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秋[1](2021)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研究(附203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研究分析家族性胃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以及家族性胃癌遗传特点规律,从而为家族性胃癌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胃癌病例。筛选出家族性胃癌病例203例,1.统计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年龄、首发症状、家族史、肿瘤史、吸烟史、血型、病理报告、手术名称、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瘤栓、有无神经受侵、有无脏器受侵、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数、免疫组化);2.进一步电话随访可疑家族性胃癌病例一级亲属,收集可靠的家族史资料明确个亲属发病年龄及确诊日期、病理报告、手术名称、亲属关系、住院号等指标;3.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分布:家族性胃癌共203例,散发性胃癌18963例。2.性别:家族性胃癌病例中男性病例多于女性,性别比:3.5:1;散发性胃癌性别比:3.9:1。两者差距无统计学差异(P=0.545)。3.年龄:家族性胃癌平均年龄为(37.52±8.91)岁低于散发型胃癌平均年龄为(58.43±10.61)岁,t=3.29,P<0.05。4.血型:家族性胃癌A型占比49.75%,B型占比15.76%,AB型占比17.73%,O型占比16.75%。散发性胃癌A型占比29.47%,B型占比20.02%,AB型占比26.06%,O型占比24.4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中均以A型血占比最高,但家族性胃癌中A型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5.职业:家族性胃癌病例,非农民职业占比48.28%,农民占比51.72%,散发性胃癌病例中,非农民占比36.65%,农民占比63.64%,家族性胃癌职业构成比非农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6.早期胃癌: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早期胃癌占比5.91%,非早期胃癌占比93.09%。散发性胃癌例数早期胃癌占比6.94%,非早期占比93.0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中早期胃癌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677)。7.有无消化道出血: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消化道出血占比48.27%,无消化道出血占比51.73%。散发性胃癌例数消化道出血占比25.10%,无消化道出血占比74.90%,家族性胃癌中消化道出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8.远处转移:家族性胃癌病例,有远处转移占比31.52%,无远处转移占比68.47%;散发性胃癌有远处转移占比16.69%,无远处转移占比83.31%。家族性胃癌病例初次就诊时,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大于散发性胃癌病例(P<0.001)。9.肿瘤发生部位:家族性胃癌病例,胃上部癌占比7.42%,胃中部癌占比21.14%,胃下部癌占比71.42%。散发性胃癌病例胃上部癌占比45.65%,胃中部癌占比26.83%,胃下部癌占比37.51%,家族性胃癌胃下部肿瘤发病率高(71.42%),散发性胃癌肿瘤位于上部比例更高(45.65%),肿瘤位置分布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存在差异(P<0.001)。10.肿瘤大小:家族性胃癌病例,≤5cm组占比10.28%,>5cm组占比89.72%。散发性胃癌≤5cm组占比8.03%,>5cm组占比91.9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5cm组居多,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肿瘤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11.Borrman分型:按照Borrman分型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I型占比8.00%,Ⅱ型占比12.57%,Ⅲ型占比35.33%,Ⅳ型占比43.70%。散发性胃癌例数Ⅰ型占比7.14%,占比15.45%,Ⅲ型占比58.47%,Ⅳ型占比18.93%,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Borrman分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家族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高于散发性胃癌,但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中均BorrmanⅢ型占比最高。12.浸润深度:家族性胃癌病例T1组占比4.57%、T2组占比7.42%、T3组占比15.42%、T4组占比72.57%;散发性胃癌例数T1组占比5.12%、T2组占比14.67%、T3组占比21.98%、T4组占比58.23%,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T4为主,家族性胃癌病例T4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3.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家族性胃癌病例无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占比80.84%、有脉管瘤栓及(或)神经受侵占比19.16%,散发性胃癌例数有脉管瘤栓及(或)神经受侵占比14.92%、无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占比85.08%,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无脉管瘤栓及无神经受侵组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4.淋巴结转移:家族性胃癌病例,转移占比71.43%,无淋巴结转移占比28.57%,散发性胃癌例数淋巴结转移占比66.98%,无淋巴结转移比33.02%,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均以有淋巴结转移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5.TNM分期:Ⅰ期占比4.57%、Ⅱ期占比15.43%、Ⅲ期占比54.86%、Ⅳ期占比25.14%;散发性胃癌Ⅰ期占比5.12%、Ⅱ期占比30.20%、Ⅲ期占比58.40%、Ⅳ期占比6.26%,家族性胃癌Ⅳ期胃癌病例占比高于散发型胃癌中Ⅳ期胃癌占比(P<0.001)。16.分化程度:家族性胃癌病例,中高分化占比15.43%,低分化占比84.57%,散发性胃癌例数中高分化占比59.87%低分化占比40.13%,家族性胃癌病例低分化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病例,(P<0.001)。17.手术方式:家族性胃癌病例,根治性切除占比74.86%,非根治性切除占比25.14%;散发性胃癌例数根治性切除占比93.72%,非根治性切除占比6.28%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手术治疗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族性胃癌姑息性切除术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8.Lauren分型:家族性胃癌病例,肠型占比30.86%、弥漫型占比57.71%、混合型占比11.43%;散发性胃癌,肠型占比59.73%、弥漫型占比22.39%、混合型占比17.89%,家族性胃癌中病理类型为弥漫型的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9.HER-2: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均以阴性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0.亲属:亲属中患病人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兄弟、二级亲属、父亲、母亲、姐妹、儿子、女儿。21.家系谱:符合HDGC家系诊断标准家系3个,符合FIGC诊断标准家系2个。结论:1.血型可能与家族性胃癌遗传相关,家族性胃癌以A型血为主。2.家族性胃癌职业构成比非农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3.家族性胃癌消化道出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4.家族性胃癌胃下部肿瘤占比高,散发性胃癌肿瘤位于上部占比高。5.家族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比。6.家族性胃癌病例T4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7.家族性胃癌Ⅳ期胃癌病例占比高于散发型胃癌中Ⅳ期胃癌。8.家族性胃癌病例远处转移率高散发性胃癌。9.家族性胃癌低分化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0.家族性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1.家族性胃癌中病理类型为弥漫型的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2.家族性胃癌家系中男性为高危人群。
许玫[2](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杨琍舒[3](2019)在《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古今临床应用古代虚劳名方薯蓣丸的经验,明晰薯蓣丸的适用病症和适用人群,为进一步安全有效使用薯蓣丸提供临床经验的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是基于薯蓣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导师黄煌教授的临床案例,进行经典文献解析、临床个案分析、案例统计以及社会调查,从而提炼出薯蓣丸的方证,即适用疾病和适用人群。结果:薯蓣丸的主治疾病谱主要分布在晚期肿瘤、老年病、贫血、慢性咳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产后虚损等,大多是消耗性疾病的迁延期或终末期。适用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人体消瘦,面色及肤色萎黄、肢冷、肌肉萎缩、脉虚弱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等。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便溏、怕冷、咳嗽、心悸、胸闷以及关节疼痛。整理发现薯蓣丸适用于“虚劳夹有风邪”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久病、手术、放化疗、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导师临床案例以及其他文献调查发现,本方对肿瘤晚期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治疗上,本方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无任何副作用。从组方功效分析发现,薯蓣丸具有理虚拯劳,扶正祛邪的效用。由炙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八珍汤、柴胡桂枝汤、十全大补汤等组成,君药为山药,大枣和甘草。全方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和祛风散邪的功效。药理研究提示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薯蓣丸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结论:基于对经方薯蓣丸的文献回顾性研究,本研究认为薯蓣丸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的食疗方以及老年保健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4](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5](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田雯[6](2013)在《慢性肉芽肿病及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临床与分子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慢性肉芽肿病临床与分子特征研究目的:1.分析本组CGD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2.基因诊断X-CGD及AR-CGD患儿,指导临床治疗。3.检测CGD患儿中Th17、nTreg、iTreg细胞亚群变化规律。方法:1.分析10例CGD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2.运用DHR123流式细胞术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检测10例CGD患儿(包括2例移植患儿移植前后)及家系成员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3.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10例CGD患儿(包括1例移植患儿移植前后)及家系成员CYBB、CYBA、NCF1、NCF2、NCF4基因。4.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例CGD患儿(包括2例移植患儿移植前后)外周血PBMC CD4+T细胞中Th17、nTreg、iTreg细胞数量。结果:1.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10例CGD患儿均为男性,平均起病年龄4月,平均诊断年龄3岁。患儿有反复发作的肺炎(100%),肺或淋巴结结核8例(80%),皮肤及肛周脓肿8例(80%),淋巴结及肝脾肿大8例(80%),败血症6例(60%),真菌感染6例(60%),反复腹泻5例(50%),颅内感染4例(40%),播散性BCG感染1例(10%),骨髓炎1例(10%),中耳炎1例(10%)。10例患儿均表现出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迟滞。2例有家族史,2例死亡。2例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CGD患儿均有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为主;IgG均增高,部分有IgE增高;淋巴细胞分类无明显异常;NBT为0%,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均异常低下。例2与例4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24天,检测白细胞及IgG较移植前降低,NBT、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转为正常。病原学主要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胸部CT检查8例有高密度结节及条絮影,1例出现支气管扩张及肺纤维化。腹部超声提示8例患儿有肝脾肿大。2.基因分析10例临床诊断的CGD患儿中8例有CYBB基因突变,为X-CGD患儿;1例有CYBA基因突变,为AR-CGD;1例患儿经分析已报道的CGD致病基因(包括CYBB、CYBA、NCF1、NCF2、NCF4基因)均未发现突变。明确的CYBB基因突变包括:缺失突变3例(2种)(c.1122delG,XK、CYBB、DYNLT3基因大片段缺失);错义突变1例(c.1082G>T);拼接错误4例(c.46-2A>G,c.674+1delG,c.338674del、c.484674del, c.484804del)。明确CYBA基因错义突变1例(c.152T>G)。所有突变中仅1种(c.1082G>T)已报道,其余均为新型突变。3. Th17、nTreg、iTreg分析6例CGD患儿PBMC CD4+T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0.22±0.15%)较6名正常对照(1.02±0.20%)降低,P2、P4移植前与移植半年后无明显变化。6例CGD患儿PBMC CD4+T细胞中nTreg、iTreg细胞比例(3.48±2.53%、7.46±6.02%)与6名正常对照(3.17±0.96%、8.96±3.19%)无明显差异,P2、P4移植前(nTreg:6.83%、5.99%,iTreg:4.00%、4.38%)与移植半年后(nTreg:3.31%、4.94%,iTreg:9.29%、12.68%)比较,nTreg稍有下降,但iTreg明显增高。结论:CGD患儿起病早,病情重,表现为反复严重细菌及真菌感染,结核感染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为主,均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可临床诊断CGD患者,以便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基因分析可确诊CGD患者,本组患者中发现7例(6种)CYBB基因、1例CYBA基因新型突变。CGD患者CD4+T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降低,nTreg、iTreg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慢性肉芽肿病高危儿产前诊断目的:1.探讨羊水脱落细胞基因分析在CGD高危儿产前诊断中的意义。2.探讨宫内胎儿脐血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及基因分析在CGD高危儿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4例X-CGD家系、1例AR-CGD家系中6例CGD高危儿羊水脱落细胞CYBB或CYBA基因,及2例CGD高危儿宫内脐血CYBB或CYBA基因。2.运用DHR123流式细胞术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检测X-CGD家系和AR-CGD家系中各1例CGD高危儿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结果:1.羊水脱落细胞CYBB、CYBA基因分析显示:在4例X-CGD患儿家系的5例高危儿中有1例正常女性胎儿,1例女性胎儿突变基因携带情况不明确,2例X-CGD男性胎儿,1例可疑X-CGD男性胎儿;1例AR-CGD患儿家系中的高危儿为可疑AR-CGD女性胎儿。2.上述2例可疑CGD胎儿脐血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均异常低下,脐血基因分析验证1例为X-CGD男性胎儿,1例为AR-CGD女性胎儿。结论:羊水脱落细胞基因分析与宫内胎儿脐血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及基因分析相结合,可为CGD高危儿提供可靠的产前诊断。第三部分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临床与分子特征研究目的:探讨1例CMC患儿的临床特征、STAT1基因突变、及Th17细胞数量变化和TCRVβ基因重排多样性,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分析1例CMC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2.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CMC患儿及家系成员STAT1基因。3.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C患儿外周血PBMC CD4+T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4.扫描谱型检测CMC患儿TCRVβ基因重排多样性。结果:1.临床特征:患儿,男,6岁10月,反复发热、咳嗽、咳痰6年。自幼出现反复顽固的口腔、指甲、外生殖器及皮肤真菌感染。患儿身材矮小。口腔广泛白膜,耳内窥镜见大量白色分泌物,口腔真菌镜检及耳拭子真菌镜检见菌丝。痰培养发现金葡菌和链球菌。胸部X片及CT见双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临床疑诊CMC。2.基因分析发现STAT1第四外显子杂合错义突变g.5280A>T,p.N89Y;为STAT1基因新型突变,其父母该基因正常。3.患儿PBMC CD4+T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0.05%)较正常对照(0.87%)显着降低。4.患儿TCRVβ基因亚家族基因克隆谱型显示部分受限。结论:全身多部位慢性真菌感染是CMC的主要临床表现;本例患儿为STAT1基因突变致AD-CMC,为一新型错义突变;Th17细胞数量降低可能是CMC患儿真菌感染易感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TCRVβ亚家族多样性部分受限提示T细胞发育存在异常。
卢会秀[7](2010)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皮肤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或皮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关的因素包括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遗传病等,因此皮肤科医生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皮肤科见于哪些疾病及各种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会对该组疾病的深入、全面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了2009年一年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年内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分析,以初步的揭示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情况和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方法:查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数,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6%,且嗜酸细胞绝对数≥0.6×109/L为标准,按照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分为轻度(0.6-1.5×109/L)、中度(>1.5且≤5.0×109/L)、重度(>5.0×109/L)升高,从而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分析,包括病种、升高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结果:2009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共67例,占入院患者的11.9%(67/565);其中重度升高者占10.4%(7/67),中度升高者占40.3%(27/67),轻度升高者占49.3% (33/67) ;按疾病来分湿疹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5.4%(17/48)、红皮病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45.8%(11/24)、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4/12)、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15.9%(7/4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无差别。结论:1一年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67例患者中以湿疹患者为主(17/67);2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以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3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无差别。
刘佳[8](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刘彦春[9](2008)在《HIV/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皮肤表现特点及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690例HIV/AIDS的病例作回顾分析,以发现HIV感染的临床流行特征、皮肤表现特点及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和探讨它们的发展规律为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艾滋病防治提供信息。【方法】对690例HIV/AIDS病人住院和门诊病历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所需的项目包括:姓名、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病例来源地、感染途径、发现HIVAb阳性的原因和地点、临床疾病状态(一般感染、机会性感染)、皮肤性病情况、首次检测的CD4和病毒载量数值逐一录入数据库。【结果】(1)HIV/AIDS患者中女性感染者的比例增高,男女比例为2:1;(2)患者年龄分布在20岁—50岁,平均年龄35.3岁;(3)目前HIV传播的途径已经转变以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包括异性性传播和男男同性性传播(主要来自北京且具有高学历的)。这两种途径感染的比率分别占总人数的16.7%和17.5%;双性性行为感染的比例为11.6%,另外夫妻间性传播占7.8%。表明艾滋病已经通过这些“桥梁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向普通人群蔓延;因单彩浆和接受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而感染的为30.6%,主要来自河南、山西、安徽、河北等地;静脉吸毒的为2.6%,母婴传播的为2.6%;(4)首诊发现地主要是在非传染病院,其中约51%的病人因各种疾病和机会感染就诊于非传染病院,因皮肤病性病(主要是梅毒、尖锐湿疣、湿疹等)作为首诊症状而发现的占10.1%,其他各种筛查发现的为38.9%;(5)首诊时前五位疾病是:皮肤病:47.3%、肺炎:16.6%、上呼吸道感染:14.2%、各型肝炎主要是(乙型和丙型肝炎):14.2%、消化道念珠菌病6.8%。其它依次是结核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少见的疾病有隐球菌脑膜炎、弓形体脑炎、鸟分支杆菌感染、马内菲青霉菌病等。(6)皮肤表现依次是口腔念珠菌病、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梅毒、痒疹样丘疹、口腔溃疡、药疹、皮炎湿疹、皮肤干燥综合症等,且这些皮肤病绝大部分发生在艾滋病阶段。(7)患者在首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免疫缺陷,有37.3%患者首诊时CD4小于50个/ul,32.8%患者CD4小于200个/ul;仅有29.9%的患者CD4大于201个/ul;患者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和机会性感染,(8)皮肤病和系统合并症与CD4淋巴细胞数和病毒载量的相关关系:a. CD4淋巴细胞数与病毒载量、皮肤病种类数、合并症数都成负相关,表明CD4细胞水平越低,病毒载量越高,并发的皮肤病和系统合并疾病越多;b.病毒载量与皮肤疾病和系统合并症数成正相关,与CD4细胞数成负相关,即病毒载量越高,合并皮肤病和系统疾病越多,CD4细胞数越低。【结论】(1)HIV/AIDS患者中女性的比例升高,而女性感染者的增加,传播的速度会更加迅速。HIV/AIDS患者年龄分布在20-50岁,他们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的疾病状态将带来的巨大损失。目前HIV传播的途径已经转变为以性传播途径包括异性性传播和男男同性性传播。并正迅速通过“桥梁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为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尽力。(2)患者的首诊发现往往在非传染病院,所以目前各个环节的HIV抗体筛查是及早发现HIV/AIDS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加强皮肤性病筛查、住院病人的筛查、婚检孕检的筛查,只有加强各个环节的筛查,才能及早发现患者,以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同时有利于及时治疗各种机会感染和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3)HIV/AIDS患者的皮肤表现和其他一些特异表现,为我们及早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了信号,尤其在性传播途径已经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皮肤性病科医生要认识此类疾病的皮肤性病情况以及早发现,更好地防治艾滋病。(4)本资料提示由于发现艾滋病抗体阳性时往往已接近病情晚期,病毒载量高,CD4水平低,各种并发症和机会感染增加,疾病恶化,错过了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了治疗,所以应加强全民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和宣传。
李书芬,刘晓艳[10](1994)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57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及随访表明,该病好发于4岁以下小儿,常并有心血管损害(66.7%),其中以冠状动脉扩张及瘤样改变最为多见。对38例有心血管损害者随访1个月至4年,发现心电图异常于热退后1月内恢复者居多,冠状动脉扩张于病后1月至1年内消失者居多。说明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家族性胃癌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 1. 文献研究背景 |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 1.2 少阴病论述 |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 4.1 麻黄 |
| 4.2 附子 |
| 4.3 细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2. 资料收集项目 |
| 3. 资料整理 |
| 4. 统计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 5.6 腹诊统计 |
| 第四章: 讨论 |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1.1 方论 |
| 1.2 方证的概念 |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 3.1 主治疾病 |
| 3.2 症状指证 |
| 3.3 体征指征 |
| 3.4 适用人群 |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 4. 类方方证鉴别 |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4.2 麻黄附子汤 |
| 4.3 麻黄汤 |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 4.5 附子汤 |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 4.7 大黄附子汤 |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 4.9 四逆汤 |
| 4.10 真武汤 |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 5.3 注意事项 |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 7. 结论 |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7.4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2.1. 文献收集 |
| 2.2. 文献确认 |
| 2.3. 文献分析 |
| 2.4. 结果及讨论 |
|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
| 1. 薯蓣丸原方 |
| 1.1. 薯蓣丸方剂类文献研究 |
| 1.2. 薯蓣丸方论研究 |
| 1.3. 薯蓣丸组方方解 |
| 2. 薯蓣丸类方 |
| 3. 小结 |
|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
| 1. 名中医经验 |
| 1.1. 虚劳 |
| 1.2. 老年衰老 |
| 1.3. 肺结核 |
| 1.4. 肿瘤 |
|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 |
| 1.6. 肾炎 |
| 1.7. 皮肤病 |
| 2. 临床报道 |
| 2.1. 肿瘤 |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 2.3. 肾病 |
| 2.4. 循环系统疾病 |
| 2.5. 慢性肝病 |
| 2.6. 其他 |
| 3. 药理研究 |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 3.2. 肾功能保护作用 |
| 3.3. 抗肿瘤作用 |
| 3.4. 其他 |
| 3.5. 山药药理 |
| 3.6. 大枣药理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的经验 |
| 1. 薯蓣丸病案统计 |
| 1.1. 主治疾病统计 |
| 1.2. 适用人群特征统计 |
| 1.3. 薯蓣丸临床症状统计 |
| 1.4. 薯蓣丸的剂型与剂量 |
| 1.5. 疗效评价 |
| 2.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典型病案 |
| 2.1. 结肠腺癌侵犯十二脂肠案(患病2011-) |
| 2.2. 胰头颈癌侵犯门静脉、肝总动脉案(患病2014-) |
| 2.3. 多发性骨髓瘤案(患病2016-) |
| 2.4. 左上肺中分化腺癌—肺小细胞肺癌案(患病2010-) |
| 2.5. 消瘦腹泻案 |
| 3. 小结 |
| 第五章 讨论 |
| 1. 经典原文的诠释 |
| 1.1. 关于“虚劳诸不足” |
| 1.2. 关于“风气百疾” |
| 1.3. 关于“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的关系 |
| 2. 薯蓣丸组方结构分析 |
| 2.1. 薯蓣丸中方剂分析 |
| 2.2. 薯蓣丸药对分析 |
| 2.3. 薯蓣丸单味药分析 |
| 3. 薯蓣丸功效探讨 |
| 3.1. 理虚拯劳 |
| 3.2. 扶正祛邪 |
| 4. 薯蓣丸方证探讨 |
| 4.1. 推荐处方 |
| 4.2. 适用人群 |
| 4.3. 主治疾病谱 |
| 5. 薯蓣丸方证的鉴别 |
| 5.1. 与炙甘草汤的鉴别 |
| 5.2. 与八珍汤的鉴别 |
| 5.3. 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 |
| 6. 薯蓣丸的使用注意 |
| 6.1. 热证慎用 |
| 6.2. 水饮病慎用 |
| 7. 薯蓣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 7.1. 薯蓣丸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 |
| 7.2. 薯蓣丸可以作为消耗性疾病的食疗方 |
| 7.3. 薯蓣丸可以作为老年保健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黄煌教授薯蓣丸与其他方剂交替使用的治疗经验整理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
|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
|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
|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
|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
|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
|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
|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 一、资料来源 |
| 二、文献检索策略 |
| 三、文献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病谱计量方法 |
|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
|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
|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
|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
|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
| 五、数据录入、管理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检索情况 |
| 二、基本病谱 |
| 三、病症系统分析 |
| 四、病症种类分析 |
| 五、文献年度分布 |
| 六、发表期刊 |
|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
| 八、小结 |
|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
|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
| 一、病种选择 |
| 二、文献分类评价 |
|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
|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 二、证据总结 |
|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
|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
| 二、证据总结 |
| 第四章 讨论 |
|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
|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
|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
|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
|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
| 六、蜂针安全性 |
| 七、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详细摘要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
| 慢性肉芽肿病临床与分子特征研究 前言 1 |
| 材料和方法 2 |
| 结果 3 |
| 讨论 4 |
| 结论 第二部分 |
| 慢性肉芽肿病高危儿产前诊断 前言 1 |
| 材料和方法 2 |
| 结果 3 |
| 讨论 4 |
| 结论 第三部分 |
|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临床与分子特征研究 前言 1 |
| 材料和方法 2 |
| 结果 3 |
| 讨论 4 |
|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病例分析 皮肤科住院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7 例分析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附图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
| 1 课题来源 |
| 2 研究背景 |
|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试验设计 |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 1.3 随机方法 |
|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 1.5 对照 |
| 2 研究人群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
| 2.5 研究中止原则 |
| 3 试验方法 |
| 3.1 中央随机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随访 |
| 3.4 合并用药 |
|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观察项目 |
| 4.2 一般体格检查 |
| 4.3 安全性观察 |
| 4.4 疗效观察指标 |
| 4.5 其他指标 |
| 5 试验指标评价 |
| 5.1 可比性评价 |
| 5.2 疗效评价 |
| 5.3 安全性评价 |
| 5.4 其他指标评价 |
| 6 统计分析 |
|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
|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
|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
|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
|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
| 7.4 研究培训 |
|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
| 7.6 质量控制体系 |
| 8 伦理学审查 |
| 8.1 伦理审查体系 |
| 8.2 受益与风险 |
| 8.3 知情同意 |
|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
|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
| 10 试验结果 |
|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 10.2 可比性分析 |
| 10.3 疗效评价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 2.1 病名来源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辩证论治 |
|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
|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
| 3.2 配穴分析 |
|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
| 4.1 概述 |
|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
|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
|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
|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
|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
|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
|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 5.2 可比性分析 |
| 5.3 疗效分析 |
|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
|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
|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
|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 病因学研究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诱发因素 |
|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
| 3 治疗 |
| 3.1 物理疗法 |
| 3.2 药物治疗 |
|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
|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 3.5 其他疗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
| 2.1 毫针针刺 |
| 2.2 叩刺拔罐 |
| 2.3 围刺 |
| 2.4 火针 |
| 2.5 穴位注射 |
| 2.6 电针 |
| 2.7 耳穴 |
| 2.8 灸法 |
| 2.9 综合疗法 |
| 2.10 铺棉灸疗法 |
| 2.11 特色疗法 |
|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 3.1 毫针针刺 |
| 3.2 电针 |
| 3.3 叩刺拔罐 |
| 3.4 火针 |
| 3.5 穴位注射 |
| 3.6 综合疗法 |
| 3.7 特色疗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1 皮肤疾病 |
| 1.1 带状疱疹 |
|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 1.3 神经性皮炎 |
| 1.4 银屑病 |
| 1.5 其他皮肤疾病 |
| 2 神经系统疾病 |
| 3 其它疾病 |
| 4 名家经验介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
|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附件3:典型病例 |
| 典型病例1 |
| 典型病例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第一部分 HIV/AIDS 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二部分 综述HIV/AIDS 病人的皮肤病特点 |
| 参考文献 |
| 主要缩略词 |
| 简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