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万公顷红薯高产体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两万公顷甘薯高产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阳[1](2021)在《京津冀甘薯产业化发展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甘薯因其具有种植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廉、经济价值高的特点,使甘薯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备受青睐,尤其河北省“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将甘薯列为五大发展品种之一。在政策牵引下,众多涉农企业投资甘薯产业,推动京津冀区域甘薯产量增长。如何保障农民增收、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立足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地走访京津冀多地甘薯生产企业、甘薯流通交易市场,对国内外甘薯研究现状、京津冀甘薯产业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收集了近3年主要市场甘薯价格和销量,结合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薯合作社、种植户的切身体会。运用SWOT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响甘薯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预测未来甘薯市场需求量及价格走势,为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分析验证京津冀区域甘薯交易价格波动整体上平稳有序,每年春节和五一市场交易量下降,价格周期性上涨。鲜食型甘薯价格较为稳定;淀粉型、高产型甘薯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产量与价格基本成反比态势。得出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保持谨慎态度的前提下,有序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发展新品种鲜食型甘薯,同时延长产业链的结论。

王弘扬[2](2021)在《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薯,原产自美洲,明万历年间由东南亚地区传入我国。关于番薯传入我国的路径讨论主要涉及苏禄国引入晋江、南夷引入惠安县、越南引入广东东莞、越南引入电白、缅甸引入云南、南洋引入台湾、南澳引入晋江、小吕宋引入福建等。以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陈振龙将番薯从小吕宋引入福建的路径影响最大。我国幅员辽阔,作物品种丰富,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不尽相同,因此番薯在各个地区的别称也有较大差异。山东引入番薯的时间较晚,直到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才在山东胶州古镇口试种成功,并呈报胶州府。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山东布政使李渭刊文劝种,但因番薯传入时间较短,人们对其接受和认可程度有限,所以此次劝种方志中虽多有涉及,但种者甚少。《吕氏春秋》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王思明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农业伦理的“四才论”。番薯在山东地区的推广,与“四才”中所述的天、地、人、稼,不谋而合。清末民初是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对粮食的需求大,是为天时;山东地区丘陵山地居多,具备种植番薯的自然条件,清至民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是为地利;乾隆帝、李渭、陆燿、刘斯嵋等刊文发令,大力推广番薯,是为人和;番薯产量高,抗灾能力强,适应力强,是为稼优。番薯在山东地区大规模推广之后,其种植、田间管理、储藏、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块根繁殖和茎蔓繁殖是番薯种植两种常用的方法,结合松土、施肥、除虫、除草,能有效的提高产量。在山东一年的耕作时序中,番薯一般在麦收后播种,也可与花生轮作,可改善土壤有机物的构成,增肥增产。在番薯的加工和利用方面,通过酿酒、制粉、制药等方式开发出诸多衍生品,如番薯烧、番薯粉条等。另外,番薯也是人畜共食的农作物,薯实可以煮、炸、煎、蒸、烤,新鲜的薯叶可炒后食用;而晒干后的茎蔓营养丰富,是牲畜的绝佳饲料。番薯在农谚和文学作品中的记载颇多,贯穿于种植、收获、储藏等种植过程的各个方面。

杜建斌[3](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孙立军[4](2020)在《河北卢龙县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文中认为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推广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目标的有效保障。笔者主要结合河北省卢龙县甘薯种植历史与种植优势,对当地甘薯种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主要症状,最后通过加强推广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加强植物检疫,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时改善了甘薯的品质,提高了甘薯的产量。

杨鹏[5](2020)在《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30多种美洲作物传入我国,随后被引种至武陵地区,继而广泛种植。美洲作物的引种和推广对武陵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玉米等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时间、推广过程等问题,并揭示了其引种和推广的动因以及历史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武陵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农业历史概况进行概述。宋代以前武陵地区农业经济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耕业和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不占主要地位。元明至清初,随着屯田的开展和流民的迁入,农耕生产进一步发展。清代改土归流后,农耕业迅速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生产方式,采集和渔猎的地位下降,仅作为一种补充手段。第二章阐述主要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和推广的发展历程。涉及有三类作物:一是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番薯和马铃薯;二是经济作物主要包括烟草和花生;三是蔬菜作物主要包括辣椒和南瓜。第三章探讨武陵地区引种和推广美洲作物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武陵山区的自然条件适合于美洲作物尤其是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二是社会因素,一方面清代改土归流后,各地府县官员大力劝种,加快了美洲作物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改土归流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武陵地区,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随之传入这一区域,为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另外,人口激增导致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促使美洲作物尤其是玉米等粮食作物迅速推广。第四章主要分析美洲作物传入武陵地区的历史影响。具体来看,一是提供了农业生产的作物新品种,改变了农作物结构,同时扩大了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的粮食产量。二是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五是改变了武陵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植被破坏、动物灭绝、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史京京[6](2019)在《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河北省鲜食型甘薯效益普遍提高,极大地带动了甘薯种植户积极性,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下,河北省甘薯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短,在利益联结机制、科技带动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使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更好的服务于甘薯产业,甘薯产业组织模式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本文立足于河北省,以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总结出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特征,为对策提供相应的相应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对产业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和优劣势分析,并从农户角度分析影响农户选择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影响因素,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发现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业组织模式主体缺乏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科技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品牌标准不明确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强五方面问题,并从人才、科技、利益联结机制、品牌体系建设和政府政策五方面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模式的对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活力;加强企业科研技术投资,增强产业组织模式带动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增强品牌带动力和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本文创新点:以产业组织模式为视角研究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通过对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结合实际调查出的三种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案例,具有针对性的对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参与主体、地区分布、利益联结机制和辐射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和优劣势分析,研究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从农户视角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影响农户参与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的因素,从农户角度对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势,为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范信龙[7](2019)在《南平市延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延平区的耕地面积为240823亩,基本农田182200亩,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开发难度大。因此积极开展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项目以位于延平区六个乡镇的六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项目区新增耕地的适宜性评以及耕地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总规模2878亩,投资规模总金额1111万元,新增耕地总面积480亩。耕作层厚度大于60厘米以上,耕地质量得以提高,等别提升一等,农作物产能及产量大大提升,水利道路项目实施后,构建合理水、电、路网,当地居民满意度及获得感明显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着,有效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后,针对延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分析论证审查,结合项目实际合理设计,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项目统筹实施,优化项目监管路径,构建项目协同监管体系,健全后期管护机制组织,加强项目管理等改善建议。

张泽璞[8](2019)在《河北省甘薯及生产比较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薯是重要的薯类作物,兼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特点,并独具超高产能力、较强适应性和易恢复生长等特性,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我国是甘薯生产大国,甘薯的播种面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河北省是我国甘薯的主产省之一,自2000年始伴随着全国甘薯面积的缩减,河北省甘薯播种面积亦大幅下滑,直至2014年受京津冀市场甘薯淀粉高价及鲜食甘薯种植效益凸显的影响,河北省甘薯种植面积开始扩大。随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省部分地区依托甘薯产业进行脱贫攻坚并取得显着成效,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增收,着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进程。故在新的战略机遇下对河北省甘薯生产现状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影响甘薯成本收益状况,系统分析甘薯的生产比较优势,对促进河北省甘薯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生产规模、区域布局及经营主体方面对河北省甘薯生产现状展开全面梳理;基于绝对优势理论,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从品种、作物、经营主体等方面对河北省甘薯成本收益状况展开对比分析;基于相对优势理论,运用规模效率指数分析法从国家、省内、市间等层面对河北省甘薯的生产相对优势展开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0-2014年河北省甘薯播种面积、产量总体下降;2014-2016年始播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第二,2000-2014年间河北省甘薯单产水平上升;2014-2016年单产水平逐年下降。第三,河北省甘薯每亩净收益约2675元,成本收益率可达136.66%;远高于小麦的7.56%、玉米的-0.3%、马铃薯的162.59%。第四,河北省河北省甘薯经营主体间收益差异明显,农业企业的甘薯生产成本收益率最高,其次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成本收益率最低。第五,河北省甘薯生产相对优势处于劣势地位,河北省甘薯生产规模优势居全国第17位,效率优势居全国第12位,综合优势居全国第14位。第六,河北省各市间甘薯生产差异明显,秦皇岛、保定、石家庄、唐山、沧州、廊坊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显着,其他处于劣势地位。最后,本文结合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引导;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王谷[9](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研究说明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王思明[10](2018)在《外来作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文中指出中华农业文明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外来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域外作物大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隋唐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主要传播途径,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渐显着。这些外来作物不仅包括重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果树、油料作物和大量经济作物,总数超过120种。经过长期的适应和改良,这些作物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传统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两万公顷甘薯高产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万公顷甘薯高产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甘薯产业化发展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甘薯品种特点
        1.1.2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优势
        1.1.3 河北省出台的甘薯产业引导与支持政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查询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甘薯产业化基本概念
        2.1.1 产业化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 甘薯产业化特征
        2.2.1 布局区域化
        2.2.2 生产专业化
        2.2.3 经营产业化
        2.2.4 管理企业化
        2.2.5 服务体系社会化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2.4 本文应用的相关理论
        2.4.1 SWOT分析法
        2.4.2 线性回归分析法
第三章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京津冀甘薯种植情况概述
        3.1.2 种植季节分布状况
        3.1.3 经济效益分析
        3.1.4 生产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3.2 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3.2.1 天津丰华裕隆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3.2.2 河北慧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2.3 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
        3.2.4 河北沐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2.5 邯郸市博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3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3.3.1 商品化
        3.3.2 规模化
        3.3.3 机械化
    3.4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的代表案例
        3.4.1 错峰上市,售价翻倍
        3.4.2 淀粉加工,收入可观
        3.4.3 粉条、粉皮加工,效益显着
    3.5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组织模式分析
        3.5.1 政府引导+专业种植户型
        3.5.2 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型
        3.5.3 甘薯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薯合作社+农户型
    3.6 京津冀甘薯产业化SWOT分析
        3.6.1 优势分析
        3.6.2 劣势分析
        3.6.3 机会分析
        3.6.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京津冀甘薯市场交易数据分析及预测
    4.1 京津冀甘薯交易数据线性回归分析
        4.1.1 数据变量选取
        4.1.2 原始数据说明及处理
        4.1.3 模型理论概述
        4.1.4 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4.2 结论验证
    4.3 甘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3.2 生产后存在的问题
    4.4 解决方案
        4.4.1 积极落实政府鼓励政策
        4.4.2 加速信息化在甘薯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
        4.4.3 甘薯企业发展新方向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当前研究的局限
        5.2.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番薯名称考释与引种路径
    2.1 番薯别称
    2.2 今“薯”与古“薯”
    2.3 番薯传入中国路径
        2.3.1 苏禄国入晋江、南夷入惠安
        2.3.2 越南入东莞、电白
        2.3.3 缅甸入云南、南洋入台湾、南澳入晋江
        2.3.4 小吕宋入福建
    2.4 番薯传入山东
3 山东番薯引种与推广因素分析
    3.1 顺天之时
        3.1.1 自然灾害频发
        3.1.2 政策适应
    3.2 因地之宜
        3.2.1 自然地理条件适宜
        3.2.2 荒芜土地的开发
    3.3 存乎其人
        3.3.1 陈世元引番薯,入胶州古镇口
        3.3.2 李渭政令下,番薯世人知
        3.3.3 陆燿书《甘薯录》,刘斯嵋颁劝种札
    3.4 择优选稼
        3.4.1 产量
        3.4.2 抗灾能力
        3.4.3 适应能力
4 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本土化
    4.1 番薯栽种的本土化
        4.1.1 栽种技术
        4.1.2 耕作制度
    4.2 番薯综合利用的本土化
        4.2.1 食用价值
        4.2.2 酿酒制造
        4.2.3 药用价值
        4.2.4 饲料加工
    4.3 番薯文化的本土化
        4.3.1 番薯与农谚
        4.3.2 番薯与文学作品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3)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河北卢龙县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卢龙县甘薯种植历史和甘薯种植优势
    1、卢龙县甘薯种植基础
    2、卢龙县甘薯种植历史
    3、卢龙县甘薯种植优势
        (1)地理优势
        (2)交通优势
        (3)资源优势
        (4)技术优势
二、卢龙县常见甘薯病虫害
    1、甘薯茎线虫病
    2、甘薯黑斑病
    3、黑绒金龟子
    4、甘薯天蛾
三、甘薯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生物防治
        (1)利用天敌
        (2)利用生物制剂
    4、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
        (2)性诱剂诱杀
四、卢龙县甘薯绿色防控实施规模
五、卢龙县甘薯绿色防控的效益
    1、社会效益
    2、生态效益
    3、经济效益

(5)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传播问题研究回顾
        (二) 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传播问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区域环境与农业历史概述
    第一节 武陵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的民族分布与变迁
    第二节 武陵地区农业历史概况
第二章 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玉米
        二、番薯
        三、马铃薯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烟草
        一、花生
    第三节 蔬菜作物
        一、辣椒
        二、南瓜
第三章 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引种和推广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玉米等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武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政府官员的劝种
        二、民间移民的推动
        三、对高产作物的强烈需求
第四章 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引种和推广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农作物结构
        二、扩大了耕地面积
        三、提高了粮食产量
    第二节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第四节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饮食生活
        二、民俗文化
    第五节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植被破坏 动物灭绝
        二、水土流失 地力下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性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理论启示
3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现状
    3.1 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
        3.1.1 甘薯产业种植现状
        3.1.2 甘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3.1.3 甘薯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
    3.2 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
        3.2.1 种苗带动型
        3.2.2 加工带动型
        3.2.3 区域品牌带动型
4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及优劣势分析
    4.1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4.1.1 产业组织模式参与主体分析
        4.1.2 产业组织模式地区分布分析
        4.1.3 产业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分析
        4.1.4 产业组织模式辐射范围分析
    4.2 河北省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4.2.1 种苗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4.2.2 加工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4.2.3 区域品牌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5 河北省农户选择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研究假设
        5.1.2 变量设置
    5.2 变量描述性分析
    5.3 模型构建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
        5.3.2 模型检验
    5.4 结论
6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6.1 主体缺乏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6.2 科技带动力弱
    6.3 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6.4 品牌标准不明确
    6.5 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7 结论与对策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活力
        7.2.2 加强企业科研技术投资,增强产业组织模式带动力
        7.2.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
        7.2.4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增强品牌带动力
        7.2.5 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7)南平市延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实地调查
        1.4.2 定量分析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5 研究路线
2 效益评价的内容
    2.1 社会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生态效益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
        3.2.1 农用地
        3.2.2 建设用地
        3.2.3 未利用地
    3.3 土地利用特点
        3.3.1 人均耕地少
        3.3.2 丘陵山地多
        3.3.3 建设用地比重相对较大
    3.4 土壤类型与耕地质量状况
    3.5 延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情况
    3.6 项目区建设条件的变化
    3.7 项目区概况
        3.7.1 项目基本情况
        3.7.2 自然条件
        3.7.3 土地权属
        3.7.4 土地利用结构
    3.8 项目区的制约因素
        3.8.1 田间水利设施制约
        3.8.2 田间道路制约
        3.8.3 土地利用制约
        3.8.4 山垅田占比大且问题多
4 新增耕地适宜性及耕地质量评价
    4.1 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
        4.1.1 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4.1.2 选择适宜性评价因子
        4.1.3 评价公式
        4.1.4 评价标准
        4.1.5 适宜性评价结果
    4.2 耕地质量评价
        4.2.1 施工前耕地质量评价
        4.2.2 施工后耕地质量评价
        4.2.3 确定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
        4.2.4 等级评定计算
    4.3 评价结果
5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分析
    5.2 生态效益分析
        5.2.1 土地垦殖率
        5.2.2 耕作层厚度
        5.2.3 灌溉保证率
        5.2.4 环境影响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结构
        5.3.2 相关费用计算
        5.3.3 经济效益
        5.3.4 基本参数
        5.3.5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6 结论
7 存在的问题及项目效益改善对策
    7.1 存在的问题
        7.1.1 分析论证环节被弱化
        7.1.2 注重外在忽视内涵
        7.1.3 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7.1.4 监管力量不够监督力度不强
    7.2 健全项目效益改善的保障措施
        7.2.1 加强分析论证审查
        7.2.2 结合实际合理设计
        7.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7.2.4 促进项目统筹实施
        7.2.5 严格监督管理
        7.2.6 健全后期管护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8)河北省甘薯及生产比较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甘薯生产现状研究
        1.2.2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河北省甘薯生产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甘薯生产规模
        2.1.1 产量
        2.1.2 播种面积
        2.1.3 单位产量
    2.2 河北省甘薯生产区域布局
        2.2.1 冀中南鲜食型甘薯生产区概况
        2.2.2 冀东淀粉型甘薯生产区概况
        2.2.3 河北省两大甘薯生产区对比
    2.3 河北省甘薯生产经营主体
        2.3.1 专业合作社
        2.3.2 农业企业
        2.3.3 种植大户
        2.3.4 家庭农场
3 河北省甘薯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3.1 河北省甘薯品种间成本收益比较
    3.2 河北省甘薯与其他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3.3 河北省甘薯生产经营主体成本收益比较
4 河北省甘薯生产规模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4.1 规模效率比较优势指标
        4.1.1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4.1.2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4.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4.2 河北省与其他省甘薯生产规模效率差异分析
    4.3 河北省甘薯与其他作物生产规模效率比较分析
    4.4 河北省各市甘薯生产规模效率差异分析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5.2.2 科学规划生产布局
        5.2.3 做强新型经营主体
        5.2.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与气候
        二、水系与土壤
        三、植物与动物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人口政策
        二、清代人口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二、人口构成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二、清代土地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种植新趋势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森林资源衰减
        二、水土流失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来作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丝绸之路:名于丝绸, 不止于丝绸
二、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
三、外来作物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一) 缓解人地矛盾, 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二) 强化男耕女织, 满足了中国人的衣着需求
    (三)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四) 增加了优良饲料作物种类, 极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五) 丰富了中国蔬菜瓜果的品种, 增添了人们的食物营养和饮食情趣
    (六) 增加了食用油原料种类, 丰富了我国食用油的品味
    (七) 拓展土地利用的时间与空间, 有助于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
    (八) 吞云吐雾, 吸烟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四、两万公顷甘薯高产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甘薯产业化发展分析及预测研究[D]. 胡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D]. 王弘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河北卢龙县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J]. 孙立军. 农业工程技术, 2020(17)
  • [5]美洲作物在武陵地区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D]. 杨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 史京京.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7]南平市延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析评价[D]. 范信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8]河北省甘薯及生产比较优势研究[D]. 张泽璞.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10]外来作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J]. 王思明. 中国农史, 2018(02)


农业发展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农业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美洲文明论文

上一篇:试行证据公开制度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能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