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春[1](2022)在《自动驾驶汽车被黑客攻击的民事责任认定及法律应对策略》文中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在给人类驾驶带来安全的同时,也存在被黑客攻击的危险。黑客攻击一旦发生,事故的民事责任将转移给自动驾驶汽车的利益主体,对事故责任认定是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严格责任、过错责任、共同责任、违反担保和虚假陈述等是责任认定的相关指导原则。此外,现有法律的适用,新的法律规则的制定,黑匣子技术的引进,以及免责条款滥用的限制等将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黑客攻击赔偿提供法律应对措施。
许苗苗[2](2022)在《“网络英雄传”:网络文学的新面向》文中认为"网络英雄传"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写作潮流中值得关注的对象。系列小说描写两位男主人公学习、创业,以及事业有成后遭遇的资本对决和人性考验。作品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打破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边界,融合青春校园和商战财经等多种题材,通过令人信服的细节,将作者自身经历和创业模式编织进故事,赋予虚构作品强烈的与生活联动的现实感。作品主人公虽无法像幻想英雄那样处处开挂,却获得时代红利和环境助力,引发读者对当代英雄多面性和多样性的思考。"网络英雄传"不仅紧贴现实校园和职场,还延伸到商战、黑客等更具戏剧性的层面,这种从自叙传到讲故事的做法打通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在强调快感的网络小说与讲究逻辑的现实题材写作之间,作出了值得肯定的探索。
高荣伟[3](2021)在《黑客网络勒索犯罪悄然升级》文中提出网络勒索是一种犯罪活动,勒索者通过勒索软件对企业造成攻击事实或攻击威胁,然后向企业提出金钱要求以避免或停止他们的攻击行为。因此,警惕网络勒索需要引起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防止勒索软件对企业造成攻击或威胁,需要全社会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避免被网络勒索的事件发生。
田扬畅[4](2021)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给用户带来极大困扰,这些安全问题会导致用户的隐私数据泄露,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因此,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以此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可靠、安全的运行。
朝鲁门[5](2021)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安全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些网络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发生。笔者针对这些网络安全事故的背景、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有关网络安全防范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些保护方式能够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个人或者企业的计算机网络运行更加可靠,保障工作效率。
覃德泽,李立信,李立礼[6](2021)在《法律视角下的大学生黑客心理与行为分析》文中提出大学生黑客的形成受心理和环境影响,大学生黑客的行为往往游走在法律法规和道德边缘,大学生黑客犯罪除了与主观因素有关外,往往还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有关。本文分析大学生黑客的心理特征和从电脑爱好者逐步变成黑客的过程,探讨黑客行为的法律责任,目的是为了遏制大学生黑客犯罪。
厍强[7](2021)在《分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集合网络安全问题的特点,找出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一系列可行措施,有效规避风险。
朱晓武,魏文石[8](2021)在《区块链的共识与分叉:The DAO案例对以太坊分叉的影响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探究共识与分叉的因果机理是区块链治理的关键问题。在突发事件下(如黑客攻击)区块链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分叉。本文从独特的视角研究一个重大区块链项目的失败案例(The DAO),分析黑客攻击事件如何影响区块链的共识与分叉。构建区块链的经济理论框架,建立共识模型并求解均衡条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当区块链项目遭遇黑客攻击后,矿工既得利益、区块链应用价值判断和挖矿难度调整三个因素导致区块链分叉的机理,并讨论矿工风险厌恶、多链挖矿对共识和分叉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矿工算力差异、利益诉求有别,回撤操作反而造成区块链难以达成共识,原链分叉为高价值、高难度的新链,以及低价值、低难度的旧链,破坏区块链的最优均衡。本文深化区块链治理的理论,为数字货币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监管等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王志英,戴瑶,葛世伦[9](2021)在《面向黑客论坛文本分析的黑客工具主题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黑客论坛是有效识别黑客工具的数据来源,如何从中挖掘黑客工具的现状及热点是信息安全领域防范网络攻击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基于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和隐马尔可夫模型,构建黑客工具主题模型与黑客工具主题演化模型,以Hackforums中的帖子文本作为数据来源验证模型的性能。在主题识别中共聚类出22个黑客工具主题,主题之间领域边界清晰。通过黑客工具主题演化研究发现,多数主题之间由于黑客工具的使用限制而不容易发生转移,少数主题之间的混淆程度各不相同。研究结果为黑客工具的识别与演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型,亦为黑客攻击的防御提供了实践指导。
朱丽萍[10](2021)在《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立法,强化计算机网络监管,采取更有效的技术措施,依靠技术进步,坚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护策略,全面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保障,以此来扫清各种网络病毒,不给网络木马以可乘之机,更不对黑客以生存的土壤,进一步保障网络的长期稳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引言 |
| 二、自动驾驶汽车被黑客攻击的可能途径 |
| 三、黑客攻击后民事责任的转移 |
| 1. 黑客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性 |
| 2. 民事责任主体认定 |
| 3. 民事责任的分配 |
| 四、责任分配的法律原则 |
| 1. 严格责任 |
| 2. 过错责任 |
| 3. 共同责任 |
| 五、民事责任的法律应对策略 |
| 1. 遵守现有的法律规则 |
| 2. 增补新的法律规定 |
| 3. 以法律的形式引进黑匣子技术 |
| 4. 限制免责条款的滥用 |
| 六、结语 |
| 一、一场新的勒索行动正在实施 |
| 二、瑞典多家IT服务供应商受影响 |
| 三、网络勒索犯罪悄然升级 |
|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 2 开展网络安全防范研究的重要意义 |
|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
| 3.1 病毒攻击 |
| 3.2 黑客入侵 |
| 3.3 系统漏洞 |
| 3.4 恶意插件 |
| 3.5 硬件运行环境差 |
| 4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 4.1 防火墙技术 |
| 4.2 加密技术 |
| 4.3 漏洞修复技术 |
| 4.4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与防病毒技术 |
| 4.5 云安全 |
| 5 结语 |
| 1 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
| 1.1 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
| 1.2 国内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
| 2 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隐患分析 |
| 2.1 安全隐患分析 |
| 2.1.1 物理安全方面网络隐患 |
| 2.1.2 信息安全方面网络隐患 |
| 2.2 网络安全隐患的形式及解决办法 |
| 2.2.1 对数据库的攻击形式 |
| 2.2.2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
| 2.2.3 传输数据过程中的攻击 |
| 3 网络安全预防策略 |
| 3.1 物理预防 |
| 3.2 信息安全 |
| 3.2.1 防火墙技术 |
| 3.2.2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
| 4 总结 |
| 1 大学生黑客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
| 2 黑客行为的法律责任分析 |
| 3 我国惩治黑客犯罪的有关法律法规 |
| 4 结束语 |
| 1 引言 |
| 2 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 |
| 3 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必要性 |
| 4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原因 |
| 4.1 自然灾害 |
| 4.2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 |
| 4.3 计算机病毒 |
| 4.4 操作失误 |
| 4.5 黑客攻击 |
| 4.6 DDo S攻击 |
| 4.7 数据盗窃 |
| 5 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
| 5.1 网络用户意识有待提高 |
| 5.2 安全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
| 5.3 数据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
| 5.4 网络协议保护机制存在问题 |
| 6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
| 6.1 防范非法用户盗取网络信息 |
| 6.2 强化用户信息安全意识 |
| 6.3 加强对计算机的监控和检测 |
| 6.4 注意防火墙技术的运用 |
| 6.5 及时更新和修复程序 |
| 6.6 加强规范操作宣传 |
| 6.7 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 7 结语 |
| 引 言 |
| 文献综述 |
| The DAO案例介绍 |
| 1、The DAO的运营模式 |
| (1)初始融资阶段 |
| (2)运行阶段 |
| (3)参与者分离和退出 |
| 2、The DAO漏洞引发黑客攻击 |
| (1)以太坊交易模式 |
| (2)黑客攻击手段 |
| 3、回撤处理与以太坊硬分叉 |
| The DAO案例分析:区块链的模型构建 |
| 1、区块链决策主体:矿工 |
| 2、状态变量:区块链分布式账本 |
| 3、挖矿报酬:加密货币的价值 |
| 4、矿工行动及对应时刻 |
| 5、策略与均衡 |
| The DAO案例导致以太坊分叉的分析 |
| 1、黑客攻击前的区块链最优均衡状态:单一链 |
| 2、黑客攻击后区块链分叉的短期均衡 |
| (1)区块链分叉对报酬的影响 |
| (2)矿工的既得利益推动分叉 |
| 3、黑客攻击后区块链分叉的长期均衡 |
| (1)矿工对区块链项目的应用价值判断推动分叉长期存在 |
| (2)挖矿难度动态调整推动分叉长期存在 |
| 其他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 1、矿工风险厌恶与挖掘成本 |
| 2、价格波动与多链挖矿 |
| 研究总结及启示 |
| 0 引言 |
| 1 相关研究 |
| 1.1 黑客论坛文本分析 |
| 1.2 在线论坛文本主题分析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框架 |
| 2.2 模型构建 |
| 2.2.1 黑客工具主题模型构建 |
| 2.2.2 黑客工具主题演化模型构建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数据获取 |
| 3.2 黑客工具主题识别结果分析 |
| 3.3 黑客工具主题演化结果分析 |
| 3.3.1 黑客工具主题转移 |
| 3.3.2 黑客工具主题混淆关系 |
| 3.3.3 黑客工具主题演化趋势 |
| 4 结语 |
| 4.1 结论 |
| 4.2 研究意义 |
| 4.3 不足与展望 |
| 1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
| 1.1 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 |
| 1.2 用户安全意识较差以及不正确操作 |
| 1.3 黑客入侵 |
| 1.4 木马病毒入侵 |
|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
| 2.1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立法工作 |
| 2.2 做好网络个人账号和企业账号安全保护 |
| 2.3 进一步强化防火墙设置和病毒防护工作 |
| 2.4 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硬件和软件更加安全可靠 |
| 2.5 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