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纪念程砚秋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张庚年谱简编》文中认为例言一、本谱的家族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家谱、官报及家族史着作等;个人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个人日记、论着及相关档案等。因谱主交游甚广,且与其交往的不少为文艺界、戏剧界知名人士,所以也从相关者的年谱、日记、回忆文章中采取可用之线索。

赵子夜[2](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孙良[3](2020)在《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在京剧发展历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舞台艺术创作包含的创作手法、创作思路、创作观念对当下戏曲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张君秋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领域所做出的革新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唱腔创作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在唱腔创作方面,张君秋以人物情感为依据,于传统格律上大胆创新,并对[散板][南梆子][四平调][滚板][垛板]等以往较少运用或失于单调的传统板式予以丰富和延展,使其唱段的结构布局巧妙新颖,在充分抒发人物情感的基础上,给予听者饱满的艺术享受。在人物塑造方面,张君秋择选具有较新面貌的女性形象,通过文本梳理、行腔润饰、表情刻画等手段揭示其深层情感内容,表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不同侧面,从而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建国后形成的“十旦九张”历史局面,是对于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所具有的艺术内蕴和时代品格的有力说明。从舞台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张君秋所参与的创作内容包括文本、唱腔、表演、舞美四个方面,创作过程由清晰明确的创作观引导,并于最终呈现出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创作历程、创作过程、创作观念三个角度对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勾勒出其创作全貌,并于此基础上说明其创作的时代意义。文章基本内容及论述重点如下:第一,梳理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经历,说明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将其创作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各阶段的主要创作内容及创作倾向。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集中在自组“谦和社”至“文革”开始前的二十四年间,可将其划分为发轫期(1942-1951)、转折期(1952-1956)、成熟期(1956-1965)三个阶段,创作内容亦随之从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二,从完整的舞台艺术创作过程入手,结合张君秋的创作剧目,分析其在文本、唱腔、表演方面的创作过程,并总结其创作手法。本文择定《楚宫恨》作为唱腔编创的分析实例,通过将其与梅兰芳的《武昭关》和程砚秋的《马昭仪》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阐述张君秋在分析及刻画人物方面的主要思路,说明梅、程、张三人的唱腔创作特点;表演创作方面以《望江亭》为例,分析张君秋对谭记儿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整创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作手法,试说明其表演艺术风格。第三,根据前文对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分析,从“思想性”、“时代感”、“完整性”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创作观的基本内涵,阐述该创作观的形成路径、具体表现及主要优势,以期从整体把握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参照。

黄若然[4](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指出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李有军[5](2019)在《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引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倡导发起的戏剧改良运动,意欲借戏剧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易俗社是步北京、天津、四川等戏剧改良团体后尘,由陕西文人知识分子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如果说易俗社与陕西地方政治势力因"革新与启蒙"而达成某种"精神契约"的话①,那么剧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则因趋同的使命意识和审美趣味而交往甚密。"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②的剧社宗旨成为陕西地

刘新阳[6](2019)在《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马明捷艺事生平年表》文中认为马明捷先生是辽宁乃至全国知名的戏曲理论家,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深为业内同仁钦佩。本表旨在勾绘出马明捷先生一生求学和治学的经历,还原马先生从一名热爱戏曲的中学生,成为深谙戏曲舞台表演规律的专家的成长足迹与求索之路,为当前的戏剧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1941年辛巳1岁9月8日(农历七月十七),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山东平度,父亲马信武,母

裴世东[7](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提出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魏欣怡[8](2019)在《十七年“戏改”与文艺“大众化”理论及实践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中,传统戏曲因具备社会政治、宗教仪式、民族心理情感建构等诸多功能且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所以与清末民初启蒙革命话语的发轫、战时语境下宣传与鼓动的要求、新政权初构时大众化普及的需求等现实语境相杂糅,呈现出格外复杂的流动过程。至十七年时期,为能够在接受的维度实现与广大工农群众的有效呼应,传统戏曲从生产、传播到接受层面均收到来自国家话语的全面介入与覆盖。在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中,话语生产者、实践者与接受群体不断固定并共同推动着对于戏曲改革认知与阐释系统的“一体化”趋向。但它又并非铁板一块,伴随着特定的形势的变化,它又呈现为动态平衡下潜藏对话与张力的样态。因此,对于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不仅限于本体的研究,更应当作为典型的文本策略,对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戏曲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同构成主体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研究概念的界定、研究状况的综述、大众化视域的切入等方面深入爬梳了戏曲改革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讨论对象,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交叉学科、从二元到多元视角、从“价值论”到“生成论”转变的研究趋势。这些有效的基础与思路,决定了本文的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研究必须在相似的学术背景下,选择与过往研究不同的“大众化”路径重新进入历史现场,进一步对戏改运动如何走向大众又如何成就自身进行辨析、考释及再解读。第一章,“梨园新声与’大众7浮现—一现代性语境中’十七年’前期的戏剧改良”:从发生学的角度回溯至20世纪前期戏曲改革事件酝酿、发展及深化的进程不难看出,一方面,传统戏曲因对于广大中国民众生活方式、情感图式的建构品格,而被知识分子重新发现并纳入现代性转换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这一改革为走向大众,在不同的时代主题中又呈现出不同的面向。以“大众化”视角观之,戏曲经历了从“国民之众”“启蒙之众”到“民族之众”直至“阶级之众”的“大众”所指的位移,亦因此影响了各个时段学人对于其具体的价值认知、改革方向与操作路径。直至延安时期,旧戏改革在民族国家构建的革命语境中被具体确立、固定下来,并由此奠定了十七年传统戏曲的改革范式及基本走向。第二章,“组织意愿与实践裂隙:大众化视域下传统戏改革的机制及运行——以《人民日报》(1948—1952)为中心的考察”:作为十七年文艺大众化实践的最佳载体,对戏曲艺术的青睐是经历了延安时期对各类文艺形式反复实验与淘炼的结果。建国前后,它于新政权初构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需普及推进的现实语境中,以机构单位的方式形成了全面覆盖与不断纵深的组织化网络。这一力量以“改人、改戏、改制”的姿态直接介入戏曲构思创作、传播普及、演出接受的各个环节,与依存于原有旧戏生态中的表演者、接受者们构成了一个既充满张力又动态平衡的发展轨迹。第三章,“从农民模范到革命英雄:大众化视域下现代戏改革的疾变与跃进——以《人民日报》(1964)为中心的考察”: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个批示”的骤降暗示了“戏曲改革”向“戏曲革命”加速跃进的可能性。在革命现代戏的大力创作与演出中,一批理想的农民形象开始占据戏曲舞台,并在现实语境下广大农民的接受内化、能动反馈中不断趋于纯粹化与典型化。这一趋势持续发展,更加符合“样板”潜质的“革命英雄”开始代替“理想农民”成为主角,正式亮相于革命京剧现代戏的舞台之上。于这一创作实践经验之上所形成的“文艺革命理论”,最终促就了十七年话语向文革话语雏形的急遽突越。第四章,“’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十七年戏改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启示”:新时期以来,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资源的涌入,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开始被纳入大众文化语境下繁荣的商品经济市场之中。为获得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戏曲艺术的持续革新成为“消费革命”形势下的题中之义。但是坐困于文化遗产的定位与大众化工具的移位,戏曲艺术仍需从十七年戏改运动“大众化”经验的逻辑前提、阐释过程与结果中汲取养分,以实现传统文艺形态的当下转换。

周子健[9](2019)在《京剧杨(宝森)派《洪羊洞》的表演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杨宝森位列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其创立的杨派艺术风靡大江南北,造就了“十生九杨”的局面。《洪羊洞》作为一出经典的骨子老戏,历代艺术家都对其有所发挥和创造,杨宝森承袭了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传统,并通过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使《洪羊洞》成为了一出具有杨派特色的代表剧目。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杨宝森及杨派艺术的表演特色,并通过对杨宝森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的研究来分析杨宝森在《洪羊洞》这一剧目中的艺术表现。通过研究杨宝森在《洪羊洞》中的唱腔和念白,深入了解杨宝森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着重探讨《洪羊洞》与京剧杨派形成、发展的关系。杨宝森的《洪羊洞》有着浓厚的杨派特色,与余派的演唱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在分析唱腔和念白的过程中,对比了不同艺术家对《洪羊洞》的发挥和创造,尤其是着重对比了谭鑫培、余叔岩、孟小冬、谭富英等的《洪羊洞》录音与杨宝森的不同,以突出杨派《洪羊洞》脱胎于余派之后的独特之处。西方戏剧思想多年来的影响,加上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戏剧舞台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杨宝森在表演过程中,总是注意对人物感情的体验。这种以人物而不再以技巧致胜的艺术准则,使京剧进入到了“演人物”的命题,也使中国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进入到了新的纪元。从这一点来看,杨宝森的艺术成就以及杨派艺术所造就的“十生九杨”的局面,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可以说,杨宝森是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

任思[10](2019)在《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共同内容。京剧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到20世纪,伴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梅兰芳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京剧艺术家,在1920——1936年间灌录了大量唱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音响史料。本文以具有较大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梅兰芳历史唱片为前提,从音响入手,借鉴戏曲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以音乐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音响的聆听和感悟,借助计算机音频测试软件,结合乐谱,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和规律,以期对梅兰芳唱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承梅派唱腔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并拓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研究范畴,助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第一章,笔者通过回溯唱片在中国诞生的历史及梅兰芳之前的唱片灌录概况,对梅兰芳在1920——1936年灌录的唱片进行了历史梳理,从中窥探梅兰芳艺术理念的变化;第二至第四章,笔者通过对梅兰芳在不同年代录制的唱片音响中的音乐信息进行对比,将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分为润腔、拖腔、伴奏音乐三个方面,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过程总体上是遵循京剧程式性规律,逐步进行变化创新的特点。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笔者将梅兰芳历史唱片,与梅兰芳的老师们留存的有限唱片、同时期在唱腔风格上有明显不同的程砚秋的唱片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笔者对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过程进行了概括,归纳出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具有“趋渐丰富,繁中有简”的衍变特征;之后从历史、团队、个人三个方面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总结出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所体现出“中、和、圆、易”的四种美学风格。最后,笔者通过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对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研究可以看出,梅兰芳一直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既要允许近乎一成不变的内容和程式上的变革并存,又要推动程式上的保留暗地更换内容的变革。这也是梅兰芳对于京剧艺术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发展主张。这个艺术理念不仅可以看做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时至今日,时代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影响传统音乐受到现代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缓慢的前进过程中迸发新的生机。

二、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庚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例 言
1911年
1912-1916年
1917-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7月
    9月
    10月
1927年
    5月
    7月
1928-1931年
1932年
    1-5月
    本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36年
    2月
    3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37年
    1月
    2月
    5月
    7月
    8月
    12月
    本年
1938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本年
1939年
    1月
    2月
    3月
    5月
    7月
    10月
1940年
    1月
    2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2月
1941年
    4月
    6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
    1月
    2月
    5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43年
    2月
    3月
    4月
    12月
    本年
1944年
    4月
    5月
    6月
    本年
1945年
    4月
    6月
    11月
    12月
1946年
    1月
    4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2月
1947年
    1月
    3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本年
1948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49年
    1月
    2月
    3月
    6月
    7月
    9月
    11月
    本年
1950年
    1月
    4月
    5月
    本年
1951年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2月
    本年
1952年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53年
    2月
    3月
    4月
    6月
    10月
    11月
    本年
1954年
    1月
    3月
    6月
    10月
    11月
    12月
1955年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本年
1956年
    3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8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9年
    1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本年
1960年
    1月
    2月
    3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961年
    1月
    4月
    7月
    8月
    12月
    本年
196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本年
1963年
    1月
    2月
    3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64年
    1月
    6月
    8月
    10月
    本年
1965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966-1976年
1977年
    3月
    5月
    10月
    11月
1978年
    1月
    5月
    6月
    10月
    11月
    12月
1979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0年
    1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81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本年
198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83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84年
    2月
    3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5年
    2月
    4月
    5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11月
1987年
    2月
    4月
    5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8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9年
    1月
    3月
    5月
    9月
    10月
199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9月
    12月
    本年
1991年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9月
    12月
    本年
1993年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4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5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96年
    1月
    3月
    4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8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99年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12月
    本年
2000年
    7月
    9月
    10月
    12月
2001年
    1月
    2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本年
2002年
    8月
    本年
2003年
    2月
    6月
    7月
    9月
    本年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4.3.1 思想改造
        4.3.2 技能改造
        4.3.3 形象改造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历程
    第一节 舞台艺术创作经历
    第二节 舞台艺术创作积累
        一、王瑶卿对张君秋的教诲
        二、“四大名旦”对张君秋的提携
    第三节 舞台艺术创作分期
        一、第一时期“挑班”:1942年至1951年
        二、第二时期“戏改”:1952年至1956年
        三、第三时期“立派”:1956年至1965年
第二章 张君秋唱腔创作分析——以《楚宫恨》编创为例
    第一节 《楚宫恨》文学剧本改编
        一、马昭仪人物悲剧性内涵深化
        二、全剧情节框架再梳理
    第二节 《楚宫恨》重点场次唱腔创编
        一、第二场《劝说》
        二、第十二场《投井》
    第三节 张君秋的唱腔编创手法提要
        一、文本修定
        二、唱腔设计
        三、行腔润饰
第三章 张君秋表演创作分析——以《望江亭》创作为例
    第一节 《望江亭》第一场表演创作
        一、“出堂”
        二、“相遇”
    第二节 《望江亭》第三场表演创作
        一、“见贼”至“诱贼”
        二、“劝酒”至“盗物”
    第三节 张君秋的表演创作手法提要
        一、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二、贯穿情感脉络
        三、弱化程式技巧
        四、注重细节真实
第四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初探
        一、思想性:文艺为人民大众
        二、时代感:适应时代节奏
        三、完整性:细节服务于整体
    第二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二、旦角声腔艺术多样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6)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马明捷艺事生平年表(论文提纲范文)

1941年辛巳1岁
1948年戊子7岁
1954年甲午13岁
1956年丙申15岁
1957年丁酉16岁
1958年戊戌17岁
1959年己亥18岁
1960年庚子19岁
1963年癸卯22岁
1964年甲辰22岁
1966年丙千25岁
1968年戊申27岁
1969年己酉28岁
1970年庚戌29岁
1973年癸丑32岁
1974年甲寅33岁
1975年乙卯34岁
1978年庚申37岁
1979年己未38岁
1980年庚申39岁
1981年辛酉40岁
1982年壬戌41岁
1983年癸亥42岁
1984年甲子43岁
1985年乙丑44岁
1986年丙寅45岁
1987年丁卯46岁
1988年戊辰47岁
1989年己巳48岁
1990年庚午49岁
1991年辛未50岁
1992年壬申51岁
1993年癸酉52岁
1994年甲戌53岁
1995年乙亥54岁
1996年丙子55岁
1997年丁丑56岁
1998年戊寅57岁
1999年己卯58岁
2000年庚辰59岁
2001年辛巳60岁
2002年壬午61岁
2003年癸未62岁
2004年甲申63岁
2005年乙酉64岁
2006年丙戌65岁
2007年丁亥66岁
2008年戊子67岁
2009年己丑68岁
2010年庚寅69岁
2011年辛卯70岁
2012年壬辰

(7)《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十七年“戏改”与文艺“大众化”理论及实践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的相关问题
        1. 戏曲改革运动与文艺“大众化”问题
        2. 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的走向问题
        3. 戏曲改革运动的当下意义问题
    第二节 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1. 十七年时期戏曲改革运动相关研究述评
        2. 文革及新时期以来戏曲改革运动相关研究述评
        3. 十七年戏曲改革运动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梨园新变与“大众”浮现——现代性语境中十七年前期的戏剧改良
    第一节 现代性焦虑中发现“大众”:晚清民初的戏剧改良与大众话语
        1. 国民之众:梁启超的戏剧改良中的新民话语
        2. 启蒙之众:晚清民初戏曲理论及舞台实践中的个人话语
    第二节 革命化实践中制造“大众”:30—40年代的戏剧改良与大众话语
        1. 民族之众:新国剧运动中戏曲改良的民众话语
        2. 阶级之众:延安戏曲改革中的工农兵话语
第二章 组织意愿与实践裂隙:大众化视域下传统戏改革的机制及运行——以《人民日报》(1948—1952)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有意味的形式”:大众化文艺背景下戏改的发生
        1. 延安文艺空间中的“大众化”实验
        2. 走向全国:“人民新戏曲”的中心置换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戏改特点与大众化经验
        1. 戏改机制雏形:中国戏曲改进会的发起
        2. 戏改机制统筹:戏曲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功能
        3. 戏改机制特点:管理范畴与科层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大众化限度与戏改弹性
        1. “大众化”限度:接受者与表演者的身份困惑
        2. 戏改弹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
第三章 从农民模范到革命英雄:大众化视域下现代戏改革的疾变与跃进——以《人民日报》(1964)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理想农民形象的生成与强化
        1. 农民模范:革命现代戏的主体形象
        2. 从被动到能动:现代戏的革命化加速
    第二节 从“戏曲改革”到“京剧革命”:革命京剧现代戏及逻辑展开
        1. 舞台的统一:革命规训下的大众形象塑造
        2. 舞台的延伸:权力运作下的戏改符号传播
        3. 舞台的覆盖:“大众化”与“样板化”的汇融
第四章 “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十七年戏改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下戏曲生态
        1. 改革之续:戏曲生态的当下处境
        2. 定位之困:戏曲生态的当下窘境
        3. 从戏曲到电影:“大众化”工具的更迭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大众化”经验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启示
        1. 逻辑前提:“大众化”的当下意义
        2. 阐释过程:方法置换、方向并进与方式推广
        3. 阐释结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戏曲改革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京剧杨(宝森)派《洪羊洞》的表演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杨(宝森)派《洪羊洞》的意义
    第二节 杨(宝森)派《洪羊洞》的研究起点
第一章 杨宝森表演艺术的风格历程及美学意蕴
    第一节 杨宝森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杨宝森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腔由情出”与独特的嗓音条件
        二、表演节奏的尺寸变化
        三、对细节的雕琢
    第三节 杨派艺术的美学意蕴
        一、沉郁顿挫的“悲剧”之美
        二、不瘟不火的“中和”之美
        三、由巧入拙的“朴拙”之美
第二章 杨宝森在《洪羊洞》中的表演艺术形态分析
    第一节 京剧《洪羊洞》的艺术分析
        一、《洪羊洞》剧本的历史沿革
        二、《洪羊洞》剧名的考察与分析
        三、《洪羊洞》的剧情结构与改编
        四、《洪羊洞》的主题思想与审美价值
    第二节 《洪羊洞》与杨宝森的表演艺术
        一、杨宝森在《洪羊洞》中的唱腔艺术
        二、杨宝森在《洪羊洞》中的念白艺术
    第三节 杨宝森《洪羊洞》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京剧《洪羊洞》与杨(宝森)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洪羊洞》与京剧流派艺术
        一、京剧老生“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的发展支脉
        二、“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支脉下的《洪羊洞》
        三、其他流派的《洪羊洞》
    第二节 杨宝森“以情带声”的人物体验与“十生九杨”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洪羊洞》对杨(宝森)派艺术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一、一出“打基础”的剧目
        二、骨子老戏的地位与杨派艺术风格的契合
        三、业余爱好者的传唱与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早期京剧唱片灌录概述及梅兰芳唱片历史梳理
    第一节 早期京剧唱片灌录概述
    第二节 梅兰芳唱片(1920——1936)历史梳理
第二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之润腔衍变分析
    第一节 音高性润腔的衍变
        一、倚音的衍变
        二、颤音的衍变
        三、波音的衍变
        四、落(lao)音和断音的衍变
    第二节 节奏性润腔和力度性润腔的衍变
        一、节奏性润腔的衍变
        二、力度性润腔的衍变
    第三节 字音润腔的衍变
        一、唱腔字音的衍变
        二、念白字音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之拖腔衍变分析
    第一节 [二黄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第一乐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二、第二乐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三、第三个句末拖腔的衍变
    第二节 [西皮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句中拖腔特征的衍变
        二、句末拖腔的衍变
    第三节 [反二黄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上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二、下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梅兰芳唱腔中相关伴奏音乐衍变分析
    第一节 曲牌音乐的衍变
    第二节 过门音乐的衍变
        一、起首过门的衍变
        二、句间过门的衍变
        三、收束过门的衍变
    第三节 托腔音乐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衍变的文化思辨
    第一节 “趋渐丰富、繁中有简”——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
        一、润腔的衍变特征
        二、拖腔的衍变特征
        三、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
    第二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团队的默契合作
        三、个人因素
    第三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美学风格
        一、“中”
        二、“和”
        三、“圆”
        四、“易”
    第四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之衍变对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启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庚年谱简编[J]. 张静. 艺海, 2021(10)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3]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D]. 孙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4]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J]. 李有军. 戏曲研究, 2019(04)
  • [6]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马明捷艺事生平年表[J]. 刘新阳. 新世纪剧坛, 2019(06)
  • [7]《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8]十七年“戏改”与文艺“大众化”理论及实践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D]. 魏欣怡.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京剧杨(宝森)派《洪羊洞》的表演艺术研究[D]. 周子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10]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D]. 任思. 中央音乐学院, 2019(01)


张君秋论文 程砚秋论文 文艺座谈会论文 艺术论文 梅兰芳论文

上一篇:奶牛乳脂减少原因研究进展
下一篇:山东水利系统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