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栎天[1](2021)在《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恐怖主义的治理视角体现了预防性路径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三个特点,即恐怖主义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恐怖主义不是只有特定国家才面临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与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除了主权国家,参与预防性反恐的治理主体还包括广泛的非政府国际行为体与社会单元。预防性反恐是通过预防性手段作用于恐怖主义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逐渐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抑制和减缓恐怖主义的发展从而降低恐怖主义对人类危害的治理过程。恐怖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因果链条以及国家政策对该因果链条的干预效果是预防性反恐成立的逻辑前提,以“反恐战争”为代表的应激式处置策略被证明效果不佳。恐怖主义暂时无法被直接消灭,人类还将继续与之共存的现实说明了预防性反恐的必要性。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构成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阶段;个体、组织、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体现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治理层次。预防个体“极端化”与推动“去极端化”、预防恐怖组织获取发展资源与要素、切断个体与恐怖组织在意识形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联结是预防性反恐发挥作用的关键。预防性反恐的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预防性反恐的参与主体。除了国家行为体之外,社会单元与非国家国际行为体既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蔓延的薄弱环节,也能在国家行为体的引导和监督下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都采取了预防性措施治理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预防性军事打击、预防性刑事司法模式以及“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是三种被广泛运用的代表性预防性反恐手段,对应着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三个阶段。对外籍恐怖分子行为模式的认识、恐怖主义活动的刺激以及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共同影响着政策偏好的生成。国际反恐的正当性并非是先验的,而是基于恐怖主义的非正当性、反恐对象的确定性以及反恐手段的合法性。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以及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其本质对预防性反恐手段的滥用。美国将反恐议题“政治工具化”的做法将削弱国际反恐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姚峰[2](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马越[3](2021)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文中提出李约瑟用毕生的精力从中国古籍中挖掘、整理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打破了欧洲中心论,帮助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李约瑟属于热门老话题,已出版的着作有李约瑟的传记、文集,论文有考察李约瑟的生平及贡献、科学思想及治学方法、“李约瑟”难题、二战时期李约瑟援华工作情况、评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SCC)的价值等。但现有研究在揭示李约瑟融合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后,转向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动因仍停留在表层研究,并未探究李约瑟如何将其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逐步转化为科技史活动。若想理解李约瑟思想变化的轨迹,我们需要回看李约瑟的文本,借助书籍史(History of the book)的研究视角,将他撰写的文本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参与的政治运动联系起来,理解李约瑟意识形态的变化,由此了解李约瑟在冷战时期,从政治舞台走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其政治隐喻的表达。书籍史是法国年鉴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书籍史研究经历了费夫贺、麦肯锡、达恩顿等学者在方法论层面的改进,本文从认识论的层面博采众长,从书籍认识论视域中研究李约瑟如何塑造文本并引导其传播。本文以李约瑟为何进入科学史领域;为何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SCC的编史学方法带来的研究困境、合作难题;SCC的传播影响以及为何遭到西方学者的持续批判五大问题为导线,察看SCC从李约瑟创作到读者反馈的闭合回路,了解李约瑟在作品中隐藏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对其学术追求的影响,在尊重、肯定李约瑟具体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剖析西方学者严厉地批评其推论有失严谨的论据,以及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科学史方法的进展。文本是认识作者言行的首要证据,是揭示其主观动机的客观基础,书籍认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工具,能深入认识论的层面,洞察李约瑟投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成因及多元复杂性。本文通过盘查国内外李约瑟与科学史主题相关的资料后,认为:20世纪30、40年代复杂的科学和政治关系促使李约瑟选择中国科技史研究,SCC既是李约瑟承担政治责任与学术关注的产物,又代表着李约瑟的科学史观及编史学方法。然而,在合作者和读者看来,SCC是1930年代政治科学的产物;李约瑟“科学普世性”的观点同样遭到现代科学史家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史研究应呈现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整体性,而非普遍性;由批评者构成的阅读圈在持续争论中推动着东亚科学史编史方法不断提升,并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SCC的编撰策略、国际合作、批判与争论的过程揭示出:SCC既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参照系,也是这条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需要用多元的理论分析搭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史研究,推进中国科技史事业向全球化时代迈进。尽管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但李约瑟的人文主义、反狭隘主义、跨文化桥梁的建立以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持续批判,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理解不同文明。通过本文对SCC的创作、合作、阅读三个重点环节的考查,证明科学史已成为国际政治角逐场的有力武器,是国家制定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王萍[4](2021)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株高和主茎节数及其密度响应的QTL/QTN定位》文中指出大豆为人类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和食用油,且是畜牧业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大豆产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但80%以上产需缺口依赖进口,进一步挖掘大豆高产潜力,提升大豆单产水平是育种工作者亟需完成的任务目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加速育种进程,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重要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并挖掘相关调控基因对选育高产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株高和主茎节数是重要的株型性状,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由多基因控制,并受栽培密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本研究采用包含144个家系的由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四个亲本构建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基于SNP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5个环境2.2×105株/hm2(D1)和3.0×105株/hm2(D2)两种密度下株高和主茎节数及其密度响应进行定位研究,筛选能够重复定位到的稳定QTL/QTN(能够在两种密度或多环境或多方法或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同时定位到),然后利用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网站(http://www.kegg.jp)对株高和主茎节数候选基因进行通路分析,结合GO number(https://www.ebi.ac.uk/Quick GO/)、Inter Pro和NCBI数据库进行株高和主茎节数候选基因预测,并对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本研究旨在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在多环境多密度下与株高和主茎节数相关的稳定QTL/QTN,丰富与两性状相关的位点,挖掘调控两性状的候选基因,并探究株高和主茎节数对种植密度响应的分子机制,为高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5个环境2种密度下4个亲本及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144个株系的株高和主茎节数表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茎节数在群体内差异较大,均表现出较强的双侧超亲分离,5个环境下均呈正态分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基因型方差极显着(P<0.01),说明群体内存在真实而丰富的遗传变异,适合进行株高和主茎节数QTL定位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株高和主茎节数两性状基因型×密度方差、基因型×环境方差和基因型×密度×环境方差差异均极显着(P<0.01),说明株高和主茎节数对不同环境和密度具有特异性;当密度由D1增加至D2,多数株系的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加,而且两性状联合环境和单一环境间遗传力的巨大差异表明不同环境下存在基因型对密度变化的响应。(2)通过连锁分析,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55个株高QTL,其中26个QTL仅在D1密度下定位到,20个QTL仅在D2密度下定位到,9个QTL在D1和D2两种密度下重复定位到;在E1、E2、E3、E4和E5单一环境下分别定位到17、5、12、2和11个QTL,8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重复定位到;由IM和ICIM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QTL为14个;即定位到15个稳定的株高QTL(多种密度或多环境或多种方法重复定位到)。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18个株高密度响应QTL(8个株高密度响应QTL与株高QTL区间重叠),均为在单一环境中被检测到,4个QTL同时被IM和ICIM两种方法检测到,即为定位到的稳定的株高密度响应QTL。(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35个株高QTN,其中13个QTN仅在D1密度下定位到,21个QTN仅在D2密度下定位到,1个QTN在D1和D2两种密度下重复定位到;在E1、E2、E3、E4和E5单一环境下分别定位到7、8、9、9、3个QTN,1个QTN在2个以上环境重复定位到;ISIS EM-BLASSO、p LARm EB、FASTmr EMMA、mr MLM、FASTmr MLM中2种以上方法同时检测到9个QTN;即定位到9个稳定的株高QTN。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共定位到7个株高密度响应QTN(5个株高密度响应QTN与株高QTN重叠),均为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2个QTN由2种以上多位点全基因组方法定位到,即为稳定的株高密度响应QTN;在所有定位到的QTN中,6个QTN落在连锁分析定位到的区间长度>3000 kb的QTL区间中。(4)通过连锁分析,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31个主茎节数QTL,其中在D1密度下定位到16个QTL,D2密度下定位到10个QTL,5个QTL在D1和D2两种密度下重复定位到;在E1、E2、E3、E4和E5单一环境下分别定位到10、3、5、7和10个QTL,3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重复定位到;由IM和ICIM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QTL为11个;即定位到11个稳定的主茎节数QTL。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14个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L(7个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L与主茎节数QTL区间重叠),均为在单一环境中被检测到,6个密度响应QTL同时被IM和ICIM两种方法检测到,即为稳定的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L。(5)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52个主茎节数QTN,其中在D1密度下定位到34个QTN,D2密度下定位到18个QTN,均为在单一密度下被定位到;在E1、E2、E3、E4和E5单一环境下分别定位到11、14、14、6、7个QTN,均为在单一环境下被定位到;ISIS EM-BLASSO、p LARm EB、FASTmr EMMA、mr MLM、FASTmr MLM中2种以上方法同时检测到17个QTN;即定位到17个稳定的主茎节数QTN。在5个环境2种密度下定位到34个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N(5个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N与主茎节数QTN重叠),1个在2个以上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8个由2种以上多位点全基因组方法定位到,即8个稳定的主茎节数密度响应QTN。在所有定位到的QTN中,24个QTN落在连锁分析定位到的QTL区间中,其中15个QTN表型贡献率>10%。(6)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确定以8个QTL区间(ql PH-5-4、ql PH-6-2、ql PH-6-3、ql PH-9-2、ql PH-15-1、ql PH-16-6、ql PH-18-2、ql RDPH-3-4)和16个QTN(qn PH-1-2、qn PH-4-2、qn PH-6-2、qn PH-7-1、qn PH-9-3、qn PH-10-1、qn PH-11-1(qn RDPH-11-1)、qn PH-13-1、qn RDPH-13-1、qn PH-15-1、qn PH-18-2、qn PH-19-1、qn PH-19-2(qn RDPH-19-1)、qn RDPH-19-2、qn RDPH-19-3、qn PH-20-2)为中心附近200 kb区间(由LD衰减决定)进行候选基因预测,结果表明6个基因可能与大豆株高相关,分别是:Glyma.04G242200、Glyma.06G101500、Glyma.07G056900、Glyma.10G158000、Glyma.13G371400、Glyma.19G182600。RT-q PCR结果表明,这6个基因与株高差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确定以5个QTL区间(ql NN-6-1、ql NN-6-2、ql NN-17-1、ql NN-19-1、ql RDNN-3-1)和27个QTN(qn NN-1-1、qn NN-1-3、qn NN-4-1(qn RDNN-4-1)、qn NN-4-2、qn NN-4-3、qn NN-6-2、qn NN-7-2、qn NN-7-4、qn NN-9-1、qn NN-9-4、qn NN-10-2、qn NN-11-1、qn NN-12-1、qn NN-13-2、qn NN-13-3(qn RDNN-13-3)、qn NN-13-4、qn NN-15-1、qn NN-18-2、qn NN-18-3、qn NN-19-2、qn RDNN-5-1、qn RDNN-5-3、qn RDNN-7-1、qn RDNN-9-1、qn RDNN-9-2、qn RDNN-13-1、qn RDNN-14-1)为中心附近200 kb区间(由LD衰减决定)进行候选基因预测,结果表明4个基因可能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分别是:Glyma.06G094400、Glyma.06G147600、Glyma.19G160800、Glyma.19G161100。RT-q PCR结果表明,这4个基因与主茎节数差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孙艺嘉[5](2020)在《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与精细化分析》文中提出纤维增强筋(FRP筋)具有轻质高强、抗腐蚀性能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轻骨料混凝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绿色建筑材料,将二者结合应用于大跨度预应力结构体系,可有效改善结构的跨越能力,尤其在高腐蚀性和高寒等复杂环境下,能够显着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能。目前,针对该类结构受力特征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材料与构件两个层面揭示FRP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探究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服役阶段的刚度退化机制与裂缝发展规律,建立物理意义明晰的受弯计算方法,对于推广该类构件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完成了15根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与9根无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构件正常使用阶段性能(服役性能)与承载能力,重点分析纤维与施加预应力对各特征参数的影响,开发相应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该类构件受弯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纤维增韧机理及FRP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性能。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尺度,研究轻骨料混凝土裂缝发展不同阶段纤维-水泥浆体传力特征与纤维阻裂机制,揭示纤维增强增韧机理,开展FRP筋与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滑移行为全过程分析,建立相应本构修正模型。结果表明:钢纤维在拔出过程中通过与水泥浆体的粘结抑制裂缝的开展,进而起到增大延性的作用;碳纤维筋(CFRP筋)与玻璃纤维筋(GFRP筋)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2.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与无粘结预应力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完成了9根配GFRP筋、6根配CFRP筋和1根配钢筋的轻骨料混凝土梁与9根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观察其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重点研究各特征参数对服役阶段刚度退化机制与裂缝开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压碎特征与普通混凝土显着不同,破坏面贯穿骨料,较为平整;增大FRP筋配筋率与施加预应力均能够提高构件刚度并减小裂缝宽度;掺入纤维有利于延缓构件刚度退化,抑制低荷载水平下裂缝宽度的开展;同跨度试件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挠度曲线发展趋势相近,弯矩相同时,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随挠度的增大而降低。3.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开发了能够准确模拟FRP筋脆断特征的累积损伤模型,基于ABAQUS软件动态显式算法,通过嵌入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实现对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力特性的精细化分析,为拓展该类构件受力性能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使用荷载下挠度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引入的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本构模型能够合理描述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规律与压碎失效特征,修正的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较好地阐释了纵筋与混凝土粘结引起的受拉刚化作用,并合理地量化了纤维对构件开裂后变形规律的影响。4.承载力极限状态性能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基于细观力学的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残余应力模型,明确承载力极限状态正截面薄弱区应力分布,改进了平衡与受压破坏试件的承载力公式;通过定量描述承载力状态下预应力与非预应力FRP筋的应变特征,实现了对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受弯构件破坏模式的识别与控制;结合已建立的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本构模型与条带分析法,基于受弯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正截面的轻骨料混凝土极限压应变进行校核,并给出了相应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5.服役阶段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鉴于FRP筋应变分布特征是影响构件服役阶段刚度与裂缝开展的关键,引入轴拉构件受拉刚化分析模型,借鉴混凝土受压韧性指标定义,建立了考虑骨料、纤维和配筋量影响的FRP筋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公式;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构件,从截面分解思想出发,建立了考虑预应力与非预应力FRP筋应变增长机制差异性的挠度与裂缝宽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此外,通过引入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低滑移”阶段粘结-滑移本构方程,建立了基于粘结的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基于已建立的破坏模式判别准则以及服役阶段挠度与裂缝宽度模型,考虑破坏模式的安全性与配筋的经济性,以正常使用要求为控制指标,以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作为验算条件,提出了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计算方法。本文建立了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受弯构件服役阶段挠度与裂缝宽度分析模型,给出了破坏模式判别准则,完善了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服役性能的计算理论,为该类构件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齐忠莹[6](2020)在《大豆百粒重性状的连锁和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的挖掘》文中研究指明在大豆育种过程中,百粒重是衡量大豆产量的重要指标。百粒重是受多基因调控的一种复杂数量性状,并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定位可用于培育出高产优质大豆的数量性状核苷酸位点(QTNs/QTLs)和主要基因,本研究以144个四向重组自交系(FW-RIL)为试验材料,在20个不同环境中,对大豆百粒重性状进行表型分析。使用大豆660K芯片对四向重组自交系进行基因分型,得到10967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SNP)数据。在20个不同环境下利用五种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连锁分析法鉴定出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QTNs/QTLs,并进行候选基因的预测。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高密度的SNP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共包含2332个SNP标记,20条连锁群的总长度为3539.66c M,区间个数1031个,小于5c M的区间个数是835个,有17条染色体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2.通过对20个环境下大豆FW-RILs的连锁分析,定位到51个百粒重QTL。通过排列法定位到13个QTL,LOD值临界法定位到41个QTL,其中3个QTL被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到,2个QTL利用同种方法在不同环境中被检测到。3.利用mr MLM,FASTmr MLM,FASTmr EMMA,p LARm EB和ISIS EM-BLASSO这五种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定位到118个显着QTN。通过不同方法定位结果的比较,我们发现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检测到的通用QTN为31个。4.根据在20个环境下144个FW-RIL表型数据的平均值,我们找出20个百粒重较高的大粒品系和20个百粒重较低的小粒品系。根据31个通用QTN的优异等位基因信息,我们发现大粒品系比小粒品系的优异等位基因百分比高。5.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只用一种方法定位到的QTN与连锁分析定位到的QTL进行分析比对。将物理位置与QTL重合的QTN作为通用QTN。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结合发现了10个通用QTN。6.根据连锁分析定位结果,我们选择标记区间在400kb以内的18个QTL作为确定潜在候选基因的特定QTL。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共找到373个基因,其中76个基因在大豆籽粒中高度表达。通过对76个基因通路分析,结果显示32个基因在28个途径和3个蛋白质家族注释。根据这些基因的注释信息和代谢途径中的功能,我们判断其中的3个基因是潜在的候选基因。7.由于我们所选择的群体并不是自然群体,而是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LD衰变距离很大,因此我们将衰减速度最大而后则趋于平缓的那点所对应的物理距离作为搜索候选基因的范围,本研究中所对应的距离约为200kb处。我们在每个通用QTN的两侧各100kb的间隔搜索潜在的候选基因,最终我们在这一区间发现了635个基因,其中129个基因在大豆籽粒形成中高度表达。根据基因注释数据,我们发现有51个基因在29个途径和3个蛋白质家族中注释。其中,根据这些基因的注释信息和代谢途径中的功能,我们判断其中的3个基因是潜在的候选基因。采用q RT-PCR方法对这3个候选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其中有2个候选基因在高低百粒重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表达量差异。8.在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结合定位到的每个通用QTN两侧各100kb的间隔搜索潜在的候选基因,最终我们在这一区间发现了132个基因,其中23个基因在大豆籽粒形成中高度表达。根据基因注释数据,我们发现有13个基因在7个途径和3个蛋白质家族中注释。其中,根据这些基因的注释信息和代谢途径中的功能,我们判断其中的1个基因是潜在的候选基因。
李凌志[7](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实施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具有必要性,恐怖主义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安全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ISIS等恐怖主义武装,不断危害世界安全。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都有恐怖主义存在,特别是西亚和非洲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甚至有能力对抗各国武装力量,而长期在中国境内策划和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三股势力也扎根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区域。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具有可行性。从法理上说,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具有正义性;根据联合国文件和国际法理论,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使用武力跨境打击恐怖主义符合国际法;国内法中,中国《刑法》认为恐怖主义是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根据《反恐怖主义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跨境打击恐怖主义的责任。因此,中国应当依靠武装力量的优势,建立跨境武力反恐的法律机制,与其他国家一道打击境外恐怖主义,保证“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区域的安全稳定。在“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区域,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还需要充分吸收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在应对跨境武力反恐法律建设上的经验。国际组织中,欧盟和上海合作组织为都利用国际平台,制定反恐的各种国际合作文件,并要求成员国根据国际协议完善本国法律,成员国之间不断进行国际反恐合作,甚至直接派遣武装力量赴海外执行反恐任务。美国和俄罗斯都积极参加区域组织,确保区域安全,并积极派遣武力,在海外打击恐怖主义。所以中国应当吸收美、俄、欧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法律机制方面的经验。中国在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时,首先应当遵循各项法律原则,包括尊重国家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国际合作等基本原则。其次通过国际合作,特别加深与上海合作组织和欧盟、东盟的合作,广泛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反恐合作条约;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当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与其签署情报合作协议,并提高其武装力量的实力,使之有能力对抗军事化的恐怖主义势力,而且中国应尽量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家签署武装力量派遣的军事协议,使武装力量在海外实施跨境反恐行动。中国还需要设立跨境武力反恐的领导机构和争议解决机制,解决因跨境反恐产生的各种问题。最后中国需要完善国内反恐法律体系,特别是加强《刑法》对恐怖主义的打击程度,并完善《反恐怖主义法》对派遣武装力量出境的规定。以此构建中国跨境武力反恐的法律机制,使中国能够有序地、合法地参与跨境武力反恐。
姚建华,李玉玲,王海燕,徐雯丽,蒋舒仰,胡静,李靖靖[8](2019)在《第三讲 专用化学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文中提出在第二讲"化学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策略"中,介绍了化学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策略。在本期讲座中,将介绍如何利用化学数据库管理系统ISIS/BASE(MDL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目前该公司已并入其他公司。)[1]和CISOC-ChIMS[2]分别建立专用的数据库系统——防腐剂数据库和农药代谢数据库。
姚建华,徐雯丽,蒋舒仰,胡静,李佳,王宇飞,李靖靖[9](2019)在《第二讲 化学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策略》文中认为在第一讲"化学信息学概述"中,介绍了化学信息学的定义和三大类主要方法:基于数据、基于逻辑和基于原理。在本讲中,将介绍第一类方法——基于数据的部分内容:化学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策略。1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是指一组数据及其组织方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提供访问此数据库的功能。它是一套集成的计算机软件,允许用户与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交互,并管理数据库的数据访问权限。通常,DBMS主要具备以下功能:数据输入、存储、检索和管理数据的方法。
李立[10](2018)在《基于论文与专利多代次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 ——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知识是一个国家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知识扩散作为知识从产生到具体应用的重要一环,在科技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衡量科技之间的知识扩散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引文分析可以有效地衡量科学(主要以论文表征)与技术(主要以专利表征)之间的知识扩散水平。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引文网络分析对科技知识的扩散情况进行了探索。首先,本文对知识扩散的内涵、知识引文网络结构特征、知识扩散测度指标、模型、知识单元多样性以及论文——专利引文网络进行了梳理,构建了论文——专利——论文以及专利——论文——专利的多代次混合引文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测度科学与论文之间知识扩散水平的相关指标以及计量方法。其次,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例,系统搜集了该领域的科技文献(论文和专利),基于直接引文方法,构建了基于论文与专利的多代次混合引文网络。最后在微观方面,运用中心度分析方法以及知识扩散测度指标等识别出该领域的重要期刊和科技文献;在宏观方面,运用二模网络以及多样性指标识别出主要的科研机构,并对其所吸收的科学主题以及技术主题进行了解读。研究结果表明: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发表的论文数以及申请的专利数在2013年之后均呈指数增长,迅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论文——专利——论文多代次引文网络的网络密度为0.002,在加入同代引用关系后,网络密度为0.005,表明该网络的知识扩散效率总体较低。专利文献US9214574B2在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以及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方面均位列第一,体现了其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的枢纽作用。《美国化学学会学报》的知识扩散强度(论文知识向专利扩散的强度)在各个时期均位列前三,体现了其在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重要地位。在科学主题多样性(以期刊种类表征)方面,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位列榜首,表现突出,远超位于第二名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中国没有相应的机构(个人)进入前20名,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在技术主题多样性(以专利IPC小类表征)方面,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位列榜首,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紧随其后,中国的浙江大学位列第五,与美国的差距相对较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四、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局限 |
| (一)可能的创新 |
| (二)研究难点 |
| 五、篇章结构 |
| 第一章 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 第一节 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再探究 |
| 一、学界对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讨论 |
| 二、国家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
| 三、部分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
| 第二节 恐怖主义治理的核心要素 |
| 一、恐怖主义治理的对象 |
| 二、恐怖主义治理的相关理论 |
| 三、恐怖主义治理的策略与预防性思想的酝酿 |
| 第三节 恐怖主义治理面临的挑战 |
|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困境 |
| 二、国际恐怖主义治理中的“双重标准”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预防性反恐:恐怖主义治理的一种新路径 |
| 第一节 预防性路径在各领域的运用 |
| 一、犯罪学:犯罪预防与矫治 |
| 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免疫 |
| 三、外交途径:预防性外交与冲突预防 |
| 第二节 预防性反恐的概念与功能 |
| 一、预防性反恐的定义与成立逻辑 |
| 二、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划分 |
| 三、预防性反恐的政策工具 |
| 第三节 预防性反恐的治理层次与所遇困难 |
| 一、个体层次 |
| 二、组织层次 |
| 三、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 |
| 四、预防性反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预防性反恐的多元化参与主体 |
| 第一节 预防性反恐中的非国家国际行为体 |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以联合国和国际刑警组织为例 |
| 二、区域与次区域性国际组织:以欧盟与东盟为例 |
| 三、大型跨国公司: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例 |
| 第二节 国家行为体:预防性反恐的核心主体 |
| 一、推动预防性反恐国际合作 |
| 二、推动跨国企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
| 三、增强预防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 |
| 第三节 国家内部社会单元在预防性反恐中的作用 |
| 一、社区在预防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中的作用 |
| 二、家庭在预防“极端化”中的作用 |
| 三、学校:教育的“预防性义务”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预防性反恐实践:对“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 |
| 第一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回溯 |
| 一、外籍恐怖分子概念与中文翻译的再探究 |
| 二、“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身份与背景信息 |
| 三、“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动机与行为模式的分析 |
| 第二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适用预防性反恐治理的特点 |
|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跨国流动性 |
| 二、外籍恐怖分子的多级治理层次 |
| 三、危害的不确定性:对“伊斯兰国”回流外籍恐怖分子威胁的认识 |
| 第三节 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基于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分析 |
| 一、根源预防:预防性军事打击 |
| 二、前置预防:预防性刑事司法措施 |
| 三、后置预防:“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 |
| 四、对回流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偏好的比较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预防性反恐中的问题:以美国的“政治工具化”反恐为例 |
| 第一节 问题的铺垫:美国预防性反恐中的概念与标准制定 |
| 一、美国恐怖主义治理中的概念创造 |
| 二、美国的恐怖组织与恐怖分子名单 |
| 三、分析与评价 |
| 第二节 滥用预防性打击:美国对苏莱曼尼的空袭 |
| 一、对苏莱曼尼恐怖分子身份的分析 |
| 二、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对美国打击手段的分析 |
| 三、影响分析 |
| 第三节 滥用预防性司法措施:美国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 |
| 一、美国对“东伊运”恐怖组织政策转变过程 |
| 二、中国的应对建议 |
| 三、对拜登政府反恐政策的展望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 二、对中国预防性反恐治理的借鉴意义 |
|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
|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
|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
|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
|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
|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
|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
|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
|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
|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
|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
|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
|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
|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
|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
|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
|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
|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
|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
|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
|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
|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
| 结论与启示 |
|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
|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 0.2 学术史回顾 |
| 0.2.1 书籍史的学术发展脉络 |
| 0.2.2 书籍史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
| 0.2.3 科学史与书籍史的有益互动 |
| 0.2.4 国内外对李约瑟及其着述的研究概况 |
|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
|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李约瑟的“文本实践” |
| 1.1 李约瑟的文本和知识的形成 |
| 1.2 李约瑟的文字生涯 |
| 1.2.1 追踪生物化学前沿问题,关注学科史学研究 |
| 1.2.2 密切关注基督教与科学的相互作用 |
| 1.2.3 反思科学目的,为社会主义发声 |
| 1.2.4 初探科学史研究(1950-1960) |
| 1.2.5 深耕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1962-1988)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李约瑟 |
| 2.1 两个英格兰,两个李约瑟 |
| 2.1.1 早期教育与实践活动 |
| 2.1.2 社会主义信念的萌芽 |
| 2.2 怀疑论者的转变 |
| 2.2.1 世界观的社会化过程 |
| 2.2.2 19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科学家运动 |
| 2.3 中国,科学主义的解药 |
| 2.3.1 赴华前的工作准备 |
| 2.3.2 援华工作情况 |
| 2.4 “圣保罗”的皈依 |
| 2.4.1 政治活动的“一朵乌云” |
| 2.4.2 李约瑟与剑桥科学史系的交往 |
| 2.4.3 从政治走向科技史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不变的SCC事业与变化的科学史研究 |
| 3.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与SCC编史学方法 |
| 3.1.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 |
| 3.1.2 SCC的编史学方法 |
| 3.1.3 SCC编撰特色 |
| 3.2 SCC的机遇与挑战 |
| 3.2.1 冷战氛围中SCC的面世 |
| 3.2.2 两种文化的对立与SCC的回应 |
| 3.2.3 李约瑟回应“对抗文化”运动 |
| 3.2.4 SCC事业的扩张 |
| 3.3 全球化背景下SCC的研究困境 |
| 3.3.1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史的互动 |
| 3.3.2 科学、技术和社会领域活动的繁荣 |
| 3.3.3 李约瑟角色的转变 |
| 3.3.4 无法回答的“李约瑟难题”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合与分:各自为阵的合作者卷册 |
| 4.1 李约瑟的协助小组 |
| 4.1.1 王铃:理想的协助者 |
| 4.1.2 鲁桂珍:及时的救援者 |
| 4.2 SCC合作者的平衡术 |
| 4.2.1 何丙郁的外交援助 |
| 4.2.2 席文的学术补充 |
| 4.2.3 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 |
| 4.3 各自为阵:SCC的合作难题 |
| 4.3.1 白馥兰的人类学视角 |
| 4.3.2 “道家的散漫与惊喜” |
| 4.3.3 “多头马拉车”的总结卷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李约瑟范式”的终结与“后李约瑟”时代的降临 |
| 5.1 对李约瑟思想体系的评价 |
| 5.1.1 30 年代学术、政治一体化的反思 |
| 5.1.2 50、60 年代“正统史学派”的科学史研究 |
| 5.1.3 70、80 年代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 |
| 5.1.4 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 |
| 5.2 对SCC使用的方法论的批判 |
| 5.2.1 跨文化比较法 |
| 5.2.2 知识传播的标准与技术分析 |
| 5.2.3 SCC编史方法再思考 |
| 5.3 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新大局 |
| 5.3.1 SCC编史方法的重生 |
| 5.3.2 东亚科学史的本土化研究转向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1.书籍认识论是全方位透彻解析李约瑟的最适宜进路 |
| 2.科学家运动为李约瑟撰写SCC提供了原始动力 |
| 3.李约瑟与合作者的分歧源于学术与政治的深度关联 |
| 4.学者批判“李约瑟范式”源于否定其科学史观 |
| 5.文化共同体观念体现了李约瑟遗产的战略价值 |
| 6.科学史升级为东亚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博弈领域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大豆株高和主茎节数研究进展 |
| 1.1.1 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研究 |
| 1.1.2 与株型因素相关性研究 |
| 1.1.3 与倒伏相关性研究 |
| 1.2 连锁分析 |
| 1.2.1 作图群体 |
| 1.2.2 作图群体的选择 |
| 1.2.3 分子标记 |
| 1.2.4 QTL定位方法 |
| 1.2.5 株高和主茎节数QTL定位研究 |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1.3.1 连锁不平衡 |
|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群体 |
| 1.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 |
| 1.3.4 株高和主茎节数QTN定位研究 |
| 1.4 候选基因挖掘 |
| 1.4.1 候选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 1.4.2 株高和主茎节数相关基因研究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遗传群体构建 |
| 2.1.2 遗传图谱 |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2.3.1 表型数据分析 |
| 2.3.2 密度响应的估计 |
| 2.4 连锁分析 |
| 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2.6 潜在候选基因挖掘 |
| 2.7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 2.7.1 荧光定量PCR试验材料及试剂 |
| 2.7.2 荧光定量PCR引物 |
| 2.7.3 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 2.7.4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株高和主茎节数表型变异分析 |
| 3.1.1 株高表型变异分析 |
| 3.1.2 主茎节数表型变异分析 |
| 3.2 连锁分析 |
| 3.2.1 株高及其密度响应QTL定位 |
| 3.2.2 主茎节数及其密度响应QTL定位 |
| 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3.3.1 株高及其密度响应QTN定位 |
| 3.3.2 主茎节数及其密度响应QTN定位 |
| 3.4 潜在候选基因预测 |
| 3.4.1 株高候选基因预测 |
| 3.4.2 主茎节数候选基因预测 |
| 4 讨论 |
| 4.1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优势 |
| 4.2 连锁分析与GWAS分析相结合的优势 |
| 4.3 密度响应的遗传基础探析 |
| 4.4 与前人定位的QTL区间比较 |
| 4.5 候选基因预测 |
| 5 结论 |
| 6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 1.2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
| 1.2.1 优势与不足 |
| 1.2.2 钢纤维与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 |
| 1.3 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进展 |
| 1.3.1 普通混凝土构件 |
| 1.3.2 纤维混凝土构件 |
| 1.4 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进展 |
| 1.4.1 服役性能与承载能力 |
| 1.4.2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 |
| 1.4.3 预应力损失与张拉控制应力 |
| 1.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 第二章 FRP筋与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 |
| 2.1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制备与力学性能 |
| 2.1.1 原材料 |
| 2.1.2 配合比 |
| 2.1.3 力学性能 |
| 2.2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态特征 |
| 2.2.1 试样设计及制备 |
| 2.2.2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貌 |
| 2.2.3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貌 |
| 2.2.4 纤维增强增韧机理 |
| 2.3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性能 |
| 2.3.1 试验概况 |
| 2.3.2 试验结果 |
| 2.3.3 影响因素分析 |
| 2.3.4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 3.1 试验概况 |
| 3.1.1 试件设计 |
| 3.1.2 加载制度与量测内容 |
| 3.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 3.2.1 混凝土压碎破坏 |
| 3.2.2 平衡破坏 |
| 3.2.3 FRP筋拉断破坏 |
| 3.3 试验结果 |
| 3.3.1 弯矩-跨中挠度曲线 |
| 3.3.2 变形能力 |
| 3.3.3 特征荷载 |
| 3.3.4 FRP筋应变 |
| 3.3.5 裂缝开展 |
| 3.3.6 使用荷载下跨中挠度与裂缝宽度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 4.1 试验概况 |
| 4.1.1 试件设计 |
| 4.1.2 试件制作 |
| 4.1.3 预应力张拉方法 |
| 4.1.4 加载制度与量测内容 |
| 4.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 4.2.1 混凝土压碎破坏 |
| 4.2.2 非预应力CFRP筋拉断 |
| 4.2.3 预应力CFRP筋拉断 |
| 4.2.4 平衡破坏 |
| 4.3 试验结果 |
| 4.3.1 弯矩-跨中挠度曲线 |
| 4.3.2 特征荷载 |
| 4.3.3 FRP筋应变 |
| 4.3.4 裂缝开展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精细化有限元分析 |
| 5.1 材料模型 |
| 5.1.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
| 5.1.2 FRP筋累积损伤模型 |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5.2.1 单元与网格划分 |
| 5.2.2 界面接触与边界条件 |
| 5.2.3 基于显式算法的荷载施加 |
| 5.2.4 稳定性检验 |
| 5.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 5.3.1 破坏模式与承载力 |
| 5.3.2 挠度与FRP筋应变 |
| 5.4 拓展分析 |
| 5.4.1 截面高度 |
| 5.4.2 FRP筋配筋率 |
| 5.4.3 净跨长度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服役性能研究 |
| 6.1 FRP筋受弯构件挠度分析 |
| 6.1.1 各国规范模型 |
| 6.1.2 基于受拉刚化效应的建议模型 |
| 6.1.3 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 |
| 6.1.4 模型验证 |
| 6.2 FRP筋受弯构件裂缝宽度分析 |
| 6.2.1 各国规范模型 |
| 6.2.2 基于应变不均匀系数的建议模型 |
| 6.2.3 基于粘结-滑移方程的建议模型 |
| 6.2.4 模型验证 |
| 6.3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挠度分析 |
| 6.3.1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
| 6.3.2 现有模型 |
| 6.3.3 基于截面分解思想的建议模型 |
| 6.3.4 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 |
| 6.3.5 模型验证 |
| 6.4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裂缝宽度分析 |
| 6.4.1 现有模型 |
| 6.4.2 基于截面分解思想的建议模型 |
| 6.4.3 模型验证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
| 7.1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 |
| 7.1.1 各国规范模型 |
| 7.1.2 受压破坏承载力建议模型 |
| 7.1.3 模型验证与简化 |
| 7.1.4 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
| 7.1.5 混凝土受压特征参数 |
| 7.2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 |
| 7.2.1 现有极限应力模型 |
| 7.2.2 受压破坏承载力建议模型 |
| 7.2.3 模型验证 |
| 7.2.4 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计算方法 |
| 8.1 破坏模式验算方法 |
| 8.1.1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实用模型 |
| 8.1.2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构件 |
| 8.1.3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构件 |
| 8.2 基于服役性能的计算方法 |
| 8.2.1 参数简化 |
| 8.2.2 计算流程 |
| 8.2.3 计算实例 |
| 8.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9.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 9.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信息 |
| 附录B 各组试件破坏形态 |
| 附录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植物数量性状 |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2.1 遗传多样性 |
|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研究 |
| 1.3.1 关联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
| 1.3.2 关联分析的分类 |
| 1.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与软件包 |
| 1.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 |
| 1.4 连锁分析方法的研究 |
| 1.4.1 连锁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
| 1.4.2 作图群体的选择 |
| 1.4.3 QTL定位方法 |
| 1.5 大豆百粒重研究进展 |
| 1.5.1 大豆百粒重概述 |
| 1.5.2 大豆百粒重的连锁分析研究进展 |
| 1.5.3 大豆百粒重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 1.5.4 大豆百粒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遗传群体的设计 |
| 2.2 田间试验设计与表型数据的收集 |
| 2.3 表型数据的变异分析 |
| 2.4 基因分型 |
| 2.4.1 大豆叶片DNA的提取 |
| 2.4.2 SNP基因型的获得 |
| 2.5 连锁分析 |
| 2.5.1 图谱构建 |
| 2.5.2 QTL定位方法及命名 |
| 2.6 关联分析 |
| 2.6.1 连锁不平衡和群体结构的分析 |
| 2.6.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2.6.3 优异等位基因分析 |
| 2.7 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结合 |
| 2.8 候选基因预测 |
| 2.9 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 |
| 2.9.1 试验材料 |
| 2.9.2 RNA提取 |
| 2.9.3 cDNA的合成 |
| 2.9.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表型分析 |
| 3.2 基因分型结果 |
| 3.3 连锁分析结果 |
| 3.3.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 3.3.2 大豆百粒重QTL定位结果 |
| 3.4 关联分析结果 |
| 3.4.1 群体结构分析和连锁不平衡结果 |
| 3.4.2 通过多位点GWAS法检测QTN |
| 3.4.3 FW-RIL中优异等位基因的分布 |
| 3.5 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结合的结果 |
| 3.6 候选基因预测 |
| 3.6.1 基于连锁分析得到的QTL确定潜在的候选基因 |
| 3.6.2 基于GWAS得到的通用QTN确定潜在的候选基因 |
| 3.6.3 基于GWAS和连锁分析结合的通用QTN确定潜在的候选基因 |
| 3.7 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与前人结果相比较 |
| 4.2 四向重组自交系的优势 |
| 4.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 4.4 大豆百粒重候选基因 |
| 4.4.1 连锁分析所得候选基因 |
| 4.4.2 关联分析所得候选基因 |
| 4.4.3 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结合所得候选基因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思路 |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
| 一、创新之处 |
| 二、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概念 |
| 第一节 恐怖主义的法律概念 |
| 第二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概念 |
| 一、跨境武力反恐的概念 |
| 二、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概念 |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中国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第一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
| 一、“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区域的恐怖主义风险 |
| 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区域反恐形势 |
| 三、中国特殊的反恐情势 |
| 第二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法律可行性 |
| 一、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法理可行性 |
| 二、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国际法可行性 |
| 三、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国内法可行性 |
| 第四章 区域组织和国家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构建经验 |
| 第一节 区域组织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构建经验 |
| 一、欧盟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构建经验 |
| 二、上合组织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构建经验 |
| 第二节 国家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构建经验 |
| 一、美国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构建经验 |
| 二、俄罗斯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构建经验 |
| 第三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
| 第五章 中国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构建路径 |
| 第一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
| 一、尊重国家主权 |
|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
| 三、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
| 四、其他应遵循的原则 |
| 第二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国际法路径 |
| 一、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促进跨境武力反恐机制建设 |
| 二、与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军事合作协议 |
| 三、设立国际合作的专门机构与机制 |
| 四、设置国际法认可的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启动方式 |
| 第三节 中国构建跨境武力反恐法律机制的国内法路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防腐剂数据库 |
| 1.1 数据采集、整理 |
| 1.2 数据库结构定义 |
| 1.3 数据库数据录入 |
| 1.4 数据校对 |
| 2 农药代谢数据库 |
| 2.1 数据采集、整理 |
| 2.2 数据库数据录入 |
| 2.3 数据校对 |
| 3 结论 |
| 1 数据库系统 |
| 2 数据库 |
| 3 化学数据及采集 |
| 3 规范化处理规则建立及规范化处理 |
| 4 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 |
| 5 查询算法设计和系统开发 |
| 6 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问题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 1.2.1 知识扩散理论基础 |
| 1.2.2 多代次引文网络相关研究 |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基于论文与专利多代次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理论 |
| 2.1 知识扩散引文网络分析及相关软件 |
| 2.1.1 论文——专利——论文型的知识扩散引文网络分析 |
| 2.1.2 专利——论文——专利型的知识扩散引文网络分析 |
| 2.1.3 引文网络的相关概念 |
| 2.1.4 引文网络的分析视角 |
| 2.1.5 相关分析工具 |
| 2.2 知识扩散相关分析 |
| 2.2.1 知识扩散水平分析 |
| 2.2.2 知识单元多样性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论文与专利的引文网络与知识扩散分析 |
| 3.1 实证领域选题背景 |
| 3.2 数据获取与清洗 |
| 3.2.1 数据源 |
| 3.2.2 数据获取 |
| 3.2.3 数据清洗 |
| 3.3 引文网络构建及分析 |
| 3.3.1 引文网络构建 |
| 3.3.2 引文网络分析 |
| 3.4 知识扩散水平分析 |
| 3.4.1 知识扩散广度分析 |
| 3.4.2 知识扩散强度分析 |
| 3.4.3 知识扩散速度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论文与专利的二模网络与知识单元多样性分析 |
| 4.1 论文与专利的二模网络 |
| 4.1.1 学术期刊——专利权人的二模网络分析 |
| 4.1.2 技术主题——科研机构的二模网络分析 |
| 4.2 知识单元多样性分析 |
| 4.2.1 科学主题多样性分析 |
| 4.2.2 技术主题多样性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