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论文文献综述)

邹铁兴[1](2021)在《新生活运动中的音乐事项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说明

曹梦真[2](2020)在《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文中提出1948年9月15日,为了配合《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颁布,同时为了达成戡乱建国总动员的目标,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特以国民一份子的资格,发起勤俭建国运动,并向全国播讲《勤俭建国运动纲要》。从运动的性质出发,分析其所谓勤俭建国,勤俭是运动的手段,建国是运动的目的,手段具有社会性,目的则具有政治性,因此,勤俭建国运动既是一场社会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既有着社会经济目的,又兼具政治军事目的。再通过运动的方式,考察勤俭建国运动从蒋介石最初的酝酿发起,到国民党政府的上层建构;到各地方政府的渐进推行;再到社会效果的呈现、群体话语的表达;直至运动从困境走向失败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勤俭建国运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自国民政府至地方政府再至社会各阶层渐次延伸的。而对于勤俭建国运动的研究,也循着同样的路径,由上而下,逐层逐步展开分析。首先,在国民党政府中央层面,考察勤俭建国运动发起的现实原因及其与蒋介石的关系,不难发现,运动从酝酿到发起的过程,实则为国民政府上层,对于运动理论来源、组织主体、推行对象的建构过程。再考察勤俭建国运动的纲要文本及政策衍生,一方面,所表现的是文本意义之内,勤俭运动配合财政金融改革的经济任务;另一方面,所呈现的则是文本意义之外,国民政府集中全国力量,应对战争需要,以实现其“戡乱建国”意图的政治语境。其次,在各省市地方政府层面,主要关涉上层建构之后的运动推行,其中不仅呈现着勤俭建国运动在空间范围内的整体推进特点;还呈现着南京国民政府在特殊场域选择下,以节约为名义的政治规训;同时呈现着中央与地方在运动组织执行上的关联互动;以及运动推行程度、推行力度、及推行态度的因地而异。再次,即为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勤俭建国运动从酝酿发起,到迅速推及全国,媒介的力量不容忽视。其间,国民党官方媒介进行了怎样的议程设置,社会效果如何;围绕该运动,民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又有着怎样的话语表达;包括中共及民主党派等不同政治力量,其态度立场,其应对手段,都在舆论博弈中一一呈现。可以说,从上层的政治语境到地方的空间场域再到社会的媒介视域,既是研究路径由上而下的延伸,又是研究视角由内而外,由政治中枢向社会外延的转移,是勤俭建国运动在不同侧面的不同反映。最后,在运动的研究路径层面,则重新回到运动发起的原点,由上而下对其进行回顾式的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勤俭建国运动从高调发起到低调收场,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便迅速以失败告终。而分析其在困境中发起,又在困境中失败的原因,则无论是经济失序、军事失利的现实危机;还是经验因循、政策失衡的理论窠臼;抑或是从上层建构到地方执行的组织困境,都决定着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不可能普遍、深入、持久地推行,不可能实现南京国民政府经济与政治、自救与建国的目标,而且必然会随着其统治的结束而结束。

蔡佳敏[3](2020)在《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文中指出1934年2月新生活运动在蒋介石的倡导下于南昌发起,意图以改变国民日常生活习惯、国民道德,实现国家民族复兴。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第一期推行清洁规矩运动,以此为基础实现国民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它有对国民言行生活进行规范的一面,同时也有提高国民素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面。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各省逐渐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推行新生活运动,四川地区各县市也积极响应。四川地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以1935年3月四川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在重庆的重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期因组织涣散,以及四川地区还未统一,新生活运动进展缓慢。1935年3月以后四川地区新生活运动才逐渐步入正轨。通过新生活运动,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将四川地区建设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对四川地区进行革新,新生活运动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从日常生活、以及意识上对川民进行规范,以塑造国民政府所需要的现代国民。但通过对其推行主体及推行过程的分析,发现它很难达到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构想。其关键在于它推行的内容,因为不能解决四川民众的实际需要,无法得到川民的认同,因此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但新生活运动在推行过程中,所制定的一些生活和行为标准,在改良社会习俗,提高川民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马冬[4](2019)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文中指出《大公报》作为一份在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报纸,从创刊开始历经3个阶段,成为中国近代大众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刊登的新闻、社论、短评、文章都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本文主要围绕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国民党直接统治华北地区时以《大公报》新闻、短评为主构成的公共舆论内容,辅之以《申报》和其它刊物的声音,结合此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为核心的垄断意识形态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和约束,主要研究二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关连、悖论反衬及屈从权威、教育外延的关系。全文共32万余言,除绪论和结语外共计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历经孙中山建立政治基础、戴季陶重构哲学方向、蒋介石推进制度体系,基本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为标志,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完成了核心思想的解读和确立,并实现了向统治阶级核心意识形态转变。与之同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作为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其社会化也提到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日程,由于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通过校园教育普及,所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就开始了“党化新闻界”和“党化教育”的过程,分别采用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和教育熏陶的潜移默化式影响。二、《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即“以主义治国”,所以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公报》对孙中山的符号化、仪式化推崇和宣传就成为了其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第一个舆论焦点取向。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掌握了对孙中山思想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国民政府党政权力的控制,所以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和权威拥护也是《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取向。此时期《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和短评点评都表现了对国民党“制度时间”的重视、对孙中山符号化的承认、对蒋介石的拥戴。三、《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核心,作为对其支持和宣传的重要表现,对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媒体点评,成为了《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重要表现,尽管现实中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更多表现为“弱国无外交”和疲于奔命,在民权主义方面乏善可陈,在民生主义方面踯躅前行,《大公报》依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主动宣传。四、《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和束缚,作为大众媒体代表的《大公报》表现出了积极灵活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公共舆论的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直接控制,《大公报》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口吻间接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和态度;面对新闻检查的直接压迫,她也可以给予直接的批评和当面的抨击;面对形势和时局的风云变幻,她也借助“短评”栏目迅速直接的摆明态度和立场。

张权[5](2019)在《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试图从福柯提出的治理术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治意义。不同于通常选取近代铁路为研究对象,本文重点讨论20世纪初期新式道路交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该时期的筑路动机联结了传统的典范与现代的需求,筑路规模自通商巨埠兴起后逐渐在全国范围普及。作为一种布局灵活的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同城市规划、领土整合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规范关系密切。筑路的主题可以视为分析华界与租界、国家和社会、中央和地方之间互动的缩影,这使得道路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更适合采用治理术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道路交通建设在“装置”的意义上与近代中国治理的目标与特征相契合。从“交通救国论”的剖析可见,交通的概念同时兼有“位移—运动”与“联结—关系”这两种属性,二者通过“血脉”与“经络”两种有机体论的比喻把治病与治国联系起来,呼应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思潮对“使动”与“促群”两大治理目标的追求。而作为筑路理念的发起者与筑路实践的推动者,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组织运作,既反映了道路建设问题介于本土与国际、政府与民间、技术与政治之间复杂的构成性,又体现出路政治理得以跨领域提取合法性与执行力的公共特征。借用成语“纳民轨物”的涵义,治理路政的具体任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纳”的目的是创造治理权力运行的物理空间与政治空间,而“轨”更侧重于合理地配置交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具体来说,“纳”的部分以路政与市政的内在关联为中心,讨论道路建筑与管理的措施如何“关涉”空间治理所需要的“知识-权力”。以拆城筑路与环租界筑路为例,这对在策略上相互补充的政治实践显现出治理理念在固定与流通之间的交锋。借助墙与路这两种影响交通的建筑元素,这种交锋不仅揭示出治权与主权在租界中的内在关联,也引出了空间治理无法回避的“界”与“域”等问题。“轨”的部分则重点考察各种治理要素的关联组合及其优化配置,探讨治理活动在“规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利民行”、“货畅其流”、“四境纵横”三个主题,关系到与路政治理相关的人、物、地三要素的规范、理性与标准,分别涉及对民众劳动力与行为的提取与教育,对流通效率和秩序的促进与管控,以及对交通范围与交通权的扩张与集中。治理术在意图上兼有充分利用资源与维持秩序的目的。路政治理首先是对交通现象中内生出的流通力量的承认问题,然后是利用与规范这种力量的问题。“纳”启发了现代治理概念的基本要素和空间基础,而“轨”更加关注具体措施中的细节与原则。在“纳轨并行”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所提出的“流通治理术”,应当被理解为围绕着流通现象而产生出的治理知识与治理技术的总合,它被用来汇聚一切可以使用的元素,施加对流通的刺激、规范与引导。民国时期借从道路交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流通治理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当时“统而不治”危机的政治回应。该概念强调了政治权力对交通现象的提取与管控,展现出治理术与空间关系、位移运动、经济理性的内在关联。正是这些元素的综合,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工程领域,成为理解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2011年出版。

陈建云,杨唯汀[6](2018)在《《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文中指出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由蒋介石亲自发起、南京国民政府主导推行的一场全国性"生活革命"运动,即把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礼义廉耻"体现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以求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实现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目的。在新生活运动施行的15年间,《大公报》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评论。《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总体上持赞同、支持态度,但对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刻批评,尽到了监督政府之责。《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态度,体现了它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诤友"关系。

李孟宇[7](2018)在《民国期刊视野中的山西新生活运动 ——以《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为中心》文中认为新生活运动是民国时期中国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以改良民众日常生活为主旨的运动。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三化”为最终目标。它从1934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结束,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山西省新生活运动是在全国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下开展的。1934年10月山西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号召,设立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创办了新运会刊,即《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作为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的专门刊物,《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对新生活运动投以关注的目光,大力宣传新生活运动的实施办法、各行各业的新生活运动、开展的活动等等,让更多的山西民众了解新运、认识新运,以此促进新运的快速推广。本文以《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为第一手资料,从期刊视野的角度,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西省的新生活运动。全文从山西省新生活运动的兴起及专刊的创办,对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山西新生活运动开展的社会活动和《会刊》在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展开,试图勾勒出当时山西省新生活运动开展的具体轮廓。这不仅有利于从期刊视野角度了解山西新生活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而且对于当时的地方权力运作情况、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地方与中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意义,有助于推动民国山西地方史的研究。此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西的新生活运动涉及衣、食、住、行、改革旧习俗、禁毒等方方面面,可以为当前山西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美珍[8](2017)在《20世纪30年代《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宣传》文中提出自新生活运动发起后,《申报》就对新生活运动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新生活运动进行跟踪报道,大力宣传新生活运动的办法纲要、展开的活动、各行各业的新生活运动以及新生活运动的推行准则和办法等等,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新运、认识新运,使得新生活运动加速地推广。另外,《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密切关注不仅体现在对新生活运动进行了大量报道,同时还通过利用时事报道、爱国主义宣传,借助官方权威,甚至利用广告等方式,加强对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引导舆论方向。民国时期的《申报》作为公众舆论的主要载体,在新生活运动推行过程中始终引领社会舆论的方向,不仅以一定的方式和策略对新生活运动进行积极全面的报道,而且还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从各种角度表达了对新生活运动的支持,并对新生活运动进行了多方位审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34年2月以后,新生活运动逐渐展开。从当年开始,《申报》每年都有新生活运动的报道。通过对这些报道的梳理,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新生活运动兴起与衰落,及其每个阶段的内容,进而探寻新生活运动发展的轨迹,并且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这场运动的主观设想和实际运作的关系,以及这场运动的走向、结局与意义。

吴伦羽[9](2017)在《从政治化到社会化:《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研究(1934-1936)》文中认为1934年2月,正在南昌忙于"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以恢复中国传统道德为核心,并迅速波及全国,上至政府下到民众都纷纷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但出于政治目的来发动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这场运动却更多是对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化进程。新生活运动发生于国共内战之时,长达十几年之久,其高潮却不过集中在抗战之前那短短的两三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引进和效法西方国家社会现代化观念与做法的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社会化进程。因此,新生活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化的典型蓝本。作为民国时期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民间报纸,《申报》不可能不对新生活运动予以关注。但笔者发现,新生活运动发轫初期,《申报》与《中央日报》对其的报道是如出一辙的,都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进行考量。但随着新生活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日报》对其的报道越来越少,最后甚至销声匿迹。而反观《申报》,却开始关注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化意义。笔者正是看到了这一有趣的转向变化,并进而产生疑问和思考:在新生活运动的报道中,早期与《中央日报》亦步亦趋的《申报》,为什么会从政治化的宣传转向社会化的表达?《申报》又是如何关注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化意义,并对其进行社会化表达的?笔者希望通过对《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进行梳理,并结合《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等一手资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探究《申报》在新生活运动报道中的变化和内容,以期探索《申报》在新生活运动中,是如何进行社会化表达的。不同于以往报纸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笔者试图以《申报》的报道变化为突破口,通过研究这一报刊在新生活运动报道中的转向问题,进而探讨其是如何对新生活运动进行社会化表达的。笔者通过《申报》与《中央日报》报道新生活运动的对比,以及辅以其它珍贵的一手材料,进而得出《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已经发生变化的结论。并从"运动普及"、"观念传递"、"民意表达"这三个维度来勾勒《申报》在新生活运动报道中的社会化意义表达。第一章,笔者从整体上介绍了新生活运动,这一民国时期的重要运动。通过对其经过、内容等方面的梳理,笔者认为,新生活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同时,笔者还以《申报》和《中央日报》的新生活运动报道作对比,进而得出《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已从政治化宣传转向社会化表达的结论。并尝试对这种转向的原因进行初探。第二章,笔者从"运动普及"的层面出发,探究《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的社会化表达。《申报》通过宣传和普及新生活运动的意义、进行新生活运动的知识普及和教育以及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等方式。积极有效地推动了这场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转向是"最初层面"的社会化表达。第三章,笔者从"观念传递"的层面出发,认为《申报》在报道和传播新生活运动的同时,实际上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西方的社会化观念,诸如女性观、青少年观和礼俗观。而这些先进的观念传播,实际上也是对新生活运动社会化的—种表达。第四章,笔者认为《申报》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发声的渠道,刊载了大量的评论,这实际上促成了一种观念的交锋。传递出了一种自由表达的社会化进步观念,在无形中拓展了自由表达的言论空间。而这种"思想"层面的转向,是《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更高层面"的社会化表达。

宋振洲[10](2016)在《“中体西用”思想与新生活运动》文中提出新生活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发起的第一场社会文化运动。表面上它是一场通过改造社会风气,以实现国民精神现代化的生活运动,但我们通过对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展开过程以及蒋介石本身的思想和当时社会背景的考察,可以发现,它实质是一场旨在恢复儒家道统地位,建立适应官僚资本统治秩序的集权政治的社会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是这场运动的内在逻辑。“中体西用”思想是晚清时期,官僚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洋务派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侵略而发明的系统理论,它诠释了官僚地主阶级从维护儒家道统出发,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以维护集权官僚制的逻辑思路,是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洋务运动最终在甲午战争中破产,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却没有消失。蒋介石深受中国儒家道统的影响和日德复兴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国家的设计和建设中,他逐渐走上了官僚资本主义的道路。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政治上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总战略,经济上促进官僚资本发展,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他先后开展新生活运动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等,以建立适应官僚资本统治秩序的集权政治。新生活运动正是蒋介石建立适应官僚资本统治秩序的集权政治过程中,运用中体西用逻辑,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实践。“中体西用”思想虽然在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化时期起到过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它渐渐失去了先进性,并被改造成为新型官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逻辑思路。

二、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论文提纲范文)

(2)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政治语境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上层建构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酝酿发起
        (一)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考量
        (二)国民政府上层的理论建构
        (三)蒋介石对运动的决策构想
    二、运动推行主体及对象建构
        (一)力行会为中枢的组织主体
        (二)广泛参与配合的执行主体
        (三)扩大普及的运动推行对象
    三、运动纲要文本及语境建构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纲要生成
        (二)勤俭建国相关的政策衍生
        (三)勤俭建国文本的政治语境
第二章 空间场域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渐次推进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空间推进
        (一)以大都市为目标先期着手
        (二)以南京为中心向多省推进
        (三)以城市为重点向基层延伸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场域规训
        (一)运动推行的特殊场域选择
        (二)节约为名的主要政治规训
        (三)规训行为的集中表现方式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互为关联
        (一)运动组织主体的垂直延伸
        (二)地方执行主体的多方参与
        (三)运动推进程度与地方因素
第三章 媒介视域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话语实践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官方议程
        (一)利用党媒进行地位赋予
        (二)借助各界名流高调渲染
        (三)策动外围团体强势呼应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民间话语
        (一)市民阶层态度的多元表达
        (二)民间学人群体的理性建议
        (三)民间报道与运动效果评析
    三、不同政治力量的舆论博弈
        (一)中共方面言论及政策应对
        (二)民主党派立场及话语呈现
        (三)国共双方舆论引导与争取
第四章 由上而下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多重困境
    一、从国家到社会的现实困境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经济困境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军事困境
        (三)勤俭建国运动的政治困境
    二、因循革新相悖的理论困境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历史因循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西方经验
        (三)勤俭建国运动的政策失衡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困境
        (一)组织主体的繁杂与难于执行
        (二)道德约束与政治规训的两难
        (三)行政上层的变动与运动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大事记
    附录二 :蒋介石播讲《勤俭建国运动纲要》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主要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及创新与不足
2 四川新生活运动兴起的背景
    2.1 新生活运动的理论渊源及全国新生活运动的开展
        2.2.1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及理论来源
        2.2.2 新生活运动的目标以及具体方案
    2.2 四川的基本情况
        2.2.1 四川战略地位提高
        2.2.2 四川地区的社会状况
3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组织机构——四川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3.1 领导机构及人员构成
    3.2 行动组织——劳动服务团
    3.3 经费问题
    3.4 主要工作
4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推行过程
    4.1 初步兴起——1934年2 月至1935年3 月
    4.2 四川新生活的主要活动——1935年3 月至1937年7 月
        4.2.1 清洁规矩运动
        4.2.2 三化方案
5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特点效果问题及影响分析
    5.1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特点
    5.2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5.3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论题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三、重要概念及研究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
    第一节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历史回溯
        一、孙中山建立“以党治国”的政治基础
        二、戴季陶重构“以党治国”的哲学方向
        三、蒋介石推进“以党治国”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国民党“党化新闻界”有关法规的制定
        一、确立蒋介石对于孙中山思想的垄断解释地位
        二、执行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的宣传制度
        三、严控“新闻纸”
    第三节 国民党“党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一、课堂中的“党义”教育
        二、校园中的“党化”控制
        三、时间上的“党国”记忆
        四、空间上的“总理”符号
    小结
第二章 《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
    第一节 以制度时间为核心的符号宣传
        一、总理纪念周的舆论推广
        二、革命纪念日的媒体教化
        三、孙中山陵寝的精神崇拜
    第二节 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向心宣传
        一、对国民党其它重要人物和势力的轻视
        二、对镇压共产党行动的支持
        三、对“新生活运动”的拥护
    小结
第三章 《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抗争宣传
        一、对被动抵抗日本侵略的无奈宣传
        二、与苏联关系曲折恢复的尴尬报道
        三、借美国政治外交支持的自惭宣传
        四、维护民族地区国家统一的重点报道
    第二节 以民权主义为内涵的政治宣传
        一、烘托推进民权的氛围
        二、展现间接民权的完善
    第三节 以民生主义为旨向的发展经济及社会文化宣传
        一、主张改善生产环境
        二、疾呼充实粮食生产
        三、展示交通建设发展
        四、列举文化建设措施
        五、号召顺应服饰潮流
    小结
第四章 《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
    第一节 间接阐释公共舆论的立场
        一、呼吁挽救民族危亡
        二、要求实现国内统一
        三、号召促进民生进步
    第二节 直接反对“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
        一、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的策略性
        二、展现新闻纸遭受检查的普遍性
    第三节 利用短评坚守“文人论政”
        一、涉及国计民生全方位的议题设置
        二、代表公共舆论守门人的价值立场追求与原则
    小结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近代中国政治呈现出的治理特征
    2.1 治理术的含义及其方法论启示
        2.1.1 福柯思想中的“治理”概念
        2.1.2 治理术与国家理性的关联
        2.1.3 治理术视角对政治学研究的启发
    2.2 治理术在近代中国的目标与属性
        2.2.1 救亡图存思潮下的“使动”与“促群”
        2.2.2 现代国家建设中政治与经济的交融
第三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近代治理理性的契合
    3.1 “交通救国论”的合理性剖析
        3.1.1 救国思潮的动机:“有为而治”
        3.1.2 交通救国的两个比喻:“血脉”与“经络”
        3.1.3 现代交通的含义与“道路救国论”
    3.2 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角色分析
        3.2.1 道路协会的成立、组织与事务
        3.2.2 道路建设的国际视野与国族立场
        3.2.3 混合民间与政府的协会发展策略
        3.2.4 知识技术团体的政治参与逻辑
第四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治理空间的生产
    4.1 越界性质的拆城筑路
        4.1.1 拆城与保城的交锋
        4.1.2 拆城筑路运动的革命化
        4.1.3 筑路与市政权力空间的崛起
        4.1.4 乡村的城市化与国家的城市化
        4.1.5 小结
    4.2 设界性质的环租界筑路
        4.2.1 筑路与租界权力的扩张
        4.2.2 越界筑路的支持与反对
        4.2.3 抗争性质的环租界筑路
        4.2.4 道路治权与领土主权的关联
        4.2.5 小结
第五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治理规则的配置
    5.1 “以利民行”:规范主体的生产
        5.1.1 总理学说与“民行”概念的提出
        5.1.2 筑路运动中的“行”的提取
        5.1.3 新生活运动中的“行”的教育
        5.1.4 小结
    5.2 “货畅其流”:交通活动的整理
        5.2.1 作为经济和政治政策的“畅货流”
        5.2.2 “畅流”蕴含的合理性原则:效率与秩序
        5.2.3 工程、经营与管治的合理化技术
        5.2.4 小结
    5.3 “四境纵横”:交通权的统制
        5.3.1 “四境纵横”与国家统一
        5.3.2 国道网络的横向扩展
        5.3.3 交通管理的纵向集中
        5.3.4 小结
第六章 “纳轨并行”的“流通治理术”
    6.1 作为关涉的“纳”
    6.2 作为规制的“轨”
    6.3 “流通治理术”
    6.4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兴民族”的“顶层设计”——新生活运动
二、《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一) 刊登新生活运动蒋介石重要言论与政令文件
    (二) 报道新生活运动推行与实施情况
    (三) 报道新生活运动纪念日纪念活动
三、《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评论
    (一) 战前态度
    (二) 战时态度
四、从《大公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态度看其“诤友”角色

(7)民国期刊视野中的山西新生活运动 ——以《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基本史料的运用
第一章 山西省新生活运动的兴起及专刊的创办
    第一节 山西新生活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的创办
第二章 《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的新生活运动宣传
    第一节 对新生活运动的宣传
    第二节 对社会各界的宣传
第三章 《会刊》视野中的山西新生活运动之社会活动
    第一节 “清洁”运动与卫生防疫
    第二节 改革社会陋俗
    第三节 推行社会教育
第四章 《会刊》在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信息传播
    第二节 舆论宣传
    第三节 加速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20世纪30年代《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宣传与报道
    第一节 对新生活运动最新动态的跟踪报道
        一、对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及时报道
        二、对有关宣传新生活运动的活动进行及时报道
        三、连续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实施新运的进程
    第二节 《申报》对新生活运动基本准则和推行方式的宣传
        一、对新生活运动基本准则的宣传
        二、对新生活运动推行方式的宣传
第三章 《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宣传方式与策略
    第一节 结合民族救亡问题宣传新生活运动
    第二节 借助官方权威宣传新生活运动
        一、及时报道官方权威人士的新生活活动和演讲
        二、报道官方权威人士参与新生活运动的典型活动
    第三节 刊登有关新生活运动的广告,加强读者对运动的印象
        一、广告:《申报》新生活运动舆论宣传的特殊方式
        二、《申报》广告中宣传新生活运动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四章 《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审视和思考
    第一节 对新生活运动的支持与肯定
        一、认为运动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二、认为运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固有道德和精神文化
        三、认为新生活运动有利于纠正思想界的偏向
    第二节 《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建议与指正
        一、社会上层和领袖应该为新生活运动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新生活运动应该关注民生和肃清社会毒源
        三、新生活运动应该重视儿童教育
第五章 从《申报》的宣传报道看新生活运动的兴衰
    第一节 从《申报》的报道看新生活运动的兴起、高涨阶段
        一、1934年《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二、1935年《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三、1936年《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第二节 从《申报》的报道看新生活运动的衰退阶段
        一、1937年《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二、1938年《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政治化到社会化:《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研究(1934-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概述
        (一) 关于《申报》的研究述评
        (二) 新生活运动相关研究
        (三) 报刊对新生活运动的报道呈现研究
    四、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新运"镜像:新生活运动及《申报》的报道转向
    第一节 "浅谈新运":一场恢复"礼义廉耻"的全民运动
        一、南昌发轫,影响地域范围广
        二、政府发起,影响阶层范围广
        三、开展有序,准备充分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二节 "亦步亦趋":《申报》与《中央日报》新运报道的同质化
        一、强调政治意义,升华运动主题
        二、追求政治报道,忽视社会底层
        三、刊登政要发言,无视民众心声
    第三节 "分道扬镳":《中央日报》的冷淡与《申报》的转向
        一、《申报》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化报道数量从无到有
        二、《申报》新运社会化报道占新运总报道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四节 "追根溯源":《申报》新运报道转向原因初探
        一、《申报》自身的定位
        二、史量才被杀带来的影响
        三、《中央日报》新运报道使命的趋于完成与退出
第二章 "润物无声": 《申报》新运社会化的运动普及
    第一节 "意义表达":务必为之的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知识传递":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和教育
    第三节 "议程设置":"全民参与"氛围的营造
第三章 "浅声吟唱": 《申报》新运社会化的观念传递
    第一节 "雨后红花":《申报》视角下的"新运"与女性觉醒
    第二节 "朝阳初升":《申报》视角下的"新运"与青少年教育
    第三节 "人情变迁":《申报》视角下的"新运"与礼俗观
第四章 "锣鼓喧天": 《申报》新运社会化的民意表达
    第一节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言论天地
    第二节 "虚实之间":无形公共空间的开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体西用”思想与新生活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中体西用”思想研究
        1.2.2 蒋介石研究
        1.2.3 新生活运动研究
    1.3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分析
    2.1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1 “中体西用”思想的萌芽
        2.1.2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2.1.3 “中体西用”思想的系统阐述
    2.2 “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与 “文化既定论”的关系
    2.3 中国近代对 “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实践
        2.3.1 清末新政
        2.3.2 袁世凯尊孔复古及复辟帝制
        2.3.3 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第3章 蒋介石的思想渊源及其对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准备
    3.1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3.2 儒家化的 “三民主义”
    3.3 日本、德国国家复兴给蒋介石的启示
第4章 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4.1 新生活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4.2 新生活运动的兴起(1934-1935)
        4.2.1 新生活运动的揭幕
        4.2.2 基本精神、中心准则、目的、工作内容和组织等的确立
        4.2.3 新生活运动向全国扩展
    4.3 新生活运动的发展(1935-1937)
        4.3.1 全面实施三化原则
        4.3.2 新运总会迁至南京
    4.4 新生活运动的蜕变和消亡(1937-1949)
        4.4.1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生活运动
        4.4.2 新生活运动的消亡
第5章 蒋介石 “中体西用”思想在新生活运动中的体现
    5.1 以恢复传统伦理道德为前提
    5.2 向日本、德国学习
    5.3 建立和维护适应官僚资本统治秩序的集权政治
第6章 总结: “中体西用”是新生活运动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活运动中的音乐事项研究(1934-1949)[D]. 邹铁兴.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2]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D]. 曹梦真. 河南大学, 2020(08)
  • [3]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D]. 蔡佳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D]. 马冬.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5]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D]. 张权. 南京大学, 2019(01)
  • [6]《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J]. 陈建云,杨唯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民国期刊视野中的山西新生活运动 ——以《山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为中心[D]. 李孟宇. 宁夏大学, 2018(01)
  • [8]20世纪30年代《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宣传[D]. 王美珍. 天津师范大学, 2017(08)
  • [9]从政治化到社会化:《申报》“新生活运动”报道研究(1934-1936)[D]. 吴伦羽. 安徽大学, 2017(08)
  • [10]“中体西用”思想与新生活运动[D]. 宋振洲. 湘潭大学, 2016(02)


新生活运动论文 国民政府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上一篇:开发潜力,注重积累
下一篇:行政程序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