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伟,何军功[1](2021)在《淇河鲫池塘绿色养殖技术》文中指出淇河鲫鱼产于河南省的淇河,为河南省独有物种,是河南省名特优水产品。它体高背厚,形扁圆,肉嫩肥美。淇河鲫鱼适应性强、食性杂、生长快,性成熟晚,繁殖季节长,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养殖品种。而且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成份均衡而全,被人们视为盘中珍肴。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食用淇河鲫鱼,或用淇河鲫鱼作为祭品。早在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毛诗)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在古诗中也有"以食其鱼,唯淇之鲫"的评语。可见,淇河鲫鱼在历史的长河中颇负盛名。
覃华斌[2](2019)在《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作为一种感染谱广、致病力强的人-畜-鱼共患病致病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亚甲基双硫氰酸酯(dithiocyano-methane)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杀菌、杀线虫能力的有机硫氰化合物,应用于工业水处理、植物浸种以及水霉病防治。本人在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对本药物进行应用期间,发现本药物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实践生产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尚未见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的抑菌能力报道,更未有本药物对细菌的抑菌机制研究。本文系统研究了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取得结果如下:1、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试验菌X1的体外抑菌活性,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计数测定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本药物对试验菌X1的抑菌圈直径为32±1 mm,MIC与MBC均为1.4648 mg/m L,本药物具有极强的抑菌能力。2、从菌体超微结构、胞壁完整性、胞膜通透性、膜完整性,呼吸代谢、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等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的抑菌机理,透射电镜图显示菌体细胞内含物泄漏,出现质壁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胞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着增高,说明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了菌体细胞壁。嗜水气单胞菌胞内电解质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作为胞内代谢酶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也泄漏至胞外,说明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了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并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呼吸抑制试验显示,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呼吸抑制率为31.59±5.3%,本药物对菌体的呼吸代谢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戊糖磷酸途径(HMP),抑制菌体呼吸代谢。琼脂糖凝胶电泳图显示,亚甲基双硫氰酸酯能够影响菌体基因组DNA的合成量。SDS-PAGE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证明,亚甲基双硫氰酸酯能够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细胞壁合成相关的asd-1基因表达上调,与肽聚糖降解相关的AHA-3100基因表达上调。与菌体丙酮酸相关的pps A基因表达上调;与细菌三羧酸循环途径相关的glt A基因表达下调。编码同源重组蛋白的rec A基因表达上调。编码分子伴侣蛋白的gro L基因表达上调。上述结果为更好的运用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发挥其抑菌作用提供理论支撑。综上所述,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菌体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增加菌体细胞膜通透性,使核酸、蛋白质以及重要胞内代谢酶等泄漏;同时影响蛋白质合成以及核酸合成量;抑制细菌戊糖磷酸途径(HMP)从而抑制菌体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张国维[3](2018)在《鱼病诊断技术》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各种鱼类病害的发生日益频繁,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整个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寻求水产动物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时发现病害、正确判断病情是对症下药的先决条件,随着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鱼类病害的检测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常见鱼病诊断技术,本文特整理出当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鱼病诊断技术,
杨舒婷,杨志彪[4](2013)在《观赏鱼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初探》文中认为观赏鱼资源丰富,却常发生寄生虫病,给水族爱好者带来较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病鱼或死鱼的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对常见的瓣体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本尼登虫病的诊断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治疗。结果表明,以上5种寄生虫病在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有经过刮片镜检,才能准确诊断。当鱼体诊断出有寄生虫时要迅速用硫酸铜、甲醛、吡喹酮和黄药粉等高效药物进行治疗。
唐国盘,邱荣超[5](2012)在《常见鱼病的诊断依据与检查方法》文中指出通过对鱼病诊断实践中鱼类游动情况、发病季节、地区特征及环境因素等方面阐述,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疾病的诊断检查步骤和治疗措施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
马文辉[6](2011)在《池塘养鱼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文中提出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鱼病诊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在池塘边没有诊断设备情况下,能及时、较准确鉴别鱼病的技术方法,现介绍如下:一、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1、查鱼体体表。一般经验,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
吴士平[7](2010)在《症状貌似实有别——谈相似症状鱼病的鉴别和治疗》文中提出在常见鱼病中,常有一些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必须加以正确诊断。现将本人在诊治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解述如下,以供借鉴。一、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赤皮病
李海洋,程云生[8](2010)在《鱼病的诊断与用药》文中研究指明主要阐述了鱼病的诊断方法与用药剂量和方法,以期为鱼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增加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张静[9](2010)在《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鉴定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俗称花鲈、七星鲈,隶属于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是浙江省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浙江省鲈鱼网箱养殖数量超过3万箱,年产量近1.0万吨,产值数亿元。但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鲈鱼病害问题亦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2007年5-6月份,浙江省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鲈鱼暴发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2008年5月中下旬在象山西沪港海区再次发生该疾病,死亡率达到30%以上,由于发病对象为l kg左右的2龄以上成品鲈鱼,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鱼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静止在网箱底部,食欲减退,行动迟缓,鱼体消瘦;解剖观察,肠壁增厚发硬,因病鱼肝、脾、肾等内脏组织表面有许多1-2 mm的小白点(结节),被养殖户俗称为内脏白点病。本研究以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病鱼作为材料,通过病原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热激蛋白HSP60鉴定以及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对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诊断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网箱养殖鲈鱼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病原菌分离、确定与鉴定。经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LY-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LY-1可致健康鲈鱼发病,并产生与自然条件下发病鲈鱼相似的症状,表明LY-1是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病原菌的主要特征是革兰氏染色阴性,弧形短杆状,可运动,大小约1.4μm×0.8μm,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150 ug/ml),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呈阳性。各项细菌生理生化指标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标准菌株最接近。16Sr DNA、HSP60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均表明LY-1与哈维氏弧菌相似度最高。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等综合判定LY-1为哈维氏弧菌。第二,哈维氏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利用弧菌ToxR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哈维氏弧菌LY-1的一段ToxR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出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种内一段保守区段,利用该保守区段分别设计PCR与LAMP特异性引物进行核酸扩增,建立了哈维氏弧菌的PCR与LAMP两种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的PCR扩增方法可检测出最小检测量为1pg的哈维氏弧菌,利用该方法对LY-1和8株弧菌属标准菌株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除LY-1与哈维氏弧菌标准菌株能扩增得到393 bp的特异性片段之外,其他弧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中采用二温度点法进行PCR扩增,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从DNA提取到PCR结束,整个过程只要2个小时;本研究建立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等特点,在65℃孵育45min的条件下即可完成对哈维氏弧菌的特异性扩增,对哈维氏弧菌DNA的最小检出量为1fg,比PCR法灵敏度高三个数量级。本论文报道了哈维氏弧菌可引起鲈鱼内脏白点病。建立的两种哈维氏弧菌快速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出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为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参考。利用LAMP法检测哈维氏弧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赵建国,孙卓朋,甘久岩[10](2009)在《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及药物防治浅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的种类逐渐增多,其中以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危害最大,时常造成重大损失,有些疾病甚至已成为阻碍水产养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市常见鱼病初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环境条件 |
| 1.1 养殖基地的选择 |
| 1.2 养殖用水 |
| 1.3 池塘条件 |
| 1.4 清塘消毒 |
| 1.4.1带水清塘 |
| 1.4.2干法清塘 |
| 1.5 肥水 |
| 2 繁殖 |
| 2.1 亲鱼池塘 |
| 2.2 放养密度 |
| 2.3 亲鱼培育 |
| 2.4 产卵池塘 |
| 2.5 鱼巢及放置 |
| 2.6 天气 |
| 2.7 亲鱼选择 |
| 2.8 雌、雄鉴别 |
| 2.8.1 雄鱼 |
| 2.8.2 雌鱼 |
| 2.8.3 比例 |
| 2.9 人工催产 |
| 2.9.1 激素种类 |
| 2.9.2 剂量 |
| 2.9.3 注射时间 |
| 2.9.4 效应时间 |
| 2.1 0 授精产卵 |
| 2.1 0. 1 孵化桶内产卵 |
| 2.1 0. 2 产卵池内产卵 |
| 2.1 0. 3 干法人工授精 |
| 2.1 0. 4 半干法人工授精 |
| 2.1 1 受精卵孵化 |
| 2.1 1. 1 池塘孵化 |
| 2.1 1. 2 孵化桶孵化 |
| 3 苗种培育 |
| 3.1 仔鱼至夏花阶段 |
| 3.2 鱼苗池塘 |
| 3.3 肥水 |
| 3.4 密度 |
| 3.5 饲养 |
| 3.6 水质调控 |
| 3.7 拉网锻炼 |
| 3.8 鱼苗运输 |
| 3.9 鱼种培育 |
| 3.9.1 鱼种池塘 |
| 3.9.2 密度 |
| 3.9.3 饲养管理 |
| 3.9.4 饲料 |
| 3.9.5 投喂 |
| 3.9.6 有益菌 |
| 3.1 0 日常管理 |
| 3.1 0. 1 加水 |
| 3.1 0. 2 增氧 |
| 3.1 0. 3 巡塘 |
| 4 池塘主养淇河鲫成鱼 |
| 4.1 池塘条件 |
| 4.1.1 池型与走向 |
| 4.1.2 面积与水深 |
| 4.2 鱼种放养 |
| 4.2.1 规格 |
| 4.2.2 质量 |
| 4.2.3 密度 |
| 4.2.4 鱼种消毒 |
| 5 饲养管理 |
| 5.1 饲料 |
| 5.2 投喂 |
| 5.3 投饵率 |
| 5.4 微生态制剂 |
| 5.5 免疫刺激剂:维生素C |
| 5.6 水质调控 |
| 5.7 养殖日志 |
| 6 鱼病防治 |
| 6.1 疾病预防 |
| 6.2 鱼病治疗 |
| 7 成鱼上市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
| 1.1.1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
| 1.1.2 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 |
| 1.1.3 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现状 |
| 1.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研究进展 |
| 1.2.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概述 |
| 1.2.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应用 |
| 1.2.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1.2.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
| 1.3 抑菌效果与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 |
| 1.3.1 抑菌试验 |
| 1.3.2 抗菌药物对菌体细胞壁的完整性影响 |
| 1.3.3 抗菌药物对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与通透性影响 |
| 1.3.4 抗菌药物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与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 1.3.5 抗菌药物对细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
| 1.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病原菌菌株来源 |
| 2.1.2 病原菌的活化与培养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主要仪器 |
| 2.1.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溶液制备 |
| 2.1.6 抑菌圈测定 |
| 2.1.7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 2.1.8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抑菌圈测定 |
| 2.2.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X1的MIC与 MBC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机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菌悬液 |
| 3.1.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溶液 |
| 3.1.3 主要仪器 |
| 3.1.4 主要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透射电镜 |
| 3.2.2 呼吸抑制实验 |
| 3.2.3 碱性磷酸酶(AKP)测定 |
| 3.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
| 3.2.5 菌体细胞内容物泄漏测定 |
| 3.2.6 胞内代谢酶(ALT、AST、LDH)的测定 |
| 3.2.7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的影响 |
| 3.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 |
| 3.2.9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 3.3 结果 |
| 3.3.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X1超微结构的影响 |
| 3.3.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
| 3.3.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壁的影响 |
| 3.3.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膜完整性 |
| 3.3.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
| 3.3.6 胞内代谢酶(ALT、AST、LDH)活性变化 |
| 3.3.7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影响 |
| 3.3.8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
| 3.3.9 细菌生命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
| 3.4 讨论 |
| 3.4.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细胞结构的影响 |
| 3.4.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影响 |
| 3.4.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能量代谢的影响 |
| 3.4.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
| 3.4.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
| 3.4.6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蛋白合成的影响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受资助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 致谢 |
| 1 鱼病的常规诊断程序 |
| 1.1 体表观察 |
| 1.2 鳃部镜检 |
| 1.3 肌肉观察 |
| 1.4 肝胆观察 |
| 1.5 肠道观察 |
| 2 常见鱼病的诊断技术及方法 |
| 2.1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的诊断 |
| 2.1.1 固着类纤毛虫病 |
| 2.1.2 车轮虫病 |
| 2.1.3 斜管虫病 |
| 2.1.4 小瓜虫病 |
| 2.1.5 孢子虫病 |
| 2.1.6 指环虫病 |
| 2.1.7 三代虫病 |
| 2.1.8 本尼登虫病 |
| 2.1.9 双穴吸虫病 |
| 2.1.1 0 头槽绦虫病 |
| 2.1.1 1 毛细线虫病 |
| 2.1.1 2 长棘吻虫病 |
| 2.1.13中华鳋病 |
| 2.1.1 4 锚头鳋病 |
| 2.2 常见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
| 2.2.1 细菌性烂鳃病 |
| 2.2.2 赤皮病 |
| 2.2.3 竖鳞病 |
| 2.2.4细菌性肠炎病 |
| 2.2.5 假单胞菌病 |
| 2.2.6 爱德华氏菌病 |
| 2.2.7 屈桡杆菌病 |
| 2.2.8 链球菌 |
| 2.2.9 诺卡氏菌病 |
| 2.2.1 0 荧光病 |
| 2.3 常见真菌性疾病的诊断 |
| 2.3.1 水霉病 |
| 2.3.2 鳃霉病 |
| 2.3.3 虹鳟内脏真菌病 |
| 2.4 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
| 2.4.1 草鱼出血病 |
| 2.4.2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
| 2.4.3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
| 2.4.4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
| 2.4.5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
| 2.4.6 鲤春病毒血症 |
| 3 鱼病诊断技术进展 |
| 3.1 免疫学技术 |
| 3.1.1 单克隆抗体技术 |
| 3.1.2 凝集反应技术 |
| 3.1.3 荧光抗体技术 |
| 3.1.4 酶免疫技术 |
| 3.1.5 胶体金技术 |
|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 3.2.1 核酸杂交技术 |
| 3.2.2 PCR技术 |
| 3.2.3 LAMP技术 |
| 3.2.4 限制性酶 |
| 3.2.5 16S r RNA检测技术 |
| 3.2.6 基因芯片技术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检查方法 |
| 1.2.1 检查步骤 |
| 1.2.2 肉眼检查 |
| 1.2.3 镜检 |
| 1.3 防治药物 |
| 2 结果 |
| 2.1 纤毛虫疾病 |
| 2.1.1 瓣体虫病 |
| 2.1.2 车轮虫病 |
| 2.1.3 小瓜虫病 |
| 2.2 单殖吸虫疾病 |
| 2.2.1 指环虫病 |
| 2.2.2 本尼登虫病 |
| 3 讨论 |
| 3.1 检查时注意事项 |
| 3.2 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 |
| 3.3 寄生虫病的防治 |
| 3.3.1 预防 |
| 3.3.2 治疗 |
| 一、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 |
| 1、查鱼体体表。 |
| 2、查病鱼鳃部。 |
| 3、查病鱼肠道。 |
| 二、相似鱼病的肉眼鉴别 |
| 1、鳃盖张开症状鱼病的鉴别: |
| 2、鳞片隆起症状鱼病的鉴别: |
| 3、具有白点症状鱼病的鉴别: |
| 4、肠壁膨大症状鱼病的鉴别: |
| 5、具急躁不安、狂游、跳跃现象的鱼病鉴别: |
| 6、在池塘边聚集周游或头撞岸边鱼病的鉴别: |
| 7、鱼肠管呈红色症状的鉴别: |
| 8、“乌头瘟”鱼病的诊断鉴别: |
| 9、鱼浮于水面症状鉴别: |
| 一、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赤皮病和鲩内变形虫病 |
| 1. 病毒性肠炎。 |
| 2. 细菌性肠炎病。 |
| 3. 赤皮病。 |
| 4. 鲩内变形虫病。 |
| 二、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 |
| 1. 白皮病。 |
| 2. 打粉病。 |
| 3. 小瓜虫病。 |
| 4. 微孢子虫病。 |
| 5. 痘疮病。 |
| 三、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和钩介幼虫病 |
| 1. 白头白嘴病。 |
| 2. 车轮虫病。 |
| 3. 钩介虫病。 |
| 四、鲤鳍子宫线虫病和竖麟病 |
| 五、细菌性肠炎病和细菌性烂鳃病。 |
| 1. 细菌性肠炎病: |
| 2. 细菌性烂鳃病: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 1.1 鲈鱼养殖现状 |
| 1.2 鲈鱼病害研究概况 |
| 1.2.1 鲈鱼病毒性疾病 |
| 1.2.1.1 鲈鱼淋巴囊肿病 |
| 1.2.1.2 鲈鱼出血病 |
| 1.2.1.3 鲈鱼病毒性脑坏死疾病 |
| 1.2.2 鲈鱼细菌性疾病 |
| 1.2.2.1 鲈鱼细菌性体表溃疡病 |
| 1.2.2.2 鲈鱼细菌性内脏结节病 |
| 1.2.2.3 其他鲈鱼细菌性疾病 |
| 1.2.3 鲈鱼寄生虫疾病 |
| 1.2.3.1 刺激隐核虫病 |
| 1.2.3.2 本尼登虫病 |
| 1.2.3.3 双阴道吸虫病 |
| 1.2.3.4 车轮虫病 |
| 1.2.3.5 海盘虫病 |
| 1.2.3.6 鱼虱病 |
| 1.2.3.7 鱼怪病 |
| 1.2.3.8 淀粉卵甲藻病 |
| 1.3 鱼类细菌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
| 1.3.1 传统检测与诊断方法 |
| 1.3.2 选择性培养基 |
| 1.3.3 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
| 1.3.3.1 VITEK 系统 |
| 1.3.3.2 BIOLOG 系统 |
| 1.3.3.3 API-20E 系统 |
| 1.3.4 现代血清免疫学技术 |
| 1.3.4.1 沉淀反应 |
| 1.3.4.2 葡萄球菌蛋白A 协同凝集试验 |
| 1.3.4.3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
| 1.3.4.4 免疫酶技术 |
| 1.3.4.5 单克隆抗体技术 |
| 1.3.5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 1.3.5.1 核酸杂交技术 |
| 1.3.5.2 PCR 技术 |
| 1.3.5.3 LAMP 技术 |
| 1.3.5.4 其他 |
| 1.4 弧菌检测中常用的几种基因 |
| 1.4.1 核糖RNA 基因 |
| 1.4.2 热激蛋白基因 |
| 1.4.3 溶血素基因 |
| 1.4.4 外膜蛋白基因 |
| 1.4.5 ToxR 基因 |
| 第二章 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样品来源与试剂、仪器 |
| 2.1.2 实验方法 |
| 2.1.2.1 病原菌的分离 |
| 2.1.2.2 人工感染试验 |
| 2.1.2.3 病原菌鉴定 |
| 2.1.2.4 药敏试验 |
| 2.2 结果 |
| 2.2.1 病鱼症状及病原分离结果 |
| 2.2.1.1 发病症状 |
| 2.2.1.2 病原分离结果 |
| 2.2.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 2.2.3 病原菌鉴定结果 |
| 2.2.3.1 病原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 |
| 2.2.3.2 细菌165 rRNA 与HSP60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 2.2.4 药敏试验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关于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
| 2.3.2 关于病原细菌的鉴定 |
| 第三章 致病性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菌株来源和试剂 |
| 3.1.2 实验方法 |
| 3.1.2.1 引物设计 |
| 3.1.2.2 模板制备 |
| 3.1.2.3 PCR 扩增及产物纯化 |
| 3.1.2.4 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克隆测序结果 |
| 3.2.2 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序列分析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哈维氏弧菌PCR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菌株来源和试剂 |
| 4.1.2 实验方法 |
| 4.1.2.1 哈维氏弧菌模板DNA 的制备与特异性引物设计 |
| 4.1.2.2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 4.1.2.3 特异性鉴定试验 |
| 4.1.2.4 灵敏度验证 |
| 4.1.2.5 海水致病菌临床检测 |
| 4.2 结果 |
| 4.2.1 PCR 扩增结果 |
| 4.2.2 特异性结果 |
| 4.2.3 灵敏度结果 |
| 4.2.4 海水菌检测结果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哈维氏弧菌LAMP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菌株和试剂 |
| 5.1.2 实验方法 |
| 5.1.2.1 模板制备、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
| 5.1.2.2 LAMP 反应及条件优化 |
| 5.1.2.3 特异性实验 |
| 5.1.2.4 灵敏度验证 |
| 5.1.2.5 LAMP 产物的酶切鉴定 |
| 5.1.2.6 海水致病菌临床检测 |
| 5.1.2.7 海水菌检测结果1651RNA 基因测序验证 |
| 5.1.2.8 模板制备优化实验 |
| 5.2 结果 |
| 5.2.1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 |
| 5.2.2 特异性结果 |
| 5.2.3 灵敏度结果 |
| 5.2.4 酶切鉴定 |
| 5.2.5 海水养殖动物中哈维氏弧菌的检测 |
| 5.2.6 对检测出的哈维氏弧菌用165 rDNA 测序验证 |
| 5.2.7 组织中提取细菌DNA 模板检测结果 |
| 5.3 讨论 |
| 小结 |
| 1 关于病原分离与鉴定 |
| 2 关于PCR 方法的建立 |
| 3 关于LAMP |
| 4 今后进一步研究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