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稻瘟病菌危害特征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南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特点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常亚文[1](2021)在《三叶斑潜蝇的种间竞争优势和温度耐受性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潜蝇种类繁多,不断向世界各地入侵扩散,在其过程中种间竞争取代频繁。三叶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和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是入侵我国危害严重的三种多食性斑潜蝇。三种近缘斑潜蝇有着相似的形态特征和重叠的生态位,但它们的竞争能力不同,其中已有研究表明,三叶斑潜蝇与其近缘种相比拥有更强的入侵和竞争能力。在影响入侵性斑潜蝇竞争取代的诸多因子中,温度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有关斑潜蝇物种竞争和温度适应性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对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和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三种近缘斑潜蝇转录组和温度耐受性相关基因(Hsps)的比较,探究三种斑潜蝇竞争力强弱的分子证据;然后针对竞争优势种三叶斑潜蝇进行温度胁迫下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与温度胁迫相关的基因和调控通路;同时对温度胁迫下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家族-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sHsps)和热休克转录因子基因(Hsf1)的功能进行研究;最后以重要小分子量热激蛋白20.8基因(Hsp20.8)为对象探讨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近缘斑潜蝇转录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斑潜蝇虽然具有不同的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簇,但在差异表达基因两两比较中,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相似,显着的高于南美斑潜蝇。同时也发现,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在一些与竞争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上相近,而与南美斑潜蝇显着的不同。此外,基于5条不同Hsps家族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三叶斑潜蝇无论在非编码区的TATA-box-like元件数目,还是Hsps表达模式中的起始显着表达温度(Ton)和表达量最高的温度(Tmax)值,都表现出其在温度适应能力方面高于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2)通过对三叶斑潜蝇温度胁迫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表明,在经历高、低温胁迫下的三叶斑潜蝇中共鉴定并注释了超过3000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单基因(Unigene)。GO、COG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三叶斑潜蝇在高、低温胁迫下,涉及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分子伴侣”和“脂质转运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被显着地富集。热激蛋白和表皮蛋白基因分别在三叶斑潜蝇的高温和低温应激反应组的差异基因中被大量的注释。其中在高温胁迫下Top10差异表达基因中sHsps是表达倍数和数量都相对较高的基因家族。(3)采用RACE和qPCR对三叶斑潜蝇中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s)和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和表达模式研究,在三叶斑潜蝇中共获得5条sHsps和1条Hsf1。表达模式显示,预蛹和蛹是sHsps表达量最高的虫态;在三叶斑潜蝇蛹中,不同高低温胁迫下sHsps都能被显着诱导表达;在三叶斑潜蝇成虫中,随着温度的升高,sHsps也随着升高,但有趣的是Hsf1表达量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40℃不同处理时间和恢复时间下,Hsf1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又逐渐的增加,同时恢复组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未恢复组。为了进一步阐明Hsf1与sHsps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三叶斑潜蝇成虫中通过RNA干扰(RNAi)来敲低Hsf1的表达,结果表明敲低Hsf1的表达降低了高温胁迫下三叶斑潜蝇的存活率和Hsp19.5、Hsp20.8和Hsp21.3的表达水平。(4)利用pET28a载体构建Hsf1重组蛋白原核表达质粒对三叶斑潜蝇Hsf1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验证目的蛋白。采用Genome Walker法扩增Hsp20.8的启动子序列,使用JASPAR在线工具分析预测Hsp20.8启动子中的HSE元件位置,并设计引物进行凝胶迁移实验(EMSA)实验,结果显示Hsf1蛋白可以与启动子中的第三个HSE序列结合。同时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分析不同区域Hsp20.8启动子序列的转录活性,结果显示Hsp20.8启动子区各区域均具有转录活性,但PGL3-20.8-2+PRL-TK的活性最高。此外扩增不同地理种群的Hsp20.8启动子进行比较分析,邻接(NJ)法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按照纬度高低Hsp20.8启动子分为两支,且与采样点的地理分布模式类似。此外各地理种群突变位点数目统计发现,在Hsp20.8启动子-2(-573~-382bp)和Hsp20.8启动子-3(-383~-192bp)片段突变位点较多,总的来说Hsp20.8启动子片段中突变位点数越多,其转录活性越高。因此三叶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Hsp20.8启动子区域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地理种群温度耐受能力的不同,造成南北地理种群分化并不断向北扩散传播。本研究通过对三种近缘斑潜蝇的转录组和温度胁迫相关关键基因(Hsps)的比较,选择竞争优势物种三叶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温度作为竞争因子,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重要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来揭示三叶斑潜蝇温度影响下的种间竞争及其温度耐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揭示斑潜蝇物种之间的竞争取代分子机制和三叶斑潜蝇入侵扩散中的温度胁迫耐受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此外,基于三种斑潜蝇竞争力和温度胁迫耐受性潜在的差异分析,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防控策略,这对斑潜蝇的入侵监测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陈景芸[2](2019)在《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斑潜蝇属Liriomyza种类繁多,约有160种可为害栽培作物和观赏植物。由于这些昆虫个体小或微小(长1.3~2.1mm),形态特征相似,部分种类生态位重叠明显,种间竞争与替代迅速,鉴定工作受虫态和虫体保存完整状态的限制,因此其分类鉴定比较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混乱,给植物检疫、测报和防治等工作带来困难。2014-2017年作者调查采集了中国大陆11省、38市4771头斑潜蝇属昆虫,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种类共有5种,分别为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其中前三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为害性的入侵性斑潜蝇。为了进一步研究斑潜蝇属昆虫种间和种内的形态学特征变异和基因遗传分化程度,给检疫鉴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更便捷的鉴定方法,给斑潜蝇的分化、扩张、控制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对采集到的5种4771头斑潜蝇个体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其中对5种285头斑潜蝇个体的主要背面特征(详见附录Ⅰ)做了拍照记录和线粒体COI基因检测的验证,以期探索更稳定、快速和便捷的鉴定方法;对5种258头斑潜蝇个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和对5种255头斑潜蝇个体EF-1a基因片段序列做了种间及三叶斑潜蝇种内的遗传结构分析;对5种284头斑潜蝇个体进行了基于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对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斑潜蝇形态鉴定特征本文研究了 5种斑潜蝇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结果与Spencer(1973)书中描述一致,经过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征仍然是斑潜蝇形态鉴定中最可靠的特征。由于现有文献资料中的大多鉴定图都是引自Spencer的手绘图,缺少清晰的实物对比鉴定特征图,所以本文拍摄了 5种斑潜蝇雄性外生殖器清晰的实物特征图,作为手绘鉴定图的补充。此外,本文研究发现目前使用最频繁的斑潜蝇种类鉴定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内外顶鬃着生区域的颜色具有不稳定性和种间界限不清晰的缺点,只可作为辅助鉴定特征;2)前翅M3+4脉末段长与次末段长的比值在种内差异范围较大,种间无明显绝对的界限且比值范围重叠部分较大,无法区分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只能作为区分其它种类的辅助特征;3)斑潜蝇腹部背面观花纹多变,但三叶斑潜蝇具有独特的腹部背面特征。在不解剖、不做分子鉴定的情况下,为达到快速准确鉴定,本文总结了这5种斑潜蝇最稳定和可靠的形态鉴别特征:1)三叶斑潜蝇腹部背面中间有一条贯穿腹部背面黑色横条纹的黄色纵带将黑色条纹分割成两列,或者至少在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中间靠近下端有或大或小可明显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黄色斑块在黑色条纹中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且大多个体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2)美洲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无明显缺口,且外顶鬃着生区域颜色为黑色;3)番茄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或整条成一个大弧形,中间无明显缺口,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4)南美斑潜蝇腿节有明显的黑色斑块,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黑色;5)葱斑潜蝇小盾片为全黑色,且内顶鬃着生区域为黄色,外顶鬃着生区域或下侧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斑潜蝇属种类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黑色斑块。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斑潜蝇种群COI基因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和不同寄主植物间均表现出相对保守的特性,可以作为斑潜蝇属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EF-1a基因的碱基突变率相对较高,可用于斑潜蝇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种斑潜蝇种间分化明显,其中三叶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虽然形态极其相似,但种间无基因交流,未发现杂交现象;番茄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葱斑潜蝇与4种斑潜蝇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种关系与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程度一致。基于EF-1a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总体一致,但美洲斑潜蝇单倍型与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种间分化界限不明显。针对三叶斑潜蝇种内不同种群间的进一步遗传分化结果显示,这两个分别位于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基因,在三叶斑潜蝇种内分化程度和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本文选用了 8个三叶斑潜蝇微卫星位点对20个三叶斑潜蝇种群和6个近似种种群的种群遗传结构做了进一步分析,总体分析结果与基于COI基因和EF-1a基因的分析结果一致。在测试样品中,5种斑潜蝇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种间的种群之间均发生高度分化。微卫星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5种斑潜蝇之间(尤其是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之间)虽然形态极为相似,但在线粒体和核基因层面均已经发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即种间分化明显。本测试样本中三叶斑潜蝇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大于0.5,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小于0.5,说明目前中国地区三叶斑潜蝇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总体看,中国这5种斑潜蝇各个地理种群内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且遗传分化指数FsT较高,说明地理隔离等因素对斑潜蝇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地理不同寄主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同一寄主不同地理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差异性,说明地理隔离对三叶斑潜蝇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很大影响,寄主植物对斑潜蝇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尚未检测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三叶斑潜蝇部分种群处于明显或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状态,而且大致分为两大类群,即华南沿海地区类群和江浙及以北方地区类群,从入侵路径判断,应该是华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北扩散。瓶颈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三叶斑潜蝇群体规模正处于平稳增长期。4、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全长16175 bp(GenBank登录号MG252777),包括37个线粒体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tRNA,2个核糖体rRNA)和一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其基因排序与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Lewis et al,1995)的基本相同。该基因组有23个基因分布在J链上(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4个转运tRNA),14个基因分布在N链上(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转运tRNA和2个核糖体rRNA),16个基因间隔区总长64 bp,最短的只有1 bp,最长的有19 bp,位于tRNAGlu和tRNAPhe之间。在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里有9个基因重叠区,最长的在tRNATrp和tRNACys之间,重叠长度为8 bp。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与潜蝇科其它种类相似。此外,葱斑潜蝇基因组序列与原始祖先trnI-trnQ-trnM的分布比较一致。与已测序的5种潜蝇科昆虫一样,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发现重排现象,即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且基因间隔区的长度和位置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序列对斑潜蝇属5个种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证明葱斑潜蝇应该隶属于斑潜蝇属。

相君成[3](2011)在《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Burgess)、南美斑潜蝇L. huidobrensis(Blanchard)是三种危险的外来入侵性害虫,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且具有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寄主范围广、耐药性高、易暴发成灾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自1970年以来,不断向世界各地蔓延危害。近年来,这三种斑潜蝇种间取代现象时有发生。这三种斑潜蝇均已侵入我国,在我国南方三种斑潜蝇同时发生,那么,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替代现象,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对此开展了一些初步研究,主要从近年来三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斑潜蝇种间更替和取代现象的可能机理,温度、嗅觉、生殖干扰、种群动态调查等方面对三种斑潜蝇的种间竞争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斑潜蝇的种间更替取代提供理论依据,为斑潜蝇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综述了近年来三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种间更替和取代现象的可能机理。种间杂交、生殖干扰、天敌、生态位、寄主植物、抗药性以及高致害性生物型的出现都可能是造成斑潜蝇种间更替与取代的原因。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8℃下,南美斑潜蝇F1代成虫数(2.5±0.7)显着高于美洲斑潜蝇(0.4±0.3);25℃下,两种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无显着差异;30℃下,美洲斑潜蝇F1代成虫数(18.0±2.9)显着高于南美斑潜蝇(0)。研究了高温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叶斑潜蝇耐高温能力更强。28℃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为5.2±1.9,与三叶斑潜蝇的6.2±1.2无显着差异;35℃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仅为0.8±0.3显着低于三叶斑潜蝇的4.5±1.1。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美洲斑潜蝇(Ls)和南美斑潜蝇(Lh)、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Lt)对相互间产卵叶片、幼虫叶片以及成虫的气味趋避性差异。发现幼虫叶片和产卵叶片对美洲斑潜蝇雌虫、南美斑潜蝇雌虫、三叶斑潜蝇雌虫都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其驱避作用顺序为Ls幼虫叶片≥Lh幼虫叶片>新鲜叶片,Ls产卵叶片>Lh产卵叶片>新鲜叶片;Lt幼虫叶片≥Ls幼虫叶片>新鲜叶片,Lt产卵叶片≥Ls产卵叶片>新鲜叶片。南美斑潜蝇雌虫对其雄虫的引诱作用显着高于美洲斑潜蝇雌虫对其雄虫的引诱作用;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雌虫对各自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差异不显着。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的生殖干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存在相互生殖干扰。向美洲斑潜蝇试验笼中释放不同数量的三叶斑潜蝇雄虫,其后代数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三叶斑潜蝇雄虫越多,其后代越少;相反,向三叶斑潜蝇试验笼中释放美洲斑潜蝇雄虫,三叶斑潜蝇后代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同等干扰条件下,三叶斑潜蝇具有更强的干扰能力。两种斑潜蝇间的生殖干扰只是影响F1代的数量,并不影响化蛹率、羽化率和雌雄比。2005年~2011年,对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已蔓延至我国华南地区及江苏、浙江危害,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在海南省,其已取代美洲斑潜蝇成为优势种群。

闫丽英,刘星,张默函,刘雪萍[4](2010)在《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又称拉美斑潜蝇,是一种危害多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检疫性害虫,隶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该虫原产于南美洲,系Blanchard于阿根廷瓜叶菊上发现和记述。我国于1993年首次在云南发现以来,其扩散蔓延非常迅速,目前,该虫

王帅宇[5](2010)在《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斑潜蝇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其中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美洲斑潜蝇(L. sativae)和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是全世界最危险、发生最严重的三种检疫性害虫。这三种斑潜蝇的入侵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重大损失,其暴发为害时甚至造成作物绝产。斑潜蝇具有个体小,近缘种形态极其相似,种内存在高度遗传分化,甚至存在隐种,短期内可以迅速爆发成灾等特点。因此,加深对其遗传背景的认识,弄清其遗传发育关系,对其检验检疫及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斑潜蝇作为入侵害虫,对其传入途径和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的了解,可为其持续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文对三种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联合其它双翅目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双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探讨。同时对三叶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的不同种群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联合核内rDNA-ITS2序列及核外mtDNA-COI、COII序列对三叶斑潜蝇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该种不同种群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化,分为美国种群分支和亚欧种群分支。首次对国内三叶斑潜蝇的不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的种群分化水平还很低。并采用分子数据首次推测了我国三叶斑潜蝇的入侵来源。初步认为三叶斑潜蝇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2.联合本研究及Genbank中的mtDNA-COII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南美斑潜蝇的不同种群分化也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也主要分为两支,美国种群独立为一支,而南美洲、中美洲、欧洲及亚洲种群聚为一支。并对国内不同种群分化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不同种群仍基本无遗传分化。结合分子数据推测南美斑潜蝇是由南美洲传入欧洲,再从欧洲传入我国的。3.采用L-PCR技术和二次PCR扩增方法,首次获得三种重要入侵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6141 bp、16149 bp和16238 bp。三种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次序与Drosphila yakuba相似。均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丰富区组成(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A+T丰富区中还分别包含额外的tRNA基因)。各种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均有明显的A+T偏好性,A+T含量分别为78.06%、78.10%及78.23%。4.首次发现ATCA作为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四联起始密码子,三种斑潜蝇的COI基因均采用该密码子,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ND1基因起始密码子为GTG。而三种斑潜蝇的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均采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三种斑潜蝇除CYTb、ND4基因及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ND5基因使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它的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AG。其氨基酸密码子的使用有明显的偏向性、第三位点为A、T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远高于G、C。三种斑潜蝇中亮氨酸(Leu)含量最高,在15%-16%之间。半胱氨酸(Cys)含量最低,约为1%。5.三种斑潜蝇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多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仅tRNASer(AGN)缺失DHU臂。而且多数tRNA的二级结构中存在碱基错配,并且大多数为G-U弱配对。6.在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A+T丰富区发现额外tRNA基因的存在。其中三叶斑潜蝇中包括tRNAThr和tRNALeu(UUR),tRNALeu(UUR)在反密码子环后第2-50bp位置存在内含子;而tRNAThr中有一个可变环茎区,由10个碱基配对形成。位于美洲斑潜蝇A+T丰富区的额外tRNAIle,发现其使用非典型的反密码子TAT,tRNAIle也包含一个可变环茎区,由10个碱基配对形成。三种斑潜蝇A+T丰富区的N链和J链中都发现了与线粒体基因组复制起始相关的Poly-T结构。7.联合双翅目31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双翅目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绝大部分系统发育树中,支持双翅目、短角亚目、芒角亚目和蚊总科的单系性,同形态分类结果一致。而长角亚目及短角亚目中家蝇次目内部的聚类关系未完全解决,仅在BI树中,不仅短角亚目所有种类聚为一支,而且长角亚目所有种类优先聚类,强烈支持长角亚目的单系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三种斑潜蝇及整个双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初步弄清了三叶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在我国的传入途径与遗传分化多样性。同时为构建快速的分子鉴定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椐,为检疫性诊断及可持续控制体系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麻旭东[6](2009)在《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Y”型管嗅觉仪,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蜂系统中,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寄主植物的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均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菜豆的引诱力最强,番茄最差。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潜蝇茧蜂对寄主植物有明显的趋向性,尤其对被为害的植株,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天敌寻找寄主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3种不同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组分。结果表明,南瓜和黄瓜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最为复杂,番茄挥发物的化学组成最为简单。检测到的健康南瓜挥发物有2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2-甲基十三烷、2,6-二甲基十一烷、萘、2,4-bis[1,1-dimethylethyl]-Phenol,受害南瓜的挥发物减少到20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1,2-二氯代苯、萘、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黄瓜挥发物有26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萘、3,7-二甲基癸烷、2,3,6-三甲基色氨酸癸烷、二十二烷,受害黄瓜的挥发物减少到19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2-乙基己醇、壬醛、萘、长叶烯、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番茄挥发物有10种,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4-蒈烯和β水芹烯,受害番茄的挥发物增加到1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4-蒈烯、β-水芹烯、萘、二十二烷。

韩靖玲,陈志,陈胜萍,庞保平,刘晓光[7](2008)在《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寄主选择性》文中指出对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寄主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在冀东地区温室大约1 a发生10代13代,露地大约1 a发生5代6代,其中,成虫期1d3d,卵期3d6d,幼虫期3d8d,蛹期7d10d;在夏秋季完成一代通常需要15d25d,3月5月和8月10月是2个发生高峰期;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蔬菜的选择性不同,选择性最强的为荷兰豆,其次为菜豆,再次为豇豆、秋黄瓜、丝瓜、甜瓜、芹菜、茄子、白萝卜、番茄、南瓜、西瓜、冬瓜和青椒,不选择苦瓜和尖椒,其中荷兰豆和菜豆的受害程度最重。

何娅婷[8](2008)在《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又称瓜斑潜蝇,隶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补充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江苏的一些地区已发现该虫为害,尤其是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区的蔬菜上为害较为严重,并且在某些地区的发生为害程度超过美洲斑潜蝇的为害。本文就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寄主范围、发生规律、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20062007年的调查发现,目前在江苏已调查到番茄斑潜蝇寄主植物有10科、30种,主要为害茄科、菊科、豆科等寄主作物。2、番茄斑潜蝇在江苏扬州地区1年发生12代,大多的以蛹越冬;该虫在扬州地区1年可发生2个为害高峰,为害高峰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即在温度稍低的春末夏初和秋季出现。3、采用聚集度指标、零频率方法、Iwao、Taylor幂法测定了扬州地区番茄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番茄斑潜蝇幼虫在番茄和豇豆上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强,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采用Kc法、Iwao法及Taylor幂法等不同方法,确定了理论抽样数,从而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4、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番茄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番茄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其中35℃时世代平均历期最短,为12.64天,15℃时世代平均历期最长,为48.50天;在卵、幼虫、蛹3种虫态中,蛹的发育历期最长。利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两种方法计算该虫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696℃和9.0979℃;有效积温分别为:303.0883日度和298.9741日度;在15-35℃范围内,卵均能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次是幼虫的存活率,蛹的存活率最低。5、番茄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表明:以单叶总取食孔数和产卵数为选择性指标,番茄斑潜蝇在四季豆上的取食孔数最多为3214个/叶,产卵数为406粒/叶;苋菜上的取食孔数最少为0,产卵数为0。以单位叶面积的取食孔数和产卵数为选择性指标,番茄斑潜蝇在四季豆和茄子上的单位叶面积取食孔数最多,分别为7.4231个/cm2和7.9911个/cm2,产卵数分别为0.9140粒/cm2和0.8883粒/cm2;苋菜上的取食孔数和产卵数均为0。结果表明,番茄斑潜蝇成虫对茄科、豆科的寄主植物取食、产卵较多,其中对四季豆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最强,对苋菜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最弱。6、番茄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非选择性研究表明:番茄斑潜蝇在所选的11种寄主植物上,除在空心菜不能完成生活史外,在其余的寄主上均能完成个体发育。卵的发育历期在所选寄主植物上没有显着差别;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均在辣椒上与其他寄主植物有显着差异。但是从卵发育至蛹的整个发育来看,在番茄和青菜的发育历期与在其它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存在显着差异。7、为明确番茄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种间关系,研究了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两种斑潜蝇在田间时间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15~20℃范围内,番茄斑潜蝇世代发育所需周期比美洲斑潜蝇所需周期短,即低温度更有利于番茄斑潜蝇的发生危害;温度升高时,美洲斑潜蝇的世代发育周期比番茄斑潜蝇的短,即高温度更有利于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美洲斑潜蝇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均比番茄斑潜蝇的高;而有效积温比番茄斑潜蝇的低。通过对扬州地区2种斑潜蝇的田间种群动态分析可知,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较番茄斑潜蝇的高,发生危害比番茄斑潜蝇重;时间生态位指数比较表明,美洲斑潜蝇的生态位宽度比番茄斑潜蝇的大。

龚兰芳,范文红[9](2008)在《玉溪市南美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文中指出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省红塔区分布广泛,从海拔1 630 m的城区到2 200 m的冷凉山区均有分布,其寄主种类达23科104种,其中蚕豆、蔬菜作物13科43种,花卉5科11种,杂草19科51种。在生产上主要危害蚕豆,在邻近蔬菜地(虫源地)的早播蚕豆田发生重,距离蔬菜地较远相对迟播的蚕豆田发生轻;境内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越冬现象,主要危害蚕豆中上部叶片,落入土中或在蚕豆叶片上化蛹。在自然温湿度条件下,3040 d左右发生一代,发生一代需要的历期夏季2125 d,春、秋季2732 d,冬季4547 d。一年可发生1113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龚兰芳,范文红[10](2008)在《玉溪市南美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文中提出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省红塔区分布广泛,从海拔1 630 m的城区到2 200 m的高冷凉山区均有分布,其寄主种类达36科104种,其中粮经作物13科43种、花卉4科10种、杂草19科51种,在生产上主要危害蚕豆,在邻近蔬菜地(虫源地)的早播蚕豆田发生重,距离蔬菜地较远其相对迟播的蚕豆田发生轻。在自然温湿度条件下,南美斑潜蝇30~40 d左右完成1个世代,夏季需21~25 d、春秋季27~32 d、冬季45~47 d。1年可发生11~13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南美斑潜蝇成虫在不施任何农药的自然条件下,1年在10月中旬和4月中旬发生2次高峰,呈典型的"双峰型"动态变化。成虫日活动高峰分别在上午11:00和下午15:00。在无食料条件下成虫寿命室内为1.7 d,室外为1.6 d。气温21℃和24℃时都以饲喂蜂蜜寿命最长。

二、南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特点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特点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三叶斑潜蝇的种间竞争优势和温度耐受性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斑潜蝇简介
        1.1.1 三种近缘斑潜蝇形态及生活史比较
        1.1.2 三种近缘斑潜蝇的发生分布
    1.2 近缘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概况及机制
        1.2.1 近缘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概况
        1.2.2 近缘种斑潜蝇种间竞争机制研究
    1.3 温度影响下斑潜蝇种间竞争生态学机制
    1.4 温度影响下近缘种间竞争分子机制—基因功能和转录组研究
        1.4.1 关键胁迫耐受性基因表达
        1.4.2 关键胁迫耐受性基因非编码区特征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温度介导下近缘物种竞争取代中的应用
    1.5 斑潜蝇温度耐受性分子机制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1 研究目的
        1.6.1.2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种近缘斑潜蝇转录组比较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2.1 主要试剂
        2.1.2.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3.1 三种近缘斑潜蝇转录组测序
        2.1.3.2 三种近缘斑潜蝇转录组序列组装
        2.1.3.3 三种近缘斑潜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验证
    2.2 结果
        2.2.1 转录组的组装和注释
        2.2.2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分析与注释
        2.2.2.1 DEGs的两两比较
        2.2.2.2 三种斑潜蝇共有DEGs (Co-DEGs)分析
        2.2.2.3 三种斑潜蝇竞争因子相关基因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叶斑潜蝇与其近缘种的5条HSPS基因比较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2.1 主要试剂
        3.1.2.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虫源处理及RNA的提取
        3.2.2 三叶斑潜蝇5条Hsps片段的获得、回收纯化及克隆
        3.2.3 三叶斑潜蝇5条Hsps的5'和3'RACE片段的获得
        3.2.4 三叶斑潜蝇5条Hsps实时定量分析
        3.2.5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时定量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三叶斑潜蝇5条Hsps的序列特征分析
        3.3.2 三叶斑潜蝇Hsps在温度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3.3.3 三种斑潜蝇5条Hsps的5'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和表达模式比较
        3.3.3.1 三种斑潜蝇5条Hsps的5'非编码区序列特征比较
        3.3.3.2 三种斑潜蝇5条Hsps的表达模式中Ton和Tmax比较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竞争优势种—三叶斑潜蝇温度胁迫转录组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1.1 主要试剂
        4.1.1.2 主要仪器
        4.1.2 供试虫源、温度处理和存活率分析
        4.1.3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4.1.4 转录组序列组装和注释
        4.1.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验证
    4.2 结果
        4.2.1 温度处理与测试温度确定
        4.2.2 转录组测序、组装和功能注释
        4.2.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三叶斑潜蝇温度胁迫基因SHSPS及转录因子HSF1功能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2.1 主要试剂
        5.1.2.2 主要仪器
        5.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1.3.1 虫源处理及RNA的提取
        5.1.3.2 三叶斑潜蝇sHsps和Hsf1全长的获得
        5.1.3.3 三叶斑潜蝇sHsps和Hsf1实时定量分析
        5.1.3.4 dsRNA合成和显微注射
        5.1.3.5 显微注射及干扰效率检测
        5.1.3.6 序列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三叶斑潜蝇sHsps和Hsf1的序列特征分析
        5.2.2 三叶斑潜蝇蛹中sHsps在高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5.2.3 三叶斑潜蝇成虫中sHsps和Hsf1在不同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5.2.4 沉默Hsf1对三叶斑潜蝇温度胁迫下死亡率及sHsps表达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小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转录调控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虫源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2.1 主要试剂
        6.1.2.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3.1 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6.1.3.2 原核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
        6.1.3.3 原核表达载体的大量表达纯化
        6.1.3.4 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Hsp20.8的启动子序列特征及HSE合成
        6.1.3.5 不同地理种群Hsp20.8启动子序列分析
        6.1.3.6 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
        6.1.3.7 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Hsp20.8启动子不同区域活性
    6.2 结果与分析
        6.2.1 Hsf1重组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验证
        6.2.2 Hsp20.8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6.2.3 凝胶迁移实验EMSA
        6.2.4 不同地理种群Hsp20.8启动子序列分析
        6.2.5 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Hsp20.8启动子不同区域活性
    6.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论文中涉及的基因登录号
    附录2 本论文中涉及的部分缓冲液配方
    附录3 三叶斑潜蝇成虫RNAi实验中dsRNA浓度和注射后时间摸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2)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潜蝇属的研究概况
    1.1 斑潜蝇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斑潜蝇属的形态分类
    1.3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别特征
    
1.3.1 三叶斑潜蝇
    
1.3.2 美洲斑潜蝇
    
1.3.3 南美斑潜蝇
    
1.3.4 番茄斑潜蝇
    
1.3.5 葱斑潜蝇
    1.4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研究概况
    
1.4.1 三叶斑潜蝇
    
1.4.2 美洲斑潜蝇
    
1.4.3 南美斑潜蝇
    
1.4.4 番茄斑潜蝇
    
1.4.5 葱斑潜蝇
    1.5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物种分化的方式
    2.1 异域物种分化
    2.2 同域物种分化
    2.3 种群分化研究概述
    2.4 昆虫本身具备的种群分化的条件
    2.5 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3.1 线粒体简介
    3.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3.3 线粒体DNA的进化
    3.4 线粒体RNA二级结构变化
    3.5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4 微卫星标记研究概况
    4.1 微卫星序列的概念和类型
    4.2 微卫星的功能
    
4.2.1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4.2.2 参与结构基因的表达
    
4.2.3 作为染色质折叠密码
    
4.2.4 与性别决定有关
    
4.2.5 与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有关
    
4.2.6 参与组成端粒与着丝粒结构
    4.3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形成的机理
    
4.3.1 滑链错配假说
    
4.3.2 基因重组假说
    4.4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4.4.1 数量丰富
    
4.4.2 丰富的多态性
    
4.4.3 共显性遗传
    
4.4.4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4.5 检测的高效性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观察、解剖及拍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外生殖器
    2.2 内外项鬃着生区域颜色
    2.3 翅脉M3+4脉比例
    2.4 腹部背面观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
    1.6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7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1 三叶斑潜蝇种群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2 三叶斑潜蝇种群EF-1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2 五种斑潜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2.1五种斑潜蝇COI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五种斑潜蝇EF-1a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3.1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分化
    
2.3.2 分子变异分析
    2.4 5种斑潜蝇单倍型系统发育
    
2.4.1 5种斑潜蝇系统发育树
    
2.4.2 三叶斑潜蝇种群系统发育树
    2.5 单倍型网络图
    
2.5.1 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的网状图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三叶斑潜蝇及近似种种群遗传结构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
    1.5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1.6 微卫星位点扩增
    1.7 基因分型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引物筛选结果
    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2.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4.1 位点间的遗传多样性
    
2.4.2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2.4.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2.5 种群遗传结构
    2.6 瓶颈效应的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和DNA提取
    1.2 PCR扩增和测序反应
    1.3 测序组装、注释和分析
    1.4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苷酸组成
    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2.3 转运tRNA基因
    2.4 核糖体rRNA基因
    2.5 控制区(A+T富含区)
    2.6 系统进化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与分布
    1.3 斑潜蝇的生物、生态学特征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史
        1.3.3 成虫的习性与行为
        1.3.4 生态位
        1.3.5 危害特点
    1.4 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4.1 国外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4.2 国内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5 斑潜蝇种间竞争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1.5.1 种间杂交和生殖干扰
        1.5.2 高致害性生物型
        1.5.3 天敌
        1.5.4 生态位
        1.5.5 寄主植物
        1.5.6 抗药性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材料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2.2.2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2.2.3 竞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高温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三种斑潜蝇间的气味驱避反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植物
        4.1.3 Y 型嗅觉仪及使用方法
        4.1.4 样品处理及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对不同处理叶片的行为反应
        4.2.2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对不同处理叶片的行为反应
        4.2.3 斑潜蝇雄虫对不同雌虫的行为反应
    4.3 讨论
第五章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生殖干扰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寄主植物
        5.1.3 试验处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玻璃筒试验
        5.2.2 纱网笼试验
        5.2.3 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雄虫干扰能力比较
    5.3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三叶斑潜蝇种群动态的调查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地点
        6.1.2 寄主植物
        6.1.3 调查方法与标本采集
        6.1.4 标本鉴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2005 年三叶斑潜蝇疫情调查
        6.2.2 2006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3 2008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4 2009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5 2010 年海南省三亚市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6 2011 年海南省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3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美斑潜蝇的危害特点
2 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3 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3.1 寄主植物的物理性状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3.2 寄主植物的化学成分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4 小结

(5)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斑潜蝇研究概况
        1.1.1 斑潜蝇分类研究简述
        1.1.2 斑潜蝇分布与危害
        1.1.3 生物生态学
        1.1.4 综合治理
    1.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
        1.2.1 分子标记种类及特点
        1.2.2 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
    1.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综述
        1.3.1 线粒体概述
        1.3.2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1.3.3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1.3.4 双翅目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意义
第二章 三叶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第一节 三叶斑潜蝇种群分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标本的收集、鉴定及保存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生物学软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种群CO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2.2.2 不同种群CO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2.2.3 不同种群rDNA-ITS2 遗传分化分析
        2.3 讨论
    第二节 南美斑潜蝇种群分化研究
        2.4 材料与方法
        2.4.1 实验标本的收集、鉴定及保存
        2.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3 生物学软件
        2.4.4 实验方法
        2.5 结果
        2.5.1 不同种群COII 序列变异分析
        2.5.2 单倍型组成及多态性位点
        2.5.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5.4 种群聚类分析
        2.6 讨论
第三章 三种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标本的采集、鉴定与保存
    3.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生物学软件
    3.4 实验方法
        3.4.1 总DNA 提取
        3.4.2 线粒体全基因组PCR 扩增
        3.4.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总DNA 提取
        3.5.2 PCR 扩增
        3.5.3 PCR 产物测序
        3.5.4 三叶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5.5 南美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5.6 美洲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6 讨论
        3.6.1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3.6.2 碱基组成偏好性
        3.6.3 线粒体基因密码子的使用
        3.6.4 RNA 基因
        3.6.5 A+T 丰富区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双翅目系统发育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数据集序列组成分析
        4.2.2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挥发物及其研究现状
        1.1.1 植物挥发物
        1.1.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1.2.1 对昆虫的寄主植物定向行为的影响
        1.2.2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1.2.3 对昆虫交配产卵行为的影响
        1.2.4 对昆虫传粉行为的影响
        1.2.5 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
    1.3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4 南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植物
        2.1.3 嗅觉仪试验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菜豆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2 黄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3 南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4 番茄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5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引诱能力的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植物
        3.1.3 嗅觉仪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菜豆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2 南瓜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3 番茄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南美斑潜蝇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及处理
        4.1.2 植物挥发性气体的提取
        4.1.3 植物挥发物化学成分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瓜植物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2 黄瓜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3 番茄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番茄斑潜蝇的分类鉴定
        1.1 番茄斑潜蝇的分类地位
        1.2 番茄斑潜蝇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鉴定
    2 番茄斑潜蝇的分布与为害
        2.1 番茄斑潜蝇的分布
        2.2 番茄斑潜蝇的为害特点
    3 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
        3.1 番茄斑潜蝇的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3.2 番茄斑潜蝇的寄主范围及其寄主选择性研究
        3.3 温度对番茄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番茄斑潜蝇的防治
        4.1 生物防治
        4.2 化学防治
        4.3 物理防治
    5 生态位
        5.1 生态位的概念
        5.2 生态位概念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应用
第二章 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主植物调查
        1.2 寄主植物为害程度的调查
        1.3 田间种群发生消长规律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范围及其危害程度调查
        2.2 番茄斑潜蝇在田间的发生消长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番茄斑潜蝇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1 番茄斑潜蝇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2 番茄斑潜蝇种群抽样技术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番茄斑潜蝇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寄主
        1.3 试验条件
        1.4 试验方法
        1.5 番茄斑潜蝇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拟合
        1.6 番茄斑潜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1.7 发育历期预测式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番茄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温度对番茄斑潜蝇各虫态发育速率的影响
        2.3 番茄斑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2.4 发育历期预测式的建立
        2.5 温度对番茄斑潜蝇各虫态存活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番茄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1 寄主作物寄主适合度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选择性试验与非选择性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比较
    1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发生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玉溪市南美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发生、分布及寄主调查
        1.1.2虫态及生活习性观察
        1.1.3 对蚕豆危害部位的选择
        1.1.4 南美斑潜蝇发生与蚕豆和周围作物的关系
        1.1.5 食料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1.1.6 南美斑潜蝇田间消长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2.1.1 发生分布范围与寄主
        (1) 南美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
        (2) 寄主种类。
        2.1.2 虫态及生活习性
        (1) 南美斑潜蝇各虫态历期。
        (2) 美斑潜蝇对蚕豆危害部位的选择。
        (3) 南美斑潜蝇发生与蚕豆和周围作物的关系。
        (4) 食料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2.2 南美斑潜蝇田间消长规律
        2.2.1 成虫周年消长动态观察
        2.2.2 成虫日周活动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3.1 南美斑潜蝇的发生的原因
    3.2 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3.3 田间消长规律

四、南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特点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叶斑潜蝇的种间竞争优势和温度耐受性的分子机制[D]. 常亚文. 扬州大学, 2021
  • [2]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D]. 陈景芸. 扬州大学, 2019(06)
  • [3]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D]. 相君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4]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J]. 闫丽英,刘星,张默函,刘雪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6)
  • [5]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D]. 王帅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6]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D]. 麻旭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7]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寄主选择性[J]. 韩靖玲,陈志,陈胜萍,庞保平,刘晓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8]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D]. 何娅婷. 扬州大学, 2008(02)
  • [9]玉溪市南美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J]. 龚兰芳,范文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1)
  • [10]玉溪市南美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J]. 龚兰芳,范文红.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1)


线粒体基因组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基因组论文 启动子论文

上一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