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安然[1](2020)在《毛白杨细胞分裂素转录调控通路基因的鉴定及其遗传效应解析》文中提出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与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木材产量与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代林木遗传改良工作在林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当前,林木育种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木材品质与改良繁殖效率等重要性状。细胞分裂素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六大植物激素之一,在植物生长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广谱性的调控作用。在林木中,细胞分裂素可以影响树木根和茎的生长、维管形成层的发育及叶片衰老等过程,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未被探索和揭示。因此,探究细胞分裂素代谢的调控机制,揭示其对林木生长和木材品质的遗传调控作用,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论文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种质资源群体为材料,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LS/MS-MS技术系统分析了植物激素代谢物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系统阐明了毛白杨响应细胞分裂素的生理、光合及分子水平变异模式。进一步在毛白杨全基因组中鉴定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参与通路调控的转录因子。利用多组学手段构建细胞分裂素代谢通路调控网络,解析细胞分裂素合成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响应植物激素的遗传调控作用。最后利用联合遗传学解析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对毛白杨生长和木材品质的遗传效应,同时揭示了等位特异性表达(Allele-specific expression,ASE)中显性效应的内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 以毛白杨种质资源群体中435株个体为材料,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方法进行植物激素相关代谢物的群体遗传变异分析。共检测到15种植物激素类代谢物,包括吲哚-3-羧酸、激动素9-核糖苷、反式玉米素N-葡萄糖苷、反式玉米素O-葡萄糖苷、吲哚-3-乙酸、N6-异戊烯腺嘌呤、反式玉米素、顺式玉米素、二氢茉莉酸、1-萘乙酸、水杨酰己糖苷、茉莉酸、水杨酸、赤霉素A3与茉莉酸-异亮氨酸。通过变异系数分析与遗传力估算,表明这些代谢物主要受遗传控制,尤其是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代谢。皮尔森相关性检验显示细胞分裂素与多种代谢物之间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2. 以一年生毛白杨无性系植株为材料,进行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处理试验,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参数。结果显示,当在6-BA处理24 h之内,毛白杨的总蛋白含量、蔗糖磷酸合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均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当6-BA处理后6 h时,毛白杨的生理变化最为显着,处理后28天,6-BA可以显着降低毛白杨的Pn、Gs和Tr。结果表明外源细胞分裂素可显着影响毛白杨的生理与光合性状。3. 利用RNA-seq技术检测到响应6-BA差异表达的501个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响应基因与催化和代谢过程相关。在毛白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到6,283个lnc RNA,这些lnc RNA表现出比编码蛋白的m RN A长度较短、表达量较低。其中,共发现响应6-BA的262个lnc RNA,靶基因预测发现210个潜在的顺式靶基因和214个潜在的反式靶基因。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lnc RNA的潜在靶基因可能参与多种代谢水解与氧化还原过程。利用small-RNA测序技术进行24nt siRNA检测,结果表明,在6-BA处理下,24nt siRNAs的多样性和丰度急剧下降。共发现响应6-BA的15,793个24nt siRNA clusters,其绝大部分存在于基因间隔区。在此基础上,利用了RNA-seq进行了等位不平衡位点的鉴定和筛选,共检测到响应6-BA的102,819个位点发生了等位不平衡表达水平变异,并且多存在与基因外显子区。利用高通量甲基化测序技术检测到响应6-BA变化的566个差异甲基化区域(英文全称,DMR)。通过对DMR区域内的基因组元件进行表达水平分析及ASE水平分析,解析了DNA甲基化对基因组元件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发现在6-BA处理下,蛋白编码基因等位差异性表达的程度减小。而lnc RNAs基因在6-BA作用下等位差异性表达调控则趋于不平衡,即等位差异性程度增大。4. 依据公共数据库中已知信息,在毛白杨基因组中鉴定到69个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及其相关的121个转录因子。构建由细胞分裂素响应基因、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及其相关转录因子组成的候选基因集。对其在6-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6.78%的候选基因响应6-BA处理,表明其在细胞分裂素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毛白杨群体重测序数据,在569个基因内共检测到37,916个常见SNPs(MAF≥0.05,missing≤20%),核苷酸多态性与连锁不平衡水平较低,且在长度为735bp距离内,r2衰退至0.2以下,表明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作图是可行的。5. 利用多组学手段在569个候选基因内检测到37,916个变异位点、271个基因的表达量,以及15种植物激素代谢物含量,并进行了代谢组关联分析、eQTL分析和共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发现调控4种代谢物的954个SNPs,2,634,581个eQTL位点,以及122组代谢物含量与基因表达量显着相关。基于关联分析和eQTL分析共同检测到的SNP位点构建了毛白杨叶片中代谢物-基因表达水平-遗传位点的三维互作关系,其中包含2种代谢物、146个SNPs和10个基因。对调控两种代谢物的主效SNPs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Pto WRKY42基因上的主效位点G547_115作为trans-eQTL调控了Pto UGT76C1的表达且影响了反式玉米素氮葡萄糖苷(ZNG)含量,Pto UGT76C1编码蛋白可催化反式玉米素的降解为反式玉米素氮葡萄糖苷,影响了内源细胞分裂素的代谢过程。此外,Pto WRKY49基因上存在主效位点G501_5,可作为trans-eQTL调控突触融合蛋白编码基因Pto SYP121的表达且影响了吲哚-3-羧酸(ICA)含量,该基因在ICA的作用下可促进淀粉水解生成胼胝体,从而抵抗腐殖性病菌的侵染,在植物抗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6. 利用联合遗传学策略解析了569个候选基因遗传变异对毛白杨生长与木材品质的遗传效应,共检测定到152个SNPs,与7个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DBH、V、HEC、HC、AC、LC、FW)组成了182对关联(P<2.62E-5)。其中24个SNPs表现出显着的显性效应(d/a>2)。利用ASE分析解析显性效应机制,发现受siRNA_cluster_32657调控的DMR_Chr02_24663250发生半甲基化,介导TCONS_00053467-MIK2同源基因的等位差异性表达,在TCONS_00053467对胸径和材积的显性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传喜[2](2020)在《人工林杨木解剖特征和物理性质变异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新近培育的早期抗虫性好、成活率高、干型好的十个速生杨树无性系为对象,在其生长量、抗病性能、制浆性能基础上,通过对无性系杨树解剖特征和物理性质的分析,比较不同无性系之间木材解剖性状的差异,比较不同无性系及不同部位的密度及气干和全干状态下的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等性能进行分析,探寻木材解剖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径向变异规律,从而提高杨树木材品质,为选育更为优良的无性系杨树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解剖和物理材性指标对比分析发现,十个杨树无性系中,南杨、丹红杨、中林46杨、50号杨、N179杨无性系材性较好,适合作为优良无性系进行推广。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十个无性系杨树纤维长度、导管长度、导管宽度、纤维比量、木射线比量和导管比量均值范围在975.61-1152.94μm、200-600μm、57.24-95.54μm、59.4-67.7%、10.2-15.9%、21.4-29.9%之间,弦向纤维宽度、胞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均值范围在15.38-19.84μm、11.22-15.90μm、3.14-4.36μm、59.22-81.00、0.23-0.41、0.72-0.82之间;径向纤维宽度、胞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均值范围在15.35-21.17μm、11.57-18.02μm、3.01-4.28μm、53.28-80.01、0.18-0.36、0.74-0.85之间。十个无性系杨树解剖性能径向上,纤维长度、导管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沿髓心向外,随着树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异趋势,弦向和径向状态下胞腔径、双壁厚、壁腔比、腔径比沿髓心向外呈现两种径向变异趋势,一是沿髓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异趋势,另一种是先略微减小后逐渐增加的变异趋势,总体变化波动不大。对十个无性系杨树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导管长度、导管宽度、胞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无性系、树种和年轮单因素影响下差异均在0.01水平上显着;在不同无性系和不同树种、不同树种和不同年轮、不同无性系和不同年轮两两之间双因素影响下差异均在0.01水平上显着;在无性系、树种和年轮三因素共同影响下差异在0.01水平上显着。(2)十个无性系杨树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均值范围在0.29-0.43 g·cm-3、0.35-0.51 g·cm-3、0.33-0.49 g·cm-3之间,气干状态下弦向干缩率、径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均值范围在4.60%-6.27%、1.44%-2.38%、6.17%-8.98%之间,全干状态下弦向干缩率、径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均值范围在7.27%-8.80%、2.59%-4.01%、10.12%-12.90%之间;气干干缩差异和全干干缩差异均值范围在2.25-3.44、2.03-2.95之间;微纤丝角均值范围在在16.35°-25.21°之间;十个无性系杨树物理在径向方向上,不同的杨树无性系呈现不同的变异趋势,总体树木的生长呈现波动状态,随着树龄的增长,越靠近树皮方向的的微纤丝角、密度及干缩性能更加优良。根据方差分析,在单因素无性系、树种和位置的影响下差异在0.01水平上显着,微纤丝角在年轮因素影响差异不显着,在双因素交互影响下,差异极显着,在无性系、树种、位置三因素共同作用下差异在0.01水平上显着。
李能[3](2017)在《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提出重组竹是我国竹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工业化产品之一,随着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美丽中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户外用重组竹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领域之一。开展户外重组竹制造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拓展重组竹应用范围、推动竹产业向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重组竹户外应用时,太阳光、水分、氧气等环境因子加速了材料的老化,严重影响了重组竹物理、化学性能,限制了重组竹利用范围,缩短了重组竹使用寿命。针对重组竹户外应用时的缺陷,本文开展了户外重组竹的最适合密度和最佳热处理工艺选择研究,并结合已有的户外重组竹生产工艺,制备出高耐候性的户外重组竹;采用BTZ-1(有机紫外吸收剂,苯并三唑)、乙酸乙酯、成膜物质等物质于户外重组竹表面构建“紫外屏蔽系统”,制成耐光老化重组竹,并对其老化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UV-Vis)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分析仪(TGA/DSC)、质谱仪(MS)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研究了密度对重组竹性能影响、热处理提高耐光老化性能机理以及耐光老化重组竹耐光老化性能。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密度对户外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和耐光老化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重组竹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力学性能和光老化时色度、表面润湿性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相对粗糙度和降低了尺寸稳定性。高密度对重组竹物理化学性能有利有弊,综合考虑普通户外重组竹密度为1.1 g/cm3最适合。(2)“热处理对酶解木质素性能影响”研究揭示了热处理提高木竹材料耐光老化机理。木质素热解生成的物质对紫外线吸光度降低是重组竹热处理改善其耐光老化性能的主要原因,此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户外重组竹热处理工艺的选择。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木质素失重率、色差呈现增大趋势,UV-Vis吸光度呈现降低的趋势。这表明,热处理时木质素发生了明显的热化学反应,木质素发色基团的增加导致木质素热处理后可见光吸光度及色差增加。FTIR和质谱分析结果证明了热处理时大分子木质素逐渐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高温热处理(220℃)形成的木质素小分子在户外应用时易受水、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流失,因此,户外重组竹热处理温度不适合太高,本研究认为户外重组竹热处理最适合温度为200℃左右,处理时间2-4 h。(3)采用BTZ-1、乙酸乙酯、无水酒精和成膜物质于基材表面构建了“紫外屏蔽系统”(耐光老化涂层),其具有良好的紫外光(UVA和UVB)屏蔽性(≥99%)和可见光透过率(≥90%)。光老化试验表明,该系统在保护基材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系统本身的老化速度。通过建模可以预测不同BTZ-1浓度和涂饰量时涂层的吸光度,通过控制BTZ-1浓度和涂饰量可以调控紫外屏蔽系统的屏蔽效果;基于上述模型可以计算有效保护基材的BTZ-1临界载药量,其值为1.82±0.05 g/m2。(4)将UV漆型“紫外屏蔽系统”应用于户外重组竹上制备得到耐光老化重组竹,其显着地提高了加速光老化时产品的色度、光泽度、表面润湿性等性能的稳定性,耐光老化重组竹光老化后色度、光泽度值仅为对照产品的52%、53%。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结果表明,耐光老化重组竹光氧化程度较对照试样明显降低。
李能[4](2017)在《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组竹是我国竹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工业化产品之一,随着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美丽中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户外用重组竹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领域之一。开展户外重组竹制造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拓展重组竹应用范围、推动竹产业向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重组竹户外应用时,太阳光、水分、氧气等环境因子加速了材料的老化,严重影响了重组竹物理、化学性能,限制了重组竹利用范围,缩短了重组竹使用寿命。针对重组竹户外应用时的缺陷,本文开展了户外重组竹的最适合密度和最佳热处理工艺选择研究,并结合已有的户外重组竹生产工艺,制备出高耐候性的户外重组竹;采用BTZ-1(有机紫外吸收剂,苯并三唑)、乙酸乙酯、成膜物质等物质于户外重组竹表面构建“紫外屏蔽系统”,制成耐光老化重组竹,并对其老化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UV-Vis)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分析仪(TGA/DSC)、质谱仪(MS)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研究了密度对重组竹性能影响、热处理提高耐光老化性能机理以及耐光老化重组竹耐光老化性能。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密度对户外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和耐光老化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重组竹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力学性能和光老化时色度、表面润湿性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相对粗糙度和降低了尺寸稳定性。高密度对重组竹物理化学性能有利有弊,综合考虑普通户外重组竹密度为1.1 g/cm3最适合。(2)“热处理对酶解木质素性能影响”研究揭示了热处理提高木竹材料耐光老化机理。木质素热解生成的物质对紫外线吸光度降低是重组竹热处理改善其耐光老化性能的主要原因,此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户外重组竹热处理工艺的选择。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木质素失重率、色差呈现增大趋势,UV-Vis吸光度呈现降低的趋势。这表明,热处理时木质素发生了明显的热化学反应,木质素发色基团的增加导致木质素热处理后可见光吸光度及色差增加。FTIR和质谱分析结果证明了热处理时大分子木质素逐渐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高温热处理(220℃)形成的木质素小分子在户外应用时易受水、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流失,因此,户外重组竹热处理温度不适合太高,本研究认为户外重组竹热处理最适合温度为200℃左右,处理时间2-4 h。(3)采用BTZ-1、乙酸乙酯、无水酒精和成膜物质于基材表面构建了“紫外屏蔽系统”(耐光老化涂层),其具有良好的紫外光(UVA和UVB)屏蔽性(≥99%)和可见光透过率(≥90%)。光老化试验表明,该系统在保护基材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系统本身的老化速度。通过建模可以预测不同BTZ-1浓度和涂饰量时涂层的吸光度,通过控制BTZ-1浓度和涂饰量可以调控紫外屏蔽系统的屏蔽效果;基于上述模型可以计算有效保护基材的BTZ-1临界载药量,其值为1.82±0.05 g/m2。(4)将UV漆型“紫外屏蔽系统”应用于户外重组竹上制备得到耐光老化重组竹,其显着地提高了加速光老化时产品的色度、光泽度、表面润湿性等性能的稳定性,耐光老化重组竹光老化后色度、光泽度值仅为对照产品的52%、53%。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结果表明,耐光老化重组竹光氧化程度较对照试样明显降低。
李艳艳[5](2015)在《红豆杉韧皮部分化、发育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豆杉(Taxus),也称紫杉,是裸子植物的一个属,包含至少14个种。紫杉醇(Taxol)是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提取到的天然抗肿瘤物质,是迄今为止最具抗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之一,但产量并不高(仅占树皮干重的0.01-0.02%)。虽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药源途径的研究上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伴随用于医疗的紫杉醇需求不断增加,紫杉醇的供求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论文以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研究材料,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剥皮后不同时期再生组织的基因表达模式,发掘参与维管组织形成的相关基因。利用RT-PCR方法从红豆杉树皮中克隆得到4个红豆杉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和3个APL(ALTERED PHLOEM DEVELOPMENT)基因的c DNA序列,筛选关键基因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初步揭示重要候选基因对维管组织尤其是韧皮部发育的影响,为培育韧皮部增多(树皮增厚)的转基因红豆杉植株提供理论依据和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红豆杉次生维管组织再生实验系统。显微组织观察发现,在红豆杉的次生维管组织再生过程中,韧皮部和形成层的再生并不需要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细胞状态,而是由未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及射线细胞分化而来。在红豆杉剥皮后的第24天出现了不连续的分生组织细胞,随后,维管形成层形成,进而开始分化出韧皮部和木质部。到第60天时,形成结构上完整的维管系统。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 Seq?2000)对红豆杉剥皮后不同时期再生组织进行的转录组测序分析,测序共得到165 557 061个Clean Reads,Clean Reads得到的测序总碱基数量为16.55 G;通过组装共得到不低于200 nt的224 010个Contigs。通过Trinity组装,共得到156 713个unigenes。这些unigenes对红豆杉维管组织分化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3.在红豆杉剥皮再生组织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LBD基因,并根据获得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4个红豆杉Tc LBDs基因。根据与拟南芥LBD家族同源性比对,分别命名为Tc LBs D1、Tc LBD6、Tc LBD11和Tc LBD15,序列分析表明这4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549 bp、687 bp、462 bp和540 bp,推测分别编码182个、228个、153个和179个氨基酸(AA)。这4个基因在N端存在着LBD类转录因子特有的LOB结构域,都属于第一类(class I)LBD基因。4.Tc LBDs的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Tc LBD1在茎和木质部(含形成层)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根、叶片和韧皮部(含形成层)中的表达量;Tc LBD6主要在根和茎中表达;Tc LBD11仅在根中表达量最低,其他组织部位均高表达;而Tc LBD15在根和韧皮部(含形成层)中表达量较高,其他组织表达量均低。其在红豆杉剥皮后不同时期再生组织间的表达模式显示,Tc LBD1与Tc LBD11基因表达量在红豆衫剥皮后6天时达到最高,整体呈上调表达;Tc LBD6与Tc LBD15表达水平在剥皮后18天后显着上调。5.我们筛选表达量显着变化的Tc LBD11与Tc LBD15基因,构建了过表达载体p BI121-Tc LBD11和p BI121-Tc LBD15。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c LBD11与Tc LBD15基因转化银腺杨84K和拟南芥。Tc LBD11-oe转基因杨树表现为韧皮部的发育受抑制,尤其韧皮纤维处于散乱分布。Tc LBD11-oe转基因拟南芥表型不正常,叶片矮化且卷曲,4周时簇生叶预示茎尖分生组织发育的改变,同时还延迟营养生长期,同时检测到At APL、At NAC45/86基因都是下调表达。Tc LBD15-oe转基因杨树的表型特征是植株的高度显着提高,茎部直径明显增粗并且次生韧皮部的厚度也显着增加。Tc LBD15-oe转基因拟南芥主茎增粗,同时检测了At APL、At NAC45/86与Tc LBD11的相互作用,除了At NAC45之外,其余基因都是下调表达。6.利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得到三个红豆杉Tc APLs基因的c DNA序列,分别命名为Tc APL1、Tc APL2和Tc APL3,序列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650bp、1341 bp和1167 bp,推测分别编码549个、446个和388个氨基酸,它们都包含保守的MYB结构域。研究发现,Tc APL1和Tc APL2两个基因主要在根、茎、叶片和韧皮部(含形成层)中均高表达;Tc APL3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根和木质部(含形成层)表达较低。在红豆杉剥皮后组织再生过程中,Tc APL1和Tc APL2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36 D下降最明显;Tc APL3的表达则在整个组织再生过程中被抑制。
张杰[6](2013)在《拉丁美洲红木类木材识别特征量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拉丁美洲5种酸枝类红木木材的识别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和六种其他产地地区酸枝类木材进行对比,得出了拉丁美洲五种酸枝类木材表面特征和构造特征的特点,并得出鉴别拉丁美洲五种酸枝类红木木材的方法。(1)拉丁美洲5种酸枝类红木木材色空间特征的分布范围为:L*为29~48,a*为5~16,b*为13~23,V为1~4,H为1Y~8YR,C为5~12,11种酸枝类木材色空间特征的分布范围为:L*为29~48,a*为3~22,b*为3~23,V为1~4,H为1Y~9YR,C为2~16。拉丁美洲5种酸枝类红木木材中有3种分布在Y色调内,即黄色色调内,两种分布在YR色调内,即黄红色调;11种酸枝类木材中,绝大部分分布在YR色调,整体颜色偏向黑色、暗色。(2)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米制明度L*与H呈正相关;米制红绿色轴色品指数a*与V、H呈负相关,与C成正相关;米制黄蓝轴色品指数b*与色饱和度C及色调H呈正相关;明度V与色调H呈正相关。(3)Ward聚类分析将11种酸枝类木材分成了四类: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交趾黄檀、黑黄檀、微凹黄檀和中美洲黄檀归为一类,欧氏距离为10;卢氏黑黄檀和东非黑黄檀归为一类,欧氏距离为1.8;巴里黄檀和奥氏黄檀欧氏距离为2.2;伯利兹黄檀单独归为一类。(4)11种酸枝类木材中,平行于纹理入射条件下的光泽度测量值GZL范围是2.64%~13.95%,垂直于纹理入射条件下的光泽度测量值GZT范围是2.52%~8.61%,且同种木材的GZL大于GZT。拉丁美洲地区酸枝类红木木材的GZL和GZT总体小于其他地区酸枝类木材的GZL和GZT,说明拉丁美洲地区酸枝类红木木材内含物较少。酸枝类木材光泽度测量值GZL大于GZT,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木材的各项异性。11种酸枝类木材中,红酸枝木类和黑酸枝木类GZL和GZT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其中黑酸枝木类GZL和GZT的线性相关性更为明显。(5)拉丁美洲5种红木类木材中管孔平均弦径从大到小分别为中美洲黄檀、绒毛黄檀、微凹黄檀、伯利兹黄檀和赛州黄檀;分布密度从到大小分别为赛州黄檀、伯利兹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和微凹黄檀;面积百分比从大到小分别为赛州黄檀、伯利兹黄檀、绒毛黄檀、微凹黄檀和中美洲黄檀。通过横切面管孔的分布,可以将5种木材中的赛州黄檀和伯利兹黄檀区分开来。(6)拉丁美洲5种酸枝类红木木材中伯利兹黄檀木射线平均高度最高,为9-10个细胞,赛州黄檀最低,为5-6个细胞;微凹黄檀为单列射线,中美洲黄檀和伯利兹黄檀以单列为主,双列稀见及可见;绒毛黄檀木射线以2列3列为主,1,,4列可见。分布密度皆为16-17根/mm。通过木射线可将拉丁美洲5种酸枝类木材彼此区分开,但不能与其他地区酸枝类木材区分开。(7)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轴向薄壁组织以星散聚合状为主,离管带状、环管束状可见,能将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与除去东非黑黄檀之外的其他酸枝红木类木材区分开来。(8)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与其他产地的酸枝类木材密度在0.96g/cm3—1.18g/cm3之间,密度较大,且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着。(9)4种不同产地的微凹黄檀轴向薄壁组织均为星散聚合状;巴拿马微凹黄檀与墨西哥微凹黄檀出现较大比例双列木射线,可能是木材出现变异或者是该两种树种为其他黄檀属树种。墨西哥微凹黄檀密度比其他黄檀属木材密度大。(10)综合表面特征、管孔特征、木射线特征和轴向薄壁组织特征,可以将5种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同其他酸枝类木材完全区分开来。
刘正祥[7](2013)在《沙枣对氯化钠和硫酸钠胁迫差异性响应的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盐渍土面积广大、类型复杂多样的现状,本论文以北方生态脆弱区造林绿化先锋树种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为对象,在温室盆栽和溶液培养控制试验条件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SIET)并结合其他常规仪器与方法,系统研究和对比分析了2种盐(NaCl和Na2SO4)胁迫下沙枣的(1)盐害症状、生长表现和耐盐性;(2)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与CO2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3)盐离子(Na+、Cl-、SO42-)的吸收、运输与分配,以及K+、Ca2+、Mg2+、NO3--N、P等矿质营养状况;以及(4)粒子流(Na+、K+、H+)的轴向、稳态和原初动态变化。基于上述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本论文验证了沙枣的耐盐性并量化了其耐盐阈值,探讨了沙枣的盐适应机制,揭示了沙枣对NaCl和Na2SO4胁迫具有差异性响应的光合生理、离子代谢生理以及电生理学机制,旨在为沙枣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适应不同盐碱地类型新种质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为不同类型盐碱地生物治理中植物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盐胁迫对沙枣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经NaCl和Na2SO4胁迫后,沙枣幼苗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叶片脱落、枯黄等典型盐害症状,幼苗的株高、基径与侧枝生长、叶片生长参数、各组织以及全株生物量累积均低于或显着低于对照。随胁迫溶液中[Na+]的升高,上述盐害症状呈现出加剧的趋势,各生长参数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根生物量分配百分比和根冠比值则呈增加的趋势。2. Na2SO4胁迫下沙枣的耐盐性强于NaCl胁迫。在相同[Na+](均为100或200mmol· L-1)条件下,与NaCl胁迫相比,Na2SO4胁迫沙枣的盐害症状较轻、生长表现较好、耐受性较强,且植株的盐害率、生长抑制效应、耐盐性在NaCl和Na2SO4之间的差异随盐胁迫的加剧呈增大的趋势。沙枣耐盐性很强,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的生长临界钠离子浓度(C50)分别为180和280mmol· L-1。3.盐胁迫显着降低了沙枣的光合能力。与对照相比,2种盐胁迫均显着降低了沙枣的Pn、Gs、Ci、Tr和LUE,增大了Ls和WUE,且Pn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盐胁迫对沙枣光合作用和叶片功能参数的影响最终反映到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累积上。在等[Na+]条件下,NaCl胁迫对沙枣光合作用的抑制效应显着强于Na2SO4胁迫;与NaCl胁迫相比,沙枣幼苗在Na2SO4胁迫下具有更高的最大光合能力、光能转化效率和Rubisco羧化效率,更为宽泛的CO2利用域,对光的生态适应性也更强。4.沙枣的盐(NaCl)适应机制为根系拒盐和冠组织耐盐。盐胁迫改变了植株体内Na+和Cl-的分配格局,200mmol· L-1NaCl胁迫沙枣根和叶中聚积的Na+分别占全株Na+净累积量的36.2%和42.3%,而叶中聚积的Cl-占全株Cl-净累积量的58.9%,并显着提高了根系向叶片选择性运输K+、Ca2+的能力。200mmol· L-1NaCl胁迫沙枣茎[Na+]、叶[Na+]、冠Na+净累积量以及JNa+shoot分别是对照植株的7.22、9.58、5.45和5.36倍,而茎[Cl-]、叶[Cl-]、冠Cl-净累积量以及JCl-shoot分别是对照的2.27、3.70、2.03和2.01倍,但植株仍正常生长,叶片并未呈现出典型的盐害症状、肉质化特征和避盐机制。5.沙枣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具有不同的盐适应机制和矿质营养状态。在200mmol· L-1等[Na+]条件下,NaCl胁迫植株将更大比例的Na+滞留、聚积在根系和叶片中;而Na2SO4胁迫植株将更大比例的Na+滞留、限制在茎组织中,从而维持了较好的K+-Na+平衡。NaCl胁迫植株叶片是Cl-净累积量最大的组织和Cl-分配的主要组织(约占全株Cl-净累积量的60%);而Na2SO4胁迫幼苗吸收的SO42-主要聚集、限制在根系中(约占全株SO42-净累积量的50%),叶片[SO42-]仍维持在对照水平;NaCl胁迫植株对Cl-的吸收或运输速率远大于Na2SO4胁迫幼苗对SO42-的吸收或输运速率。NaCl胁迫对沙枣吸收NO3--N、P等矿质营养的抑制效应显着强于Na2SO4胁迫。6.粒子流的短期响应机制和原初响应机制具有盐类型差异性。盐胁迫改变了沙枣根系的显微组织结构,根系粒子流测定的最佳扫描位置为距离根尖约600μm(对照/50mmol· L-1Na2SO4胁迫植株)和300450μm范围内(100mmol· L-1NaCl胁迫植株)。经对照、Na2SO4和NaCl胁迫24h,根系稳态Na+、K+均为外流,其中,K+流速在对照和Na2SO4胁迫之间无显着差异,且均显着低于NaCl胁迫,而Na+流速在3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对于稳态H+,对照幼苗为内流,而Na2SO4和NaCl胁迫幼苗均为外流,且Na2SO4胁迫的流速显着低于NaCl胁迫。不同化学试剂或试剂组合(Na2SO4、NaCl、Choline Cl以及Na2SO4+Choline Cl)瞬时胁迫后初始5min以及约25min时间域内,沙枣根系平均K+、H+流速具有较大差异,且2种离子流速在Na2SO4与NaCl胁迫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总之,本研究证实,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沙枣幼苗根系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结构以及短期(24h)和原初(1025min)Na+、K+、H+粒子流动态交换特性,从而使得植株在长期(30d)盐胁迫下具有不同的离子组织区隔化水平和矿质营养状态,继而抑制幼苗叶片生长、降低叶片的光合能力并影响到光合机构的正常运转,这些最终均反映到植株的生长表现和生物量累积上,即使得沙枣在NaCl和Na2SO4胁迫之间具有不同的耐盐性。
仝艳锋[8](2011)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升温的社会环境下,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作为特色明显、原始记录性强的文化遗产,应该受到重视并且给予重点保护。本论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存现状,论述其形成工艺、耐久性和各种微观形态、外观特征,总结影响档案文献遗产的各种外界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构建保护体系,提出各种技术性的保障措施,并且对具体组织实施的方案给予探索。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和研究局限等。云南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档案文献,使云南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出现了大量的流失和老化变质。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管理方法,构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体系,研究适用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和保护策略势在必行。在保护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载体材料的特性出发,结合其生存状态,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对云南省亟需保护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材料、保存环境等内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涵盖保护技术和保护管理的系统化保护策略,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第二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从遗产概念的发展和档案文献概念的变迁来引出档案文献遗产这一中心事物,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解释,界定本文研究的档案文献遗产范围。在此基础上,从形成者、形成条件、保管机构等方面来界定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按照民族、载体、形式、时间、记载内容等标准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类,并对其目前的国际、国内和省内典藏状况分别叙述和分析。第三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形成与其耐久性分析探讨档案文献遗产载体材料如纸张材料、石刻材料、贝叶材料、金属材料、陶土材料、木质材料、纺织物材料和其它各种材料的性质特征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这些材料的结构成分、生产过程等;档案文献遗产形成工艺如书写材料和书写形式,涂饰材料和刻划方式,绘画材料和绘画方式,铸造方式,雕刻方式,文献装帧形式等与档案文献遗产耐久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形态变迁分析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形态的变迁从外部形态、微观结构、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等四方面予以叙述,其中包括载体材料、字迹材料等对象。第五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依次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内容涉及时间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保管条件和技术保障等各种因素。第六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体系构建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体系,内容包括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与监控调整,全面普查的适用标准、技术方法、评价判断,分级保护的方法与评估,宏观环境、保管条件、科研工作、工作人员、传承人员、民众保护意识等基础性保护体系的实现。第七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技术保障提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技术保障措施,即保管过程中的前端预防控制技术、档案文献损害后的抢救修复技术、档案文献信息内容的转移技术、档案文献原件载体的替代利用技术,以及特种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第八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策略实施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具体组织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常设专管机构、专家委员会、部门间协同合作的组织体制,改善宏观管理政策、技术标准规范、培养科研人员、扶持培养传承人员等社会环境,全面普查、综合定级、保管、修复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病害原貌、典藏环境、修复过程为主的信息化建设,并对保护信息给以动态化管理。
管雪梅[9](2011)在《木材仿珍贵材染色计算机智能配色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颜色是决定消费者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木制品的装饰作用和产品价值,实现人工林木材的高效利用,需要通过染色技术改良劣质材。木材染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配色,其对染色后木材的颜色质量至关重要。在确定工艺的情况下,将计算机智能配色的方法用于木材染色配色过程中,加快染料配方生成的速度,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本研究以东北常见针叶材(樟子松)和阔叶材(大青杨)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其染色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传统计算机配色模型和利用智能决策手段对木材染色颜色配方的预测问题。具体包括,通过测定樟子松和大青杨单板解剖构造与染色效果的相关指标,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木材染色效果的主要解剖因子。其二,利用计算机配色技术中的三刺激值法,对仿珍贵材贵木材染料配方的调配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三,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配方预测模型,并利用仿珍贵材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初步说明了智能算法对于木材染色配方预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基于隐层节点改进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运用到配方预测中。其四,根据已确定的影响木材染色效果的解剖特性,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输入增加了解剖特性,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基于改进隶属度函数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五,建立了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木材染色配方预测模型。最后,将以上方法运用C语言实现,建立了木材染色配方预测平台,对于工业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结果:(1)分析了染色工艺各参数对樟子松的表面色差的影响,确定染色工艺为:染料浓度为1%,渗透剂JFC浓度为0.1%、纯碱浓度为2%.NaCl浓度为1.5%、温度为85℃、染色时间60min、固色时间40 min、浴比17:1。(2)确定了影响樟子松木材染色效果的主要解剖因子为:管胞比量、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和晚材管胞长度等因子;影响大青杨木材染色效果的主要解剖因子为:木材的早材导管直径、早材纤维长度、导管比量、木纤维比量和木射线比量。(3)利用计算机配色技术中的三刺激值法,得到樟子松单板染珍贵材的染料浓度配比分别是,仿鸡翅木(早材):活性艳红X-3B为0.137%;活性黄X-R为0.229%;活性蓝X-R为0.042%。仿鸡翅木(晚材):活性艳红X-3B为0.176%;活性黄X-R为0.256%;活性蓝X-R为0.165%。仿花梨木(早材):活性艳红X-3B为0.117%;活性黄X-R为0.306%;活性蓝X-R为0.077%。仿花梨木(晚材):活性艳红X-3B为0.162%;活性黄X-R为0.459%;活性蓝X-R为0.062%;利用大青杨单板染珍贵材的染料浓度配比分别是,仿紫檀:活性艳红X-3B为0.146%;活性黄X-R为0.184%;活性蓝X-R为0.037%。仿黑酸枝:性艳红X-3B为0.361%:活性黄X-R为0.612%;活性蓝X-R为0.179%。仿黑胡桃:性艳红X-3B为0.269%;活性黄X-R为0.203%;活性蓝X-R为0.074%;仿柚木:性艳红X-3B为0.122%;活性黄X-R为0.417%;活性蓝X-R为0.088%。(4)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配方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樟子松的两种颜色空间仿珍贵材效果比较,L*a*b*空间与CMY空间的收敛速度差别不大,而仿珍贵材得到的平均误差有较大差别,分别是0.98%和1.81%,综合考虑确定L*a*b*空间作为研究樟子松的研究对象;大青杨的两种颜色空间仿珍贵材效果比较,L*a*b*空间与CMY空间的收敛速度差别较大,分别是1666步和610步,选取CMY空间为研究大青杨的颜色空间对象。从仿珍贵材珍贵材的数据来看,输出数据不是十分理想,最大误差达到8.24%。(5)基于RBF模型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隐层节点改进的RBF神经网络模型,此模型的改进有效的解决了原来模型熟练速度较慢的问题,樟子松分析模型189步可以收敛,大青杨模型137步就收敛了,速度几乎可以达到在线训练的标准。从模型精度看,大青杨模型精度有所改善,但改善不多,樟子松模型没什么改变,甚至有所下降,所以此模型的改进对于精度的改善不大。从仿珍贵材的数据来看,精度有所改善,最大误差为4.36%,说明此模型的范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改善。(6)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配方预测模型,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基于改进隶属度函数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樟子松和大青杨模型的误差都有所改善,分别是0.68%和0.62%,结果理想,从模型对仿珍贵材的配方预测效果来看,误差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最大误差为1.90%,基本可以接受。(7)提出了利用动态模糊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D-FNN),并提出一种适合木材染色配方预测的D-FNN模型及学习算法,结果显示,模型运行速度较快,且参数设置较容易,不需要过多的去设置模糊条件,大大节省了时间。从模型对仿珍贵材的配方预测效果来看,误差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最大误差也只有1.25%,说明模型的范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徐杰[10](2011)在《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微生物使其降解转化为饲料、能源和化工原料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黑龙江省3个水稻主产区采集27份土壤样品,通过刚果红染色平板初筛;液体摇瓶发酵纤维素酶活测定;水稻秸秆失重率测定;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酶活性检测等多重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对水稻秸秆有较好降解效果的放线菌菌株C-5,该菌株同时具有多种木质纤维素酶活性。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C-5鉴定为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测定了灰略红链霉菌C-5对水稻秸秆降解过程中,水稻秸秆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和纤维素酶活、半纤维素酶活的连续变化。发酵后,水稻秸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得到了有效降解,粗纤维含量明显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均可以在大部分发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灰略红链霉菌C-5对水稻秸秆的生物降解过程,分析表明,水稻秸秆中含有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有机硅化物等成分,降解后生成了碳酸盐、硅酸盐和多糖类物质;羧基在发酵过程中以羧酸盐形式存在,一些无机阳离子形成碳酸盐。对水稻秸秆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灰略红链霉菌C-5对水稻秸秆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氧化作用,发生在木质素单元结构侧链Cα的氧化及Cα-Cβ键的氧化断裂;脂肪醚键发生断裂,苯环侧链的短链脂肪烃被降解;甲氧基含量明显增加,氢醌类物质形成;愈疮木基型木质素的降解程度高于紫丁香基型木质素的降解程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水稻秸秆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在生物降解初期,菌丝通过水稻秸秆端部侵入内部,并在薄壁细胞的腔内繁殖,薄壁细胞开始分解,蜡质-硅化层明显变薄;当菌体大量繁殖后,维管束组织和部分厚壁组织开始降解;降解试验结束时,水稻秸秆的完整结构被严重破坏,薄壁组织被全部降解,蜡质-硅化层大部分也被降解破坏,只剩下部分高度木质化的表皮组织。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灰略红链霉菌C-5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浓度、氮源浓度、pH和培养温度对CMCase活力的影响均为极显着,碳源浓度是影响CMCase活力的关键性因子;较高浓度的碳源对合成纤维素酶更为有利,外加有机氮源豆饼粉对产纤维素酶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较低浓度的氮源比较高浓度的氮源更能促进纤维素酶的合成;31℃和pH7.5是产酶最佳温度与酸碱度;菌株C-5在最佳产酶条件下的最佳产酶时间为发酵的414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基金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引言 |
| 1 文献绪论 |
| 1.1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代谢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
| 1.1.1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
| 1.1.2 细胞分裂素的代谢 |
| 1.1.3 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 |
| 1.1.4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 植物响应细胞分裂素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
| 1.2.1 细胞分裂素响应的转录调控 |
| 1.2.2 细胞分裂素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 |
| 1.3 植物代谢组学 |
| 1.3.1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概况 |
| 1.3.2 植物代谢组学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 1.3.3 植物代谢物的遗传变异 |
| 1.4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 1.4.1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 1.4.2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关联分析研究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毛白杨种质资源群体植物激素代谢组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毛白杨材料来源 |
| 2.1.2 样品提取及LC-MS/MS代谢数据测定 |
| 2.1.3 代谢性状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植物激素类代谢物在毛白杨种质资源群体中的遗传变异 |
| 2.2.2 毛白杨激素类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3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毛白杨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外源细胞分裂素最佳处理浓度筛选 |
| 3.1.3 外源细胞分裂素处理 |
| 3.1.4 毛白杨生理指标测定 |
| 3.1.5 毛白杨光合指标测定 |
| 3.1.6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6-BA对毛白杨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2.2 6-BA对毛白杨光合指标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4 毛白杨响应外源细胞分裂素的转录调控作用解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毛白杨转录组测序 |
| 4.1.3 毛白杨sRNA测序 |
| 4.1.4 毛白杨重硫酸氢盐测序 |
| 4.1.5 6-BA响应基因的鉴定 |
| 4.1.6 6-BA响应lncRNA的鉴定及其靶基因预测 |
| 4.1.7 6-BA响应24nt-siRNA的鉴定 |
| 4.1.8 6-BA响应等位特异性表达(ASE)位点鉴定 |
| 4.1.9 6-BA响应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的鉴定 |
| 4.1.10 CpG位点的分型 |
| 4.1.11 Gene ontology(GO)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响应6-BA基因的发现及表达分析 |
| 4.2.2 响应6-BA的 lncRNA的表达模式解析 |
| 4.2.3 响应6-BA的 lncRNA靶基因的预测和功能分析 |
| 4.2.4 响应6-BA的24nt-siRNA表达模式解析 |
| 4.2.5 响应6-BA的等位不平衡表达(ASE)分析 |
| 4.2.6 响应6-BA的DNA甲基化变异解析 |
| 4.2.7 响应6-BA的DMR分析 |
| 4.2.8 响应6-BA的 DMRs对转录调控与ASE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3.1 毛白杨响应6-BA的ASE位点鉴定 |
| 4.3.2 毛白杨DNA甲基化对等位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细胞分裂素转录调控通路的构建和特征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及上游调控元件的鉴定 |
| 5.1.2 外源细胞分裂素响应基因的鉴定 |
| 5.1.3 细胞分裂素候选基因集的SNP检测 |
| 5.1.4 核苷酸多样性检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元件的鉴定 |
| 5.2.2 响应外源细胞分裂素基因的鉴定 |
| 5.2.3 候选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检测 |
| 5.2.4 候选基因的连锁不平衡检测 |
| 5.3 讨论 |
| 5.3.1 细胞分裂素通路基因上游调控因子的鉴定 |
| 5.3.2 候选基因的遗传变异及连锁不平衡 |
| 5.4 小结 |
| 6 细胞分裂素候选基因的遗传调控解析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群体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 6.1.2 群体基因型检测 |
| 6.1.3 群体代谢组检测 |
| 6.1.4 群体生长及木材品质性状测定 |
| 6.1.5 关联分析 |
| 6.1.6 eQTL作图 |
| 6.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候选基因多组学代谢网络构建 |
| 6.2.2 基于多组学的细胞分裂素代谢调控研究 |
| 6.2.3 候选基因对毛白杨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 |
| 6.3 讨论 |
| 6.3.1 候选基因的遗传变异对植物激素代谢的调控 |
| 6.3.2 多组学分析对毛白杨植物激素代谢的研究 |
| 6.3.3 WRKY转录因子的功能解析 |
| 6.3.4 候选基因对毛白杨生长和木材品质的显性调控作用 |
| 6.4 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人工林木材解剖性质研究现状 |
| 1.2.2 人工林木材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实验研究内容 |
| 1.3.3 实验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3.4 论文整体框架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试材采集 |
| 2.1.2 实验材料的干燥与解锯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解剖特征 |
| 2.2.2 物理性质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十个无性系杨树解剖性质研究 |
| 3.1.1 年轮宽度和纤维长度分析 |
| 3.1.2 纤维宽度分析 |
| 3.1.3 胞腔径分析 |
| 3.1.4 双壁厚分析 |
| 3.1.5 长宽比分析 |
| 3.1.6 壁腔比分析 |
| 3.1.7 腔径比分析 |
| 3.1.8 导管长度分析 |
| 3.1.9 导管宽度分析 |
| 3.1.10 导管频率分析 |
| 3.1.11 解剖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2 十个无性系杨树物理性质研究 |
| 3.2.1 基本密度分析 |
| 3.2.2 气干密度分析 |
| 3.2.3 全干密度分析 |
| 3.2.4 气干干缩率分析 |
| 3.2.5 全干干缩率分析 |
| 3.2.6 干缩差异分析 |
| 3.2.7 微纤丝角分析 |
| 3.2.8 物理指标相关性研究分析 |
| 4 结论 |
| 4.1 木材解剖性质 |
| 4.2 木材物理性质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户外重组竹研究进展 |
| 1.2.1.1 户外重组竹应用范围 |
| 1.2.1.2 户外重组竹制造工艺 |
| 1.2.1.3 户外重组竹理化性能 |
| 1.2.1.4 户外重组竹防霉防腐 |
| 1.2.2 重组竹耐光老化技术研究进展 |
| 1.2.2.1 无机紫外吸收剂 |
| 1.2.2.2 有机紫外吸收剂 |
| 1.2.2.3 木蜡油 |
| 1.2.2.4 化学改性 |
| 1.2.2.5 其他处理方法 |
| 1.2.3 研究评述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 |
| 2 密度及热处理工艺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 |
| 2.1 密度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 |
| 2.1.1 引言 |
| 2.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2.1 材料与设备 |
| 2.1.2.2 户外重组竹制备 |
| 2.1.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价 |
| 2.1.2.4 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 |
| 2.1.2.5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
| 2.1.2.6 颜色测定 |
| 2.1.2.7 光泽度测定 |
| 2.1.2.8 表面粗糙度测定 |
| 2.1.2.9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2.1.3 结果与分析 |
| 2.1.3.1 SEM分析 |
| 2.1.3.2 物理力学性能 |
| 2.1.3.3 吸水性能 |
| 2.1.3.4 表面性能 |
| 2.1.3.5 润湿性能 |
| 2.1.4 小结 |
| 2.2 热处理对酶解木质素性能影响 |
| 2.2.1 引言 |
| 2.2.2 材料与方法 |
| 2.2.2.1 材料与设备 |
| 2.2.2.2 方法 |
| 2.2.3 结果与讨论 |
| 2.2.3.1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失重率变化 |
| 2.2.3.2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色度变化 |
| 2.2.3.3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UV-Vis吸光度变化 |
| 2.2.3.4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化学基团变化 |
| 2.2.3.5 热重分析 |
| 2.2.3.6 质谱分析 |
| 2.2.4 小结 |
| 3 重组竹用紫外屏蔽系统构建与屏蔽效果调控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与设备 |
| 3.2.1.1 材料 |
| 3.2.1.2 设备 |
| 3.2.2 有机紫外吸收剂涂料制备 |
| 3.2.3 涂层制备(“紫外屏蔽系统”构建) |
| 3.2.4 耐光老化涂料粘度 |
| 3.2.5 涂层厚度与质量 |
| 3.2.6 涂层光谱分析 |
| 3.2.7 涂层户外老化 |
| 3.2.8 涂层傅里叶红外分析 |
| 3.2.9 涂层热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粘度、干膜厚度及涂饰量间的关系 |
| 3.3.2 光谱分析 |
| 3.3.3 BTZ-1临界载药量计算 |
| 3.3.4 FTIR光谱分析 |
| 3.3.5 热重分析 |
| 3.4 小结 |
| 4 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及性能表征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与设备 |
| 4.2.1.1 材料 |
| 4.2.1.2 设备 |
| 4.2.2 户外重组竹制备 |
| 4.2.3 耐光老化涂料及对照涂料制备 |
| 4.2.4 耐光老化重组竹及对照试样制备 |
| 4.2.5 玻璃试样制备 |
| 4.2.6 加速老化 |
| 4.2.7 色度分析 |
| 4.2.8 光泽度分析 |
| 4.2.9 漆膜附着力 |
| 4.2.10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4.2.11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分析 |
| 4.2.12 玻璃试样光谱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色度分析 |
| 4.3.2 光泽度分析 |
| 4.3.3 漆膜附着力 |
| 4.3.4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4.3.4.1 接触角 |
| 4.3.4.2 表面自由能 |
| 4.3.5 ATR分析 |
| 4.3.6 BTZ-1流失性初步研究 |
| 4.4 小结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户外重组竹研究进展 |
| 1.2.1.1 户外重组竹应用范围 |
| 1.2.1.2 户外重组竹制造工艺 |
| 1.2.1.3 户外重组竹理化性能 |
| 1.2.1.4 户外重组竹防霉防腐 |
| 1.2.2 重组竹耐光老化技术研究进展 |
| 1.2.2.1 无机紫外吸收剂 |
| 1.2.2.2 有机紫外吸收剂 |
| 1.2.2.3 木蜡油 |
| 1.2.2.4 化学改性 |
| 1.2.2.5 其他处理方法 |
| 1.2.3 研究评述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 |
| 2 密度及热处理工艺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 |
| 2.1 密度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 |
| 2.1.1 引言 |
| 2.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2.1 材料与设备 |
| 2.1.2.2 户外重组竹制备 |
| 2.1.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价 |
| 2.1.2.4 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 |
| 2.1.2.5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
| 2.1.2.6 颜色测定 |
| 2.1.2.7 光泽度测定 |
| 2.1.2.8 表面粗糙度测定 |
| 2.1.2.9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2.1.3 结果与分析 |
| 2.1.3.1 SEM分析 |
| 2.1.3.2 物理力学性能 |
| 2.1.3.3 吸水性能 |
| 2.1.3.4 表面性能 |
| 2.1.3.5 润湿性能 |
| 2.1.4 小结 |
| 2.2 热处理对酶解木质素性能影响 |
| 2.2.1 引言 |
| 2.2.2 材料与方法 |
| 2.2.2.1 材料与设备 |
| 2.2.2.2 方法 |
| 2.2.3 结果与讨论 |
| 2.2.3.1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失重率变化 |
| 2.2.3.2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色度变化 |
| 2.2.3.3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UV-Vis吸光度变化 |
| 2.2.3.4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化学基团变化 |
| 2.2.3.5 热重分析 |
| 2.2.3.6 质谱分析 |
| 2.2.4 小结 |
| 3 重组竹用紫外屏蔽系统构建与屏蔽效果调控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与设备 |
| 3.2.1.1 材料 |
| 3.2.1.2 设备 |
| 3.2.2 有机紫外吸收剂涂料制备 |
| 3.2.3 涂层制备(“紫外屏蔽系统”构建) |
| 3.2.4 耐光老化涂料粘度 |
| 3.2.5 涂层厚度与质量 |
| 3.2.6 涂层光谱分析 |
| 3.2.7 涂层户外老化 |
| 3.2.8 涂层傅里叶红外分析 |
| 3.2.9 涂层热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粘度、干膜厚度及涂饰量间的关系 |
| 3.3.2 光谱分析 |
| 3.3.3 BTZ-1 临界载药量计算 |
| 3.3.4 FTIR光谱分析 |
| 3.3.5 热重分析 |
| 3.4 小结 |
| 4 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及性能表征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与设备 |
| 4.2.1.1 材料 |
| 4.2.1.2 设备 |
| 4.2.2 户外重组竹制备 |
| 4.2.3 耐光老化涂料及对照涂料制备 |
| 4.2.4 耐光老化重组竹及对照试样制备 |
| 4.2.5 玻璃试样制备 |
| 4.2.6 加速老化 |
| 4.2.7 色度分析 |
| 4.2.8 光泽度分析 |
| 4.2.9 漆膜附着力 |
| 4.2.10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4.2.11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分析 |
| 4.2.12 玻璃试样光谱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色度分析 |
| 4.3.2 光泽度分析 |
| 4.3.3 漆膜附着力 |
| 4.3.4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 |
| 4.3.4.1 接触角 |
| 4.3.4.2 表面自由能 |
| 4.3.5 ATR分析 |
| 4.3.6 BTZ-1 流失性初步研究 |
| 4.4 小结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 1.2.1 维管组织形成层的结构 |
| 1.2.2 维管组织的形态建成 |
| 1.2.3 创伤系统为研究次生维管组织发育提供一个模式 |
| 1.2.4 LBD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红豆杉次生维管组织再生系统的建立及再生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红豆杉剥皮后次生维管系统再生 |
| 2.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红豆杉TcLBDs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过表达载体构建 |
| 3.1.4 农杆菌(GV3101)的转化 |
| 3.1.5 遗传转化杨树 84K及转化苗DNA的提取 |
| 3.1.6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与转化苗DNA的提取 |
| 3.1.7 转基因植株的的检测 |
| 3.2 结果分析 |
| 3.2.1 RNA提取和检测 |
| 3.2.2 基因克隆 |
| 3.2.3 TcLBDs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分析 |
| 3.2.4 TcLBDs蛋白序列保守结构域及进化树分析 |
| 3.2.5 TcLBDs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 3.2.6 TcLBDs基因在剥皮再生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 3.2.7 植物过表达载体pBI121-TcLBD11和pBI121-Tc LBD15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 3.2.9 转基因杨树荧光定量PCR检测 |
| 3.2.10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移栽 |
| 3.2.11 TcLBD11-oe与TcLBD15-oe转基因杨树的形态特征及茎部发育分析 |
| 3.2.12 T3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RNA表达检测 |
| 3.2.13 T3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与韧皮部发育有关转录因子的检测 |
| 3.2.14 T3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形态及组织结构观察 |
| 3.3 讨论 |
| 3.3.1 TcLBDs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 3.3.2 TcLBDs基因的表达 |
| 3.3.3 TcLBD11基因转化研究 |
| 3.3.4 TcLBD15基因转化研究 |
| 3.3.5 TcLBD11与TcLBD15相互作用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红豆杉TcAPLs基因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模式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
| 4.1.2 方法 |
| 4.2 结果分析 |
| 4.2.1 基因克隆 |
| 4.2.2 TcAPLs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2.3 TcAPLs进化树分析 |
| 4.2.4 TcAPLs基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 4.2.5 TcAPLs基因在剥皮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木材表面特性的研究现状 |
| 1.2.2 木材构造及其量化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4.1 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表面特性的研究 |
| 1.4.2 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宏观与微观特征构造的研究 |
| 1.4.3 构造特征量化的研究 |
| 1.4.4 密度的对比与研究 |
| 1.5 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拉丁美洲酸枝类红木木材表面特性的研究 |
| 2.1 色度学基础 |
| 2.1.1 色度学理论简介 |
| 2.1.2 表色系统简介 |
| 2.2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材色 |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3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光泽度 |
|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构造特征的研究 |
| 3.1 木材的构造特征 |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设备及试剂 |
| 3.3 试验步骤与方法 |
| 3.3.1 宏观构造特征的研究 |
| 3.3.2 微观构造特征的研究 |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构造特征量化的研究 |
| 4.1 木材构造特征量化的方法 |
| 4.1.1 体视显微术法 |
| 4.1.2 计算机软件测量法 |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试验方法 |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3.1 拉丁美洲 5 种酸枝类木材管孔特征 |
| 4.3.2 拉丁美洲 5 种酸枝类木材木射线特征 |
| 4.3.3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特征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拉丁美洲酸枝类木材的密度特征 |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产地微凹黄檀构造与密度特征的对比研究 |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6.2.1 不同产地微凹黄檀微观构造的研究 |
| 6.2.2 四种不同产地微凹黄檀密度差异的研究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 1.2.1 我国盐渍土的类型与分布 |
| 1.2.2 植物对 NaCl 和 Na_2SO_4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
| 1.2.3 沙枣耐盐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生长及其耐盐性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材料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盐处理下沙枣幼苗的盐害症状 |
| 2.3.2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株高和基径生长的影响 |
| 2.3.3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侧枝生长的影响 |
| 2.3.4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根生长的影响 |
| 2.3.5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功能叶生长的影响 |
| 2.3.6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 2.3.7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相对生物量的影响 |
| 2.3.8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耐盐阈值 |
| 2.4 讨论 |
| 2.4.1 NaCl 和 Na_2SO_4胁迫对沙枣幼苗生长的差异性抑制效应 |
| 2.4.2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耐盐阈值 |
| 2.4.3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耐盐性差异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光合特性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供试材料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 3.3.2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气孔限制值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3.3 沙枣幼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 3.3.4 不同盐处理沙枣幼苗光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
| 3.3.5 不同盐处理沙枣幼苗 CO_2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
| 3.3.6 沙枣幼苗生长与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盐胁迫对沙枣幼苗光合能力的影响 |
| 3.4.2 NaCl 和 Na_2SO_4胁迫对沙枣幼苗光合作用的差异性影响 |
| 3.4.3 NaCl 和 Na_2SO_4胁迫对沙枣幼苗光响应和 CO_2响应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离子代谢生理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供试材料 |
| 4.2.2 试验方法 |
| 4.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 4.3.2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 4.3.3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阳离子含量比值的影响 |
| 4.3.4 不同盐处理对沙枣幼苗离子选择性吸收和运输的影响 |
| 4.3.5 不同盐处理下沙枣幼苗离子净累积与分配特性 |
| 4.3.6 不同盐处理下沙枣幼苗离子净流速 |
| 4.4 讨论 |
| 4.4.1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生长及其耐盐性 |
| 4.4.2 NaCl 和 Na_2SO_4胁迫对沙枣幼苗阳离子平衡的影响 |
| 4.4.3 NaCl 和 Na_2SO_4胁迫对沙枣幼苗氮、磷营养的影响 |
| 4.4.4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盐离子累积与分配特性 |
| 4.4.5 沙枣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的电生理特性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植物材料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试验方法 |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处理沙枣幼苗根系粒子流轴向变化 |
| 5.3.2 不同处理沙枣幼苗根系粒子流稳态变化 |
| 5.3.3 不同盐激下沙枣幼苗根系粒子流实时动态变化 |
| 5.4 讨论 |
| 5.4.1 不同盐胁迫沙枣幼苗根系的离子交换活跃区域 |
| 5.4.2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幼苗根系净粒子流的差异 |
| 5.4.3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的离子效应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 6.1.1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的生长表现和耐盐性 |
| 6.1.2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的光合特性 |
| 6.1.3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的离子代谢与矿质营养状况 |
| 6.1.4 NaCl 和 Na_2SO_4胁迫下沙枣的电生理特性 |
| 6.2 讨论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 1.2.3 研究动态综述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理论意义 |
| 1.3.2 现实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具体内容 |
| 1.4.3 研究方法 |
| 1.4.4 创新之处 |
| 1.4.5 研究局限 |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 |
| 2.1 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 |
| 2.1.1 遗产概念的发展 |
| 2.1.2 档案文献概念的变迁 |
| 2.1.3 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界定 |
| 2.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类别与特征 |
| 2.2.1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界定 |
| 2.2.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类别划分 |
| 2.2.3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特征分析 |
| 2.3.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典藏分析 |
| 2.3.1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国外典藏 |
| 2.3.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国内典藏 |
| 2.3.3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省内典藏 |
| 2.3.4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典藏现状分析 |
| 结语 |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形成与其耐久性分析 |
| 3.1 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1 纸张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2 石刻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3 贝叶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4 金属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5 陶土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6 竹木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7 纺织物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1.8 其它材料及其耐久性分析 |
| 3.2 档案文献遗产的形成工艺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探讨 |
| 3.2.1 书写材料、书写形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3.2.2 涂饰材料、刻划方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3.2.3 绘画材料、绘画方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3.2.4 铸造方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3.2.5 雕刻方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3.2.6 装帧形式与档案文献耐久性关系 |
| 结语 |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形态变迁分析 |
| 4.1 档案文献遗产外部形态改变 |
| 4.1.1 载体材料形态变化 |
| 4.1.2 字迹材料形貌改变 |
| 4.1.3 材料缺失残损 |
| 4.2 档案文献遗产微观结构变化 |
| 4.2.1 载体材料微观间距改变 |
| 4.2.2 载体材料内部结构松散 |
| 4.2.3 字迹与载体间结合趋弱 |
| 4.3 档案文献遗产物理性能降低 |
| 4.3.1 材料密度改变 |
| 4.3.2 机械性能降低 |
| 4.3.3 字迹成分迁移 |
| 4.4 档案文献遗产化学稳定性降低 |
| 4.4.1 载体材料老化 |
| 4.4.2 字迹材料分解 |
| 4.4.3 化学成分改变 |
| 结语 |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 |
| 5.1 时间因素 |
| 5.1.1 制成材料的自然老化 |
| 5.1.2 利用过程的持续磨蚀 |
| 5.1.3 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 |
| 5.1.4 内容传承的人员流失 |
| 5.2 社会因素 |
| 5.2.1 法律政策 |
| 5.2.2 保护规划 |
| 5.2.3 保护标准规范 |
| 5.2.4 民众保护意识 |
| 5.2.5 文字语言传承 |
| 5.2.6 保护经费保障 |
| 5.3 环境因素 |
| 5.3.1 自然环境 |
| 5.3.2 有害物质污染 |
| 5.3.3 生物因素 |
| 5.4 保管因素 |
| 5.4.1 保管建筑 |
| 5.4.2 保管设备 |
| 5.4.3 技术人员 |
| 5.5 技术保障因素 |
| 结语 |
|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体系构建 |
| 6.1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规划 |
| 6.1.1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规划的实际意义 |
| 6.1.2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 |
| 6.1.3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规划的监控调整 |
| 6.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全面普查 |
| 6.2.1 档案文献遗产全面普查的现实意义 |
| 6.2.2 档案文献遗产全面普查的适用标准 |
| 6.2.3 档案文献遗产全面普查的技术路线 |
| 6.2.4 档案文献遗产普查结果的评价判断 |
| 6.3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分级保护 |
| 6.3.1 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级 |
| 6.3.2 档案文献遗产载体的破损分级 |
| 6.3.3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流失分级 |
| 6.3.4 档案文献遗产损害程度的综合评估 |
| 6.4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础手段 |
| 6.4.1 改善档案文献遗产宏观环境 |
| 6.4.2 完善档案文献遗产保管条件 |
| 6.4.3 加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科研工作 |
| 6.4.4 提高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人员水平 |
| 6.4.5 培养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人员 |
| 6.4.6 提升民众保护档案文献遗产意识 |
| 结语 |
| 第七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技术保障 |
| 7.1 档案文献保管环境预防控制技术 |
| 7.1.1 温度、湿度调控技术 |
| 7.1.2 微生物、害虫防治技术 |
| 7.1.3 光照预防技术 |
| 7.1.4 有害气体、灰尘预防技术 |
| 7.1.5 封闭保存技术 |
| 7.1.6 保管建筑防护技术 |
| 7.1.7 保管装具预防技术 |
| 7.2 档案文献抢救修复技术 |
| 7.2.1 病害检测技术 |
| 7.2.2 清洗去污技术 |
| 7.2.3 去酸技术 |
| 7.2.4 加固技术 |
| 7.2.5 字迹内容再现技术 |
| 7.2.6 灾变档案文献抢救技术 |
| 7.3 档案文献信息转移技术 |
| 7.3.1 缩微胶片保存 |
| 7.3.2 复印转移信息 |
| 7.3.3 传拓印制技术 |
| 7.3.4 摄影摄像技术 |
| 7.3.5 数字化信息转移技术 |
| 7.4 档案文献载体替代利用技术 |
| 7.4.1 档案文献内容全文出版 |
| 7.4.2 档案文献影印出版 |
| 7.4.3 信息内容数字化网络传输 |
| 7.4.4 其它转移信息方式 |
| 7.5 特种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 |
| 7.5.1 贝叶载体材料的特殊保护技术 |
| 7.5.2 东巴纸张材料的特殊保护技术 |
| 7.5.3 竹木载体材料的特殊保护技术 |
| 7.5.4 纺织物材料的特殊保护技术 |
| 7.5.5 其它载体材料的特殊保护技术 |
| 结语 |
| 第八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策略实施 |
| 8.1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组织体制 |
| 8.1.1 成立常设专管机构 |
| 8.1.2 成立专家委员会 |
| 8.1.3 部门间协同合作 |
| 8.2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环境 |
| 8.2.1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宏观管理政策 |
| 8.2.2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技术标准规范 |
| 8.2.3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科研人员的培养 |
| 8.2.4 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人员的扶持培养 |
| 8.3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实施措施 |
| 8.3.1 档案文献遗产的全面普查 |
| 8.3.2 档案文献遗产的综合定级 |
| 8.3.3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措施 |
| 8.3.4 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保护 |
| 8.4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建设 |
| 8.4.1 档案文献遗产病害原貌的信息化 |
| 8.4.2 档案文献遗产典藏环境的信息化 |
| 8.4.3 档案文献遗产修复过程的信息化 |
| 8.4.4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的动态化管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 1.2.1 木材染色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发展趋势 |
| 1.2.2 计算机配色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3 木材染色计算机配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3.3 研究内容 |
| 1.3.4 创新点 |
| 2 试验材料与颜色表征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材 |
| 2.1.2 染料 |
| 2.1.3 试验仪器 |
| 2.2 染色方法 |
| 2.3 颜色表征 |
| 2.3.1 CIE-CMYK空间 |
| 2.3.2 CIE-L~*a~*b~*空间 |
| 2.3.3 木材单板测色原理 |
| 2.4 本章小结 |
| 3 单板染色工艺研究 |
| 3.1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樟子松单板染色工艺 |
| 3.2.2 大青杨单板染色工艺 |
| 3.3 本章小结 |
| 4 解剖构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 4.1 试验方案、材料和方法 |
| 4.1.1 试验方案 |
| 4.1.2 材料的采集与加工 |
| 4.1.3 试验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
| 4.2 结论与分析 |
| 4.2.1 人工林樟子松解剖构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 4.2.2 人工林大青杨解剖构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5 单板仿珍贵材三刺激值计算机配色研究 |
| 5.1 理论依据 |
| 5.1.1 Kubelka-Munk理论 |
| 5.1.2 三刺激值计算机配色原理 |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 5.3 结论与分析 |
| 5.3.1 人工林樟子松仿珍贵材 |
| 5.3.2 人工林大青杨仿珍贵材 |
| 5.4 本章小结 |
| 6 基于神经网络的配色模型研究 |
| 6.1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 |
| 6.1.1 人工神经元网络 |
| 6.1.2 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及选取 |
| 6.2 基于RBFNN的染色配色模型的建立 |
| 6.2.1 数据获取与整理 |
| 6.2.2 模型建立 |
| 6.2.3 RBFNN参数设置 |
| 6.2.4 模型实现 |
| 6.3 仿珍贵材结果与分析 |
| 6.3.1 仿珍贵材结果 |
| 6.3.2 仿珍贵材结果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木材染色颜料配方预测模型 |
| 7.1 模型改进的基本思想 |
| 7.2 改进模型算法推导及参数确定 |
| 7.2.1 算法推导 |
| 7.2.2 改进模型网络结构和参数的确定 |
| 7.3 仿珍贵材结果及分析 |
| 7.3.1 仿珍贵材结果 |
| 7.3.2 仿珍贵材结果分析 |
| 7.4 本章小结 |
| 8 基于解剖特性的模糊神经网络建模在配方预测中的应用 |
| 8.1 模糊神经网络基础 |
| 8.1.1 模糊理论 |
| 8.1.2 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的结合 |
| 8.2 模糊RBF神经网络极其改进研究 |
| 8.2.1 模糊RBF神经网络 |
| 8.2.2 模糊RBF神经网络改进 |
| 8.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解剖特性-配方预测模型建立 |
| 8.3.1 樟子松预测模型建立 |
| 8.3.2 大青杨预测模型建立 |
| 8.3.3 数据来源 |
| 8.3.4 参数选择 |
| 8.4 仿珍贵材结果与分析 |
| 8.4.1 仿珍贵材结果 |
| 8.4.2 结果分析 |
| 8.5 本章小结 |
| 9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木材染色颜料配方预测模型 |
| 9.1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介绍 |
| 9.1.1 DNFM网络结构 |
| 9.1.2 DNFM的学习算法 |
| 9.2 木材染色颜料配方预测模型建立 |
| 9.3 仿珍贵材结果分析 |
| 9.3.1 仿珍贵材结果 |
| 9.3.2 结果分析 |
| 9.4 本章小结 |
| 10 木材染色计算机自动配色系统设计 |
| 10.1 系统设计原理 |
| 10.2 配色系统的设计 |
| 10.2.1 主菜单 |
| 10.2.2 重新开始训练(Run) |
| 10.2.3 装入以前训练结果(Load) |
| 10.2.4 帮助及退出 |
| 10.2.5 训练菜单 |
| 10.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水稻秸秆的资源情况 |
| 1.2.2 水稻秸秆的利用现状 |
| 1.2.3 水稻秸秆的化学组成 |
| 1.2.4 水稻秸秆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 1.2.5 放线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 |
| 1.3 存在的问题 |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课题来源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土壤样品 |
| 2.1.2 秸秆来源 |
| 2.1.3 培养基 |
| 2.1.4 实验试剂 |
| 2.1.5 试剂配制 |
| 2.1.6 实验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水稻秸秆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
| 2.2.2 菌株鉴定 |
| 2.2.3 纤维素酶活测定 |
| 2.2.4 水稻秸秆固体发酵试验 |
| 2.2.5 水稻秸秆主要组成成分降解率的测定 |
| 2.2.6 木聚糖酶活测定 |
| 2.2.7 蒽酮-硫酸法测定总糖 |
| 2.2.8 水稻秸秆中木质素的提取 |
| 2.2.9 红外光谱分析 |
| 2.2.10 电镜观察 |
| 2.2.11 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
| 2.2.12 统计分析方法 |
| 第3章 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
| 3.1 菌株的分离筛选 |
| 3.1.1 菌株的分离和初筛 |
| 3.1.2 摇瓶发酵筛选 |
| 3.1.3 水稻秸秆失重率的测定 |
| 3.1.4 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检测 |
| 3.2 菌株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
| 3.2.1 形态特征 |
| 3.2.2 培养特性 |
| 3.2.3 生理生化特征 |
| 3.2.4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
| 3.2.5 菌株C-5 鉴定结果 |
| 3.3 关于水稻秸秆降解菌筛选和鉴定结果分析 |
| 3.3.1 对水稻秸秆降解菌筛选结果的分析 |
| 3.3.2 灰略红链霉菌C-5 的获得 |
| 3.3.3 分子分类在放线菌多相分类中的应用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灰略红链霉菌C-5 降解水稻秸秆过程分析 |
| 4.1 水稻秸秆生物降解过程的化学分析 |
| 4.1.1 水稻秸秆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 |
| 4.1.2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酶活的变化 |
| 4.1.3 产糖含量的变化 |
| 4.2 水稻秸秆生物降解过程的物理学分析 |
| 4.2.1 发酵过程中水稻秸秆红外光谱变化 |
| 4.2.2 水稻秸秆降解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
| 4.3 灰略红链霉菌C-5 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
| 4.3.1 碳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 4.3.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 4.3.3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 4.3.4 pH 对产酶的影响 |
| 4.3.5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 4.3.6 产酶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
| 4.3.7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 4.4 对灰略红链霉菌C-5 降解水稻秸秆过程及产纤维素酶条件分析 |
| 4.4.1 关于水稻秸秆降解过程的化学分析 |
| 4.4.2 关于产纤维素酶条件的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灰略红链霉菌C-5 降解水稻秸秆机理研究 |
| 5.1 灰略红链霉菌C-5 对水稻秸秆木质素的降解机理研究 |
| 5.2 水稻秸秆木质素生物降解机理的红外光谱分析 |
| 5.3 对水稻秸秆生物降解机理的扫描电镜分析 |
| 5.4 灰略红链霉菌C-5 对水稻秸秆降解代谢规律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