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诱发电反应仪改进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微机通讯技术在改良诱发电反应仪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8)在《基于STM32的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被测人心理的测试和分析过程。心理测试仪,简称测谎仪,它是以心理测试技术为理论基础设计开发的一款电子设备,可以记录被测人多项生理反应的信息。在特定的测试环境中,测试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测试数据判定被测试人员是否在说谎。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测试仪设备不仅在公安司法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心理干预、婚姻情感分析、军队等特殊行业政治考核,甚至于企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等新领域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国内心理测试仪产品的现状和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司法系统的新需求,研制了一款基于STM32的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同时说明了本课题的来源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安排。其次通过对生理信号与心理情感的关联性进行阐述,引出了测谎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对现阶段与心理测试技术相关且比较重要的几种生理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几种可行方案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之后,采用优化方案设计了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备的硬件系统,详细论述了每个模块(包括:主控芯片、网络通讯电路、系统电源模块、AD数据采集电路、多路生理信号调理电路、生理信号采集控制电路、环境温湿度采集电路等)的硬件电路设计。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相关模块的嵌入式软件设计及编程。采用了“模块化”、“规范化”的软件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主程序模块、参数配置模块、实时波形数据上传模块、血压采集控制模块、脉搏血氧采集控制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AD数据采集模块和AD数据处理模块等。为了利用上位机(PC)的强大运算能力来对心理测试信息进行融合、分析、聚类、判断等操作,设计并实现了上下位机的通信功能。最后,在软硬件各个子模块都正确无误后,进行综合联机调试:对系统采集到的各种原始波形参数经通信接口送到上位机(PC)中,由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显示、分析运算,对样机进行“验证性”的联合测试,并根据对多人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对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备的性能评估。

孙博文[2](2017)在《针刺阳陵泉循经感传强度与末梢血流灌注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受试者针刺其阳陵泉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进行针刺;通过分析循经感传强度与末梢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探讨循经感传效应的科学性以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通过发布招募广告招募受试者,通过筛选募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计53名作为研究对象。(2)分别在受试者的“阳陵泉”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进行针刺,不同位置针刺时须间隔48小时。针刺操作均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同一位医生进行。进针后行针,出现得气现象后,继续行针60秒。让受试者在之前拍好的照片中实时指出感传情况,包括范围或感传距离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利用moor 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采集受试者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穴的皮肤血流灌注情况,并通过专业分析软件moor FLPI-2 Review V4.0根据所需要选取自定区域-ROI内的平均血流值进行分析。(4)数据采用数学方法,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方法进行表达,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整体评价,循经感传的量化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疾病组与健康组针刺阳陵泉穴时,循经感传的激发程度均要优于经脉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针刺阳陵泉穴时Ⅱ、Ⅲ级感传的发生率相同为45%,健康组Ⅲ级发生率较高为50%,疾病组与健康组针刺经脉非穴时Ⅱ级感传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0%、50%。2.针刺阳陵泉穴,全部受试者的足窍阴穴的感传强度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P<0.05。疾病组感传强度与观测穴位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健康组感传强度与观测穴位中的足窍阴穴、丘墟穴的出针后血流灌注量呈正相关性P<0.05。针刺经脉非穴时,全部受试者的观测穴位感传强度与血流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P>0.05。针刺经脉非穴,疾病组与健康组感传强度均与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3.针刺阳陵泉穴,疾病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血流灌注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足窍阴穴与丘墟穴血流灌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经脉非穴,疾病组与健康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血流灌注量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阳陵泉穴对肢体远端血流灌注量具有调节效应,并受循经感传激发程度影响,且体现了经穴特异性。2.针刺阳陵泉循经感传激发程度受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

王吉同[3](2013)在《基于小波滤噪的脑干诱发电位仪校准系统》文中提出本系统以NI-PXI设备为核心,使用NI公司出产的主机配合高精度采集卡代替原有的信号发生器、适调放大器、滤波器、频率计和示波器,在减少仪器数目的同时,保证了信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该系统将辅助设备交由PXI主机的LabVIEW程序统一管理,减少人工参与,提高了校准系统流程的自动化。在软件方面,该系统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引入了模块化设计原则,将软件框架划分为底层驱动模块、校准模块和系统模块三个层次。其中底层驱动模块包括了硬件管理、数据采集及处理、滤波算法、数据库管理等功能,是校准系统的基础;而校准模块是系统的主要执行者,定义了各检定项的校准流程,实现刺激声校准和脑电采集校准两个校准部分的校准要求;系统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层,控制每台脑干诱发电位仪的校准,是校准系统与外界交互的中心。并且在软件框架的每个层次中,各个独立的功能都被封装为子模块,实现了软件低耦合性的要求。在脑干诱发电位仪校准系统的实现中,获取脑干诱发电位仪刺激声响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刺激声校准部分,由于刺激声大小为0dB~120dB动态范围变化大,信号在0dB~40dB时幅度很小,会淹没在噪声中。因此本系统要设计一套微弱信号检测平台,采用基于小波阈值的滤噪算法,从大幅值的噪声中提取微弱的有用信号。整个平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别在嘈杂环境和安静环境下测量信号,得到无噪信号和含噪信号,然后将含噪信号输入到微弱信号检测系统中,进行小波滤噪,最后提取这三个信号的校准参数进行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滤噪效果。该系统能够完整的校准现行的脑干诱发电位仪,操作简单,提高了校准效率,降低对检定人员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校准系统的检定结果准确有效,通过小波滤噪算法有效消除了噪声,可以用于脑干诱发电位仪的日常检定当中。

石文英[4](2011)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健康受试者Resting-state fMRI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电针手少阴心经(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极泉、少海、灵道、神门)与同节段的非经非穴(F1、F2、F3、F4)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观察两组电针刺激后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为临床运用针刺心经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同时比较电针心经穴前后静息态、电针刺激态、拔针后效应态三种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针刺发挥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实验组采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照组采用电针同节段非经非穴,以神经网络连接的重要节点—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分别对两组针刺前后的静息状态、电针刺激状态及拔针后效应状态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功能连接作为观察指标,运用MATLAB、DPARSF和REST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各自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的脑区图像,进而分析两组电针刺激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及电针心经穴前后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1.两组针刺前静息状态下与双侧后扣带回存在时间同步相关性即功能连接的脑区均有双侧小脑、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左侧枕叶舌回、右侧边缘叶海马旁回(P<0.05)。两组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2.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脑内功能网络均发生改变,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额下回。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中特异性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特异性新激活的脑区为左侧中右前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左侧顶叶角回、左侧枕下回(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增强不同于电针心经组的脑区为左颞上回(P<0.05)。3.与静息态比,拔针后效应态脑内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左侧枕中回、左侧后扣带回;新激活脑区为右侧额叶深部、右侧中央后回、右侧脑岛(P<0.05)。4.与拔针后效应态比,电针刺激态脑内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后扣带回(P<0.05)。结论:1.两组针前静息状态下均有与双侧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性的脑区,提示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这些脑区与记忆、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作用过程有关,进一步证实了静息态脑默认网络的存在。2.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脑内功能网络均发生改变。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主要与初级感觉区及精细感觉控制区密切相关,提示电针刺激均可引起一般体感觉区和精细感觉控制区的激活。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和新增脑区主要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这可能为临床运用心经穴针刺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提供了部分影像学依据,推测电针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增强脑区不同于电针心经穴组的左颞上回,与听觉皮质及听觉语言中枢相关,其激活可能为实验条件下的磁场噪音所致。3.电针心经穴前后及其施针过程中脑功能连接存在一定差异。与静息态比,电针刺激态及拔针后效应态均出现新激活脑区及部分脑区功能连接增强,这些脑区不仅有躯体感觉中枢,也包括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度相关的脑区,即电针对脑活动的影响不仅存在即刻效应,还存在后续效应,说明针刺刺激及其后续效应可能是通过影响原有神经网络而发挥其临床作用。而与拔针后效应态比,电针刺激态部分脑区功能连接增强,这些脑区与多种复杂的刺激识别、情绪和情景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说明电针刺激的即刻效应强于拔针后续效应,其变化可能是针刺发挥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而针刺究竟会对静息态脑功能活动产生多久的持续后效应则需进一步研究。

王帅[5](2008)在《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应用代谢控制发酵原理,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L-3为出发菌株,进行L-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继而研究了摇瓶条件下的最适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初步优化了补料分批发酵的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检验生物传感仪法的准确性,结合实验具体情况,确立生物传感仪法为实验中检测L-谷氨酸的方法,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7%,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L-3为出发菌株,经化学和物理诱变处理,用高渗平板、琥珀酸(Suc)为唯一碳源平板、氟化钠(NaF)、磺胺胍(SG)及谷氨酰胺(Gln)平板定向筛选,成功选育出一株L-谷氨酸产生菌N77-124(耐高渗, Sucg, NaFr, SGr, Glnr),在未经优化的发酵条件下积累L-谷氨酸110g/L。对菌株N77-124进行了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种子培养条件:初始pH7.2,装液量30mL/250mL;最佳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61,K2HPO4·3H2O 2.0, MgSO4·7H2O 0.8,初尿5.5,玉米浆3.0;摇瓶发酵最佳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7.5,种龄为8h,接种量10%,装液量为20mL/500mL,往复式摇床30±1℃培养,摇床转速100次/min,发酵周期36h。优化后最终产酸可达114g/L,转化率可达71%。对菌株N77-124进行了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初步研究,确定了最佳初糖浓度为80g/L,最佳残糖维持浓度为10-20g/L,最佳流加糖浓度为600g/L,发酵较佳控温方式为:0-10h 34℃,10-20h 36℃,20h以后38℃,在此条件下,N77-124发酵32h产酸达到117g/L,转化率可达72%。

杨洪钦[6](2007)在《基于医学光子技术的人体经络现象研究》文中指出针灸经络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核心组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钟爱。然而,直至今天,人们在对待针灸经络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事物的本质反映,也是科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七五”—“九五”“经络的研究”攀登计划的实施和当前针灸经络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的启动,体现了开展针灸经络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鉴于此,作者本着求是的态度,充分发挥“光学与光子技术”学科特点和优势,把人体经络现象当作科学研究课题进行探索,试图运用现代光学的手段和方法揭示人体经脉腧穴相关的物理学特性,完成的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在第1章中,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接着就国内外针灸经络研究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明确地指出有关经络理论的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对它提出的要求,而且成为中医学研究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目前,有关人体经络现象的研究是经络现代研究的突破口和关键,需要多学科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开展攻关,这是本论文立题的依据。在第2章中,对经络现象实验探索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特别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检测、经脉腧穴的皮肤阻抗测量、放射性核素示踪、PET影像技术和fMRI功能成像技术以及红外热成像技术等各种实验手段探索和验证人体经络现象,揭示隐藏在经络现象背后的物理学本质及其所涉及的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规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明确指出:(1)人体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2)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和手段,可以显现或观察到与中医学描述基本一致的人体体表循经路线的相关轨迹;(3)人体经脉腧穴与相关脏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第3章中,对组织光学的原理、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作了描述。在讨论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物理涵义和光在生物组织中传播行为描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基于漫反射理论下的无损测量技术,并对实验方案的具体实现作了详细的描述,相关方案适合应用于开展人体经络现象研究。在第4章中,在阐述了经络研究与现代光学的关联和依赖关系后,作者首次提出“经络光学”研究新概念,并指出这种新的思路不仅可以构造其研究体系,而且其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也完全可行,是经络现代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对“经络光学”的研究体系框架和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与阐述,并给出了当前开展“经络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第5章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红外热辐射的物理学基础、检测技术和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形成的生理学机制;而后着重描述了作者应用TTM红外热成像新技术对健康青年志愿者的体表温度分布进行实验测量,获得了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结果为今后建立红外热图像的疾病诊断或评估判据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此外,作者利用TTM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人体体表经脉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时间节律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循经红外辐射在人体中普遍存在,其出现概率和强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与时间相关,呈现一定的时间节律性,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在第6章中,基于生物医学光学的原理和技术,设计了人体经脉腧穴光学特性测量的实验方案(已申请专利3项,1项授权),实验测量并比较了红光波段光波沿(53例志愿者)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方向和非经线方向传输特性的差异,同时讨论了光波调制频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医学统计分析表明光波沿经脉线方向和非经脉线方向传输特性的差异性明显(P<0.01)。此外,实验测量了合谷穴位区域皮肤组织的反射光谱,联合漫射近似理论模型反演出该区域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研究结果填补了医学光子学及其技术在人体经络研究方面的空白,将有力地促进针灸机理和经穴理化特性的相关研究。在第7章中,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同时提出了一些将继续深入开展的研究问题,预言了可能取得的成果。总之,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以针灸为主的替代疗法及其相关研究是21世纪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体现了传统中医科学将在未来医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代表着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针灸经络研究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形成热潮,是源于现代社会对它的需要。因此,作者有理由相信基于医学光子技术的“经络光学”将开辟人体经络现象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徐莹[7](2007)在《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细胞传感器及其在细胞电生理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微机械加工技术(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system,MEMS)的发展,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微型化使其研究的范围已达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拥有并表达着一系列分子识别的元件,如受体、离子通道、酶等,这些分子可以作为靶分析物,当有外界刺激时,将按照固有的细胞生理机制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活动。基于MEMS技术的细胞传感器(cell-based biosensor)包括有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阵列及光寻址电位传感器阵列(light-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等,它们可用于实现细胞胞外电位的记录。作为一种体外检测的新型细胞芯片技术,其实质就是在各阵列化的传感器芯片表面培养细胞,使细胞通过一层薄的电解液同芯片的电极或栅极相耦合,构成可以实现控制电路和神经系统双向通讯的生物芯片,从而对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传感测量。该技术以其可对多个细胞同时进行长期、无损检测的特点,已在药物筛选、环境检测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同时,基于体加工技术的芯片技术同样适用于在体研究,从而在脑高级功能、神经修复、以及人工器官等研究领域展现出了诱人的前景。目前胞外电生理芯片很多已实现了商品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测试参数的单一化、指标的不稳定、测试环境要求很高等。基于此,本论文首先从基于MEA的细胞传感器出发,介绍了自主设计的用于细胞胞外电生理测试的MEA,分析其基本原理和电学模型以及制作工艺,并研究了心肌细胞、嗅觉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和电信号传递过程,此外,进行了8通道动作电位的并行检测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细胞电生理检测的集成芯片,用于实现多种参数实时无损测量,包括胞外多种不同离子(H+、K+、Ca2+)的测试,胞外动作电位的检测,细胞贴壁的叉指电极(interdigital array,IDA)阻抗测量等,为集成化细胞传感器技术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在于:1.深入研究了细胞—MEA、细胞—IDA、细胞—LAPS器件耦合机理及测量模型。通过研究细胞膜的特点及膜上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和导电性,分析了Au/Si/SiO2界面特点对细胞接触的影响:在国外学者Kovacs、Fromherz等人建立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活性细胞—金属、半导体界面的一种简化耦合模型;从而为本论文细胞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验结果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提出了一种用于细胞外电生理测试的微电极阵列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界面模型及基于MEMS技术的微加工制作工艺。研究了心肌、嗅觉等多种细胞等在其表面的生长和信号传递过程,进行了多通道动作电位的并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细胞传感器可对多个细胞同时进行长期、无损的胞外测量,并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可应用于细胞电生理研究和药物检测等领域。3.提出了一种细胞电阻抗和细胞胞外代谢离子与细胞动作电位同时检测的多功能集成芯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细胞多种电生理参数的实时无损测量。通过电阻抗快速反映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采用MEA进行药物刺激下细胞动作电位的检测;采用LAPS进行细胞代谢产物中多种离子的浓度变化检测。芯片各部分同时工作,利用流动分析装置控制流向和速度,从而可以按一定顺序连续监测细胞从正常生理状态到药物刺激下的形态变化、动作电位以及代谢物质的改变,从多个方面揭示细胞生理活动的机理。该研究为集成化细胞传感器开拓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和凤美[8](2006)在《三七消减文库构建和皂甙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及表达》文中指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云南的道地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甙是三七的主要活性物质,在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活性。三七皂甙含量与三七的生长年限和生长部位有关。根部是重要药用器官,且3年生根的皂甙含量高于1年生根。推测三七皂甙含量的时间性差异很可能和皂甙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调控有关。为了解三七达玛烷型皂甙合成的分子机理,必须首先克隆到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三七1年生根和3年生根cDNA的正反向抑制减消文库。结果表明:正向消减文库包括2,000个cDNA克隆,反向消减文库包括500个cDNA克隆,2个库的重组率都在95%以上,cDNA片段的长度分布在200~900 bp左右,平均长度约500 bp左右。消减效率检测结果表明:消减杂交将18S rRNA对照基因减弱了32,000倍。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cDNA文库能够满足下一步实验的要求。对所得到的正反向消减文库进行斑点杂交,分别从文库中挑选插入片段在500 bp左右的质粒200个,与1年生和3年生DIG标记的SSH-探针分别进行杂交,筛选到110个来自只在三七3年生根中表达或表达量增加的基因,80个来自只在三七1年生根中表达或表达量增加的基因。为进一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我们从斑点杂交的阳性克隆中挑选了6个差异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结果表明:在3年生根中发动蛋白鸟苷三磷酸酶效应子,γ-谷氨酰水解酶,多铜氧化酶Ⅰ型家族蛋白,IspG蛋白,还原型辅酶Ⅰ氧化酶家族蛋白基因表达上调,而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表达下调,提示抑制消减杂交筛选到的大多基因如果在3年生根中高表达,则在1年生根中不表达或差异表达。6个差异表达基因同源比对功能分析结果表明:IspG蛋白是皂甙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其它5个基因可能与皂甙的合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IspG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IspG蛋白的EST由52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4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5.636 KDa。有1个与转录子有关的结构域,功能位点有N-豆蔻酰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其同源性在植物中达90%以上,在微生物中达50%。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对91个EST克隆测序和序列组装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重叠群(Contig)和83个单拷贝EST(Singlet),代表了共计87个独立基因(Unigene),其中23个cDNA含有poly A序列,占整个克隆数的26.4%。功能分类结果表明:已知功能的唯一序列共58个,占66.6%,未知功能唯一序列29个,占33.3%。对已知功能基因分类,得到11类,其中大多基因与代谢途径和分泌途径有关。对37个氨基酸序列可通读的EST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分析结果表明:3个克隆有跨膜结构,8个克隆有信号肽或是信号锚定蛋白。功能位点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基因与胞外分泌,调节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信号传导有关。功能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除10个克隆没有预测到功能结构域外,其它结构域与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电子传递等有关。亚细胞定位大多数位于细胞质中。鲨烯环氧酶是皂甙生物合成途径过程中的1个重要的限速酶。根据人参鲨烯环氧酶cDNA序列合成引物,我们从三七根中扩增到三七鲨烯环氧酶全长cDNA。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含有1,622个核苷酸,编码537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为59.139 KDa,等电点为8.81(GenBank登录号DQ386734)。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七鲨烯环氧酶与其它生物鲨烯环氧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与人参鲨烯环氧酶同源性达到98%,进化树的分析为同一祖先。生物信息学分析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含有FAD功能区,以Rossmann折叠的NAD(P)-结合区,FAD/NAD(P)-结合区,疏水性,跨膜结构,这些结构和基序说明三七鲨烯环氧酶是一个膜蛋白,可从胞质溶胶中分泌出来。三七鲨烯环氧酶中含有WD domain,G-beta repeat保守结构域,人参中却没有该结构域。二者的亚细胞定位于质体中。人参和三七的编码基因中的密码子偏爱性并不强,仅个别密码子存在偏爱性。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证明,三七鲨烯环氧酶在三七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在根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茎和叶,而茎又高于叶,3年生根的表达又高于1年生根的表达。这些结果说明,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的表达可能是组织特异性的。对该基因表达的研究可为阐明皂甙生物合成途径和其药理学活性奠定基础。

陈亮[9](2006)在《基于PC平台的脑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PC平台的脑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系统是在现代电子仪器的设计思想和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开发研制的智能医疗系统,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本文介绍下位机的设计。课题从仪器的治疗要求出发,着重于实际应用,充分利用单片机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电针治疗仪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成功地完成了脑血管治疗系统的下位机部分的设计。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和课题研究的意义;然后着重介绍了课题的重点——电针的针法设计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最后介绍了所做的实验,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参阅相关文献,了解脑血管疾病并研究其治疗方法,确定治疗仪要模仿的针法; (2) 根据符号化测量理论,利用不同域间的映射原理,实现了传统中医针刺手法域向电气参数域的映射,产生了仿古典针刺手法的电针针法并完成软件实现,解决当前电针刺激针法不科学的问题; (3) 依据模糊划分和混沌理论,实现基于模糊划分并叠加混沌调幅信号的电刺激“载波”信号,解决目前电针刺激的适应性问题; (4) 根据实际要求对治疗仪下位机的软硬件进行设计,绘制原理图和PCB图,编写软件,购买器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田建昌[10](2003)在《犬膈神经离断后不同时期对通气功能及呼吸肌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膈肌起搏(Diaphragm pacing,DP)是利用生理性脉冲电流刺激膈神经,使膈肌进行有规律的舒缩,从而达到辅助呼吸的目的。近年来,膈肌起搏技术在国外部分医疗中心已经成为一项标准的通气功能辅助技术成功地运用于临床。但是膈神经起搏要求胸廓、呼吸道、肺、膈神经和膈肌的完整性正常或基本正常,或是在膈神经损毁后经肋间神经移植修复并可以接受特定的脉冲电流刺激(约半年以后)方得实现。膈神经损伤以后,呼吸肌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失神经后变化,这类病人膈神经损伤后的通气功能和呼吸肌本身的改变以及再行膈肌起搏的确切时机尚未完全清楚。我们拟通过观察单侧膈神经离断的动物模型犬在膈神经离断后2个月内通气功能、呼吸肌蛋白质、能量代谢以及膈肌起搏后肌电图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 目的:本实验通过单侧膈神经离断的动物模型,研究实验犬单侧膈神经离断后不同时期的通气功能与呼吸肌蛋白质、腺嘌呤核苷酸含量以及呼吸肌超微结构和膈肌起搏后膈肌肌电反应的变化,探讨之间的关系;并为膈神经损伤而仍然需要膈肌起搏维持通气的患者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根据。 方法:(1)、8只健康成年杂种犬,以膈神经离断前为A组,随机抽取4只于膈神经离断后1个月实验为1月组即B组,另4只为2月组,即C组。犬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5mg/Kg麻醉后,行气管内插管,右侧卧位于手术台上固定,开胸前以呼吸监测仪测量肺通气功能(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并记录,术中保持其呼吸末CO2在正常范围内。接呼吸机,取左胸外侧第8肋间剖胸切口8cm,取左侧肋间肌及膈肌标本分别入戊二醛及液氮中保存。留置膈肌肌电图记录电极导钱,游离左侧膈神经,安置膈肌起搏器电极导线,实施膈肌起搏后记录膈神经完整时的隔肌肌电图;然后距左侧隔肌隔神经附着点scm处离断隔神经,再次记录隔肌肌电图。术毕实验犬恢复自主呼吸,停用呼吸机,再次测定其呼吸通气功能。实验完后继续观测生命体征至稳定,送回犬舍饲养。1月组于1个月后重复进行以上实验:2月组于2个月后重复进行以上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2)、对比单侧隔神经离断前、后以及离断后1、2个月犬的通气功能的变化;(3)、测定呼吸肌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4)、测定犬呼吸肌中腺嚓吟核昔酸的变化;(5)、透射电镜下观察呼吸肌超微结构的变化;(6)、比较隔神经完整和隔神经离断后1、2个月隔肌起搏时隔肌反应及隔肌肌电图的变化;(7)、实验数据采用SPSSll.O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通气功能的改变:潮气量以隔神经离断后即刻为最低,与隔神经离断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 .05;离断后1个月,潮气量较离断后即刻升高,亦有统计学上意义;隔神经离断后2个月与离断前、离断后1个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每分通气量在隔神经离断前后四个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别。2、呼吸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隔肌蛋白含量于离断后1个月、2个月呈持续降低趋势,但在统计学上并没有显着性差别;而肋间肌蛋白含量在隔神经离断后呈上升趋势,隔神经离断后2个月与1个月相比,无显着差异,隔神经离断后2个月与离断前相比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呼吸肌中腺昔酸含量的变化:隔肌ATP含量在隔神经离断后持续降低,隔神经离断后2月组与离断后1月组相比,P<0 .05;与离断前组相比,P<0.01,均有统计学差别;隔肌ADP含量于隔神经离断后亦持续降低,隔神经离断后2月组与离断前组、离断后1月组相比,均为P<0.01,有显着差别;隔肌AMP含量各组间无差别;隔肌总腺营酸(仆eto回翻曲初e nucleotides,TAN)含量于隔神经离断后亦呈持续降低,三个时间段分组之间相比,均为P<0.01,有显着差别:.而判断横纹肌中高能磷酸键含量的指标,腺昔酸能荷(The adenylate energy charge,AEc)为【(ATp+1/2ADP)/( ATP+ADP+AN田)],隔肌以隔神经离断后2月组为最低,与离断后1月组相比,P<0 .05,与离断前组相比,P<0 .01。肋间肌ATP含量三个时间组相比均无差别;而ADP的含量隔神经离断后2月组与离断后1月组相比升高,P<0 .05,有统计学差别;肋间肌TAN含量以隔神经离断后1月组为最低,但并无统计学差别;肋间肌AEC以隔神经离断后1个月为最低,与离断前组和离断后2月组相比,均为P<0 .05,有统计学差别。4、呼吸肌超微结构变化:正常肋间肌与隔肌均为横纹肌结构,正常肠肌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整齐,Z线清晰,线粒体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线粒体晴清晰,糖原孩粒较多。离断隔神经1个月可见月两肌肌原纤维亦排列基本整齐,Z线增粗,较清晰,线粒体内崎模糊。离断服神经2月组见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断裂,线粒体形态异常,睛呈同心圆排列或消失,少数线粒体呈电子密度改变或空化,或呈蜗轮样小体,肌原纤维中糖原颗粒明显减少。正常肋间肌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整齐,Z线清晰,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线粒体晴清晰,糖原顺粒较少。离断肠神经1个月可见肋间肌肌原纤维亦排列整齐,Z线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多。离断肠神经2月组见线粒体明显增多,线粒体体积增

二、微机通讯技术在改良诱发电反应仪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通讯技术在改良诱发电反应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概述
        1.2.2 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
        1.2.3 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3 具体章节安排
第2章 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和系统方案设计
    2.1 心理测试技术原理
        2.1.1 生理信号与心理情感的关系
        2.1.2 测谎技术的理论基础
        2.1.3 常用生理信号及检测
    2.2 多参数心理测试仪系统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设计任务
        2.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参数心理测试仪电路设计
    3.1 主控芯片选型与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1.1 主控芯片选型及基本外围电路设计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2 电源系统设计
    3.3 A/D转换电路
    3.4 多参数生理信号采集电路
        3.4.1 心电采集电路
        3.4.2 呼吸采集电路
        3.4.3 脉搏血氧采集电路
        3.4.4 皮电采集电路
        3.4.5 血压采集电路
        3.4.6 体温采集电路
        3.4.7 动作采集电路
    3.5 环境温湿度采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流程与设计
    4.1 主控芯片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2 软件流程及设计
        4.2.1 主程序模块
        4.2.2 参数配置模块
        4.2.3 实时波形数据上传模块
        4.2.4 血压采集控制模块
        4.2.5 血氧脉搏控制模块
        4.2.6 温湿度采集模块
        4.2.7 AD数据采集模块
        4.2.8 AD数据处理模块
    4.3 通信协议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软件及系统测试
    5.1 设备整机及接口说明
        5.1.1 传感器套件
        5.1.2 设备整机及接口
        5.1.3 配套座椅
    5.2 上位机软件平台介绍
        5.2.1 系统登陆
        5.2.2 主页
        5.2.3 设置
    5.3 心理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针刺阳陵泉循经感传强度与末梢血流灌注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安全性评价
    4 不良事件的处理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标准
实验结果
    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 感传量化分级情况
    3 感传强度与出针后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分析
    4 针刺对肢体远端血流灌注量影响效应统计
讨论
    1 试验结果分析
        1.1 经络现象与“合治内府”
        1.2 经穴-经络-脏腑相关性理论分析
        1.3 脏器缺如对经络功能的影响
        1.4 结果特征分析
    2 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的科学性
    3 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
        3.1 对浅层机体组织结构微循环的影响
        3.2 对深层机体组织结构微循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小波滤噪的脑干诱发电位仪校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脑干诱发电位仪旧有校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脑干诱发电位仪校准系统的设计思路
    1.2 LabVIEW以及虚拟仪器技术
        1.2.1 LabVIEW编程平台介绍
        1.2.2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1.2.3 声学与振动工具包
    1.3 小波滤噪技术
        1.3.1 小波分析简介
        1.3.2 小波滤噪技术原理
第二章 脑干诱发电位仪的计量特性
    2.1 引言
    2.2 脑干诱发电位仪的计量特性
        2.2.1 刺激声
        2.2.2 脑电采集
第三章 校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硬件总体设计
    3.3 硬件系统的实现
        3.3.1 NI-PXI设备
        3.3.2 2690型适调放大器
        3.3.3 温湿度计与衰减器
        3.3.4 传声器与耦合腔
第四章 校准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软件总体设计
    4.3 底层执行层
        4.3.1 驱动模块
        4.3.2 信号处理
        4.3.3 报表输出
        4.3.4 其他模块
    4.4 校准模块
        4.4.1 刺激声校准
        4.4.2 脑电采集校准
    4.5 系统模块
第五章 小波滤噪模块及实验
    5.1 引言
    5.2 小波滤噪设计方案
    5.3 基于小波阈值的滤噪算法
        5.3.1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5.3.2 小波阈值去噪方法
    5.4 基于局部阈值处理的小波滤噪算法的实现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表

(4)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健康受试者Resting-state fMRI脑功能连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1.1 实验对象的一般资料
        1.2 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脱落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终止试验标准
    2. 实验设备与实验用具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用具
    3. 实验前准备
        3.1 针刺应答预试验
        3.2 实验前被试指导
    4. 实验方法
        4.1 随机与分组
        4.2 针刺实验方案设计
        4.3 Resting-state fMRI成像方案设计
        4.3.1 图像的采集
        4.3.2 图像预处理
        4.3.3 对fMRI操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质量控制
    5. 观察指标——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
        5.1 感兴趣区的选择
        5.2 功能连接的计算
    6. 统计学分析
    7. 试验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完成情况
    2. 电针心经、非经非穴后与PCC存在功能连接的脑区变化及其差异
        2.1 两组静息状态的脑功能连接分析
        2.2 电针心经穴、非经非穴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及其差异
        2.2.1 电针心经穴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2.2.2 电针非经非穴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2.2.3 两组脑功能连接变化的差异
    3. 电针心经穴前后三种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变化的比较
        3.1 三种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变化的总体效应分析
        3.2 电针刺激态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
        3.3 拔针后效应态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
        3.4 电针刺激态与拔针后效应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心及手少阴心经的理论认识
        1.1 对心的生理病理的认识
        1.2 对手少阴心经的认识
        1.3 对心、手少阴心经与脑(神明)内在关系的认识
    2. 中医对心及手少阴心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2.1 临床研究
        2.2 实验研究
    3. Resting-state fMRI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3.1 Resting-state fMRI
        3.2 静息态脑功能连接
        3.3 Resting-state fMRI在针刺研究中的优势
        3.4 选用REST软件进行静息态脑功能图像分析的优势
    4. 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等相关脑区的同步激活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
    5. 电针心经穴前后及其施针过程中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是针刺发挥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
    6. 总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记录表
    附录二: 随机分配表
    附录三: 实验图片
    附录四: Brodmann分区简介
    附录五: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5)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谷氨酸的理化性质
    1.3 L-谷氨酸的应用
        1.3.1 L-谷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2 L-谷氨酸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3.3 L-谷氨酸在工业中的应用
        1.3.4 L-谷氨酸在农业中的应用
    1.4 L-谷氨酸的发酵生产
        1.4.1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历史
        1.4.2 我国谷氨酸发酵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
        1.4.3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4.4 谷氨酸产生菌的育种思路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谷氨酸产生菌选育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出发菌种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培养方法
        2.2.5 诱变方法
        2.2.6 筛选方法
        2.2.7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物传感仪检测方法准确性
        2.3.2 出发菌株性状的测定
        2.3.3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2.3.4 诱变剂量和时间的确定
        2.3.5 L-谷氨酸产生菌选育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谷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3.3.2 发酵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3.3.3 L-谷氨酸产生菌N77-124 的发酵过程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培养基
        4.2.4 培养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适初糖浓度的确定
        4.3.2 最适残糖维持浓度的确定
        4.3.3 流加糖浓度的确定
        4.3.4 流加发酵中不同控温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4.3.5 流加发酵过程曲线
    4.4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医学光子技术的人体经络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经络研究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工作意义作意义
第2章 经络现象实验探索的过去和现状
    2.1 循经感传现象
        2.1.1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检测
        2.1.2 循经感传形成的可能机理
    2.2 皮肤阻抗
        2.2.1 测量原理
    2.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2.4 PET影像技术和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
    2.5 红外热成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光学:原理、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3.1 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
        3.1.1 吸收与散射系数
        3.1.2 散射相函数
        3.1.3 折射率
    3.2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技术
    3.3 稳态下的漫射理论和无损测量技术
        3.3.1 漫射方程的导出
        3.3.2 漫射方程的解
        3.3.3 无损实验测量技术
        3.3.3.1 全漫反射率法
        3.3.3.2 局部漫反射率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络光学
    4.1 经络研究与现代光学
    4.2 经络光学研究体系和方法
    4.3 经络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3.1 辐射度量学
        4.3.2 光剂量学和光谱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在经络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5.1 红外辐射的物理学基础
    5.2 人体体表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
    5.3 人体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5.4 人体皮肤温度的调节机制
    5.5 TTM(Thermal Texture Mapping)红外热成像技术
    5.6 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
        5.6.1 实验方法
        5.6.2 实验数据的医学统计分析
        5.6.3 结果与讨论
        5.6.4 若干结论
    5.7 TTM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5.7.1 实验方法和对象
        5.7.2 实验结果
        5.7.2.1 体表循经红外辐射的自然显现
        5.7.2.2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强度的时间节律
        5.7.2.3 人体腧穴与非腧穴区域热传递的特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体体表经脉腧穴光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人体经脉光学传输特性的测量
        6.2.1 实验方案
        6.2.2 实验对象和方法
        6.2.2.1 实验对象
        6.2.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3 人体腧穴光学特性的实验测量
        6.3.1 实验方案
        6.3.2 理论模型
        6.3.3 测量结果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古代人体经络图
附录B 针灸经络的国际标准术语
附录C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D 攻博期间参加课题和学术会议情况

(7)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细胞传感器及其在细胞电生理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MEMS的细胞传感器发展
    1.2 生物传感器的敏感膜材料
        1.2.1 酶
        1.2.2 微生物
        1.2.3 抗体
        1.2.4 化学敏感膜
    1.3 细胞传感器检测的特殊性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胞电生理基础
    2.1 介绍
    2.2 细胞膜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2.1 心肌细胞
        2.2.2 神经细胞
        2.2.3 嗅觉细胞
        2.2.4 味觉细胞
    2.3 快反应与慢反应细胞
        2.3.1 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3.2 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2.4 细胞电生理测量的要求
    2.5 小结
    2.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微电极阵列
    第三章 基于MEMS技术的微电极阵列设计及测试
        3.1 微电极阵列及在生物检测上的应用
        3.2 MEA原理及相关模型仿真
        3.2.1 MEA界面电化学原理
        3.2.2 细胞在MEA器件的界面模型
        3.2.3 细胞与刺激型MEA耦合的仿真分析
        3.2.4 MEA电极设计的HSPICE仿真分析
        3.3 基于MEMS工艺的MEA器件设计与制备
        3.3.1 MEA的大小和定位
        3.3.2 MEA基底的选择
        3.3.3 MEA电极材料的选择
        3.3.4 MEA引线材料的选择
        3.3.5 MEA钝化层的选择
        3.3.6 MEA制作流程
        3.4 MEA器件的设计制作过程
        3.5 MEA电极阻抗特性测试
        3.6 细胞-MEA器件的表面处理
        3.6.1 化学因素的影响
        3.6.2 物理因素的影响
        3.6.3 表面处理的方法
        3.6.4 本文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
        3.6.5 MEA表面处理的电化学测试
        3.7 MEA测试平台设计
        3.7.1 封装
        3.7.2 硬件设计
        3.7.3 软件控制
        3.8 器件及系统测试
        3.8.1 器件特性测试
        3.8.2 数据采集及噪声分析
        3.8.3 长期浸泡后的电极稳定性测试
        3.8.4 器件重复性测试
        3.9 细胞胞外动作电位的测试
        3.9.1 心肌细胞
        3.9.2 嗅觉细胞
        3.10 细胞网络的动作电位分析
        3.11 小结
        3.12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胞外电生理检测集成芯片
    第四章 叉指型细胞阻抗传感器
        4.1 引言
        4.2 ECIS测量原理及界面模型
        4.3 基于IDA的ECIS细胞阻抗芯片
        4.3.1 IDA芯片的生物相容性
        4.3.2 IDA芯片的测试原理及界面模型
        4.4 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4.5 测试系统
        4.6 测试结果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4.9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细胞酸化率检测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
        5.1 LAPS检测细胞代谢微环境原理
        5.2 细胞—硅器件的界面模型
        5.3 器件制作及封装
        5.4 MLAPS系统测试
        5.4.1 LAPS基本特性及系统测试
        5.4.2 H~+标准曲线测试
        5.4.3 K~+/Ca~(2+)标准曲线测试
        5.4.4 阵列化LAPS系统的设计
        5.5 细胞代谢测量过程
        5.6 本章小结
        5.7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本章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本文彩图

(8)三七消减文库构建和皂甙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三七根的抑制消减文库构建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培养基及试剂
        2.1.4 引物和接头
        2.2 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SMART cDNA的合成
        2.2.3 合成的cDNA的RsaⅠ消化
        2.2.4 酶切产物的纯化
        2.2.5 Driver和Tester cDNA的制备
        2.2.6 消减杂交
        2.2.7 Nested PCR扩增消减杂交产物
        2.2.8 差减效率的检测
        2.2.9 三七根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
        2.2.9.1 连接
        2.2.9.2 E.coli JM109 感受态细胞制备
        2.2.9.3 转化
        2.2.9.4 三七根抑制消减文库cDNA片段大小检测
        2.2.9.5 质粒DNA提取
        2.2.10 电泳检测
    3 结果
        3.1 三七消减文库构建的策略
        3.2 RNA的分离纯化
        3.3 cDNA的SMART合成和RsaⅠ酶切
        3.4 抑制消减杂交PCR
        3.5 消减效率的检测
        3.6 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
        3.7 消减cDNA文库中cDNA片段大小的检测
    4 讨论
        4.1 高质量和足够量的RNA是构建高质量cDNA文库的前提
        4.2 构建三七根cDNA消减文库的重要性
        4.3 选择抑制消减杂交作为研究方法的依据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七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斑点杂交筛选
        2.2.1 尼龙膜的准备
        2.2.2 探针制备
        2.2.3 斑点杂交
        2.3 差异基因的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2.4 RT-PCR分析
        2.4.1 RT-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4.2 PCR扩增产物的定量检测
        2.4.3 引物的设计
    3 结果
        3.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策略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斑点杂交
        3.3 差异基因的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与皂甙合成相关性分析
        3.5.1 皂甙合成关键酶基因分析
        3.5.2 与皂甙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3.6 消减文库中部分基因分析
        3.6.1 末端尿苷酸转移酶
        3.6.2 果胶脂酶
        3.6.3 促分泌的过氧化物酶
        3.6.4 14-3-3蛋白
        3.6.5 二氢硫辛酰胺琥珀酰(基)转移酶
    4 讨论
        4.1 三七3年生根和1年生根cDNA中存在着差异表达的基因
        4.2 差异基因数量和皂甙合成的可能性分析
        4.3 三七3年生根成为主要的药用部位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七EST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相关软件和程序的获取与安装
        2.2 EST序列的获取
        2.3 序列组装
        2.4 信号肽预测
        2.5 跨膜区预测
        2.6 亚细胞定位
        2.7 蛋白质结构功能域的分析
        2.8 功能位点分析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
        3.2 序列组装
        3.3 蛋白质功能的分类
        3.4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
        3.5 信号肽分析
        3.6 跨膜结构的分析
        3.7 功能结构域的分析
        3.8 功能位点的分析
    4 讨论
        4.1 EST序列组装的重要性
        4.2 EST结构的预测有助于新基因功能的分析
        4.3 EST结构的预测为基因提供与之相关的辅助信息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三七根、茎、叶总RNA的分离与cDNA合成
        2.2.2 扩增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编码区的引物设计
        2.2.3 PCR扩增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
        2.2.4 PCR产物的纯化
        2.2.5 DNA连接反应和大肠杆菌的转化
        2.2.6 质粒提取
        2.2.7 重组质粒的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
        2.2.8 测序及序列数据分析
        2.2.9 荧光定量PCR
    3 结果
        3.1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克隆和时空表达策略
        3.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3 三七鲨烯环氧酶cDNA的克隆与鉴定
        3.3.1 三七鲨烯环氧酶cDNA的PCR扩增
        3.3.2 三七鲨烯环氧酶cDNA克隆及鉴定
        3.3.3 三七鲨烯环氧酶cDNA的序列分析
        3.4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3.5 三七鲨烯环氧酶序列同源性分析
        3.6 三七鲨烯环氧酶信号肽和疏水性分析
        3.7 三七鲨烯环氧酶中重要基序分析
        3.8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进化树分析
        3.9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的表达
        3.9.1 常规PCR扩增
        3.9.2 标准品获取
        3.9.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评价和优化
        3.9.4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和转录水平
    4 讨论
        4.1 三七皂甙合成酶基因与人参的比较
        4.2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与其它物种比较
        4.3 三七鲨烯环氧酶基因时空表达的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摘要
    1 三七的生物学特性
        1.1 三七名称的考证
        1.2 三七植物学特征
    2 三七的道地性
        2.1 道地药材生物学原理
        2.2 三七道地性分析
        2.2.1 三七道地性与其地质背景系统(GBS)、土壤理化状况的关系
        2.2.2土壤pH
        2.2.3 三七药材道地性与土壤微量元素的关系
        2.2.4 气象条件对三七药材道地性的影响
    3 三七的药理研究进展
        3.1 心血管系统
        3.1.1 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3.1.2 抗心律失常
        3.1.3 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3.1.4 降血压
        3.1.5 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
        3.1.6 抗休克
        3.1.7 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
        3.1.8 抗氧化作用
        3.2 三七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
        3.3 抗衰老作用
        3.4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4.1 镇静作用
        3.4.2 镇痛作用
        3.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 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4.1 三七的皂甙
        4.1.1 三七的皂甙成分
        4.1.2 三七各部位皂甙含量
        4.2 氨基酸成分
        4.3 黄酮类成分
        4.4 糖类成分
        4.5 有机酸
        4.6 无机成分
    5 次生萜类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5.1 萜类生物合成途径
        5.1.1 甲羟戊酸途径
        5.1.2.非甲羟戊酸途径
        5.2 生物合成的酶
        5.2.1 HMGR酶
        5.2.2 DXPS酶
        5.2.3 DXR酶
        5.2.4 烯丙基转移酶
        5.2.5 萜类合成酶
    6 三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或被接收的论文
致谢

(9)基于PC平台的脑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脑血管疾病概述
        1.1.1 脑血管疾病简介
        1.1.2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理论
    1.2 电针简介
        1.2.1 电针的产生与发展
        1.2.2 电针的研究现状
        1.2.3 电针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产生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医学基础
    2.1 脑血管疾病的介绍
        2.1.1 脑血管疾病简介
        2.1.2 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2.1.3 脑血管疾病的分布
        2.1.4 现代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2.1.5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2.2 醒脑开窍法的研究
        2.2.1 醒脑开窍法的含义
        2.2.2 醒脑开窍针刺法
        2.2.3 醒脑开窍法的治疗机制
        2.2.4 醒脑开窍法的展望
    2.3 头针的研究
        2.3.1 头针的产生与发展
        2.3.2 头针分区理论
        2.3.3 头针的取穴与效用
        2.3.4 头针的注意事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针与补泻法研究
    3.1 电针介绍
        3.1.1 电针对人体的作用
        3.1.2 电针治疗仪的类型
        3.1.3 电针的不足与缺陷
    3.2 针刺手法概论
        3.2.1 针刺手法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3.2.2 针刺补泻手法
        3.2.3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3.2.4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3.2.5 提插补泻手法的详细讨论
        3.2.6 影响针刺补泻手法疗效的因素
    3.3 符号化测量理论研究和电针针法实现
        3.3.1 符号化测量的概念以及一般化模型
        3.3.2 符号化表示原理
        3.3.3 基于符号映射原理的电针针法的产生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糊划分和混沌处理的电针补泻法
    4.1 电针耐受的研究
        4.1.1 电针耐受的定义
        4.1.2 电针耐受产生机制与实验
        4.1.3 解决方法探究
    4.2 模糊划分的研究
        4.2.1 模糊划分的基本概念
        4.2.2 基于模糊划分调幅理论的电针波形
    4.3 混沌处理的研究
        4.3.1 混沌的定义
        4.3.2 混沌的基本特征
        4.3.3 混沌的识别
        4.3.4 通向混沌的道路
        4.3.5 混沌的应用前景
    4.4 基于混沌信号的电针针法产生研究
        4.4.1 一种自协方差函数形式
        4.4.2 数字混沌序列的产生
        4.4.3 基于混沌信号的电针针法产生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方案
        5.1.1 系统功能
        5.1.2 系统基本结构
    5.2 硬件设计
        5.2.1 系统硬件结构
        5.2.2 单片机部分主要电路设计
        5.2.3 信号输出部分设计
    5.3 软件设计
        5.3.1 波形设计
        5.3.2 系统程序设计
    5.4 实验
        5.4.1 实验电路
        5.4.2 实验波形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犬膈神经离断后不同时期对通气功能及呼吸肌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图片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微机通讯技术在改良诱发电反应仪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多参数心理测试仪设计[D]. 张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2]针刺阳陵泉循经感传强度与末梢血流灌注量相关性研究[D]. 孙博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3]基于小波滤噪的脑干诱发电位仪校准系统[D]. 王吉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4]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健康受试者Resting-state fMRI脑功能连接的影响[D]. 石文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D]. 王帅. 江南大学, 2008(03)
  • [6]基于医学光子技术的人体经络现象研究[D]. 杨洪钦. 浙江大学, 2007(02)
  • [7]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细胞传感器及其在细胞电生理中应用的研究[D]. 徐莹. 浙江大学, 2007(02)
  • [8]三七消减文库构建和皂甙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及表达[D]. 和凤美. 四川大学, 2006(05)
  • [9]基于PC平台的脑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系统的研究[D]. 陈亮. 燕山大学, 2006(09)
  • [10]犬膈神经离断后不同时期对通气功能及呼吸肌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影响[D]. 田建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03)


人体经络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夯实基础,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长治久安
下一篇:当前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