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松,石连玉[1](2020)在《我国三角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肉质鲜美、适应性强,是一种适合不同地域多种养殖方式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三角鲂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流域,但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野生资源。目前,仅在钱塘江、金沙河水库和黑龙江分布有少量三角鲂,且黑龙江种群已处于实质意义上的濒危状态。本文概述了我国三角鲂的命名争议、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繁育现状;从形态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及生产性能等方面梳理了三角鲂种质鉴定和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三角鲂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养殖前景,以期为该优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刘加林[2](2020)在《太湖鲂鲌的遗传特征分析及其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经两代群体选育和两代异源雌核发育诱导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母本,连续三代群体选育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获得杂交子代,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太湖鲂鲌(Culter alburnus♀×Megalobrama terminalis♂)新品种(GS-02-001-2017)。该杂交鱼具有双亲的优良特性,如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体型适中、抗逆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关于鱼类属间杂交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相当有限,而太湖鲂鲌的遗传改良研究更是少有报道。因此,本论文首先对太湖鲂鲌的形态特征及其GH基因进行遗传分析,而后构建太湖鲂鲌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从而积累该鱼的遗传背景知识,为解析其候选基因和SNPs标记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对今后该鱼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为太湖鲂鲌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湖鲂鲌的形态特征分析通过对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正交F1)、反交F1(翘嘴鲌♂×三角鲂♀)及其双亲的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对4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比例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鲂鲌与反交F1体型均较长,呈侧扁状,皆与翘嘴鲌相似,但是体高均较翘嘴鲌有明显的增加;肠管都具有两个弯曲,太湖鲂鲌肠管约为体长的1.88倍,反交F1肠管约为体长的2.05倍,均与翘嘴鲌相似;太湖鲂鲌下咽齿3行(2.4.4/5.4.2或2.4.5/4.4.2),齿端呈钩状,与母本翘嘴鲌相似;反交F1代下咽齿3行(2.4.4/5.4.2或2.4.5/4.4.2),齿型与父本翘嘴鲌相似。(2)太湖鲂鲌与反交F1的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均居于各自亲本之间(P<0.05),侧线下鳞数、胸鳍分枝鳍条数、第一鳃耙数(外侧)均明显多于各自亲本(P<0.05);臀鳍分枝鳍条数在四个群体中虽较为相似,但也呈现显着差异(P<0.05);太湖鲂鲌、反交F1及翘嘴鲌的第一鳃耙数(内侧)均明显少于三角鲂(P<0.05)。太湖鲂鲌的14个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系数为87.70,表明太湖鲂鲌的可数性状特征偏向于父本;反交F1的14个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系数为-9.76,表明反交F1的可数性状特征偏向于母本。(3)5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49.271%、10.680%、10.512%、7.091%和4.409%,累计贡献率为81.963%。(4)全部29个变量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三角鲂、太湖鲂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反交F1的判别准确率为96.7%,有1个样本误判为太湖鲂鲌,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9.1%。(5)对翘嘴鲌和三角鲂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9个可量性状的比例参数和20个框架数据的比例参数使用欧氏距离的最短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知,太湖鲂鲌与反交F1的亲缘关系较近,较翘嘴鲌的距离比三角鲂的距离近,结果表明正反交子代的主要形态特征均接近于翘嘴鲌。2.太湖鲂鲌与亲本及自交F2代GH基因的比较分析采用PCR及T-A克隆技术,从基因组DNA成功克隆三角鲂、太湖鲂鲌和太湖鲂鲌自交F2代含完整阅读框的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经测序拼接获得序列全长分别为6009bp、6042bp和6058bp,转录单元长分别为2049bp、2014bp和2045bp。三种鱼群体GH基因序列均包括五个外显子、四个内含子及5′侧翼区和3′侧翼区;编码氨基酸序列均为633bp,编码210个氨基酸。经序列对比发现,太湖鲂鲌在第5外显子发生的2处差异位点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在第一、二内含子中,太湖鲂鲌主要遗传于父本三角鲂;在第三、四内含子中,太湖鲂鲌主要遗传于母本翘嘴鲌。同源性比对发现,太湖鲂鲌与亲本及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相似度最高,其次为鲤形目(Cypriniformes)其它鱼类,与鲇形目(Siluriformes)的同源性明显高于鲈形目(Perciformes)。系统进化树发育结果显示,太湖鲂鲌与鲤形目鱼类遗传距离相对最近,其次为鲇形目,以100%的置信度形成完整的一支,鲈形目中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单独组成一支,另外三种鱼类组成另一支。3.太湖鲂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首先通过差异SNP聚类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及主成分分析证明太湖鲂鲌自交F2代群体适于用作遗传图谱的构建;然后利用2b-RAD技术构建了太湖鲂鲌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825.52 c M,平均标记间隔为0.76 c M。比较基因组图谱显示,太湖鲂鲌染色体上唯一映射到团头鲂基因组中的同源标记显着多于与斑马鱼和鲤鱼之间的映射标记。基于遗传图谱,在9个连锁群上检测到27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QTLs,并且解释的表型方差(PVE)的贡献值范围为9.4%~24%,LOD得分范围为2.15~5.96。在6个生长相关性状(体长、全长、体重、体高、头长和尾柄长)中,体重相关QTL(LOD=5.4)最为显着,分别映射到1、2、6和18四个连锁群中。以P<0.01和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阈值对该6个生长相关性状进行单个SNP位点的关联分析发现,在两种差异显着性阈值下,体重性状所检测得到的SNP位点均为最多,说明该经济性状与鱼类的快速生长密切关联。
崔文涛[3](2020)在《鲂鲌杂交及回交群体的生长性能、微卫星遗传结构及三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年产量约80万吨。远缘杂交作为鱼类育种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将亲本的优良性状相结合,通过形成新的基因型和表型来快速推动新物种的形成。由于杂交子代包含了两套甚至多套不同物种的基因组,通常表现出生长速度快、遗传多样性增加、肌肉品质提高等方面的杂种优势。然而理想杂种遗传性会随着世代的传递而逐渐丧失,回交作为一种巩固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特性的育种方法已经被育种者们广泛地应用于水产育种中。此外,可育杂交子代的逃逸会对自然种质资源造成极大地威胁,在鱼类育种中,可将杂交和三倍体两种选育手段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杂交子代获得综合双亲的杂种优势,还能得到三倍体的不育特性。不仅如此,三倍体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转移到生长和肉质改良上来,这也为鱼类育种的研究开辟了新方法。本实验室将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引入到团头鲂♀×翘嘴鲌(Culter alburnus,CA)♂,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团头鲂和翘嘴鲌为母本进行回交,获得了两性可育的异源二倍体鲂鲌杂交(F1-F4)、回交(F1-F3)新品系群体。本研究以鲂鲌杂交F2(MC-F2)、回交F2(BC1-F2、BC2-F2)及其原始亲本(MA、CA)为实验对象,并开展了鲂鲌杂交及回交的生长性能、遗传结构及三倍体诱导研究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为鲂鲌鱼类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构建出团头鲂(MA)、翘嘴鲌(CA)、团头鲂♀×翘嘴鲌♂杂交F2(MC-F2)、团头鲂♀×MC♂回交F2(BC1-F2)和翘嘴鲌♀×MC♂回交F2(BC2-F2)共5个育种群体,对5个群体的生长性能及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采用电子舌分析了其滋味差异。结果显示:BC1-F2与其原始亲本及另两杂交子代相比表现出显着的生长优势(p<0.05),其可量性状的比值偏向于回交母本团头鲂(Hi=43.94)。BC1-F2相较于其亲本团头鲂和翘嘴鲌具有较低的水分(p<0.05)和较高的粗蛋白含量(p<0.05)。氨基酸分析发现鲂鲌杂交及回交F2的总氨基酸、总必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均高于它们的原始亲本,BC1-F2的总氨基酸和总必须氨基酸均最高,分别为17.54%、6.92%。电子舌分析显示,五种鱼的滋味均具有明显差异,两回交子代的滋味均偏于其轮回亲本。综合分析结果表明,BC1-F2相比于其亲本不仅具有显着生长性能而且肌肉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更具有育种潜力。(2)对团头鲂(MA)、翘嘴鲌(CA)及其杂交F2(MC-F2)、回交F2(BC1-F2、BC2-F2)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MA、CA、MC-F2、BC1-F2、BC2-F2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4.50、4.40、4.75、4.85、5.10,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683、0.5550、0.7967、0.8317、0.6200,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671、0.6329、0.6995、0.7240、0.69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046、0.5717、0.6406、0.6676、0.6339,BC1-F2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P<0.05)。MA、MC-F2和BC1-F2群体大多数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显示杂合子过量(D>0),CA、BC2-F2群体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现象(D<0)。聚类分析显示CA与BC2-F2首先聚类,MA与BC1-F2首先聚类再与MC-F2聚类,最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结合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其杂交与回交后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引物Me.Am._15、Me.Am._1、TTF01、Mam25在5个群体中均产生特异性条带,可作为五个群体的鉴定标记。该结果对鲂鲌杂交后代的种质资源保护、种群鉴定及良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3)生产出具有生长快、肉质优且具有不育性鲂鲌新品系。本研究设置了静水压处理起始时间、处理强度和处理持续时间3个诱导条件进行团头鲂♀×(团头鲂♀×翘嘴鲌♂)♂F3(BC1-F3)三倍体的诱导,获得了诱导BC1-F3三倍体的最佳诱导条件。结果显示,通过静水压法诱导出BC1-F3三倍体,在孵化水温22±0.5℃,受精后3min进行处理,压强为50MP时,加压3 min,三倍体诱导效果最高,三倍体率为9.67%。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三倍体BC1-F3具有72条染色体,核型为:3n=24m+36sm+12st,臂数NF=132;对照组二倍体有48条染色体,核型为:2n=14m+28sm+6st,臂数NF=90。本研究采用静水压法诱导处理BC1-F3受精卵,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三倍体BC1-F3,但总体诱导率偏低,还需继续探索BC1-F3三倍体诱导的最佳处理条件研究,对压强强度进行优化,以及增设更多不同的加压时间,以获得最佳的诱导效果。
刘俊梅[4](2020)在《团头鲂((?))×稀有鮈鲫((?))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成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缘杂交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从而导致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改变,在遗传育种与生物进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有关鱼类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多为偶数,而有关奇数染色体数目的鱼类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以亲缘关系较远、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鲤科鲌亚科鲂属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SB,2n=48)为母本、鲤科鮈亚科鮈鲫属的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RM,2n=50)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成功获得了具有奇数染色体数目的杂交后代-鲂鮈(BR);并对杂交鲂鮈的形态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性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亲本团头鲂、稀有鮈鲫及杂交鲂鮈的外形特征、DNA含量、染色体数目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主要的可量性状(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头高、体长/体高等)及可数性状(鳍条数、侧线鳞、侧线上鳞)均介于父母本之间,部分性状(如侧线下鳞、臀鳍条数、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与母本相比更偏向于父本。流式细胞术及染色体制备结果显示杂交鲂鮈染色体数为49条,表明该鱼是一种异源二倍体杂交鱼。2.对亲本团头鲂、稀有鮈鲫及杂交鲂鮈的5S rDNA基因结构及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鲂鮈基因组中扩增出三条5S rDNA条带,测序后大小分别为188bp(BR-188),220bp(BR-220)和433bp(BR-433)。其中BR-188bp遗传于母本,与母本团头鲂188bp序列的相似性为99.1%;BR-220bp遗传于父本,与父本稀有鮈鲫223bp序列的相似性为98.2%。BR-433bp为嵌合序列,在结构上为BR-220bp类型的重复,第一个220bp重复序列来源于母本团头鲂(其中188bp完全来源于团头鲂188bp类型,末端多出28bp与父本稀有鮈鲫223bp类型对应区域一致),第二个213bp重复序列来源于父本稀有鮈鲫。该结果表明,异源染色体组组合过程中存在遗传性和一定的变异性。3.对杂交鲂鮈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长进行PCR扩增,对拼接序列进行了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杂交鲂鮈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624bp,包含典型的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以及非编码区(控制区及轻链复制起始区);线粒体DNA中A+T(55.96%)含量显着高于G+C(44.04%)含量,具有AT碱基偏好性;D-loop区中存在TAS、CSB、AT重复序列等结构。杂交鲂鮈线粒体基因组与母本团头鲂的相似度为99.7%,与父本稀有鮈鲫的相似度为84.7%。以上表明杂交鲂鮈线粒体基因组具有母系遗传的特征。4.对亲本团头鲂、稀有鮈鲫及杂交鲂鮈的肝脏转录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共表达序列6664个,其中约15.52%(1032个)序列为嵌合基因。利用Sanger测序验证了其中15个嵌合基因,结果显示有13个(86.67%)存在嵌合现象,表明异源染色体组组合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重组。此外,qRT-PCR检测了6月龄团头鲂、稀有鮈鲫及杂交鲂鮈的生长相关基因igf1、ghr的表达。结果显示:igf1在杂交鲂鮈肝脏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双亲本(P<0.05),ghr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父本(P<0.05)而略低于母本。本研究通过远缘杂交方法成功获得了异源二倍体杂交鲂鮈,该杂交鱼在外形特征及5S rDNA、线粒体基因组、直系同源基因等分子水平上都表现出了遗传性和变异性。此外,异源二倍体杂交鲂鮈拥有奇数染色体数目49条染色体,而且来源于父本染色体数目多于母本染色体数目一条。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染色体组水平的协调性(亲本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基因沉默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苏晓磊,郑国栋,蒋霞云,邹曙明[5](2019)在《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翘嘴鲌两种杂交后代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指导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翘嘴鲌(Erythroculterilishaeformis)的杂交育种工作,利用筛选出的16对微卫星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翘嘴鲌♂、三角鲂♀×翘嘴鲌♂后代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3.56、3.63、3.44、4.00和4.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10、0.3757、0.3175、0.3818和0.407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82、0.6290、0.5921、0.6490和0.682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354、0.5367、0.5258、0.5785和0.6067。杂交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他们的亲本团头鲂、三角鲂和翘嘴鲌,表明杂交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团头鲂与三角鲂首先聚类,团头鲂♀×翘嘴鲌♂与三角鲂♀×翘嘴鲌♂首先聚类,然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最后与翘嘴鲌聚类。其中团头鲂与翘嘴鲌遗传距离最远,为0.5204,团头鲂和三角鲂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3,结合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2种杂交子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基因型分析表明,2种杂交后代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于父母本。引物TTF3、TTF4、TTF10以及Mam25在5个群体中均可产生特异性条带,可区分5个群体。研究结果对三角鲂×翘嘴鲌和团头鲂×翘嘴鲌的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以及种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王石,汤陈宸,陶敏,覃钦博,张纯,罗凯坤,赵如榕,王静,任力,肖军,胡方舟,周蓉,段巍,刘少军[6](2018)在《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杂交是广泛应用的重要育种技术,然而,在鱼类中,杂交育种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组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相关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形成了适合于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创制了一批二倍体鱼品系和四倍体鱼品系,研制了一批优良鱼类.另外,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鱼类杂交的相关文献,对鱼类杂交育种途径、技术方法及效果等进行了广泛讨论.该文对鱼类杂交育种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洪洪,郑国栋,吴成宾,陈杰,蒋霞云,邹曙明[7](2018)在《三角鲂(♀)×翘嘴鲌(♂)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着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着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着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着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着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郑国栋[8](2018)在《鲂鲌杂交新品系的遗传特征、最适蛋白需求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翘嘴鲌(Culter alburnus,CA)的食性为肉食性,其肉质鲜美,但生长较慢。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A)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但肉质比翘嘴鲌差。通过团头鲂和翘嘴鲌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获得了五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群体MC(MA♀×CA♂),BC-1(MA♀×MC♂),BC-2(MC♀×MA♂),BC-3(CA♀×MC♂)和BC-4(MC♀×CA♂)。五个杂交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很高。五个杂交群体均为二倍体并具有与其父母本相似的染色体核型(2n=48=8m+26sm+4st)。五个杂交群体的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的中间,而回交群体BC-1/-2更接近其原始亲本团头鲂,BC-3/-4更接近其原始亲本翘嘴鲌。五个杂交群体的性腺均发育正常。五个杂交群体的肌肉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父母本(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显着低于其父母本(p<0.05)。肌间刺分析结果显示,四种鱼的肌间刺的形态均被包含7种类型。回交鲂鲌BC-1总肌间刺125根,在母本团头鲂(124根)和父本翘嘴鲌(137根)之间,并显着低于其父本翘嘴鲌(137根)及回交鲂鲌BC-4(132根)。且回交鲂鲌BC-1的肌间刺形态复杂程度处于父母本之间。综上,回交鲂鲌BC-1表现出肉质好、形态优、肌间刺少且形态简单等优良性状。(2)为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与翘嘴鲌及其杂交及回交后代(团头鲂MA、翘嘴鲌CA、鲂鲌MC、回交鲂鲌BC-1/-2/-3/-4)的生长、饲料利用、肠道变化和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蛋白源研制蛋白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饲料进行喂养。90天的养殖试验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7种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及形体指标等有显着影响(p<0.05)。七种鱼在获得最大增重率时的蛋白水平分别为30.14%、57.97%、36.97%、33.48%、33.85%、39.55%和41.42%,同时,在获得最小饲料系数时的蛋白水平分别为29.84%、46.67%、37.56%、32.60%、33.35%、40.00%和40.45%;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作为综合考量,7种鱼所需的最适蛋白水平分别为29.99、52.32、37.26、33.04、33.60、39.77和40.93。小肠组织切片显示,饲料蛋白水平对小肠形态影响显着,回交鲂鲌BC-1在35%蛋白水平时表现出最佳状态。相同的,消化酶基因(TRY、CTRL1、ELA1和CPA2)在35%蛋白水平时达到较高水平。(3)生长对比试验显示,回交鲂鲌BC-1相对其父母本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是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通过肝脏转录组测序发现,BC-1、MA和CA分别获得77102、63367和67087个转录本,及62248、55182和57366个unigene。‘BC vs.MA’和‘BC vs.CA’两组对比之间分别有325、872个差异基因,且有134个差异基因为两组共有。所有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功能是富集最多的3个GO项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回交鲂鲌的GH/IGF轴相关基因(IGFBP2b、IGF1和IGF2a和)和消化酶相关基因(TRY,ELA1,CTRL1,CPA2和BAL)表达显着上调,这说明其消化能力增强。另外,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PI3KR,RAPTOR和EIF4E)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CS,MDH,FASN,ELOVL1,ELOVL5和ELOVL6)也显着上调表达,说明其蛋白质与脂肪酸的合成能力提高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组成了一个调控网络,共同促成了杂种优势的产生。(4)通过回交鲂鲌BC-1及其父母本的肝脏蛋白组测序,根据差异倍数大于2.0或小于化0.5倍作为差异蛋白的筛选标准。‘BC vs.MA’之间有57的差异蛋白被鉴定出来,其中,42个上调,15个下调。‘BC vs.CA’之间有434个差异蛋白被鉴定出来,其中,101个上调,333个下调。且有27个差异蛋白为两组共有。对所有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功能分别是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富集最多的3个GO项目。KEGG分析发现,蛋白质消化吸收通路显着活跃,如糜蛋白酶、核糖体蛋白等表达增加。另外,脂肪酸的消化吸收与合成通路显着活跃,包括胆汁分泌通路、脂肪消化吸收通路、脂肪酸合成通路以及脂肪酸延长通路。最后,维生素消化吸收通路和矿物质吸收通路活跃度也显着增强。这些差异蛋白富集的通路与转录组中差异基因富集到的通路大部分是一致的,更加验证了这些差异蛋白及其通路是杂种优势产生的关键通路。(5)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克隆了回交鲂鲌BC-1的elovl1和elovl6基因,并对回交鲂鲌成鱼的多个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表达分析。另外,通过饥饿处理,对回交鲂鲌幼鱼进行了生物学的表达差异分析。序列分析表明,回交鲂鲌BC-1的elovl1基因c DNA序列全长1527 bp,共编码324个氨基酸;回交鲂鲌BC-1的elovl6基因c DNA序列全长2161 bp,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回交鲂鲌elovl1和elovl6基因c DNA序列仅仅有30%的相似性。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elovl1和elovl6在受精卵时期均微量表达,然后表达逐渐升高,并分别在24 hpf和32 hpf时表达不再显着变化。整胚原位杂交结果:在12 hpf时期,elovl1在眼和脊索前板处表达,而elovl6仅在脊索前板处检测到表达信号;在24 hpf时期,elovl1在眼、皮肤和尾芽处表达,然而elovl6在皮肤和后体节处表达;在55 hpf时期,elovl1在眼、中脑、后脑和尾芽处表达,elovl6在中脑、皮肤和后体节处表达。q RT-PCR表明,在成鱼组织中,elovl1和elovl6基因均在脑、肝脏、肾脏、眼和皮肤中高度表达,在小肠、肌肉和鳃中表达相对较低。饥饿试验发现,除了elovl6基因在饥饿2天的脑中表达上升外,elovl1和elovl6基因在脑、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总体上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当恢复投喂时,其表达量又回到正常水平。
郭洪洪[9](2018)在《三角鲂(♀)×翘嘴鲌(♂)杂种F1生长、形态、肌间刺分析和团头鲂CITED3重复基因克隆及低氧应答分析》文中提出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形态及肌间刺等性状的特性,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获得了东江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群体,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子代的生长性能、形态差异和肌间刺特征。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分析显示,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着(P<0.05)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着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着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着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条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分析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显着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3)肌间刺分析结果显示MT♀×CA♂总肌间刺127.0根,在母本三角鲂(124根)和父本翘嘴鲌(137根)之间,并显着低于鲂鲌杂种MA♀×CA♂(133根)。5种鱼肌间刺的形态被分为7种类型,MT♀×CA♂肌间刺形态复杂程度处于父母本之间。研究表明,东江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肌间刺少且形态简单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团头鲂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因耐低氧特性使其在养殖中易发生缺氧死亡。CITED家族(CITED1-4)为缺乏典型DNA结合区域的转录辅助因子,与CPB/p300参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转录共激活调控网络。为进行耐低氧团头鲂品系的选育研究,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团头鲂CITED3基因以及初步探讨了该基因的低氧应答分析。本研究获得的团头鲂Cited3a和Cited3b开放阅读框分别为756-bp和723-bp,编码氨基酸分别是251个和240个,与草鱼Cited3a/-3b序列相似度分别高达90%以上,而团头鲂Cited3a和Cited3b序列相似度则为67%。团头鲂Cited3a/-3b mRNA表达模型相似,属于母源性表达,在8-hpf时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在成鱼肾脏中表达量最高。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早期,脑、内脏和尾部可检测到Cited3a/-3b mRNA信号,发育中期内脏和尾部可检测到Cited3a/-3b mRNA信号,发育晚期则只能在脑中检测到Cited3a/-3b mRNA信号。团头鲂低氧胁迫实验发现低氧应激不仅能诱导胚胎中Cited3a和Cited3b mRNA的表达上调,也能诱导幼鱼肾、肝和脑Cited3a mRNA的表达量上调,肾和脑Cited3b mRNA的表达量上调,表明团头鲂CITED3基因的表达机制受到低氧的调控。本研究为CITED3基因功能的保守与分化方面的研究补充了一定的信息,并初步阐明了该基因在低氧应答下的表达模型。
关文志,郑国栋,吴成宾,王成龙,杜尚可,陈杰,蒋霞云,邹曙明[10](2017)在《团头鲂与三角鲂或长春鳊杂交后代的生长及形态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Megalobrama)团头鲂(AA)、三角鲂(TT),鳊属(Parabramis)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着高于TT(P<0.05)。在实验组2中,AA绝对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分别是PP(0.14 g/d)、AP(0.17 g/d)和PA(0.15 g/d)的1.7倍、1.4倍和1.6倍。结果表明,团头鲂(AA)的生长速度显着快于三角鲂(TT)和长春鳊(PP)自交群体(P<0.05),AT、TA、AP和PA这些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基本介于双亲之间,即低于团头鲂而高于三角鲂或长春鳊。对9项可量性状和20项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较为接近母本,即TA与TT的亲缘关系较近,AT和AP与AA的亲缘关系较近,PA与PP关系较近。对7个群体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判别率为86.30%。主成分分析获得了表示形态差异的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5.81%,主成分1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各性状大多集中在鱼体的纵轴,即背腹轴方向,而主成分2性状大多集中在尾部,反映了尾部的体型特征。本研究为鳊鲂鱼类的杂交育种以及种质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三角鲂种质资源概述 |
| 1.1 三角鲂命名争议 |
| 1.2 现存三角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繁育 |
| 2 三角鲂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
| 2.1 基于形态学方面的研究 |
| 2.2 基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 2.3 基于生产性状的比较研究 |
| 3 问题和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
| 1.1.1 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概况 |
| 1.1.2 太湖鲂鲌的研究概况 |
| 1.2 生长激素(GH)基因研究概况 |
| 1.2.1 生长激素概述 |
| 1.2.2 鱼类生长激素研究进展 |
| 1.3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概述 |
| 1.3.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 1.3.2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
| 1.3.3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太湖鲂鲌的形态特征分析 |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形态参数测定 |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翘嘴鲌与三角鲂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 |
| 2.2.2 可数性状分析 |
| 2.2.3 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分析 |
| 2.2.4 主成分分析 |
| 2.2.5 判别分析 |
| 2.2.6 聚类分析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太湖鲂鲌与亲本及自交F_2代GH基因的比较分析 |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 3.2.2 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 |
| 3.2.3 生长激素基因的生物学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太湖鲂鲌与亲本及自交F_2代GH基因序列分析 |
| 3.3.2 太湖鲂鲌与亲本及自交F_2代GH基因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 |
| 3.3.3 4种鱼与其他鱼类GH基因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太湖鲂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2b-RAD建库测序及基因分型 |
| 4.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2.3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 4.2.4 比较基因组分析 |
| 4.2.5 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 4.2.6 潜在候选基因的鉴定 |
| 4.3 结果 |
| 4.3.1 太湖鲂鲌F_2表型性状特征 |
| 4.3.2 2b-RAD建库测序及基因分型结果 |
| 4.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3.4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 4.3.5 比较基因组分析 |
| 4.3.6 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 4.3.7 潜在候选基因的鉴定 |
| 4.4 讨论 |
| 4.4.1 图谱构建家系 |
| 4.4.2 2b-RAD技术 |
| 4.4.3 遗传图谱构建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
| 4.4.4 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 4.4.5 潜在候选基因的鉴定 |
| 第五章 小结 |
| 5.1 太湖鲂鲌的形态特征分析 |
| 5.2 太湖鲂鲌与亲本及自交F_2代GH基因的比较分析 |
| 5.3 太湖鲂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 5.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
| 二、鱼类肌肉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
| 三、鱼类杂交三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一章 鲂鲌杂交及回交F2群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分析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养殖实验和生长性能 |
| 1.1.3 可量性状的度量 |
| 1.1.4 实验鱼的肌肉样品处理 |
| 1.1.5 测试项目与方法 |
| 1.1.6 电子舌 |
| 1.1.7 数据处理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2.1 生长性能分析 |
| 1.2.2 可量形状分析 |
| 1.2.3 基本营养成分 |
| 1.2.4 氨基酸组成 |
| 1.2.5 五种鱼的电子舌分析 |
| 1.3 讨论 |
| 1.3.1 回交后代的生长优势分析 |
| 1.3.2 回交后代的肉质优势分析 |
| 1.3.3 远缘杂交有效改良品种 |
| 第二章 鲂鲌杂交及回交F2群体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鱼 |
| 2.1.2 微卫星分析 |
| 2.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1.2.2 微卫星引物筛选与来源 |
| 2.1.2.3 PCR反应体系、扩增程序、产物检测与数据统计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微卫星PCR扩增结果 |
| 2.2.2 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 |
| 2.2.3 五个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和聚类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杂交、回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2.3.2 回交子代的遗传效应 |
| 第三章 静水压诱导鲂鲌回交三倍体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鱼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 3.1.4 鲂鲌人工催产“授精”及静水压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条件设置 |
| 3.1.5 相对孵化率和三倍体率的计算 |
| 3.1.6 染色体的制备 |
| 3.1.7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各条件对孵化率和三倍体率的影响 |
| 3.2.2 倍性的鉴定 |
| 3.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 3.3 讨论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鱼类远缘杂交 |
| 1.1.1 母本染色体数目大于父本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研究 |
| 1.1.2 母本染色体数目等于父本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研究 |
| 1.1.3 母本染色体数目少于父本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研究 |
| 1.2 核糖体重复序列简介 |
| 1.3 线粒体基因组简介 |
| 1.4 杂交亲本简介 |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 第二章 团头鲂×稀有鮈鲫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鱼与杂交实验 |
| 2.1.2 外形特征测量 |
| 2.1.3 DNA含量测定 |
| 2.1.4 血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的制备 |
| 2.2 结果 |
| 2.2.1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后代的形成 |
| 2.2.2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后代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统计 |
| 2.2.3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后代的倍性检测 |
| 2.2.4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及外形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后代的5SrDNA结构及其变异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鱼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1.3 PCR扩增、克隆及Sanger测序 |
| 3.2 结果 |
| 3.2.1 5S rDNA PCR扩增、测序及结构分析 |
| 3.2.2 5S rDNA序列比较分析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子代的线粒体结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子代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 4.2.2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子代线粒体D-loop结构分析 |
| 4.2.3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子代线粒体系统进化分析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团头鲂×稀有鮈鲫杂交子代肝脏转录组分析 |
| 5.1 材料方法 |
| 5.1.1 材料来源 |
| 5.1.2 高通量测序 |
| 5.1.3 基因结构分析 |
| 5.1.4 PCR扩增、克隆及Sanger测序 |
| 5.1.5 荧光定量PCR |
| 5.2 结果 |
| 5.2.1 基因结构分析 |
| 5.2.2 嵌合基因测序验证 |
| 5.2.3 igf1和ghr在肝脏组织汇总的表达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 |
| 1.1 染色体水平上的遗传规律 |
| 1.2 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的生物学机制 |
| 2 鱼类远缘杂交的繁殖规律 |
| 3 源于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育品系的建立 |
| 3.1 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 |
| 3.2 二倍体鱼品系的建立 |
| 4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建立 |
| 4.1 一步法育种技术 |
| 4.2 多步法育种技术 |
| 5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
| 5.1 一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
| 5.2 多步法育种技术在鱼类近缘杂交中的应用 |
| 6 其他鱼类杂交研究工作与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比较 |
| 7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亲本来源、人工催产、受精及孵化 |
| 1.2 生长比较 |
| 1.3 形态数据测量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形态特征 |
| 2.2 生长对比 |
| 2.3 可数性状 |
| 2.4 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 |
| 3 讨论 |
| 3.1 三角鲂 (♀) ×翘嘴鲌 (♂) 杂交F1的养殖潜力 |
| 3.2 三角鲂 (♀) ×翘嘴鲌 (♂) 杂交F1的形态学变异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 1.2 杂交优势在育种中的应用 |
| 1.3 杂交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 |
| 1.3.1 转录组学 |
| 1.3.2 转录组学与杂种优势 |
| 1.4 杂交优势的蛋白组学解析 |
| 1.4.1 蛋白质组学 |
| 1.5 杂交种的饲料蛋白研究 |
| 第二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遗传特征研究 |
| 2.1 材料方法 |
| 2.1.1 实验鱼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获得 |
| 2.2.2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形态测量 |
| 2.2.3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肠道 |
| 2.2.4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倍性检测 |
| 2.2.5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染色体制备 |
| 2.2.6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性腺组织切片 |
| 2.2.7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肌肉营养成分 |
| 2.3 结果 |
| 2.3.1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受精情况 |
| 2.3.2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形态 |
| 2.3.3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肠道比较 |
| 2.3.4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倍性 |
| 2.3.5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核型 |
| 2.3.6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性腺发育 |
| 2.3.7 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肌肉营养组分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杂交及回交后代最适蛋白需求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设计与饲料配方 |
| 3.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 3.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 3.1.4 指标评定 |
| 3.1.5 数据分析 |
| 3.1.6 小肠组织切片 |
| 3.1.7 消化酶基因的qRT-PCR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蛋白水平对七种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七种鱼所需最适蛋白水平分析 |
| 3.2.3 不同蛋白水平对七种鱼形体指标和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
| 3.2.4 最适饲料蛋白水平的计算 |
| 3.2.5 不同蛋白水平对回交鲂鲌 BC-1 小肠的影响 |
| 3.2.6 不同蛋白水平对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团头鲂与翘嘴鲌回交后代肌间刺的比较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肌间刺解剖及特征 |
| 4.2 实验结果 |
| 4.2.1 肌间刺数目比较 |
| 4.2.2 肌间刺形态比较 |
| 4.2.3 肌间刺在鱼体的分布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鲂鲌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 |
| 5.1 材料方法 |
| 5.1.1 实验鱼 |
| 5.1.2 养殖试验和生长性能 |
| 5.1.3 实验仪器 |
| 5.1.4 实验试剂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 5.2.2 HiSeq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
| 5.2.3 数据处理 |
| 5.2.4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生长性能分析 |
| 5.3.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分析 |
| 5.3.3 HiSeq转录组文库构建 |
| 5.3.4 序列分析和数据评估 |
| 5.3.5 Unigene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
| 5.3.6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 5.3.7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分析 |
| 5.3.8 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深入分析 |
| 5.3.9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
| 5.3.10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总览 |
| 5.3.11 SSR标记的筛选 |
| 5.4 讨论 |
| 5.4.1 消化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 5.4.2 GH/IGF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 5.4.3 蛋白质、脂肪酸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 第六章 鲂鲌杂种优势的iTRAQ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 6.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 6.1.1 实验材料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肝脏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 6.2.2 总蛋白质BCA法含量测定 |
| 6.2.3 SDS-PAGE |
| 6.2.4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
| 6.2.5 iTRAQ标记 |
| 6.2.6 高pHRPLC第一维分离 |
| 6.2.7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 |
| 6.2.8 数据库的搜索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生长性能分析 |
| 6.3.2 iTRAQ蛋白质组学结果 |
| 6.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 6.3.3.1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 6.3.3.2 差异表达蛋白GO分类 |
| 6.3.3.3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
| 6.3.3.4 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分析 |
| 6.3.3.5 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 |
| 6.3.4 转录组及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
| 6.3.4.1 GO功能注释比较分析 |
| 6.3.4.2 KEGG通路注释比较分析 |
| 6.4 讨论 |
| 第七章 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 7.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 7.1.1 实验用鱼与及胚胎 |
| 7.1.2 实验仪器 |
| 7.1.3 主要生化试剂 |
| 7.2 实验方法 |
| 7.2.1 回交鲂鲌RNA提取 |
| 7.2.2 回交鲂鲌elovl1、elovl6基因cDNA全长克隆 |
| 7.2.3 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
| 7.2.4 回交鲂鲌qRT-PCR组织和胚胎表达 |
| 7.2.5 原位杂交(WISH)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 |
| 7.3.2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 7.3.3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系统发育分析 |
| 7.3.4 回交鲂鲌elovl1与elovl6基因mRNA差异表达分析 |
| 7.3.5 饥饿对回交鲂鲌elovl1和elovl6mRNA表达的影响 |
| 7.4 讨论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三角鲂(♀)×翘嘴鲌(♂)杂种F_1代的生长、形态、肌间刺的比较分析 |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亲本来源、人工催产、受精及孵化 |
| 2.1.2 生长比较 |
| 2.1.3 形态数据测量 |
| 2.1.4 数据分析 |
| 2.1.5 肌间刺解剖和X光透射 |
| 2.2 实验结果 |
| 2.2.1 形态特征 |
| 2.2.2 生长对比 |
| 2.2.3 可数性状 |
| 2.2.4 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 |
| 2.2.5 肌间刺数目比较 |
| 2.2.6 肌间刺的形态比较 |
| 2.2.7 肌间刺在不同部位的分布 |
| 2.3 讨论 |
| 2.3.1 三角鲂(♀)×翘嘴鲌(♂)杂种F_1的养殖潜力 |
| 2.3.2 三角鲂(♀)×翘嘴鲌(♂)杂种F_1的形态学变异 |
| 2.3.3 三角鲂(♀)×翘嘴鲌(♂)杂种F_1肌间刺的分析 |
| 第二章 团头鲂CITED3重复基因的克隆及低氧应答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鱼 |
| 2.1.2 胚胎低氧胁迫 |
| 2.1.3 幼鱼低氧胁迫 |
| 2.1.4 团头鲂Cited3a和Cited3bcDNA的克隆 |
| 2.1.5 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
| 2.1.6 整胚原位杂交 |
| 2.1.7 荧光定量分析 |
| 2.2 实验结果 |
| 2.2.1 团头鲂Cited3a/-3bcDNA序列全长分析 |
| 2.2.2 团头鲂Cited3a/-3bmRNA的表达模型 |
| 2.2.3 胚胎发育时期低氧刺激对Cited3a/-3bmRNA表达的影响 |
| 2.2.4 低氧下Cited3a/-3bmRNA在幼鱼组织中的表达 |
| 2.3 讨论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