱传动系统冲击大, 传动部件质量差, 造成系统故障频发, 如链条断裂、曲柄驱动齿轮掉齿、三叉臂断裂、胶套轴断裂、筛框多处断裂等故障。
    e.行走离合器耐负荷能力差。
    f.行走能力成为水稻直收的最大障碍。
3 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政策运作较到位, 提高了购机者的积极性。
    b.机主收入较可观。
    c.农民收入增加,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收获损失, 增加农户收入。
        ②秸秆还田, 培肥了地力。
        ③提前抢占市场, 为增加稻谷销售收入创造了条件。
        ④作业费用低, 减少了农户的支出。

四、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J].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成升魁,喻闻,张永恩,李灯华,王禹,吴晨.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3)
  • [2]纵向双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的优化设计[D]. 廖凌衡.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0(05)
  • [3]新型旋风分离淸选系统及其在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上的应用[D]. 徐云云.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2)
  • [4]纵向双轴流脱粒装置的优化设计[D]. 郭健.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9(01)
  • [5]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杨宝善,曹建敏,李雪颖. 农机化研究, 2007(07)
  • [6]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与前景[J]. 李毅,单爱军,孙先明. 农机化研究, 2007(06)
  • [7]上海农场农机与农艺结合现状及发展对策[D]. 张永军. 扬州大学, 2007(02)
  • [8]上海农场农机优化配置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史俊. 扬州大学, 2006(06)
  • [9]问题与趋势——“中国联合收割机专家研讨会”侧记[J]. 本刊编辑部,袁慧颖. 农业机械, 2006(07)
  • [10]浅谈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前景[J]. 姜云涛,杜德旺,段建军. 现代化农业, 2002(12)


联合收割机论文 玉米联合收获机论文 农业论文 玉米补贴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西部地区公路建设银行信贷资金风险防范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